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51840C -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51840C
CN100551840C CNB2007101352972A CN200710135297A CN100551840C CN 100551840 C CN100551840 C CN 100551840C CN B2007101352972 A CNB2007101352972 A CN B2007101352972A CN 200710135297 A CN200710135297 A CN 200710135297A CN 100551840 C CN100551840 C CN 10055184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body
natural
floating region
natural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1352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2060A (zh
Inventor
刘文杰
王锦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PULIN ENTIRONMENT ECONOMY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PULIN ENTIRONMENT ECONOMY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PULIN ENTIRONMENT ECONOMY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UZHOU PULIN ENTIRONMENT ECONOMY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B20071013529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51840C/zh
Publication of CN101182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2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184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184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包括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两部分。直接净化处理依次包括分隔水体、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运行设备使水体流动、使水体中的胶体物质与絮凝剂反应后形成的絮凝物上浮、最后清理浮渣,直至达到自然水体的净化效果。生物修复处理具体是向自然水体匀均植入生物菌剂,使水体具有自净功能。本发明以直接净化处理为基础,辅以生物修复处理,综合治理,以达到提高水体的自净功能,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持自然水体成为良好的自然景观。本发明的设备置于水体中工作,无需再建设设备的安装场地,不占用陆地面积,所以投资少,能耗小、费用低,并且净化质量好,效率高、速度快。

Description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该方法将污水处理技术中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综合运用处理自然水体使之恢复自净功能。所述的自然水体包括景观水体,城市中的河道、池塘,天然和人工湖泊等封闭性和相对封闭性水体。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所处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水体如园林景观水体和住宅小区景观水体,城市中的河道、池塘,天然和人工湖泊等是人们放松身心、荡舟休闲的好去处,但随着人流量的增加,其活动和一些其它的因素对自然水体所造成的污染已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ies)指的是受污染的水体由于自然的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降低,最后恢复到污染以前状态的过程。这种自然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综合作用。物理作用包括可沉性固体逐渐下沉,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稀释混合,浓度逐渐降低。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和凝聚反应等。生物作用主要指在生物处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微生物的混合培养物的作用,这种混合培养物包括各种微生物种群,例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在有氧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吸附、吸收、氧化分解,这种作用在水体自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受污染的自然水体未经任何处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低,并且对微生物有害的物质含量高,微生物在此环境下不易存活。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超过某一界限时,将造成水体的永久性污染,这一界限称为水体的自净容量或水环境容量。影响水体自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受纳水体的地理、水文条件、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水温、复氧能力以及水体和污染物的组成、污染物浓度等。
