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3673A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83673A CN101083673A CNA2006100876529A CN200610087652A CN101083673A CN 101083673 A CN101083673 A CN 101083673A CN A2006100876529 A CNA2006100876529 A CN A2006100876529A CN 200610087652 A CN200610087652 A CN 200610087652A CN 101083673 A CN101083673 A CN 1010836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piece
- platform
- primary importance
- spring
- pl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弹出装置以及传输接头,且机壳具有一开口。弹出装置包括平台、可动件及弹性元件。平台固定于机壳内。可动件设置于平台及开口之间,并可相对平台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弹性元件连接于平台及可动件之间,并用以提供一弹力,使得可动件由第一位置朝向开口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可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传输接头位于可动件及开口之间而收纳于机壳内。当可动件受弹力而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动件推动传输接头,使得传输接头突出于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将传输接头自机壳内弹出,并可再外拉一定传输线长度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背景技术
现行的电子产品或其周边的应用设备,多设有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以增加使用的方便性。尤以一般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如手机或随身硬盘,即可装设USB接头以与搭配的电子产品的USB插口连接,达到方便充电或数据存取等效果。
然而,USB接头多直接固定于装置机壳上。当装置体积较大或机壳形状较复杂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可能造成USB接头无法顺利插入搭配的电子产品的USB插口中。同时,也可能增加USB接头插入USB插口后连接处结构的负担,而使得装置发生毁损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弹出装置不但可将传输接头(如USB接头等)自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机壳内弹出,使用者并可再外拉一定传输线长度以方便将传输接头插入欲连接的插口处。此外,在未使用时,也能将传输接头收纳于机壳内,兼具美观及保护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弹出装置以及传输接头,且机壳具有一开口。弹出装置包括平台、可动件及弹性元件。平台固定于机壳内。可动件设置于平台及开口之间,并可相对平台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弹性元件连接于平台及可动件之间,并用以提供一弹力,使得可动件由第一位置朝向开口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可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传输接头位于可动件及开口之间而收纳于机壳内。当可动件受弹力而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动件推动传输接头,使得传输接头突出于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出一种弹出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及传输接头,且机壳具有开口。弹出装置包括平台、可动件及弹性元件。平台固定于机壳内。可动件设置于平台及开口之间,并可相对平台移动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弹性元件连接于平台及可动件之间,并用以提供一弹力,使得可动件由第一位置朝向开口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可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传输接头位于可动件及开口之间而收纳于机壳内。当可动件受弹力而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动件推动传输接头,使得传输接头突出于开口。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图2A为图1的平台131的立体结构图;
图2B为图1的可动件133的立体结构图;
图3A为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侧视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可动件133位于第二位置P2时的示意图;
图4为传输接头150与传输线140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可携式电子装置
110:机壳
110O:开口
120:定位槽
130:弹出装置
131:平台
131o、131o’:开孔
131p:穿孔
131a:卡槽
133:可动件
133a、133a’:卡勾
133b、133b’、133B、133B’:延伸部
133c:凸柱
133d:凸块
135、190:弹性元件
140:传输线
140a:第一端部
140b:第二端部
150:USB接头
150a:凹陷部
150b:连接处
160:定位块
170:开关
180:支撑环
S:第一弹簧
