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4958C -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4958C
CN100514958C CNB2006101561992A CN200610156199A CN100514958C CN 100514958 C CN100514958 C CN 100514958C CN B2006101561992 A CNB2006101561992 A CN B2006101561992A CN 200610156199 A CN200610156199 A CN 200610156199A CN 100514958 C CN100514958 C CN 10051495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ice
identification
control
business
control strate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561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96995A (zh
Inventor
何宝宏
田辉
魏亮
曹蓟光
高巍
马科
杨洋
田慧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B20061015619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14958C/zh
Publication of CN1996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6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49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495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业务感知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对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二次识别和控制。使用本发明能够提高业务流识别控制的可扩展性和有效性。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业务感知控制系统,能够提高业务流识别控制的可扩展性和有效性。

Description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主要承载单一的互联网业务,而IP网路的发展趋式是承载第三代通信网络系统(3G,3rd Generation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Network)以及大用户专线等业务,是一张典型的承载多业务的多业务融合网络。
在融合网络中,为了能够对不同业务流提供不同的网络资源、服务质量、和网络安全等服务,就需要对不同业务流进行有区别的控制。而区别控制的前提是对实现不同业务流的识别。
业务感知技术是一种对多业务融合网络中不同业务流进行区分的技术,它能够通过分析网络中数据包的特征,得出业务流所属的业务类型,再通过对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区分和标识,为业务的区别控制提供支持。
现有的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均使用单级的平面式模型来完成业务的识别,并进行控制。而现有网络采用逐级聚合的结构,典型的网络包括接入-汇聚-核心三层模型。当网络规模有了较大提升,平面式业务感知业务的业务流识别和控制能力也需要随之扩展。而对于平面式感知控制系统来说,对业务流的识别和控制能力的扩展会受到系统性能和处理能力的限制。由于扩展能力有限,对业务流识别控制时,可采用的有效的控制策略也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业务识别控制的有效性。
而且这种平面式的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在应用时,多为孤立的集中式业务感知控制设备。在业务识别和控制策略更新时,只能分别对每个孤立的集中式业务感知控制设备进行更新,过程较为重复,而且无法或难以做到即时更新。
由于IP新应用发展层出不穷,某些业务流无法采用单独的一个业务感知控制设备完成业务流的识别与控制,如点对点的数据业务。由于这种无法单独识别的业务流随着新应用的发展会日益增多,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未知业务流,使得业务感知和控制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业务感知控制方法,能够提高业务流识别和控制的可扩展性和有效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业务感知控制系统,能够提高业务流识别和控制的可扩展性和有效性。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业务感知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预先设置已知业务标识与控制策略的对应关系;
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已知业务标识获得对应的控制策略;根据获得的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对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二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根据已知业务标识获得对应的控制策略;根据获得的控制策略对二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缺省控制策略,对二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处理。
在所述对业务流进行控制之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将未控制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三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所述第三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第三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对所述未控制成功的业务流进行再次识别和控制。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用户定制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个性化控制策略的步骤,其具体过程为:
用户向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发送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个性化控制策略,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个性化控制策略判断是否与已有的控制策略相冲突,根据冲突判定结果,更新所述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和所述控制策略。
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之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已知业务标识获得对应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为浅度控制策略,根据获取的浅度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
所述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为:将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和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中未被浅度控制策略控制的部分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在二次识别失败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二次识别失败业务流的状态信息,查找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并与所述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联合对所述二次识别失败业务流进行联合识别和控制。
