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7277A -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7277A
CN101017277A CN 200710080052 CN200710080052A CN101017277A CN 101017277 A CN101017277 A CN 101017277A CN 200710080052 CN200710080052 CN 200710080052 CN 200710080052 A CN200710080052 A CN 200710080052A CN 101017277 A CN101017277 A CN 101017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od
metallic channel
recycle column
support
clamp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8005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9621C (zh
Inventor
郑吉成
罗启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B20071008005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89621C/zh
Publication of CN101017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7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96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962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背光模块主要包含框架以及光源模块。光源模块设置于框架的侧边或底部。线材固定装置主要包含本体及回绕柱。本体上设有第一导线槽,其中第一导线槽具有入线端及出线端。回绕柱自本体延伸而出,并位于第一导线槽的一侧。回绕柱另与本体形成线材夹持部。线材夹持部设置对应于第一导线槽的出线端,以承接自出线端穿出的光源模块线材。此外,线材夹持部与第一导槽的出线端位于回绕柱的相异侧。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供液晶显示装置使用的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块广泛使用于液晶显示装置、计算机键盘、行动电话按键、广告广告牌及其它需要光源的装置上,以提供此类装置所需的平面光源。特别是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市场需求大幅成长,为配合液晶显示装置在功能上及外观上的要求,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的背光模块设计也日趋多元化。
一般而言,背光模块内的光源模块主要可分为发光二极管光源及荧光灯管光源两类。图1a所示即为一般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的侧入式背光模块示意图。如图1a所示,发光二极管光源20设置于背光模块边框10的侧边下方,其下并设有反射板30与背板50。发光二极管光源20通常设有可挠性电路板21作为信号及电能连接传递的路径。可挠性电路板21则自边框10及背板50间伸出背光模块外,较无定位及整理上的问题。
然而对于荧光灯管光源而言,一般无法使用可挠性电路板作为信号及电源的连接路径,因而较常使用电源线材作为信号及电源的传递接口。此外,部分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由于尺寸及设计上的需要,也必需使用线材代替可挠性电路板作为信号及电源的传递途径。由于线材容易产生形变,造成背光模块及面板整体组装时的困扰,因此往往需将线材加以固定。图1b所示为传统固定线材的方式。如图1b所示,一般在底座70上以卡合或黏合方式外加具有卡槽81的线材固定元件80,以将线材23定位于卡槽81之中。此一方式虽可有效固定线材,但需增加新增元件的成本及组装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供固定背光模块内含的各式线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可节省使用的元件数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可节省组装的程序及工时。
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主要包含框架以及光源模块。光源模块具有传递信号及电源的线材。光源模块较佳是设置于框架的侧边或底部,并部分为框架所遮蔽。框架的线材固定装置主要包含本体及回绕柱。本体上设有第一导线槽,其中第一导线槽具有入线端及出线端。此外,本体包含上表面及侧壁。第一导线槽较佳设置于侧壁上,并横切于侧壁。
回绕柱自本体延伸而出,并位于第一导线槽的一侧。回绕柱并与本体形成线材夹持部。线材夹持部较佳为回绕柱与本体的上表面的端缘间形成的缝隙。线材夹持部设置对应于第一导线槽的出线端,以承接自出线端穿出的光源模块线材。此外,线材夹持部与第一导槽的出线端位于回绕柱的相异侧。
光源模块的线材自第一导线槽的入线端弯折进入第一导线槽。接着线材自第一导线槽的出线端绕回绕柱进行弯折。再度弯折后的线材随即卡入回绕柱与本体上表面端缘所形成的线材夹持部。自线材夹持部向外延伸的线材则沿回绕柱的弯折部伸出框架之外,并于进一步的组装时与信号源或电源连接。由于线材夹持部较佳是较线材的直径为窄,因此得以夹持线材并避免其轻易脱出线材夹持部外。此外,由于线材在与线材夹持部卡合前已经过数度的弯折与回绕等方向上的改变,此类结构上改变也可在不增加制造时间及流程的前提下增加线材的定位能力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传统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b为传统背光模块固定光源模块线材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实施例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框架的线材固定装置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框架的线材固定装置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回绕柱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回绕柱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回绕柱上弯折部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实施例组合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0框架
110本体
111第一支架
112第二支架
130回绕柱
133弯折部
200光源模块
210线材
310第一导线槽
311入线端
313出线端
320第二导线槽
410上表面
430侧壁
500线材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供固定背光模块内含的各式线材。以较佳实施例而言,本发明的背光模块供液晶显示装置使用;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含有本发明线材固定装置的背光模块也可供计算机键盘、行动电话按键、广告牌及其它需要平面光源的装置使用。进一步而言,本发明还包含使用此线材固定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如图2所示,背光模块主要包含框架100以及光源模块200。光源模块200具有传递信号及电能的线材210,线材210较佳是自光源模块200的端缘延伸而出。光源模块200较佳是设置于框架100的侧边或底部,并且部分为框架100所遮蔽。此外,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源模块200较佳是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的光源;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光源模块200也可采用阴极射线管等灯管或其它光源。
