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7885A -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7885A
CN101047885A CNA200610080694XA CN200610080694A CN101047885A CN 101047885 A CN101047885 A CN 101047885A CN A200610080694X A CNA200610080694X A CN A200610080694XA CN 200610080694 A CN200610080694 A CN 200610080694A CN 101047885 A CN101047885 A CN 101047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u
bsc
sidelinks
module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806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84058C (zh
Inventor
喻建华
张洁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Xiaoguo Information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0806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84058C/zh
Publication of CN101047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7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40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405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交互系统,包括基站控制器(BSC)、编码变换与速率适配单元(TRAU)、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BSC侧链路控制模块、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BSC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TRAU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BSC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BSC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BSC侧链路的可靠性;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TRAU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本发明还公开了BSC侧与TRAU侧间的信息交互方法。本发明能够在BSC侧和TRAU侧间可靠地传输信息,并且实现负荷分担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站控制器(BSC)侧与语音编码变换和速率适配单元(TRAU)间的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语音编码变换与速率适配单元(TRAU)逻辑上是BSC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可以与BSC分开放置,比如可以放到MSC机房,此时将TRAU称之为BSC的TRAU拉远单元。将TRAU拉远放置到核心网进行处理可以有效节省BSC与核心网机房之间的传输带宽。以64kbit/s的PCM语音为例,经过编解码压缩处理后,可以变成16kbit/s的压缩语音,压缩比为4∶1。这样,传输压缩语音信号比传输PCM信号要节省大约75%的带宽,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运营商的传输运营成本。
然而,将TRAU拉远也会带来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如何保证BSC本地侧和TRAU拉远单元之间的可靠信令传输,就是其中之一。在现有GSM协议中虽然已经提出了TRAU拉远的概念,但对于BSC本地侧和TRAU拉远单元之间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通信却没有进行规定。如果在E1线路上采用普通的链路层协议(例如LAPD)来传输BSC本地框和TRAU拉远单元的信令、语音或数据,显然将无法保证可靠性满足要求,同时也无法实现负荷分担处理。
正如上述分析,如果在E1线路上采用普通的链路层协议来传输BSC本地侧和TRAU拉远侧的信息,将无法保证可靠性能够满足要求,同时也无法实现负荷分担处理。这样,最终由于BSC和TRAU之间通信失败而造成呼叫失败,并导致呼损率上升。尤其在话务量繁忙时,这将极易造成长时间和大面积的呼损,这对商用的BSC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同样,如果采用MultiCarrier PPP over E1,需要采用网络处理器(NP)来实现IP包的硬件转发,否则性能难以满足需求,但是硬件转发的设计会增加BSC软硬件成本和设备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BSC与TRAU间的信息交互系统,以在BSC侧和TRAU间可靠地传输信息,并且实现负荷分担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种从BSC侧向TRAU侧传输信息的方法,以实现从BSC侧向TRAU侧可靠地传输信息,并且实现负荷分担处理。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出一种从TRAU侧向BSC侧传输信息的方法,以实现从TRAU侧向BSC侧可靠地传输信息,并且实现负荷分担处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该系统包括BSC和TRAU,BSC侧包括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TRAU侧包括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其中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相互连接,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相互连接,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连接,并且,
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BSC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
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TRAU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
BSC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BSC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BSC侧链路的可靠性;
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TRAU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
所述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包括BSC侧消息传递部分(MTP3)模块和BSC侧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模块,所述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包括TRAU侧MTP3模块和TRAU侧SCCP模块,其中BSC侧MTP3模块和BSC侧SCCP模块连接,TRAU侧MTP3模块和TRAU侧SCCP模块连接。
