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3967C - 换热器板和板组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板和板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3967C
CN100513967C CNB2005100547160A CN200510054716A CN100513967C CN 100513967 C CN100513967 C CN 100513967C CN B2005100547160 A CNB2005100547160 A CN B2005100547160A CN 200510054716 A CN200510054716 A CN 200510054716A CN 100513967 C CN100513967 C CN 10051396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late
duct
exchanger plate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547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67340A (zh
Inventor
P·K·比耶恩松
R·O·埃克伦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fa Laval AB
Original Assignee
Alfa Laval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fa Laval AB filed Critical Alfa Laval AB
Publication of CN1667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7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39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396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板(1)和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该换热器板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延伸。一中心轴线(x)将换热器板分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16)、第二端部区域(17)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中心传热区域(18)。第一孔道(21)和第二孔道(23)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所述板延伸,并且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25)围绕。第一孔道位于第一部分,第二孔道位于第二部分。分配区域(26)在第一端部区域(16)延伸,并包括许多凸起(31)和凹部(32)。基本上每个凸起沿着一从第一孔道向着中心传热区域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每个凸起具有一定长度,该长度比沿着凹部的方向从第一孔道到中心传热区域的距离短很多。

Description

换热器板和板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的换热器板,其中换热器板在第一边缘区和第二边缘区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上板平面和下板平面延伸,其中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轴线,其中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在第一边缘区和第二边缘区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换热器板延伸并由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围绕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中第一孔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孔道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分配区域,它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并包括许多突起和凹部,其中基本上每个突起沿着各自的路径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该板组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板,两个换热器板之间具有板间隙,其中每个换热器板在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上板平面和下板平面延伸,其中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轴线,其中每个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在第一边缘区和第二边缘区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换热器板延伸并由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围绕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其中第一孔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孔道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分配区域,它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并包括许多突起和凹部,其中基本上每个突起沿着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
背景技术