在二次识别失败后,或在所述联合识别失败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将识别失败的业务流发送给离线识别服务器;
所述离线识别服务器对所述识别失败的业务流进行分析,生成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新控制策略,更新所述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和所述控制策略。
当本地生成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后,将所述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发布给其它网络节点,所述其它网络节点对其自身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进行更新。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业务感知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业务特征信息库和业务控制策略库;
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与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相连,用于存储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和第二业务特征信息;
所述业务控制策略库,与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相连,用于存储控制策略;
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用于根据从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获取的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用于根据从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获取的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对一次识别未成功的业务流进行二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根据预先设置已知业务标识与控制策略的对应关系,从所述业务控制策略库获取已知业务标识对应的控制策略,根据获取的控制策略分别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和二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缺省控制策略,对二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在二次识别失败后,根据二次识别失败的业务流的状态信息,查找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并与所述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联合对所述二次识别失败的业务流进行联合识别和控制。
该系统进一步包括离线识别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发送的识别失败的业务流,并进行分析,根据生成的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新控制策略更新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和所述业务控制策略库。
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包括边缘业务识别点和边缘业务控制点;
所述边缘业务识别点,用于根据从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获取的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将携带标识的一次识别业务流发送给所述边缘业务控制点;
所述边缘业务控制点,用于接收边缘业务识别点发送的一次识别业务流,根据一次识别业务流携带的标识,从业务控制策略库获取与已知业务标识对应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为浅度控制策略,根据获取的浅度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将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和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中未被浅度控制策略控制的部分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和系统,对业务流的识别和控制分级、分层进行,而不是现有技术中的单级单层识别和控制。当业务识别控制分为两层时,靠近用户的浅度识别控制可以满足一般的业务流识别和个性化业务流的识别,靠近网络的深度识别控制可以由运营商或网络所有者进行配置和升级。当需要对业务识别和感知能力进行扩展时,可以增加浅度识别控制所采用的控制策略,也可以增加深度识别控制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其扩展能力随着识别控制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控制策略的扩展,使得可识别的业务流增加,从而增加了业务感知控制的有效性。而且采用分层感知控制,将浅度感知控制发给深度感知控制层,由深度感知控制层进行二次识别,增加了业务感知控制的有效性。
其次,对于无法单独识别的业务流,本发明的业务感知方案能够根据业务流信息,找到相关的异地业务感知控制系统,使得本地和异地的业务感知系统进行联合识别和控制,增加了业务感知控制的有效性。
此外,本发明的业务感知控制方案在进行业务感知控制策略的更新时,只需要将一个节点的更新内容发布给其他节点,就可以方便及时的获得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的更新。如果业务感知控制系统的性能允许,可以将全网作为一个更新域,使得全网的业务感知控制系统都能获得最新的感知控制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感知控制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业务感知控制系统较佳实施例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业务感知控制方法中浅度感知控制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业务感知控制方法中深度感知控制的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联合识别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联合控制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定制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建立业务特征信息库更新域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业务特征信息库动态更新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建立业务控制策略库更新域的方法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业务控制策略库动态更新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业务感知控制方案是基于分布式策略的多级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和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对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二次识别和控制。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下实施例采用两级业务感知控制,第一级为浅度业务感知控制,位于网络的接入层,第二级为深度业务感知控制,位于网络的汇聚层。本实施例中浅度业务感知控制部分,还设置有浅度控制的功能,能够实现简单的业务流控制,从而减少汇聚层控制的负担。
图1为本发明业务感知控制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边缘业务识别点101、边缘业务控制点102、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汇聚业务控制点104、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业务控制策略库106和离线识别服务器107。
其中,边缘业务识别点101和边缘业务控制点102组成了浅度业务识别和控制单元,汇聚业务识别点103和汇聚业务控制点104组成了深度业务识别和控制单元。
