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应用于岩石地层的全断面掘进机的刀具布置问题,提供一种刀具布置优化设计方法来确定刀具在刀盘上的安装位置。该方法可以为典型地层的全断面掘进机刀盘布置问题快速有效的提供刀具在刀盘上的优化布置位置,尽可能的减少刀盘受到的外力和外力矩,延长掘进机刀盘、刀具以及刀盘大轴承寿命,减轻掘进机震动,降低噪音,缩短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研制周期,提高设计效率。
本发明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案:给出了一种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的刀具布置优化设计方法,来确定盘形滚刀在刀盘上的位置及刀盘整体技术性能参数,其特征在于,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a)根据工程实际中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的刀具布置的技术要求,建立带复杂性能约束的非线性多目标刀具布置优化模型;
b)根据刀具布置优化模型,在该模型目标函数及其约束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刀具布置极径、极角计算分阶段优化设计模型;
c)根据刀具极径布置优化设计模型,将刀具极径作为设计变量,采用遗传算法求解,用实数编码机制,获取刀具极径位置以及刀间距和破岩量大小:
d)根据盘刀极角布置优化设计模型和盘刀极径的优化位置,将盘刀极角作为设计变量,采用遗传算法求解,用实数编码机制,获取刀具极角位置及刀盘总体的干涉量、侧向力、牵连惯性力、质心位置和倾覆力矩大小;
如上所述的带复杂性能约束的非线性多目标刀具布置优化模型,包括:
1)列出盘刀布置优化设计问题的多目标函数,由如下公式确定:
式中:x={x1,x2,...,xn),xi={ρi,θi},i=1,2...n表示设计变量的向量,D表示变量的可行域,y表示目标函数向量。如图1-图3所示,f1(x)为刀盘受到的侧向力Fs,f2(x)为盘刀运动的牵连惯性力Fe,f3(x)为所有盘刀受到的垂直力Fv对刀盘回转中心o产生的合力矩Mv。f4(x)为所有盘刀破岩量的方差E(x),是衡量所有盘刀破岩量的差异,由如下公式确定:
式中:Vi表示盘刀Cuti的破岩量,如图4-图9所示,盘刀Cuti在刀盘旋转一周破岩的岩石体积Vi,表示为:
公式中:Si(i+1)为相邻两盘刀Cuti、Cuti+1的刀间距,h为盘刀的切深,β为盘刀的岩石破碎角,ρi,为第i把盘刀的安装半径。
2)列出盘刀布置优化设计问题的非线性约束函数,由如下公式确定:
盘刀之间、盘刀与刀盘本体之间的不干涉要求(简称刀盘总体的不干涉约束):
刀间距要求:
质心分布要求:
g3(x)=|Cx-xe|-δxe≤0
g4(x)=|Cy-ye|-δye≤0
式中:ΔVij表示盘刀Cuti、Cutj之间的干涉体积,i≠j,其中当i=0,ΔV0j(j=1,2…n)表示盘刀Cuti与刀盘本体的干涉量。Si(i+1)为相邻两盘刀Cuti、Cuti+1的刀间距,h为盘刀的切深,β为盘刀的岩石破碎角。(Cx,Cy)为刀盘总体质心位置的实际值,(xe,ye)为刀盘总体质心位置的期望值,(δxe,δye)为刀盘总体质心位置误差的许用值。
上述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刀具布置设计问题含有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函数(如刀盘受到的侧向力、牵连惯性力),约束条件复杂,既有显式约束(如刀间距约束要求),也有隐式约束(如不干涉要求),属NP难问题,属于多峰、非连续、非线性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困难。对于此类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统一目标法和目标转换法。统一目标法是将各个目标函数通过各种方式(如加权组合法、目标规划法、功效系数法)统一到一个总的目标函数,即将多目标问题转换为单目标问题。目标转换法是根据目标函数之间的相互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依次求解。本发明提出的极径极角求解策略的基本思想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多目标处理方法中的目标转换法;二是工程实际中的“分而治之”策略;但本发明所提出的求解策略与目标转换法有所不同,本发明的极径求解中的破岩量目标函数仅与极径设计变量有关,而与极角设计变量无关,而目标转换中的各个目标函数之间一般都与所有设计变量有关,所以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此外,本发明的两阶段求解策略与实际工程中的“分而治之”策略相一致,便于在实际工程中实施。而且由于除破岩量目标函数之外的其他目标函数都与极径、极角设计变量有关,所以无法先考虑极角变量以及相应的目标函数;而同时考虑所有设计目标和设计变量,若在不满足极径要求的前提下,在刀具优化过程中进行极角设计是没有工程实际价值的。