在这种换热器板中,希望主要的传热通过中心传热区域进行。所述与孔道邻接的分配区域具有将介质均匀分配至中心传热区域,使得传热在整个分配区域均匀进行的作用。已经知道通过分配区域内特殊的沟纹来提供这种分配。这些沟纹引导着介质流,使得介质流被均匀地分配到中心传热区域。这种已知的分配区域的缺点是它们会导致分配区域上过大的压降。这种压降破坏了板式换热器的效率,导致中心传热区域外的过多传热。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限制是所述分配区域内的板式换热器长度。在换热器板永久地相互结合(例如通过铜焊)的板式换热器中,当处于高压力下的介质通过板式换热器输送时,在板组中产生大的张应力。在被挤压于框架板和压力板之间的板式换热器中,由于预应力,在板组中产生大的压缩应力。为了抵制分配区域中的这种张应力和压缩应力,在相邻的换热器板之间一定存在一定数量的接触点或接触位置。在铜焊的板式换热器中,换热器板在这些点或位置相互结合。为了抵制各种应力,这些接触点被布置成基本上成直线地位于彼此上方,即,它们在整个板式换热器上形成尽可能直的直线。
SE-B-415928公开了一种具有许多的换热器板的板式换热器,每个换热器板平行于一中心延伸平面延伸。每个换热器板包括具有第一孔道的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和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用于同一种流体的入口和出口的孔道设于板的同一侧。中心传热区域具有沟纹,所述沟纹产生许多通道,这些通道被设计成,在设置用于同一种流体的入口和出口的板侧面,该通道较细。
WO85/02670公开了具有许多换热器板的板式换热器,每个换热器板平行于一中心延伸平面延伸。每个换热器板包括具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的第一端部区域、具有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的第二端部区域、以及中心传热区域,该中心传热区域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所述用于同一种流体的入口和出口的孔道设置在板的同一侧。第一分配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第二分配区域在第二端部区域延伸。所述分配区域和中心传热区域具有一些延伸的沟纹,这些沟纹延伸的方向使得在分配区域之间的板间隙中的流阻小于在中心传热区域之间的板间隙内的流阻。
GB-A-2054817公开了一种具有许多换热器板的板式换热器,每个所述换热器板在左边缘和右边缘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上板平面和下板平面延伸。所述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分成左部和右部的中心轴线。所述换热器板包括第一端部区域、第二端部区域和在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向第二端部区域延伸的中心传热区域。入口孔道和出口孔道在第一端部区域穿过换热器板延伸并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围绕。所述入口孔道位于左部,出口孔道位于右部。分配区域在第一端部区域延伸并具有看起来平行于所述中心延伸平面且从入口孔道向传热区域延伸的基面。在该基面上,连附有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分配元件。所述分配元件被设计成在入口孔道边缘区域附近位于接近上板平面的上高度面,并且在左边缘附近逐渐下降至接近下板平面的下高度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中的板组并且具有改进的分配区域的换热器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在分配区域中提供低流阻的换热器板。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在分配区域给板式换热器提供高强度的换热器板。
这些目的是通过开头描述的换热器板实现的,该板组的特征在于,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具有比沿着凸起的方向从第一孔道到中心传热区域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
换句话说,根据现有技术,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的凸起已被分成较短的凸起。这种凸起将引导介质从第一孔道流向中心传热区域。因为这些凸起被以这种方式缩短,介质将不会在凸起之间被阻止于通道内,而是可以自由流动,并在整个分配区域以更好的方式分配。此外,借助这些短的凸起,流阻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达到上板平面,基本上每个凹部达到下板平面。以这种方式,在板组中相邻的换热器板的凸起和凹部可以形成点、线或区域形式的相互支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基本上每个凹部大致垂直于相邻的凸起各自的方向。这些凹部对流动具有非常小的影响。然而,这些凹部凸出到相邻的板间隙中,并将在其中流动的介质从该换热器板的第二部分引导到第一部分。基本上每个凹部可以沿着各自的路径延伸,所述路径从第二孔道向着中心传热区域延伸。同样,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凹部有利地具有比沿着凹部的方向从第二孔道到中心传热区域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每个凸起和每个凹部具有两个端部和两个长边,其中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二部分的凸起具有一个向凹部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一部分的凹部具有一个向凸起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借助这种位置的凸起和凹部,实现了流过板组的介质的相对自由流动,同时在相邻的换热器板之间形成了有利的支承点。特别是,应当注意,这些支承点或支承线定位成在整个板组上几乎成直线地位于彼此上方。这种基本成直线地穿过整个板组延伸的支承线特别有利于吸收张应力或者压缩应力,张应力是在板通过铜焊等被永久地相互结合时产生于板式换热器中,压缩应力是在板被相互挤压时产生于板式换热器中。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换热器板相对于中心轴线是对称的,使得大部分凹部具有对应于中心轴线另一侧上的凸起的形状和位置的形状和位置,其中每个凹部被设计成抵靠板组中相邻的翻转过的换热器板上的凸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分配区域具有基面,该基面从第一孔道向中心传热区域延伸,以及在第一孔道的边缘区域附近位于接近上板平面的上高度面,并且在第二边缘区附近逐渐下降到接近下板平面的下高度面。通过这种设计的分配区域,板组中两个换热器板之间的板间隙,随着到形成板组的入口孔道的第一孔道的距离增加,可以得到增加的截面面积。