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0781A - 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以及减少像散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以及减少像散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0781A
CN101000781A CNA2007100022034A CN200710002203A CN101000781A CN 101000781 A CN101000781 A CN 101000781A CN A2007100022034 A CNA2007100022034 A CN A2007100022034A CN 200710002203 A CN200710002203 A CN 200710002203A CN 101000781 A CN101000781 A CN 101000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beam
angle
upwards
directional prism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022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0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光盘装置包括发射激光束的光源;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和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以及减少像散的方法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声明享有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申请日为2006年1月13日的专利申请文件JP2006-005646和申请日为2006年5月11日的专利申请文件JP2006-132934的优先权。在此引入其全文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在和从光盘上光学地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和光拾取装置,还涉及一种在光盘装置和光拾取装置中使用的减少像散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个人电脑及类似产品的尺寸已经减小了,并且相应地产生了减小容纳于其中的光盘装置的尺寸的需求。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通过使用向上定向三角棱镜减小光拾取装置的厚度,从而减小容纳光拾取装置于其中的光盘装置的尺寸的技术已经被提出,例如美国专利公开文本No.2003/0185137(参见第[0022]段和[0056]段以及附图3)。
另一方面,Blu-ray光盘(商标;以下简称为BD盘)被使用作为高密度光学记录的光盘。在用来在和从BD盘上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其中具有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中,作为校正球面像差的方法,一具有发散角或会聚角的激光束入射到物镜上。
向上定向三角棱镜可以用于光拾取装置中,在该光拾取装置中具有发散角或会聚角的激光束入射到物镜上。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向上定向棱镜在X和Y方向(光学轴方向被定义为Z方向)上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在1.1到1.3的范围内(例如,参见美国专利公开文本No.2003/0185137),预计会发生大的像散(例如,参见美国专利公开文本No.2004/0170109的第[0016]段)。
如美国专利No.6151154(第6栏第61行至第7栏第16行)中所描述的,可以使用放置在入射到物镜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液晶设备来校正像散。
发明内容
然而,在美国专利No.6151154中描述的结构包括相当大量的部件,如液晶设备,并且其难于减小装置的尺寸。
另一方面,在Blu-ray光盘(商标)领域,与数字通用盘(DVD)领域相似,用来增加可记录层的数量的技术被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层之间的球面像差的校正数量不同。更具体地说,第一层的球面像差的校正数量不同于第二层的校正数量。因此,难于通过应用如美国专利No.6151154中描述的上述技术来减少像散。
考虑到上述情形,期望提供一种具有光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该光拾取装置包括能够动态校正球面像差的向上定向棱镜,可以在减小像散的同时易于减小装置的尺寸,并且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再现信息并且没有冗余。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包括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 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或更小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以及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包括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或更小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以及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包括从光源发射激光束的步骤;引起所发射的光束穿过准直透镜并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以及经由向上定向棱镜和物镜改变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并且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或更小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包括向上定向棱镜并且执行球面像差的动态校正的光拾取装置或光盘装置中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处于范围0.97<β<1.03。因此,可以在减小像散的同时易于减小装置的尺寸,并且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再现信息并且没有冗余。
