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3340C - 穿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穿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3340C
CN100473340C CNB2004800102601A CN200480010260A CN100473340C CN 100473340 C CN100473340 C CN 100473340C CN B2004800102601 A CNB2004800102601 A CN B2004800102601A CN 200480010260 A CN200480010260 A CN 200480010260A CN 100473340 C CN100473340 C CN 10047334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cet
parts
sting device
gap
brea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102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4209A (zh
Inventor
上畑义治
福泽真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kr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Arkr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kray Inc filed Critical Arkr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774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4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334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334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使保持刺血针的刺血针支架(32)与刺血针一起从待机位置向穿刺位置的穿刺方向(N1)移动,通过刺血针来穿刺对象部位的穿刺装置。该穿刺装置构成为向退避方向(N2)相对刺血针支架(32)压入刺血针而使其保持住。刺血针支架(32)构成为具有互相可相对移动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33、34),同时,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部件(33)、(34)相对移动,来固定刺血针。刺血针支架(32)优选构成为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部件(33、34)中的至少一个使按压力作用于刺血针来固定刺血针。

Description

穿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从皮肤采取血液或者组织时而利用的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穿刺装置,例如有如下这样构成的,即,将刺血针保持在刺血针支架上,与刺血针支架一起使刺血针移动来刺穿皮肤(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01—425号公报)。该公报所公开的穿刺装置的穿刺动作,原理上可以通过图32A~图32C所示穿刺装置9的构造实现。该穿刺装置9这样构造,即,利用线圈弹簧90的弹力,使刺血针92与刺血针支架91一起移动。
如图32A所示,穿刺装置9构造为:通过使刺血针支架91的卡止爪93预先锁定在框架94的段部95上,使线圈弹簧90处于蓄积弹力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通过按下操作盖96而解除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2B所示,操作盖96的作用部97作用于卡止爪93,从而使卡止爪93的卡止状态被解除。这样,如图32C所示,线圈弹簧90的弹力作用于刺血针支架91,使得刺血针92与刺血针支架91一起被迫向穿刺方向N1移动。
从图32C可知,穿刺装置9中,相对于刺血针支架91,通过向刺血针支架91的凹部98插入刺血针92,使刺血针92被保持住。即,通过刺血针92的外面和凹部98的内面之间的摩擦,使得刺血针92被保持住。该构造中,为了在刺血针支架91上可靠地保持住刺血针92,需要较大地设定刺血针92的外面和凹部98的内面之间的摩擦抵抗。因此,在向刺血针支架91的凹部98插入刺血针92时,难以判断刺血针92是否被可靠地插入到了凹部98的底部。在穿刺装置9中,由于即使刺血针92没有插入到凹部98的底部,也能够进行穿刺动作,所以,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穿刺,穿刺深度会变大而在必要深度之上,存在危险。此外,如果刺血针92的外面和凹部98的内面之间的摩擦抵抗大,则不仅在向凹部98插入刺血针92时需要较大的力度,而且,从刺血针支架91取下刺血针92也变得不容易,因此很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样的不良情况,研究刺血针以及刺血针支架这两方面的形状,考虑使在刺血针支架上的刺血针的安装扎实牢固,使刺血针的拔取变得容易。可是,如果设计变更刺血针的形状,由于可使用该刺血针的穿刺装置的种类被限定,因此,失去了刺血针的广泛应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穿刺装置,即,不对刺血针进行设计变更,可以将已有的刺血针恰当地安装在刺血针支架上,且可以容易地取下安装的刺血针。
由本发明提供的穿刺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用于使保持刺血针的刺血针支架与所述刺血针一起从待机位置沿着朝向穿刺位置的穿刺方向移动,通过所述刺血针来穿刺对象部位的穿刺装置,其中,所述刺血针支架具有互相可相对移动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同时,通过使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部件相对移动来固定所述刺血针而构成。
穿刺装置优选构成为通过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对所述刺血针作用按压力来固定所述刺血针。
本发明的穿刺装置构成为:例如在压入所述刺血针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刺血针进行相对移动,另一方面,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刺血针一起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而相对于第一部件沿着所述退避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刺血针支架优选构成为:与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相比,在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刺血针支架使作用于所述刺血针的按压力更大。