更具体说,板间隙的高度在靠近入口孔道的区域较小,并且在向着相当的第二边缘区的方向逐渐增加。这种设计有助于通过第一孔道引入的介质在从入口到中心传热区域的整个宽度上均匀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基面沿着传热区域的边界从第一边缘区附近向第二边缘区附近逐渐下降。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用于引入介质的第一孔道看,到分配区域的较远部分的介质流阻减小了,从而实现介质沿着整个中心传热区域的均匀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基面从上高度面向下高度面连续地下降。应当注意,“逐渐”这一表述不仅意味着基面的连续降低,还意味着基面的逐步降低,其中基面形成多个台阶式的较低部分,这些台阶式的较低部分每个都基本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上述连续的降低可以通过基本平面的基面或略微弯曲的基面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分配区域和基面在几乎整个第一端部区域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分配区域的形状是通过压塑换热器板实现的。以这样一种方式,该有利的分配区域设计还可以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在板组中不需要提供其他部件或元件。
这些目的还通过开头描述的板组实现,该板组的特征在于,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具有比沿着凸起的方向从第一孔道到中心传热区域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这种凸起和凹部将在板间隙中流动的介质从第一孔道向着中心传热区域引导。因为凸起被以这种方式缩短,介质不会在通道中被阻止于凸起之间,而是可以自由流动,并且在整个分配区域上以更好的方式分配。此外,借助这种短的凸起,流阻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
在板组的有利实施例中,有利地,换热器板以交替顺序布置,使得第一换热器板的第一端部区域中的第一部分邻接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板的第二部分,其中基本上第一换热器板的每个凹部抵靠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板的凸起。有利地,该换热器板可以永久地相互结合。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通过对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描述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是以举例方式示出的。
图1示意性地公开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正视图;
图2示意性地公开了图1所示板式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3示意性地公开了图1所示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器板的正视图;
图4公开了沿着图3中的IV-IV线取的通过具有换热器板的板组的剖面视图;
图5示意性地公开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意性地公开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包括许多换热器板1,参见图3,这些换热器板并排放置,从而形成板组2。在第一实施例中,板组2中的换热器板1通过例如铜焊等已知方式彼此永久结合在一起。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用于第一介质的第一入口端口4和第一出口端口5,以及用于第二介质的第二入口端口6和第二出口端口7。
在该公开的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器板1具有一基本长方形的基本形状,并且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13、上板平面14和下板平面15延伸,参见图4。所述中心延伸平面13包括将板式换热器1分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纵向中心轴线x。此外,每个换热器板1包括第一端部区域16、第二端部区域17和中心传热区域18。中心传热区域18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延伸并且从第一端部区域16向第二端部区域17延伸。
每个换热器板还包括四个孔道21、23,每个孔道延伸穿过该换热器板1。这四个孔道21、23形成上述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4-7。这些孔道21、23位于两个端部区域16和17,并在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16、17各自的第一部分11上形成第一孔道21,在第一和第二端部区域16、17各自的第二部分12上形成第二孔道23。每个孔道21、23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25围绕。
第一端部区域16和第二端部区域17每个都包括一分配区域26,该分配区域在除孔道21、23的大致整个相应的端部区域16、17上延伸。每个分配区域26具有在大致整个分配区域26上延伸的基面27。分配区域26的基面27相对于中心延伸平面13倾斜,并在第一孔道21的边缘区域25附近位于接近上板平面14的上高度面,在第二边缘区12a附近逐渐下降至接近下板平面15的下高度面。分配区域26的基面27还沿中心传热区域18的边界从第一边缘区11a到第二边缘区12a逐渐下降。在该公开的实施例中,分配区域的基面27从上高度面连续下降到下高度面。但应注意,基面27还可在更多个大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13的下高度面之间分布下降。
参见图3,两个端部区域16、17的分配区域26还包括许多凸起31和凹部32,所述凸起31从基面27凸出至大致上板平面14,所述凹部从基面27下降至大致下板平面15。基本上每个凸起31都沿着相应的路径延伸,所述路径从所述第一孔道21向着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31具有一定长度,该长度远小于沿着凸起31的方向从第一孔道21到中心传热区域18的距离。