目前的自然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已远远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国内外尚无见诸成熟的解决办法,现有的处理受污染的自然水体的方法主要有:
1、生物处理:采取投放具有一定净水功能的生物菌剂,通过菌剂建立“代谢作用”,对水体进行净化,但由于建立代谢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一般需要3-6个月),而且由于水体污染程度和性质不同,单一生物处理,很难收到效果,甚至菌剂不堪重负而无作用。
2、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采用截污、调水、循环、过滤、吸淤或清塘挖淤等物理方法,有一定效果,但需建造许多设备,消耗大量能源,不仅成本高、费用大、时间长,而且往往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富营养化,甚至蓝藻大爆发。采用化学处理方式投加制剂,如混凝剂、杀菌除藻剂等,能短期见效,但是这些制剂多数有一定毒性,易引起二次污染,日后更难于处理。
此外,现有自然水体大多数采用异位处理和修复技术,一般采用装置或构筑物的形式将自然水体引入其中进行净化处理再回到自然水体中去或直接更新水体,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而且浪费水资源和破坏原有水体景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净化景观水体,城市中的河道、池塘,天然和人工湖泊等自然水体的直接净化生物修复处理法。应用多种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自然水体修复和维护方法,尤其是不需要将水抽取出来进行异位处理的现场就地处理,即直接净化修复技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最终恢复自然水体的自净功能,并保持良好的自然景观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包括直接净化处理,所述直接净化处理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分隔水体
分隔水体选择以下两种方案之一:
①、直线或曲线分隔
采用带管裙的分隔浮管以直线或曲线方式将自然水体的水域分隔成两半水域,一半水域作为混凝区,另一半水域作为上浮区,浮管漂浮在水面作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管裙沿分界线伸入水体作为隔离屏,混凝区与上浮区之间至少在分界线的两端位置分别连通水体;
②、环形分隔
采用带管裙的分隔浮管以环形方式将自然水体的水域分隔成环内和环外两个水域,其中,环内水域作为上浮区,环外水域作为混凝区,浮管漂浮在水面作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管裙沿分界线伸入水体作为隔离屏,混凝区与上浮区之间在隔离屏下方连通水体;
(2)、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
针对直线或曲线分隔水体的方案,利用混凝区与上浮区在分界线的两端位置分别连通水体的特点,设计一种在分界线两端穿越混凝区和上浮区的环形水流循环回路;在该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上相隔布设增氧射流泵或/和潜水泵,且射流方向与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方向一致;在混凝区或上浮区的水体中布设超微气泡发生器,该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射流方向指向上浮区;
针对环形分隔水体的方案,利用混凝区与上浮区之间在隔离屏下方连通水体的特点,设计一种从环外混凝区切入环内上浮区,再从上浮区回到混凝区的螺旋水流循环回路;在该螺旋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上相隔布设增氧射流泵或/和潜水泵,且射流方向与螺旋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方向一致;在混凝区或上浮区的水体中布设超微气泡发生器,该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射流方向指向上浮区;
(3)、运行
①、造流气浮
开启增氧射流泵、潜水泵和超微气泡发生器,其中,增氧射流泵和潜水泵推动水体依照循环回路的路径循环流动;在循环流动的水体中加入絮凝剂,所述的絮凝剂选用生物絮凝剂或饮用水型絮凝剂,用量为水体重量的40
Figure C20071013529700061
ppm,絮凝剂在循环流动中与自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反应形成絮凝物,该絮凝物由于超微气泡发生器的作用,在上浮区内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
②、浮渣清理
在造流气浮的运行过程中或暂停后清理浮渣,清理浮渣的方法是先将上浮区内的浮渣集中聚集,然后清除浮渣;
连续或重复所述运行步骤直至达到自然水体的净化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还可以包括生物修复处理,所述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的组合选择下列方案之一:
(1)、先进行直接净化处理,然后进行生物修复处理;
(2)、先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然后进行直接净化处理;
(3)、先进行第一次生物修复处理,然后进行直接净化处理,最后再进行第二次生物修复处理;