本发明的穿刺装置优选包括:在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用于使按压力作用于所述刺血针来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在此情况下,第一以及第二部件优选这样构成:具有在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互相结合、且构成所述固定机构的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至少一方这样构成:例如向着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另一方突出。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至少一方优选作为凹部构造,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另一方作为嵌入所述凹部的凸部而构成。
第一部件也可以这样构成:具有用于使按压力作用于所述刺血针的按压部。在此情况下,第二部件优选这样构成:具有在该第二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时,用于使按压部的至少一部分向着从刺血针离开的方向变位的作用部。
按压部例如包括一对可动部,在一对可动部之间具有比作用部的直径尺寸小的部分,并且设置有用于使作用部移动的间隙。在此情况下,穿刺装置这样构成:当作用部在所述间隙内移动时,该间隙扩大,可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着从所述刺血针离开的方向变位。也可以在一对可动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规定一部分间隙、且用于使作用部嵌入的一个以上的缺口。
一个以上的缺口例如包括用于在固定刺血针时使作用部嵌入的第一缺口、和用于在排出所述刺血针时使作用部嵌入的第二缺口。一个以上的缺口也可以包括:在作用部相对于第一部件相对地沿着穿刺方向移动时,连续地或者阶段地缩小间隙的间隔而构成的缺口。更具体地说,缺口优选具有用于越向穿刺方向靠近越连续地扩大所述间隙的距离的圆锥部、以及用于越向穿刺方向靠近越依次地扩大所述间隙的距离的一个以上的段部。
按压部可以这样构成:具有用于规定为了使作用部移动的间隙的固定部和可动部。在此情况下,这样构成:当作用部在间隙内移动时,间隙扩大且可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着从刺血针离开的方向变位。
第二部件可以这样构成:具有可夹入刺血针的一对可动部。在此情况下,一对可动部这样构成:在使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相对地向着穿刺方向移动时,从刺血针离开的方向变位,另一方面,在使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相对地向退避方向移动时,向接近刺血针的方向变位。
作为刺血针来说,其具有凹部的刺血针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此情况下,可动部可以这样构成:具有用于结合刺血针的凹部的结合部。
本发明的穿刺装置,优选包括:用于使第二部件向着穿刺方向移动的压出部件。压出部件这样构成:例如具有用于接触第二部件的作用部和用于使作用部移动而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穿刺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穿刺装置上取下第二套管以及刺血针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穿刺装置中的连杆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连杆部件的动作的正面图。
图6A以及图6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穿刺装置的内部构造图,是省略一部分构造元件表示的截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穿刺装置中的刺血针支架的整体立体图。
图8A以及图8B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图7所示刺血针支架的第一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7所示刺血针支架的第二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穿刺装置中的止动解除机构的摇动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摇动部件的固定状态的截面图以及放大其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3A~图13C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穿刺装置中的止动解除机构的动作图,是省略一部分构造元件表示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4A以及图14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穿刺装置中的刺血针排出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5A~图15D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穿刺装置的穿刺动作的模式图。
图16A~图16D是用于说明刺血针支架中的第二部件的其他作用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7A~图17C是表示用于使刺血针支架中的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结合的其他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8A以及图18B是表示用于使刺血针支架中的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结合的另外的其他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9A以及图19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刺血针支架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20A~图20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刺血针支架的图,图20A是刺血针的整体立体图,图20B以及图20C是表示将刺血针安装在刺血针支架上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刺血针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图21所示刺血针支架的第一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3是沿着图22的XXIII—XXIII线的截面图。
图24是图21所示刺血针支架的第二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25A以及图25B是表示图21所示刺血针支架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6A是沿着图25A的XXVIa—XXVIa线的截面图,图26B是沿着图25B的XXVIb—XXVIb线的截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刺血针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8A以及图28B是用于说明图27所示刺血针支架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29A~图29F是刺血针支架的其他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30是表示刺血针支架的其他方式的整体立体图。
