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5423C -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5423C
CN100405423C CNB2005100668108A CN200510066810A CN100405423C CN 100405423 C CN100405423 C CN 100405423C CN B2005100668108 A CNB2005100668108 A CN B2005100668108A CN 200510066810 A CN200510066810 A CN 200510066810A CN 100405423 C CN100405423 C CN 10040542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ircuit board
chassis
curren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68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91092A (zh
Inventor
井上広一
秋山幸男
绵贯清司
大泽通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Advanced PDP Development Cent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Advanced PDP Development Center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1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1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54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542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Gas Discharge Display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形成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在上述导电体上的一对布线基板;配置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上的电流供给部;以及把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的端部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且一对布线基板分别具有的接地端子通过固定部件和导电体端部附近电气连接。由此,可以提供在交流驱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维持放电电路的驱动电路中减小了电感的安装结构。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以下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除了具有作为一般的平板显示器的特征的厚度小以外,还具有视角宽、容易制成大画面的特点,所以作为薄型大画面电视的最佳候选引人注目。
但是,与使用同样也是平板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器的装置不同,具有由于通过放电现象进行显示所以电力消耗多,且由于是大画面所以不需要的辐射也多的缺点。作为抑制所产生的不需要的辐射的技术有专利文献1。
不需要的辐射的原因之一是,随着电流变化产生不需要电压。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由于显示中使用的电流是脉冲信号,电流变化尤其激烈,使该问题更严重。该不需要的电压的产生,使在面板上施加的电压变得不稳定,降低显示品质,对画面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尽量抑制不需要的电压的产生,对于提高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综合性能是有效的。为了抑制不需要的电压的产生,必须减小电路的感应部分,降低电感。
一般地,为了降低电感,缩短布线,增加布线的宽度之类的对策是有效的,但在这些对策不适用时或除了这些对策之外还要进一步采取其它对策时,可考虑利用涡电流。作为降低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关的电感的技术有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10-2828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2-150943号公报
虽然电路的哪一个部分都必须减小感应成分,但尤其是在电流流过的路径处降低感应成分效果更大。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最大的电流流过的电路是用来通过放电显示图像的显示用电流即维持放电电流所流过的维持放电电路。维持放电电路用来使面板发光,在整个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以相同的定时流动超过100A的脉冲信号的电流。
该电路的长度大致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宽度相等,形成长且大的环路,所以也是电感大的电路。而且,如果研究电路的电感分布,则发现除了面板主体以外,一对印刷布线基板和连接它们的接地电位的路径的电感大。希望降低该部分的电感。这是因为,由于这样的大电流、高电压流过面板,产生放电时的电压下降、波形紊乱、产生电磁发射噪声等电感造成的不良影响。
但是,上述的专利文献都没有考虑降低配置了维持放电电路的印刷布线基板内的布线的感应成分以降低电感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降低包含了维持放电电路的印刷布线基板内的电感的高画质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形成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在上述导电体上的一对布线基板;配置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上的电流供给部;以及把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的端部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且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中的一个布线基板中,从上述一个布线基板向上述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中的一个连接布线基板供给电流的方向和从上述导电体向上述一个布线基板供给电流的方向相同。
还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形成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在上述导电体上的一对布线基板;配置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上的接地端子和电流供给部;以及把上述布线基板的端部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且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上具有的上述接地端子通过上述固定部件与上述导电体端部附近电气连接。
另外,从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一个布线基板供给的电流,依次流过上述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中的一个连接布线基板、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另一个连接布线基板、另一个布线基板,然后依次流过与上述另一个布线基板连接的固定部件、上述导电体、与上述一个布线基板连接的固定部件、上述一个布线基板。
另外,在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流动的电流方向和在上述导电体上流动的电流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另外,还包括在上述导电体和上述一对布线基板之间配置的一对导电性板,且从上述布线基板供给的电流通过上述导电性板流到上述导电体。
还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形成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在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侧面上通过一对连接布线基板连接的一对布线基板;配置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上的电流供给部;以及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与配置了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配置的、通过上述一对布线基板和固定部件与上述导电体电气连接的一对导电性板。
还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多个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且具有空隙的导电性的导电体;在上述导电体的与配置了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面相反的面上分别通过固定部件固定的、与上述导电体电气连接的一对布线基板;以及把上述一对布线基板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侧面电气连接的一对连接布线基板。
还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形成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在上述导电体的与配置了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面相反的面上配置的与上述导电体端部电气连接的两个导电性板;与上述两个导电性板分别电气连接,且对应各导电性板分别设置的两个布线基板;以及把上述布线基板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连接的连接布线基板,且上述两个导电性板分别与上述导电体的相互垂直的两个边平行地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3A-3C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5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6是用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效果的图;
图7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概略斜视图的图;
图8是展示根据图7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9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概略斜视图的图;
图10是展示根据图9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11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概略斜视图的图;
图12是展示根据图1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13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14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15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概略斜视图的图;
图16是展示根据图15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17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18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概略斜视图的图;
图19是展示根据图18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21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23A-23C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24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25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概略斜视图的图;
图26是展示根据图25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27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概略斜视图的图;
图28是展示根据图27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29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图30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并不狭窄地限于实施例,当然也可以采用使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的种种变更。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图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剖面。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两个玻璃板构成。图的下方是制品的正面,是前面板113(第一面板)。在前面板113的内侧(图中上侧)是背面板114(第二面板),在由两面板夹着的空间中产生等离子体放电,显示图象。在前面板113上形成有用于显示的X电极和Y电极(图中都未示出)。在两面板的后面图(图中的上)是作为固定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的铝底盘116(厚度1.5mm)。包含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外壳(未图示)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成品整体用双面胶带115固定在该铝底盘116上。
在铝底盘116上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一对布线基板即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2,用这一对布线基板进行维持放电即用于显示的放电。该布线基板是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最大电流(维持放电电流)流过的部分,必须降低其电感。
维持放电的电源是供给电流的一对电流供给部即Y侧电源电容器103和X侧电源电容器104。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是交流驱动,Y侧电源电容器103和X侧电源电容器104交互作为电源。
