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2723C -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52723C
CN100552723C CNB200810069413XA CN200810069413A CN100552723C CN 100552723 C CN100552723 C CN 100552723C CN B200810069413X A CNB200810069413X A CN B200810069413XA CN 200810069413 A CN200810069413 A CN 200810069413A CN 100552723 C CN100552723 C CN 10055272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digital elevation
elevation model
crossing line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8100694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6665A (zh
Inventor
冯晓
唐伯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B2008100694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52723C/zh
Publication of CN101236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6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27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272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建立选线区数字地面模型;指定越岭线起点和终点;对定线区域内的地貌进行分析;确定垭口控制点并分段设计上行和下行线路;按平均纵坡初步拉坡;平均纵坡判别;缓和坡段布置;交点合并调整;变坡点合并调整;方案评价。本发明方法可有效、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将目前的人工纸上定线根本无法完成的计算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较人工选线提高工效数十倍;而且,选线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在给定条件下能够求得土石方量最小、造价最低的越岭路线方案。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计算机自动选线方法。本方法主要用于公路、铁路在主要考虑地貌(地形)和坡度时的区段替代人工选线作业。
背景技术
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反映地貌的地面高程点位数据与高程和内插软件的集合,主要用于绘制地形图和求取地面任意点高程。其出现后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主要用于土建工程勘查设计中的交互式应用,包括地貌分析、景观分析和仿真、场地设计、平基和造价分析等。现有的应用技术存在的主要不足是:计算机只是作为电子地形图的可视化界面,设计方案的拟定必需借助于人工干预作业才能完成,而且交互式应用设计人员工作量较大,没有充分发挥DEM的作用。
而目前的越岭线的定线方法主要是在纸质地形图上进行,由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在确定的控制点间进行试坡定线,根据人工放坡定出导向线,在此基础上确定交点并配适当的曲线要素,形成完整的越岭线。因此该方法不仅还没有利用DEM技术,更没有EDM的自动选线技术,效率很低,优化几乎不可能且质量难以控制。
综上所述,现有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方案数量有限,人工纸面选线方法一般只作2个方案比选,难以找到最佳方案。
2、人工纸面选线和计算机交互选线,工作业效率都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
3、现有方法具有较大的经验性和主观性,缺乏一致的标准,顾及的因素有限,也造成方案评价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应用EDM数据的、定线质量更高的、速度更快的计算机自动定线的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建立选线区数字地面模型;(2)指定越岭线起点和终点;(3)对定线区域内的地貌进行分析;(4)确定垭口控制点并分段设计上行和下行线路;(5)按平均纵坡初步拉坡;(6)平均纵坡判别;(7)缓和坡段布置;(8)交点合并调整;(9)变坡点合并调整;(10)方案评价。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更加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将目前的人工纸上定线根本无法完成的计算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2、在两点之间设计越岭线时能够快速找到最优的方案,一般不会超过数分钟,较人工选线提高工效数十倍。
3、选线的质量能够保证。对给定的选线区和地形,以及给定的技术要求,能够寻找到既满足线形技术要求和平纵组合最优的条件。
4、在给定条件下能够求得土石方量最小、造价最低的越岭路线方案。多个项目与现有方法对照平均较人工比选定线要节造价10~20%左右。
5、扩大了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工程应用范围,使其能够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设计流程图。
图2是按照本发明方法设计的越岭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计算机自动选线方法。主要用于公路、铁路在主要考虑地貌(地形)和坡度时的区段替代人工选线作业,具有实用、快捷之优点。
如图1所示,本发明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选线区数字地面模型;
(2)指定越岭线起点和终点;
(3)对定线区域内的地貌进行分析,主要是根据地面标高进行坡度分区,划分出平缓区、中等坡度区、陡坡区和悬崖峭壁区;