图31A以及图31B是刺血针支架的另外的其他方式的图,图31A是该刺血针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1B是该刺血针支架的截面图。
图32A~图32C是表示现有的穿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本发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穿刺装置X是用于使刺血针1从待机位置(图中用实线描画刺血针1的位置)移动至穿刺位置(图中用虚线描画刺血针1的位置)刺穿皮肤,使血液从皮肤流出的装置。该穿刺装置X包括框架2、刺血针移动机构3、止动解除机构4和刺血针排出机构5。
如上所述,刺血针1是用于刺穿皮肤的部件,由后述刺血针支架32支撑,通过该刺血针支架32的移动而移动。该刺血针1具有穿刺针11从主体部10突出的形态,例如以一次性方式而构成。主体部10由树脂等形成为圆柱状。穿刺针11例如为金属制,插入形成在主体部10上。
框架2规定用于收容各种元件的空间,其由第一以及第二套管21、22构造成。
第一套管21具有突出部21a以及第一~第三开口部21b~21d。突出部21a用于卡止刺血针移动机构3中的移动板31。第一开口部21b用于容许移动板31中的操作部31B的移动。第二开口部21c用于容许后述止动解除机构4中的按下部42的移动。第三开口部21d用于容许后述刺血针排出机构5中的操作部51的移动。
第二套管22的两端部开放着,以容许后述刺血针支架32的移动。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第二套管22相对于第一套管21的前端部可以自由装卸。这样,在穿刺装置X中,如果处于将第二套管22从第一套管21上取下的状态,则在刺血针支架32上,可以容易地安装刺血针1。
如图3所示,刺血针移动机构3包括连杆部件30、移动板31以及刺血针支架32。该刺血针移动机构3这样构成:通过连杆部件30的圆形运动而使移动板31的移动转化为刺血针支架32的往返运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连杆部件30是在移动板31移动时,用于使刺血针支架32与该移动连动而移动的。该连杆部件30包括第一可动销30a、第二可动销30b、固定销30c、第一臂杆部件30A以及第二臂杆部件30B。
第一可动销30a结合在移动板31上,并且用于连接第一以及第二臂杆部件30A、30B。更具体地说,第一可动销30a在第一以及第二臂杆部件30A、30B的端部30Aa、30Ba,以使第一以及第二臂杆部件30A、30B的端部30Ab、30Bb互相错开位置的状态而固定。
第二可动销30b结合在刺血针支架32上,在第一臂杆部件30A的端部30Ab上,向着与第一可动销30a相反的方向突出着。
固定销30c用于相对框架2可旋转地固定连杆部件30,在第二臂杆部件30B的端部30Bb上,向着与第一可动销30a相反的方向突出着。
如图5所示,在连杆部件30中,销30a~30c通过第一以及第二臂杆部件30A、30B而互相连接着,其结果,销30a~30c之间的位置关系被规定下来。更具体地说,第一以及第二可动销30a、30b到固定销30c的距离相等,另一方面,第二可动销30b在以固定销30c为中心的圆周上,相对于第一可动销30a错位45度。因此,如果以固定销30c为旋转中心使连杆部件30旋转,则第一以及第二可动销30a、30b以固定销30c为中心做圆形运动,第一以及第二可动销30a、30b的刺穿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的轨迹成为画成相位互相错开45度的正弦曲线。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移动板31相对于框架2可以在穿刺方向N1以及退避方向N2上移动,通过线圈弹簧Sp而连接在框架2上。该移动板31具有槽31A、操作部31B以及锁钩部31C。
槽31A用于容许连杆部件30(参照图3)中的第一可动销30a的移动。该槽31A具有相对于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而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倾斜槽部31Aa以及连接倾斜槽部31Aa的两端部的直线槽部31Ab。从图15A~图15D可知,第一可动销30a至少在刺血针1从待机位置移动至穿刺位置时在倾斜槽部31Aa中移动,另一方面,至少在刺血针1从穿刺位置沿退避方向N2移动时在直线槽部31Ab中移动。
在形成这样的槽31A的移动板31中,通过在第一可动销30a本身的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的位置和在槽31A上的第一可动销30a的位置,来决定在框架2内的位置。更具体地说,移动板31的位置作为以固定销30c为基准时的第一可动销30a的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的位置和以槽31A的中心为基准时的槽31A上的第一可动销30a的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的位置之差而获得。这样,移动板31在连杆部件30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在连杆部件30旋转一周期间,以固定销30c为中心而在自由位置(上死点)和止动位置(下死点)之间往返移动。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操作部31B是在以手动方式使移动板31移动时而使用。该操作部31B的一部分通过框架2的第一开口部21b而向外部突出,同时,通过第一开口部21b,容许向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的移动。
锁钩部31C结合在框架2的突出部21a上,用于将移动板31锁定在框架2上。正如图6B所示,移动板31这样构成:在线圈弹簧Sp处于收缩状态时,锁钩部31C位于比突出部21a更靠近退避方向N2一侧。与此相反,正如图6A所示,在使锁钩部31C结合在突出部21a上的状态下,如果线圈弹簧Sp伸开,则移动板31趋向退避方向N2一侧。
如图7、图8A以及图8B所示,刺血针支架32是用于支撑刺血针1(参照图1)、并移动该刺血针1的,与移动板31(参照图6A以及图6B)同样地,可以在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移动。该刺血针支架32具有互相可相对移动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33、34。
如图7~图9所示,第一部件33包括:用于支撑刺血针1(参照图1)的支架部35、通过连杆部件30(参照图3~图5)连接在移动板31上的第一平板部36和与第一平板部36相对设置的第二平板部37。
支架部35具有用于收容刺血针1(参照图1)的收容部38和用于限制向刺血针1(参照图1)的半径方向移动的拘束部39。收容部38形成具有模仿刺血针1的表面形状的内面形状的半圆筒状,具有一对引导面38A以及壁部38B。从图8A以及图8B可知,引导面38A用于引导后述第二部件34的拱桥34A的移动。在壁部38B上设置有缺口38b。缺口38b用于引导后述第二部件34的销34b的移动,如图9所示,在收容部38的端部形成半圆状。另一方面,拘束部39连接在支架部35上来设置,具有与刺血针1(参照图1)的外径对应的内径。