如图3所示,框架100的线材固定装置主要包含本体110及回绕柱130。本体110上设有第一导线槽310,其中第一导线槽310具有入线端311及出线端313。第一导线槽310的入线端311供光源模块200的线材210穿入第一导线槽310;而出线端313则供线材210穿出第一导线槽310之用。如图3所示,本体110包含上表面410及侧壁430。第一导线槽310较佳是设置于侧壁430上,并横切于侧壁430,且第一导线槽310的出线端313形成于框架100的上表面410;换言之,第一导线槽310可连通于框架100的上表面410。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导线槽310为一开放式导槽;也即第一导线槽310是自侧壁430上向内凹陷的导槽。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导线槽310也可为封闭式的导槽,也即第一导线槽310除入线端311及出线端313外,其余部分封闭于本体110内。
在图2及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110包含第一支架111及第二支架112,且第二支架112连接第一支架111,并与第一支架111交错。光源模块200较佳是沿第二支架112设置,且其部分为第二支架112所遮蔽。如图3所示,第一导线槽310较佳是设置于第一支架111的侧壁430上,且其出线端313形成于第一支架的上表面410上;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线槽310也可设置于第二支架112上。
回绕柱130自本体110延伸而出,并位于第一导线槽310的一侧。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回绕柱130自本体110的第一支架111延伸而出,并与第一导线槽310均设置于第一支架111上与第二支架112相连接的位置。然而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线槽310与回绕柱130则分设于第二支架112与第一支架111上。此外,为配合不同的线路布设需要,第一导线槽310及回绕柱130也可设置于第一支架111或第二支架112的中段部分。
在图2及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回绕柱130并与本体110形成线材夹持部500。如图2及图3所示,线材夹持部500较佳为回绕柱130与本体110的上表面410的端缘间形成的缝隙,且较光源模块200的线材210直径及第一导线槽310的宽度为窄;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线材夹持部500也可为回绕柱130与本体110的侧壁430或其它部分间形成的缝隙,且其宽度可不小于第一导线槽310的宽度。线材夹持部500设置对应于第一导线槽310的出线端313,以承接自出线端313穿出的光源模块200线材210。此外,线材夹持部500与第一导槽310的出线端313位于回绕柱130的相异侧;换言之,线材210自出线端313穿出后需经过至少一转折始得进入线材夹持部500。
如图3所示,本体110进一步设有第二导线槽320。第二导线槽320连通第一导线槽310及线材夹持部500。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导线槽320设置于本体110的上表面410,且其一端连接于第一导线槽310的出线端313,另一端连接于线材夹持部500。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此第二导线槽320,线材210直接经由本体110的上表面410在回绕柱130后进入线材夹持部500。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导线槽320设置于回绕柱130的一侧,并沿第一支架111方向分布。第二导线槽320较佳是与第一导线槽310垂直;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导线槽320也可与第一导线槽310夹一其它角度。此外,如图3所示,第二导线槽320为一开放式导槽;也即第二导线槽320自上表面410上向内凹陷的导槽。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二导线槽320也可为封闭式的导槽,也即第二导线槽320除连接出线端313及线材夹持部500的两端外,其余部分封闭于本体110内。
在图3所示的实施中,回绕柱130自本体110侧壁430的底端朝上表面410延伸,且第一导线槽310的延伸方向与回绕柱130的延伸方向相同。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回绕柱130也可在侧壁430上沿第一支架111分布的方向延伸。此时回绕柱130与本体110间形成的线材夹持部500即形成于与上本体110上表面410平行的平面上。此外,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回绕柱130的一侧也可作为第一导线槽310的内壁。然而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回绕柱130自本体110的上表面410向上延伸,且其一侧并未成为第一导线槽310的一侧。
如图3所示,回绕柱130具有弯折部133。弯折部133形成于回绕柱130的顶端,并与本体110形成线材夹持部500。在此实施例中,弯折部133沿平行本体110上表面410的方向延伸,且平行于第一支架111的延伸方向。然而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弯折部1 33的弯折方向也可垂直于第一支架111延伸方向。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弯折部133除与本体110形成线材夹持部500外,也具有导引线材210方向的功能。
图8所示为框架100以及光源模块200组装完成的实施例。如图8所示,光源模块200的线材210自第一导线槽310的入线端311弯折进入第一导线槽310。接着线材210自第一导线槽310的出线端313进入第二导线槽320,并绕回绕柱130进行弯折。再度弯折后的线材210随即卡入回绕柱130与本体110上表面410端缘所形成的线材夹持部500。自线材夹持部500向外延伸的线材210则沿回绕柱130的弯折部133伸出框架100的外,并于进一步的组装时与信号源或电源连接。由于线材夹持部500较佳是较线材210的直径为窄,因此得以夹持线材210并避免其轻易脱出线材夹持部500外。此外,由于线材210在与线材夹持部500卡合前已经过数度的弯折与回绕等方向上的改变,此类结构上改变也可在不增加制造时间及流程的前提下增加线材210的定位能力与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公开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针对本发明所做的等效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线材固定装置,供一背光模块使用,其特征在于,该线材固定装置包含:
一本体,其上设有一第一导线槽,该第一导线槽具有一入线端及一出线端;以及
一回绕柱,自该本体延伸而出,并位于该第一导线槽的一侧,其中该回绕柱与该本体形成一线材夹持部;
其中该线材夹持部设置对应于该出线端,且该线材夹持部与该出线端位于该回绕柱的相异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含一上表面及一侧壁,该第一导线槽设置于该侧壁上并横切该侧壁,该第一导线槽的该出线端形成于该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导线槽,连通该第一导线槽及该线材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槽的延伸方向与该回绕柱自该本体延伸而出的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槽设置于该本体的该上表面,并垂直于该第一导线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回绕柱连接该侧壁的底端,并沿该侧壁朝该上表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回绕柱与该本体的该上表面的端缘形成该线材夹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回绕柱包含一弯折部,该弯折部形成于该回绕柱的顶端,并与该本体形成该线材夹持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沿平行该上表面的方向延伸。