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为BSC侧MTP2模块,所述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为TRAU侧MTP2模块。
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为BSC侧多通道捆绑点对点协议(MC PPP)模块,所述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为TRAU侧MC PPP模块。
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之间的连接为:由至少一条E1线路所构成的连接。
一种从BSC侧向TRAU侧传输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1、对BSC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B1、对所述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该BSC侧链路的可靠性,并通过该链路将信息传输到TRAU侧。
该方法在步骤A1之前包括接收来自于TRAU侧的呼叫处理消息;
步骤A1包括:
A11、对所述呼叫处理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向TRAU发出资源分配请求消息;
A21、对所述资源分配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利用链路ID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步骤A1所述对BSC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为:对BSC侧链路的负荷采用链路动态轮选方式进行分担。
所传输的信息为信令信息或语音信息。
一种从TRAU侧向BSC侧传输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2、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B2、对所述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该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并通过该链路将信息传输到BSC侧。
该方法在步骤A2之前包括接收来自于BSC侧的呼叫处理消息;
步骤A2包括:
A21、对所述呼叫处理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向BSC回应资源分配响应消息;
A22、对所述资源分配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利用链路ID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步骤A2所述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为: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采用链路动态轮选方式进行分担。
所传输的信息为信令信息或语音信息。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出的信息交互系统,包括BSC和TRAU,BSC侧包括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TRAU侧包括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其中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相互连接,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决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相互连接,BSC侧链路控制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连接,并且,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BSC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TRAU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BSC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BSC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BSC侧链路的可靠性;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TRAU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
由此可见,由于SCCP功能和MTP功能都是七号信令的一部分,因此应用本发明以后,BSC能够借助A接口上已有的7号信令处理功能来完成TRAU拉远通信功能,即BSC外部接口(A接口)和BSC内部接口(Ater接口)可以共用七号信令处理,本地和拉远信令通过内部七号信令来承载,从而实现在BSC侧和TRAU间可靠地传输信息,并且彻底实现负荷分担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BSC侧与TRAU侧间的信息交互系统的示范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BSC侧与TRAU侧间的信息交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从BSC侧向TRAU侧传输信息的方法示范性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从TRAU侧向BSC侧传输信息的方法示范性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MTP路由标签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从BSC侧向TRAU侧传输信息的示范性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可靠性和负荷分担进行说明。可靠性,是指在不可靠链路上进行可靠链路传输的方法,一般通过链路层协议实现,主要的实现手段就是信号接收确认和重传机制。负荷分担,是指在多条链路中较为均匀地分布负荷的算法,一旦其中一条链路出现拥塞或故障,其上的负荷能够均匀地分摊到其余正常的链路上。
图1为根据本发明BSC侧与TRAU侧间的信息交互系统的示范性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BSC 101和TRAU 104,其中TRAU 104拉远放置,BSC侧包括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2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103,TRAU侧包括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5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106,其中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2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103相互连接,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5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106相互连接,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103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106连接,并且
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2,用于实现BSC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
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5,用于实现TRAU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
