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72064B -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72064B
CN101072064B CN2006100805044A CN200610080504A CN101072064B CN 101072064 B CN101072064 B CN 101072064B CN 2006100805044 A CN2006100805044 A CN 2006100805044A CN 200610080504 A CN200610080504 A CN 200610080504A CN 101072064 B CN101072064 B CN 101072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layer
processing unit
layer processing
signal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805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72064A (zh
Inventor
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0805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720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072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2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72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20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太网中继装置,包括对输入信号进行物理层处理的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其中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由于各个物理层处理单元的设计最多仅仅是一个传统PHY芯片的架构,因此上述中继装置内部的各个部分结构简单,实现成本较低,能够在具有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信号中继的目的。

Description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太网中继装置和一种以太网信号的中继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以太网传输而言,传输距离是技术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目前,采用网线等电传输介质进行传输的距离一般限于100米以内。如果通过物理层特殊编码或者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发送方向预加重和接收方向均衡等处理,能够使电传输的传输距离延长到几百米。采用光纤等光传输介质进行传输的距离能够达到上千米。但是无论采用上述哪种传输方法,技术人员都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传输的再远一些。
于是出现了一种利用两口交换机作为中继延长传输距离的方法。所述两口交换机包含一个两口MAC层芯片以及两侧各一个物理层PHY芯片。输入侧的PHY芯片接收到数据后进行常规处理,然后通过与其对应的MAC口传输到MAC层,进行帧识别以及地址学习、转发;然后通过另一侧的MAC口传输给对应的另一个PHY芯片进行常规处理,最后通过传输介质输出到接收端。所述传输介质包括网线和光纤等不同种类的传输介质。
可以看出,上述两口交换机的作用就是让以太网信号在此再生从而延长传输距离。但是通过一台交换机来实现信号再生的成本太高,因此目前也并没有广泛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太网中继装置和一种以太网信号的中继传输方法,以解决现有通过两口交换机作为中继延长传输距离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以太网中继装置,包括对输入信号进行物理层处理的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其中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
优选的,还包括开关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输入信号进入第二个物理层处理单元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
优选的,还包括为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消除时钟差异的时钟调整单元。所述时钟调整单元包括时钟处理单元,用于从输入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提供给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并为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提供发送时钟。
优选的,当所述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采用的发送时钟与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时,所述时钟调整单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的先进先出缓存器,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根据接收时钟写入一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提供的信号,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前述信号发送给另一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
优选的,所述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不同。所述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支持的传输距离不同。所述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都包括传输编解码子单元,所述两个传输编码子单元中的一个采用长距离传输编解码方式,另一个采用标准传输编解码方式。
优选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的对外传输接口都为电端接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的对外传输接口都为光端接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的对外传输接口不同,一个为电端接口,另一个为光端接口。
优选的,所述物理层处理单元支持10M/100M速率传输。
一种以太网信号的中继传输方法,将需要中继传输的物理层以太网信号进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还原出数字信号;将上述数字信号进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然后发送。
优选的,还包括为第一次物理层处理后的数字信号选择进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