下面按顺序说明维持放电电路的路径。现说明由作为一个电流供给部的X侧电源电容器104供给电流的阶段。从X侧电源电容器104的高压侧端子(未图示)流出的电流,经由作为控制被供给的电流的半导体开关的X侧半导体开关106,进入流向面板的路径。即,从作为一个布线基板的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2出来,导入作为把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2的端部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布线基板的X侧挠性基板112。在此,电流从集中型变成分散型。在由前面板113和背面板114夹着的空间中实现放电的维持放电电流,经由作为把另一个布线基板即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1的端部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布线基板的Y侧挠性基板111,流入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1。在此,电流变成集中型。电流经由作为半导体开关的Y侧半导体开关105导入到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1的布线电路的接地布线,从在接地布线上设置的接地端子150经由作为固定部件的Y侧通电凸台107到达铝底盘116。在此,电流变成分散型。以大致平行状态在铝底盘116内流动的维持放电电流在流入作为固定部件的X侧通电凸台108时变成集中型,经由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2内的布线电路的接地布线,流到半导体开关的X侧电源电容器104的接地端子(未图示),环路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具有X侧、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那样的一对布线基板的图,但只要有一个布线基板,其中存在一对维持放电驱动电路,维持放电电路的路径就与上述相同。
在此,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支撑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1的固定部件中的铝底盘116中央侧作为Y侧非通电凸台109电气绝缘,同样地,支撑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2的支柱中的铝底盘116中央侧作为X侧非通电凸台110电气绝缘,使电流强制地从在布线基板的端部上配置的在向作为导电体的铝底盘116的端部附近流入这一点;以及在布线基板和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端部连接的连接布线基板之间的电流的流入流出,及在铝底盘和布线基板内部之间的电流的流入流出,在布线基板的一个方向上进行这一点。
图2中展示了从斜上部向下看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成品的正面)时的状态。图中重复展示了一对布线基板内的维持放电驱动电路的示意电路图的简化状态图。另外,省略了作为显示部的面板、支撑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部件等以及在说明中不需要的驱动电路,只图示了驱动电路的一部分。
在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交流驱动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以时序方式进行擦除(重置)、存储(寻址)、显示(维持放电或保持)这三种动作。本发明以其中的维持放电期间作为对象。
位于图的最深(下)处的是作为导电体的底盘201。在底盘201的内侧(图中下侧)是作为显示部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底盘201支撑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未图示)、用来驱动面板的各种电路及连接电路之间和电路和面板之间的各种布线(部分地图示),是比较厚的铝板,为了作为成品即显示器使用,还要用脚等的支撑部件(也未图示)支撑底盘201。
在维持放电期间,向预先存储(寻址)了显示/非显示的面板全体施加脉冲状的交流电压,使面板点亮(flash)。用于它的电极叫作X电极和Y电极(有时也总称为总线电极),连接用的端子排列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未图示)的长度方向(图中横向)的端部上。
用于向该端子供给电流的电路即维持放电驱动电路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上构成。如上所述,它也可以是在一个布线基板上有两个维持放电驱动电路。虽然电源的供给源是在另一个基板(未图示)上,该电路的实质的电源是作为供给电流的电流供给部的Y侧电源电容器204和X侧电源电容器205,是由电解电容器和薄膜电容器并联连接而成的。它们分别承担维持放电电流的交流的半波。图中表示由X侧电源电容器205供给电流的阶段。电流流过的路径用粗线表示。
下面按照顺序说明路径。从X侧电源电容器205的高压侧端子(未图示)流出的电流和X侧半导体开关209的上侧为ON,下侧为OFF,所以通过上侧,经由在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上的端部附近配置的连接器(未图示),到达导向面板X电极的布线207。导向面板X电极的布线207是作为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X侧电极的连接用端子(未图示)相连的连接布线基板的挠性布线基板。从位于X侧电极的连接用端子的延长线上的面板内的X电极(未图示)流入面板的显示单元(未图示)的电流,从面板内的Y电极(未图示)经由Y侧电极的连接用端子(未图示)到达导向面板Y电极的布线206(它也是挠性布线基板)。导向面板Y电极的布线206用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上的端部附近配置的连接器(未图示)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内的布线相连,由于电流在Y侧半导体开关208的上侧是OFF而在下侧是ON,通过下侧连到接地线。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流出的电流经由底盘上的底盘通电部210到达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经由布线基板内的接地布线到达X侧电源电容器205的接地侧端子(未图示),完成一个环路。另外,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向底盘的电流供给和从底盘向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的电流供给,从把各布线基板端部和底盘端部电气连接的固定部件(未图示)进行。
在下一阶段中,电流向相反方向流动。此时,Y侧电源电容器204是电源,通过Y侧半导体开关208的上侧,从导向面板Y电极的布线206到面板,从导向面板X电板的布线207通过X侧半导体开关209的下侧经由底盘通电部210到达Y侧电源电容器204。
象在图中用线圈表示的那样,布线中存在电感。电感随布线长度、布线宽度、布线厚度、布线的配置、邻接布线的有无、其上流过的电流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变化,但在布线长度相同时,布线宽度即电流的宽度是决定其值的最大的因素。在从开始说明的维持放电电路中,面板内的布线全都并联连接时,电感为几百nH(纳亨),是电感最大的部分。除此之外,底盘通电部210、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具有大的电感。
与面板内的布线同样地,底盘通电部210由于相对于电流流过的长度有比较大的宽度,电感的绝对值与该长度大小的比值比较小。而且,由于底盘通电部210的电流与流过面板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由于与流过面板的电流的互感作用导致的电感相抵消效果,可以使把面板和底盘通电部210合并后的总电感具有显著减小的值。与此不同,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内的布线在布线布置有很多制约,布线长度短,具有大的电感。而且不是象面板和底盘通电路210那样的有效地降低电感的结构。本发明中提供了实现既是有效地发挥面板和底盘通电部210的互感造成的电感相抵消的作用的结构,又是用来同时降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内的布线的电感的结构的对策。
使用图3说明使面板和底盘通电部的磁耦合更强且降低电感的结构。图3示出了在维持放电布线基板(未图示)中配置的维持放电驱动电路的接地布线的接地端子与底盘400连接的位置三种变化时的底盘400内的电流分布。图中的12条曲线表示电流的流动,1条线表示相同的电流量。
首先,说明向底盘400流入电流的点相互靠近时(图3A)的情况。供电点404在左右各有两个共4个。在供电点404和右供电点404分别同步。即,从左边的两点供给电流的瞬间电流流入右边的两点。在该配置中,电流的一部分不朝向相对置的供电点404,在相反方向上流动。即,存在逆流部分407。而且平行部分401短。在平行部分401中,由于流过与面板(未图示)方向相反且平行的电流,该部分的电感在面板和底盘400中基本上抵消。但其它部分中的抵消效果小。尤其是,在逆流部分407中互感为正,比单独的电感还大。
其次,在向底盘400流入电流的点比图3A更分离开来的图3B中,由于供电点405靠近底盘400的端部,象逆流部分407那样的电感明显增大的部位不存在。与此同时,平行部分402比平行部分401长,更增加电感的抵消效果。因此,与图3A相比,图3B中的面板和底盘400合成后的电感减小了。
最后,在图3C中说明用底盘400的端部供电的供电线4%。与以上两例不同,如果在端部线状地供电,平行部分403延伸至底盘400的端部。结果,流过面板的维持放电电流和流过底盘400的维持放电电流的互感最小(绝对值最大),面板和底盘400合成后的电感接近零。
以上描述了利用互感减小面板和底盘合成后的电感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电流的流动是与图3B相当。为了实现这一点,使靠近铝底盘116中央的固定部件电绝缘,使铝底盘116端部附近的固定部件电导通。
即,通过尽可能使布线基板和底盘之间的电流的流入流出、及布线基板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之间的电流的流入流出在布线基板的一个方向上进行,可以实现在布线基板内的电流路径以及布线基板和底盘或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之间的电流路径上,增加电感的抵消效果,降低互感的显著效果。
另外,基于图3A-3C,与电气连接的固定部件相连的铝底盘的端部附近,指铝底盘的端部,即≥0mm且≤约240mm的范围,优选为≥0mm且≤100mm的范围。
(实施例2)
参照图4-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
图5展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整体的剖面。图中的箭头表示某瞬间的维持放电电流的路径和方向、粗且头大的箭头表示电流分散(展宽成面状)地流动的部分。而细且头小的箭头表示电流集中(宽度小的流路)地流动的部分。作为电感的特性,即使长度相同,在分散流动的部分中电感小,而在集中流动的部分中电感大。
维持放电电流以作为电流供给部的X侧电源电容器604的正侧电极(未图示)为起点,通过作为半导体开关的X侧半导体开关606,经由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的布线图形流向作为连接布线基板的X侧挠性基板612。至此是印刷基板内的布线,电流集中地流动。然后,如果流入X侧挠性基板612则电流分散成面状。维持该状态不变,通过在由前面板613和背面板614夹着的狭小空间的前面板613侧设置的总线电极(未图示),在面板上进行发光,通过Y侧挠性基板611流入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至此是分散电流。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内,电流在宽度比较窄的图形上流动。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中,用Y侧半导体开关605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内的接地布线连接,导入Y侧通电凸台607。如果从Y侧通电凸台607流入作为导电性板的Y侧整流板618,电流成为分散状态,流过Y侧整流板的电流621象所示那样导向底盘616的端部。用来把Y侧整流板618固定到底盘616上的部件是电绝缘的Y侧绝缘隔板609,由于使用绝缘材料,维持放电电路不会经由该部分流入底盘616。全部电流从与底盘616端部直线状连接的作为导电性板的Y侧整流板618仍宽宽地流入底盘616。流入底盘616的电流620在底盘616的整个表面上大致均匀地宽阔,基本上只在一个方向上流动。由于该方向与流过面板的电流617的方向相反,且与流过面板的电流617串联连接,所以相位完全一致。结果,流过面板的电流617和流过底盘的电流620基本上完全抵消了电感,该部分的电感非常小。从底盘616经直线状的连接部流入X侧整流板619的维持放电电流都保持分散状态流入X侧通电凸台608。在此也是,由于X侧整流板619用X侧绝缘隔板610固定在底盘616上,除了上述路径以外,电流不会从底盘616流入X侧整流板619。电流以集中状态从Y侧通电凸台607流出。经由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的接地图形到达X侧电源电容器604的负侧电极(未图示),路径结束。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作为一对导电性板的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在此,“整流”不是指把交流变换成直流,而是指使流过底盘的电流变成平行电流。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第一功能是使以集中状态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内流动的电流以分散状态导入底盘616。而且,通过使与底盘616相连的连接部在底盘616的端部线状地分散,可以使在底盘上流动的电流620在底盘616的端到端按以分散状态整流了的状态流动,可以使与流过面板的电流617的电感的相抵消的效果最大化。该功能需要配置成从底盘端部把板状的整流板弯折,使整流板在与底盘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与底盘大致相同的尺寸。只要能连接成使底盘和整流板的连接为,底盘端部侧面或底盘端部面上和整流板端部侧面或端部上表面或下表面的面上相连接,尽可能地在整个面上流过电流,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配置,在整流板面上宽宽地流动的电流,以原样宽宽地流过底盘,可以象图3C那样使底盘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之间的电感的相抵消效果最大化。
关于可使布线基板和整流板之间的电感的相抵消效果最大化的功能,以下再进行说明。
另外,作为一对导电性板的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的第二功能是降低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内的布线中产生的电感。
在此,使用图4说明使控制难的布线基板内的电感降低的结构。与图2对比来说明。通电板501与取出了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2或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03内的布线的一部分的简化了的结构相当。另外,邻接导电板502与底盘201相当。在通电板501和邻接导电板502磁耦合的状态的场合下,在邻接导电板502内的与通电板501重叠的部分即涡电流感应部503上,产生与流过通电板501的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图中用箭头表示)相位相同且方向相反的电流。该电流导致的磁通的方向,是与在通电板501上流过的电流导致的磁通的相抵消的方向。因此,通电板501的电感降低。但是,由于在涡电流感应部503上产生的电流必须在邻接导电板502内结束,所以在涡电流感应部503外部呈“8”字状流过。如果没有该外周部,在涡电流感应部503上不能充分产生电流,不能充分降低导电板501的电感。为了使通电板501和邻接导电板502磁耦合,两者的距离必须近。
图4所示的通电板501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内的图形相当,邻接导电板502与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相当。即,用在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中产生的涡电流减小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内的布线上产生的电感。由此造成的电感降低效果,在数值上比上述第一功能的效果小,但作为图形设置制约多的印刷布线基板内的布线电感的降低功能,是很宝贵的。
与上述的两个功能相比,虽然效果小,但还是可以举出屏蔽效果作为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的第三功能。即,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中产生的磁场很复杂,在靠近它们的面状导电体中产生复杂的涡电流,它具有降低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中产生的电感的效果,但该涡电流扰乱了在底盘中流动的电流620。如果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不存在,则或多或少地在底盘中流动的电流620中产生由涡电流导致的紊乱,但如果在中间有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则可大幅度缓和紊乱。