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与边缘业务识别点101和汇聚业务识别点103连接,用于存储和管理业务识别过程中涉及的识别规则,提供实时业务识别的支持。业务特征信息库105可能连接多个边缘业务识别点。该业务特征信息库105还可以接收汇聚业务控制点104发送来的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识别规则也就是业务特征信息,一条业务特征信息包括业务流状态信息以及要为该类业务流添加的业务标识;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还要包括用户信息,用于表示是哪个用户定制的。
本实施例的业务特征信息库105所存储的业务特征信息根据运营商的策略将业务特征分为两个层次,即浅度业务特征信息和深度业务特征信息,其中浅度业务特征信息用来指导边缘业务识别点101的业务识别;而深度业务特征信息则用来指导汇聚业务识别点103的业务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库105可实现于汇聚业务识别点104内部,亦可单独实现。
业务控制策略库106,与边缘业务控制点102和汇聚业务控制点104相连,用于存储和管理业务控制过程中涉及的控制策略,提供实时业务控制的支持。业务控制策略库106可能连接多个边缘业务控制点。一条控制策略包括业务标识以及控制策略的具体内容。
本实施例中,控制策略细分为浅度控制策略和深度控制策略。业务控制策略库106的控制策略与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的业务特征信息存在对应关系,相对应的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存在相同的业务标识。通常由运营商根据网络运营和资费政策,对业务流的不同业务特征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业务控制策略库106可实现于汇聚业务控制点内部,亦可单独实现。
边缘业务识别点101,用于接收业务流,根据该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和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的浅度业务特征信息,对业务流进行浅度业务识别,形成粗分业务流,通过物理通道或虚拟通道传送给边缘业务控制点102。经浅度识别的业务流携带浅度识别标识。
浅度业务识别是对业务流的一次识别与标注。在网络中,边缘业务识别点101的位置靠近用户侧,通常是家庭网关设备、小区出口设备和大用户出口路由器内的驻留程序或进程。因此,边缘业务识别点101一般是运营商的签约设备,设备的升级和维护由运营商统一完成。边缘业务识别点101作为用户与网络之间的接口,实现用户业务流的接入,为了满足用户灵活控制业务的需求,边缘业务识别点101还可以向用户提供协议接口,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控制策略,然后透传给汇聚业务控制点104。通过边缘业务识别点101的浅度业务识别,还可以有效降低汇聚业务识别点103的负担。
边缘业务控制点102,接收边缘业务识别点101发送的浅度识别业务流,并根据浅度识别业务流所携带的浅度识别标识,从业务控制策略库106中获取相应的控制策略,根据控制策略对浅度识别业务流进行转发、丢弃、优先级设定、策略路由、计费等处理。然后将需要发送到子网110的浅度识别业务流通过汇聚业务识别点103透传到汇聚业务控制点104,进行处理;将需要深度识别的业务流发送给汇聚业务识别点103,进行后续识别。如果不进行浅度控制,也可以不包括该边缘业务控制点。边缘业务识别点101直接将浅度识别的业务流发送给汇聚业务识别点103。
汇聚业务识别点103,用于对边缘业务控制点102发来的需要深度识别的业务流,根据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和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的业务特征信息对业务流进行深度识别与标注,再发送给汇聚业务控制点104。
汇聚业务控制点104,用于接收汇聚业务识别点103发来的深度识别业务流,并根据业务控制策略库106中的控制策略,对深度识别业务流进行转发、丢弃、优先级设置、策略路由、计费等处理,实现网络业务的精确控制。
边缘业务识别点101、汇聚业务识别点103和业务特征信息库105是本发明的业务识别的关键模块,通过这三个模块的协调工作可以实现用户业务流的识别和标识工作。
边缘业务识别点102、汇聚业务控制点104和业务控制策略库106是本发明的业务控制的关键模块,通过这三个模块的协调工作可以实现多业务承载网络中业务流的精确控制。
以上所说的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可以看作在一个网络节点上实现,相应的,每个网络节点都设置有业务感知控制系统。
有些业务流是本地业务感知控制系统无法单独识别和控制的,需要异地的业务感知控制系统进行联合识别。例如,在变态(BT,Bit Torrent)下载中,多个网络节点的联合识别才能确定业务流的类型,并对该类业务流进行控制处理。因此本发明的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在实现业务感知控制时,还需要与异地汇聚业务识别点114、异地汇聚业务控制点112、异地业务特征信息库113和异地控制策略库111协同工作。
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可以连接多个异地业务特征信息库,各个业务特征信息库在其所在业务感知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相同,各个业务特征信息库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以实现业务特征信息库的更新。
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可以连接多个异地业务控制策略库,各个业务控制策略库在其所在业务感知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相同,各个业务控制策略库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以实现业务控制策略库的更新。
最后,本发明实施例还设置有业务离线识别服务器107,对于本实施例业务感知控制系统本地和异地联合都无法识别的新业务流,汇聚业务识别点103将新业务流复制给离线识别服务器107。离线识别服务器107通过对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业务特征信息,并制定相应控制策略,自动或手动将新的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下发给业务特征信息库105和业务控制策略库106。为了提高识别的精度,这个分析过程可以引入人工分析。如果不进行离线识别,则可以不包括离线识别服务器107。
采用以上业务感知控制系统进行业务流感知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浅度感知控制、深度感知控制两部分。其中,浅度感知还包括统一业务流的识别和个性化业务流的识别;深度感知包括本地深度识别和异地联合深度识别。对于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还需要进行更新。以下就分别对上述浅度感知控制、深度感知控制,以及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更新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本发明浅度感知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边缘业务识别点101接收业务流。
步骤202,边缘业务识别点101根据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匹配业务特征信息,根据匹配的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浅度识别。
本步骤中,边缘业务识别点101根据业务流所携带的用户终端接入方法、物理连接等状态信息匹配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的浅度业务特征信息,以实现业务流的浅度业务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还包括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因此可以完成对个性化业务流的识别。个性化业务流是指用户需要个性化控制的业务,如指定对浏览网站的限制等。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对应的控制策略是用户定制和输入到业务感知控制系统中的。
通常,根据运营商策略和边缘业务识别点的处理能力,浅度业务识别仅进行无状态的、传输层以下的业务流识别。
步骤203,判断边缘业务识别点101是否识别成功。如果是,则执行步骤204和205,否则执行步骤206和207。
本步骤203中判断是否识别成功为,判断是否匹配到业务特征信息。