S’:第二弹簧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的是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图。可携式电子装置100例如是手机或随身硬盘等,包括机壳110、弹出装置130以及传输接头150,且机壳110具有一开口110O。传输接头150例如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头。弹出装置130包括平台131、可动件133及弹性元件135。平台131固定于机壳110内。可动件133设置于平台131及开口110O之间。在图1中,此时传输接头150位于可动件133及开口110O之间。弹性元件135则连接于平台131及可动件133之间。
在平台131、可动件133与弹性元件135之间存在多处对应关系,使得可动件133可相对平台131移动于如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间。底下兹再附图详细说明相关机构设计。
请参照图2A及图2B,图2A绘示的是图1的平台131的立体结构图,图2B绘示的是图1的可动件133的立体结构图。本发明主要设计平台131及可动件133分别具有第一卡合结构及第二卡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的平台131,其第一卡合结构具有开孔131o。如图2B所示的可动件133,其第二卡合结构包括卡勾133a。较佳的是,平台131还具有另一开孔131o’,可动件133对应地还包括另一卡勾133a’。此外,在卡勾133a的移动路径(下详述)上,平台131还具有卡槽131a。另外,如图2B所示,可动件133还包括延伸部133b、133b’、133B及133B’。延伸部133b及133b’以实质上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卡勾133a的二侧,并用以突出于开孔131o。延伸部133B及133B’则以实质上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卡勾133a’的二侧,用以突出于开孔131o’。
请参照图3A及图3B,图3A绘示的是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侧视示意图,图3B绘示的是图3A的可动件133位于第二位置P2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35使用第一弹簧S来获得所需的弹力,第一弹簧S的第一端e1及第二端e2则分别连接平台131及可动件133。其中,在图2A中,平台131在对应第一弹簧S的第一端e1处具有穿孔131p;在图2B中,可动件133在对应第一弹簧S的第二端e2处包括凸柱133c,凸柱133c固定在可动件133上。凸柱133c可突出于穿孔131p,且第一弹簧S套设于凸柱133c。
如图3A所示(同时参照图2A和图2B),凸柱133c突出于穿孔131p,套设于凸柱133c的第一弹簧S并处于一压缩状态,而卡勾133a即对应地扣接开孔131o,另一卡勾133a’同样扣接开孔131o’以平衡第一弹簧S的弹力,使得可动件133稳定地位于第一位置P1。此时,传输接头150位于可动件133及开口110O之间而收纳于机壳110内。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还包括开关170。开关170邻近可动件133,并突出于机壳110,较佳的是开关170对应于扣接至开口131o(参考图2A)的卡勾133a(参考图2B)。
如此一来,当可动件133位于第一位置P1时,使用者通过启动开关170,开关170即可推动卡勾133a脱离开孔131o。其中,利用可动件133的形状设计,卡勾133a’也同时脱离开孔131o’。此时,通过压缩的第一弹簧S所产生的弹力作用于可动件133,使其朝开口110O方向弹出。在移动过程中,延伸部133b及133b’的侧壁分别紧抵于开孔131o的孔壁,使得可动件133具有稳定的移动行程。此外,将第一弹簧S以套设于凸柱133c的方式而限制于可动件133及平台131之间,也具有稳定可动件133的移动行程的功能,避免因移位而造成弹出方向有所偏差。若再适当设计凸柱133c及穿孔131p的彼此直径大小,也可增加可动件133移动时的稳定性。
如图3B的箭号A所示,当可动件133受弹力推动而远离第一位置P1时,可动件133同时推动传输接头150,使得传输接头150突出于开口110O。之后,如图2B所示的卡勾133a可扣接图2A中的卡槽131a以平衡弹力,使得可动件133定位于第二位置P2。由此,即避免可动件133继续朝开口110O方向移动,而将传输接头150推动至突出开口110O过多或甚至掉出机壳110外,造成使用不便。
此外,如图1所示,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还包括定位槽120、传输线140、定位块160、支撑环180以及另一弹性元件190。定位槽120设置于机壳110内,且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120设置于平台131,并邻近开口110O。传输线140的第一端部140a连接传输接头150,传输线140的第二端部140b通过定位块160固接于定位槽120。支撑环180设置于机壳110内,并套接于传输线140而位于其第一端部140a及第二端部140b之间,使得传输线140可滑动于支撑环180中。另一弹性元件190则连接于支撑环180及机壳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另一弹性元件190使用第二弹簧S’。
其中,第一弹簧S的弹性系数(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大于第二弹簧S’的弹性系数。且可动件133移动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之间时,第一弹簧S始终处于压缩状态,而第二弹簧S’则一直处于拉伸状态。亦即,通过传输线140及支撑环180,传输接头150间接受到第二弹簧S’的拉力作用。当启动开关170后,可动件133同时受到第一弹簧S的推力以及第二弹簧S’的拉力。通过上述弹性系数的大小设计,第一弹簧S及第二弹簧S’所产生的合力将推动可动件133朝向开口110O方向移动,并间接地推动传输接头150。
如此一来,当可动件133位于第二位置P2,且第一弹簧S的弹力因卡勾133a及卡槽131a的相互扣接而被平衡抵销时,传输接头150仅受到第二弹簧S’之间接拉力作用。一方面避免传输接头150弹出后即掉出机壳110外,另一方面使用者将传输接头150继续外拉时,支撑环180也限制传输线140于支撑环180中的滑动部分的大略位置。由此,可避免外拉传输接头150时,传输线140受到可动件133或机壳内其它元件的空间上的干涉影响。传输接头150使用完毕欲收纳回机壳110内时,在第二弹簧S’的作用下,呈U字形的传输线140不会产生缠绕过度的情形,且第二弹簧S’的拉力同时也有增加收线效率的作用。而利用定位块160将传输线140的第二端部140b固接于定位槽120可避免传输线140通过定位槽120所电连接的电路元件(未图标)因传输线140被拉动而发生损坏情形。