为了有效地发挥第一、第二和第三功能,希望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比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大。尤其在和布线基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纵向)上,为了使电流足够宽,希望尽可能地接近底盘616的尺寸,理想的是与其大小相同。
另外,为了有效地发挥第二和第三功能,要求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尽可能地接近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并远离底盘616。用模拟实验验证的结果是,希望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1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602的形成接地布线的布线层的距离,比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与底盘616的距离更短。同时,希望面板内的形成X电极或Y电极的前面板613的背面板614侧表面与底盘616的距离,比Y侧整流板618和X侧整流板619与底盘616的距离更短。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作为为了同时具有上述的两个效果的结构,导入了导电性板即整流板这一点。
图6中用曲线展示了用实验确认设置了整流板的本实施例的效果的数据。是使用电磁波暗室测定放射噪声的垂直偏振波分量得到的数据。搭载了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等离子体电视的放射噪声在图中用颜色浅的折线表示,而搭载了现有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等离子体电视的放射噪声用颜色深的折线表示。
在作为制品层次的装置中,不可能直接测定根据本发明的效果带来的电感的降低,而且作为制品的必要性能的提高而测定电磁噪声是合适的,所以进行了测定。横轴表示电波的频率,纵轴表示空间的电位梯度(电磁波的强度),越往上表示噪声越大。
尤其是,在200MHz以下的低频区得到了约3dB的噪声的降低。通过设置屏蔽可以比较简单地抑制高频分量的噪声,但该低频分量的噪声难以降低。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低频分量的噪声小,对于实现高品质的图象显示效果显著。
(实施例3)
参照图7和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
图7是显示面(成品的正面)朝下从斜上方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状态。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两个玻璃板构成。在此,看到两个中的成品正面侧的面板(前面板1101)的内侧。在前面板1101的内侧(与背面板1102相对置的一侧)上形成用于显示的X电极和Y电极(都未图示)。在前面板1101的后面(图中的上)上有背面板1102(图7中看不到)、双面胶带1103(图7中也看不到),再在其上有铝底盘1100(厚1.5mm)。包含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外壳(未图示)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成品整体固定在作为导电体的铝底盘1100上。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尺寸大,为了使整体的显示均匀化,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两个维持放电电路。分别占据画面的上半部分的下半部分。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上具有Y侧电源电容器A1112、Y侧电源电容器B1113、和Y侧半导体开关A1116、Y侧半导体开关B1117,且经由Y侧挠性基板1106到达前面板1101的Y侧电极端子(未图示)。同样地。在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5上具有X侧电源电容器A1114、X侧电源电容器B1115、和X侧半导体开关A1118、X侧半导体开关B1119,且经由X侧挠性基板1107到达X侧电极端子(未图示)。
图8示出图7的剖面,与图5相同,关于维持放电电流的路径与图5中说明的相同。在前面板1101的后面(图中的上)具有背面板1102,在该两个玻璃板之间封入气体引起等离子体放电。另外,还看到了用来把前面板1101和背面板1102固定在铝底盘1100上的双面胶带1103。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与铝底盘1100的连接部(端部)上,在整个全长上使用导电性的双面粘接带,在直线状的整个宽度上接受电流。
另外,作为一例,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5是四层印刷板,纵(成品使用时是上下方向)是312mm,横(成品使用时是左右方向)是240mm。与此不同,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是纵550mm、横300mm。从正上方(图7的手前方、图8的上方,在成品使用时是后面)看时,配置成看到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后面Y侧整流板1120完全伸出,看到在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5的纵向后面X侧整流板1121完全伸出。如图4中说明的那样,这是确保邻接导电板502,有助于使涡电流回流,且用来使各布线基板内由维持放电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的在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中产生的涡电流充分增大的尺寸和配置。而且,纵方向的尺寸是出于除了确保涡电流以外,尽量接近铝底盘1100的纵尺寸575mm,使电流尽可能地宽的目的确定的。
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的材质是铝。虽然用铜也可以,但从成本出发使用了铝。厚度为0.5mm。由于厚度(电阻)几乎对电感几乎无影响,很薄都可以。但由于比较变形难以取放,采用了该厚度。
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的下表面和Y侧整流板1120的上表面、以及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005的下表面和X侧整流板1121的上表面的距离是6mm。由于在各布线基板之间有插入部件,这是接近极限的距离。另外,Y侧整流板1120的下表面和X侧整流板1121的下表面与铝底盘1100的上表面的距离是10mm。该距离越大,对于在铝底盘1100中流动的维持放电电流的整流越有效,但为了尽可能减小成品整体的厚度,采用了该数值。
作为固定部件的Y侧通电凸台1108和Y侧非通电凸台1110用来把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固定在铝底盘1100上,作为固定部件的X侧通电凸台1109和X侧非通电凸台1111用来把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5固定在铝底盘1100上,所以分别设在布线基板的四角。而且,Y侧通电凸台1108和Y侧非通电凸台1110、以及X侧通电凸台1109和X侧非通电凸台1111分别以同轴连接,更可靠地固定了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5。由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5中是布线宽度较小的图形,容易增大电感。因此,为了降低电感,希望使Y侧电源电容器A1112和Y侧电源电容器B1113与Y侧通电凸台1108的直线距离,以及X侧电源电容器A1114和X侧电源电容器B1115与X侧通电凸台1109的直线距离变短。
(实施例4)
参照图9和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
图9是显示面(成品的正面)朝下从斜上方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状态。另外,图10展示了图9的剖面。
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导电体的铝底盘1700的结构。在实施例3中是1个铝板,但在本实施例中是中空,即,有空隙的筒状结构。该空隙位于与底盘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板厚为1mm,中空部分(空隙)的高度(面板侧底盘1701的铝底盘1700内侧面与电路侧底盘1702的铝底盘1700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电路侧底盘1702的铝底盘1700外侧面、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7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8的铝底盘1700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为6mm,面板侧底盘1701的铝底盘1700外侧面、与前面板1704的背面板1705侧的面的距离为4mm。筒是上下有开口部,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用只位于面板左右的底盘间连结部1703电气连接的结构。而且,为了由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确保空间强度(防止不必需的振动),用多个(约40处)作为绝缘性部件的底盘间绝缘隔板1713把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相互机械固定。
作为整个铝底盘1700,起到实施例3的铝底盘1100和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的作用。即,面板侧底盘1701(第一导电体)与铝底盘1100作用相同,电路侧底盘1702(第二导电体)与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作用相同。
在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向上流动电流的状态下展示维持放电电流的流动。为了简单起见,合起来说明两个路径。从作为电流供给部的X侧电源电容器1715流出的电流经由X侧半导体开关1717从作为连接布线基板的X侧挠性基板1710流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1704,经由Y侧挠性基板1709流入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7。用Y侧半导体开关1716导至接地布线,经由与接地端子连接的Y侧通电凸台1711到达电路侧底盘1702。在此,几乎全部电流流向面板端部方向即图中左边的方向。电路侧底盘1702与实施例3中的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不同,在面板的中心不分离。尽管电流不向面板的中心方向流而是向端部方向流,当然有很小一部分电流向中心方向流动,但其值造不成大的影响。这是本实施例的特征。由于流过前面板1704的X电极和Y电极即总线布线(未图示)的维持放电电流(从右向左以平行电流流动)导致的磁场,电流以从左向右流动的方式导入面板侧底盘1701。与此相连,从Y侧通电凸台1711向电路侧底盘1702流入的电流通过底盘间连结部1703流入面板侧底盘1701。即,虽然在结构上看上去与实施例3不同,但作为功能与实施例3相同。从左向右流过面板侧底盘1701的维持放电电流经由右侧的底盘间连结部1703到达电路侧底盘1702,通过X侧通电凸台1712流入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8的接地布线,到达X侧电源电容器1715,完成环路。
在实施例3中,由于作为一对导电性体的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相互之间不直接连接,电流不会从Y侧整流板1120向X侧整流板1121直接流动,也不会有逆向的电流。本实施例中,由于电路侧底盘1702是一体的,根据面板侧底盘1701与电路侧底盘1702的面间距离、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7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8与电路侧底盘1702的面间距离、前面板1704和面板侧底盘1701的面间距离这三个面间距离的大小改变维持放电电流的流动。有时维持放电电流的一大部分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7流向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8,或者相反只经由电路侧底盘1702流动。象这样流动时,整个维持放电电路的电感高。
为了避免这一点,确保所希望的上述那样的电流流动,必须使面板侧底盘1701的铝底盘1700外侧面与前面板1704和背面板1705侧面的距离、以及电路侧底盘1702的铝底盘1700的外侧面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7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8的布线形成面的距离,此面板侧底盘1701的铝底盘1700内侧面和电路侧底盘1702的铝底盘1700内侧面的距离小。即,铝底盘的空隙的距离(高度)比铝底盘和布线基板的面间距离大,且比铝底盘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面间距离大。
这是因为,必须使面板侧底盘1701和前面板1704的总线布线的磁耦合、以及电路侧底盘1702和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7或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8的磁耦合比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的磁耦合强。
本实施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是避免维持放电电流电路的短路。即,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的电气连接不仅限于铝底盘1700左右端的底盘间连结部1703。换言之,必须避免在除左右端以外的地方把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电连接。为了确保面间的强度,采用不是金属而是绝缘物构成的底盘绝缘隔板1713。
在本实施例中,铝底盘1700是袋状的一体的部件,但只要在电气上同等,也未必要一体。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考虑在实施例3中在面板中心部连接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的结构。连接两者的目的不是电气连接而是机械连接,即增加强度。连接部未必是全部电气连接,用绝缘物连接也可以,用一条或多条棒状的金属等连接也可以。电路侧底盘1702可以不是完全的一块金属板,也可以考虑只由金属构成的或由金属和绝缘物组合而成的复合结构。此时,实施例3中的铝底盘1100与本实施例中的面板侧底盘1701相当。因此,该部件必须是一块金属板。
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把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相互固定的部件使用了多个底盘间绝缘隔板1713,但并不一定非是把它们分离开来的部件,也可以在底盘间绝缘隔板1713之间的空间填满绝缘性部件。这时可以增加铝底盘1700的刚性,是有好处的。
相反,积极地利用面板侧底盘1701和电路侧底盘1702间的空间可得到本实施例的变形结构。该变形结构的优点是热性能。本实施例中,铝底盘1700是筒状,在成品的使用状态下上下空间被打开。即,是扁平的烟囱状态。因此,如果被铝底盘1700内的面板侧底盘1701、电路侧底盘1702和底盘连结部1703包围的空间内的空气被加热,则产生上升气流,实现良好的空冷性能。为了使其效率更加良好,把底盘间绝缘隔板1713在上下方向上整齐排列,而不是不规则地分散。由于维持放电会使面板大量发热,与此同时从驱动电路的半导体也产生热,可以把这些热高效地散热。
(实施例5)
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