优选地,向上定向棱镜的折射率是1.469,在向上定向棱镜的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角度是36°,在出射表面和向上定向棱镜的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角度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激光束的平面之间的角度是27°。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蓝色激光,向上定向棱镜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可以被设置在范围0.97<β<1.03内。
优选地,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是405nm±10nm。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设置在范围0.97<β<1.03内而获得的效果将更显著。
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可以包括沿光轴移动准直透镜的机构。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包括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处于范围0.94≤β≤1.06;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以及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光拾取装置包括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处于范围0.94≤β≤1.06;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以及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包括从光源发射激光束的步骤;引起所发射的光束穿过准直透镜并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步骤,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4≤β≤1.0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以及经由向上定向棱镜和物镜改变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并且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步骤。
如上所述,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包括向上定向棱镜并且执行球面像差的动态校正的光拾取装置或光盘装置中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处于范围0.97<β<1.03。因此,可以在减小像散的同时易于减小装置的尺寸,并且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再现信息且没有冗余。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解释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块图;
图3是解释图2所示光拾取器的结构图;
图4是解释向上定向棱镜的实例图;
图5A至5C是解释物镜和入射光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覆盖层厚度和球面像差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7是表示球面像差和校正功率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8是解释具有在其上记录信息的两个记录层的双层Blu-ray光盘的示意性图;
图9A至9D是表示当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82时,确定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的条件以将像散变化限制在0.07λrms或更小的仿真结果的图表;
图10A至10D是表示当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85时,确定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的条件以将像散变化限制在0.07λrms或更小的仿真结果的图表;
图11A至11D是表示当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88时,确定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的条件以将像散变化限制在0.07λrms或更小的仿真结果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图9D、10D和11D的结果的数值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参考附图做详细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透视图。
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在和从安装在其中的光盘2(DVD±R/RW,CD-R/RW,BD等)上记录和再现信息。当光盘2是双层Blu-ray光盘(商标)时,每个保护层的厚度误差范围根据标准限定在12.5μm或更小。
光盘装置1包括用来接收诸如BD盘的光盘2的盘台3、可移动底座4、用来引导可移动底座4的导轴5、用来在和从光盘2上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光拾取器6、以及用来容纳上述元件的外壳7。
盘台3具有卡盘机构用来固定光盘2,并且当光盘2附着在盘台3时,盘台3相应地可以例如旋转。
可移动底座4例如在光盘2的径向上是可滑动的。光拾取器6、馈送电动机安装在可移动底座4上,将在下面对它做详细描述。
导轴5在光盘2的径向上引导可移动底座4。
光拾取器6包括物镜致动器8,并且物镜致动器8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移动物镜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所述物镜将在下面做详细描述。
图2是解释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块图。
如图2所示,除光拾取器6之外,光盘装置1还包括主轴电动机9,馈送电动机10、系统控制器11、伺服控制电路12、前置放大器13、同时作为信号调制器/解调器和误差校验码(ECC)单元的设备14、接口15、DA/AD转换器16、音频视频处理器17、音频视频信号输入/输出单元18、激光控制器19和光盘类型判定单元20。
主轴电动机9旋转光盘2。
馈送电动机在光盘2的径向上移动图1所示的可移动底座4,由此在光盘2的径向上移动光拾取器6。
系统控制器11控制光盘装置1的整体操作以及单独的控制操作,例如信号处理和伺服控制。
伺服控制电路12基于从前置放大器13获得的信号(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产生聚焦伺服信号和跟踪伺服信号。由此所产生的信号输出到光拾取器6和馈送电动机10。
