CN101094153A - 在发送站与接收站之间传递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在发送站与接收站之间传递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4153A
CN101094153A CNA2007101099616A CN200710109961A CN101094153A CN 101094153 A CN101094153 A CN 101094153A CN A2007101099616 A CNA2007101099616 A CN A2007101099616A CN 200710109961 A CN200710109961 A CN 200710109961A CN 101094153 A CN101094153 A CN 101094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rsvp
station
mpls
ser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099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爱德华·西蒙斯
斯蒂芬·库布施
延斯·布罗克
拉尔夫·克勒
安德烈亚斯·马蒂亚斯·奥斯特
弗朗克·克拉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omson Licensing SAS
Original Assignee
Thomson Licensing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omson Licensing SAS filed Critical Thomson Licensing SAS
Publication of CN101094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41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04L47/2491Mapp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requir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networks having differing types of switching systems, e.g. gatew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2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reservation actions during connection setup
    • H04L47/724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reservation actions during connection setup at intermediate nodes, e.g.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RSV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8Architectur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83Distribut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bandwidth brokers
    • H04L47/785Distribut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bandwidth brokers among multiple network domains, e.g.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 H04L47/786Mapping reservation between domai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2Miscellaneous aspects
    • H04L47/825Involving tunnels, e.g.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广域中的网络通信领域,其中,第一类型(20)的本地网络具有与第二类型(30)的本地网络中的接收站(31)通信的发送站(21)。第三类型(50)的网络在两个网络(20,30)之间,并在两个局域网(20,30)之间提供了虚拟专用网络连接。第一类型(20)的网络支持细粒度的QoS,而第三(50)类型的网络支持粗粒度的QoS。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类型的网络是支持RSVP的,以及第二类型的网络是MPLS网络。本发明在于称为RSVP-MPLS代理服务器的组件,该组件将支持RSVP的顾客网络内的RSVP资源广告和预留映射至MPLS网络,从而接收机侧不参与RSVP通信过程。

Description

在发送站与接收站之间传递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广域中的网络通信领域,其中,第一类型的本地网络具有与第二类型的本地网络中的接收站通信的发送站。两个网络中的站点在提供了虚拟专用网络的第三类型的广域网络上通信。
背景技术
为了在因特网中实现虚拟专用网络,开发了所谓VPN技术。虚拟专用网络(VPN)是通常在公司内使用、或通过多个不同公司或组织用于公共网络上的通信的专用通信网络。使用标准(通常是不安全的)协议,在公共网络基础结构(例如,因特网)上、或者在服务提供商的网络上承载VPN消息业务量,其中,服务提供商的网络提供了由在VPN顾客与VPN服务提供商之间良好定义的服务等级协议(SLA)保护的VPN服务。