图11是显示面(成品的正面)朝下从斜上方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状态。另外,图12展示了图11的剖面。
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对布线基板的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位于作为一对导电性板的Y侧整流板1916和X侧整流板1917与作为导电体的铝底盘1900之间。即,相对于一对布线基板,在与配置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配置一对导电性体,一对导电性体通过固定部件与一对布线基板电气连接。与其它实施例相比,整流板和布线基板的位置关系是相反的。
如上所述,由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必须与Y侧整流板1916和X侧整流板1917相近接,仅仅把位置颠倒是不够的。即,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的不搭载部件的面必须朝向Y侧整流板1916和X侧整流板1917。因此,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的部件搭载面配置成面向铝底盘1900,与实施例3的布线基板的方向相反。
而且,由于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连接到前面板1901的Y电极(未图示)的Y侧挠性基板1906和从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连接到前面板1901的X电极(未图示)的X侧挠性基板1907与Y侧整流板1916和X侧整流板1917相交叉,分别在Y侧整流板1916上设置Y侧交差孔1918,在X侧整流板1917上设置X侧交差孔1919,实现布线的交叉。
关于实现交叉的方法,可以把Y侧挠性基板1906和X侧挠性基板1907分割成多个。另外,在把Y侧挠性基板1916和X侧挠性基板1917开孔时,可以不象本实施例那样开一个大孔而是分割成多个小孔。无论如何,必须有用于交叉的某种结构。
如果进行交叉,在大大小小的电流的流路上产生狭窄的部分,成分电感增大的要因。即使电感多少有些增大,该结构也具有降低电磁噪声的优点。
其一是存在逆环路。图12中存在3个大的电流环路。即,由流过前面板1901的维持放电电流、流过铝底盘1900的维持放电电流、以及Y侧挠性基板1906和X侧挠性基板1907的交叉部的面板侧的部分构成的电流环路(第1环路);由流过Y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的维持放电电流、流过Y侧整流板1916的维持放电电流、以及Y侧挠性基板1906的各交叉部的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侧构成的电流环路(第2环路);最后还有由流过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的维持放电电流、流过X侧整流板1917的维持放电电流、以及X侧挠性基板1907的各交叉部的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侧构成的电流环路(第3环路)。第2和第3环路,与第1环路的方向相反。即,由这些环路形成的磁场,在第1环路中与第2和第3环路中方向相反,且相互抵消。由整个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产生的磁场是内部的相反方向的磁场相抵消后残留的,所以变弱。即,降低了漏到装置外部的电磁噪声。
还有一个是,象图11那样,把Y侧整流板1916和X侧整流板1917配置在装置之外,作为电磁噪声源的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不直接露在外面。Y侧整流板1916和X侧整流板1917是接地电位,吸收由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5产生的电磁噪声,具有降低放出到外部的电磁噪声的效果。
(实施例6)
参照图1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
图13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图中的下侧是成品的显示面(正面)。
本实施例是实施例3的变形例。即,是为了进一步确保实施例3的效果,使Y侧整流板1120和X侧整流板1121离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105更近时的结构。如上所述,整流板越靠近维持放电布线基板,越能降低维持放电布线基板内的电感,但为了使插入部件的前端从基板伸出,比约5mm更近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在面向Y侧整流板2116和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104的部分和面向X侧整流板2117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105的部分上覆盖了绝缘物的薄膜。即,在整流板和布线基板之间设置了绝缘层(Y侧整流板绝缘层2118和X侧整流板绝缘层2119)。
Y侧整流板绝缘层2118和X侧整流板绝缘层2119的材质是通常的有机物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制。由于它们的厚度为0.5mm,足够厚,所以即使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104或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105的插入部件的前端刺破也不会影响绝缘。结果,Y侧整流板2116和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104的表面间的距离、以及X侧整流板2117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105的表面间的距离可大幅度减小至约1mm。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通过在实施例4的电路侧底盘1702表面上形成绝缘薄膜,可以使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7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708更靠近电路侧底盘1702。
而且,在实施例5中也是,通过同样地在Y侧整流板1916和X侧整流板1917上覆盖绝缘薄膜,可以使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1904更靠近Y侧整流板1916,且使X侧维持放电上1905更靠近X侧整流板1917。
(实施例7)
参照图1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7。
图14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图中的下侧是成品的显示面(正面)。
本实施例是实施例6的进一步改进。即,为了更加缩短整流板和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距离,在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一个导电层上形成了整流板。即,使作为导电性体的整流板和布线基板面接触地配置,成为一体。
结果,Y侧整流层2214和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204的表面间的距离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204内的布线层间的距离相等,为约0.5mm。X侧整流层2215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205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也一样。这样,可以不与铝底盘2200连接。作为连接部件,用与Y侧挠性基板2206和X侧挠性基板2207同样的连接器把Y侧整流挠性基板2216和X侧整流挠性基板2217连接起来。当然,这些部件也可以是单纯的金属板或金属箔,但从与印刷板上的连接器的结构上的整合性上看,采用了挠性布线基板。
电感降低的效果对产生涡电流的导电部件(在此是Y侧整流层2214和X侧整流层2215)的电阻值不敏感。即,即使不采用象实施例3那样的厚的金属板,而是只有一层印刷板(在此厚为35μm),效果也没什么降低。由于离布线层越近,效果越显著,这是一个大的优点。但是,也有缺点。如上所述,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2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2205上搭载了插入部件。为此,形成了贯通基板表里的铜箔的图案(通孔)。另外,为了在印刷板内的层间布线也使用了通孔。当然,通孔是各种各样的电位,除了与Y侧整流层2214和X侧整流层2215连接的接地布线的通孔以外都必须是绝缘的。结果,不能得到完全的导电膜。即,不是完全的导电板,效果减小。
另外,平面方向上的尺寸也有制约。在从实施例3到实施例6中,使用的整流板的尺寸比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尺寸稍大。即,构成为,从整流板向铝底盘的垂直投影面覆盖了从维持放电布线基板向铝底盘的垂直投影面。因此,象图4的邻接导电板502那样,涡流有用于形成环路的足够的空间。这一点,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整流板和布线基板尺寸相同,对于形成环路不利。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布线中,在布线基板中维持放电电流流过的图案与布线基板的尺寸几乎相同的情形没有,所以多数情况下在周围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本实施例中大幅度缩小整流板和布线基板的距离的效果很大,充分地发挥了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例8)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8。
图15是从面板的斜后方观察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电路时的状态。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两块玻璃板构成。在此,看到了两块中的正面侧的面板(前面板3101)的内侧。在前面板3101上形成有用于显示的X电极和Y电极(都未图示)。在前面板3101的后面(图中的上)有背面板3102(在图15中看不到)、双面胶带3103(在图15中也看不到),再在其后面有铝底盘3100,把包含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外壳(未图示)的整个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固定在该铝底盘3100上。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4上有Y侧电源电容器A3118、Y侧电源电容器B3119、Y侧半导体开关A3122、Y侧半导体开关B3123,并经由Y侧挠性基板3106到达前面板3101的Y侧电极端子(未图示)。同样地,在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5上有X侧电源电容器A3120、Y侧电源电容器B3121、X侧半导体开关A3124、X侧半导体开关B3125,经X侧挠性基板3107到达X侧电极端子(未图示)。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电流供给部的电容器配置成比半导体开关更靠近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端部。
图16中示出图15的断面。在前面板3101的后面(图中的上)有背面板3102,在该两块玻璃板之间封入气体引起等离子体放电。另外,还看到了用来把前面板3101和背面板3102固定在铝底盘3100上的粘接薄片即双面胶带3103。
在此,描述了作为本实施例特征的Y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4和X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5上的部件配置。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5是横向200mm、纵向250mm的长方形。电流路径中的Y侧通电凸台A3108、Y侧通电凸台B3109、X侧通电凸台A3110和X侧通电凸台B3111配置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5的最外侧,即靠近Y侧挠性基板3106和X侧挠性基板3107的部分。实质上作为电源的电容器即Y侧电源电容器A3118靠近Y侧通电凸台A3108设置。本实施例中,中心间距为约50mm。同样地,Y侧电源电容器B3119、X侧电源电容器A3120、X侧电源电容器B3121分别靠近(离开约50mm的位置)Y侧通电凸台B3109、X侧通电凸台A3110、X侧通电凸台B3111设置。Y侧半导体开关A3122、Y侧半导体开关B3123、X侧半导体开关A3124和X侧半导体开关B3125位于铝底盘3100的中央,即离开各作为电源的电容器约100mm配置。然后,使这三个部件的相对角度大致水平。即,如果示出一例,则Y侧通电凸台A3108和Y侧电源电容器A3118离Y侧半导体开关A3122的中心的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104内的长边侧的端部的距离大致相等。而维持放电布线基板内的作为电流供给部的电容器被连接的位置和与铝底盘电气连接的固定部件被连接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短边长度的一半或更少。
(实施例9)
下面,参照图1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9。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电路的断面。
对与实施例8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只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特征部分。与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电薄片3614。导电薄片配置在铝底盘的与配置了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面相反的面上,即配置了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一侧。
在实施例8中,虽然在铝底盘3100上流过直接电流,但存在由于产生杂散电流导致的动作不稳定和发生不必要辐射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用导电薄板3614抑制该问题。
导电薄片3614是与铝底盘3600大小基本相同的一块导电薄片,材料为铜,厚度为0.5mm。用绝缘物覆盖导电薄片3614以不与铝底盘3600直接接触。有绝缘袋3617。绝缘袋3617的材料是有柔软性的树脂,厚度为0.2mm,是完全覆盖导电薄片3614的形状。
导电薄片3614从与铝底盘3600相接的部分继续延伸。具有Y侧薄片状引线3615和X侧薄片状引线3616。Y侧薄片状引线3615的一端和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604的接地布线的接地端子相连接。同样地,X侧薄片状引线3616与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3605的接地布线的接地端子相连接。即,用Y侧薄片状引线3615和X侧薄片状引线3616这一对连接线把布线基板端部和导电薄片端部连接起来。在没有导电薄片时,该一对连接线也可以直接与铝底盘端部相连接,从布线基板向铝底盘流电流。
Y侧薄片状引线3615接近Y侧挠性基板3606。而且,宽度与导电薄片3614相同,非常宽。同样地,X侧薄片状引线3616与X侧挠性基板3607接近。Y侧挠性基板3606和Y侧薄片状引线3615相位相同且向相反方向流动。由于形成的磁通相互抵消,这些部分的电感非常小。本实施例的最大效果在于该部分的电感低。
(实施例10)
参照图18和图1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5。
图18是显示面(成品的正面)朝下从斜上方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状态。另外,图19展示了图18的D-D剖面图。