如上所述的刀具布置极径、极角计算分阶段优化设计模型,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1)刀具极径布置优化设计:刀具极径布置优化设计阶段仅考虑所有待布刀具的极径设计变量,刀具极径布置优化设计的优化模型由如下公式确定:
式中:f4(xρ)为所有刀具破岩量的方差,是衡量所有刀具破岩量的差异,xρ=(ρ1,ρ2,…,ρn)为刀具极径设计变量的向量,其中ρi∈(0,R],R为刀盘的半径。g1(xρ)为刀盘上所有盘刀之间的刀间距约束函数。
2)刀具极角布置优化设计:在刀具极径布置优化设计基础上,考虑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学模型中剩余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剩余目标函数包括刀盘总体所受的侧向力、刀盘总体所受的牵连惯性力和刀盘总体所受的倾覆力矩,剩余约束条件包括刀盘总体的不干涉约束和刀盘总体的质心分布要求,刀具极角布置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由如下公式确定:
g2(xθ)=|Cx-xe|-δxe≤0
g3(xθ)=|Cy-ye|-δye≤0
式中:xθ=(θ1,θ2,…,θn)刀具极角设计变量的向量,其中θi∈[0,2π),f1(xθ)为刀盘总体受到的侧向力Fs,f2(xθ)为刀盘总体的牵连惯性力Fe,f3(xθ)为刀盘总体受到的合力矩Mv。g1(xθ)为刀盘总体的不干涉约束函数,g2(xθ)、g3(xθ)为刀盘总体的质心分布约束函数。
根据刀具极径布置优化设计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获取刀具极径位置以及刀间距和破岩量大小,将刀具极径作为设计变量,采用实数编码机制,采用遗传算法的操作:简单的两点交叉、按位随机变异和线性排序选择算子,将盘刀破岩量差异值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值,采用遗传算法(也可采用其他优化算法)求出盘刀极径的优化位置,其适应度函数定义为;
公式中V
i为盘刀Cut
i的破岩量,
为所有盘刀的平均破岩量,x
ρ=(ρ
1,ρ
2,…,ρ
n)为一盘刀极径方案。
根据刀具极角布置优化设计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获取刀具极角位置及刀盘总体的干涉量、侧向力、牵连惯性力、质心位置和倾覆力矩大小,根据盘刀极径的优化位置,将盘刀极角作为设计变量,采用实数编码机制,采用遗传算法的操作:简单的两点交叉、按位随机变异和线性排序选择算子,将盘刀破岩量差异值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值,采用遗传算法(也可采用其他优化算法)求出盘刀极径的优化位置,适应度函数定义为;
F(xθ)=ω1f1(xθ)+ω1f2(xθ)+ω1f3(xθ)
公式中,f1(xθ)为刀盘受到的侧向力Fs,f2(xθ)为盘刀运动的牵连惯性力Fe,f3(xθ)为所有盘刀受到的垂直力Fv对刀盘回转中心o产生的合力矩Mv,ω1,ω2,ω3表示不同的目标优化权重,xθ=(θ1,θ2,…,θn)为一盘刀极角布置方案。
本发明的效果是根据盘刀布置的技术要求,建立带复杂性能约束的多目标盘刀布置优化模型,给出极径极角分阶段求解策略和刀盘上不等刀间距的盘刀破岩量的计算方法,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与传统的经验设计方法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化的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刀具布置设计方法,针对典型岩石地层,可以快速有效的确定刀具在刀盘上的优化位置,使得刀盘受到的外力和外力矩很小,避免刀具、刀盘以及刀盘大轴承异常损坏,从而延长掘进机刀盘、刀具以及刀盘大轴承寿命,减轻掘进机震动,降低噪音,缩短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研制周期,提高设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刀具在刀盘上的俯视投影简图,其中x表示坐标系x轴,y表示坐标系y轴,O表示坐标系圆点,ρ表示刀具的极径,θ表示刀具的极角;
图2为表示正刀的侧视投影简图,其中Fv表示正刀受到的垂直力,Fs表示正刀受到的侧向力,Fe表示正刀受到的牵连惯性力,z表示坐标系z轴,O表示坐标系圆点;
图3为表示边刀的侧视投影简图,其中Fv表示边刀受到的垂直力,Fs表示边刀受到的侧向力,Fe表示边刀受到的牵连惯性力,z表示坐标系z轴,O表示坐标系圆点,ρi表示边刀的极径,L1表示第一把边刀的极径,r表示刀盘的圆角半径,Or表示刀盘的圆角的圆心,γ为边刀的安装角;
图4为相邻两盘形滚刀破岩区域不相交的工作状况示意图,其中,(i-1)和i表示盘形滚刀的编号;
图5为相邻两盘形滚刀破岩区域刚好相交的工作状况示意图,其中,(i-1)和i表示盘形滚刀的编号;
