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7224C - 集成光拾取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成光拾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7224C
CN100377224C CNB2004100542406A CN200410054240A CN100377224C CN 100377224 C CN100377224 C CN 100377224C CN B2004100542406 A CNB2004100542406 A CN B2004100542406A CN 200410054240 A CN200410054240 A CN 200410054240A CN 100377224 C CN100377224 C CN 1003772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layer
holographic photography
serv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542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44206A (zh
Inventor
李万炯
金相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41005424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77224C/zh
Publication of CN1744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4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72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722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olo 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盘播放器的光拾取系统,提供了一种集成光拾取系统,它包括:光元件形成层;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面突出形成的垫片;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面叠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摄影层;从光盘上反射的光以导波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将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分割成不同的领域,依靠通过不同领域的光在光元件形成层上投射形成的反射光位置不同,使分割领域具有2种以上曲折率而形成的全息摄影结构;在上述全息摄影结构分割领域的作用下形成的反射光在光元件层的位置上分布着的多个控制受光元件;为将上述控制受光元件信息传递给控制部,在光元件形成层上形成的布线。这种集成光拾取系统有利于大量生产,实现了小型化和轻量化,符合便携式机器的需求。

Description

集成光拾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拾波系统的光拾取系统,是一种将现有的多个分离组件构成的光拾取系统以叠层的方式进行集成,从而提高产量,实现超薄化的叠层形集成光拾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光盘播放装置从CD到DVD再到利用BLUE LD技术的高密度存储方式,其记录容量是一路攀升。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数值孔径(NA:numerical aperture)及波长等光学特性的提高。但这种光学特性的提高往往受制于技术的发展。为此,近来为这种突破光学特性技术制约的技术从方方面面得到探讨研究。这种技术中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光磁记录方式,利用光磁的超分辨技术,进一步将记录密度提供到光学限界以上。
图1是现有的用于光盘的拾波系统构造示意图意图。
如图所示,现有的拾波系统是由发光元件10;使上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平行曲折的平行光管透镜(collimate lens)20;使通过平行光管透镜的光向物镜80折射的光束分离器30;使通过上述光束分离器的光向光盘照射的物镜80;上述光盘90反射的光如果经过光束分离器的反射面发生折射,将这发生折射的光分离成S波、P波、S波和P波混合的三个光束的沃拉斯顿(Wollaston)三棱镜40;使通过上述沃拉斯顿三棱镜40的光发生成像的成像透镜40和凹透镜60;从上述凹透镜通过的光束中检测信号的受光元件70构成。
上述的发光元件是由激光二极管构成。
上述的沃拉斯顿三棱镜是由水晶等复折射物质构成,偏光45度,S波和P波以50∶50的比率分离,光波波长缩短。
下面阐述现有的光拾波系统运作技术。
如果从发光元件上发出强烈的光束照射在光盘上,上述光束照射在光盘上的点的温度升高,当升高至比使光盘上涂抹的磁性物质的磁力消失的温度还高的温度时,紧挨光盘设置的外部磁头上的磁力消失,磁力的方向发生变化,这样便实现了向光盘上记录数据的过程。
如果从发光元件上发出的光束通过平行光管透镜、光束分离器及物镜照射在光盘上时,在通过光束分离器的同时直线平光的光束根据光盘上磁的方向改变自身的方向,从而完成了输出光盘上数据的过程。
上述照射到光盘上的光被反射,再次经由物镜80、光束分离器30通过沃拉斯顿三棱镜40。在经过上述光束分离器30时,光束分成S偏光波和P偏光波后,经过上述成像透镜40和凹透镜照射到受光元件70上。受光元件70再将S偏光波和P偏光波的比率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到信号。
为使这种记录播放顺畅进行,伺服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它将在光盘上正确地结成焦点并进行轨道跟踪。误差检测法作为满足这种伺服动作的一种方法,其中轨迹误差检测法包括推拉(push-pull)法、3光束法、DPD(感知相位差异:Differential Phase Detection)法等;焦点误差检测法包括非点数差法、SSD(感知点大小差异:Spot Size Detection)法等。这种误差检测法的实施需要多个受光元件。这一点已经在专利1994-0003608中进行地详细论述。
正如以上所述,现有的拾波系统是由多个分离的组件组装、调整而成,组装、调整过程复杂,而精密组件难以实施,造成了产品性能低下,生产力不足的现象;多个组件的组装及调整都各自需要空间,不利于拾波系统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在对超小型化要求日益提高的便携式机器迅猛发展的趋势下,现有的这种拾波系统更是面临淘汰的危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拾波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将现有的多个分离组件构成的光拾取系统以叠层的方式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产量,实现超薄化的叠层型集成光拾取系统。
本发明为达成上面的目的,提供一种集成光拾取系统,包括以下部件:光元件形成层;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面突出形成的垫片;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面叠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摄影层;从光盘上反射的光以导波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将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分割成不同的领域,依靠通过不同领域的光在光元件形成层上投射形成的反射光位置不同,使分割领域具有2种以上曲折率而形成的全息摄影结构;由上述全息摄影结构的各分割领域形成的反射光投射在发光元件层上的位置上分布的多个控制受光元件;为将上述控制受光元件信息传递给控制部,在光元件形成层上形成的布线。
再有,在向伺服全息摄影层照射光的光元件形成层上所固定的发光元件;为使反射的反射光投射于发光元件形成层,使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反射面朝向发光元件形成层而形成的发光元件控制用的反射全息摄影结构;在上述反射全息摄影结构作用下反射的光在上述发光元件形成层上形成的反射光的位置上分布的发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为了使控制部可以控制发光元件的强度而将接收发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的信号转达到控制部的布线等这些组件能够使本发明构造更加理想。