VPN包括两个部分:受保护的或“内部”网络,该网络提供了足以保护传输(有时并不总是这种情况)的物理安全和管理安全;以及不太可信任的或“外部”网络或部分(因特网)。通常,防火墙位于远程用户的工作站或客户机与主机网络或服务器之间。在用户的客户机建立了与防火墙的通信时,客户机可以将认证数据传递至周长内的认证服务器。可以向已知可信的人(有时仅在使用可信设备时)提供适当的安全特权,以访问对一般用户来说不可用的资源。
为了更好的安全性,在VPN活跃时,可以将许多VPN客户机程序配置为需要所有IP业务量必须经过“隧道”。从用户角度,这表示在VPN客户机活跃时,它们雇主的安全网络之外的所有访问必须经过与当与办公以太网物理连接时的情况相同的防火墙。这降低了攻击者可以通过攻击雇员的膝上型计算机(雇员归属网络上或公共因特网上的其它计算机)来获得对受保护网络的访问的风险,就像运行VPN客户机的机器不存在一样。由于在客户端计算机所操作的网络本地的其它计算机可能是不可信的或部分可信的,所以这种安全性非常重要。甚至利用归属网络(通过防火墙从外部因特网进行保护),共享归属地的人可以在来自共享归属网络的相应VPN连接上同时为不同的雇主工作。因此,即使局域网络中的另一计算机被感染了病毒(malware),每个雇主也会想要确保他们的所有数据的安全。以及如果旅行中的雇员使用来自公共场所中的WiFi接入点的VPN客户机,则这种安全性甚至更加重要。然而,IPX/SPX的使用是用户仍能够访问本地资源的一种方式。
隧道效应是仅用于专用、通常是公司网络内的数据传输方式,使得公共网络中的路由节点不知道该传输是专用网络的一部分。通常通过将专用网络数据和协议信息封装于公共网络传输单元内来实现隧道效应,从而专用网络协议信息对于公共网络来说就像是数据。隧道效应允许使用因特网(这是公共网络)来传递代表专用网络的数据。
在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内,一些工作组涉及向VPN技术添加服务质量(QoS)增强。综合服务(IntServ)工作组讨论了一些隧道效应和聚集机制。在请求注解RFC2379、RFC2746、RFC2998和RFC3175中对此进行了描述。
提及业务量工程和QoS,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技术非常令人感兴趣。该技术得到了复杂的业务量工程和QoS的支持。此外,它使用了隧道效应,并很好地适应了VPN技术。也规定了在MPLS网络内执行业务量工程的专用信令扩展[见RFC3209、RFC3630、RFC3107、RFC3212]。尤其,已经在IETF的相应文献中,对区分服务(DiffServ)网络上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控制的IP连接操作、以及这些数据流至适合的区分服务码点(DSCP)的映射进行了描述[见RFC2998、RFC3175]。
在IETF内讨论的那些方式的主要缺点如下:
网络的至少部分(在发送侧和接收侧)必须是支持RSVP的。RSVP隧道机制仅处理IP网络内部的传输(见图1)。
在图1中,参考数字10表示因特网。利用参考数字20来表示因特网内部的RSVP域。在左RSVP域20内,示出了发送站21。在右RSVP域20内,示出了相应的接收站23。两个RSVP域20可以位于世界上的不同区域内。一个域可以在加拿大美国,而另一域在欧洲,例如,英格兰。这两个域属于组织或公司的两个值得信任的地点。对于沿连接(patch)的QoS保证,使用RSVP隧道技术。在图1中,以参考数字40来标记所建立的隧道。
尤其,如果发送机和接收机位于不同的管理域内,并将类似于MPLS的VPN技术应用于内部网络,则由于典型地,内部网络已经提供了一些QoS控制(如根据接收机侧的QoS能力的、代表接收机侧的过量供给或统计上配置的优先队列机制),所以通常将不会要求接收机侧是支持RSVP的。
RSVP广告了应当为之保留网络资源的细粒度(fine-grained)的业务量(流)描述,但是网络运营商通常不能处理在这种细密基础上的大量预留、或者将这种精细定义的请求适当地映射至服务类别。尽管在RFC2746和RFC3175中考虑了流聚集,但是在那些文献中描述的聚集模型仅可应用于支持RSVP的网络。
利用公共IntServ/RSVP模型,在资源预留时间处,必须存在发送机21与接收机23之间的IP连接。在IETF文献中规定了,在代表RSVP预留请求的IP网络内,仅有使用聚集的RSVP进行隧道的建立(可以与DiffServ结合)。
发明内容
传统场景所没有覆盖的公共拓扑是使用例如MPLS技术与载体构建的广域网络相连的支持RSVP的局域网络。从而在接收机侧的局域网络不必是基于IP的网络,例如,可以基于Infiniband协议进行构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利用来自发送站的RSVP请求来启动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用于控制第一类型网络中的发送站与第二类型网络中的接收站之间的通信。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终止在第一网络(20)内建立的、用于代表接收站(31)控制至第二网络(30)内的接收站(31)的信令连接。
这使得通常能够在第一网络内建立连接。
在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在发送站所要求的QoS与第三网络中所支持的QoS之间执行QoS映射,用于使数据直接转移至接收站,该连接将在第三网络内延伸。QoS映射具有以下优点:接收机侧不需要参与资源预留通信过程。
本发明还在于一种设备,用于控制第一网络中的发送站与第二网络中的接收站之间的通信,将第一网络设计为具有细粒度QoS方法,其中,第一和第二网络通过第三网络连接,将第三网络设计为具有不同于第一网络的粗粒度QoS方法。该设备包括终止装置,适于终止在第一网络(20)内建立的、用于代表接收站(31)控制至第二网络(30)内的接收站(31)的信令连接。该装置作为来自第二类型网络的接收站代表(如代理)操作。
换言之,本发明涉及第一类型网络与第二类型网络之间的信令开关实体。在一个实施例中,该信令开关实体位于与第一网络类型相对应的支持RSVP的网络和与第三网络类型相对应的MPLS网络之间的过渡附近。该实体可表示为RSVP-MPLS代理。从而,接收机侧应当不必是支持RSVP的,以及通常,应当不必经由IP协议与MPLS网络进行通信。
其它有利的实施例从相应的从属权利要求中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以下以文字形式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并以图示示出,其中:
图1是在不支持RSVP的网络上的RSVP控制QoS的传统隧道技术;
图2是具有基于无限频带的接收机的网络结构;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RSVP-MPLS代理的网络结构;
图4是RSVP-MPLS代理的状态图;
图5是用于标签交换路径建立的CR-LDP消息;
图6是TSPEC对象的格式;
图7是用于保证服务的FLOWSPEC对象的格式;
图8是朝向MPLS网络的流合并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和图3示出了在其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的RSVP-MPLS代理的网络的两个示例。这些图示中的已知参考数字与在以上图1的描述中所解释的相同组件相对应。
提出了在顾客IP网络的RSVP数据发送机21与网络运营商的MPLS网络50之间的信令路径内集成RSVP-MPLS代理100。在图2中,RSVP-MPLS代理位于RSVP域20和MPLS网络50之间的边界处。RSVP域20包括发送站21。假设发送站需要与另一位置的网络中的接收站31进行通信。这个另一网络被认为是非RSVP域。在图2中,将无限频带网络30作为另一位置的网络的示例。这使用了沿每个方向具有高达16GB/s的数据传递能力的双向串行总线系统。在两个位置之间的MPLS网络在因特网的广泛区域上扩展。因此,将使由发送站21传输的消息从MPLS网络50中的一个路由器51路由至另一路由器,直至消息最终到达了MPLS网络50与非RSVP域30之间的边界处的网关60。
图3中示出的示例示出了接收端处的三个非RSVP域30。公司/组织具有4个不同的地点(site),在每个地点处有一个或多个域。
在与MPLS网络50连接的顾客和MPLS网络运营商之间,必须对不支持RSVP的域内的预定允许目标集合ST={ T1,...,Tm}和QoS描述集合SD={D1,...,Dn}进行协商。顾客可以利用从每个目标的集合SD中选择的期望QoS,来建立至集合ST中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的MPLS连接,从而可应用于每个目标的服务范围还可以依据接收机侧的QoS能力。假设MPLS网络50根据由SD(MPLS)标识的QoS描述集合,将QoS传递至特定目标,以及所连接的目的地本地网络30支持根据集合SD(DestDomain)的QoS,应当以SD(Target)=min(SD(MPLS),SD(DestDomain))来计算目标QoS描述集合。从而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QoS机制(如,过量供给等)来实现集合SD(DestDomain)。每个所提及的集合是多维向量,所以必须未每个特定服务来定义min函数。将在以下的部分中对min函数的示例进行描述。网络运营商将根据在QoS描述SD(MPLS)中协商的所规定的服务等级协议(SLA)来将MPLS传输服务传递至目标。
本发明提出了称为“RSVP-MPLS代理”的网络设备(接下来简称为“代理”)。将把该代理插入支持RSVP的域与MPLS网络之间的信令路径。将在代理100处终止在语义上与IntServ结构类似使用的RSVP信令。在接收到来自发送机21的PATH消息内的流描述时,在第一步骤中,代理将会从集合ST中选择适合的目标,以到达该数据流的目的地。在第二步骤中,业务量描述将与可应用于该目标的集合SD中的QoS描述中的每个进行比较。每个QoS描述包含可以与之建立相应的MPLS连接的QoS相关参数的向量。在表1中示出了SD内的QoS描述的示例。
MPLS描述D1
最大数据速率[比特/s] 4000000000
最大时延[ms] 30
最大抖动[ms] 10
最大分组丢失 10-7
最小分组丢失距离[分组] 1000
表1:QoS描述示例
当发现适合的QoS描述时,代理将会根据该QoS描述来建立与所选目标的相应MPLS连接。当建立了MPLS连接时,将执行对启动RSVP主机的RSVP预留。如果至所选目标的MPLS连接已经在适当的位置,则代理100将会检查所期望的业务量流是否可以与映射至相同MPLS连接的其它RSVP预留流合并。在这种情况下,代理将仅会代表接收机执行对启动RSVP主机的RSVP预留。
为了实现RSVP控制和MPLS网络之间的适当的QoS映射,必须定义QoS描述的一些基本计算规则。利用采样MPLS描述D(如表1所示),应当对用于运算min(最小值)和add(加法)的目标分量计算如下:
min(D1,D2):min(最大数据速率),max(最大时延),max(最大抖动),max(最大分组丢失),min(最大分组丢失距离)。
add(D1,D2):add(最大数据速率),min(最大时延),min(最大抖动),min(最大分组丢失),max(最大分组丢失距离)。
还可以使用min操作来定义必需的比较运算符。
a)如果第一描述的每个分量等于第二描述的相应分量,则两个QoS描述相等。
b)比较运算符小于(<)的计算:
如果D1≠D2,则D1<D2,以及D1=min (D1,D2)。
对于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RSVP-MPLS代理100,应当满足以下必要条件:
1.数据发送机21所位于的网络20完全或部分支持RSVP,以及代表数据发送机来发送资源公布和资源预留。代理应当位于携带RSVP消息的IP分组所经过的信令路径上。
2.存在在RSVP域运营商和MPLS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服务等级规范(SLS)。这种SLS规定了网络运营商将会提供的服务等级质量的技术参数。SLS将会规定具有至少一个QoS描述的QoS描述SD={D1,...,Dn}集合、以及MPLS连接将会被建立所至的目标集合ST={T1,...,Tm)。不必要使所有目标可到达所有QoS描述D1至Dn,但是至少到达集合SD中的一个。以上的表1示出了QoS描述的示例。以下的表2示出了允许由ST目标的特定目标所使用的QoS描述集合的示例。
 目标  所允许的QoS集合
 T1  D1,...,Dn
 T2  D1,D2
 T3  D1
 ...
 Tn  D3,Dn
表2:每个目标所允许的QoS描述