第一平板部36在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延伸,在端部36A形成有槽36a。从图1以及图3可以得知,槽36a用于容许连杆部件30中的第二可动销30b的移动,在与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着。因此,从图15A~图15D可知,第一平板部36(刺血针支架32)的位置,与第二可动销30b的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的位置一致。因此,刺血针支架32在连杆部件30旋转一周期间,以固定销30c为中心进行一个周期的往返运动。
如图8A、图8B以及图9所示,第二平板部37用于与第一平板部36一起引导后述刺血针排出机构5中的压出部件50(参照图14A、图14B)的移动。该第二平板部37通过联络部37A而与第一平板部36结合着。在联络部37A上形成有用于结合后述第二部件34的凸部34C的凹部37Aa。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第二部件34通过在安装刺血针1(参照图1)时以及刺血针排出机构5的作用,在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移动。该第二部件34具有拱桥部34A以及档板部34B。
如图10所示,拱桥部34A形成半圆筒状,以能够掩盖刺血针1(参照图1)的表面,如图7、图8A以及图8B所示,以跨过第一部件33的引导面38A的方式而配置着。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档板部34B具有这样的用途:在第二部件34对于第一部件33相对地在穿刺方向N1上移动时,接触第一部件33的壁部38B,限制向着对于第一部件33的穿刺方向N1的第二部件34的相对移动。在档板部34B上,设置有向着穿刺方向N1突出的销34b。该销34b是在对刺血针支架32安装刺血针1(参照图1)时,用于接触刺血针1(参照图1)的部分,通过第一部件33中的壁部38B的缺口38b,而使其移动受到引导。
在第二部件34上,在档板部34B的附近设置有凸部34C。该凸部34C用于嵌入第一部件33中的联络部37A的凹部37Aa,形成比凹部37Aa大若干的尺寸。凸部34C这样构成:在刺血针1插入至接触到第一部件33的壁部38B的程度时,嵌入凹部37Aa。在该嵌入状态下,由于凸部34C形成比凹部37Aa大的尺寸,因此,对拱桥部34A作用了按压刺血针1的力。这样,在使凸部34C嵌入凹部37Aa的情况下,在拱桥部34A和收容部38之间,在使按压力作用在刺血针1上的状态下,刺血针1(参照图1)被夹住。这样,可以提高刺血针1(参照图1)相对于刺血针支架32的支撑力。另一方面,在从凹部37Aa放开凸部34C的情况下,由于刺血针1通过拱桥部34A而被按压的力量变小,所以,可以容易地从刺血针支架32取下刺血针1(参照图1)。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止动解除机构4用于解除对于框架2的移动板31的止动状态,其具有摇动部件40。如图11所示,摇动部件40具有一对钢板弹簧部41、按下部42以及作用部43。
一对钢板弹簧部41具有适度的弹性,同时,从作用部43延伸出来。从图11以及图12可知,一对钢板弹簧部41隔开一定间隔而配置着,使移动板31的锁钩部31C(参照图6A以及图6B)可以在这些钢板弹簧部41之间移动。在钢板弹簧部41的端部设置有固定部41A。固定部41A用于相对框架2固定摇动部件40。该固定部41A具有一对凸部41a,在这些凸部41a之间,结合着设置在框架2的第一套管21上的结合片21e。
按下部42是通过使用者按下的部位,通过按下按下部42,如图13A~图13C所示,可以解除移动板31的锁钩部31C的结合状态。按下部42通过框架2的第二开口部21c而露出,同时,通过第二开口部21c而被容许移动。由于摇动部件40在固定部41A处被固定在框架2上(参照图12),钢板弹簧部41具有适度的弹性,因此,该按下部42可以与作用部43一起以固定部41A为支点摇动。
作用部43是在按下部42按下时用于对锁钩部31C作用按压力的部分。在作用该按压力的情况下,如图13B以及图13C所示,锁钩部31C在框架2的内侧变位,锁钩部31C的结合状态被解除。如上所述,在使锁钩部31C结合在突出部21a上的状态下,移动板31趋向退避方向N2。因此,如图6B所示,通过解除锁钩部31C的结合状态,移动板31在退避方向N2上移动。
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刺血针排出机构5用于在穿刺动作之后从刺血针支架32取出刺血针1。该刺血针排出机构5具有相对于框架2以及刺血针支架32在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可相对移动的压出部件50。该压出部件50具有操作部51以及作用部52。操作部51是在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而移动压出部件50时所使用的部分,通过第三开口21d而容许向着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的移动。作用部52用于接触刺血针支架32中的第二部件34的挡板部34B。该作用部52在操作部51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时,使其在刺血针支架32的第一以及第二平板部36、37之间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因此,在刺血针排出机构5中,通过使操作部51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而使作用部52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通过该作用部52,能够移动刺血针支架32中的第二部件34。通过这样的第二部件34的移动,第二部件34的销34b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通过该销34b而能够使刺血针1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
下面,对穿刺装置X的使用方法以及动作原理进行说明。其中,在初期状态,如图15A所示,移动板31位于退避方向N2的自由位置(上死点),第一可动销30a位于移动板31的槽31A中的倾斜槽部31Aa的左端部,第二可动销30b位于刺血针支架32中的槽36a的左端部。
在使用穿刺装置X刺穿皮肤的情况下,首先,如图1以及图15C所示,在使移动板31的锁钩部31C处于结合在框架2的突出部21a上的状态(止动状态)之后,对刺血针支架32安装刺血针1。其中,也可以在将刺血针1安装在刺血针支架32之后,使移动板31锁定在框架2上。
如图15A~图15C所示,对于止动状态来说,可以通过使移动板31的操作部31B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来实现。
在从图15A所示状态使移动板31向穿刺方向N1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包括第二可动销30b的整个连杆部件30以固定销30c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刺血针支架32在退避方向N2上抬起。在从图15B所示状态进一步使移动板31向穿刺方向N1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5C所示,连杆部件30继续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刺血针支架32在穿刺方向N1上被按下。此时,线圈弹簧Sp被拉伸,在移动板31趋向退避方向N2的状态下,移动板31的锁钩部31C结合在框架2的突出部21a上。