图6为相邻两盘形滚刀破岩区域交叉的工作状况示意图,其中,(i-1)和i表示盘形滚刀的编号;
图7为相邻三盘形滚刀破岩工作状况示意图,其中,(i-1)、(i+1)和i表示盘形滚刀的编号,S(i+1)i表示第(i-1)把盘刀与第i把盘刀的刀间距,Si(i+1)表示第(i+1)把盘刀与第i把盘刀的刀间距;
图8为图7中的ΔOiB’B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ΔEDB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求解得到的刀具布置方案二维图,其中,1为求解得到的待布正刀和边刀,2为人孔,3为刮刀及出渣口,4为中心刀,5为刀盘外侧,外侧到刀盘内侧的部分用来安装边刀,6为刀盘内侧,内侧到刀盘中心的部分安装正刀;
图11为极径求解过程中破岩量差异变化曲线图,其中,n为迭代次数,E为盘刀破岩量差异;
图12为极角求解过程中,侧向力变化曲线图,其中,n为迭代次数,Fs表示刀盘总体受到的侧向力;
图13为极角求解过程中,惯性力变化曲线图,其中,n为迭代次数,Fe表示刀盘总体受到的牵连惯性力;
图14为极角求解过程中,垂直力矩变化曲线图,其中,n为迭代次数,Mv表示刀盘总体受到的垂直力矩;
图15为极角求解过程中,干涉量变化曲线图,其中,n为迭代次数,V表示刀具之间以及刀具与刀盘边界的干涉量;
图16为极角求解过程中,质心变化曲线图,其中,n为迭代次数,C表示刀盘总体的质心。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本发明以某引水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为例,在面板式刀盘上布置51把盘刀,中心刀8把,边刀11把,正刀32把,已知条件如下:①地质参数:岩石无侧限抗剪强度τ=8(MPa),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80(MPa),②掘进机刀盘基本参数:刀盘的半径R=4.015m,刀盘的转速ω=6(r/min)=0.6283rad/s,盘刀的质量M=200kg,盘刀的直径集合D=19英寸=483mm,盘刀的切深h=10mm,盘刀的岩石破碎角β=1.3734rad,盘刀与岩石面压痕包角=0.28878 rad,刀具刃角α=2.09434 rad,人洞的半径为200mm,根据工程技术要求中心刀的位置固定,固定的中心刀的位置见表1所示,人洞的位置见表2所示,刮刀及出渣口的尺寸和位置见表3所示。对整体刀具布置技术要求如下:刀盘总体质心位置的期望值(xe=0mm,ye=0mm),刀盘总体质心位置误差的许用值(δxe=5mm,8ye=5mm),各刀具之间不干涉。求满足不干涉要求、刀间距要求、质心分布要求且使刀盘侧向力、牵连惯性力、倾覆力矩和盘刀破岩量方差最小的刀具布置。
本发明数据为在主频Intel P4 1700MHz,内存ddr 512M的微机上的计算结果。求解的主要步骤如下:
(1)基于本发明给出的刀具极径布置优化设计模型,将刀具极径作为设计变量,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采用实数编码机制,采用遗传算法的操作是:两点交叉、按位随机变异和线性排序选择算子,群体规模大小为50,最大进化代数为2000,将盘刀破岩量差异值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值,经过遗传算法优化求解,获取刀具极径位置见表5所示,破岩量见表4所示,求解过程中破岩量差异变化曲线如图11所示;
(2)基于本发明给出的刀具极角布置优化设计模型,根据第(1)步获取的盘刀极径的优化位置,将刀具极角作为设计变量,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采用实数编码机制,采用遗传算法的操作是:两点交叉、按位随机变异和线性排序选择算子,群体规模大小为100,最大进化代数为3000,将侧向力、牵连惯性力和合力矩目标函数通过线形加权方法作为变为单目标函数作为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经过遗传算法优化求解,获取刀具极角位置及刀盘总体的干涉量、侧向力、牵连惯性力、质心位置和倾覆力矩大小,求解得到的刀盘优化布置方案与原刀具布置方案的各项技术性能对比见表4所示,求解得到的极角布置方案位置如表5所示,求解得到的刀具布置方案二维图如图10所示,求解过程中,侧向力变化曲线如图12所示,惯性力变化曲线如图13所示,垂直力矩变化曲线如图14所示,干涉量变化曲线如图15所示,质心变化曲线如图16所示。
表1固定的中心刀位置
序号 |
1 |
3 |
3 |
4 |
5 |
6 |
7 |
8 |
极径ρ/mm极角θ/rad |
68.580 |
170.18π |
271.780 |
373.38π |
474.980.5π |
576.581.5π |
678.180.5π |
779.78π |
表2人洞的位置
序号 |
1 |
2 |
3 |
4 |
极径ρ/mm极角θ/rad |
27001.3963 |
27002.79253 |
27004.3633 |
27005.934 |
表3刮刀及出渣口的位置和尺寸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极径ρ/mm极角θ/rad长边/mm短边/mm |