请参照图4,其绘示的是传输接头150与传输线140的示意图。传输接头150较佳的是具有凹陷部150a,且在本实施例中,传输接头150与传输线140的第一端部140a的连接处150b呈一棱角状。呈棱角状的连接处150b即利于使用者将传输接头150自开口110O推入机壳110内。此外,在图2B中,可动件133的凸块133d凸向开口110O,且用以与凹陷部150a嵌合。
当使用者要将传输接头150收纳回机壳110时,首先,如图3B所示,待传输接头150推入至与可动件133邻接时,凸块133d即嵌合于凹陷部150a(参考图4)。此时,使用者继续朝平台131方向施力,通过相嵌合的凸块133d及凹陷部150a使可动件133稳定地压缩第一弹簧S。当可动件133位于第一位置P1且卡勾133a扣接住开孔131o时,即完成传输接头150的收纳动作。较佳地,凸块133d对应第一弹簧S的第二端e2与可动件133的连接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凸块133d以对应凸柱133c的方式设置,以获得较佳的使用效果。
然而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当可明了,本发明的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弹性元件135及190中,使用的弹簧数量及弹性系数都可因应制造上或使用上的考虑作调整。再者,使可动件133定位于第一位置P1及第二位置P2的结构也能有诸多设计方式。例如,第一卡合结构以卡勾与第二卡合结构的开孔相卡接,并设计开关170的启动方式,以使第二卡合结构的开孔脱离第一卡合结构的卡勾。平台131也能设置卡柱,用以当可动件133被弹出至第二位置P2时,挡住可动件133上对应的部件,以将可动件133定位于第二位置P2。甚者,在凸柱133c的顶端形成尺寸大于穿孔131p直径的任意结构体,例如平行于穿孔131p的周边平面的圆形平板等,同样能在可动件位于第二位置P2时,通过抵贴穿孔131p的周边平面而平衡第一弹簧S的弹力,避免可动件133被继续弹出。此时,再适当调整凸柱133c的长度即可。
此外,支撑环180的数量及与传输线140的套接位置同样可因应弹出装置130及传输接头150的配置关系或定位槽120的位置作调整。甚者,采用转轴及转轮来控制传输线140滑动时的位置,也可便于外拉或收纳传输接头150。另一方面,虽然本实施例的弹出装置是以设置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上及USB接头为例作说明,但显然也能应用于其它需将收纳的传输接头取出的电子装置,及其所搭配的各种传输接头。只要是通过弹性元件来弹出可动件,以带动传输接头而突出于开口,达到让使用者用以取出收纳的传输接头的目的,都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弹出装置,弹出装置不但可将传输接头自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机壳内弹出,使用者并可再拉出一定传输线长度以方便将传输接头插入欲连接的插口处。此外,在未使用时,也能将传输接头收纳于机壳内,兼具美观及保护之效。
综上所述,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8)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
机壳,具有开口;
弹出装置,包括:
平台,固定于该机壳内;
可动件,设置于该平台及该开口之间,该可动件可相对该平台移动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及
弹性元件,连接于该平台及该可动件之间,该弹性元件用以提供一弹力,以使该可动件由该第一位置朝向该开口方向移动至该第二位置;以及
传输接头,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传输接头位于该可动件及该开口之间而收纳于该机壳内,当该可动件受该弹力而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可动件推动该传输接头,使得该传输接头突出于该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平台包括第一卡合结构,该可动件包括第二卡合结构,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卡合结构与该第二卡合结构对应卡接,使得该可动件定位于该第一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平台至少具有一开孔,该可动件至少包括一卡勾,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卡勾扣接该开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开关,该开关邻近于该可动件,并突出于该机壳,在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启动该开关,该开关作用于该可动件并带动该卡勾脱离该开孔,以使该可动件在该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下移动至该第二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平台还具有卡槽,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卡勾扣接至该卡槽,使得该可动件定位于该第二位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可动件更至少包括二延伸部,以实质上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该卡勾的二侧,该二延伸部突出于该开孔;当该可动件移动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时,该二延伸部的侧壁紧抵于该开孔的孔壁,使得该可动件具有稳定的移动行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弹性元件至少包括一弹簧,该弹簧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分别连接该平台及该可动件,且在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弹簧处于一压缩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平台于对应该第一端处具有一穿孔,该可动件于对应该第二端处包括一凸柱,该凸柱固定于该可动件上并突出于该穿孔,该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且限制于该可动件与该平台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可动件包括一凸块,该凸块凸向该开口,该传输接头具有一凹陷部,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凸块嵌合于该凹陷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