优选的,在进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之间还包括,根据输入侧的接收时钟将第一次物理层处理后的数字信号写入先进先出缓存器;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中的前述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次物理层处理采用的发送时钟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次物理层的处理不同。所述第一次物理层处理支持的传输距离大于第二次物理层处理支持的传输距离。所述第一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都包括传输编解码处理,其中第一次采用长距离传输解码方式,第二次采用标准传输编码方式。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电端装置,所述第二次物理层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电端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电端装置,所述第二次物理层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光端装置。
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发明以太网中继装置中,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在一起的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对输入信号进行物理层处理,就能够实现信号中继目的,无需MAC层协助,因此各个部分结构简单,实现成本较低。进一步,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的先进先出缓存器消除了两侧可能存在的时钟差异,实现了物理层信号的可靠再生。由于各个物理层处理单元的设计最多仅仅是一个传统PHY芯片的架构,因此能够在具有较低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信号中继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以太网中继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以太网中继装置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以太网中继装置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以太网中继装置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以太网信号中继传输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以太网中继装置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为了明确本发明装置的应用环境,在图1中还同时示出了与其相连的外围设备。中继装置设置于网络设备A和网络设备B之间,设备A和设备B通过网线等电传输介质11进行数据传输。所述中继装置包括第一、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和222,连接在所述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的先进先出缓存器17,以及时钟处理单元18。所述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
其中,所述时钟处理单元18用于从输入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提供给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并向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提供发送时钟。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17根据接收时钟写入一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提供的数字信号,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前述数字信号发送给另一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每个物理层处理单元都包括传输接口12、模数转换子单元13、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扰码编解码子单元15以及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16。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每个物理层处理单元内部描述是对现有物理层处理技术设计方案上的逻辑划分,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对阐述本发明本质的辅助,对于本处没有描述逻辑功能的模块可参考现有技术PHY芯片的设计方案。或者对于10/100Mbps以太网物理层不同之处,本实施例没有描述之处,相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现有以太网物理层技术清楚识别。比如说,参考IEEE对物理层处理的标准定义,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对于100M电传输而言进行的是MLT3三电平传输编解码,对于100M光传输而言进行的是NZRI传输编解码;物理层编解子单元16包括4b/5b、8b/10b或曼彻斯特编解码。
由于无论是设备A向设备B发送数据,还是设备B向设备A发送数据,中继装置的处理过程都是相同的,即中继装置中的各个功能单元都可以实现双向操作。因此,为了叙述逻辑清楚,以下仅结合设备A向设备B方向发送数据时中继装置的内部处理过程为例进行具体结构介绍。此种情况下,可以将中继装置中的两路通道分开来看:信号输入方向的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和信号输出方向的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
下面按照信号走向的顺序依次介绍各单元,首先是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然后是先进现出缓存器17,最后是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其中会在合适的位置插入时钟处理单元18的详细介绍。
设备A通过电传输介质11将需要发送到设备B的数据信号传输到中继装置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内部的传输接口12,进而传递到与传输接口12相连的模数转换子单元13进行模拟至数字的转换,使得传输于电传输介质的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
需要注意,由于模拟信号的周期信息包含了输入侧的参考时钟信息,而且中继装置中的很多处理单元都需要此时钟信息,因此传输接口12除了将数据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子单元13之外,还将输入信号传输给时钟处理单元18,以便时钟处理单元18从输入信号(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以区别于粗虚线表示的设备B向设备A侧发送数据时的输入信号)中恢复出输入侧的接收时钟(图中用细实线表示,以区别于细虚线表示的发送时钟)。为了完成接收时钟的恢复工作,时钟处理单元18中需要设置一个晶体振荡器,以提供本地晶振时钟。时钟处理单元18恢复出输入侧(设备A侧)的接收时钟后,将所述接收时钟提供给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内部的各子单元以及先进先出缓存器17的输入侧。此外,时钟处理单元18还会存储所述设备A侧的接收时钟。以便后续作为发送时钟使用。
经过模数转换子单元13处理后得到的数字信号输出至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对此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解码处理,进而再由扰码编解码子单元15进行扰码解码,最后由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16进行物理层解码处理,至此原始数据信号(物理层中承载的静负荷或称为MAC层码流)已经全部恢复出来,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上的各个处理单元基本介绍完毕。
