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1704C -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1704C
CN100401704C CNB2005100871982A CN200510087198A CN100401704C CN 100401704 C CN100401704 C CN 100401704C CN B2005100871982 A CNB2005100871982 A CN B2005100871982A CN 200510087198 A CN200510087198 A CN 200510087198A CN 100401704 C CN100401704 C CN 10040170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ing
bandwidth
sub
service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871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52188A (zh
Inventor
刘广伟
黄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51008719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1704C/zh
Priority to PCT/CN2006/001591 priority patent/WO2007012251A1/zh
Publication of CN1852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2188A/zh
Priority to US12/020,056 priority patent/US764985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17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170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 H04L12/2898Subscriber equip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82Utilisation of link capac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H04M11/06Simultaneous speech and data transmission, e.g. telegraphic transmission over the same conductors
    • H04M11/062Simultaneous speech and data transmission, e.g. telegraphic transmission over the same conductor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for speech and other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根据接入网中不同接入设备不同类型的上行接口划分不同的中继,所述中继为接入/汇聚设备中不同类型的上行接口的集合,不同的中继根据网络实际接入情况获取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准确地反应了接入网的实际情况;本发明还提供中继的实际带宽利用率、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曲线图、及中继故障后会受影响的接入用户等信息的显示,为网络规划的决策提供了直接准确的判断依据,保证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避免了盲目扩容等决策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管技术,尤指一种在接入网中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宽带给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度,网络维护的难度,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随时了解网络的实际运营状况。
在传统窄带接入方式中,网络应用模型如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传统窄带接入组网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位于中心局(CO)的窄带接入设备提供双绞线接口,用于连接用户侧放置的语音终端设备,比如:普通老式电话业务(POTS);通过位于CO的窄带接入设备提供的V5/E1接口接入到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从而实现窄带接入功能。由于接入用户数量的庞大,如何合理的规划配置这些用户,以达到最大效率地利用V5/E1资源,是运营商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在网络规划好时,对每个网络节点都有上行带宽和最多支持用户数的规划,并将这些规划好的相关信息配置在网管中心进行管理。所述相关信息是指:某个节点的时分复用(TDM)交换容量,该节点最多支持V5接口的数目、每个V5接口能提供的2M链路数,即E1个数,该节点所支持的POTS最大用户数等。
目前,窄带接入方式中所述的业务收敛比通常是指某个接入设备的V5接口能提供的2M链路对应的时隙数,与该接入设备最多可以支持的POTS用户数的比值,通过业务收敛比可以获知该接入设备所提供的资源的使用情况,合理对该接入设备进行扩容等。如图1所示,假设该窄带接入设备能提供10个E1接口,规划该窄带设备最多可支持600个POTS用户,那么可以得出该窄带接入设备的业务收敛比为:每个E1接口提供的时隙数与E1接口个数相乘,所得的值与POTS用户数的比值。比如,每个E1提供32个时隙,假设有30个时隙可以供即时业务使用,此时,该窄带接入设备的业务收敛比为:(30×10)∶600=1∶2。
从目前获取业务收敛比的方法来看,该方法是从窄带接入设备最大可配置V5接口数目和最大可支持用户数总体考虑,来确定该接入设备的业务收敛比,无法准确得知接入设备提供的每个接口的业务收敛比。
因为即使是同一台接入设备提供的V5接口,每个V5接口已配置的2M链路数目也不一定相同,所以,上述针对设备确定的业务收敛比不能真实地反应接入设备提供的每个V5接口的实际业务收敛比。例如,假设图1所示窄带接入设备提供10个E1接口,且每个E1提供30个时隙供即时业务使用;规划该窄带设备最多可支持600个POTS用户,并配置了两个V5接口,V5接口1配置了1个2M链路,V5接口2配置了2个2M链路;配置在V5接口1下的POTS用户有120个,配置在V5接口2下的POTS用户有480个。
那么,V5接口1的业务收敛比为(30×1)∶120=1∶4,即只要实际的业务收敛比大于1/4,该V5接口1就能正常工作;V5接口2的业务收敛比为:(30×2)∶480=1∶8,即只要即时业务收敛比大于1/8,该V5接口2就能正常工作。而从该窄带接入设备的总体规划来看,该接入设备的业务收敛比为:(30×10)∶600=1∶2,即只有即时业务收敛比大于1/2,该窄带接入设备才能正常工作。显然,按照现有单从接入设备总体考虑获取业务收敛比的方法来看,所得业务收敛比是不能反应接入设备各个V5接口业务收敛比的真实情况的,而且相差甚远,从总体考虑的接入设备的业务收敛比对于判断接口支持用户的能力是没有参考价值的;而且,对实际的业务收敛比的要求比配置的两个V5接口都苛刻,如果用上述接入设备的业务收敛比来确定V5接口1配置的话,则根据V5接口1的业务收敛比=(30×1)∶最多可支持的POTS用户数=1∶2,可以推出,V5接口1下可接入的最多POTS用户数为90个,显然这个值比V5接口1实际能支持的120个POTS用户数要少很多,很显然,这样会造成两个V5接口的资源浪费。