步骤204,识别成功,边缘业务识别点101为业务流添加统一业务标识。并发送携带统一业务标识的业务流至边缘业务控制点102。这里的统一业务标识是浅度识别成功后为业务流添加的浅度识别标识。如果业务流为个性化业务流,则除了携带的统一业务标识还需要携带用户信息。统一业务标识可以在全网或管理域内定义,通常可由运营商在管理域内进行预先定义。
步骤205,边缘业务控制点102根据统一业务标识从业务控制策略库106中获取对应的浅度控制策略,根据浅度控制策略对业务流进行浅度处理。然后将需要发往子网或者深度控制的携带统一业务标识的业务流发送给汇聚业务识别点103。结束流程。
本步骤中,由于边缘业务控制点只能执行简单的控制操作,如阻断、回发告警。某些复杂的控制操作需要汇聚业务控制点的参与,如服务质量、计费、逻辑隔离等。因此边缘业务识别点101识别出的业务流,不一定在边缘业务控制点处理,可能在汇聚业务控制点处理。可以说,浅度业务识别与浅度业务控制的深浅度可以是不一致的。
或者,可以不设置边缘业务控制点,而将携带统一业务标识的浅度识别业务流都发送给汇聚业务控制点,由汇聚业务控制点对浅度和深度识别的业务流进行统一的控制处理。
步骤206,识别失败,边缘业务识别点101为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并将携带未知业务标识的业务流发送给边缘业务控制点102。其中,未知业务标识也可以纳入统一的业务标识进行编码。
步骤207,边缘业务控制点102将携带未知业务标识的业务流透传给汇聚业务识别点103。结束流程。
图3为本发明深度感知和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接收浅度识别业务流。
步骤301,汇聚业务识别点103判断接收的浅度识别业务流是否携带未知业务标识。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03,否则执行步骤302,将浅度识别业务流发送给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执行步骤315。
本步骤301中,在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接收到边缘业务控制点102发来的浅度识别业务流后,如果判断浅度识别业务流携带统一业务标识,表示该业务流已经成功的被边缘业务识别点101识别。此时,汇聚业务识别点103的任务只是将该浅度识别业务流发送给汇聚业务控制点104。由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根据统一业务标识,对接收自边缘业务控制点102的业务流进行深度控制。
为了保证对业务流浅度识别的可靠性,在步骤302中,汇聚业务识别点103还能够实时或者周期性的对浅度识别业务流进行监控,如果发现浅度识别业务流的状态信息与汇聚层所允许的业务流状态相差甚远,则可以对业务流进行重新识别和标识。或者发现统一业务标识所代表的业务特征信息,与当前业务流的状态信息不符,也可以对业务流进行重新识别和标识。例如,发现业务流的占用带宽超出了允许的范围,则可以对业务流进行重新识别。
步骤303,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根据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的深度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深度识别。
本步骤中,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根据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在本地的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匹配深度业务特征信息。根据运营商策略和汇聚业务识别点的处理能力,通常深度识别应该包括有状态的、数据链路层到应用层的业务识别。换句话说,汇聚业务识别点103主要对业务流深度业务特征进行识别,如应用层关键字等。
步骤304,若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本地识别成功,则执行步骤305和310,否则执行步骤306。
步骤305,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根据业务特征信息库105中的深度业务特征信息为业务流添加统一业务标识。这里的统一业务标识属于深度识别标识。
步骤306,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根据业务流的状态信息,查找到与当前业务流相关的异地汇聚业务识别点114,接收异地汇聚业务识别点114发来的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汇聚业务识别点103根据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和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对业务流进行联合识别。
本步骤中,需要进行联合识别的业务可能是垃圾邮件业务流、攻击业务流等。通常,执行联合识别的本地、异地汇聚业务识别点具有发送端、接收端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根据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得到的,例如业务流的有多个目的地址,那么这多个目的地址所指示的异地网络节点,加上本地网络节点,组成了对等组。每个网络节点都包括业务汇聚识别点,因此也可以说,有对应关系的本地和异地业务汇聚业务识别点组成了对等组,各汇聚业务识别点为对等组的成员。若汇聚业务识别点处理能力允许,这种联合识别可以在全网内的汇聚业务识别点之间进行。
步骤307,联合识别成功,则执行步骤308和步骤310;否则执行步骤309和310。
步骤308,汇聚业务识别点103为业务流添加统一业务标识。
本步骤中,联合识别的统一业务标识与本地识别的统一业务标识可以采用统一编码,只是联合识别的统一标识包含着更多的相关信息,如节点标识符等。节点标识符标识该联合识别标识是哪个识别点发来的。联合识别的统一业务标识所对应的控制策略是联合控制策略。
步骤309,汇聚业务识别点103为业务流添加特殊业务标识,并将业务流复制给离线识别服务器107。
步骤310,汇聚业务识别点103将携带深度识别标识的深度识别业务流发送给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深度识别标识可能是统一业务标识也可能是特殊业务标识。
步骤311,汇聚业务控制点104判断深度识别业务流所携带的深度识别标识是否为统一业务标识;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13,否则执行步骤312和317。
步骤312,深度识别业务流携带了特殊业务标识,表明业务流是深度识别也未能识别出的未知业务流,则汇聚业务控制点104直接采用缺省控制策略,处理该未知业务流。缺省控制策略是运营商预先设置的,通常是看作尽力而为的业务流进行处理。例如降低业务流的优先级。
步骤313,根据统一业务标识从业务控制策略库106中获取对应的深度控制策略。
步骤314,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根据统一业务标识,判断是否为联合控制的统一业务标识。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16,否执行者步骤315和317。
步骤315,汇聚业务识别点104根据深度识别业务流的统一业务标识,获得深度控制策略,并根据深度控制策略对深度识别业务流进行处理,然后执行步骤317。
步骤316,需要联合控制,汇聚业务控制点104对业务流进行控制处理,并通知异地汇聚业务控制点112控制其所辖业务流。这里所说的异地汇聚业务控制点112可能是多个异地汇聚业务控制点。
本步骤中,在联合控制应用中,本地汇聚业务控制点在控制本地业务流时,也可能接收到其他节点发来的联合控制策略,则本地汇聚业务控制点可以选择根据联合控制策略对业务流进行控制。
步骤317,发送控制处理后的业务流进入相应的子网110。
本流程结束。
本实施例中联合识别和联合控制可以识别孤立的业务感知控制装置无法识别的业务流。下面对联合识别和联合控制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图4为本发明联合识别的方法流程图。参见图4,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根据本地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发现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
本步骤中,在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本地识别不成功后,根据业务流的状态信息,例如业务流发送的目的地址,发现一级关联识别点。其中,一级关联识别点所辖用户与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所辖用户有直接业务关联关系。这里所说的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可能有多个。
步骤42,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向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发起联合识别请求,并等待接收联合识别的业务特征信息。