此后,恢复出的数字信号进入先进先出缓存器17,即先进先出缓存器17根据设备A侧的接收时钟,将所述数字数据信号写入其中。相应的,在输出发送一侧,根据发送时钟(图中以细虚线表示)从先进先出缓存器17中读取数据。需要说明所述发送时钟既可能是时钟处理单元18本地晶振提供的本地参考时钟,也可能是设备B侧的接收时钟,甚至还可以采用和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相同的设备A侧接收时钟作为发送时钟。例如,对于10M和100M的情况,所述发送时钟采用的通常是本地参考时钟,而对于1000M的情况,所述发送时钟通常采用的是设备B侧的接收时钟。
需要说明,所述设备B侧的接收时钟来自于上次设备B向设备A发送数据时,时钟处理单元18从该输入信号(图中以粗虚线表示)中恢复并存储下来的设备B侧接收时钟。这和前文谈到时钟处理单元18从设备A发送给设备B中的输入信号中恢复、存储设备A侧接收时钟的原理相同。对于A,B两侧来说,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是与A侧的收发步调(也就是时钟)匹配的,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与是与B侧的收发步调(也就是时钟)匹配的,但由于两个步调之间存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引入先进先出缓存器17以消除两侧时钟差异带来的影响。
当然,如果将设备A侧的接收时钟作为发送时钟,即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收/发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发/收采用相同的时钟,那么两者之间就不存在时钟差异,因而本发明装置中就可以不设置用于吸纳两侧时钟差异的先进先出缓存器17,当然这需要时钟处理单元将一侧恢复出的接收时钟作为发送时钟提供给另一侧,而不是采用本地参考时钟作为发送时钟,这和现有10M或者100M的时钟处理机制是不同的。
因此无论是时钟处理单元18还是先进先出缓存器17,都是为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和222调整时钟差异而设置的,当然不排除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因此本发明称上述实现为时钟调整单元。当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采用的发送时钟和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采用的接收时钟相同时,不存在时钟差异,无需设置先进先出缓存器17;当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采用的发送时钟和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例如发送时钟采用本地晶振时钟或者输出侧时钟时,需要设置先进先出缓存器17调整两侧时钟差异。当然本发明不排除这样的情况,即当两侧所使用的芯片或者设备都是一个公司,并且型号也相同,其时钟的差异可能很小,因此也可以不需要引入时钟调整单元,但是为了更广泛的应用,本发明推荐使用时钟调整单元,如FIFO就是很好的设计。
从先进先出缓存器17读取出数字信号后,进入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的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16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然后进入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的扰码编解码子单元15进行扰码的编码处理,进而通过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的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进行传输编码处理之后,进入模数转换子单元13进行数字至模拟的转换,最后将所述模拟信号通过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的传输接口12输出至与其相连的电传输介质,最终达到接收端的设备B。需要说明,在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的各个处理单元工作时,也需要时钟处理单元18的配合,即时钟处理单元18将发送时钟不但提供给先进先出缓存器17,还提供给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
至此,设备A作为发送端向设备B发送数据信号,通过本发明中继装置进行处理的全过程以及内部各个处理单元的具体情况介绍完毕,对于设备B向A发送的过程基本相同,不再赘述。从整个传输过程可知,设备A和设备B之间通过电传输介质进行物理层以太网信号传输,因此中继装置中的两个传输接口12可以视为电端接口,表示中继装置接收来自电端装置(如网线)的信号,经过处理之后的发送对象也是电端装置。以下进一步介绍基于上述基本方案的更优的设计考量,本发明上述方案对于长距离以太网传输到标准的以太网传输具有更好的实施效果。
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以及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可以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为了获取更远的传输距离采用PAM4(four level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传输编码方式,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采用符合IEEE标准的方案,由于本实施例先进先出缓存器17处理的对象是物理层静负荷,所以两侧的不一致对于先进先出缓存器17并不存在。
由于影响传输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传输编码,而其他部分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对于本发明来说,先进先出缓存器17两侧可以简化,比如说靠近先进先出缓存器17的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16和扰码编解码子单元15可以不设置,进而先进先出缓存器17直接连接在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之后也实现以太网信号的再生。当然,还可以保留扰码编解码子单元15或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16中的任意一个,先进先出缓存器17设置在保留的这个编解码单元之后即可。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简化并不是,两侧只要有相同的就可以省去,前提必须是不影响信号再生,并且能和先进先出缓存器17耦合工作(例如传输编码前是不可以的)。从本段的描述可知,要实现物理层信号再生,并不一定要把物理层静负荷解出,只要能够解出对两侧一致的数字信号,即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能够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即可,这样可以进一步简化本发明的实现方案。所述数字接口既可以是物理接口也可以逻辑接口,只要物理层处理单元一侧输出的是数字信号,就可以认为其有一个逻辑上的数字接口,至于这个逻辑接口是否真正落实在物理接口均可。
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的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可以和标准以太网口兼容;而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由于是采用特殊传输编解码,使得从发送端(如设备A)到中继装置具有较长的传输距离。这比较适合长距离以太网接入的应用,比如说用户侧采用标准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而局端采用特殊的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这样就可以利用较小的成本实现较远的传输距离。并且为了保护局端的设备投资,也可以在局端采用本发明再做一次中继实现到标准以太网物理接口的转换。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公开的中继装置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为了使本图更为简洁,与第一实施例中完全相同的时钟处理单元18没有示出。