BSC侧链路控制模块103,用于对BSC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BSC侧链路的可靠性;
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106,用于对TRAU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
优选地,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2包括BSC侧消息传递部分MTP3模块和BSC侧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模块,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105包括TRAU侧MTP3模块和TRAU侧SCCP模块,其中BSC侧MTP3模块和BSC侧SCCP模块连接,TRAU侧MTP3模块和TRAU侧SCCP模块连接。更优选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103为BSC侧MTP2模块,所述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106为TRAU侧MTP2模块。可选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103可以为BSC侧MC PPP模块,所述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106可以为TRAU侧MC PPP模块。
其中,BSC侧链路控制模块103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106之间的连接可以为由至少一条E1线路所构成的连接,并且其中每条E1线路上有32个64kbit/s的时隙,每个时隙分解成4个16kbit/s的子时隙以用于传输语音,而在传输信令时可以不分解。
基于图1,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BSC侧与TRAU侧间的信息交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BSC 201和拉远放置的TRAU202,其中BSC侧的SCCP模块203和MTP3模块204对应于图1中BSC侧的负载分担处理模块102,BSC侧的MTP2模块205对应于图1中BSC侧的链路控制模块103。TRAU侧的SCCP模块206和MTP3模块207对应于图1中TRAU侧的负载分担处理模块105,TRAU侧的MTP2模块208对应于图1中BSC侧的链路控制模块106。BSC与核心网设备209的外部接口为A接口,BSC 201与TRAU202内部接口为Ater接口,都可以共用七号信令。
优选在具体实现中,可以将BSC本地侧物理实现为信令处理板和传输处理板,TRAU也物理实现为信令处理板和传输处理板等物理单元。比如,信令处理板上集成有SCCP模块和MTP3模块,传输处理板上集成有MTP2模块。此时,语音的处理通过可以从核心网设备209到TRAU传输处理板,再到BSC传输处理板。其中MSC 209到TRAU传输处理板在核心网机房里处理,可以采用普通的64kbit/s的PCM语音信道。TRAU传输处理板到BSC传输处理板通过远距离传输实现,此时语音信号已经被压缩到16kbit/s,所需传输带宽只有原来的1/4。A接口信令的处理从MSC209到TRAU信令处理板,再到TRAU传输处理板,然后经过BSC传输处理板终结在BSC信令处理板。
Ater接口信令的处理从TRAU的信令处理板,再到TRAU传输处理板,然后经过BSC本地传输板,终结在BSC信令处理板。也就是说,Ater接口的信令在BSC本地和TRAU拉远单元之间进行。
在TRAU信令处理板中嵌入SCCP模块和MTP3模块来处理高层信令,在传输板中嵌入MTP2模块来处理逻辑链路。其中一块信令板可以处理多块传输板的信令链路,通过配置绑定,也就是为每条逻辑链路指定信令处理板的方法来实现。由于BSC与MSC的接口(A接口)本身就需要7号信令处理,因此在BSC本地可以共用信令板上已有的软件(比如,SCCP和MTP处理软件),来进行BSC本地框与拉远框之间的通信。
图3为根据本发明从BSC侧向TRAU侧传输信息的方法示范性流程图。
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301: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步骤302:对所述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该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并通过该链路将信息传输到BSC侧。
其中,可以预先接收来自于TRAU侧的呼叫处理消息,步骤301可以包括:首先,对所述呼叫处理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对BSC侧链路负荷进行分担的资源分配消息;然后对所述资源分配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利用链路ID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在这里,对BSC侧链路的负荷可以采用链路动态轮选方式进行分担,并且所传输的信息既可以为信令信息,又可以是语音信息。
图4为根据本发明从TRAU侧向BSC侧传输信息的方法示范性流程图。如图4所示,包括:
步骤401: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步骤402:对所述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该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并通过该链路将信息传输到BSC侧。
其中,可以预先接收来自于BSC侧的呼叫处理消息,步骤401可以包括:首先,对所述呼叫处理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对TRAU侧链路负荷进行分担的资源分配消息;然后对所述资源分配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利用链路ID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在这里,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可以采用链路动态轮选方式进行分担,并且所传输的信息既可以为信令信息,又可以是语音信息。
为实现BSC本地APP和TRAU APP之间的可靠通信,无论在BSC侧还是TRAU侧,SCCP模块都需要承担信令控制的功能,而MTP模块(包括MTP第3功能级和MTP第2功能级)实现消息传递部分的功能,其核心部分完全遵从ITU-T Q.7XX系列协议。MTP3模块主要完成链路负荷分担功能,MTP2模块主要实现链路的可靠性。SCCP模块主要负责向高层提供有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
MTP2模块实现的信令链路功能包括:帧定界、填充以及误差检测、用重发进行误差校正,链路故障监视等,由于以上功能的实现,大大提高了信令链路的可靠性。MTP3模块实现“信令消息处理”和“信令网络管理”功能,合称为“信令网功能”,主要通过信令消息编路(即动态分配信令链路选择码SLS)来实现“信令链路负荷分担”,在网络状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MTP3模块能够控制SLS与预先配置的掩码的重新组合,从而维持或恢复正常的消息传递能力。
在ITU-T Q.704规定了两种负荷分档方式,优选采用模式A,即在一个信令链路集内进行负荷分担。链路集有源信令点合目的信令点都相同的一组链路组成。为了实现负荷分担,MTP3采用了两种编码,即“信令链路选择码”SLS和“信令链路码”SLC。后者由4个bit组成,用来在一个链路集里区分不同的链路。4个bit限制了链路最大数量是16。
SLS直接放在MTP3头部的路由标签中,采用轮选的方法选择当前使用的链路,来达到链路集内部负荷均衡的目的。当MTP2模块上报某条链路故障时,MTP3模块能够将其从可用资源中删除,始终保证可用链路上尽量负荷均匀。
当MTP2模块检测到故障恢复时,又会把恢复的链路编码添加到可用的资源池中。
其中,本发明优选采用的MTP路由标签的格式如图5所示。
对于配置MTP物理链路,可以取若干条E1,在每条E1线上固定取某个时隙(例如16号时隙)给MTP2链路,多条MTP2链路通过数据配置绑定到某个MTP3模块,其中所谓绑定,就是一种半固定的对应关系。