在图18、图19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由作为射出图像光的一侧(显示面侧)的玻璃板的前面板4101、和作为与其对置地配置的非显示面侧(以下称“背面侧”)的玻璃板的背面板4102构成。在这两块面板之间封入气体,引起等离子体放电。在前面板4101的内侧(与背面板4102相对置的一侧)上形成用于显示的X电极和Y电极(都未图示)。在前面板4101的后面(图中的上)上有背面板4102(图18中看不到)、双面胶带4103(图18中也看不到),再在其上有铝底盘4100(厚1.5mm)。双面胶带4103是用来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到铝底盘4100上用的粘接薄片。包含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外壳(未图示)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成品整体固定在作为导电体的铝底盘4100上。
由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尺寸大,为了使整体的显示均匀化,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两个维持放电电路。在短边侧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矩形形状画面区域与长边方向平行地二等分,分成两个画面区域,各维持放电电路(以下,在表示各维持放电电路的要素的符号后附加A或B)覆盖各画面区域。在包含Y电极驱动电路的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上具有Y侧电源电容器A4112、Y侧电源电容器B4113、和Y侧半导体开关A4116、Y侧半导体开关B4117,且经由Y侧挠性基板4106到达前面板4101的Y侧电极连接用端子(未图示)。同样地。在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上具有X侧电源电容器A4114、X侧电源电容器B4115、和X侧半导体开关A4118、X侧半导体开关B4119,且经由X侧挠性基板4107到达X侧电极连接用端子(未图示)。
下面按顺序说明维持放电电路的路径。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有两个路径,各分担一半画面的显示。由于这些电路基本上相同,流过的电流也同步,所以只说明一个(带A字侧的驱动电路)。用从X侧电源电容器A4114供给电流的阶段说明。
从X侧电源电容器A4114的高压侧端子(未图示)流出的电流,经由X侧半导体开关A4118,从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出来,导入X侧挠性基板4107。在此,电流从集中型变成分散型。在由前面板4101和背面板4102夹着的空间中实现放电的维持放电电流,经由Y侧挠性基板4106,流入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在此,电流变成集中型。电流经由Y侧半导体开关A4116导入接地布线(未图示),经由Y侧通电凸台4108到达铝底盘4100。在此,电流变成分散型。以大致平行状态在铝底盘4100内流动的维持放电电流通过X侧通电凸台4109流入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电流通过X侧通电凸台4109时变成集中型,经由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内的接地布线(未图示),流到X侧电源电容器A4114的接地端子(未图示),环路结束。
下面,使用图4、图20说明降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的电感的结构,即,根据本发明的Y侧筒状导电板4120、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工作原理。图4是示意地示出由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驱动脉冲信号在铝底盘中产生涡电流的状态的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4中,相当于通电板501取出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或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内的布线的一部分而简化后的状态。另外,邻接导电板502相当于铝底盘4100,在通电板501和邻接导电板502是磁耦合的状态时,在邻接导电板502和通电板501相重叠的部分即涡电流感应部503中,产生与在通电板501上流动的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图中用箭头表示)相位相同且方向相反的电流。由该电流产生的磁通的方向是与由在通电板501上流过的电流产生的磁通相抵消的方向。因此,降低了通电板501的电感。但是,由于由涡电流感应部503产生的电流必须在邻接导电板502内结束,所以在涡电流感应部503的外周部以“8”字形流动。如果没有该外周部,则涡电流感应部503上的电流不能充分产生,不能充分降低通电板501的电感。而且,为了使通电板501和邻接导电板502磁耦合,两者的距离必须很近。
但是,由通电板501即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产生的磁场很复杂,由该电流产生的涡电流扰乱了在底盘上流动的电流。因此,恐怕会降低PDD和底盘的平行且方向相反的电流的互感导致的电感的抵消效果。
下面,说明图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在图20中,作为应与通电板501邻接设置的导体板,不用图4中的邻接导电板502,而采用由与通电板501相邻接的板状部43041、远离通电板501的与板状部43041相对置的板状部43043、与板状部43041、43043的两端部相连的侧板部43042、43044构成的方形筒状的导体部件。即,邻接的平板状导体板,作为整体,由具有平坦且细长的方形断面的筒状结构的筒状导电板4304形成。在此,如图所示,板状部43041与通电板501平行并与它充分接近,相反,板状部43043通过侧板状43042、43044远离通电板501。即,图20的场合下,由通电板501产生的磁通和筒状导电板4304的板状部43041充分交叉,与板状部43043很少交叉。
通过使板状部43041尽可能与通电板501接近,充分获得与通电板501的电磁耦合,且相反地,使板状部43043充分远离通电板501,减小与通电板501的电磁耦合,可以满足这种关系。
因此,对由于在筒状导电板4304的板状部43041上感应出电磁力E而产生的涡电流,施加包含侧板部43042和板状部43043、43044的返回路径R(即环路电流流过的流路),从而在筒状导电板4304的板状部43041上流过与电磁力E对应的足够大的电流,用由此产生的磁通大大抵消由于在通电板501上流过的电流产生的磁通,结果获得抵消、降低通电板501的电感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图4的场合下,由于为使感应出来的涡电流回流,邻接导电板502具有从与通电板501重叠的部分扩展到外侧的周边部,所以它占有比较大的地方。这导致邻接导电板502增大。另一方面,在图20的场合下,由于涡电流在筒状导电板内回流,没有这样的担心,且电流的返回路径的总面积(筒状的部件的表面积)比图4的场合还小,所以安装容易,且在成本上也有利。
为了与通电板501充分地电磁耦合,希望筒状导电板4304的板状部43041的大小(面积)为,在把通电板501向板状部43041上投影时,完全包含其投影区域。
返回图18、图19,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特征点的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用与图20中说明过的筒状导电板4304相当的部件,大致平行地配置在与通电板501相当的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的内面(铜箔布线面)侧附近。象图20中说明过的那样,在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中,维持放电电流从X侧半导体开关A4118流向X侧挠性基板4107时,在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与上述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接近的部分中由于磁通交叉、电磁耦合而感应出与上述布线基板4105内的维持放电电流方向相反的电磁力。由于该电磁力,例如图20的箭头那样,环路状的大的涡电流有效地流过构成筒状导电板4121的各板部(即筒状结构的壁面),由该涡电流产生的磁通与由上述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的维持放电电流产生的磁通相抵消,抵消了电感。在Y侧也是这样。
除了上述降低电感的效果以外,作为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第二效果,可以举出屏蔽效果。即,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中产生的磁场很复杂,在靠近它们的面状导电体中产生复杂的涡电流,它具有降低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中产生的电感的效果,但该涡电流扰乱了在底盘中流动的电流。如果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不存在,则或多或少地在底盘中流动的电流中产生由涡电流导致的紊乱,但如果在中间有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则可大幅度缓和紊乱。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第一、第二功能,要求上述的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尽可能地接近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并远离底盘4100。用模拟实验验证的结果是,希望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上表面,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的形成接地布线的布线层的距离,比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下表面与底盘4100的距离更短。同时,希望PDP内的形成X电极或Y电极的前面板4101的背面板侧表面与底盘4100的距离,比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与底盘4100的距离更短。
另外,虽然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固定在铝底盘4100上,但作为固定部件可以使用,作为可用绝缘性树脂构成的隔板的Y侧非通电凸台4110和X侧非通电凸台4111。
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材质是铝。虽然用铜也可以,但从成本出发使用了铝。厚度为0.5mm。由于厚度(电阻)几乎对电感几乎无影响,很薄都可以。但由于比较变形难以取放,采用了该厚度。
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的下表面和Y侧筒状导电板4120的上表面、以及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的下表面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上表面的距离是6mm。由于在各布线基板之间有插入部件,这是接近极限的距离。另外,Y侧筒状导电板4120的下表面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下表面、与铝底盘4100的上表面的距离是10mm。该距离越大,对于在铝底盘4100中流动的维持放电电流的整流越有效,但为了尽可能减小成品整体的厚度,采用了该数值。
另外,也可以用电气绝缘物覆盖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外表面和筒内面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即,作为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的导电性体,是金属体和挠性绝缘体的接合体。例如,通过用电气绝缘物覆盖外表面,可以更加缩短Y侧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4105的距离,如果用电气绝缘物覆盖筒内面,则可以减小筒状导电板的厚度,所以可以更加减小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厚度(深度)。
由于Y侧通电凸台4108、X侧通电凸台4109分别承担把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固定在铝底盘4100上的功能,所以分别设置在布线基板的四角。
由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中是布线宽度较小的图形,容易增大电感。因此,为了降低电感,希望使Y侧电源电容器A4112和Y侧电源电容器B4113与Y侧通电凸台4108的直线距离,以及X侧电源电容器A4114和X侧电源电容器B4115与X侧通电凸台4109的直线距离变短。
在上述中,虽然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分别具有与它们对应的Y侧筒状导电板4120和X侧筒状导电板4121,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只使一个维持放电布线基板具有筒状导电板,虽然效果降低,但自然还只有效果的。
(实施例11)
下面,参照图2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1。在图21中,对与图19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剖面。图中的下侧是成品的显示面。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缩短筒状导电板和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距离,用多个通路孔(via hole)连接筒状导电板和维持放电布线基板内的两个导电层。
在图21中,用多个通路孔把Y侧筒状导电层4120a(X侧筒状导电层4121a)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a(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a)内的最下层附近的两个导电层(层间用基板材料绝缘)导通,构成图20那样的筒状导电板结构。图中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a(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a)用平坦的细长长方形(粗实线)表示。即,两个导电层与图20的板状部43041和板状部43043对应,用通路孔导通的导通部和图20的侧板部43042和侧板部43044对应。
结果,Y侧筒状导电层4120a和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a的表面间的距离,与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a内的布线层间的距离相等,为约0.5mm。X侧筒状导电层4121a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也一样。
电感降低的效果对产生涡电流的导电部件(在此是Y侧筒状导电层4120a和X侧筒状导电层4121a)的电阻值不敏感。即,即使不采用象实施例10那样的厚的金属板,而是只有一层印刷板(在此厚为35μm),效果也没什么降低。由于离布线层越近,效果越显著,这是一个大的优点。另外,用实验检验的结果是,如果两层筒状导电层的距离是1mm,则可以获得不低于相同条件(面积、布线层间距离)的平面状导电层的电感降低效果。
但是,也有缺点。如上所述,在Y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4a和X侧维持放电布线基板4105a上搭载了插入部件。为此,形成了贯通基板表里的铜箔的图案(通孔)。另外,为了在印刷板内的层间布线也使用了通孔。当然,通孔是各种各样的电位,除了与Y侧筒状导电层4120a和X侧筒状导电层4121a连接的接地布线的通孔以外都必须是绝缘的。结果,不能得到完全的导电膜。即,不是完全的导电板,效果减小。
另外,平面方向上的尺寸也有制约,象图4的邻接导电板502那样,在是平面状导电层的场合,涡流必须有用于形成环路的足够的空间,但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层是筒状,即使与布线基板尺寸相同,也可以象图20的筒状导电板4304那样,由于涡电流经由筒状结构的壁面形成的返回路径回流,可以获得充分的电感降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由多层布线基板内的导电层构成筒状导电板,可以大幅度缩小导电板和布线基板之间的距离,成为用更小的面积获得电感降低效果的筒状导电层,用少的部件数发挥充分的效果。
(实施例12)
参照图4、图22至图2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2。