所述生物修复处理具体是向自然水体均匀植入生物菌剂,所述生物菌剂选择“PBS-S”生物菌剂、环境1-a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和环境1-b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植入量按自然水体面积或者水体的床底面积计算为20-50Kg/m2,所述的“PBS-S”生物菌剂,包括菌种和培养基,微生物菌种成分为以放线菌和杆菌为主体,培养基成分为可溶性淀粉、营养琼脂、蛋白胨、FeSO4·7H2O、MgSO4·7H2O、NaCl、K2HPO4、KNO3和无菌水。
2、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絮凝剂具体选择聚合氯化铝、多核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硫酸铁和三氯化铁的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混合。
3、上述方案中,所述造流气浮中,在加入絮凝剂时,同时加入助剂聚丙烯酰胺,助剂用量为主剂用量的0.5-1.5‰。
4、上述方案中,所述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之后,开启所有设备,检查自然水体的流动效果。
5、上述方案中,所述加入絮凝剂的方法是以增氧射流泵的进气端与絮凝剂贮药桶连接的方式将絮凝剂加入水体。
6、上述方案中,所述清除浮渣采用压滤机,通过抽吸、压滤方式进行清理,或者采取人工方式清除。
7、上述方案中,所述的“PBS-S”生物菌剂,其生产工艺流程是菌种→植入无菌液→溶入培养基→充分搅拌→恒温培养→检测计数→加入载体→发酵扩大→人工驯化→恒温干燥→成品包装,所述的载体主要是米糠、麸皮。
8、上述方案中,针对与外界水体连通的自然水体,净化处理之前在连通处设置生物滤墙,所述生物滤墙包括拦网和用附着有生物菌剂的多孔固体材料堆砌的隔墙。
9、上述方案中,环境1-a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和环境1-b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均购自日本冲绳那霸市市长田2-24-76,生物化妆品(バィォメィク)株式会社。
10、上述方案中,经过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的自然水体还需要进行工程养护和日常护理,主要进行下列工作:
(1)、对水体质量按照《GB 3838-2002》规定的国家IV类地表水基本项目标准进行检测;
(2)、清除水体表面的漂浮物;
(3)、处理水体表层油脂类物质。
11、上述方案中,封闭性水体是指所要处理的自然水体与外界水体不直接相通,相对封闭性水体是指所要处理的自然水体与外界河流相通,但具有相对流动的独立性。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本发明以直接净化处理为基础,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提高自然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彻底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然后辅以生物修复处理,综合治理,以达到提高水体的自净功能,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持自然水体成为良好的自然景观。
2、由于本发明的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污染、操作管理简便,置于水中工作,无需再建设设备的安装场地,不占用陆地面积,所以投资少,能耗小、费用低,并且净化质量好,效率高、速度快。
3、本发明由于高效清除了水体中的腐殖质和污染因子,为生物菌剂和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创造了良好条件,自然水体的代谢净化和生物修复功能能很快建立和发挥。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直线分隔)原理示意图;
附图2为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曲线分隔)原理示意图;
附图3为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环形分隔)原理示意图;
附图4为分隔浮管示意图;
附图5为分隔浮管(管裙延伸至水底)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自然水体;2、通外河道;3、生物滤墙;4、增氧射流泵;5、超微气泡发生器;6、分隔浮管;7、压滤机;8、集渣网;9、混凝区;10、上浮区;11、浮管;12、管裙;13、贮药桶;14、沙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包括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两部分,这两部分处理的组合采用先进行直接净化处理,然后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的方式。
直接净化处理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分隔水体
水体选择直线分隔,采用带管裙12的分隔浮管6以直线方式将自然水体的水域分隔成两半水域,一半水域作为混凝区9,另一半水域作为上浮区10,混凝区9比上浮区10的水域面积小。浮管11漂浮在水面作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管裙12沿分界线伸入水体作为隔离屏,管裙12的长度与水体的深度一致,管裙12的下端坠有沙袋14,浮管11两端位置的管裙12不延伸至水底,使得混凝区9与上浮区10的水体连通。
(2)、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