另一方面,在安装刺血针1的情况下,首先,如图2所示,从第一套管21取下第二套管22,刺血针支架32的拘束部39处于露出状态。然后,将刺血针1从与穿刺针11相反的方向通过拘束部39插入。此时,如图14B所示,刺血针1的端面接触第二部件34的销34b,第二部件34与刺血针排出机构5的压出部件50一起向退避方向N2移动。在第二部件34移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刺血针1的端面接触第一部件33的壁部38B,刺血针1的向退避方向N2的移动被阻止。此时,第二部件34的凸部34C嵌入第一部件33的凹部37Aa。这样,第二部件34按压在第一部件33上,刺血针1被夹在第一以及第二部件33、34之间,刺血针支架32中的刺血针1的保持状态得到可靠稳定。此外,通过凸部34C嵌入凹部37Aa时的碰撞感,可以可靠地知道刺血针1插入到了目标位置。因此,刺血针1的插入不会变得不充分,而且,不会引起穿刺深度不必要地增大,因此,可以安全地进行穿刺。
在移动板31的止动以及刺血针1的安装结束的情况下,如图6A、图6B以及图13A~图13C所示,通过按下止动解除机构4的按下部42,进行皮肤的穿刺。在按下了按下部42的情况下,包括按下部42以及作用部43的摇动部件40以固定部41A为支点向框架2的内部移动。这样,如图13B所示,作用部43接触锁钩部31C,锁钩部31C被迫变位,移至内部一侧,因此,锁钩部31C结合在突出部21a的状态(止动状态)被解除。
如上所述,在止动状态下,移动板31趋向退避方向N2,因此,在止动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如图15C以及图15D所示,移动板31向退避方向N2移动,与之相伴,连杆部件30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刺血针支架32向穿刺方向N1而被按下。其后,移动板31向退避方向N2继续移动,与之相伴,刺血针支架32在退避方向N2上被抬起,如图15A所示,刺血针支架32回归到锁定在框架2之前的自由位置。这样,从皮肤拔出刺血针1。
在穿刺操作结束的情况下,从刺血针支架32取下刺血针1。刺血针1的取下操作,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通过刺血针排出机构5来进行。即,通过使刺血针排出机构5的操作部51向穿刺方向N1移动,来从刺血针支架32取下刺血针1。
在使操作部51向着穿刺方向N1移动的情况下,作用部52向穿刺方向N1移动,该作用部52接触挡板部34B。在该接触状态下,在继续使操作部51向穿刺方向N1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作用部52而对挡板部34B作用向着穿刺方向N1的力。在对挡板部34B作用一定以上的力的情况下,第二部件34的凸部34C和第一部件33的凹部37Aa之间的嵌合状态被解除,第二部件34被迫向穿刺方向N1移动。这样,刺血针1的端面被第二部件34的销34b按下,刺血针1被迫向穿刺方向N1移动。此时,凸部34C从凹部37Aa脱出,因此,第二部件34的拱桥34A按压刺血针1的力量变小,不对刺血针1作用大的力,便可以容易地从刺血针支架32取下刺血针1。
在上述穿刺装置X中,关于刺血针支架32,说明了第二部件34的拱桥34A紧密连接第一部件33的引导面38A而相对移动的方式,但是为了对刺血针支架保持住刺血针,也可以这样构成:如果能够对刺血针作用按压力就足够了,例如,如图16A以及图16B或者图16C以及图16D所示,通过使第二部件34’、34”的拱桥34A’、34A”相对于第一部件33’、33”的引导面38A’、38A”经由间隔来相对移动,来使第二部件34’、34”的拱桥34A’、34A”变位至内部一侧,从而使拱桥34A’、34A”按压刺血针1。
更具体地说,图16A以及图16B所示刺血针支架32’这样构成:通过使第二部件34’的凸部34C’嵌入第一部件33’的凹部37Aa’,来使拱桥34A’向内部一侧变位。
另一方面,图16C以及图16D所示的刺血针支架32”相对于第二部件34”设置有与嵌入第一部件33”的凹部37Aa”的凸部34C”不同的另一凸部34D”,另一方面,对于第一部件33”,设置有用于接触凸部34D”的凸部37B”。凸部37B”向内部一侧突出,其顶点位于比第二部件34”的凸部34D”还靠内的一侧。这样,当使第二部件34”在接近第一部件33”的方向上相对移动、使第二部件34”的凸部34D”接触第一部件33”的凸部37B”的情况下,第二部件34”的拱桥34A”变位至内部一侧。
在本发明中,采用这样的构成:使刺血针支架的第二部件结合在第一部件上,通过第二部件来对刺血针作用按压力,例如可以采用如图17A~图17C或者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构造。
图17A表示在刺血针支架32的第一部件33上设置半球状的凸部37Ab,在第二部件34上设置与凸部37Ab嵌合的凹部34Ca。图17B表示在刺血针支架32的第一部件33上设置半球状的凸部37Ab,通过该凸部37Ab和第二部件34之间的抵抗,使第二部件34被固定在第一部件33上。图17C表示在刺血针支架32的第二部件34上设置半球状的凸部34C,通过该凸部34C和第一部件33之间的抵抗,使第二部件34被固定在第一部件33上。
另一方面,图18A表示在刺血针支架32的第一部件33上设置锥形凸部37Ac,通过该凸部37Ac和第二部件34之间的抵抗,使第二部件34被固定在第一部件33上。图18B表示在在刺血针支架32的第二部件34上设置锥形凸部34Cb,通过该凸部34Cb和第一部件33之间的抵抗,使第二部件34被固定在第一部件33上。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的刺血针支架6中,第二部件60作为具有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61、62的部件构造而成。在第一可挠部61上,设置有用于嵌入设置在第一部件63的联络部64上的凹部64a的突起61a。在第一部件63的壁部65上,设置有用于容许第二部件60的作用部66以及第二可挠部62的移动的贯通孔65a、65b。
如图19A所示,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61、62在第二部件60位于箭头N1方向一侧时,和刺血针1不接触,按压力对刺血针1不产生作用。另一方面,在使第二部件60从图19A所示状态向箭头N2方向移动,处于图19B所示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可挠部61接触联络部64,变位到接近刺血针1的方向,另一方面,以及第二可挠部62接触贯通孔65b的内壁,变位到接近刺血针1的方向。其结果,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61、62与刺血针1接触,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61、62来对刺血针1按压力。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刺血针支架可以适用于图20A所示方式的刺血针1’。对于该刺血针1’来说,其主体部10与前面说明的圆柱状的刺血针1(参照图2)同样,是广泛应用的商品,在主体部10’上,设置有凹部12’。在刺血针1’上,通过凹部12’而设置有段部13’。
如图20B以及图20C所示,刺血针支架7基本上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刺血针支架6(参照图19A以及图19B)相同。但是,就刺血针支架7而言,对于在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71、72的端部上设置有突起71b、72b这点上,与刺血针支架6(参照图19A以及图19B)不同。正如图20C所示,突起71b、72b用于结合在刺血针1’的段部13’上。