例如,一个MTP3模块,配置绑定了16条MTP2链路,那么就在这个MTP3模块和16个64kbit/s时隙中建立了一个半固定关系。只有当用户修改配置的时候才能够改变这种关系。
MTP3模决能够在已经配置的16条信令链路上实现自动负荷分担。由于BSC本地和TRAU拉远侧在物理上一一对应,因此在七号信令的配置上可以做很多简化处理,信令点、信令路由、链路集等都可以在代码中固定写入,不需要用户配置。用户仅配置上面所说的MTP2物理链路,MTP3-MTP2绑定关系。
MTP2模块上具有故障检测和链路检测功能,一旦链路出现异常,立即报告给MTP3模块,MTP3模块实现负荷分担功能。
因此,七号信令的简化数据配置顺序可以归纳为:先配置MTP2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再配置MTP3-MTP2绑定关系。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从BSC侧向TRAU侧传输信息的示范性方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从MSC来的呼叫处理消息,经过A接口,到达BSC;
步骤602:BSC对该呼叫处理消息进行分析后,如果决定要分配TRAU资源,则向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SCCP+MTP3)发出“资源分配请求”消息;
步骤603: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对“资源分配请求”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通过负荷分担算法,选择合适的数据链路(通过链路ID来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发送到对应的BSC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
步骤604:BSC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将上述消息加上链路控制包头,发送到BSC侧物理层;BSC侧物理层将数据发送到TRAU侧物理层;TRAU侧物理层接收数据并解包后,发给TRAU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
步骤605:TRAU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校验控制包头,如果发现差错,则要求BSC侧重传,直到接受到完全正确的数据;然后,TRAU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将数据发送到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将消息解包,进行资源分配处理;如果资源分配正常,TRAU向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发出“资源分配响应”消息;
步骤606: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对“资源分配响应”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通过负荷分担算法,选择合适的数据链路(通过链路ID来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发送到对应的TRAU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TRAU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对上述消息加上链路控制包头,发送到TRAU侧物理层;TRAU侧物理层将数据发送到BSC侧物理层;BSC侧物理层接收数据解包后,发给BSC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BSC侧数据链路控制模块校验控制包头,如果发现差错,则要求TRAU侧重传,直到接受到完全正确的数据后发送给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将消息解包并进行资源分配处理。
步骤607: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完成资源分配后,BSC向MSC发出呼叫处理响应消息,经过A接口,回到MSC,然后在MSC和BSC之间完成呼叫接续处理。
以上虽然以下行消息为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了具体描述,显然这仅是示范性的,而并不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定。上行消息与此类似,本发明对此不再进行累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信息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语音编码变换与速率适配单元TRAU,BSC侧包括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TRAU侧包括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其中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BSC侧链路控制模块相互连接,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相互连接,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连接,并且,
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BSC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
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用于实现TRAU侧链路的负荷分担处理;
BSC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BSC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BSC侧链路的可靠性;
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用于对TRAU侧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SC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包括BSC侧消息传递部分MTP3模块和BSC侧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模块,所述TRAU侧负荷分担处理模块包括TRAU侧MTP3模块和TRAU侧SCCP模块,其中BSC侧MTP3模块和BSC侧SCCP模块连接,TRAU侧MTP3模块和TRAU侧SCCP模块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为BSC侧MTP2模块,所述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为TRAU侧MTP2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为BSC侧多通道捆绑点对点协议MC PPP模块,所述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为TRAU侧MC PPP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SC侧链路控制模块和TRAU侧链路控制模块之间的连接为:由至少一条E1线路所构成的连接。
6、一种从BSC侧向TRAU侧传输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1、对BSC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B1、对所述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该BSC侧链路的可靠性,并通过该链路将信息传输到TRAU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步骤A1之前包括接收来自于TRAU侧的呼叫处理消息;