3.MPLS网络运营商向用于MPLS连接的期望起始和控制的代理装置提供了SD中的预定QoS描述之一。这种装置可以是MPLS网络运营商可以实现的RSVP-TE协议[RFC3209]或其它业务量控制结构,例如,LDP、CR-LDP[RFC3212]或OSPF-TE[RFC3630]。
4.MPLS网络运营商接受由支持RSVP域的用户所使用的代理的信任凭证(credentials),以建立所期望的MPLS连接。
满足了这些必要条件,在图4的流程图中示出了RSVP至MPLS代理100的工作。
在空闲状态101中,代理100等待来自所允许的RSVP对等体的PATH消息。在PATH消息到来时,代理在步骤102中评估PATH消息。
接下来,需要检查ST中的哪个MPLS目标可以用于到达PATH消息的接收机31。将其表示为目标TR。这在步骤103中进行。
应当在两个阶段中执行确定TR的过程。首先,可以通过传统的IP路由来确定MPLS对等体。其次,应当将RSVP消息的业务量规格(TSPEC)映射至MPLS侧的QoS描述格式。将会使发送机DS的所产生的QoS描述与该目标的每个QoS描述条目进行比较(见表2)。通常,将会使RSVP流映射至MPLS侧的QoS描述,最佳地适合DS。最佳适合表示最小描述(由运算min确定的)不小于DS。将集合SD中的最佳适合描述表示为DS。如果目标TR的DS不存在,则可以考虑复杂IP路由方法的可选路由。如果在MPLS网络内的路由不具有足够大的QoS描述,则不会发起对发送机的预留。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前进至步骤113。此外,可以向发送机21发送结合了单一厂商原因代码的具有消息代码“21”(业务量控制)的PATH_ERROR消息。在PATH_ERROR的情况下,应用程序可以更快地对来自MPLS网络的服务拒绝作出反应。
在步骤103中,代理查找已经与所选目标TR建立的MPLS连接。代理100必须跟踪所有已经建立的RSVP预留所消耗的、映射至每个所建立的MPLS连接的总资源。从而,必须将PATH消息的TSPEC对象中的业务规格映射为QoS描述格式。整个资源消耗的QoS描述可以通过以上描述的运算add来计算。在本文中,将所有发送机至特定MPLS目标的整个资源消耗称为Doverall
如果所建立的连接存在,则继续流程图中的步骤104。代理100首先得到数据流中的MPLS标签。此外,代理将在该步骤中测试从PATH消息中提取的、添加至Doverall的所请求流的QoS描述DS是否适合相应的QoS描述。这表示:在等式add(Doverall,DS)≤DB为真时,在目标TR的行中存在条目DB
在这种情况下,将向RSVP发送机21发送具有所公布的业务量参数的资源预留。
在询问105中,要确认是否保持了RSVP预留。
将会把属于该RSVP预留的连续数据分组通过MPLS传递至相关联的MPLS连接。这在步骤106中发生。以下在本文中,将对至MPLS连接的RSVP流映射的详情进行描述。
如果在步骤103中执行的两个测试之一是否定的(见以上),则PATH消息的业务量规格将会被映射至集合SD中适合的QoS描述,并将会发起与该描述相对应的MPLS连接。这在步骤114中执行。在步骤114中将会搜索适合的QoS描述DB,以及如果发现了,则代理100请求来自下一路由器51的、具有QoS描述DB的MPLS连接。
如果MPLS连接失败,则将不会发起对数据发送机21的资源预留。这在询问116中检查。如上所述,可以将明确的PATH_ERROR发送回数据发送机21。如果MPLS连接成功,则将会向RSVP发送机21发送由PATH消息的TSPEC对象所公布的、具有根据规范的业务量规格的RSVP预留。
在MPLS侧,可以使用不同的信令协议,例如,RSVP-TE、CR-LDP或OSPF-TE。当MPLS建立了MPLS连接时,将在步骤117中执行对RSVP发送机的RSVP预留。属于相应RSVP预留的所有数据分组将被传递至相应的MPLS连接(步骤106)。
由于RSVP域(包括RSVP发送机21)的步骤110、或MPLS网络50的步骤107,可以释放从RSVP主机至MPLS节点的所建立的连接。在这两种情况下,必须执行互补网络拓扑内适当的断开过程。相应地,如果MPLS连接失败、或不能建立对RSVP发送机的RSVP预留,则必须进行适当的预留或连接释放。将断开过程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是关于MPLS连接的断开(步骤111和112),另一部分是关于RSVP PATH和预留状态的断开(见步骤108和109)。要提及的重要的一点是,在步骤111中执行测试。这里,检查其它RSVP流是否映射至相同的MPLS连接。如果是,则不能释放MPLS连接,并保持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108和109中仅释放RSVP PATH和预留状态。
在所描述的场景中,代理可以同时处理来自支持RSVP网络的不同RSVP预留,并代表RSVP发送机管理不同的MPLS出口点T1、T2、T3和与那些RSVP预留相关联的MPLS连接。
以下,将对MPLS连接建立的进一步细节进行解释。在MPLS中,所谓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必须与用于转发它们之间和通过它们的业务量的标签的意义达成一致。LDP是为MPLS域内的标签分发所定义的协议。基于约束条件的路由LDP(CR-LDP)是对满足工程需求的扩展。
LSR使用CR-LDP来建立通过MPLS网络的标签交换路径(LSP)。转发等价类(FEC)与每个所创建的LSP相关联。该FEC规定了将哪些分组映射至该LSP。
将使用CR-LDP来交换标签映射信息的两个LSR(标签交换路由器)称为LDP对等体,并且它们具有之间的LDP会话。在单个会话中,每个对等体能够获知其它标签映射。图5示出了三个LSR A、B、C之间的LSP建立的建立过程。MPLS代理100通过发送标签请求来发起与相邻LSR B的通信。LSR B将请求转发至下一相邻LSR C。两个路由器均检查业务参数并在可用时预留相应的资源。将标签映射消息上行发送至MPLS代理以待决消息,发信号通知成功建立了LSP。每个LSR验证预留资源,并在接收到标签映射消息时重新调整参数(如果必要)。每个LSR在它的数据库中存储路由器信息(标入、标出、端口)和业务量约束条件(最大努力、保证服务、...)。
现在,呈现RSVP预留的细节。使用RSVP的连接和预留建立比MPLS网络内的稍微复杂些。尤其,应当通过数据接收机31、而不是数据发送机21来发起根据RSVP的资源预留(QOS连接建立)。所以,如果RSVP发送机21试图使用QoS支持将数据发送至RSVP接收机,则仅使用PATH消息将数据流广播至接收机。除此之外,PATH消息包含TSPEC对象。TSPEC对象描述了发送机试图发送的业务量流。图6中示出了TSPEC对象的整体结构。