前置放大器13从光拾取器6获得的信号中产生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和射频信号。
同时用作信号调制器/解调器和误差校验码(ECC)单元的设备14解调射频信号和记录信号,并执行误差校验编码过程。例如,将ECC添加到记录信号中并且对于再现信号(RF信号)执行误差校验。
接口15与外部计算机21进行信号通信。
DA/AD转换器16将数字再现信号转换成模拟再现信号并将模拟记录信号转换成数字记录信号。
音频视频处理器17和音频视频信号输入/输出单元18与外部设备进行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的通信。
激光控制器19依据记录/再现操作、光盘2的类型等控制安装在光拾取器6中的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和波长。
光盘类型判定单元20判定安装在光盘装置1中的光盘2的类型(例如DVD±R/RW、CD-R/RW、BD)。
图3是解释图2所示光拾取器6的结构图。
如图3所示,光拾取器6包括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31,分光器32,透镜33,准直透镜34,准直透镜驱动机构35,向上定向棱镜36,四分之一波片37,物镜38,以及信号检测系统39。
半导体激光器31是发射波长为405nm±10nm的蓝色激光束的蓝色半导体激光器。可以有选择性地发射用于CD-R和CD-RW的波长为780nm的激光束和用于DVD-R和DVD-RW的波长为650nm的激光束的光源当然也可以作为半导体激光器31使用。
分光器32是用来反射返回光的光学元件,返回光被极化90°以引导返回光朝向信号检测系统39。
透镜33将由分光器32反射的光会聚到信号检测系统39上。
准直透镜34是用来将穿过分光器32的光束校准的光学元件。准直透镜34还能用来改变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
准直透镜驱动机构35被配置为沿光轴(如图3所示的Z方向)移动准直透镜34。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随准直透镜34沿光轴的移动而被改变。准直透镜34的移动由例如是系统控制器11控制。
向上定向棱镜36具有三角形的棱镜形状,并且其横截面实质上是具有一个钝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向上定向棱镜36作为变形棱镜使用。更特别地,当激光束穿过向上定向棱镜36时,在其中的光强度分布被改变成实质上为圆形的光强度分布。
图4展示了向上定向棱镜36的形状的一个实例。图4所示的向上定向棱镜36具有1.469的折射率,并且在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此外,在出射表面和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光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是27°。
向上定向棱镜3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处于范围0.97<β<1.03内。
物镜38具有例如大约0.85的数值孔径,并且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2上。
信号检测系统39包括光接收元件,例如用来检测入射激光束的强度的光电检测器(PD)。信号检测系统39检测由光盘2反射的光作为信号。该信号被传送到前置放大器13。信号检测系统39还包括伺服系统的光接收元件。
在将信号记录到光盘2的操作中,半导体激光器31发射的激光束穿过分光器32、准直透镜34、向上定向棱镜36、四分之一波片37和物镜38,并会聚到光盘2上。相应地,信号被记录在光盘2上。
当从光盘2再现信号时,由半导体激光器31发射的激光束穿过分光器32、准直透镜34、向上定向棱镜36、四分之一波片37和物镜38,并会聚到光盘2上。然后,由光盘2反射的光(返回光)穿过物镜38、四分之一波片37、向上定向棱镜36、准直透镜34、分光器32和透镜33,并会聚到信号检测系统39上。相应地,信号被信号检测系统39检测到。
向上定向棱镜3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设置在范围0.97<β<1.03内的原因将在下面描述。
如果向上定向棱镜3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如通常所报道地处于大约1.1和1.3的范围,则在附加地执行球面像差校正的情况下,产生大的像散。这是因为当由于保护层(覆盖)的厚度误差引起的球面像差被校正时,发散光或会聚光穿过棱镜,所述保护层作为光盘的光入射层。此外,当光盘是多层光盘时,例如双层盘,每一层的覆盖厚度不同。因此,发散角或会聚角根据将要通过的层而改变,并且像散也相应地改变。
因此,向上定向棱镜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优选为1.0左右。
入射到物镜38上的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依据保护层(覆盖玻璃(此处“玻璃”的概念包括聚碳酸酯、丙烯酸(类)树脂以及其它种类的树脂))的厚度的校正量而不同,所述保护层作为光盘的光入射层。相应地,球面像差的功率也不同。由球面像差的功率和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决定的像散如下:
像散=a×功率(rms)×(1-β)
=b×(覆盖玻璃的厚度的校正量)×(1-β)
β=1-c×像散/(覆盖玻璃的厚度的校正量)  (1)
其中,a:比例系数
b:比例系数
c:比例系数(c=1/b)
例如,考虑光盘是双层BD盘的情况。当覆盖玻璃的厚度的校正量是±12.5μm时,激光束的波长λ是405nm,并且物镜38的数值孔径NA是0.85,入射到物镜38上的发散光或会聚光的功率是±1.68λrms。
入射到物镜38上的发散光或会聚光的功率由以下描述的仿真确定为±1.68λrms。参考图5A至5C,当平行光入射到物镜38上时,功率被定义为0,当发散光入射到物镜38时,功率为负值,当会聚光入射到入射到物镜38上时,功率为正值。在如图6所示的情况下,当覆盖玻璃的厚度误差为±12.5μm时产生的三维球面像差SA3 WFE被仿真为±0.125λrms(图6中的A点和B点)。相应地,如图7所示,校正±0.125λrms的球面像差SA3 WFE的功率被确定为±1.68λrms(C点和D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将像散AS·λrms减小到或低于Marechal准则,即0.07λrms,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优选地满足下列表达式:
0.97<β<1.03
相应地,通常在式(1)中设置c=0.0054。
Marechal准则在由现在常用透镜形成的点图像的最大强度与由理想透镜形成的点图像的最大强度的比值的基础上决定。当MD由下式给出的时候,Marechal准则被给定为MD>0.8:
MD=(1-2π22·W)2
其中,MD:Marechal准则值
λ:波长
W:波前像差的RMS值