还有,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间形成的偏光层;在上述偏光层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间形成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以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的导波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形成的多个作为光栅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在由通过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的经过位置使偏光层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层上形成的偏光面;通过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的投射位置上分布的信号检测光元件等能够使本发明更加有效。
再有,在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上面叠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层;以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形成的将从上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镜;在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平行光管透镜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层等能够使本发明更为完美。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元素构成: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上面形成的偏光层;在上述偏光层上叠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层;在上述平行光管层上叠加形成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以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的光导波轴为中心的能够形成多个光栅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在上述偏光层上形成的使由通过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经过的位置上使偏光层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层上形成的偏光面;通过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的位置上分布的信号检测光元件;以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形成的将从上述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镜;在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平行光管透镜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层。
此外,在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上面叠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层;以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形成的将从上述发光元件反射光的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镜;在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平行光管透镜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层等,加入这些组件的本发明效果更好。
再加入以下元素,可使本发明更加理想:以光导波轴为中心能够形成光导波的同时叠加于上述平行光管层的物镜垫片;在上述物镜垫片支撑下设置的物镜。
如果将上述伺服全息摄影结构两分为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并使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以曲折率不同的方式形成,本发明的效果更佳。
上述受光元件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作用下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投射的位置上具备有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上述受光元件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作用下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投射的位置上具备有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如果本发明包含上述受光元件,则更为理想。
而且,如果上述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分割成3个领域而形成,本发明的效果更加明显。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的光拾取系统,它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将现有技术中多个分离的组件叠加、整合,形成集成的光拾取系统,便于大量生产和符合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更适用于便携式机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光盘用的拾波系统构造示意图意图。
图2至图8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范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拾波系统的侧视图。
图3是基础光学系统的侧视图。
图4(a)是图3平行光管层的主视图。
图4(b)是图3平行光管层的平面图。
图4(c)是图3平行光管层的底面图。
图5(a)是图3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的主视图。
图5(b)是图3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的平面图。
图6(a)是图3偏光层的主视图。
图6(b)是图3偏光层的平面图。
图7(a)是图3伺服全息摄影层的主视图。
图7(b)是图3伺服全息摄影层的平面图。
图7(c)是图3伺服全息摄影层的底面图。
图7(d)是图7(a)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放大图。
图8是图2光元件形成层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范例--光拾取系统运作的运作示意图。
图10至图11(c)是焦点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伺服全息摄影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的侧视图。
图11(a)至11(c)是图10焦点控制受光元件的平面图。
图12(a)及图12(b)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范例生产基础光学系统方法的示意图。
图12(a)是基础光学系统各层分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12(b)是各层结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范例构造的示意图--基础光学系统的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范例构造的示意图--基础光学系统的截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范例构造的示意图--光拾取系统的截面图。
*对图的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101光导波轴       110,210,310,410平行光管层
112平行光管透镜   113光吸收层