以相应的方式,基本上每个凹部32沿着相应的路径延伸,该路径第二孔道23向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结果,基本上每个凹部32大致垂直于对应的相邻凸起31延伸,即,这些凸起31和凹部32的方向在这些方向彼此相交的点基本正交。同样,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凹部32具有一定长度,该长度比沿着相关凹部32的方向从第二孔道至中心传热区域18的距离短很多。凸起31和凹部32的路径可以是直的或者略微弯曲,例如沿着近似S形的曲线。
基本上每个凸起和基本上每个凹部32都具有两个端部和两个长边。所述凸起31和凹部32这样设置,使得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二部分12上的凸起31有一个端部向凹部32的一个长边延伸,并且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一部分11上的凹部32有一个端部向凸起32的一个长边延伸。
此外,换热器板1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x是对称的,使得大部分凹部32在纵向中心轴线x的另一侧具有与凸起31的形状和位置对称的形状和位置。由于这种对称,并且因为板组2中的每个第二换热器板1被旋转180°,每个凹部32将抵靠板组2中的相邻换热器板1的一个凸起,参见图4。这种对称还意味着第一端部区域16上的第一孔道21与第二端部区域17的第一孔道21位于中心轴线x的同一侧,即,上述两个第一孔道21都位于第一部分11,两个第二孔道23都位于第二部分12。
应注意,沿着中心轴线x的少量凸起33和凹部34偏离这种对称,因为这些凸起和凹陷分别已被分成两个短的凸起33和凹部34,这些短的凸起和凹部从两个方向向相应的凹部32和凸起31延伸。
因此,板组2中基本上所有的换热器板1是相同的。在第一实施例中,换热器板1还通过任何适当的方法(例如铜焊)永久地相互结合。每个凸起31于是永久地结合到相邻的换热器板1的凹部32上。
换热器板1已经在一个步骤中由大致平面的板通过压塑制造。优选地,在压塑之后,从换热器板1切割出孔道21、23。端部区域16、17的分配区域26已通过所述压塑获得其形状。在相同的压塑步骤中,中心传热区域18也已获得图3所示的具有两个峰和谷构成的波纹36和37的形状。波纹36邻接第一端部区域16,波纹37邻接第二端部区域17。波纹36包括的峰和谷形成通道38,通道38在中心传热区域18以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x大约45°的倾斜角度从第二边缘区12a向第一边缘区11a倾斜地延伸。通道38具有减小的宽度,使得通道38在第二边缘区12a附近较宽,并且在接近第一边缘区11a时逐渐变窄。以相同的方式,波纹37包括的峰和谷形成通道39,通道39在中心传热区域以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x大约45°的倾斜角度(即大致垂直于通道38的方向)从第一边缘区11a向第二边缘区12a倾斜地延伸。此外,通道39还具有增加的宽度,使得通道39在第一边缘区11a较细,并且在接近第二边缘区12a时逐渐变宽。
图4公开了经过板组2的剖面。如图所示,在每对相邻的换热器板1之间形成有板间隙40。这些换热器板以交替的顺序设置,使得在第一换热器板1的第一端部区域上的第一部分11与相邻的换热器板1的第二部分相邻。因此,板间隙40的高度将从第一换热器板1的第一孔道21、21的边缘区域25向着第一换热器板1的第二边缘12a,或者从第二换热器板1的第二孔道23、23的边缘区域25向着第二换热器板1的第一边缘区11a逐渐增大。在所公开的实施例中,板间隙的高度连续增大。
在所公开的实施例中,一种介质将流入第一端部区域16的第一孔道21,到达相关的板间隙40,并在向中心传热区域18过渡时在板间隙的整个宽度上均匀分布在板间隙40中。由于逐渐变窄的通道38和随后扩展的通道39,保证了在整个中心传热区域18上均匀分布的流动。在第二端部区域17,分配区域26的凸起31将会把介质引导到介质离开板间隙40的第一孔道21。
图5公开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它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换热器板1在框架板50和压板51之间利用连接螺栓52以已知的方式被相互挤压。换热器板1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端部区域16、17以及中心传热区域18的设计。
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改变和改进。

Claims (22)

1.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2)的换热器板,其中换热器板(1)在其第一边缘区(11a)和其第二边缘区(12a)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13)、上板平面(14)和下板平面(15)延伸,其中中心延伸平面包括将换热器板(1)分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中心轴线(x),其中所述换热器板包括:
第一端部区域(16);
第二端部区域(17);
中心传热区域(18),它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16)向第二端部区域(17)延伸;
第一孔道(21)和第二孔道(23),它们在第一端部区域(16)穿过换热器板(1)延伸并且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25)围绕,其中第一孔道(21)位于第一部分(11),第二孔道(23)位于第二部分(12);以及
分配区域(26),它在第一端部区域(16)延伸,并包括许多凸起(31)和凹部(32),其中基本上每个凸起(31)沿着一从第一孔道(21)向着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其中,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31)具有比沿着凸起(31)的方向从第一孔道(21)到中心传热区域(18)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