由于RMS=W1/2,RMS等于或小于Marechal准则的0.07λrms。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光盘装置1中,假定,例如光盘2是双层BD盘并且物镜38的数值孔径为大约0.85。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激光束聚焦在每一层上时产生的球面像差在各层之间不同。因此,在光盘装置1中,准直透镜34沿光轴移动以改变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36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由此适应性地控制球面像差的校正量。
然而,在通过使用向上定向棱镜36减小了尺寸的光盘装置1中,如果向上定向棱镜3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如公知结构中的那样设置为大约1.1到1.3,则会由于向上定向棱镜36产生像散。
因此,在依据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中,向上定向棱镜3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设置为满足下列表达式:
0.97<β<1.03
相应地,向上定向棱镜36不会引起像散。
由于光盘装置1不使用任何附加的元件,因此可以在减小像散的同时易于减小光盘装置1的尺寸。此外,光盘装置1能够正确地记录和再现信息且没有冗余。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并且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也是可能的。当然,这样的变形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专用于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或专用于记录信息的光盘装置。
BD盘的“覆盖玻璃的厚度”将在下面做更详细的描述。图8是解释具有在其上记录信息的两个记录层的BD 2(以后称作双层BD盘)的示意性图。双层BD盘2包括基底21、和作为第一记录层而形成在基底21上的L0层。在L0层上提供中间层22,和作为第二记录层而在中间层22与L0层的相反侧上形成的L1层。在L1层上提供覆盖层23。上面提到的“覆盖玻璃”对于L0层来说包括覆盖层23和中间层22,而对于L1层来说只包括覆盖层23。相应地,“覆盖玻璃的厚度”对于L0层来说等于覆盖层23的厚度和中间层22的厚度的总和,而对于L1层来说等于覆盖层23的厚度。
双层BD盘2的设计值如下所示:
(1)从覆盖层23的表面23a(双层BD盘2的表面)到L0层的深度:100μm±5μm(在下文中,±5μm是可允许的误差)
(2)从覆盖层23的表面23a到L1层的深度:75μm±5μm
(3)中间层22的厚度:25μm±5μm
(4)整个双层BD盘2的厚度:1.2mm±预定的可允许误差
依据设计值(3),在L0层和L1层之间的距离被确定为25μm±5μm。因此,该值的一半,即12.5μm被确定作为中间层22的厚度的中间值。上面提到的“覆盖玻璃的厚度的校正量”对应于从中间层22的中央在厚度方向上到L0层和L1层的距离并且被确定为±12.5μm。在厚度方向上中间层22的中央位于距离覆盖层23的表面23a的深度为87.5μm处。
由于设计值(1)和(2)的可允许的误差都是±5μm,因而L0层的深度的可允许范围是95μm到105μm,而L1层的深度的可允许范围是70μm到80μm。因此中间层22的最大厚度被计算为105-70=35μm,而最小厚度被计算为95-80=15μm。换言之,中间层22的厚度的最大范围是15μm到35μm。然而,实际上,由于依据设计值(3)的中间层22的厚度是25μm±5μm,因而中间层22的厚度实际上不会被设置到15μm或35μm。然而,由于光拾取器优选为能够符合多个双层BD,15μm到35μm的最大范围被考虑作为双层BD2的厚度范围。
图9A至9D、图10A至10D和图11A至11D是表示确定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的条件以将从棱镜36向物镜38发射的激光束的像散变化限制在0.07λrms或更小的仿真结果的图表。图9A至9D、图10A至10D和图11A至11D表示了当物镜38的数值孔径NA分别是0.82、0.85和0.88,并且当依据中间层22的厚度而改变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36上的激光束的功率以校正三维球面像差时所获得的结果。
更特别地,图9A展示了中间层22的厚度和三维球面像差之间的关系。图9B展示了入射到物镜38上的发散或会聚激光束的功率与三维球面像差之间的关系。图9C展示了中间层22的厚度和上面提到的功率之间的关系。图9D展示了中间层22的厚度和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之间的关系,β取值为使像散的变化等于Marechal准则的0.07λrms。
在图9A和9C中,中间层22的厚度表示为负值或正值。这些值表示了当中间层22的厚度的中间值(厚度的绝对值是25μm)被定义为0时中间层22的厚度。在图9D中,其中的中间层22的厚度被示出为绝对值。作为光学仿真的结果得到图9A和9B,图9C是在图9A和9B所示结果的基础上获得的图表,而图9D是在图9C所示结果的基础上获得的图表。
例如,当中间层22的厚度的绝对值为最小值15μm时,即,当图9A中的中间层22的厚度是±7.5μm时,三维球面像差大约为±0.059λrms。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图9B中确定的功率大约为±0.88λrms。从这些结果获得图9C中所示的图表。从图9C中确定依据中间层22的厚度的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上的光的功率。相应地,从棱镜发射的光的像散依据中间层22的厚度而不同,并且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取值为使像散等于或小于Marechal准则的0.07λrms的条件被确定,如图9D所示。在图9D中,实线和虚线表示了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取值为使像散等于Marechal准则的0.07λrms。在实线和虚线之间的区域中的像散小于0.07λrms,而在实线和虚线以外的区域中的像散大于0.07λrms。因此,实线和虚线分别对应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的上限和下限,以将像散限制在等于或小于Marechal准则的0.07λrms。图12是表示图9D的结果的数值表。
当数值孔径NA为0.85时获得图10A至10D的结果,而当数值孔径NA为0.88时获得图11A至11D的结果,这些也都显示在图12的表中。从图1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的取值范围0.94≤β≤1.06可以应用于所有的数值孔径0.82、0.85和0.88。中间层22的厚度和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之间的关系不随数值孔径NA变化。换言之,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并不非常依赖于数值孔径NA。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施例,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设置在范围0.94≤β≤1.06内,并且部件的数目并没有增加。因此,可以在减小像散的同时易于减小装置的尺寸。