120,220,420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  130,230偏光层
140,240,340,440伺服全息摄影层
142,143偏光面  44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
145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  146反射全息摄影结构
150,250,350,450光元件形成层
152,252,352,452垫片
155布线  157a,157b信号检测受光元件
158a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
158b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
159a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
159b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
160发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我们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在对本发明进行阐述时,将省略去众所周知的功能叙述及一些可能会混淆对本发明要旨的理解的具体的构造说明。
同时在阐述过程中,对同一部分或相当于同一部分的叙述采用同一标记,具体说明省略。
图2至图8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范例的构造示意图。图2是拾波系统的侧视图。图3是基础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图4(a)是图3平行光管层的主视图。图4(b)是图3平行光管层的平面图。图4(c)是图3平行光管层的底面图。图5(a)是图3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的主视图。图5(b)是图3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的平面图。图6(a)是图3偏光层的主视图。图6(b)是图3偏光层的平面图。图7(a)是图3伺服全息摄影层的主视图。图7(b)是图3伺服全息摄影层的平面图。图7(c)是图3伺服全息摄影层的底面图。图7(d)是图7(a)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放大图。图8是图2光元件形成层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范例的拾波系统是由以下部分构成:摇臂100;在上述摇臂100上通过悬浮体210放置的载片250;在上述载片250上通过调节器设置的物镜230;在上述摇臂上设置的基础光学系统100;使上述基础光学系统100和上述物镜230间的光束发生曲折,并进行传送的反射三棱镜220;在基础光学系统上接受焦点控制信息和循迹信息,控制调节器240的控制部260。
光拾取系统应用了这种将基础光学系统100、反射三棱镜220及物镜都包含在内的概念。
上述的基础光学系统100包含以下组件:光元件形成层1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150上面突出出来形成的垫片152;在上述垫片152上面叠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摄影层140;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140上面叠加形成的偏光层130;在上述偏光层上叠加形成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120;在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120上面叠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层150。上述各层110至150都是以对从光盘上反射的光进行导波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形成的。
上述光元件形成层150上设置有发光元件153,在上述发光元件153的发光部上设置有反射体154,使发出的光能够跟随强导波轴的方向照射。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设有布线155和缓冲垫156,能够将分布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150上的多个受光元件154、157-170的信号传送到控制部。
在上述发光元件153中使用的是激光二极管。
上述受光元件154、157-170包含有为进行焦点控制的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a和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b;为进行寻迹控制的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a和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检测光盘上记录的信息的信号检测受光元件158a、158b;为控制发光元件153强度的发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160。上述受光元件154、157-170的位置根据伺服全息摄影层140和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120的构造而定,因此在详细论述伺服全息摄影层140和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120的构造之后,再论述受光元件的位置。
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140是由圆玻璃构成的本体层141;在上述本体层141与光元件形成层相对的面(以下称“下面”)覆盖而成的光吸收层142;上述本体层141上面的一部分是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145;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上形成的反射面朝向发光元件层的,能够将反射而成的反射光投射于发光元件层且用于控制发光元件的反射发光全息摄影结构146构成。
上述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145两分成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且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之间的光栅间距不同,反射光焦点距离也不同;而光栅样子的差异也造成反射光投射的位置不同。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范例中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145两分成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它们各自形成纹理曲线,除这两个以外还可以分割成其它多个;此外,全息摄影结构纹理还可以是直线。
上述反射全息摄影结构146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行反射,形成反射光,反射光所投射的位置在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上不同。为了能够反射更多的光,在反射全息摄影结构上面可以放置一层金属膜,但是如果可以用玻璃自身的反射来调节增强反射全息摄影结构的效果的话,不用这层金属膜也可以。
上述的偏光层130包含了圆玻璃片141;由通过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光线形成的±1次反射光经过圆玻璃片141的下面,在这圆玻璃片141下面形成的偏光面142、143。
上述偏光面142、143是由诸如扇形偏光子或者可以偏光分离的偏光性光栅等的偏光性元件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光面偏光方向为相互直交,在平光面与光导波轴相交的地方不能形成偏光面。
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120是由圆玻璃板121;在圆玻璃板上面与光导波轴101相交的一部分区域形成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122构成。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122形成多个光栅,上述光栅可以形成球形或射线阵槽。
上述平行光管层110是由圆玻璃板111;在上述圆玻璃板111上面形成的以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光导波轴101为中心的将从上述发光元件发射光的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镜112;在上述平行光管层下面覆盖的光吸收层构成113。