步骤43,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收到联合识别请求,查询本地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发现二级关联识别节点。
本步骤中,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是针对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而言的,是和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直接关联的异地汇聚业务识别点。本地、一级关联和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都属于同一对等组。这里所说的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可能有多个。同时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还可能发现三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这个级数可以控制。
步骤44,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向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发送联合识别请求。
步骤45,开始等待接收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等待时间可以根据需要配置。
步骤46,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根据其本地业务流的状态信息,将匹配的业务特征信息,作为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返回给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可以将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存储。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以及协议类型等信息。
步骤47,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根据其本地业务流状态信息,将匹配的业务特征信息,作为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返回给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可以将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存储。
步骤48,等待时间截止后,本地汇聚业务识别点根据本地业务流的状态信息获取匹配的业务特征信息,根据本地业务特征信息、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和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返回的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对业务流的类型进行联合识别,对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统一业务标识;否则添加特殊业务标识。流程结束。
图5为本发明联合控制的方法流程图。参见图5,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本地汇聚业务控制点根据业务流的统一业务标识,判断该业务流需要执行联合控制,并查询本地存储的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发现联合识别业务特征信息来自一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和二级关联汇聚业务识别点,则需要一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和二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联合控制。
步骤52,本地汇聚业务控制点向一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发送联合控制策略。
步骤53,一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收到联合控制策略,与本地控制策略进行冲突检测,并自行决定是否执行收到的控制策略。如果执行,则根据收到的控制策略,对一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本地的业务流进行控制。
步骤54,本地汇聚业务控制点向二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发送联合控制策略。
步骤55,二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收到联合控制策略,与本地控制策略进行冲突检测,并自行决定是否执行收到的控制策略。如果执行,则根据收到的控制策略,对二级关联汇聚业务控制点本地的业务流进行控制。
自此,完成了本地、一级关联和二级关联业务汇聚控制点联合控制的过程。以上实现联合识别和联合控制的方法中,联合识别的深度是可配置的,以上实施例,仅以两极联合识别与控制进行说明。
为了满足用户对业务流的各种个性化控制要求,需要业务感知控制系统能够接收和记录用户对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的定制。图6为本发明定制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用户通过边缘业务控制点101的用户协议接口,向汇聚业务控制点104发送个性化控制请求。
本步骤中,为了更好的实现互操作性,可使用运营商定制的业务控制软件发起个性化业务控制请求,该请求的源地址为用户地址,目的地址为汇聚业务控制点地址。
步骤402,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接收到用户的个性化控制请求,通过边缘业务识别点101的用户协议接口,向用户发起权限认证,验证用户是否具有个性化业务控制的权限。
步骤403,判断用户权限认证是否通过,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04,否执行步骤410。
步骤410,用户权限认证失败,则发送认证失败消息给用户,然后重新执行步骤402,重新发起认证。对于重新发起请求的次数可以由运营商判断和控制,对超过规定认证失败次数的用户终止个性化定制过程。
步骤404,用户权限认证成功,汇聚业务控制点104向用户发送个性化控制选单,选单中包括可选的业务类型和相应业务控制策略。
步骤405,用户收到个性化控制选单,可根据自身需要对业务类型和业务控制策略进行组合选择。对于个性化选单中未包含的业务类型,用户还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提供业务类型以及业务识别参数,进一步加强用户控制业务的灵活性。
步骤406,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收到用户的个性化控制选单,判断用户选择的控制策略是否与原有的业务控制策略发生冲突。若控制策略有冲突,执行步骤420,发送策略冲突消息给用户,并执行步骤404,重新发送个性化控制选单。控制策略无冲突,否则执行步骤407。
步骤407,控制策略无冲突,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指导业务特征信息库105加入用户的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该信息由用户信息和个性化业务的特征信息组合生成,还需要对生成的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分配个性化业务标识。该个性化业务标识可以纳入统一业务标识进行编码。
步骤408,汇聚业务控制点104指导业务控制策略库106加入用户的个性化控制策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控制需求。该个性化控制策略与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相互映射,通过个性化业务标识相联系。本流程结束。
本实施例中,业务特征信息库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以实现业务特征信息库的动态更新。在业务特征信息库相互学习之前,需要建立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一个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包括多个网络节点,更新域中的所有网络节点组成了对等组,每个网络节点都是对等组成员。这里所说的对等组与联合控制的对等组用途不一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域,对域内的节点进行操作。在对业务特征信息库进行更新时,只对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内的节点所包括的业务特征信息库进行更新。