尽管在上面作为高密度光盘的一个实例描述了BD盘,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其它种类的光盘,例如高清晰度DVD(HD-DVD)。
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或其等价物的范围内依据设计需求和其它因素进行各种变形、组合、子组合以及替代。

Claims (28)

1.一种光盘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向上定向棱镜的折射率是1.469,在向上定向棱镜的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出射表面和向上定向棱镜的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激光束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是2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是405nm±1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包括沿光轴移动准直透镜的机构。
5.一种光盘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4≤β≤1.0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向上定向棱镜的折射率是1.469,在向上定向棱镜的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出射表面和向上定向棱镜的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激光束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是27°。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是405nm±10nm。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包括沿光轴移动准直透镜的机构。
9.一种光拾取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向上定向棱镜的折射率是1.469,在向上定向棱镜的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出射表面和向上定向棱镜的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激光束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是27°。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是405nm±10nm。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包括沿光轴移动准直透镜的机构。
13.一种光拾取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4≤β≤1.0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向上定向棱镜的折射率是1.469,在向上定向棱镜的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出射表面和向上定向棱镜的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激光束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是27°。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是405nm±10nm。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中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装置包括沿光轴移动准直透镜的机构。
17.一种减小像散的方法,其包括步骤:
从光源发射激光束;
引起所发射的光束穿过准直透镜并且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以及
经由向上定向棱镜和物镜改变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并且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其中向上定向棱镜的折射率是1.469,在向上定向棱镜的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出射表面和向上定向棱镜的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激光束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是27°。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其中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是405nm±10nm。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其中通过沿光轴移动准直透镜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
21.一种减小像散的方法,其包括步骤:
从光源发射激光束;
引起所发射的光束穿过准直透镜并且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4≤β≤1.0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以及
经由向上定向棱镜和物镜改变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并且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其中向上定向棱镜的折射率是1.469,在向上定向棱镜的入射表面和出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出射表面和向上定向棱镜的既非入射表面又非出射表面的表面之间的夹角是36°,在入射表面和垂直于入射到向上定向棱镜的激光束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是27°。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其中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是405nm±10nm。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减小像散的方法,其中通过沿光轴移动准直透镜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