RSVP接收机31应当利用RESV消息来请求真实资源预留。在根据本发明所描述的场景中,接收机31在非RSVP域内。根据本发明,RSVP-MPLS代理100将代表数据接收机31请求资源预留。在FLOWSPEC对象内对预留的业务量参数进行描述。在图7中描述了FLOWSPEC对象的格式。应当注意,可以为新的基于RSVP的服务重新定义TSPEC和FLOWSPEC的已知格式。通常,这取决于接收机预留不同于与PATH消息内所描述的不同的那些流描述。然而,对于所描述的代理服务场景,将RSPEC的业务量描述限制于相应TSPEC的业务量描述是有意义的。
为了阐明RSVP流合并的机制,以下将对合并示例进行描述。通常,RSVP消息的流描述(相应地,PATH消息内的TSPEC对象和RESV消息内的FLOWSPEC)比在RSVP和MPLS网络运营商之间达成一致的MPLS连接的QoS描述更为详细。表3示出了为MPLS目标设置的QoS描述的示例。假设发送机发起向目的地(可经由该MPLS特定目标到达)的请求。代理100可以仅利用QoS描述D1、D2或D3之一建立与目标的连接。
 描述索引  最大数据速率  最大时延  最大抖动  最大分组丢失
 D1  1Gb/s  250ms  30ms  10-9
 D2  3Gb/s  110ms  30ms  10-9
 D3  10Gb/s  60ms  30ms  10-9
表3为特定MPLS目标设置的QoS描述示例
见图8,假设已经建立了发送机21与代理100之间的第一RSVP预留。这表示,发送机1向代理发送包含TSPEC 1的RSVP PATH消息,以及代理向发送机1发送回包含FLOWSPEC1的RESV消息,其中,FLOWSPEC1的业务量参数(见表4)等于TSPEC1中的那些业务量参数。
FLOWSPEC1
最大数据速率 1.567Gb/s
数据速率 1.5Gb/s
最大时延 100ms
最大抖动 40ms
最大分组丢失[%] 10-8
表4:用于第一RSVP预留的FLOWSPEC业务量参数
由于将最大时延限制为100ms,所以将该RSVP流映射至具有QoS描述D3的MPLS连接。现在,从发送机2至接收机的RSVP PATH消息(可经由相同的MPLS目标T2到达)到达代理100,其中,TSPEC2等于TSPEC1。TSPEC1和TSPEC2将被映射至QoS描述格式并相加。所产生的描述适于描述D3,所以将进行对发送机2的RSVP预留,其中,包含业务量参数的FLOWSPEC2等于TSPEC2中的那些。将计算根据MPLS QoS描述的MPLS隧道的最终使用并进行跟踪。在表5中示出了用于所建立的MPLS隧道的所计算的资源使用Doverall
Doverall
最大数据速率 3.134Gb/s
最大时延 60ms
最大抖动 30ms
最大分组丢失[%] 10-9
表5:MPLS隧道使用的QoS描述
在RSVP规范内,通过以下标识符来标识属于特定RSVP连接的流:ID={发送机IP地址,接收机IP地址,发送机端口,接收机端口、协议IP(TCP或UDP)}。只要节点内的RESV状态有效,具有特定ID的IP分组便属于RSVP预留。MPLS提供了利用本地范围标签(分配给特定MPLS连接)将数据分组封装于MPLS帧中的额外封装。所以代理必须包含具有与MPLS标签关联的RSVP的表格。具有RSVP ID的每个IP分组将被映射至具有标签(分配给特定MPLS连接的该节点)的MPLS帧。
最后,给出了请求注解文献中所述的列表:
 RSVP Nr.  标题
 RFC2205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RSVP)
 RFC2379  RSVP over ATM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RFC2746  RSVP Operation Over IP Tunnels
 RFC2998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Services Operation over DiffServNetworks
 RFC3031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rchitecture
 RFC3107  Carrying Label Information in BGP-4
 RFC3175  Aggregation of RSVP for IPv4 and IPv6 Reservations
 RFC3209  RSVP-TE:Extensions to RSVP for LSP Tunnels
 RFC3212  Constraint-Based LSP Setup using LDP
 RFC3630  Traffic Engineering(TE)Extensions to OSPF Version 2

Claims (13)

1、一种用于在第一网络(20)中的发送站(21)与第二网络(30)中的接收站(31)之间传递数据的方法,所述第一网络(20)被设计为具有细粒度服务质量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网络通过第三网络(50)连接,所述第三网络(50)被设计为比第一网络(20)具有更粗糙粒度服务质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终止在第一网络(20)内建立的信令连接,以便代表接收站(31)控制至第二网络(30)内的接收站(31)的数据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由发送站(21)所要求的服务质量和第三网络(50)中用来支持去往接收站(31)的数据传递的服务质量之间执行服务质量映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第三网络(50)内的目标站(52),其中,从所述第三网络的目标站(52)能够到达第二网络(30)中的接收站(31);