(4)确定垭口控制点,主要是自动提取垭口点,并找出最低垭口点将路线分为两段或多段。从垭口处分别设计上山和下山路线;
(5)按平均纵坡初步拉坡。拉坡(即放坡)是从坡段起点按照设计的坡度沿地面求交线,从而找出一段路线的平面位置。在控制点间根据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平均纵坡坡度,以低于该坡度的而且地面允许对大纵坡(坡面法向坡度)若干坡度进行试放,然后从中选出最好的一条。将端点作为控制点继续向前放坡。
(6)最佳线路(平均纵坡)的判别:主要根据某路线的平面线形条件、地貌降坡比例满足情况以及挖填方量来判别。
(7)缓和坡段布置:在路线放坡试坡时根据地貌自动形成。
(8)平面交点合并和调整:根据地貌的放坡线是不规则的。主要将其用不同的平曲线组合进行拟合,得到最佳拟合线形方案。对此方案进行平纵线形指标的自动分析,决定对某些交点进行删除和移动,以是平面线形满足要求。
(9)纵面变坡点合并调整:根据地貌生成的初步变坡点一般是地貌分区点,其位置与平面线形不相适应,需要作调整。以消除或移动过密、坡差过小或过大、与平面配合不良的点。
参见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某越岭线的设计起点为西南角,设计路线将翻越某山岭到达终点。路线总高差约100米,长度约3公里。首先建立包括起点和终点的数字地面模型(DEM)。在模型上指定路线起点和终点坐标。输入平纵面顶线的技术指标和规范数据。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由计算机自动寻找出满足给定技术要求的路线方案(粗实线)。
本发明方法由于采用自动选线设计,可完成多个越岭线方案,并快速完成方案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评价,以及多个方案的对比。尤其是在数字高程模型(DEM)下,可自动生成满足一定定线条件的越岭线方案:
(1)自动完成坡面组成分析,进行坡面特征分区,找出一定高度以上的陡坎和悬崖。
(2)自动进行坡面特征线、特征点分析。
(3)按照坡面分区进行缓和坡段的自动布置。在各缓坡区进行缓和放坡形成新的控制点。禁止通过区避绕,主要指特别陡峭及悬崖绝壁区、特殊用地区和其他禁行区需避绕。自动判断并选择多个回头点进行比选确定最佳点。
(4)根据地貌特征自动产生备选交点,控制点间的初始导向线自动生成。
(5)自动进行坡长检查并调整变坡点的位置,使陡坡和缓坡的分布满足规范要求。进行全线土石方优化,并使挖填方量最小。
本发明在DEM上对确定的越岭线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自动分析方法是:根据DEM数据,采用内插与拟合方法自动采集方案沿线纵横断面数据,并计算挖填方量;自动获取路线设计技术参数值,根据规范要求和一定理论要求,判别方案的线形设计质量。
坡面特征的分析方法是:基于坡度分析的原理,对两控制点间的坡面按照设定间隔进行坡向和坡度分区,并由计算机自动找出一定高度以上的陡坎和悬崖。分区的方法是,在DEM上进行局部坡度和坡向分析,在一定范围以内计算平均变化率判别,以此进行坡面按坡度和坡向分区,并产生分区的界线。
坡面特征点线分析方法是:根据上步产生的坡面分区边界线,从中自动提取山谷线、山脊线、分水线(反坡线);根据山顶脊线提取各可能鞍部点,从中提出最低垭口和次低垭口点。
两控制点间初始导向线生成的方法是:两个相邻控制点间,从两端按照平均坡度进行自动放坡,并将与地形特征线产生的交点作为可能交点。
按照坡面分区进行缓和坡段的布置:沿平均坡度线,在各缓坡区进行缓和坡段的放坡,并形成新的控制点。
交点的合并和调整:在自动进行交点间长度检查以及坡长检查后,根据平面交点间的间距和偏角,按照一定的准则取消、合并部分交点,并配合一定的曲线要素;根据各个自然坡段的长度判别,按照一定的准则,合并、删除或移动部分边坡点,以满足纵面线形寻优的要求,即使使挖填方量最小,平纵线形组合最优。
禁止通过区避绕:主要指特别陡峭及悬崖绝壁区、特殊用地区和其他禁行区需避绕时,自动在禁行区上或下边缘产生控制点,使用1~4步程序分段进行自动寻线。
回头曲线选址方法是:当两控制点高差很大平均坡度超过最大纵坡时,需要设回头曲线进行展线。回头点在缓坡开阔区成对布置,自动选择多个回头点进行比选确定最佳点算法。以此作为新增控制点,分段进行自动寻线。

Claims (4)

1、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计算机自动选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建立选线区数字地面模型;
(2)指定越岭线起点和终点;
(3)对定线区域内的地貌进行分析;
(4)确定垭口控制点并分段设计上行和下行线路;
(5)按平均纵坡初步拉坡;
(6)平均纵坡判别;
(7)缓和坡段布置,在路线放坡试坡时根据地貌自动形成;
(8)交点合并调整,对方案进行平纵线形指标的自动分析,决定对某些交点进行删除和移动;
(9)变坡点合并调整,消除或移动过密、坡差过小或过大、与平面配合不良的点;
(10)方案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建立选线区数字地面模型,主要是进行坡面特征线、特征点分析,包括自动提取山谷线、山脊线、分水线、最低垭口和次低垭口点;找出一定高度以上的陡坎和悬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缓和坡段布置,是在识别出各地表缓坡区内,进行缓和放坡形成新的控制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0)根据DEM数据,采用内插与拟合方法自动采集方案沿线纵横断面数据,并计算挖填方量;自动获取路线设计技术参数值,根据规范要求和一定理论要求,判别方案的线形设计质量。
CNB200810069413XA 2008-02-29 2008-02-29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272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810069413XA CN100552723C (zh) 2008-02-29 2008-02-29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810069413XA CN100552723C (zh) 2008-02-29 2008-02-29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6665A CN101236665A (zh) 2008-08-06
CN100552723C true CN100552723C (zh) 2009-10-21

Family