25.一种光盘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的保护层的光盘上的物镜,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26.一种光盘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4≤β≤1.0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27.一种光拾取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7<β<1.03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该光盘具有厚度误差范围为12.5μm的保护层,该物镜具有数值孔径NA为0.85;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28.一种光拾取装置,其包括:
一个发射激光束的光源;
一个放置在所发射的激光束的光轴上的准直透镜;
一个将从准直透镜输出的激光束的光轴方向改变大约90°的向上定向棱镜,该向上定向棱镜具有处于范围0.94≤β≤1.06的光束成形的放大倍率β;
一个在光轴方向被向上定向棱镜改变之后将激光束会聚到光盘上的物镜;以及
一个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上的激光束的发散角或会聚角的单元。
CNA2007100022034A 2006-01-13 2007-01-12 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以及减少像散的方法 Pending CN1010007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5646 2006-01-13
JP2006005646 2006-01-13
JP2006132934 2006-05-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0781A true CN101000781A (zh) 2007-07-18

Family

ID=38692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0022034A Pending CN101000781A (zh) 2006-01-13 2007-01-12 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以及减少像散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0078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2894A (zh) * 2010-04-02 2012-12-12 索尼公司 光学拾取器、光学驱动装置和光照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2894A (zh) * 2010-04-02 2012-12-12 索尼公司 光学拾取器、光学驱动装置和光照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21259B1 (en) Optical head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US7224645B2 (en)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using optical aberrations and information medium having recording layer protected by transparent layer having thickness irregularity
US8098562B2 (en) Objective lens comprising a diffraction structure for distributing light in to light of different diffraction order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pparatus having same
JP200217027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US8194522B2 (en) Aspheric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60013110A1 (en) Optical pickup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US20070165510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astigmatism
JPWO2008010506A1 (ja) 光ヘッド装置、光情報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ー、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光ディスクレコーダーおよび車両
JPH10255307A (ja) 多焦点光ビーム生成装置、多焦点ピックアップ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US6747812B2 (e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01133448A (zh) 光扫描设备
JP200007666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733759B2 (en)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disc apparatus
JP2005512253A (ja) 光走査デバイス
CN101000781A (zh) 光盘装置、光拾取装置以及减少像散的方法
US6710939B2 (e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5513696A (ja) 光走査デバイス
CN100382169C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US7675833B2 (en) Optical pickup with beam generating and focussing
EP1581937B1 (en) Disc drive for a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US5889749A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US20040184386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00399443C (zh) 光学拾取装置
JP200123668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カップリングレンズ
JP2004259439A (ja) 光ディスクとその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