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8198A -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 Google Patents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8198A
CN101018198A CNA2007100078523A CN200710007852A CN101018198A CN 101018198 A CN101018198 A CN 101018198A CN A2007100078523 A CNA2007100078523 A CN A2007100078523A CN 200710007852 A CN200710007852 A CN 200710007852A CN 101018198 A CN101018198 A CN 1010181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information
bss
mobile switching
sends
switching cent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078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锋
李世军
王勇
朱浩鹏
杨欣华
王海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7100078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18198A/zh
Publication of CN101018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8198A/zh
Priority to PCT/CN2008/070061 priority patent/WO2008086748A1/zh
Priority to EP08700085A priority patent/EP2101466A4/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向媒体网关MGW发送获取MGW的IP地址信息的请求;MGW收到移动交换中心发送来的请求后,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返回给移动交换中心;移动交换中心将收到的MGW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基站子系统BSS。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交换中心。本发明能够降低成本,减少由于频繁的编解码转换而造成的语音质量下降问题,充分提高A接口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涉及承载控制分离移动通信网络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把愈来愈多的目光投注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上。3G标准组织主要由3GPP、3GPP2组成,3GPP协议版本分为R99/R4/R5/R6等多个阶段。其中,R99在网络结构上继承了GSM网络的特点;而R4则在电路域实现了承载与控制的分离,引入了移动软交换概念及相应协议,如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BearerIndependent Call Control)、H.248等,使之可以采用免编解码操作(TrFO,Transcoder Free Operation)等新技术,以节约传输带宽并提高通信质量,有利于运营商降低建网成本及运营成本。
图1所示为一种承载与控制分离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核心网侧采用R4的承载控制分离方式,移动交换中心(MSC,MobileSwitching Center)主要负责处理信令控制部分;媒体网关(MGW,MediaGateway)主要负责处理承载部分。基站子系统(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与MSC之间采用基站子系统应用管理部分(BSSMAP,Base StationSubsystem Management Application Part)协议进行通信,MSC相互之间采用BICC协议进行通信。BSS与MSC、MGW之间通过A接口相连,采用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传输方式。MGW之间采用IP传输方式,以提高传输效率节省带宽。
由于A接口采用TDM方式进行传输,因此,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进行数据传输时,BSS需要完成无线侧压缩编码到A接口非压缩编码G.711的转换;MGW也需要完成G.711到自适应多速率(AMR,AdaptiveMulti-Rate)等压缩编码的转换,因为MGW两侧的传输方式不同,其中一侧是TDM方式,另一侧是IP方式。然而,频繁的编解码转换不仅会浪费大量昂贵的编解码器(TC,TransCoder)资源,造成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会造成语音质量的严重下降。并且,由于G.711编码每路呼叫都需要占用64Kbps的带宽,因此容易造成BSS到核心网的传输资源的浪费。
将A接口IP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良好途径,即在A接口上采用IP传输方式。其中,关于BSS和MGW如何获取对方的IP地址信息是实现A接口IP化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有效的IP地址信息传递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实现A接口IP化,提高A接口的传输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如下:
移动交换中心向MGW发送获取MGW的IP地址信息的请求;
MGW收到移动交换中心发送来的请求后,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返回给移动交换中心;
移动交换中心将收到的MGW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BSS。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交换中心,用于获取IP地址信息。
该移动交换中心包括:控制单元和承载单元,其中,控制单元用于呼叫控制和移动控制,并控制承载单元进行呼叫承载;承载单元用于进行呼叫承载和媒体转换;
其中,控制单元包括命令单元和接口单元,承载单元包括处理单元,
命令单元,用于向处理单元发送获取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的请求,并接收处理单元返回的IP地址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命令单元发送来的请求,并将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返回给命令单元。
由此可见,在本发明中,BSS和MGW通过移动交换中心实现了IP地址信息的传递,解决了A接口IP化的难题,BSS和MGW之间可以采用IP传输方式进行通信。由于MGW两侧均采用IP传输方式,因此MGW无需再进行编解码转换,从而节约了TC资源,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也减少了由于频繁的编解码转换而造成的语音质量下降问题。并且,在A接口采用IP传输技术以及IP头复用或压缩技术,能够充分提高A接口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承载与控制分离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A接口IP化后的承载与控制分离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移动交换中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移动交换中心传递IP地址信息,实现A接口IP化。
A接口IP化后的承载与控制分离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参见图2所示。在图2中,BSS通过IP传输方式与MGW进行通信。
本发明中的移动交换中心在2G通信系统中是指MSC,在3G通信系统中是指MSCe或MSC Server。
其中,所述IP地址信息可以为IP地址和用户数据包协议(UDP,UserDatagram Protocol)端口号,也可以为IP地址和电路识别码(CIC,CircuitIdentity Code)。
下面将分别针对普通呼叫过程中和切换过程中、以及不同的用户面(UP,User Plane)模式下,BSS和MGW之间的IP地址信息传递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实施例一对应于普通呼叫过程、支持模式;实施例二对应于普通呼叫过程、透明模式;实施例三对应于切换过程、支持模式;实施例四对应于切换过程、透明模式。在这些实施例中,均以MSC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MSC通过端点建立请求消息ADD_REQ向MGW发送获取MGW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的请求。
步骤302:MGW收到MSC发送来的ADD_REQ消息后,向MSC返回端点建立响应消息ADD_REPLY,并在该消息中携带自身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
步骤303:MSC通过指配请求消息ASSIGNMENT_REQ将收到的MGW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发送给BSS。
步骤304:BSS收到ASSIGNMENT_REQ消息后,通过UP初始化消息IuUP Init将自身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发送给MGW。
步骤305:MGW收到IuUP Init消息后,向BSS返回UP初始化响应消息IuUP Init ACK。
步骤306:BSS向MSC返回指配完成消息ASSIGNMENT COMPLETE,并可以选择在该消息中携带或者不携带自身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
实施例二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403:与步骤301~303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404:BSS收到ASSIGNMENT_REQ消息后,向MSC返回ASSIGNMENT COMPLETE消息,并在该消息中携带自身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