本实施例所示的中继装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中继装置中还包括一个开关控制单元19(如可编程逻辑开关),用于控制输入信号进入先进先出缓存器17或者向上进入MAC层。图中的开关控制单元19设置于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和先进先出缓存器17之间,输入信号通过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进行传输解码处理后,进入开关控制单元19,如果开关控制单元19处于开启状态,则输入信号进入先进先出缓存器17,进而完成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中继功能,详细过程不再赘述;如果开关控制单元19处于闭合状态,则输入信号进入扰码编解码子单元15进行扰码解码处理,随后由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16进行物理层编码处理,最后进入上层MAC进行处理,即和常规PHY芯片一样,虚线所示的上下两部分相当于两个独立的普通PHY物理通道。由此可知,通过设置所述开关控制单元19,使得中继装置既可以作为信号的传输中继使用,又可以作为多端口普通PHY芯片使用,即具有双模式功能。当然,按照前文分析,在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采用的时钟相同情况下,所述中继装置中可以不设置先进先出缓存器17,此时开关控制单元19控制输入信号经过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处理后,进入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
需要说明,具有双模式功能的中继装置的第一、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必须包括完整的PHY功能模块。另外,开关控制单元和先进先出缓存器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在扰码编解码子单元之后,或者是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之后。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公开的中继装置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应用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设备A到中继装置以及中继装置到设备B都是通过光模块以及光纤22进行光传输的。因此相应的,中继装置的内部结构也有所变换。
发送端设备采用光传输介质时的光口PHY芯片只对MAC层码流进行物理层编码(如4b/5b)和传输编码(如NZRI)等物理层处理,然后就直接输出给第一光模块进行数字信号至光信号的转换,进而通过光纤22传输到第二光模块还原出数字信号。所述数字信号进入本发明中继装置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111的传输接口12,然后根据时钟处理单元18恢复出的接收时钟,将前述数字信号写入先进先出缓存器17;进而根据时钟处理单元18提供的发送时钟从先进先出缓存器17读取数字信号,读取出的数字信号通过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中的传输接口12发送到第四光模块进行电信号至光信号的转换,最后通过光纤22以及第三光模块发送到接收端设备。
本实施例中的对外传输接口12实际是光端接口(与光模块相连),其接收到的信号为经过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转换得到的数字信号,因此不需要再进行模拟至数字的转换;此外,在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中还可以设置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16,这样有利于降低传输信号的误码率。总之,只要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能够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还原出一至的数字信号,就可以实现以太网信号再生。
至于先进先出缓存器17和时钟处理单元18的内部处理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的原理相同,细小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先进先出单元是从输入方向上的模拟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信息,而本实施例是从输入方向上的数字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信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果将设备A侧的接收时钟作为发送时钟,即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采用相同的时钟,那么两者之间就不存在时钟差异,因而本发明装置中就可以不设置用于吸纳两侧时钟差异的先进先出缓存器17。
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公开的中继装置第四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所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应用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设备A到中继装置是通过光纤以及光模块进行的光传输,而中继装置到设备B是通过电传输介质进行的电传输。因此相应的,中继装置的内部结构也有所变换。
通过对比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中两路通道上的传输接口12分别为光端接口(与光端装置相连)和电端接口(与电端装置相连),在光端接口所在的通道上,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包括与光端装置(如光模块)通信的传输接口12和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在电端接口所在的通道上,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包括模数转换子单元13、传输编解码子单元14、扰码编解码子单元15。各个通道上的处理过程可以分别参照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的相应部分。
需要注意,由于中继装置两侧设备的传输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先进先出缓存器17设置于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的位置不再完全对称。由于设备A的光口PHY芯片在处理将要输出的数据信息时不会进行扰码编码,通常只进行物理层编码和传输编码;而在电端接口所在通道,设备B的电口PHY芯片在进行输出数据之前要进行物理层编码、扰码编码以及传输编码处理。因此,在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222进行模拟至数字转换、传输解码以及扰码解码之后,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进行传输解码之后,才能还原出一致的数字信号,即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当然,如果两侧的物理层编码方式也有所不同,那么还需要在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中都设置物理层编解码子单元。总之,最终目的是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能够通过数字接口相互耦合在一起。