10、一种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体,具有一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上设有一第一导线槽,该第一导线槽具有一入线端及一出线端;以及
一回绕柱,自该第一支架延伸而出,并位于该第一导线槽的一侧,其中该回绕柱与该第一支架形成一线材夹持部;
其中该线材夹持部设置对应于该出线端,且该线材夹持部与该出线端位于该回绕柱的相异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进一步包含一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连接该第一支架;其中该第一导线槽及该回绕柱设置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连接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包含一上表面及一侧壁,该第一导线槽设置于该侧壁上并横切该侧壁,该第一导线槽的该出线端形成于该上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导线槽,连通该第一导线槽及该线材夹持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槽的延伸方向与该回绕柱自该第一支架延伸而出的方向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线槽设置于该第一支架的该上表面,并垂直于该第一导线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回绕柱连接该侧壁的底端,并沿该侧壁朝该上表面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回绕柱与该第一支架的该上表面的端缘形成该线材夹持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回绕柱包含一弯折部,该弯折部形成于该回绕柱的顶端,并与该第一支架形成该线材夹持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块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沿平行该上表面的方向延伸。
CNB2007100800524A 2007-03-02 2007-03-02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Active CN10048962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0800524A CN100489621C (zh) 2007-03-02 2007-03-02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0800524A CN100489621C (zh) 2007-03-02 2007-03-02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7277A true CN101017277A (zh) 2007-08-15
CN100489621C CN100489621C (zh) 2009-05-20

Family

ID=38726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800524A Active CN100489621C (zh) 2007-03-02 2007-03-02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89621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6434B (zh) * 2009-02-13 2014-06-18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液晶显示模块及其背光单元
CN114236894A (zh) * 2021-12-15 2022-03-25 上海勤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6434B (zh) * 2009-02-13 2014-06-18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液晶显示模块及其背光单元
CN114236894A (zh) * 2021-12-15 2022-03-25 上海勤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489621C (zh) 2009-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3195B2 (en)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lamp wires for backlight assembly into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JP5555495B2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
CN102791098B (zh) 图像显示装置
US2011010272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20120169922A1 (en) Camera module
CN102314256A (zh) 触摸屏模组及其应用的移动终端
US20100296022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CN111315111B (zh) 内视镜装置、柔性电路板组件及其柔性电路板
EP3273156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090820A (zh) 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US8393778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 wire positioning device thereof
CN102121637B (zh) 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CN100489621C (zh) 背光模块及其框架结构所使用的线材固定装置
CN105090824A (zh) 背板、背光模组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CN101964160B (zh) 显示装置
CN204964943U (zh) 液晶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7958637B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下边框结构
CN205353524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
CN102542941B (zh) 具系统背板的显示装置
CN212484841U (zh) 工控用lcd模组
JP7412213B2 (ja) 電子機器
CN201138411Y (zh) 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JP5113468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101702062B (zh) 背框、金属背框、其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04914610A (zh) 一种便携式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