定位槽,设置于该机壳内;
传输线及定位块,该传输线的第一端部连接该传输接头,该传输线的第二端部通过该定位块固接于该定位槽;
支撑环,设置于该机壳内,并套接于该传输线,使得该传输线可滑动于该支撑环中;以及
另一弹性元件,连接于该支撑环及该机壳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簧,该另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二弹簧,该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coefficient ofelasticit3B)大于该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且该可动件移动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时,该第一弹簧处于一压缩状态,该第二弹簧处于一拉伸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定位槽设置于该平台。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可携式电子装置为一手机或一移动存储设备。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该传输接头为一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头。
15.一种弹出装置,应用于一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一机壳及一传输接头,且该机壳具有一开口,该弹出装置包括:
平台,固定于该机壳内;
可动件,设置于该平台及该开口之间,该可动件可相对该平台移动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以及
一弹性元件,连接于该平台及该可动件之间,该弹性元件用以提供一弹力,以使该可动件由该第一位置朝向该开口方向移动至该第二位置;
其中,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传输接头位于该可动件及该开口之间而收纳于该机壳内,当该可动件受该弹力而自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可动件推动该传输接头,使得该传输接头突出于该开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平台包括一第一卡合结构,该可动件包括一第二卡合结构,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卡合结构及该第二卡合结构对应卡接,使得该可动件定位于该第一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平台至少具有一开孔,该可动件至少包括一卡勾,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卡勾扣接该开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开关,该开关邻近于该可动件,并突出于该机壳,在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启动该开关,该开关作用于该可动件并带动该卡勾脱离该开孔,以使该可动件在该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下移动至该第二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平台还具有卡槽,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卡勾扣接至该卡槽,使得该可动件定位于该第二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可动件还至少包括二延伸部,以实质上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该卡勾的二侧,该二延伸部突出于该开孔;当该可动件移动于该第一位置与该第二位置之间时,该二延伸部的侧壁紧抵于该开孔的孔壁,使得该可动件具有稳定的移动行程。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弹性元件至少包括一弹簧,该弹簧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分别连接该平台及该可动件,且在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弹簧处于一压缩状态。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平台于对应该第一端处具有一穿孔,该可动件于对应该第二端处包括凸柱,该凸柱固定于该可动件上并突出于该穿孔,该弹簧套设于该凸柱且限制于该可动件与该平台之间。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可动件包括凸块,该凸块凸向该开口,该传输接头具有凹陷部,当该可动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凸块系嵌合于该凹陷部。
24.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还包括:
定位槽,设置于该机壳内;
传输线及定位块,该传输线的第一端部连接该传输接头,该传输线的第二端部通过该定位块固接于该定位槽;
支撑环,设置于该机壳内,并套接于该传输线,使得该传输线可滑动于该支撑环中;以及
另一弹性元件,连接于该支撑环及该机壳之间。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簧,该另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二弹簧,该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coefficient ofelasticit3B)大于该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且该可动件移动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时,该第一弹簧处于一压缩状态,该第二弹簧处于一拉伸状态。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定位槽设置于该平台。