其中,每个凸起(31)和每个凹部(32)具有两个端部和两个长边,其中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二部分(12)的凸起(31)具有一个向凹部(32)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一部分(11)的凹部(32)具有一个向凸起(31)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每个凸起(31)达到上板平面(14),基本上每个凹部(32)达到下板平面(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每个凹部(32)都大致垂直于所述相邻凸起(31)的相应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每个凹部(32)沿着从第二孔道(23)向着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凹部(32)具有比沿着凹部(32)的方向从第二孔道(23)到中心传热区域(18)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换热器板(1)相对于中心轴线(x)是对称的,使得基本上每个凹部(32)具有与中心轴线(x)另一侧的凸起(31)的形状和位置对应的形状和位置,其中每个凹部(32)被设计成抵靠板组(2)中相邻的翻转过的换热器板(1)上的凸起(3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区域(26)具有基面(27),该基面从第一孔道(21)向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以及在第一孔道(21)的边缘区域(25)附近具有接近上板平面(14)的上高度面,并在第二边缘区(12a)附近逐渐下降到接近下板平面(15)的下高度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面(27)沿着中心传热区域(18)的边界从第一边缘区(11a)附近向第二边缘区(12a)附近逐渐下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基面(27)从上高度面到下高度面连续下降。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区域(26)和基面(27)在大致整个第一端部区域上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其特征在于,分配区域(26)的形状是通过压塑换热器板(1)实现的。
12.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板(1),换热器板(1)之间具有板间隙(40),其中每个换热器板(1)在其第一边缘区(11a)和其第二边缘区(12a)之间平行于中心延伸平面(13)、上板平面(14)和下板平面(15)延伸,其中中心延伸平面(13)包括将换热器板(1)分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中心轴线(x),其中每个换热器板(1)包括:
第一端部区域(16);
第二端部区域(17);
中心传热区域(18),它在第一边缘区(11a)和第二边缘区(12a)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16)向第二端部区域(17)延伸;
第一孔道(21)和第二孔道(23),它们在第一端部区域(16)穿过换热器板(1)延伸并且被各自的相邻边缘区域(25)围绕,其中第一孔道(21)位于第一部分(11),第二孔道(23)位于第二部分(12);以及
分配区域(26),它在第一端部区域(16)延伸,并包括许多凸起(31)和凹部(32),其中基本上每个凸起(31)沿着一从第一孔道(21)向着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其特征在于,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凸起(31)具有比沿着凸起(31)的方向从第一孔道(21)到中心传热区域(18)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
其中,每个凸起(31)和每个凹部(32)具有两个端部和两个长边,其中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二部分(12)的凸起(31)具有一个向凹部(32)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基本上每个位于第一部分(11)的凹部(32)具有一个向凸起(31)的一个长边延伸的端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每个凸起(31)达到上板平面(14),基本上每个凹部(32)达到下板平面(15)。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每个凹部(32)大致垂直于相邻凸起(31)的相应方向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每个凹部(32)沿着从第二孔道(23)向着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的相应路径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至少在分配区域的中心部分,基本上每个凹部(32)具有比沿着凹部(32)的方向从第二孔道(23)到中心传热区域(18)的距离短很多的长度。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板以交替顺序布置,使得第一换热器板(1)的第一端部区域(16)内的第一部分(11)邻接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板(1)的第二部分(12),其中基本上第一换热器板(1)的每个凹部(32)抵靠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板(1)上的凸起(31)。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区域(26)具有基面(27),该基面从第一孔道(21)向中心传热区域(18)延伸,以及在第一孔道(21)的边缘区域(25)附近具有接近上板平面(14)的上高度面,并在第二边缘区(12a)附近逐渐下降到接近下板平面(15)的下高度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板(1)以交替顺序布置,使得第一换热器板(1)的第一端部区域(16)内的第一部分(11)邻接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板(1)的第二部分,其中板间隙(40)的高度从第一换热器板(1)的第一孔道(21)的边缘区域(25)附近向第一换热器板(1)的第二边缘区(12a)附近逐渐增大。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板间隙(40)的高度连续增大。
21.如权利要求12-20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基本上所有换热器板(1)是相同的。
22.如权利要求12-20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组,其特征在于,换热器板(1)被永久地相互结合。