上述光吸收层113是由数十毫微米大小的物质镍或镍酸化物构成。在光导波轴经过的位置上产生上述光吸收层113所没有的光导波114。上述光吸收层防止了由于反射产生的微光,从面降低了噪音。
上述平行光管透镜112是将圆玻璃板分成若干层,经过冷却后加热软熔程序形成的。
上述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a是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的作用下,经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层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上述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a是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作用下,经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层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
同样,上述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b是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的作用下,经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层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上述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是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作用下,经反射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在光元件形成层投射的位置上形成的。
此外,上述发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160分布于反射光在上述控制发光元件用的反射全息摄影结构146作用下在发光元件形成层上形成的反射光的位置上。
上述信号检测受光元件157a、157b分布于在通过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后形成的±1次反射光再通过偏光面142、143后在光元件形成层上投射的位置上。
以下对本发明第一实施范例的具体运作过程进行说明。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范例光拾取系统运作过程的示意图。
光盘上的记录过程和现有的拾波系统一样。下面就记录输出过程进行说明。由发光元件153发出的光跟随光导波轴101的指引,通过反射三棱镜220、物镜230照射到光盘上。照射到光盘上的光依据在光盘上光磁物质记录的信号,根据Kerr Rotation现象向偏光的方向转移后被反射,再经过物镜230和反射三棱镜220入射到基础光学系统上。
入射到基础光学系统上的光经过平行光管镜112发生曲折,后经过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122,在反射和干涉的作用下,分散成许多个光。经分散的光中的±1次反射光在经过偏光面142、143后被信号检测受光元件157a、157b检测。上述偏光面142、143的偏光方向相互垂直,因此通过偏光面的光都可以被检测,再依据光盘上记录的信号,就可以检测被照射的光的偏光角度是多少。这样,通过计算根据信号检测受光元件检测的信号就实现了播放光盘上记录的信号。
一方面,入射到基础光学系统上的光经过平行光管镜112发生曲折,后经过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122,在反射和干涉的作用下,分散成许多个光。经分散的光中在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144a入射至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a,-1次反射光144b入射至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在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145a入射至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b,-1次反射光145b入射至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
整合上述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a和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b的信号,控制物镜230的焦点;整合上述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和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的信号,进行循迹控制。
焦点控制采用SSD(感知点大小:spot size detection)法,循迹控制采用推拉法(push-pull)。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控制焦点和循迹的方法,也都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图10至图11(c)是焦点控制方法的示意图。图10是伺服全息摄影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的侧视图。图11(a)至11(c)是图10焦点控制受光元件的平面图。
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使得反射光焦点距离出现差异。即,如果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4的间距大,则形成的焦点F 1距离长;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145的间距小,则形成的焦点F2的距离短。上述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a和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b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处于焦点F1和焦点F2的中间位置是较为理想的情况。
当物镜230和光盘90间的焦点位置准确时,如图11(a)所示,光将投射在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a、158b上。此时,如下数学公式所示,定义的Fe值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无需进行焦点控制。
数学式1
Fe=(A1+A3+A5)-(A2+A4+A6)
但是当物镜230和光盘90间的间距大时,如图11(b)所示,此时Fe值大于零,则将启动调节器240,缩小节物镜和光盘的间距。
同样如果当物镜230和光盘90间的间距小时,如图11(c)所示,此时Fe值小于零,则启动调节器240,适当扩大物镜和光盘的间距。
循迹控制法是如果投射在光盘上的焦点偏向光盘的一边,照射在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a和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上的光的数量就会出现差异,通过调整照射在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a和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b上的光的数量,使其一致来控制循迹误差。
图12(a)及图12(b)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范例生产基础光学系统方法的示意图。图12(a)是基础光学系统各层分离状态的示意图。图12(b)是各层结合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各层110、120、130、140、150上将组件按格子形安置,之后进行对齐、叠加、接触等程序,再用切断线300a切断,这样多个基础光学系统就生产出来了。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范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将现有技术中多个分离的组件叠加、整合,形成集成的基础光学系统,便于大量生产和符合小型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更适用于便携式机器。