步骤A1包括:
A11、对所述呼叫处理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向TRAU发出资源分配消息;
A21、对所述资源分配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利用链路ID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所述对BSC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为:对BSC侧链路的负荷采用链路动态轮选方式进行分担。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传输的信息为信令信息或语音信息。
10、一种从TRAU侧向BSC侧传输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2、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B2、对所述链路进行控制以实现该TRAU侧链路的可靠性,并通过该链路将信息传输到BSC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步骤A2之前包括接收来自于BSC侧的呼叫处理消息;
步骤A2包括:
A21、对所述呼叫处理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向BSC回应资源分配响应消息;
A22、对所述资源分配响应消息加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利用链路ID区分不同的逻辑链路来选择传输信息的链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2所述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进行分担为:对TRAU侧链路的负荷采用链路动态轮选方式进行分担。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传输的信息为信令信息或语音信息。
CN200610080694A 2006-05-29 2006-05-29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405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80694A CN100584058C (zh) 2006-05-29 2006-05-29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80694A CN100584058C (zh) 2006-05-29 2006-05-29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7885A true CN101047885A (zh) 2007-10-03
CN100584058C CN100584058C (zh) 2010-01-20

Family

ID=38772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06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4058C (zh) 2006-05-29 2006-05-29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84058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7014A (zh) * 2013-03-28 2013-08-07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726871A (zh) * 2019-03-22 2020-09-29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侧链路传送的资源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7014A (zh) * 2013-03-28 2013-08-07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237014B (zh) * 2013-03-28 2016-05-04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726871A (zh) * 2019-03-22 2020-09-29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侧链路传送的资源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84058C (zh)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7932C (zh) 具有媒体网关控制器冗余结构的网关系统
CN1276607C (zh)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操作控制方法
CN101052013A (zh) 一种网络设备内部管理通道实现的方法及系统
CN1689260A (zh) 用于多个harq过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1039224A (zh) 一种周期性探测链路状态的方法及设备
CN1859221A (zh) E1/t1连接错误检测方法
CN1315288C (zh) 双网络通信系统的不间断切换方法
CN1313693A (zh) 分级异机种系统中用于自动端口标识发现的设备和方法
CN1848845A (zh) 一种协议兼容性处理方法与装置
CN101051957A (zh) 链路状态以及捆绑链路状态动态调整方法和装置
CN1612501A (zh) 利用复帧传送数据
CN1801790A (zh) 使用浮动ip地址提高数据通信可靠性的方法
CN101047885A (zh) 一种信息交互系统以及实现方法
CN1282342C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网桥透明桥接的实现方法
CN1859155A (zh) 链路状态自协商方法
CN1571418A (zh) 一种流控传输协议中数据传输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842076A (zh) 一种多传输通道数据传输方法
CN1666549A (zh) 避免交换设备控制器(媒体网关控制器)或交换设备(媒体网关)的错误行为
CN101034967A (zh) 一种多网络接口反向复用方法
CN1835529A (zh) 用户线传输装置
CN1917519A (zh)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串行数据的并行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CN1112015C (zh) 移动通信交换单元的7号信令第二级处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889396A (zh) 可实现光监控通道信息传送的装置、系统、方法
CN101051932A (zh) 对多级通信设备实现管理的方法
CN1852352A (zh) 一种线路测试系统以及实现线路测试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ANGZHOU XIAOGUO INFORMATION SERVIC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129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213164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8

Address after: 213164 building C, building 407-2-6, Tian An Digital City, 588 Chang Wu Road, Wujin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zhou, Jiangsu, China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Xiaoguo Information Ser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