利用混凝区9与上浮区10在分界线的两端位置分别连通水体的特点,设计在分界线两端穿越混凝区9和上浮区10的环形水流循环回路;在该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上相隔布设四台增氧射流泵4,其中一台增氧射流泵4的泵体绑有浮筒,使之浮在水体中,四台增氧射流泵4的射流方向与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方向一致;在上浮区10的水体中布设两个超微气泡发生器5,该超微气泡发生器5的射流方向指向上浮区10。超微气泡发生器5在安装时,其箱体上的水位线应与水面齐平,超微气泡发生器5的喷射管应距水底300-400mm,安装要平稳,不得漂移、倾斜或被打翻。
(3)、首先检查各个设备有无漏水、漏气和漏电现象,各控制阀门、仪表、手控和遥控是否正常,附件是否齐全。然后开启所有设备,观察自然水体是否按照设计的环形水流循环回路流动。
(4)、运行
①、造流气浮
开启增氧射流泵4和超微气泡发生器5,将带有浮筒的增氧射流泵5的进气端与絮凝剂贮药桶13连接向水体中加入聚合氯化铝(PAC)。加入聚合氯化铝之前先取部分自然水体进行小样试验,检查水体的受污染程度,检测水温,pH值和水力条件。小样试验按照“取样→加絮凝剂→快速搅拌1min→慢速搅拌10min→静置20min”的流程,最后根据小样试验后取得的上清夜确定絮凝剂的加入量为水体重量的100ppm。另外用另一台增氧射流泵5加入助剂聚丙烯酰胺(PAM),助剂用量为主剂用量的1‰。由于使用的絮凝剂为固体,先稀释4-6倍,使得铝含量约为5-7%,然后根据使用总量、水流速度计算加入流量为5L/h。加剂过程中,加剂流量要均匀,连续化操作,混凝反应的时间要根据水体流速,加剂的增氧射流泵与超微气泡发生器之间的距离确定,从增氧射流泵流出的流体到达超微气泡发生器的时间为10-15min。增氧射流泵4推动水体依照循环回路的路径循环流动。絮凝剂在循环流动中与自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反应形成絮凝物,该絮凝物由于超微气泡发生器5的作用,在上浮区10内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
②、浮渣清理
当上浮浮渣积多时,在造流气浮的运行暂停后清理浮渣,清理浮渣的方法是先将上浮区10内的浮渣用带有管裙12的分隔浮管6围集至集渣网8处,管裙12较短(如附图4所示),不延伸至水底。然后清除浮渣,浮渣清除采取设置压滤机7,压滤浮渣成渣饼后,将浮渣排出至水体外的集渣处,清水回流至自然水体中。重复五次所述运行步骤,使水质直至达到《GB 3838-2002》规定的国家IV类地表水基本项目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1.2m以上。
然后对达到净化效果的自然水体进行生物修复处理,使之具有自净功能。所述生物修复处理具体是向自然水体均匀植入生物菌剂,所述生物菌剂选择“PBS-S”生物菌剂。“PBS-S”生物菌剂,包括菌种和培养基,微生物菌种成分为以放线菌和杆菌为主体,培养基成分为可溶性淀粉、营养琼脂、FeSO4·7H2O、MgSO4·7H2O、NaCl、K2HPO4、KNO3和无菌水。其生产工艺流程所述的“PBS-S”生物菌剂,其生产工艺流程是菌种→植入无菌液→溶入培养基→充分搅拌→恒温培养→检测计数→加入载体→发酵扩大→人工驯化→恒温干燥→成品包装,所述的载体主要是米糠、麸皮。生物菌剂的植入量按自然水体的床底面积计算为25Kg/m2,固体菌剂在加入时需先向菌剂中加入适量的水,活化2-4小时后制成小团(直径约30-40mm),用人工均匀分布投入河床,沉入水底后即完成布植;如加入液体菌剂,可将菌剂稀释为4-6倍稀释液,再使用增氧射流泵均匀加入水体中。生物菌剂在适当温度下,经一段时间建立新陈代谢后,即能发挥其强力的降解功能,对水体和底泥进行生物修复,使水体长期保持良好水质和景观效果。
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结束后,增氧射流泵和超微气泡发生器继续运行,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灭菌杀藻;水面形成的浮油用浮管围集至周边,使之被吸除,达到清理与养护水面表层的目的,。
在设备运行形成水体循环流动时,还要注意形成的循环流动的强、弱,循环流动的强、弱是通过控制运行设备的功率来实现的,在强循环时,所用的水泵同时运行,推动整个水体作强循环,形成强烈的水力条件,使絮凝剂与水分子充分混合,构成大面积的“混凝区域”,为絮凝剂上浮作好准备,运行时要注意防止把底泥翻滚到水体中。在弱循环时,关闭大功率水泵,保留小功率水泵工作,使水体作缓慢的“弱循环”,悬浮物进入上浮区,聚集上浮,等浮渣加厚连成片,以便集中处理,弱循环用于絮凝上浮的过程。
实施例二:一种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包括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两部分,这两部分处理的组合采取先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然后进行直接净化处理;
生物修复处理具体是向自然水体均匀植入按自然水体面积计算为30Kg/m2的环境1-a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使环境1-a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在自然水体中增殖,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然后进行直接净化处理,直接净化处理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分隔水体
水体选择曲线分隔,采用带管裙12的分隔浮管6以曲线方式将自然水体的水域分隔成两半水域,一半水域作为混凝区9,另一半水域作为上浮区10,混凝区9比上浮区10的水域面积小。浮管11漂浮在水面作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管裙12沿分界线伸入水体作为隔离屏,管裙12的长度与水体的深度一致,管裙12的下端坠有沙袋14,浮管11两端位置的管裙12不延伸至水底,使得混凝区与上浮区的水体连通。
(3)、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