步骤405:MSC通过端点属性更改请求消息MODIFY_REQ将收到的BSS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发送给MGW。
步骤406:MGW收到MODIFY_REQ消息后,向MSC返回端点属性更改响应消息MODIFY_REPLY。
实施例三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502:与步骤301~302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503:MSC通过切换请求消息Handover-Request将MGW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发送给目标BSS。
步骤504:目标BSS通过IuUP Init消息将自身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发送给MGW。
步骤505:MGW收到IuUP Init消息后,向目标BSS返回IuUP Init ACK消息。
步骤506:目标BSS向MSC返回切换请求响应消息Handover-Request_ACK,并可以选择在该消息中携带或者不携带自身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
实施例四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IP地址信息传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603:与步骤501~503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604:目标BSS收到Handover-Request消息后,向MSC返回Handover-Request_ACK消息,并在该消息中携带自身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
步骤605:MSC通过MODIFY_REQ消息将目标BSS的IP地址和UDP端口号发送给MGW。
步骤606:MGW收到MODIFY_REQ消息后,向MSC返回MODIFY_REPLY消息。
其中,关于IP地址和UDP端口号在ASSIGNMENT_REQ、ASSIGNMENT COMPLETE、Handover-Request、Handover-Request_ACK等消息中的携带,具体可通过扩展这些消息中的CIC信元来实现。
比如,将现有的2个字节长度的CIC信元扩展为16个字节,在CIC信元中增加用来承载IP地址和UDP端口号的字段。为了使扩展后的CIC信元既支持传递IP地址和UDP端口号,也支持传递CIC,可以在CIC信元中增加用来表示传递的内容是CIC还是IP地址和UDP端口号的字段。具体扩展后的CIC信元格式参见表1所示。
Figure A20071000785200101
表1
其中,第一行表示比特位;octet 1表示元素标识符;octet 2表示长度;octet 3的第一个bit用来指示后续的octet是CIC还是IP地址+端口号PORT。CIC对应TDM传输方式,IP+PORT对应IP传输方式。
为了使扩展后的CIC信元既支持传递IP+PORT,也支持传递CIC,可以对octet 3的bit1进行如下设置:
octet 3的bit1=0时,octet 4和octet 5表示CIC;
octet 3的bit1=1时,octet 4~octet 17表示IP地址,octet 18~octet 19表示端口号PORT。
以上实施例主要针对IP地址和UDP端口号的传递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IP地址和CIC来代替IP地址和UDP端口号。这样,BSC和MGW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CIC概念对A接口进行维护。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交换中心,参见图7所示,主要包括控制单元和承载单元,其中,控制单元用于呼叫控制和移动控制,并控制承载单元进行呼叫承载;承载单元用于进行呼叫承载和媒体转换;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命令单元和接口单元,承载单元包括处理单元,其中,
命令单元,用于向处理单元发送获取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的请求,并接收处理单元返回的IP地址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命令单元发送来的请求,并将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返回给命令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可进一步包括:接口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命令单元的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发送给基站子系统BSS;所述命令单元,进一步用于将收到的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发送给接口单元。
其中,所述承载单元可进一步包括:接口单元,用于接收BSS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接口单元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的接口单元,还可进一步用于接收BSS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命令单元;
所述命令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接口单元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命令单元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
图7中所示的承载单元与控制单元既可以位于同一实体上,也可以为相互独立的物理实体。这里的承载单元就相当于MGW。
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交换中心向媒体网关MGW发送获取MGW的IP地址信息的请求;
MGW收到移动交换中心发送来的请求后,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返回给移动交换中心;
移动交换中心将收到的MGW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基站子系统BS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交换中心向MGW发送获取MGW的IP地址信息的请求包括:
移动交换中心通过端点建立请求消息向MGW发送获取MGW的IP地址信息的请求;
所述MGW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返回给移动交换中心包括:
MGW通过端点建立响应消息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返回给移动交换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交换中心将MGW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BSS包括:
移动交换中心通过指配请求消息将MGW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BSS;
或者,移动交换中心通过切换请求消息将MGW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BSS。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BSS通过用户面初始化消息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MGW。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BSS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移动交换中心,移动交换中心将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MGW。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SS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移动交换中心包括:
BSS通过指配完成消息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移动交换中心;
或者,BSS通过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将自身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移动交换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交换中心将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MGW包括:
移动交换中心通过端点属性更改请求消息将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MGW。
8、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P地址信息携带在电路识别码CIC信元中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P地址信息为IP地址和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或者为IP地址和CIC。
10、一种移动交换中心,包括控制单元和承载单元,其中,控制单元用于呼叫控制和移动控制,并控制承载单元进行呼叫承载;承载单元用于进行呼叫承载和媒体转换;
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命令单元和接口单元,承载单元包括处理单元,其中,
命令单元,用于向处理单元发送获取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的请求,并接收处理单元返回的IP地址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命令单元发送来的请求,并将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返回给命令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交换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包括:
接口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命令单元的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发送给基站子系统BSS;
所述命令单元,进一步用于将收到的承载单元IP地址信息发送给接口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交换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进一步包括:
接口单元,用于接收BSS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接口单元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交换中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的接口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BSS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命令单元;
所述命令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接口单元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并将收到的BSS的IP地址信息发送给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用于接收命令单元发送来的BSS的IP地址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交换中心,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与控制单元为相互独立的物理实体。
CNA2007100078523A 2007-01-12 2007-01-12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Pending CN1010181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0078523A CN101018198A (zh) 2007-01-12 2007-01-12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PCT/CN2008/070061 WO2008086748A1 (en) 2007-01-12 2008-01-09 A-interface-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ystem and equipment
EP08700085A EP2101466A4 (en) 2007-01-12 2008-01-09 METHOD, SYSTEM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BASED ON INTERFACE 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0078523A CN101018198A (zh) 2007-01-12 2007-01-12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8198A true CN101018198A (zh) 2007-08-15

Family

ID=38726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078523A Pending CN101018198A (zh) 2007-01-12 2007-01-12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1819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55738A1 (zh) * 2008-06-24 2009-12-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ip承载时a接口用户面切换的方法
WO2009155739A1 (zh) * 2008-06-23 2009-12-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ip承载时a接口用户面呼叫建立的方法
WO2010028600A1 (zh) * 2008-09-12 2010-03-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网络系统
CN102282888A (zh) * 2008-06-07 201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处理方法及装置与系统
CN102395124A (zh) * 2008-06-07 2012-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2404813A (zh) * 2008-06-07 2012-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方法及装置,媒体网关及基站控制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2888A (zh) * 2008-06-07 201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处理方法及装置与系统
CN102395124A (zh) * 2008-06-07 2012-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2404813A (zh) * 2008-06-07 2012-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方法及装置,媒体网关及基站控制器
CN102282888B (zh) * 2008-06-07 2013-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处理方法及装置与系统
CN102404813B (zh) * 2008-06-07 2013-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方法及装置,媒体网关及基站控制器
CN102395124B (zh) * 2008-06-07 2014-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呼叫切换、建立方法及装置
WO2009155739A1 (zh) * 2008-06-23 2009-12-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ip承载时a接口用户面呼叫建立的方法
WO2009155738A1 (zh) * 2008-06-24 2009-12-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ip承载时a接口用户面切换的方法
WO2010028600A1 (zh) * 2008-09-12 2010-03-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网络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0276B (zh) 一种异构网中实现td-scdma蜂窝网与无线局域网之间自动切换的方法
CN101675629A (zh) 用于通过分组交换网络提供电路交换域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18198A (zh) 一种ip地址信息传递方法及移动交换中心
CN101222690B (zh) 一种编码切换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163286B (zh) 一种无线网与核心网间语音编解码能力交互的实现方法
CN101635994B (zh) 核心网获取无线网语音编码能力及实现TrFO的方法
CN101588571B (zh) 基于s1统一接口的位置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622711A (zh) 用于无声插入描述符(sid)转换的方法、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1141682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网与核心网间编解码协商的方法
KR100606363B1 (ko) 엠에스시 서버에서의 엠지더블유 코덱 정보 관리 방법
CN101309205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系统及基站控制器以及媒体网关
CN100473203C (zh) 基于分组的cdma2000接入网实现业务变更的方法
WO2011069375A1 (zh) 控制本地交换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598841B (zh) 一种获取移动终端支持vamos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CN101378529B (zh) 免编解码操作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1170807A (zh) 一种切换过程中的承载更新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0499605C (zh) 网络侧对呼叫处理的方法
CN101500339B (zh) 移动通讯系统中无线网与核心网话音编码能力交互的方法
CN103650627A (zh) 语音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064727B (zh) 一种基于分组的c网中实现承载格式协商的处理方法
CN101316382B (zh) 一种基于通知的编码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及移动交换中心
CN101237396A (zh)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ip承载建立的实现方法
CN1549626A (zh) 无线市话系统中减少寻呼消息流量的方法
CN101541095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网与核心网间进行呼叫标识的方法
CN104424951A (zh) 一种异系统间TFO和TrFO互通转换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