另外,现有技术获取业务收敛比的方法中,没有对宽带接入网提供带宽收敛比。对于窄带接入网来说,通过获取的业务收敛比,可以限制接入设备下支持的用户能同时通话的能力。对于宽带接入网,与窄带接入网相比不存在是否能同时提供业务的限制,但是,由于上行接口带宽的限制,也不可能无限制的接入用户,因此,对于宽带接入网,还需要知道在网络提供的上行带宽的条件,承载多少用户是比较合适的。
目前,尽管在建设网络之前,运营商已经对网络做了仔细地规划,但是,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当需要扩容增加用户时,无法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比如∶是该增加V5接口,还是在配置的V5接口下增加2M链路,还是增加E1上行接口;也无法准确掌握接口的运行状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能够准确反应接入网的实际业务或带宽收敛比,为用户对网络的决策提供直接准确的判断依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将接入网中接入/汇聚设备的所有上行接口按不同类型划分为不同的中继,所述中继为接收/汇聚设备中不同类型的上行接口的集合,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A.判断当前接入网是否为窄带接入网,若是,则根据中继提供给即时业务的可用时隙与该中继所支持即时业务用户数,获取中继的业务收敛比;若是宽带接入网,则进入步骤B;
B.判断中继是否包括子中继,所述子中继为通过所述中继的下级接入/汇聚设备的上行接口接入网络的接口的集合,若不包括子中继,则根据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与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若包括子中继,则根据中继的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以及子中继业务带宽,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所述子中继业务带宽为子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子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二者中的较小值。
该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中继的子中继。
步骤A中所述获取中继的业务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中继提供给即时业务的可用时隙与该中继所支持即时业务用户数的比值。
步骤B中不包括子中继时,所述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所述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与所述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的比值。
步骤B中包括子中继时,所述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与子中继的业务带宽之和,再计算所述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与计算出的和值的比值。
所述中继的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包括中继的上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和中继的下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对应于上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所述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为中继的上行业务带宽,子中继的业务带宽为子中继的上行业务带宽;对应于下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所述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为中继的下行业务带宽,子中继的业务带宽为子中继的下行业务带宽。
所述子中继还包括下一层子中继,所述子中继的业务带宽通过递归的方法获得。
该方法还包括:根据已配置的组网信息,显示中继所支持用户列表、中继发生故障影响接入的用户列表、中继的实时带宽利用率及显示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曲线图。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根据接入网中不同接入/汇聚设备不同类型的上行接口划分不同的中继,不同的中继根据网络实际接入情况获取不同的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对于窄带接入网,根据已配置组网信息中中继提供给即时业务的可用时隙与该中继所支持的即时业务用户数,获取中继的业务收敛比;对于宽带接入网,若中继不包括子中继,则根据已配置组网信息中中继的中继带宽和业务带宽,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若中继包括子中继,则根据已配置组网信息中中继的中继带宽、业务带宽及子中继业务带宽,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通过本发明获取的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准确地反应了接入网的实际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情况;本发明还提供中继的实际带宽利用率、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曲线图、及中继故障后会受影响的接口等信息,为用户对网络的决策提供了直接准确的判断依据,保证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避免了盲目扩容等决策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传统窄带接入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宽带接入网实施例的组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获取收敛比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在接入网中,根据接入/汇聚设备所有上行接口的不同类型划分不同的中继,并且不同的中继根据网络实际接入情况获取不同的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准确地反应了接入网的实际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情况,为用户对网络的决策提供了直接准确的判断依据。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准确反应接入网的实际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情况,本发明根据接入网中的接入/汇聚设备不同类型的上行接口划分不同的中继,这里,所述中继是接入/汇聚设备中不同类型上行接口的集合。若某接入/汇聚设备连接有下级接入/汇聚设备,下级接入/汇聚设备的上行接口中,通过该下级接入/汇聚设备的上行接口接入网络的接口的集合称为该接入/汇聚设备的中继的子中继。同时,将划分好的中继/子中继相关信息配置在网管中心,比如:中继/子中继带宽、中继/子中继最大能承载的用户数、上下行带宽等。