ID=39920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81006941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2723C (zh) 2008-02-29 2008-02-29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5272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7923A (zh) * 2012-01-11 2013-07-17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CN103440358B (zh) * 2013-07-15 2015-05-27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dem数据的坡度拟合方法
CN104316920A (zh) * 2014-11-11 2015-01-28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一种雷达高度计小入射角干涉的海面高度高精度提取方法
CN109737921B (zh) * 2019-01-31 2021-08-24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一种利用无人机追踪水边线的滩涂地形测量方法
CN111811466B (zh) * 2020-07-22 2021-05-28 四川拓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既有线有砟铁路线路参数及养护的测量方法
CN113358040B (zh) * 2021-05-14 2024-01-23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获取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3342208B (zh) * 2021-06-24 2023-05-05 石家庄铁道大学 基于多点触控设备的铁路选线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5984502B (zh) * 2023-03-10 2023-05-30 北京博超时代软件有限公司 地形整平放坡方法和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公路越岭线选线方法. 杨富强.四川建材,第2期. 2007
公路越岭线选线方法. 杨富强.四川建材,第2期. 2007 *
浅谈越岭线的总体布局. 许建萍.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第S1期. 1999
浅谈越岭线的总体布局. 许建萍.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第S1期. 199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6665A (zh) 2008-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2723C (zh) 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越岭线设计方法
Thieken et al. Scaling input data by GIS for hydrological modelling
CN102620721B (zh) 一种基于精细数字地面模型的公路测设方法
CN103955565B (zh) 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水系构建规划方法
CN106446910B (zh) 一种复杂地质曲面特征提取与重构方法
CN109918803A (zh) 铁路线路平纵横实时联动设计方法
Wilson Estimating the topographic factor in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for watersheds
CN112149314B (zh) 一种基于虚拟库容修正的多沙水库库容冲淤模拟方法
CN108985528A (zh) 一种基于雨水总量控制的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及系统
Nelson et al. Algorithm for precise drainage-basin delineation
CN107657636A (zh) 一种基于车载激光雷达数据自动提取道路地形图高程点的方法
Aruga Tabu search optimization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lignments of forest roads
KR101394976B1 (ko) 연속지적도의 다축척 모델 생성 방법
CN114580910B (zh) 一种考虑道路影响的流域泥沙连通性评价方法
CN104314015B (zh) 铁路路基排水平纵横协同设计方法
CN110411422A (zh) 基于bim的施工便道的规划方法
CN113850822B (zh) 一种基于汇流分割的斜坡单元自动划分方法
Alexander et al. Erosion and stabilisation sequences in relation to base level changes in the El Cautivo badlands, SE Spain
CN109636908A (zh) 一种水电厂流域图绘制与发布方法
CN109190593A (zh) 基于凹凸类别划分的山区道路沿线边坡稳定性初步判别方法
CN104462692A (zh) 基于演绎法的纵断面自动坡度生成方法
CN114386137B (zh) 基于倾斜摄影技术的道路地形曲面优化设计方法
CN107545601B (zh)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树高断面自动生成方法
Gruber et al. Avalanche hazard mapping using numerical Voellmy-fluid models
Menduni et al. A non‐conventional watershed partitioning method for semi‐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ling: the package ALADHY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