在刺血针支架7中,当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71、72在第二部件70位于箭头N1方向一侧时,不对刺血针1’作用按压力。另一方面,当使第二部件70从图20B所示状态向箭头N2方向移动而处于图20C所示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71、72接触刺血针1’,通过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71、72对刺血针1’作用按压力。此时,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71、72的突起71b、72b结合在刺血针1’的段部13’上。这样,使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71、72相对于刺血针1’的维持变得可靠。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采用设置有凹部12’的广泛应用的商品的刺血针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制作设置有用于结合刺血针支架7上的第一以及第二可挠部71、72的突起71b、72b的专用凹部的刺血针,使用该刺血针。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刺血针支架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刺血针支架8具有互相可相对移动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80、81。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第一部件80包括支架部82、约束部83以及引导部84。
支架部82具有整体上模仿刺血针的表面形状的内面形状,其内径在支架部82的自然状态下与刺血针1的外径一致,或者,比刺血针1的外径稍小。该支架部82包括收容部85、一对可动片86以及挡板部87。
收容部85形成半圆筒状。一对可动片86用于对刺血针1使按压力产生作用,其掩盖着收容部85的内面,连续收容部85而设置。这些可动片86具有圆弧状的内面,其端面86A通过间隙86B而互相相对。间隙86B的主要部86Ba具有一样的宽度,但通过在可动片86的角部设置圆弧状的缺口86Bb,在间隙86B的端部,其宽度尺寸增大。一对可动片86通过扩大间隙86B而可以向外部一侧变位。挡板部87在安装刺血针1时接触刺血针1的端面,用于限制刺血针1的移动。在该挡板部87上设置有缺口87a。该缺口87a用于引导后述第二部件81的圆柱部89b的移动。
拘束部83用于限制刺血针1的向半径方向的移动。该拘束部83形成与支架部82连续的环状,其内径比刺血针1的外径(支架部82的内径)稍大。
正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引导部84用于引导后述第二部件81的移动,其具有滑动部88a。从滑动部88a延伸形成两个台座部88b,在滑动部88a和台座部88b之间,形成有间隙88c。
如图21以及图24所示,第二部件81沿着第一部件80的滑动部88a,在穿刺以及退避方向N1、N2上移动。该第二部件81在平板部89a的端部设置有圆柱部89b,且具有突缘部89c伸出的形态。
从图25A、图25B、图26A以及图26B可知,圆柱部89b用于接触刺血针1并扩大第一部件80中的间隙86B的间隔。该圆柱部89b的外径比间隙86B中的主要部86Ba的宽度稍大,且其外面对应着第一部件80的缺口86Bb的内面形状。突缘部89c是在第一部件80的间隙88c移动的部分,由第一部件80的台座部88b所引导。
向刺血针支架8上的刺血针1的安装是这样进行的:从与穿刺针11(参照图23)相反的方向通过拘束部83插入刺血针1。此时,如图25A以及图26A所示,在刺血针支架8中,由于第二部件81的圆柱部89b位于第一部件80的间隙86B的主要部86Ba,因此,间隙86B处于扩大状态。在插入刺血针1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刺血针1的端面与圆柱部89b接触,圆柱部89b沿着退避方向在间隙86B的主要部86Ba移动。在插入刺血针1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如图25B以及图26B所示,刺血针1的端面接触第一部件80的挡板部87,刺血针1的向退避方向N2的移动被阻止。此时,圆柱部89b嵌入第一部件80的缺口86Bb。这样,可动片86变位到内部一侧,间隙86B的大小变小,第一部件80的可动片86按压刺血针1。此外,通过圆柱部89b嵌入缺口86Bb,使用者通过触撞感而可以知道刺血针1被可靠地安装在刺血针支架8上。
另一方面,从刺血针支架8取下刺血针1,通过使第二部件81向穿刺方向N1移动来进行。对于第二部件81的移动,利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刺血针排出机构5等进行。
即,当使圆柱部89b从圆柱部89b嵌入缺口86Bb的状态向穿刺方向N1移动的情况下,圆柱部89b的嵌入状态被解除,圆柱部89b在间隙86B的主要部86Ba内移动。此时,由于间隙86B的主要部86Ba被扩大,可动片86变位到外部,因此,可动片86按压刺血针1的力变小。这样,可以容易地从刺血针支架8取下刺血针1。
第一部件80的间隙86B以及第二部件81的圆柱部89b的构造,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对于间隙86B比起圆柱部89b的宽度尺寸来说,只要具有宽度尺寸小的部分即可,此外,在间隙86B上未必需要设置缺口。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刺血针支架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7所示,刺血针支架8C具有与前面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刺血针支架8相类似的形态(参照图21以及图22等),具有相互可相对移动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80C、81C。在第一部件80C中,在可动片86C上设置有两个圆弧状的缺口86Ca、86Cb,间隙86CA分别在其两端部设置有大的宽度尺寸。此外,在第一部件80C中,省略了前面说明的刺血针支架8中的拘束部83(参照图21以及图22等)。另一方面,第二部件81C做成与刺血针支架8中的第二部件81同样的构造。
可动片86C的缺口86Ca起到与前面说明的刺血针支架8的缺口86Bb(参照图21以及图22等)同样的作用。即,缺口86Ca是第二部件81C的圆柱部89Cb嵌入的部分,这样构成:在刺血针1(参照图28A~图28C)被固定在刺血针支架8C上时,能够获得触撞感。另一方面,缺口86Cb是在从刺血针支架8C排出刺血针1时,使圆柱部89Cb嵌入的部分。即,使用者通过圆柱部89Cb嵌入缺口86Cb时的触撞感,而能够获知刺血针1(参照图28A、图28B、图28C)被排出。
如图28A~图28C所示,对刺血针支架8C安装刺血针1是这样进行的:在第二部件81的圆柱部89Cb位于第一部件80C的缺口86Cb的状态下,从与穿刺针11相反的方向,插入刺血针1。此时,如图28A以及图28B所示,在刺血针支架8C中,刺血针1接触圆柱部89Cb,圆柱部89Cb在间隙86CA的主要部86CA’内向退避方向N2移动。这样,间隙86CA的间隔比起自然状态而被扩大。在刺血针1移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如图28B以及图28C所示,刺血针1的端面接触第一部件80C的挡板部87C,刺血针1向退避方向N2的移动被阻止。此时,圆柱部89Cb嵌入第一部件80C的缺口86Ca。这样,可动片86C变位至内部一侧,间隙86CA的宽度变小,第一部件80C的可动片86C按压刺血针1。此外,通过圆柱部89Cb嵌入缺口86Ca,使用者根据触撞感而可以获知刺血针1被可靠地安装在刺血针支架8C上。