图2是本发明宽带接入网实施例的组网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宽带接入设备A的下级连接有一宽带接入设备B。其中,宽带接入设备A通过上行ATM光口和上行FE/GE接口分别接入ATM骨干网和IP骨干网;宽带接入设备B通过上行ATM光口与宽带接入设备A相连。计算机PC1通过数字用户线路调制解调器(xDSL Modem)连接到宽带接入设备A,然后通过宽带接入设备A的上行FE/GE接口接入IP骨干网;计算机PC2通过xDSL Modem连接到宽带接入设备A,然后通过宽带接入设备A的上行ATM光口接入ATM骨干网;计算机PC3通过xDSL Modem连接到宽带接入设备B,宽带接入设备B通过上行ATM光口与宽带接入设备A相连,然后通过宽带接入设备A的上行ATM光口接入ATM骨干网。
从图2可见,该宽带接入网可划分为三个中继对象:宽带接入设备A的上行ATM光口的集合组成中继A1,宽带接入设备A的上行FE/GE接口的集合组成中继A2,宽带接入设备B的上行ATM光口的集合组成中继B。对于中继A1来说,中继B就是中继A1的子中继。在获取中继A的带宽收敛比时,不仅仅要考虑中继A下接入的用户PC2,而且,也需要同时考虑中继B下接入的用户PC3,因为中继B的用户最终也是通过中继A1接入ATM骨干网的。
上述接入网的实际相关信息均配置在网管中心,另外在网管中心还配置有当前接入网的拓扑结构、当前网络是窄带接入网还是宽带接入网、当前接入网中各中继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中继能承载的最大用户数等信息。划分好上述宽带接入网的中继后,可以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获取不同中继的带宽收敛比。
假设图2中所有xDSL Modem的速率都是上下行2M,即分配给每个用户的业务带宽上下行均为2M;ATM光口带宽为155M,即中继A1和中继B的中继带宽均为155M;FE接口带宽为100M,即中继A2的中继带宽为100M。图3是本发明获取带宽收敛比的流程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步骤301:判断当前接入网是否为窄带接入网,若是,则获取中继业务收敛比的方法为:中继提供给即时业务的可用时隙与该中继所支持即时业务用户数的比值;否则进入步骤302。
当前接入网是窄带接入网还是宽带接入网,可以根据网管中心按照实际组网的配置进行判断,如若配置中显示出为窄带接入网的标识,则当前接入网是窄带接入网;否则,如若配置中显示出为宽带接入网的标识,则当前接入网是宽带接入网。
本步骤中,中继提供给即时业务的可用时隙和该中继所支持即时业务用户数是根据当前网络的硬件情况预先配置在网络管理系统的网管中心中的。
从上述获取窄带接入网的业务收敛比的方法可以看出,本发明针对窄带接入网提出的获取业务收敛比的方法,由于采用的均是即时值,即网络实际运营中的参数,所以,与现有技术的获取业务收敛比的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方法准确地反应了接入网的实际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情况。
步骤302:判断当前中继是否包括子中继,若不包括,进入步骤303;若有,进入步骤304。
根据网管中心的配置判断当前中继是否包括子中继,若配置中显示包括,则当前中继包括子中继;若配置显示未包括,则当前中继不包括子中继。
结合图2,本实施例中,根据已配置信息,可得知中继A1包括子中继,中继A1的子中继是中继B;中继B不包括子中继;中继A2不包括子中继。
步骤303:根据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和业务带宽,获取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
获取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与业务带宽的比值,计算所得的比值即为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其中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和业务带宽是根据当前网络的硬件情况预先配置的。不包括子中继的中继带宽收敛比可以用公式(1)表示如下:
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当前中继的业务带宽(1)
其中,当前中继的业务带宽=当前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
本实施例中,中继A2所支持用户只有PC1一个,所以中继A2的业务带宽=2;中继B所支持的用户只有PC3一个,所以中继B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为=2;
中继A2的带宽收敛比=100∶2=1∶0.02;
中继B的带宽收敛比=155∶2=1∶0.013。
步骤304:根据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和业务带宽,及子中继业务带宽,获取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
获取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当前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与子中继的业务带宽之和,然后再计算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与计算出的和值的比值。计算所得的比值即为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其中,获取子中继的业务带宽的方法为:选取子中继的中继带宽与子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中小的一个值,若子中继的中继带宽与子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相等则任选其中一个值即可。这里,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和当前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及子中继的中继带宽与子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是根据当前网络的硬件情况预先配置在网络管理系统的网管中心中的。存在子中继的中继带宽收敛比可以用公式(2)表示如下:
当前中继的带宽收敛比=当前中继的中继带宽∶(当前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子中继的业务带宽)(2)
其中,子中继的业务带宽=min(子中继的中继带宽,子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3)
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为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
子中继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为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
本实施例中,中继A1所支持的用户只有PC2一个,所以中继A1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为=2;中继B所支持的用户只有PC3一个,所以中继B所支持用户的带宽总和为=2;
中继A1的带宽收敛比=155∶(2+min(155,2))=155∶4=1∶0.025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上下行带宽是一样的,上下行带宽收敛比相同,因此没有分别计算中继的上下行带宽收敛比。实际上,上述本发明计算带宽收敛比的公式均适用与上行中继的带宽收敛比和下行中继的带宽收敛比计算,有可能不同的是公式中业务带宽的取值。另外,对于窄带接入网来说,本发明计算业务收敛比的公式均适用与上行中继的业务收敛比和下行中继的业务收敛比。