CNB2005100547160A 2004-03-12 2005-03-14 换热器板和板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39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04006250 2004-03-12
SE0400625A SE527611C2 (sv) 2004-03-12 2004-03-12 Värmeväxlarplatta och plattpake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7340A CN1667340A (zh) 2005-09-14
CN100513967C true CN100513967C (zh) 2009-07-15

Family

ID=3206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471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3967C (zh) 2004-03-12 2005-03-14 换热器板和板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3967C (zh)
DE (1) DE102005010341A1 (zh)
SE (1) SE527611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7718A (zh) 2006-03-09 2006-09-27 缪志先 肋板式换热器
SE530011C2 (sv) * 2006-06-05 2008-02-05 Alfa Laval Corp Ab Värmeväxlarplatta och plattvärmeväxlare
DE202010012328U1 (de) 2010-09-08 2011-12-13 Heinz Georg Symann Plattenwärmetauscher mit Gebläse
CN108020106B (zh) * 2016-10-31 2020-06-19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用作经济器的板式换热器
SI3800422T1 (sl) * 2017-03-10 2023-12-29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Plošča za napravo za izmenjevanje toplote
US11486657B2 (en) 2018-07-17 2022-11-01 Tranter, Inc.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plate
EP3660437B1 (en) * 2018-11-29 2021-07-14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A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 exchanging plate for treating a feed such as sea wa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E0400625L (sv) 2005-09-13
CN1667340A (zh) 2005-09-14
SE0400625D0 (sv) 2004-03-12
DE102005010341A1 (de) 2005-11-10
SE527611C2 (sv) 2006-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3967C (zh) 换热器板和板组
EP1723376B1 (en) A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a plate package
US6273183B1 (en) Heat exchanger turbulizers with interrupted convolutions
US8485248B2 (en) Flow distributor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JP5037524B2 (ja) ポート領域の負荷を均等に分散させるプレート熱交換器用の熱伝導プレート
KR102017959B1 (ko) 열 전달 플레이트 및 이러한 열 전달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
US5531269A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for liquids with different flows
KR100225296B1 (ko) 열교환기용 플레이트
CN1299091C (zh) 传热板、板组件和板式热交换器
JP2010043850A (ja) マイクロチャネル熱交換器、熱源を冷却する方法
DE112005001699T5 (de) Wärmetauscher
CN105793661B (zh) 板式热交换器
JP6823200B2 (ja) 伝熱プレート、および複数のそのような伝熱プレートを備える熱交換器
DE112011101772T5 (de) Kanal für einen Wärmetauscher, Wärmetausche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Kanals für einen Wärmetauscher
DE112011101771T5 (de) Wärmetauscher
DE112018006027T5 (de) Verbesserte wärmeübertragungsfläche
JP2000506966A (ja) 分配領域を有する平板式熱交換器
US7121331B2 (en) Heat exchanger
US20130319069A1 (en) Heat exchanger system
KR20090129415A (ko) 십자유동형 열교환기
CN107883793A (zh) 热交换器
CA2214255C (en) Heat exchanger turbulizers with interrupted convolutions
CN111271996A (zh) 一种具有非对称通道的板式换热器
DE112005001322T5 (de) Gegenstrom-Mikro-Wärmetauscher mit optimaler Wirksamkeit
JP2002324884A (ja) 冷却プレ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15

Termination date: 201603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