另一方面,从刺血针支架8C取下刺血针1是通过使第二部件81C向穿刺方向N1移动而进行。第二部件81C的移动,利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刺血针排出机构5(参照图14A以及图14B)等进行。
在使圆柱部89Cb从圆柱部89Cb嵌入缺口86Ca的状态向穿刺方向N1移动的情况下,从图28B以及图28C可推测,圆柱部89Cb的嵌入状态被解除,圆柱部89Cb在间隙86CA的主要部86CA’内移动。此时,间隙86CA的主要部86CA’被扩大,可动片86C变位至外部,所以,可动片86C按压刺血针1的力变小。从图28A以及图28B可推测,在使圆柱部89Cb向穿刺方向N1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可动片86C按压刺血针1的力变小,所以,刺血针1从刺血针支架8C被排出。此时,圆柱部89Cb嵌入缺口86Cb。使用者通过圆柱部89Cb嵌入缺口86Cb时获得的触撞感,可以知道刺血针1从刺血针支架8C被取下。
前面说明的可动片86C的缺口86Cb的方式,例如,如图29A~图29F所示,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这些图所示的缺口86Db~86Ib做成这样的形态:越向穿刺方向N1靠近,间隙86DA~86IA的宽度尺寸变得越大。
更具体地说,图29A所示的缺口86Db,具备段部86Dc,通过段部86Dc,间隙86DA的宽度尺寸被阶段地扩大。图29B所示缺口86Eb的多个段部86Ec形成阶段状,通过多个段部86Ec,间隙86EA在多个阶段上扩大宽度尺寸。图29C~图29F所示缺口86Fb~86Ib具备圆锥部86Fc~86Ic,通过圆锥部86Fc~86Ic,间隙86FA~86IA的宽度尺寸被连续地扩大。
在可动片86D~86I具备缺口86Db~86Ib的情况下,在圆柱部89Db~89Ib嵌入缺口86Db~86Ib时,由于可动片86D~86I回归到自然状态,所以,此时的弹力作用于圆柱部89Db~89Ib。因此,在从可动片86D~86I产生的弹力作用于圆柱部89Db~89Ib的情况下,该弹力成为推进力,圆柱部89Db~89Ib乃至第二部件81D~81I向穿刺方向N1快速移动,刺血针1(参照图2)可能从刺血针支架8D~8I飞出。
与此相反,在具备前面例示的缺口86Db~86Ib的刺血针支架8D~8I中,缺口86Db~86Ib在圆柱部89Db~89Ib向穿刺方向N1移动时,间隙86DA~86IA的间隔连续地或者阶段地变窄。这样,可动片86D~86I不会快速地回归到自然状态,而是缓慢地回归到自然状态。其结果,不会急剧地对圆柱部89Db~89Ib作用大的力。因此,刺血针支架8D~8I在排出刺血针1(参照图2)时,能够避免刺血针1飞出。
不过,在具备圆锥部86Fc~86Ic的缺口86Fb~86Ib上,为了可靠地获得前面说明的效果,最好平缓地设定圆锥部86Fc~86Ic相对于穿刺方向N1的倾斜,相对于穿刺方向N1的圆锥部86Fc~86Ic的倾斜角度,例如设定为10~45度。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可动片86、86C~86I不一定设置一对。例如,如图30所示,也可以这样构造刺血针支架8J:支架部82J具有固定部86Ja和在该固定部86Ja之间隔开间隙86JB设置的可动部86Jb。该构造中,通过在间隙86JB的主要部86JBa中使第二部件81J的圆柱部89Jb移动,可以使可动部86Jb对固定部86Ja发生变位。这样,可动部86Jb按压刺血针1的力变小,可以容易地从刺血针支架8J取下刺血针1。
此外,图31A以及图31B所示刺血针支架8K中,为了使可动部86K向外部发生变位,在第二部件81K的端部设置有锥形面81KA。该构造中,在移动第二部件81K时,由于和锥形面81KA中的可动部86K接触的部位发生变化,因此,可动部86K可以发生变位。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穿刺装置X中这样构造:对移动板31使线圈弹簧Sp的弹力发挥作用,使刺血针支架32移动,但是,既可以这样构造:使用线圈弹簧Sp以外的弹性部件,对移动板31作用弹力,也可以这样构造:利用空气力或者电磁力等驱动力使移动板移动。此外,也可以这样构造:省略移动板,使驱动力直接作用于刺血针支架,使刺血针支架移动。
各实施方式中,以作为与包括刺血针排出机构5的压出部件50(参照图14A以及图14B)的其他部件不同的方式形成刺血针支架的第二部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个部件形成相当于第二部件的部分和相当于压出部件的部分。

Claims (16)

1.一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使保持刺血针的刺血针支架与所述刺血针一起从待机位置沿着朝向穿刺位置的穿刺方向移动,用于通过所述刺血针来穿刺对象部位的穿刺装置;
以向着与所述穿刺方向相反方向的退避方向对所述刺血针支架压入所述刺血针来进行保持的方式而构成穿刺装置,其中,
所述刺血针支架构成为:包括互相可相对移动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同时,通过使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部件相对移动来固定所述刺血针,
通过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对所述刺血针作用按压力来固定所述刺血针,
在压入所述刺血针时,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刺血针来相对移动,另一方面,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刺血针一起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而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沿着所述退避方向移动;而且
与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相比,在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刺血针支架对所述刺血针作用的按压力更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固定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对所述刺血针作用按压力来进行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部件具有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在所述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互相结合而构成所述固定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至少一方,向着所述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另一方突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至少一方为凹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结合部中的另一方为嵌入所述凹部的凸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用于对所述刺血针作用按压力的按压部;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作用部,用于在该第二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者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使所述按压部的至少一部分向着从所述刺血针离开的方向变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包括一对可动部;