如果某子中继还包括下一层子中继,则采用递归的方法计算子中继的业务带宽,直到没有子中继存在为止。比如中继A包含子中继B,而子中继B同时还包含下一层子中继C,那么,首先按照上述公式(3)计算子中继C的业务带宽,然后将子中继C作为子中继B支持的一个用户,计算的结果作为子中继B所支持的该用户的带宽,再计算子中继B的业务带宽,最后将子中继B的业务带宽带入上述公式(2)计算中继A的收敛比即可。
另外,本发明根据当前接入网的配置情况,分类进行相关信息的显示,比如:中继A1支持用户列表:PC2,PC3;中继A2支持用户列表:PC1;当中继A1发生故障时,影响接入的用户列表:PC2,PC3;当中继A2发生故障时,影响接入的用户列表:PC1;中继B发生故障时,影响接入的用户列表:PC3;以及根据网管中心已配置的中继即时带宽与中继最大带宽限值计算并显示中继的实时带宽利用率、近期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曲线图;中继的业务或带宽收敛比;中继故障后,受到影响的接口列表等。
通过显示,方便了用户对接入网的了解,为用户扩容提供最准确的依据,做出最佳的扩容方式,避免盲目扩容导致的收效不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入网中接入/汇聚设备的所有上行接口按不同类型划分为不同的中继,所述中继为接入/汇聚设备中不同类型的上行接口的集合,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A.判断当前接入网是否为窄带接入网,若是,则根据中继提供给即时业务的可用时隙与该中继所支持即时业务用户数,获取中继的业务收敛比;若是宽带接入网,则进入步骤B;
B.判断中继是否包括子中继,所述子中继为通过所述中继的下级接入/汇聚设备的上行接口接入网络的接口的集合,若不包括子中继,则根据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与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若包括子中继,则根据中继的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以及子中继业务带宽,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所述子中继业务带宽为子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子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二者中的较小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中继的子中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获取中继的业务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中继提供给即时业务的可用时隙与该中继所支持即时业务用户数的比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不包括子中继时,所述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所述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与所述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的比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包括子中继时,所述获取中继的带宽收敛比的方法为:计算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与子中继的业务带宽之和,再计算所述中继所能提供的最大带宽与计算出的和值的比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的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包括中继的上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和中继的下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对应于上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所述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为中继的上行业务带宽,子中继的业务带宽为子中继的上行业务带宽;对应于下行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所述中继所支持的所有用户的业务带宽之和为中继的下行业务带宽,子中继的业务带宽为子中继的下行业务带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中继还包括下一层子中继,所述子中继的业务带宽通过递归的方法获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根据已配置的组网信息,显示中继所支持用户列表、中继发生故障影响接入的用户列表、中继的实时带宽利用率及显示业务或带宽收敛比曲线图。
CNB2005100871982A 2005-07-27 2005-07-27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Active CN10040170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871982A CN100401704C (zh) 2005-07-27 2005-07-27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PCT/CN2006/001591 WO2007012251A1 (fr) 2005-07-27 2006-07-06 Procédé d’obtention du rapport de convergence et appareil utilisant celui-ci
US12/020,056 US7649850B2 (en) 2005-07-27 2008-01-25 Method for obtaining the convergence ratio and apparatus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871982A CN100401704C (zh) 2005-07-27 2005-07-27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2188A CN1852188A (zh) 2006-10-25
CN100401704C true CN100401704C (zh) 2008-07-09

Family

ID=37133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71982A Active CN100401704C (zh) 2005-07-27 2005-07-27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49850B2 (zh)
CN (1) CN100401704C (zh)