实施例12-16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是在驱动对置放电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路中使用本发明的例子。于是,首先说明在驱动对置放电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电路中的维持放电电流的流动的不同、以及与其相伴随的本发明的变形手段。
图22是从斜向观察作为实施例12-16的对象的对置放电型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成品的正面)的内表面时的概略图。在铝底盘5301的内侧(在制品中是正面侧)上有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但在图中省略了。在对置放电型中,在设置于两块对置的面板(玻璃板)上的放电用电极之间进行用于显示的维持放电。即,在与面板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放电。放电用电极针对各显示单位(象素)相独立时是理想的,但为了供给电压必须导入面板的端部,在整个面板全长上与电极连接。在制品的前面侧的面板(前面板)上沿水平方向(面板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列的电极延伸至面板端部的露出部,在另一个面板(背面上)沿垂直方向(面板的宽度方向)平行排列的电极延伸至面板端部的露出部,从外部供给电压。把该覆盖整个面板表面的多个平行电极叫作总线电极。把以上内容概括而言,对置放电型的维持放电电路在安装上的特征是,不是象面放电型那样在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供电,而是把左和上、右和下、左和下、右和上这样的相互垂直的(邻接)端部组合起来。
在上述说明中,是一条总线电极覆盖整个面板长度的形态,但也可以是分割供电的结构。为了适合驱动(灰度等级和亮度的确保、面内偏差的降低等),把面板内分割成两个或四个,由通常在面板中央部切断的分担面板的各一半的总线电极向各区域供给电压。此时,最大是从左右上下四边供给电压。
在图22中,作为一例示出了从制品后侧观察从左上供给电压的形态。图中的两个箭头示意地表示用导向面板扫描总线电极的布线5306(把布线基板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前面板电气连接的连接布线基板)和用导向面板寻址电极的布线5307(把布线基板和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背面板电气连接的连接布线基板)向面板(未图示)供给电压的情况。
在此,简单地介绍在对置放电中总线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即对于前面板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对于背面板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原因。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分别地进行决定各象素的点亮/熄灭的过程(寻址放电)和点亮象素(维持放电)。
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即,首先进行寻址(寻址期间),然后进行维持放电(维持放电期间)。为了确保下一次寻址,在该下一个寻址期间之前插入消去(重置)期间。依次反复进行以上三个过程。
在寻址期间,必须识别各象素、所以总线电极相互垂直地配置,对位于两总线电极的交点上的象素施加记录是点亮还是熄灭的电压。与液晶显示器中的显示原理上相同。另外,对水平方向的每一行进行向各象素的记录。由于该动作,分别把水平方向的总线电极(在前面板上形成)叫作扫描电极,把垂直方向的总线电极(在背面板上形成)叫作寻址电极。
在作为本发明的对象的交流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施加交流电压进行维持放电。由于放电是脉冲状的大电流(每个面板的峰值电流超过100A),所以必须极力降低电源的内部电感。于是使用电容器。图22中,正侧电源电容器5304承担正侧的电压施加,负侧电源电容器5305承担负侧的电压施加。
图中示出了正侧的电压施加时的电流流动。流动的电路用粗线表示。从扫描布线基板5302上的正侧电源电容器5304流出的电流经由正侧半导体开关5308通过导向面板扫描电板的布线5306(具体形态是挠性布线基板)。导向面板扫描电极的布线5306与在前面板的左端设置的用来与外部直接的连接端子(未图示)相连。然后,电流水平地流过前面板内的扫描电极(未图示),导入要被点亮的象素中放电,导入背面板内的寻址电极(未图示)。然后,电流沿垂直方向流过面板寻址电极,到达位于面板上端的用于与外部连接的连接端子(未图示)。在连接端子上连接导向面板寻址电极的布线5307,电流进入寻址布线基板5303。在寻址布线基板5303中连接成,在维持放电期间电流一直流过寻址布线基板5303内的接地层(未图示)。流入与接地层直接连接的底盘5301的电流经由底盘通电部5310回到扫描布线基板5302。回到正侧电源电容器5304和负侧电源电容器5305的连接部即电源的中性点,完成电源环路。
然后在下一阶段中,电流沿相反方向流动。在图中未表示该阶段,在该阶段中负侧电源电容器5305是电源。电流从正侧电源电容器5304和负侧电源电容器5305的连接部即电源的中性点开始流动。经由底盘通电部5301到达寻址布线基板5303。然后通过导向面板寻址电极的布线5307,经由寻址总线、象素的点亮、扫描总线到达导向面板扫描电极的布线5306,通过扫描布线基板5302上的负侧半导体开关5309到达负侧电源电容器5305的负侧端子,电流环路结束。
象在图22中用线圈表示的那样,布线中存在电感。电感随布线长度、布线宽度、布线厚度、布线的配置、邻接布线的有无、其上流过的电流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变化,但在布线长度相同时,布线宽度即电流的宽度是决定其值的最大的因素。在从开始说明的维持放电电路中,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布线为几百纳亨(全都并联连接时),是电感最大的部分。除此之外,底盘通电部5310、扫描布线基板5302和寻址布线基板5303具有大的电感。
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内的布线同样地,底盘通电部5310由于相对于电流流过的长度具有比较大的宽度,电感的绝对值与该长度大小的比值比较小。而且,由于底盘通电部5310的电流与流过面板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由于与流过面板的电流的互感作用导致的电感相抵消效果,可以使把面板和底盘通电部5310合并后的总电感具有显著减小的值。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由于是对置放电型,如图所示在底盘通电部5310中电流是弯曲的。因此,与面放电型相比,电感的抵消效果小。但是,由于流过面板的总线电极的电流,在前面板中是水平方向而在背面板中是与其垂直的方向,即相互垂直,几乎没有这些电流导致的磁场之间的干涉。因此单独地表现出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各自的抵消效果。正是着眼于这一点才产生了本发明。
以上,在底盘通电部5310中由于电感的相抵消效果使电感大幅度下降。与此不同,扫描布线基板5302和寻址布线基板5303内的布线在布线配置有很多制约,布线长度短,具有大的电感。而且不是象面板和底盘通电路5310那样的有效地降低电感的结构。于是本发明中提供了实现既能有效地发挥面板和底盘通电部210的互感造成的电感相抵消的作用,又能用来同时降低扫描布线基板5302和寻址布线基板5303内的布线的电感的结构的对策。
下面,使用图23A~23C说明增强面板和底盘通电部的互感的结构。图23A-23C示出了在与维持放电有关的布线基板即扫描布线基板和寻址布线基板(未图示)的接地布线与底盘5400的连接位置三种变化时的底盘5400内的电流分布。图中的曲线表示电流的流动。另外,在图23A~23B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底盘5400周边部的电流展示,只展示了中央部分。
首先,观察图23A~23C,可看出与通常的电流的流动不同。即,电流不是流过连接供电点或供电线的最短距离,而是大幅度迂回。而且电流路径以比较小的曲率弯曲,其它部分中则几乎接近直线地流动。如果更细地观察,则在电流弯曲的角部(主要是右下部分显著)电流路径膨胀。这是由流过面板(未图示)的相互垂直的直线状的电流造成的。在底盘5400上,流过面板的电流形成的磁场的影响大。因此,流过面板的电流的方向趋于一致。这也大大有利于电感的降低。电流弯曲的角部处的膨胀,表明由于由流过面板的电流造成的对底盘上的电流感应的影响大而过分流动(overrun)。
这样的受到在面板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影响的底盘内的电流的流动意味着,针对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面板上流动的电流分别存在与其对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底盘上流动的电流,它们相互独立且有助于降低各自方向上的电感,即,在沿水平方向在底盘内流动电流的部分中用来对沿水平方向在面板内流动的电流降低电感,在沿垂直方向在底盘内流动电流的部分中用来对沿垂直方向在面板内流动的电流降低电感。因此,可以说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在底盘内流动电流的长度和宽度(即面积)最大时,电感的降低效果最大。
下面,说明三种状态的不同。首先,说明向底盘5400流入电流的点远离底盘5400时(图23A)的情况。供电点5404左一处、右一处,共计两处。在实物中也可以是分别是两处或多于两处,但为了简化附图只示出各一处。在该配置中,以从左侧的供电点5404从左伸出的区域、从上侧的供电点5404向上伸出的区域的方式,具有电流的一部分不朝向相对置的供电点5404,而在相反方向上流动的部分。即,存在逆流部分5408。另外,加了阴影线表示的顺行部分5401的面积比它窄。如上所述,在顺行部分5404上,由于因面板(未图示)的电流形成的磁场的影响而流动与流过面板的电流方向大致相反的电流,该部分的电感在面板和底盘5400中基本上抵消。但其它部分中的抵消效果小。尤其是,在逆流部分5407中互感为正,比单独的电感还大。
其次,在向底盘5400流入电流的点比图23A靠近底盘5400的端部的图23B中,由于象逆流部分5408那样的电感明显增大的部位不存在。与此同时,顺行部分5402比顺行部分5401长,更增加电感的抵消效果。因此,与图23A相比,图23B中的面板和底盘5400合成后的电感减小了。
最后,用图23C说明用底盘5400的边供电的形态,即,使用扫描侧供电线5406和寻址侧供电线5407的场合。另外,扫描侧供电线5406和寻址侧供电线5407相互不连接。与上述两例不同,如果在端部以线状供电,则顺行部分5403在底盘5400的整个表面上扩宽。结果,流过面板的维持放电电流和流过底盘5400的维持放电电流的互感最小(虽然是负值,绝对值最大),面板和底盘5400合成后的电感大幅度减小。但是,由于流过面板的电流垂直,大概整个面积的一半没有相抵消的效果,不能接近于零。即,通过使底盘的各相邻接的边中线状地连接可以降低电感。
以上描述了利用互感减小面板和底盘合成后的电感的结构。在此,使用图4说明使控制难的布线基板内的电感降低的结构。与图22对比来说明。图4中的通电板501,与取出了图22中的扫描布线基板5302或寻址布线基板5303内的布线的一部分的简化了的结构相当。另外,图4中的邻接导电板502与图22中的底盘5301相当。在通电板501和邻接导电板502磁耦合的状态的场合下,如果在通电板501上流过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图中用箭头表示),则在邻接导电板502内的与通电板501重叠的部分即涡电流感应部503上,产生与其相位相同且方向相反的电流。该电流导致的磁通的方向,是与在通电板501上流过的电流导致的磁通的相抵消的方向。因此,通电板501的电感降低。但是,由于在涡电流感应部503上产生的电流必须在邻接导电板502内结束,所以在涡电流感应部503外部呈“8”字状流过。如果没有该外周部,在涡电流感应部503上不能充分产生电流,不能充分降低导电板501的电感。为了使通电板501和邻接导电板502磁耦合,两者的距离必须近。
本发明的特征点之一是,作为用来同时具有以上说明的两个效果的结构导入了导电性板。在此把导电性板命名为整流板。在此,“整流”不是指把交流变换成直流,而是指使流过底盘的电流变成平行电流。
图24中展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大致一半的剖面。图中是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剖面的左半部分。即,展示了扫描布线基板周围的结构。由于在寻址布线基板中也是同样的结构,而且如果也展示则剖面图很复杂,所以在图中省略了寻址布线基板及其附带的部件。图中的箭头表示某瞬间的维持放电电流的路径和方向、粗且头大的箭头表示电流分散(展宽成面状)地流动的部分。而细且头小的箭头表示电流集中(宽度小的流路)地流动的部分。作为电感的特性,即使长度相同,在分散流动的部分中电感小,而在集中流动的部分中电感大。
维持放电电流以正侧电源电容器5602的正侧电极(未图示)为起点,通过作为正侧半导体开关5603,经由扫描布线基板5601的布线图形流向导向面板扫描电极的布线5606。至此是印刷基板内的布线,电流集中地流动。用5611表示在扫描布线基板中向内面板流动的电流。然后,如果流入导向面板扫描电极的布线5606则电流分散成面状。用5613表示流过导向面板扫描电极的布线的电流。维持该宽宽的状态不变,通过在由前面板5607和背面板5608夹着的狭小空间的前面板5607侧设置的总线电极(未图示)。用5614表示流过面板扫描电极的电流。如果到达象素则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进行发光,经由在背面板5608上设置的寻址总线电极(未图示)通过导向面板寻址电极的布线(未图示)。至此为分散电流。之后在流入的寻址布线基板(未图示)内变成集中电流。从寻址布线基板导入寻址侧整流板(未图示)。在此电流变成分散状态,流向底盘5610的端部。在底盘5610的端部与底盘的宽度一样宽地流入底盘5610。该流动与底盘的宽度一样宽且大致弯曲成直角(参照图23C),进入图24的剖面。流过底盘的电流5615流到底盘5610的左侧端部,流入扫描侧整流板5617。在此,固定扫描侧整流板5617的是扫描布线基板侧绝缘隔板5605,由于是绝缘物,具有电流不通过该部分而流到底盘5610的端部的特征。流过底盘的电流5615以与底盘5610的宽度一样宽的状态在端部流入扫描侧整流板5617。虽然由于复杂而进行了省略,但在寻址侧也是相同的结构。流过扫描侧整流板的电流5616也是扩宽了的电流,至此维持扩宽了的电流。然后,成为经由扫描布线基板侧通电凸台5604从扫描布线基板5601内的底盘回到扫描布线基板内的电流5612。该部分在宽度比较窄的图案上流过电流。最终,在正侧电源电容器5602的负侧电极(未图示)完成环路。
扫描侧整流板5617的功能主要有二。另外,虽然没有图示,相同结构的寻址侧整流板也具有相同的功能。
第一功能是,使以集中状态在扫描布线基板5601内流动的电流以分散状态导入底盘5610。而且,通过使与底盘5610相连的连接部在底盘5610的端部线状地分散,可以使在底盘上流动的电流5615在底盘5610的端到端按以分散状态整流了的状态流动,可以使与流过面板的电流5614的电感的相抵消的效果最大化(图23C的状态)。
第二功能是降低在扫描布线基板5601内的布线中产生的电感。图4所示的通电板501与扫描布线基板5601内的图形相当,邻接导电板502与扫描侧整流板5617相当。即,用在扫描侧整流板5617中产生的涡电流减小在扫描布线基板5601内的布线上产生的电感。该效果在数值上比上述第一功能的效果小,但作为图形设置制约多的印刷布线基板内的布线电感的降低功能,是很宝贵的。
与上述的两个功能相比,虽然效果小,但还是可以举出屏蔽效果作为第三功能。即,扫描布线基板5601中产生的磁场很复杂,在靠近它们的面状导电体中产生复杂的涡电流,它具有降低在扫描布线基板5601中产生的电感的效果,但该涡电流扰乱了在底盘中流动的电流5615。如果扫描侧整流板5617不存在,则或多或少地在底盘中流动的电流5615中产生由涡电流导致的紊乱,但如果在中间有扫描侧整流板5617,则可大幅度缓和紊乱。
为了有效地发挥第一、第二和第三功能,希望扫描侧整流板5617比扫描布线基板5601大。尤其在布线基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纵向)上,为了使电流足够宽,希望尽可能地接近底盘5610的宽度。
另外,为了有效地发挥第二和第三功能,要求扫描侧整流板5617尽可能地接近扫描布线基板5601,并远离底盘5610。用模拟实验验证的结果是,希望扫描侧整流板5617与扫描布线基板5601的形成接地布线的布线层的距离,比扫描侧整流板5617与底盘5610的距离更短。同时,希望面板内的形成X电极或Y电极的前面板5607的与背面板5608相对的面与底盘616的距离,比扫描侧整流板5617与底盘5610的距离更短。
(实施例13)
参照图25和图2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3。
图25是显示面(成品的正面)朝下从斜上方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状态。图26是沿宽度方向(纵向)垂直切割图25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时的剖面。图25中切口是平行四边形,用三个箭头表示观察切面的方向。