在所述一对可动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作用部移动的间隙;而且,
当所述作用部在所述间隙内移动时,所述间隙扩大,所述可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着从所述刺血针离开的方向变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可动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规定所述间隙的一部分,并且用于使所述作用部嵌入的一个以上的缺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以上的缺口包括用于在固定所述刺血针时使所述作用部嵌入的第一缺口、和用于在排出所述刺血针时使所述作用部嵌入的第二缺口。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以上的缺口包括在所述作用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相对地沿着所述穿刺方向移动时,连续地或者阶段地缩小所述间隙的间隔而构成的缺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具有圆锥部,用于越向所述穿刺方向靠近越连续地扩大所述间隙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具有一个以上的段部,用于越向所述穿刺方向靠近越依次地扩大所述间隙的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具有用于越向所述穿刺方向靠近越连续地扩大所述间隙的距离的圆锥部、和越向所述穿刺方向靠近越依次地扩大所述间隙的距离的一个以上的段部。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具有固定部和可动部;
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作用部移动的间隙;并且
在所述作用部在所述间隙内移动时,所述间隙扩大,所述可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向着从所述刺血针离开的方向变位。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部件向着所述穿刺方向移动的压出机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出机构具有用于接触所述第二部件的作用部和用于使所述作用部移动而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CNB2004800102601A 2003-04-16 2004-04-14 穿刺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7334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11951 2003-04-16
JP111951/2003 2003-04-16
JP329547/2003 2003-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4209A CN1774209A (zh) 2006-05-17
CN100473340C true CN100473340C (zh) 2009-04-01

Family

ID=36760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10260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73340C (zh) 2003-04-16 2004-04-14 穿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7334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2713A (zh) * 2013-12-06 2016-07-20 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的胶囊排出器的处理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23303B2 (en) * 2007-11-16 2012-12-04 Arkray, Inc. Lancing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2713A (zh) * 2013-12-06 2016-07-20 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的胶囊排出器的处理设备
CN105792713B (zh) * 2013-12-06 2019-06-18 雀巢产品技术援助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的胶囊排出器的处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4209A (zh) 200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21854B2 (ja) 穿刺装置
JP4896037B2 (ja) 皮膚に刺す装置
CN101163448A (zh) 刺血针释放机构
US6706049B2 (en) Cap for a lancing device
JP3494183B2 (ja) 簡易採血装置
CN106456954A (zh) 微针的穿刺装置及微针贴片的敷贴装置
CN110461217A (zh) 用于分析物传感器插入的系统、装置和方法
US2011004651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xpressing body fluid from an incision
JP2009542304A (ja) 統合型採血及び試験器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MX2007002863A (es) Sistema de amortiguacion para lanceta utilizando aire comprimido.
CN102133126A (zh) 可调穿刺深度的穿刺装置
AU2001266766A1 (en) Cap for a lancing device
CN101179993A (zh) 触发器启动的刺血针
CN1981702A (zh) 具有一体化穿刺设备的分析物监视系统
CN1768703A (zh) 组合的刺血和辅助设备
CN101711678A (zh) 接触致动的刺血针装置
CN101309642A (zh) 采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0473340C (zh) 穿刺装置
KR102134469B1 (ko) 절단 생검기구
CN206063188U (zh) 订书机式内镜缝合器
KR20080038419A (ko) 환자용 피부천자기
EP1912567A2 (en) Small lancing device
CN203029310U (zh) 圆管型吻合器
KR102533757B1 (ko) 절단 생검 기구
CN203029304U (zh) 指针件及设有该指针件的圆管型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