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中继传输方法实施例流程图。
步骤410:将需要中继传输的物理层以太网信号进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还原出数字信号。因为应用环境不用,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如果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电端装置,那么首先要将接收到的需要进行中继传输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再进行传输解码处理。传输解码处理之后,还可以进行扰码解码处理以及其后的物理层解码处理,当然也可以不进行上述两项的解码处理或者执行其中之一均可。
如果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光端装置,那么传输的信号本身就是数字信号,不需要进行模数转换。至于是否进行传输编解码以及物理层解码处理,需要视接收端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收端一侧进行的传输编码和物理层编码与发送一侧相同,那么就不需要在第一次物理层处理中进行传输解码和物理层解码处理,反之需要。
步骤420:根据输入侧的接收时钟将第一次物理层处理之后的信号写入先进先出缓存器。因为输入信号的信息中都包含了发送端的接收时钟,因此可以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恢复出输入侧的接收时钟,用于以此为依据将待处理的数字信号写入先进先出缓存器中。此外,所述输入侧的接收时钟还提供给第一次物理层处理时使用。
步骤430:根据发送时钟读取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中的前述信号。所述发送时钟信息既可能是本地晶振提供的本地参考时钟,也可能是恢复出来的输出侧时钟,设置采用输入侧的接收时钟。例如,对于10M和100M的情况,所述发送时钟通常采用的是本地晶振时钟,而对于1000M的情况,所述发送时钟通常采用的是输出侧时钟。由于数据通信都是双方交换进行的,每个终端设备既是发送端也是接收端。因此,输出时钟也是可以获知的,即当输出侧曾经为输入侧时,从那时的输入信号中恢复过该侧的接收时钟信息,并存储下来。
步骤440:根据发送时钟,将上述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然后发送。
如果输入侧和输出侧采用的传输介质相同,即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电端装置(如网线),第二次物理层处理后的信号也发送给电端装置;或者是输入信号来自光端装置(如光模块),也发送给光端装置,那么第二次物理层处理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内部实现过程相互对应。
如果输入侧和输出侧的传输介质不同,例如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电端装置,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光端装置情况下,就有多种方式。其一,输入侧对从电传输介质接收到的模拟信号先进行模拟至数字的转换,然后依次通过传输解码、扰码解码、物理层解码处理后,写入先进先出缓存器,从先进先出缓存器读取出数据后依次进行传输编码以及物理层编码之后,通过光模块以及光纤传输到接收端。其二:输入侧对从电传输介质接收到的模拟信号先进行模拟至数字的转换,然后依次通过传输解码和扰码解码处理之后,写入先进先出缓存器,从先进先出缓存器读取数据进行传输解码之后直接通过光模块以及光纤传输到接收端。总之,只要第一次物理层处理还原出与第一物理层处理相互耦合的数字信号即可。
优选的,还可以在数据信号进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之后、进入先进先出缓存器之前,为所述数字信号选择输入对象,即进入先进先出缓存器或者向上进入MAC层。优选的,第一次物理层处理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方式不同,例如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传输解码采用长距离传输解码方式,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的传输编码采用标准编码方式。这种处理方式较适合长距离以太网接入的应用,比如说用户侧采用标准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而局端采用特殊的以太网物理层接口;这样就可以利用较小的成本实现较远的传输距离。并且为了保护局端的设备投资,也可以在局端采用本发明再做一次中继实现到标准以太网物理接口的转换。
此外,如果将设备A侧的接收时钟作为发送时钟,即第一次物理层处理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都采用相同的时钟,那么两者之间就不存在时钟差异,因而可以不需要用于吸纳两侧时钟差异的先进先出缓存器17。当存在先进先出缓存器时,所述发送时钟还可以采用输出侧时钟或本地参考时钟。在不设置先进先出缓存器的情况下,可以为第一次物理层处理之后的数字信号,选择进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以太网中继装置和以太网信号的中继传输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以太网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输入信号进行物理层处理的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其中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通过数字接口相耦合;所述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不同;所述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支持的传输距离不同;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都包括传输编解码子单元,所述两个传输编解码子单元中的一个采用长距离传输编解码方式,另一个采用标准传输编解码方式;当所述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采用的发送时钟与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时,时钟调整单元包括连接在所述两个物理层处理单元之间的先进先出缓存器,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根据接收时钟写入一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提供的信号,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前述信号发送给另一侧的物理层处理单元;
开关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输入信号进入第二个物理层处理单元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进入MAC侧进行MAC层处理;以及
为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消除时钟差异的时钟调整单元;所述时钟调整单元包括时钟处理单元,用于从输入信号中恢复接收时钟提供给第一物理层处理单元,并为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提供发送时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的对外传输接口都为电端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的对外传输接口都为光端接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物理层处理单元的对外传输接口不同,一个为电端接口,另一个为光端接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层处理单元支持10M/100M速率传输。