WO (1) WO20070122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1704C (zh) 2005-07-27 2008-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CN105812286B (zh) * 2014-12-31 2019-06-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p网络中业务带宽确定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7995540B (zh) * 2017-12-29 2020-05-0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 一种基于带宽多级收敛的无源光网络架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0571A (en) * 1997-02-07 1999-07-0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Frequency channel and time slot assignments in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s
US20010005381A1 (en) * 1999-12-27 2001-06-28 Nec Corporation ATM edge node switching equipment utilized IP-VPN function
US6650630B1 (en) * 1999-06-25 2003-1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 control in time-division-du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553647A (zh) * 2003-06-03 2004-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永久虚连接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6870A (ja) * 1996-10-16 1998-05-15 Nec Corp タイムスロット割当システム
US6877035B2 (en) * 2001-01-29 2005-04-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for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lanning for hosting computing services
CN1291570C (zh) * 2003-05-12 2006-1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中的宽带和窄带业务处理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US7477610B2 (en) * 2004-03-01 2009-01-13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ordinating the transmissions of access points in WLANs
CN100401704C (zh) 2005-07-27 2008-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0571A (en) * 1997-02-07 1999-07-0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Frequency channel and time slot assignments in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s
US6650630B1 (en) * 1999-06-25 2003-1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raffic control in time-division-du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10005381A1 (en) * 1999-12-27 2001-06-28 Nec Corporation ATM edge node switching equipment utilized IP-VPN function
CN1553647A (zh) * 2003-06-03 2004-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永久虚连接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649850B2 (en) 2010-01-19
US20080117934A1 (en) 2008-05-22
WO2007012251A1 (fr) 2007-02-01
CN1852188A (zh) 2006-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9512B (zh) 一种前传网络数据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1882960B (zh) 一种点对多点的双向化光纤同轴混合全业务宽带接入系统
US6810041B2 (en) Integrated access device
US20050030907A1 (en) Wireless broadband service
CN106161102B (zh) 一种ip ran网络优化仿真方法及系统
Gao et al. Solutions for the “silent node” problem in an automatic meter reading system using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CN101009612A (zh) 一种无线多跳自回传网络基站及其带宽分配方法
CN100401704C (zh) 一种获取收敛比的方法
Cha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local area networks
Ghazisaidi et al.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EPON and WiMAX for future Fiber-Wireless (FiWi) networks
CN101159954B (zh) 一种基站测试系统/网络系统
CN104376220B (zh) 一种多维度的电力通信接入网业务建模和需求分析方法
CN108337744B (zh) 支持高速无线接入点的以太网介质转换器
CN102572907A (zh) 一种工业信息走廊的无线通信方式
CN103974294B (zh) 一种无线网络数据业务容量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201994942U (zh) 一种多业务接入与传输装置
CN101156353B (zh) 一种综合接入设备的宽窄带合一板
Maltsev et al. MIMO and multihop cross-layer design for wireless backhaul: A testbed implementation
CN201854293U (zh) 一种多业务通信平台
Ciceri et al. Passive optical networking for 5g and beyond 5g low-latency mobile fronthauling services
CN104320181A (zh) 一种最大化网络编码效益的siepon节能调度方法
CN111371622A (zh) 一种多网隔离、选择切换装置及网络资源配置方法
CN106059804B (zh) 基于改进的opnet-hla的大规模网络仿真方法
CN108924171A (zh) 一种变电站通信业务接入系统及其方法
Qian et al.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FlexE Technology in the New Type of Power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