针对曲线分隔水体的方案,利用混凝区与上浮区在分界线的两端位置分别连通水体的特点,设计在分界线两端穿越混凝区和上浮区的环形水流循环回路;在该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上相隔布设三台增氧射流泵4,其中一台增氧射流泵4的泵体绑有浮筒,使之浮在水体中,三台增氧射流泵4的射流方向与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方向一致;在上浮区10的水体中布设两台超微气泡发生器5,该超微气泡发生器5的射流方向指向上浮区10。
(3)、运行
①、造流气浮
开启增氧射流泵4和超微气泡发生器5,将带有浮筒的增氧射流泵5的进气端与絮凝剂贮药桶13连接向水体中加入多核复合高分子絮凝剂(PMC)和聚合硫酸铁聚合硫酸铁(PFC)的混合物,加入量为水体重量的120ppm。由于使用的是液体,将原液稀释成35-50%的溶液,加入流体。另外用另一台增氧射流泵5加入助剂聚丙烯酰胺(PAM),助剂用量为主剂用量的1.2‰。其中,增氧射流泵4推动水体依照循环回路的路径循环流动。絮凝剂在循环流动中与自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反应形成絮凝物,该絮凝物由于超微气泡发生器5的作用,在上浮区10内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
②、浮渣清理
在造流气浮的操作连续进行时,清理浮渣,清理浮渣的方法是先将上浮区10内的浮渣用带有管裙12的分隔浮管6围集,其管裙12较短,不延伸至水底,如附图4所示。然后清除浮渣,浮渣清除采取设置压滤机7,压滤浮渣成渣饼后,将浮渣排出至水体外的集渣处,清水回流至自然水体中。连续进行造流气浮的工作8小时,使水质直至达到《GB 3838-2002》规定的国家IV类地表水基本项目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1.2m以上。
治理后的水体还需日常护理:(1)对水体的水质、水色、透明度和温度经常观测;(2)经常检查维护设备,根据水体变化情况,必要时可调整运行程序;(3)观测水生生物的生长状态,出现异常时要寻找原因,发现是外污染源侵入时,及时加以处理;(4)严格保护水体,禁止向水体倾倒污水,水面漂浮物及时清楚;(5)半年检测一次水质指标,主要检测指标为溶解氧、氨氮、总磷和pH值。
实施例三:一种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如图3和图4所示,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包括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两部分,这两部分处理的组合选择先进行第一次生物修复处理,然后进行直接净化处理,最后再进行第二次生物修复处理的方案。
第一步为第一次生物修复处理为向自然水体匀均植入生物菌剂,生物菌剂选择环境1-b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植入量按自然水体面积计算为20Kg/m2
第二步为直接净化处理,直接净化处理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分隔水体
对于自然水体的水域轮廓为圆形,分隔水体时可以选择环形分隔,采用带管裙12的分隔浮管6以环形方式将自然水体的水域分隔成环内和环外两个水域,其中,环内水域作为上浮区10,环外水域作为混凝区9,浮管11漂浮在水面作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管裙12沿分界线伸入水体作为隔离屏,但是管裙12不延伸至水底,混凝区9与上浮区10之间在隔离屏下方连通水体。由于水体为半封闭性的,自然水体1与外界的水体通过通外河道2相连接,所以在通外河道2上增设生物滤墙2,生物滤墙2包括拦网和用附着有生物菌剂的多孔固体材料堆砌的隔墙。
(2)、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
针对环形分隔水体的方案,利用混凝区9与上浮区10之间在隔离屏下方连通水体的特点,设计一种从环外混凝区9切入环内上浮区10,再从上浮区10回到混凝区9的螺旋水流循环回路;在该螺旋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上相隔布设三台增氧射流泵4,且射流方向与螺旋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方向一致;在混凝区9的水体中布设超微气泡发生器5,该超微气泡发生器5的射流方向指向上浮区10。
(3)、运行
①、造流气浮
开启增氧射流泵4和超微气泡发生器5,将增氧射流泵5的进气端与絮凝剂贮药桶13连接向水体中加入絮凝剂。絮凝剂具体选择三氯化铁(FeCl3.6H2O结晶体),用量为水体重量的80ppm。其中,增氧射流泵4推动水体依照循环回路的路径循环流动。絮凝剂在循环流动中与自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反应形成絮凝物,该絮凝物由于超微气泡发生器5的作用,在上浮区10内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
②、浮渣清理
在造流气浮的运行暂停后清理浮渣,清理浮渣的方法是先将上浮区10内的浮渣用带有管裙12的分隔浮管6围集,其管裙12较短,不延伸至水底,如附图4所示。然后清除浮渣,浮渣清除采取设置压滤机7,压滤浮渣成渣饼后,将浮渣排出至水体外的集渣处,清水回流至自然水体中。重复五次所述运行步骤,使水质直至达到《GB 3838-2002》规定的国家IV类地表水基本项目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1.2m以上。
第三步是第二次生物修复处理,具体是向自然水体匀均植入环境1-b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植入量按自然水体面积为15Kg/m2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接净化处理,所述直接净化处理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分隔水体
分隔水体选择以下两种方案之一:
①、直线或曲线分隔
采用带管裙的分隔浮管以直线或曲线方式将自然水体的水域分隔成两半水域,一半水域作为混凝区,另一半水域作为上浮区,浮管漂浮在水面作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管裙沿分界线伸入水体作为隔离屏,混凝区与上浮区之间至少在分界线的两端位置分别连通水体;