2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为手机或移动存储设备。
2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出装置,其中该传输接头为USB(UniversalSerial Bus)接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0876529A CN101083673A (zh) | 2006-05-31 | 2006-05-31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6100876529A CN101083673A (zh) | 2006-05-31 | 2006-05-31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83673A true CN101083673A (zh) | 2007-12-05 |
Family
ID=38912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0876529A Pending CN101083673A (zh) | 2006-05-31 | 2006-05-31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083673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78869A (zh) * | 2017-12-13 | 2018-04-06 | 贵州大学 |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和固定装置的标签机 |
CN109862140A (zh) * | 2017-11-30 | 2019-06-0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功能组件、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TWI732340B (zh) * | 2019-11-13 | 2021-07-0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鎖固結構 |
-
2006
- 2006-05-31 CN CNA2006100876529A patent/CN10108367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62140A (zh) * | 2017-11-30 | 2019-06-0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功能组件、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878869A (zh) * | 2017-12-13 | 2018-04-06 | 贵州大学 |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和固定装置的标签机 |
CN107878869B (zh) * | 2017-12-13 | 2024-05-03 | 贵州大学 | 一种具有保护功能和固定装置的标签机 |
TWI732340B (zh) * | 2019-11-13 | 2021-07-0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鎖固結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70068B2 (en) | Movable socket capable of moving a connector relative to a casing and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1841581B (zh) | 手写笔弹出机构 | |
EP2773086B1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tructure for inserting card type external device | |
CN102810793A (zh) | 具有锁止机构的连接器 | |
EP2210315A1 (en) | Multipurpose universal bus cable | |
TWM392455U (en) | Card connector | |
CN103247882B (zh) | 界面卡连接器的固定结构 | |
CN103187660A (zh) | 电子装置及其芯片卡装取装置 | |
CN100536239C (zh) | 卡连接器 | |
CN108093681A (zh) | 一种底座、移动终端、耳机以及耳机座 | |
US8717296B2 (en) | Mouse with detachable cover | |
CN101083673A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弹出装置 | |
US20020155747A1 (en) | Connector scheme for use with handheld computers and accessory devices | |
US6356456B2 (en) | Low pin count card retainer | |
CN210183362U (zh) | 移动终端 | |
CN210578694U (zh) | 电子设备及移动外设 | |
CN109994857B (zh) | 终端设备 | |
WO2017008601A1 (zh) | 电力通断机构及具有该电力通断机构的移动终端 | |
CN203747153U (zh) | 一种并排式卡座 | |
CN101409734A (zh) | 电子装置 | |
EP2978195B1 (en) |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compatible with multiple kinds of intelligent cards | |
CN106909199B (zh) | 终端设备 | |
CN201766222U (zh) | 一种连接器 | |
US20090113103A1 (en) | Cascade type charge assembly | |
CN102595839A (zh) | 弹出模块及其应用的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