6.一种以太网信号的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需要中继传输的物理层以太网信号进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还原出数字信号;
根据输入侧的接收时钟将第一次物理层处理后的数字信号写入先进先出缓存器;然后根据发送时钟读取所述先进先出缓存器中的前述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次物理层处理采用的发送时钟和第一次物理层处理采用的接收时钟不同;
将上述数字信号进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或者向MAC侧方向发送进入MAC侧进行MAC层处理;所述第一和第二次物理层的处理不同;所述第一次物理层处理支持的传输距离大于第二次物理层处理支持的传输距离;所述第一和第二次物理层处理都包括传输编解码处理,其中第一次采用长距离传输解码方式,第二次采用标准传输编码方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太网信号的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电端装置,所述第二次物理层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电端装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太网信号的中继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物理层处理的输入信号来自电端装置,所述第二次物理层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光端装置。
CN2006100805044A 2006-05-11 2006-05-11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720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805044A CN101072064B (zh) 2006-05-11 2006-05-11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805044A CN101072064B (zh) 2006-05-11 2006-05-11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2064A CN101072064A (zh) 2007-11-14
CN101072064B true CN101072064B (zh) 2011-08-17

Family

ID=3889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050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72064B (zh) 2006-05-11 2006-05-11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720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2275B (zh) * 2008-05-23 2013-01-30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远距离通讯以太网系统以及中继器
CN101360116B (zh) 2008-09-18 2011-06-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物理层芯片的通信能力协商方法、系统和一种物理层芯片
CN101459612A (zh) * 2008-12-24 2009-06-1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中继装置
CN103501353B (zh) * 2013-10-23 2017-12-12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继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957476B (zh) * 2014-04-29 2015-07-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pon延距的高速报文获取方法及系统
CN113740703B (zh) * 2021-07-28 2023-11-10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Retimer芯片的测试板及测试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廷尧等.以太网知识讲座(4)-以太风名的中继器和网络节点.天津通信技术 4.2002,(4),54-58.
王廷尧等.以太网知识讲座(4)-以太风名的中继器和网络节点.天津通信技术 4.2002,(4),54-5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2064A (zh) 200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2064B (zh) 以太网中继装置及方法
CN101841542B (zh) 基于fpga技术实现profibus主站通信协议的方法
CN100471156C (zh) 数据总线桥接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01753388B (zh) 适用于多核处理器片上和片间扩展的路由及接口装置
CN102761396B (zh) 基于fpga的高速串行接口
CN101175077B (zh) 光纤通道知识产权核
CN101473617B (zh) 10千兆位/秒接口上的多信道和流控制
CN108011694B (zh) 一种基于fc的高效数据交换方法
CN102253914B (zh)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和设备接口
WO200206568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kewing multiple incoming signals
CN207124632U (zh) 一种双千兆电口光纤收发器及应用其的通信系统
CN105763258A (zh) 一种基于fpga的数字处理及控制系统
CN102393531A (zh) 一种用于地震勘探的数据传输系统
CN107171728B (zh) 1b4b与曼彻斯特编码的正向、反向传输方法及装置、系统
CN100525172C (zh) 多路物理层接口复用传输装置
CN101035143B (zh) 一种物理层芯片、传输信号的方法及交换机
CN109669397A (zh) 一种fc-ae-1553光纤总线通信伺服控制器
CN103942014A (zh) Fc-ae-1553协议接口卡存储器映射装置及存储器映射方法
CN101374115B (zh) 基于profibus报文快速识别的多端口控制方法
CN106411463B (zh) 一种基于异步时钟的高速数据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13765582A (zh) 一种国产化设计的冗余光口单向传输数据实现系统和方法
CN102223282A (zh) 通过光纤建立虚拟多以太网通道的方法
CN101304296B (zh) 网络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CN106502953A (zh) 提高1553总线传输带宽的方法
CN113867234B (zh) 基于现场总线pa耦合器通讯端口的冗余通信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Patentee after: NEW H3C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3 Hangzhou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10 and No. six road, HUAWEI, Hangzhou production bas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