将来自发送站(21)的所要求的服务质量描述与目标站(52)可用的服务质量描述集进行比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来自可用服务质量描述集的服务质量,建立与第三网络(52)内的目标站(52)的连接,其中,所述来自可用服务质量描述集的服务质量适配于来自发送站(21)的所要求的服务质量描述。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查与目标站(52)的现有连接的存在和负载,以及如果现有连接具有足够的剩余容量,则占有所需容量并使附加数据流流入现有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网络(20)是资源预留协议类型的,即支持RSVP的网络;以及所述第三网络是多协议标签交换类型的,即支持MPLS的网络。
7、一种用于控制第一网络(20)中的发送站(21)与第二网络(30)中的接收站(31)之间的数据传递的设备,所述第一网络(20)被设计为具有细粒度服务质量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网络通过第三网络(50)连接,所述第三网络(50)被设计为比第一网络(20)具有更粗糙粒度服务质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终止装置,用于终止在第一网络(20)内建立的信令连接,以便代表接收站(31)控制至第二网络(30)内的接收站(31)的数据传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所述终止装置适于将由发送站(21)所要求的服务质量和第三网络(50)中用来支持去往第二网络(30)中的接收站(31)的数据传递的服务质量进行映射。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终止装置包括装置,用于选择第三网络(50)中的目标站(52),其中,从所述第三网络中的目标站(52)能够到达第二网络(30)中的接收站(31)。
10、如权利要求7至9之一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终止装置还包括比较装置,用于将来自要求发送站(21)的服务质量描述与目标站(52)可用的服务质量描述集进行比较。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之一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终止装置包括:装置,用于利用来自可用服务质量描述集的服务质量,建立与第三网络(52)内的目标站(52)的连接,其中,所述来自可用服务质量描述集的服务质量适配于来自发送站(21)的所要求的服务质量描述。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之一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终止装置包括:装置,用于检查与第三网络(50)中的目标站(52)的现有连接的存在和负载,以及如果现有连接具有足够的剩余容量,则占有所需容量并使来自要求发送站(21)的附加数据流流入现有连接。
13、如权利要求7至12之一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网络(20)是资源预留协议类型的,即支持RSVP的网络;以及所述第三网络(30)是多协议标签交换类型的,即支持MPLS的网络。
CNA2007101099616A 2006-06-12 2007-06-11 在发送站与接收站之间传递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Pending CN1010941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15312A EP1868329A1 (en) 2006-06-12 2006-06-12 Method of transferring data between a sending station in a first network and a receiving station in a second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ending station in the first network and the receiving station in the second network
EP06115312.8 2006-06-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4153A true CN101094153A (zh) 2007-12-26

Family

ID=37102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099616A Pending CN101094153A (zh) 2006-06-12 2007-06-11 在发送站与接收站之间传递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30977B2 (zh)
EP (1) EP1868329A1 (zh)
JP (1) JP2007336545A (zh)
KR (1) KR20070118535A (zh)
CN (1) CN10109415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97760A1 (zh) * 2008-01-30 2009-08-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资源预留的方法以及节点设备
CN114040324A (zh) * 2021-11-03 2022-02-11 北京普睿德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控制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01855B2 (en) * 2008-10-31 2016-07-2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deliver media content across foreign networks