图7为本发明建立业务特征信息库更新域的方法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初始化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
本步骤中,初始化可以包括程序初始化、路由初始化、资源映射表接管等。
步骤502,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104计算本地标识符,用于在对等组中标识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
步骤503,将本地标识符以广播形式,发送给本网络其它网络节点中的业务特征信息库,或者发送给其它网络的网络节点的业务特征信息库,例如,远程网络节点的业务特征信息库。同时也要将本地标识符发送给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
本步骤中,发送携带标识符的信息称为对等组通告,用于通知其它网络节点,自身希望作为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的对等组成员。
步骤504,业务特征信息库接收并缓存其它网络和本网络其它网络节点的业务特征信息库发送的对等组通告。
步骤505,判断业务特征信息库的缓存中是否有对等组通告,如果是则执行步骤507,否则执行步骤506和步骤507。
步骤506,没有对等组通告,则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创建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并将自身作为对等组成员加入该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
步骤507,有对等组通告,则将通告中标识符所标识的业务特征信息库作为对等组成员,加入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
在对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中的业务特征信息库进行更新时,可以采用超级节点进行新业务特征信息的发布,则在步骤507之后还包括步骤508,确定超级节点。
本步骤中,确定的超级节点应该是对等组成员中的一员,当某个对等组成员更新了其业务特征信息库,则告知超级节点,由超级节点统一发布给对等组其它成员。
在对业务特征信息更新域中的业务特征信息库进行更新时,还可以采用对等组成员之间互相发布新业务特征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包括步骤508。
图8为本发明业务特征信息库动态更新的方法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政府/运营商/用户在本地配置新业务特征信息,需要对业务特征信息库进行更新。
本步骤中,需要更新业务特征信息库的情况还有,当新节点加入业务特征信息对等组,或离线识别服务器识别出新业务要更新业务特征信息库等。
步骤602,判断使用哪种更新算法。如果采用超级节点更新,则执行步骤603、604,否则执行步骤605、606。
步骤603~604,使用超级节点发布更新业务特征信息。这种方法也称为半结构方法。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将新业务特征信息发送给超级节点,由超级节点将新业务特征信息在整个更新域内向对等组成员进行分发。通过该过程可以实现整个更新域内的业务特征信息库的同步更新,最终每个业务特征信息库将存储全网的业务特征信息。
步骤605~606使用动态哈希(Hash)算法时,业务特征信息库更新域的对等组成员的逻辑拓扑呈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节点为对等组的成员。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将新业务特征信息进行Hash计算,并在环状结构的上存储。通过该过程可以实现整个域内的业务特征信息库的Hash有序存储,最终每个业务特征信息库仅存储部分的业务特征信息,但业务特征信息库对等组将存储全网的业务特征信息。本地业务特征信息库可以按照Hash算法,查找业务特征信息,从而得到的全网业务特征信息。
除了以上两种业务特征信息库的更新方法,还可以在本地有新业务特征信息出现时,将该新业务特征信息,直接发送给更新域内的业务特征信息库。
业务控制策略库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以实现业务控制策略库的动态更新。在业务控制策略库相互学习之前,需要建立业务控制策略更新域,即业务控制策略对等组。
图9为本发明建立业务控制策略库更新域的方法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初始化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
本步骤中,初始化工作可以包括程序初始化、路由初始化、资源映射表接管等。
步骤702,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计算本地标识符,用于在对等组中标识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
步骤703,将本地标识符以广播形式,发送给本网络的其它网络节点中业务控制策略库,或者发送给其它网络的网络节点中的业务控制策略库。同时也要将本地标识符发送给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
步骤704,业务控制策略库接收并缓存其它网络和本网络中其他控制策略库发送的对等组通告。
步骤705,判断业务控制策略库的缓存中是否有对等组通告,如果是则执行步骤707,否则执行步骤706和步骤707。
步骤706,没有对等组通告,则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创建业务控制策略更新域,并将自身作为对等组成员加入该业务控制策略更新域。
步骤707,有对等组通告,则将通告中标识符所标识的业务控制策略库作为对等组成员,加入业务控制策略更新域。
如果更新业务控制策略库时,采用超级节点进行新业务控制策略的发布,则在步骤707之后还包括步骤708,确定超级节点。
图10为本发明业务控制策略库动态更新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0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当政府、运营商、用户在本地配置特定业务的业务控制策略时,业务控制策略库对其存储的业务控制策略进行动态更新。
步骤802,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将新业务控制策略发送给超级节点。超级节点的设置可以由运营商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
步骤803,超级节点判断新业务控制策略是否与原有的业务控制策略相冲突;如果冲突执行步骤805、801,否则执行步骤804。
步骤804,没有冲突,超级节点将该新业务控制策略在整个业务控制策略更新域内进行分发,该业务控制策略更新域的每个业务控制策略库接收并存储新业务控制策略。本流程结束。
步骤805,向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返回控制策略冲突信息。由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重新配置新业务控制策略。
如果不是采用超级节点发布新业务控制策略,本地业务控制策略库可以将新业务控制策略经过Hash算法,存储于环状结构上的某一业务控制策略库中。通过该过程可以实现整个域内的业务控制策略库的Hash有序存储。本地控制策略库可以按照Hash算法,查找业务控制策略,从而获得全网的业务控制策略。
通过以上过程可以实现整个业务控制策略更新域内的业务控制策略库的同步更新,实现高效率的业务控制策略分发。
以上实施例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离线识别、个性化识别、异地联合识别都是可选的方法步骤。本实施例中,业务感知控制系统采用两级感知控制。在实际应用中,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可根据网络规模和组网结构灵活设置业务感知和控制的分级级数,设置两级时包括边缘业务识别点、边缘业务控制点和汇聚业务识别点、汇聚业务控制点,设置三级时包括还需要包括核心业务识别点和核心业务控制。也可以将多级业务识别点和控制点合并成单级业务识别点和控制点。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和系统,采用分层感知控制,提高了感知控制的可扩展性。以上实施例采用浅度和深度两层的感知控制,当需要进行业务感知控制系统的扩展时,可以对系统中的浅度和深度感知控制层同时进行扩展,也可以分别进行扩展。扩展后的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可以对更多类型的业务流进行识别。从而提高了业务感知控制的有效性。该方案满足一般的业务流识别和个性化业务流的识别,还能在异地业务感知控制系统的协助下,完成异地联合识别和控制,与进行本地识别和控制相比,进一步扩大了可识别业务的范围,从而提高了感知控制的有效性。