②、环形分隔
采用带管裙的分隔浮管以环形方式将自然水体的水域分隔成环内和环外两个水域,其中,环内水域作为上浮区,环外水域作为混凝区,浮管漂浮在水面作为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管裙沿分界线伸入水体作为隔离屏,混凝区与上浮区之间在隔离屏下方连通水体;
(2)、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
针对直线或曲线分隔水体的方案,利用混凝区与上浮区在分界线的两端位置分别连通水体的特点,设计一种在分界线两端穿越混凝区和上浮区的环形水流循环回路;在该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上相隔布设增氧射流泵或/和潜水泵,且射流方向与环形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方向一致;在混凝区或上浮区的水体中布设超微气泡发生器,该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射流方向指向上浮区;
针对环形分隔水体的方案,利用混凝区与上浮区之间在隔离屏下方连通水体的特点,设计一种从环外混凝区切入环内上浮区,再从上浮区回到混凝区的螺旋水流循环回路;在该螺旋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上相隔布设增氧射流泵或/和潜水泵,且射流方向与螺旋水流循环回路的路径方向一致;在混凝区或上浮区的水体中布设超微气泡发生器,该超微气泡发生器的射流方向指向上浮区;
(3)、运行
①、造流气浮
开启增氧射流泵、潜水泵和超微气泡发生器,其中,增氧射流泵和潜水泵推动水体依照循环回路的路径循环流动;在循环流动的水体中加入絮凝剂,所述的絮凝剂选用生物絮凝剂或饮用水型絮凝剂,用量为水体重量的40-300ppm,絮凝剂在循环流动中与自然水体中的胶体物质反应形成絮凝物,该絮凝物由于超微气泡发生器的作用,在上浮区内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
②、浮渣清理
在造流气浮的运行过程中或暂停后清理浮渣,清理浮渣的方法是先将上浮区内的浮渣集中聚集,然后清除浮渣;
连续或重复所述运行步骤直至达到自然水体的净化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物修复处理,所述直接净化处理和生物修复处理的组合选择下列方案之一:
(1)、先进行直接净化处理,然后进行生物修复处理;
(2)、先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然后进行直接净化处理;
(3)、先进行第一次生物修复处理,然后进行直接净化处理,最后再进行第二次生物修复处理;
所述生物修复处理具体是向自然水体均匀植入生物菌剂,所述生物菌剂选择“PBS-S”生物菌剂、环境1-a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和环境1-b淡水富营养化防止菌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植入量按自然水体面积或者水体的床底面积计算为20-50Kg/m2,所述的“PBS-S”生物菌剂,包括菌种和培养基,微生物菌种成分为以放线菌和杆菌为主体,培养基成分为可溶性淀粉、营养琼脂、蛋白胨、FeSO4·7H2O、MgSO4·7H2O、NaCl、K2HPO4、KNO3和无菌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絮凝剂具体选择聚合氯化铝、多核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硫酸铁和三氯化铁的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流气浮中,在加入絮凝剂时,同时加入助剂聚丙烯酰胺,助剂用量为主剂用量的0.5-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流设计及安装设备之后,开启所有设备,检查自然水体的流动效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入絮凝剂的方法是以增氧射流泵的进气端与絮凝剂贮药桶连接的方式将絮凝剂加入水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除浮渣采用压滤机,通过抽吸、压滤方式进行清理,或者采取人工方式清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与外界水体连通的自然水体,净化处理之前在连通处设置生物滤墙,所述生物滤墙包括拦网和用附着有生物菌剂的多孔固体材料堆砌的隔墙。
CNB2007101352972A 2007-11-06 2007-11-06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1840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1352972A CN100551840C (zh) 2007-11-06 2007-11-06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1352972A CN100551840C (zh) 2007-11-06 2007-11-06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2060A CN101182060A (zh) 2008-05-21
CN100551840C true CN100551840C (zh) 2009-10-21

Family

ID=39447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3529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1840C (zh) 2007-11-06 2007-11-06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5184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9703A (zh) * 2018-03-21 2018-08-24 南京大学 一种平原缓流及断头支浜水体综合治理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6745B (zh) * 2010-03-05 2012-01-11 泉州师范学院 一种可抗轻度风浪的大中型天然水体藻类污染应急修复工艺