US11042211B2 (en) 2009-08-07 2021-06-22 Advanced Processor Architectures, Llc Serially connected computing nodes in a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
US9429983B1 (en) 2013-09-12 2016-08-30 Advanced Processor Architectures, Llc System clock distribution in a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8675371B2 (en) * 2009-08-07 2014-03-18 Advanced Processor Architectures, Llc Distributed computing
US9645603B1 (en) 2013-09-12 2017-05-09 Advanced Processor Architectures, Llc System clock distribution in a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8560633B2 (en) * 2010-01-11 2013-10-15 Tangome, Inc. Communicating in a peer-to-peer computer environment
GB201118845D0 (en) 2011-11-01 2011-12-14 Euro Celtique Sa Dispenser
JP5775799B2 (ja) * 2011-11-11 2015-09-09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5927B1 (en) * 1999-10-20 2004-07-20 Alcatel RSVP proxy service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
AU2002212935A1 (en) * 2000-11-06 2002-05-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media flows in a multimedia session with ip bearer resources
US7483989B2 (en) * 2001-03-13 2009-0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protocol proxy for a mobile host terminal in a multimedia session
US20020165978A1 (en) * 2001-05-07 2002-11-07 Terence Chui Multi-service optical infiniband router
US7599360B2 (en) * 2001-12-26 2009-10-06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capsulating a frame for transmission in a storage area network
US6977932B1 (en) * 2002-01-16 2005-12-20 Caspian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tunneling utilizing micro-flow state information
US7477657B1 (en) * 2002-05-08 2009-01-13 Juniper Networks, Inc. Aggregating end-to-end QoS signaled packet flows through label switched paths
US20040008688A1 (en) * 2002-07-11 2004-01-15 Hitachi, Ltd. Busin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th configuration in networks
US7298750B2 (en) * 2002-07-31 2007-11-20 At&T Knowledge Ventures, L.P. Enhancement of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enabling short-cut internet protocol connections over a switched network
CA2397905A1 (en) * 2002-08-13 2004-02-13 University Of Ottawa Differentiated transport services for enabling real-time distributed interactive virtual system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97760A1 (zh) * 2008-01-30 2009-08-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资源预留的方法以及节点设备
CN101499954B (zh) * 2008-01-30 2012-06-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预留的方法以及节点设备
US8718090B2 (en) 2008-01-30 2014-05-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source reservation method and node apparatus
CN114040324A (zh) * 2021-11-03 2022-02-11 北京普睿德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控制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040324B (zh) * 2021-11-03 2024-01-30 北京普睿德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控制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336545A (ja) 2007-12-27