此外,对于以上方案都不能识别的业务流,本发明还能通过离线识别服务器进行离线识别,采用离线识别生成的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更新业务感知控制系统的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这种更新是网络更新,使得每个业务感知控制系统都能够及时的到最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为提高业务感知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预先设置已知业务标识与控制策略的对应关系;
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已知业务标识获得对应的控制策略;根据获得的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对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二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根据已知业务标识获得对应的控制策略;根据获得的控制策略对二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缺省控制策略,对二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业务流进行控制之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将未控制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三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所述第三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第三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对所述未控制成功的业务流进行再次识别和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用户定制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个性化控制策略的步骤,其具体过程为:
用户向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发送个性化业务特征信息和个性化控制策略,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个性化控制策略判断是否与已有的控制策略相冲突,根据冲突判定结果,更新所述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和所述控制策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之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已知业务标识获得对应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为浅度控制策略,根据获取的浅度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
所述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为:将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和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中未被浅度控制策略控制的部分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二次识别失败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根据二次识别失败业务流的特征信息,查找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并与所述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联合对所述二次识别失败业务流进行联合识别和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二次识别失败后,或在所述联合识别失败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将识别失败的业务流发送给离线识别服务器;
所述离线识别服务器对所述识别失败的业务流进行分析,生成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新控制策略,更新所述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和所述控制策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本地生成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后,将所述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发布给其它网络节点,所述其它网络节点对其自身业务特征信息和控制策略进行更新。
8、一种业务感知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业务特征信息库和业务控制策略库;
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与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相连,用于存储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和第二业务特征信息;
所述业务控制策略库,与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相连,用于存储控制策略;
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用于根据从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获取的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将一次识别成功和未成功的业务流发送给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用于根据从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获取的第二业务特征信息对一次识别未成功的业务流进行二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根据预先设置已知业务标识与控制策略的对应关系,从所述业务控制策略库获取已知业务标识对应的控制策略,根据获取的控制策略分别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和二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根据缺省控制策略,对二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处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在二次识别失败后,根据二次识别失败的业务流的状态信息,查找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并与所述异地相关业务识别控制单元联合对所述二次识别失败的业务流进行联合识别和控制。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进一步包括离线识别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发送的识别失败的业务流,并进行分析,根据生成的新业务特征信息和新控制策略更新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和所述业务控制策略库。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业务识别控制单元包括边缘业务识别点和边缘业务控制点;
所述边缘业务识别点,用于根据从所述业务特征信息库获取的第一业务特征信息对接收的业务流进行一次识别,为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已知业务标识,为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添加未知业务标识;将携带标识的一次识别业务流发送给所述边缘业务控制点;
所述边缘业务控制点,用于接收边缘业务识别点发送的一次识别业务流,根据一次识别业务流携带的标识,从业务控制策略库获取与已知业务标识对应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为浅度控制策略,根据获取的浅度控制策略对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进行控制;将一次未识别成功的业务流和一次识别成功的业务流中未被浅度控制策略控制的部分发送给所述第二业务识别控制单元。