根据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具有:由前面板5101和背面板5102构成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铝底盘5100、外壳(未图示)、在铝底盘5100上固定的扫描侧整流板5115、寻址侧整流板5116、扫描布线基板5104和寻址布线基板5105。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具有两个玻璃板而构成,即前面板5101和背面板5102。在前面板5101的内面(与背面板5102对置的面)上形成连到各象素的用于显示/非显示的设定以及设定后的显示的扫描总线电极(未图示)。扫描总线电极是与前面板5101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形成的多条金属细线。在前面板5101的左端设置与外部连接的连接端子。且在背面板5102的内面(与前面板5101对置的面)上形成连到各象素的用于显示/非显示的设定以及设定后的显示的寻址总线电极(未图示)。寻址总线电极是与背面板5102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形成的多条金属细线。另外,在前面板5101和背面板5102之间封入气体,在其间引起等离子体放电,进行图像的显示。
用双面胶带5103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固定在铝底盘5100(厚1.5mm)上,铝底盘5100具有固定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其它各部件的作用。
由于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是对置放电型,在各象素上指定显示/非显示的寻址期间和在整个画面上一起进行的维持放电期间使用相同的电极。因此,在扫描布线基板5104和寻址布线基板5105之间控制维持放电的电流。在面放电型的场合,由位于左右的两个维持放电布线交互地供给电流,但在本方式中是一直用扫描布线基板5104供给电流。因此,维持放电期间的寻址布线基板5105的功能仅是连接寻址挠性基板5107和铝底盘5100。
扫描布线基板5104在寻址期间使用,安装了扫描IC 5113。在维持放电期间电流绕过扫描IC5113流动。在维持放电期间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是电源,维持放电开关5118进行通电控制(调整电流的方向、通电的定时)。在此,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是两个作为一体工作。如图22所示,由于只用扫描布线基板5104控制维持放电的两方向的电流,正侧电源电容器5304和负侧电源电容器5305两个成对动作。
另外,在寻址布线基板5105上搭载有寻址IC 5114。在维持放电期间,维持放电电流绕过寻址IC 5114流动。在寻址布线基板5105中没有在维持放电期间起作用的部件。如上所述,在维持放电期间,寻址布线基板5105仅用来连接寻址挠性基板5107和铝底盘5100。
对扫描布线基板5104和寻址5105与铝底盘5100的连接进行说明。扫描布线基板5104通过扫描通电凸台5108(第二固定部件)固定在扫描侧整流板5115上,而且扫描侧整流板5115通过扫描非通电凸台5110(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铝底盘5100上。扫描侧整流板5115在端部弯曲,在铝底盘5100的端部电气连接。寻址布线基板5105也和扫描布线基板5104一样,通过寻址通电凸台5109固定在寻址侧整流板5116上,而且寻址侧整流板5116通过寻址非通电凸台5111(第三固定部件)固定在铝底盘5100上。寻址侧整流板5116在端部弯曲,在铝底盘5100的端部电气连接。在此,在扫描侧整流板5116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相重叠的部分上,在扫描侧整流板5115上设有台阶,且相互不接触。即,作为一对导电性体的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在作为导电体的底盘的相互垂直的两边(导电体的长边侧和短边侧这两边)用面连接,与相互垂直的两边平行地配置。
而且,在扫描通电凸台5108贯通寻址侧整流板5116的部分中,在寻址侧整流板5116中嵌入作为绝缘物的绝缘管5117,使得电流不从扫描布线基板5104流到寻址侧整流板5116上。
下面,沿着顺序说明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中的维持放电电流的路径。
首先,说明由分担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中的正侧的电容器供给电流的阶段。从分担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中的正侧的电容器的正侧端子(未图示)流出的电流导入维持放电开关5118,从扫描布线基板5104出来后进入扫描挠性基板5106。在此,电流从集中型变成分散型。在由前面板5101和背面板5102夹着的空间中实现放电的维持放电电流,经由寻址挠性基板5107,流入寻址布线基板5105。在此,电流变成集中型。电流导入接地布线(未图示),经由寻址通电凸台5109到达寻址侧整流板5116。在此,电流变成分散型。电流通过寻址侧整流板5116和铝底盘5100的连接部分(在铝底盘5100的整个长边均匀地连接),以大致均匀地分散的状态流入铝底盘5100。以扩宽了的状态在铝底盘5100内流过的维持放电电流在途中以直角状改变方向,通过与扫描侧整流板5115的连接部分(在此,是在铝底盘5100的整个短边均匀地连接)流入扫描侧整流板5115。通过扫描通电凸台5108时电流变化成集中型,经由扫描布线基板5104内的接地布线到达分担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中的正侧的电容器的接地侧端子(未图示),完成环路。
然后,说明由分担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中的负侧的电容器供给电流的阶段。由于相同部分多,故只简洁地说明。从分担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中的负侧的电容器的正侧端子(未图示,与分担正侧的电容器的负侧端子相同,接地电位)流出的电流,从扫描布线基板5104内的接地布线通过扫描通电凸台5108流入扫描侧整流板5115。在扫描侧整流板5115内扩宽了的电流通过与铝底盘5100的连接部分流入铝底盘5100。在铝底盘5100内以直角状改变方向的电流通过铝底盘5100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的连接部分到达寻址侧整流板5116。通过寻址侧整流板5116的电流经由寻址通电凸台5109流入寻址布线基板5105。在寻址布线基板5105内,由于接地布线与寻址挠性基板5107直接连接,电流导入寻址挠性基板5107,在由前面板5101和背面板5102夹着的空间中放电。然后,电流经由扫描挠性基板5106进入扫描布线基板5104。经由扫描挠性基板5106内的维持放电开关5118到达分担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中的负侧的电容器的负侧端子(未图示),完成环路。
在此,说明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个特征点的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扫描侧整流板5115是把与扫描布线基板5104的接地布线连接的扫描通电凸台5108和铝底盘5100的左侧端部电气连接起来的部件。同样地,寻址侧整流板5116是把与寻址布线基板5105的接地布线连接的寻址通电凸台5109(第四固定部件)和铝底盘5100的上侧端部电气连接起来的部件。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固定在铝底盘5100上,但作为固定部件使用作为可用绝缘性树脂构成的隔板的扫描非通电凸台5110和寻址非通电凸台5111。如果在该部件中使用导电性材料,则由于维持放电电流的一部分流过该部分,在铝底盘5100的电流中生成紊乱。在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与铝底盘5100的连接部(端部)上,在整个全长上使用导电性的双面粘接带,在直线状的整个宽度上接受电流。
模拟的结果是,如果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电气接触,则发现,应流过铝底盘5100的电流的一部分从扫描侧整流板5115直接流到寻址侧整流板5116,在电流中产生紊乱。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和重叠的部分上,把扫描侧整流板5115弯曲而靠近铝底盘5100侧,防止与寻址侧整流板5116接触。为了提高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尽可能地靠近扫描布线基板5104和寻址布线基板5105的效果,扫描侧整流板5115的弯曲是必需的。由于面积更小的寻址布线基板5105侧的寻址侧整流板5116更优先,且扫描侧整流板5115的弯曲部分不过是与扫描布线基板5104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故考虑涡电流的效果仅略有下降。本实施例中,为了使从铝底盘5100算起的扫描布线基板5104和寻址布线基板5105的高度相同而采用了上述那样的结构,但也可以在两布线基板的高度不同时,利用该差实现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不接触的结构。
但是,流过面板的总线电极的电流导致的磁场的影响大,即使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完全一体化,主要的电流不会直接在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之间流动,而是在铝底盘5100上流动。因此,把两者分离是效果更高的结构,但不是本发明的必须要件。
扫描布线基板5104是四层印刷板,纵(成品使用时是上下方向)是312mm,横(成品使用时是左右方向)是240mm。与此不同,扫描侧整流板5115是纵550mm、横300mm。从正上方(图25的手前方、图26的上方,在成品使用时是后面)看时,配置成看到在扫描布线基板5104后面扫描侧整流板5115完全伸出。寻址布线基板5105也是四层印刷板,纵(成品使用时是上下方向)是75mm,横(成品使用时是左右方向)是770mm。与此不同,寻址侧整流板5116是纵250mm、横850mm。与扫描布线基板5104同样地,配置成看到在寻址布线基板5105的纵向后面寻址侧整流板5116完全伸出。如图4中说明的那样,这是确保邻接导电板502,有助于使涡电流回流,且用来使各布线基板内由维持放电电流产生的磁场导致的在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中产生的涡电流充分增大的尺寸和配置。而且,与流动垂直的方向(在扫描中是纵,在寻址中是横)的尺寸,是出于除了确保涡电流以外,尽量接近铝底盘5100的纵尺寸575mm、横尺寸930mm,使电流尽可能地宽的目的确定的。
扫描侧整流板5115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的材质是铝。虽然用铜也可以,但从成本出发使用了铝。厚度为0.5mm。由于厚度(电阻)几乎对电感几乎无影响,很薄都可以。但由于比较变形难以取放,采用了该厚度。
扫描布线基板5104的下表面和扫描侧整流板5115的上表面、以及寻址布线基板5105的下表面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的上表面的距离是6mm。由于在各布线基板之间有插入部件,这是接近极限的距离。另外,扫描侧整流板5115的下表面和寻址侧整流板5116的下表面与铝底盘5100的上表面的距离是10mm。该距离越大,对于在铝底盘5100中流动的维持放电电流的整流越有效,但为了尽可能减小成品整体的厚度,采用了该数值。
扫描通电凸台5108和扫描非通电凸台5110用来把扫描布线基板5104固定在铝底盘5100上,寻址通电凸台5109和寻址非通电凸台5111用来把寻址布线基板5105固定在铝底盘5100上,所以分别设在扫描布线基板5104的四角。另外,在细长的寻址布线基板5105中在四角和中央设置共计6处。而且,扫描通电凸台5108和扫描非通电凸台5110、以及寻址通电凸台5109和寻址非通电凸台5151分别以同轴连接,更可靠地固定了扫描布线基板5104和寻址布线基板5105。由于扫描布线基板5104中是布线宽度较小的图形,容易增大电感。因此,为了降低电感,希望使维持放电电源电容器5112与扫描通电凸台5108的直线距离变短。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为了使扫描侧整流板和寻址侧整流板不接触,可以是从扫描侧整流板到底盘的距离和从寻址侧整流板到底盘的距离不同的结构。如上所述,由于希望扫描布线基板或寻址布线基板与各自的整流板的距离尽可有小,如果从底盘到整流板的高度的差和从底盘到各布线基板的高度的差相同,此时就会有某一个整流板和另一侧的布线基板相接。为了避免这一点,有如实施例15所示,把离底盘远的整流板作为带绝缘层的整流板,插入到与离底盘近的整流板对应的布线基板之间的结构。此时,希望在整流板的两面上有绝缘层。
同样地,作为使从底盘到整流板的距离有差别的结构,也可采用实施例16所示的把布线基板的铜箔的层用作整流板的结构。
(实施例14)
参照图27和图2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4。
图27是显示面(成品的正面)朝下从斜上方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状态。图28是沿宽度方向(纵向)垂直切割图27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时的剖面。图27中切口是平行四边形,用三个箭头表示观察切面的方向。
根据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与根据实施例13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相同,但在以下几点上不同。
实施例14和实施例13的差异在于扫描侧整流板5715和寻址侧整流板5716的形态。在实施例13中两者有相重叠的部分,为了使该部分不互相电气接触而进行了研发,但在本实施例中是扫描侧整流板5715和寻址侧整流板5716不相互重叠的结构。在相互重叠的部分加上缺口进行分离。
即,扫描侧整流板5715和寻址侧整流板5716这两个导电性体相互电气分离,各自与作为导电体的底盘的距离大致相同。由于寻址侧整流板5176即使加上缺口,与铝底盘5700的连接部分也不短,几乎在整个长度方向延伸,所以无须对结构特别改变。但在扫描侧整流板5715中,由于与寻址侧整流板5716重叠的部分延伸到铝底盘5700的端部附近,仅仅以矩形的形态不能在铝底盘5700的一边的全长上连接。于是,为了使在铝底盘5700的一边的大致全长上有连接部分,在缺口部中设置了台阶。请同时参照图28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优于实施例13之处在于,可以尽可能使扫描侧整流板5715和寻址侧整流板5716接近扫描布线基板5704和寻址布线基板5705配置。因为在从底盘5700算起的高度方向上没有制约。相反,缺点是,由于整流板的面积小,涡电流的发生效率低。如上所述,由于与实施例13相比同时具有优缺点,必须具体地比较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3的效果的大小,来确定可否采用本实施例。
(实施例15)
参照图2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5。
图29中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大致一半的剖面。图中的下侧是成品的显示面(正面)。图中是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剖面的左半部分。即,展示了扫描布线基板周围的结构。由于在寻址布线基板中也是同样的结构,而且如果也展示则剖面图很复杂,所以在图中省略了寻址布线基板及其附带的部件。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扫描侧整流板5911上设置扫描侧整流板绝缘层5912。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扫描侧整流板5911更靠近扫描布线基板5904。如上所述,整流板越靠近承担维持放电的布线基板即扫描布线基板和寻址布线基板,越能降低承担维持放电的布线基板内的电感,但为了使插入部件的前端从基板伸出,比约5mm更近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扫描侧整流板5911的面向扫描布线基板5904的部分上覆盖了绝缘物的薄膜。即,设置了作为绝缘层的扫描侧整流板绝缘层5912。
扫描侧整流板绝缘层5912的材质是通常的有机物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制。由于厚度为0.5mm,足够厚,所以即扫描布线基板5904的插入部件的前端刺破也不会影响绝缘。结果,扫描侧整流板5911和扫描布线基板5904的表面间的距离可大幅度减小至约1mm。