US8730977B2 (en) 2014-05-20
KR20070118535A (ko) 2007-12-17
EP1868329A1 (en) 2007-12-19
US20080013557A1 (en) 200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4886B2 (en) Route optimization using measured congestion
CN101094153A (zh) 在发送站与接收站之间传递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US7734796B2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serving resources to obtain a predetermined quality of service in an IP network
US9819540B1 (e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controller
CN101228739B (zh) 用于动态实施mpls-te域间策略和qos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638388B (zh) 流标签的协商方法、相关装置以及系统
CN103516602B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系统
CN101606341B (zh) 用于在穿过提供商网络的ce-ce路径上高效路由ip流量的技术
US6973504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network aggregation bandwidth and a network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20010019554A1 (en) Label switch network system
US8320277B2 (en) Multitopology routing method and system
US957138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domain RSVP-TE LSP load balancing
US20090116382A1 (en) 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sub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in ngn
US8005090B2 (en) QoS information notif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inter-domain signaling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QoS information over a multi-domain network
CN108881017B (zh) 改变多路径标签交换路径中每跳带宽约束的方法及路由器
CN105993149A (zh) Sdn环境中动态流量控制的方法及设备
Hauge et al. Multi-topology routing for qos support in the consis convoy manet
Semeria RSVP signaling extensions for MPLS traffic engineering
Kumaran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raffic Engineer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Network for IPv6 Clients
Raghavan An MPLS-based Quality of Service Architecture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Hasan Enhancing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computer networks employing selected SDN principles
Chen et al. Using policy-based MPLS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to improve QoS on IP network
Petrov Comparing Segment Routing vs. Traditional Traffic Engineering
EP1868335A1 (en) Method of transferring data between a sending station in a first network and a receiving station in a second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ending station in the first network and the receiving station in the second network
Asrat Improving Quality of Service of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Multi 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of EthioTelecom Service Level Agre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