CNB2006101561992A 2006-12-29 2006-12-29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Active CN10051495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1561992A CN100514958C (zh) 2006-12-29 2006-12-29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1561992A CN100514958C (zh) 2006-12-29 2006-12-29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6995A CN1996995A (zh) 2007-07-11
CN100514958C true CN100514958C (zh) 2009-07-15

Family

ID=38251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561992A Active CN100514958C (zh) 2006-12-29 2006-12-29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495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1858B (zh) * 2007-12-24 2012-06-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识别与控制系统中内部协作的方法
CN101753245B (zh) * 2008-11-28 2013-08-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1883018B (zh) * 2009-05-07 2014-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对深度报文检测设备进行分类的系统及方法
CN102201982A (zh) * 2011-04-29 2011-09-28 北京网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识别方法及其设备
WO2014022968A1 (zh) * 2012-08-07 2014-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媒体业务处理方法及媒体业务系统
CN103873356B (zh) * 2012-12-11 2018-02-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家庭网关的应用识别方法、系统和家庭网关
CN104104526A (zh) * 2013-04-01 2014-10-15 深圳维盟科技有限公司 上网行为监控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227750B (zh) * 2013-04-26 2016-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报文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131153B (zh) * 2016-06-29 2019-09-1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智能网关的业务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8205670B (zh) * 2016-12-16 2020-10-27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牌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6095016A (zh) * 2021-11-05 2023-05-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6995A (zh) 200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4958C (zh) 业务感知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1534309B (zh) 节点注册方法、路由更新方法、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US833126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tup of optimum route using tree-topology
CN101529809B (zh) 链路状态协议控制的网络中路由选择信息的分布式存储
CN101163105B (zh) 一种获取路径信息的方法和路径计算节点
US8798016B2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peer to pe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CN101730101B (zh) 身份标识与位置分离的实现方法、系统及装置
US905544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9257834B (zh) 基于Thread协议的网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方法
CN107205258A (zh) 无线网络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335724B (zh) 一种基于家庭网关的通讯系统、方法和通讯设备
CN101483600A (zh) 实现一体化网络归属域信息扩散的方法
CN109729183A (zh)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50244586A1 (en) Network Provisioning And Deployment
CN104468408A (zh) 用于动态调整业务带宽的方法和控制中心服务器
CN100473073C (zh) 基于分层结构的网络系统及其节点的定位方法
CN102204209A (zh) 跨媒介网络中的QoS协商方法和系统及网络设备
CN106487938A (zh) 域名的转发方法及装置
US2010020862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of assigning ring identifier
CN112202888B (zh) 一种边缘用户的报文转发方法及sdn
US804649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network security
CN102209011A (zh) 多穴终端建立连接的方法和系统
US6810032B2 (en) Network control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composing comunication network including the apparatus
CN115865844B (zh) 基于sdn与ndn的虚实结合动态流量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8366136B (zh) 一种域名的解析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 TELECOMMUNICA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45 Beijing city Xicheng District Yuetan Nan Street 11

Patentee aft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045 Beijing city Xicheng District Yuetan Nan Street 11

Patentee before: Tele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Inst.,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7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Address before: 100045 Beijing city Xicheng District Yuetan Nan Street 11

Patentee before: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Transmission MI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