CN101786713B (zh) * 2010-03-05 2012-01-11 泉州师范学院 重金属污染水体、底泥和滩涂的应急修复工艺
CN101786751B (zh) * 2010-03-05 2013-07-24 泉州师范学院 处理天然水体乳化油类污染的应急修复工艺
CN101786712B (zh) * 2010-03-05 2012-07-04 泉州师范学院 可抗风浪的受污染天然水体应急修复工艺
US9470008B2 (en) * 2013-12-12 2016-10-18 Crystal Lagoons (Curacao) B.V.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water quality in large water bodies
CN106554087A (zh) * 2017-01-05 2017-04-05 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河道水体生物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9703A (zh) * 2018-03-21 2018-08-24 南京大学 一种平原缓流及断头支浜水体综合治理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2060A (zh) 2008-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1840C (zh) 自然水体的净化处理方法
Luo et al. Waste oyster shell as a kind of active filler to treat the combined wastewater at an estuary
CN106477662B (zh) 一种利用原位微纳米气浮处理水污染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03803762B (zh) 一种有机复合土壤高效生态净水系统
Salem et al. Enhanced removal of dissolved iron and manganese from nonconventional water resources in Delta District, Egypt
Geriesh et al. Problems of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along Ismailia Canal Province, Egypt
CN109607975B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CN207435274U (zh) 一种黑河道净化处理系统
Li et 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sediment in situ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in situ treatment of black odorous waterbodies
Mohammed et al. Technologies of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options of appli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N102951736A (zh) 一种花园湿地净化工艺及其花园湿地
Kanwa et al. Water pollution in Balochistan province of Pakistan
Castillo et al.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reated wastewater by intermittent soil percolation
Abu-Madi et al. Towards sustainable wastewater reus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CN209242758U (zh) 一种河道水体原位修复设备
Xu et al. Treat Phoenix River water by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
Abdel-Lah et al. Impact of septic system on ground water quality in a Nile valley village, Egypt
WO2009152853A1 (en) Colle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lraggad et al. Impact and assessment of As-Samra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Zarqa River: A review
CN103803709B (zh) 香根草污水净化系统及其方法
CN107963777A (zh) 沿海区域潜流型景观带营建系统
CN216073465U (zh) 一种水产养殖排泄物污水处理设备
CN209583907U (zh) 一种修复超富营养水体和内源性污染的人工湿地构造
Cooper Waste Water Management and Infectious Disease: Part II: Impact of Waste Water Treatment
Chandrasekarabarathi et al. Surface water analysis and purification system for Korampallam lake in Tuticor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