图13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范例--基础光学系统的截面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范例的基础光学系统是由光元件形成层2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250上突出出来形成的垫片252;在垫片252上叠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摄影层240;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240上叠加形成的偏光层230;在上述偏光层230上叠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层210;在上述平行光管层210上叠加形成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220构成。
第二实施范例和第一实施范例相比,平行光管层210和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220的位置顺序有所不同,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位于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220的下面,除此之外,两个范例相同。
图14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范例--基础光学系统的截面图。
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范例除去了光磁信号检测功能,可以用于输出一般的ROM或PHASE CHANGE方式的光盘记录。
第三实施范例是由光元件形成层3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350上突出出来形成的垫片352;在垫片352上叠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摄影层340;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340上叠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层310构成。上述光元件形成层350、垫片352、伺服全息摄影层340、平行光管层310的构成和功能同本发明第一实施范例一样,只是较之第一实施范例少了偏光层和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无法进行磁信号检测,且在光元件形成层350上也少了第一实施范例中有的检测磁信号的信号检测受光元件157a、157b。因此第三实施范例输出信号是将焦点控制受光元件158a、158b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159a、159b进行综合而实现的。
图5是本发明第四个实施范例--拾波光学系统的截面图。
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范例除去了光磁信号检测功能,可以用于输出一般的ROM或相变方式的光盘记录。
第四实施范例是由光元件形成层450;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450上突出出来形成的垫片452;在垫片452上叠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摄影层440;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440上叠加形成的,以光导波轴101为中心形成导波421的平行光管层410,在上述平行光管层410上叠加形成的物镜垫片420;在物镜垫片支撑下的物镜430构成。
与本发明第三实施范例的基础光学系统相比,第四实施范例是包含了物镜在内的光学拾光器。其它各层:光元件形成层450、垫片452、伺服全息摄影层440、平行光管层410的构造都与第三实施范例相同。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应理解其中可作各种变化和修改而在广义上没有脱离本发明,所以并非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形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9)

1.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光元件形成层;
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面通过垫片叠加形成的伺服全息摄影层;
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上面叠加形成的平行光管层;
从光盘上反射的光以导波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将光投射的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分割成不同的领域,依靠通过不同领域的光在光元件形成层上投射形成的反射光位置不同,使分割领域具有2种以上曲折率而形成的全息摄影结构;
由上述全息摄影结构的各分割领域形成的反射光投射在发光元件层上的位置上分布的多个控制受光元件;以及
为将上述控制受光元件信息传递给控制部,在光元件形成层上形成的布线;
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包括:圆玻璃构成的本体层;在上述本体层与光元件形成层相对的面覆盖而成的光吸收层;上述本体层上面一部分的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上形成的反射面朝向发光元件层的、能够将反射而成的反射光投射于发光元件层且用于控制发光元件的反射发光全息摄影结构;
上述平行光管层包括:圆玻璃板;在上述圆玻璃板上面形成的以上述平行光管层的光导波轴为中心的将从上述发光元件发射光的平行折射的平行光管透镜;在上述平行光管层下面覆盖的光吸收层,所述光吸收层由数十毫微米大小的镍或镍酸化物构成,在光导波轴经过的位置上产生上述光吸收层所没有的光导波;
上述伺服全息摄影结构两分成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且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之间的光栅间距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在使光向伺服全息摄影层照射的光元件形成层上固定的发光元件;
为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经伺服全息摄影层反射后投射于发光元件形成层,使伺服全息摄影层的反射面朝向上述光元件形成层而形成的发光元件控制用的反射全息摄影结构;
依靠上述发光元件控制用反射全息摄影结构反射的光在上述发光元件形成层上形成的反射光的位置上分布的发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以及
为了使控制部可以控制发光元件的强度而将上述接收发光元件控制受光元件的信号转达到控制部的布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在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间形成的偏光层;
在上述偏光层和上述平行光管之间形成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
以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的光导波轴为中心形成的多个作为光栅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
在由通过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的经过位置使偏光层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层上形成的2个偏光面;
通过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的投射位置上分布的信号检测光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在上述平行光管层上除上述平行光管透镜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光吸收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上述伺服全息摄影层和上述平行光管层之间形成的偏光层;
在上述平行光管层上形成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
在由通过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的经过位置使偏光层互成直角而在上述偏光层上形成的2个偏光面;
通过上述偏光面的光在上述光元件形成层上的投射位置上分布的信号检测光元件;