37000.611700300 |
35001.396900300 |
37002.182700300 |
35002.967900300 |
37003.753700300 |
35004.538900300 |
37005.323700300 |
35006.109900300 |
表4刀盘优化布置方案与原刀具布置方案的技术性能对比
技术性能 |
E/cm3 |
Fe/KN |
Mv/KN.m |
Fs/KN |
xm/mm |
ym/mm |
干涉量 |
时间/s |
原刀具布置方案本发明优化布置方案 |
17142.17715825.177 |
0.2440.141 |
79.33456.447 |
7.8996.596 |
-2.002-1.11 |
-0.0890.29 |
00 |
-556.2 |
由表4可以看出,与原刀具布置方案对比,利用本发明极径极角方法所求得的最优各项性能指标都较原方案的优越。与原方案相比,如在极径求解过程中,在满足刀间距约束条件下,本发明求解的极径分配方案的破岩量的均方差比原方案破岩量的均方差的数值降低了δ=(17142.177-15825.177)/17142.177×100%=7.68%。在极角求解过程中,本发明所解的方案与原方案都满足质心分布要求和不干涉约束要求,本发明求解的方案的侧向力比原方案的侧向力的数值降低了δ=(7.899-6.596)/7.899×100%=16.496%,本发明求解的方案的惯性力比原方案的惯性力的数值降低了δ=(0.244-0.141)/0.244×100%=42.213%,本发明求解的方案的垂直力矩比原方案的垂直力矩的数值降低了δ=(79.334-56.447)/79.334×100%=28.849%。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本发明刀具布置模型以及极径极角求解策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应该说明,刀盘上刀具布置的问题不是数学优化模型所能涵盖的,而且要考虑人孔和出渣口的位置、刀盘的装配制造工艺要求,人孔和出渣口的位置是事先设定的,相当于从原刀盘布局可行区域中挖除上述区域,从而使得刀盘的布局区域变成非连续的可行区域(本专利考虑上述问题)。
表5本发明刀具布置优化方案极坐标位置 |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ρ/mmθ/rad |
884.0034.080 |
971.0975.901 |
1081.13.573 |
1152.750.369 |
1239.971.080 |
1310.455.426 |
1399.012.822 |
1469.634.718 |
1560.623.417 |
1631.53.868 |
1741.50.846 |
序号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ρ/mmθ/rad |
1809.172.2256 |
1896.284.3319 |
1965.661.17007 |
2052.556.11865 |
2124.193.98441 |
2212.151.84422 |
2286.222.48532 |
23753.68369 |
2452.045.20305 |
2562.030.706275 |
2638.490.421072 |
序号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ρ/mmθ/rad |
2720.742.29069 |
2801.334.73802 |
2878.81.0392 |
2964.324.20566 |
3037.632.75136 |
3127.644.98533 |
3196.810.0679359 |
3306.790.829154 |
3370.451.97461 |
3477.84.20932 |
3537.661.22682 |
序号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
ρ/mmθ/rad |
3637.25.20424 |
3694.455.74737 |
3786.550.0233985 |
3837.172.29657 |
3895.183.19102 |
3931.231.50618 |
3964.432.42651 |
3986.954.43686 |
4006.873.65013 |
40255.91059 |
|
由图11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极径优化设计方法在确定刀具极径位置过程中,通过优化计算不断的调整刀间距,来缩小刀盘上刀具的破岩量差异,从而能进一步的缩短所有刀具寿命的差异。同理,由图12至图16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极角优化设计方法在确定刀具极角位置过程中,使得刀盘受到的外力(牵连惯性力、侧向力)和外力矩(倾覆力矩)的数值不断被减小到一个很小的数值,从而提高刀具和刀盘主力大轴承的寿命,避免刀具和刀盘的异常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