如果在扫描侧整流板和寻址侧整流板的重叠部分上使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单面绝缘整流板,可以与整流板更加密接,可以保证减小承担维持放电的布线基板即扫描布线基板和寻址布线基板到整流板的距离。在实施例13中使用了扫描侧整流板5115。扫描侧整流板5115在位于寻址侧整流板5116的下侧的部分和扫描布线基板5104的下侧的部分有效果。即,可以把扫描侧整流板5115配置得更高(离扫描布线基板5104近)。
(实施例16)
参照图3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6。
图30中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大致一半的剖面。图中的下侧是成品的显示面(正面)。图中是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长度方向的剖面的左半部分。即,展示了扫描布线基板周围的结构。由于在寻址布线基板中也是同样的结构,而且如果也展示则剖面图很复杂,所以在图中省略了寻址布线基板及其附带的部件。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5基本相同,但为了更加缩短整流板和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距离,在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一个导电层上形成了整流板。
结果,扫描侧整流层6010和扫描布线基板6004的表面间的距离与扫描布线基板6004内的布线层间的距离相等,为约0.5mm。这样,由于可以不与铝底盘6000连接,作为连接部件用与扫描侧挠性基板6005同样的连接器把扫描侧整流挠性基板6011连接起来。当然,这些部件也可以是单纯的金属板或金属箔,但从与印刷板上的连接器的结构上的整合性上看,采用了挠性布线基板。但是,是没有图案的简单基板。
电感降低的效果对产生涡电流的导电部件(在此是扫描侧整流层6010)的电阻值不敏感。即,即使不采用象实施例13那样的厚的金属板,而是只有一层印刷板(在此厚为35μm),效果也没什么降低。由于离布线层越近,效果越显著,这是一个大的优点。但是,也有缺点。如上所述,在扫描布线基板6004上搭载了插入部件。为此,形成了贯通基板表里的铜箔的图案(通孔)。另外,为了在印刷板内的层间布线也使用了通孔。当然,通孔是各种各样的电位,除了与扫描侧整流层6010连接的接地布线的通孔以外都必须是绝缘的。结果,不能得到完全的导电膜。即,不是完全的导电板,效果减小。
另外,平面方向上的尺寸也有制约。在从实施例13到实施例15中,使用的整流板的尺寸比维持放电布线基板的尺寸稍大。即,构成为,从整流板向铝底盘的垂直投影面覆盖了从维持放电布线基板向铝底盘的垂直投影面。因此,象图4的邻接导电板502那样,涡流有用于形成环路的足够的空间。这一点,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整流板和布线基板尺寸相同,对于形成环路不利。但是,由于在实际的布线中,在布线基板中维持放电电流流过的图案与布线基板的尺寸几乎相同的情形没有,所以多数情况下在周围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本实施例中大幅度缩小整流板和布线基板的距离的效果很大,充分地发挥了本发明的效果。当然,通过使扫描布线基板6004更加增大,效果更大。
由于该结构利用了多层印刷板内的一层,即使在扫描侧整流板和寻址侧整流板相重叠的部分上也可以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保证缩小布线基板内的布线层之间的距离上是有利的。

Claims (16)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
形成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
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在上述导电体上的一对布线基板;
配置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上的电流供给部;以及
把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的端部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布线基板,其中
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中的一个布线基板中,从上述一个布线基板向上述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中的一个连接布线基板供给电流的方向和从上述导电体向上述一个布线基板供给电流的方向相同,
上述等离子体显示装置还包括在上述导电体和上述一对布线基板之间配置的一对导电性板,且
从上述布线基板供给的电流通过上述导电性板流到上述导电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性板是筒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一对导电性板分别与上述导电体的相对的侧面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一对导电性板的每一个与上述导电体端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性板和上述布线基板一体地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性板和上述布线基板相接触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性板是金属体和挠性绝缘体的接合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在上述导电性板和上述布线基板之间具有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性板和上述导电体在多个位置上连接,该连接的多个位置大致排成一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性板和上述导电体的面间距离比上述导电体和上述布线基板的面间距离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导电性板和上述导电体的面间距离比上述导电体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面间距离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从上述导电性板向上述导电体的垂直投影面覆盖从上述布线基板向上述导电体的垂直投影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在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上流动的电流方向和在上述导电体上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具有作为上述电流供给部的电容器、和控制电流的供给的半导体开关,
上述布线基板内的上述电容器与上述布线基板的连接位置和上述布线基板内的导电性的上述固定部件与上述布线基板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上述布线基板的短边长度的一半。
15.一种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
形成有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固定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导电性的导电体;
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在上述导电体上的一对布线基板;
配置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上的电流供给部;以及
把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的端部和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布线基板,其中
在上述一对布线基板中的一个布线基板中,从上述一个布线基板向上述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中的一个连接布线基板供给电流的方向和从上述导电体向上述一个布线基板供给电流的方向相同,
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每一个具有作为上述电流供给部的电容器、和控制电流的供给的半导体开关,且
上述电容器配置成比上述半导体开关更靠近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端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其中:
从上述一对布线基板的一个布线基板供给的电流,依次流过上述一对连接布线基板中的一个连接布线基板、上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另一个连接布线基板、另一个布线基板,然后依次流过与上述另一个布线基板连接的固定部件、上述导电体、与上述一个布线基板连接的固定部件、上述一个布线基板。
CNB2005100668108A 2004-04-26 2005-04-26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54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29151 2004-04-26
JP2004129149 2004-04-26
JP2004129149 2004-04-26
JP2004147122 2004-05-18
JP2004366990 2004-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1092A CN1691092A (zh) 2005-11-02
CN100405423C true CN100405423C (zh) 2008-07-23

Family

ID=3534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681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5423C (zh) 2004-04-26 2005-04-26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5423C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2896A (ja) * 1997-04-07 199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
JP2001083909A (ja) * 1999-09-16 2001-03-30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358412A (ja) * 2000-06-09 2001-12-26 Hitachi Ltd 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
JP2002026246A (ja) * 2000-06-30 2002-01-25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JP2002150943A (ja) * 2000-11-10 2002-05-24 Nisshin:Kk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点灯安定化処理装置
CN1459768A (zh) * 2002-05-02 2003-12-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82896A (ja) * 1997-04-07 1998-10-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
JP2001083909A (ja) * 1999-09-16 2001-03-30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358412A (ja) * 2000-06-09 2001-12-26 Hitachi Ltd 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
JP2002026246A (ja) * 2000-06-30 2002-01-25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JP2002150943A (ja) * 2000-11-10 2002-05-24 Nisshin:Kk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点灯安定化処理装置
CN1459768A (zh) * 2002-05-02 2003-12-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1092A (zh) 2005-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76223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0495693C (zh) 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8538907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7643638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3140795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286338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20137474A (ko) 화상표시장치
EP2890925B1 (en) Modular led array grid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uch modular led array grid
US2010004559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753573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6814483A (zh) 防窥显示设备
CN100405423C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KR100669290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357783A (zh) 液晶显示器
CN1307676C (zh) 包括等离子体面板和电源的图像显示设备
JP2003241217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9197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H1165472A (ja) 平面表示装置
CN106888547A (zh) 印刷电路板以及包括该印刷电路板的显示装置
CN113506520A (zh) 一种无边缘布线的led透明显示屏及其生产方法
US20130128554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JPH06289363A (ja) バックライト
JP4451738B2 (ja) 画像表示装置のプラズマパネルの電力供給に対するプラズマパネルの接続
CN103227044A (zh) 多感应器和包括该多感应器的小型平板图像显示装置
JP5079911B2 (ja) パネル型led表示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1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1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Co-patentee after: Advanced PDP Development Center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Advanced PDP Development Center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nufacturing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ADVANCED PDP DEVELOPMENT CENTER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02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2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Advanced PDP Development Center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