所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层是由圆玻璃片、在圆玻璃片上面与光导波轴相交的一部分区域形成的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构成,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形成多个光栅;
所述偏光层包含了圆玻璃片,由通过上述光束分离器全息摄影结构的光形成的±1次反射光的经过圆玻璃片的下面、在该圆玻璃片下面形成的偏光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光面偏光方向为相互直交,在平光面与光导波轴相交的地方不能形成偏光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以光导波轴为中心形成导波的同时在上述平行光管层上叠加形成的物镜垫片;
在物镜垫片支撑下的物镜。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分为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和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和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以曲折率不同的方式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控制受光元件包括:
在上述第一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投射在光元件形成层的位置上放置的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一循迹控制受光元件;
在上述第二伺服全息摄影结构的作用下反射形成的1次反射光和-1次反射光投射在光元件形成层的位置上放置的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和第二循迹控制受光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拾波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第一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和上述第二焦点控制受光元件分成3个领域形成。
CNB2004100542406A 2004-09-02 2004-09-02 集成光拾取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722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542406A CN100377224C (zh) 2004-09-02 2004-09-02 集成光拾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542406A CN100377224C (zh) 2004-09-02 2004-09-02 集成光拾取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4206A CN1744206A (zh) 2006-03-08
CN100377224C true CN100377224C (zh) 2008-03-26

Family

ID=3613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424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7224C (zh) 2004-09-02 2004-09-02 集成光拾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77224C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2339A (en) * 1988-07-11 1992-01-21 Telefunken Electronic Gmbh Optical read-write head with diffraction grating structure
JP2001155366A (ja) * 2000-10-04 2001-06-08 Hitachi Ltd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319843A (zh) * 2000-01-20 2001-10-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近场记录和重放光头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2339A (en) * 1988-07-11 1992-01-21 Telefunken Electronic Gmbh Optical read-write head with diffraction grating structure
CN1319843A (zh) * 2000-01-20 2001-10-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近场记录和重放光头及其制造方法
JP2001155366A (ja) * 2000-10-04 2001-06-08 Hitachi Ltd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4206A (zh) 2006-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22903A (en) Optical device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5101389A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EP1326240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ptical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00440336C (zh) 全息图记录载体、全息图装置及记录方法
US6888787B2 (en)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or and optical element
EP1724771A1 (en) Optic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optical head, optic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and skew detection method
KR20020082867A (ko) 광정보 기록장치, 광정보 재생장치, 광정보 기록재생장치및 광정보 기록매체
US20080273444A1 (en) Holographic Record Carrier
JPH11110768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0388364C (zh) 用于记录和再现全息数据的方法和全息记录介质
CN101017677A (zh) 光学记录/再现设备、光学拾波器和跟踪误差检测方法
JPH09180240A (ja) 光ヘッド
CN101261852B (zh) 信息记录再生方法和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CN101393747A (zh) 光辅助磁头装置、光辅助磁记录装置及光辅助磁记录方法
CN100377224C (zh) 集成光拾取系统
US20030185137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unit therefor
TW201303863A (zh) 對物透鏡、透鏡製造方法及光學驅動裝置
CN100419874C (zh) 斜入射多层光盘的调焦方法
JP2753321B2 (ja) 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JP3147879B2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0356464C (zh) 光盘拾取器的集成基础光学系统
CN101308673A (zh) 聚焦误差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全息数据记录/再生设备
KR100595509B1 (ko) 광디스크 재생장치의 베이스 광학계
CN101248485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记录头
KR100531788B1 (ko) 집적픽업광학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26

Termination date: 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