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46969C - 流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46969C
CN100346969C CNB031490484A CN03149048A CN100346969C CN 100346969 C CN100346969 C CN 100346969C CN B031490484 A CNB031490484 A CN B031490484A CN 03149048 A CN03149048 A CN 03149048A CN 100346969 C CN100346969 C CN 10034696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ing component
bubble producing
bubble
fluid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490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65847A (zh
Inventor
曾繁中
马国栋
李英尧
徐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Q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enQ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Q Corp filed Critical BenQ Corp
Priority to CNB031490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46969C/zh
Publication of CN1565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65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69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696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包括:一流体腔、一歧管、一喷孔、一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和一第二气泡产生元件。该流体腔含有一流体,该歧管是连接于该流体腔。该喷孔是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并且连通于该流体腔。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是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且邻近该喷孔,用以产生一第一气泡。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用以产生一第二气泡,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并且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设置在邻近于该喷孔且对应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另一侧,通过该第一气泡与该第二气泡将该流体腔内的该流体经由该喷孔喷出。

Description

流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喷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产生一虚拟气阀的流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在美国专利第6,102,530号中揭露了一种具有虚拟气阀(virtualvalve)的喷墨装置1,二加热元件20、22是设置于喷墨孔18的二侧,墨水26是经由歧管(manifold)16而流入至流体腔(chamber)14之中。
现在参照图2A和图2B,喷墨装置1是利用二加热元件20、22达到预定温度的速率上的差异来喷出墨水,也就是说,当要从喷墨孔18喷出流体腔14中的墨水26时,先使加热元件20达到一预定温度而使墨水26汽化,以在加热元件20的下方并靠近歧管16的位置先产生一气泡30,用来隔绝流体腔14和歧管16,这样便可产生一虚拟阀门的效果。接着,加热元件22随后也会达到该预定温度,以在其下方产生另一气泡32。此时,二气泡30、32会共同推挤墨水26,进而使墨水26自喷墨孔18喷出。
至于二加热元件20、22的运作方式,则是因其二者的电阻值的差异,使得二加热元件20、22经加热所产生的气泡生长速率不同,以产生类似气阀的功能,这不但可减少拢流(crosstalk)效应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减少伴生墨滴的产生。
然而,在公知的喷墨装置1中,由于二个加热元件20、22的电阻值不同,若欲达成虚拟气阀的功效,需精确地计算其二者的尺寸并与流体腔14的几何形状和喷墨孔18匹配,否则易产生喷墨歪斜或不喷的情形,因此,会造成公知的喷墨装置1设计和制造上的复杂性和困难度。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流体喷射装置,以改善喷墨歪斜和不稳定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本上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以为了要解决上述的问题。也就是说,本发明包括:一含有一流体的流体腔;一连接于该流体腔燕用以于一第一方向输入该流体进入该流体腔的歧管;一喷孔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并且连通于该流体腔的歧管;一用以产生一第一气泡并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且邻近该喷孔的第一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大致平行于该第一方向,和一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用以产生一第二气泡,其中,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且大致平行于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邻近于该喷孔且相对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位于喷孔的另一侧,通过该第一气泡与该第二气泡将该流体腔内的该流体经由该喷孔喷出。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以相同的材料所制成。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对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的比例是介于0.8与1.2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是等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
又在本发明中,该喷孔具有一直径,且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7倍与1.3倍之间,以及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7倍与1.3倍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相同。
又在本发明中,还包括一连接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金属导线。
又在本发明中,还包括一第三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大致设置于该歧管与该流体腔的邻接处,用以产生一第三气泡以作为一虚拟气阀。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连接。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大致垂直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以相同的材料所制成。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和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都为相同。
又在本发明中,该喷孔具有一直径,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8倍与1.2倍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喷孔具有一直径,且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5倍与5倍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还包括一金属导线,用以连接该第一所泡产生元件、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
又在本发明中,该喷孔具有一直径,且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长度是介于该直径的0.5倍与2倍之间。
又在本发明中,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都为电阻加热器(heater),且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电阻值大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电阻值。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一公知的喷墨装置;
图2A和图2B是显示根据图1的透视侧视图;
图3A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B和图3C是显示根据图3A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A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4B和图4C是显示根据图4A的B-B剖面示意图;
图5A是显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5B是显示根据图5A的C-C剖面示意图;
图6A是显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的俯视示意图;以及
图6B是显示根据图6A的D-D剖面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喷墨装置
14~流体腔
16~歧管
18~喷墨孔
20、22~加热元件
26~墨水
30、32~气泡
100、200、300、400~流体喷射装置
110、210、310、410~流体腔
111、211~腔壁
120、220、320、420~歧管
130、230、330、430~喷孔
140、240、340、440~第一气泡产生元件
141、241~第一气泡
150、250、350、45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
151、251、351、451~第二气泡
160、260、360、460~基材
170、270、470~金属导线
190、290、390、490~墨滴
280、380、480~导线
311、411~第一腔壁
312、412~第二腔壁
313、413~第三腔壁
355、455~第三气泡产生元件
356、456~第三气泡
W140、W150、W240、W250、W340、W350、W440、W450~宽度
D~直径
L140、L150、L240、L250、L340、L350、L440、L450、L455~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3A、图3B和图3C,本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100主要包括:一流体腔(chamber)110、一歧管(manifold)120、一喷孔(orifice)130、一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一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和一基材(substrate)160。歧管120是连接于流体腔110,流体(例如墨水)是经由歧管120而流入流体腔110之中。喷孔130是成形于基材160之上,并且是位于流体腔110之上,同时,喷孔130是连通于流体腔110。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是设置于流体腔110之上,并且邻近喷孔130,而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亦是设置于流体腔110之上,并且亦邻近于喷孔130。如图3A所示,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是分别位于喷孔130的二侧。此外,喷射装置100还具有一金属导线170,金属导线170是连接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的宽度W140对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的宽度W150的比例是介于0.8与1.2之间,而其二者的长度都为相同。同时,喷孔130的直径为D,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的中心至喷孔130中心的距离L140是介于直径D的0.7倍与1.3倍之间,以及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的中心至喷孔130中心的距离L150也是介于直径D的0.7倍与1.3倍之间。
特别地,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是以相同的金属材料所制成,而金属导线170是由低电阻的材料所制成。
如上所述,当电流经由一导线180流入喷射装置100时,电流会依序流经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金属导线170和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此时,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会因具有电阻而产生发热现象。至于金属导线170,由于其是由低电阻的材料所制成,故金属导线170的发热现象是非常微小的。
当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的温度持续升高时,会使得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下方的墨水产生汽化并分别形成一第一气泡141与一第二气泡151,如图3B所示。由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的体积比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的体积小,故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的电阻值会比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的电阻值来得大,进而使得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的发热量比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来得高,因此,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140下方的第一气泡141的形成和成长速度会比位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150下方的第二气泡151来得快。此时,由于第一气泡141的形成和成长速度较快,当第一气泡141成长至一定程度时,便会将流体腔110与歧管120隔绝开来,如此一来,第一气泡141便可产生一虚拟气阀(virtual valve)的效果。接着,随着第二气泡151的持续成长并由于流体腔110的腔壁111限制,第二气泡151可与第一气泡141共同产生推挤流体腔110中的墨水的效果。最后,流体腔110中的墨水会因为第一气泡141与第二气泡151的共同推挤而从喷孔130喷出以形成一墨滴190,如图3C所示。
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4A、图4B和图4C,本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200主要为了改善喷墨歪斜和不喷的现象,并且主要包括有一流体腔(chamber)210、一歧管(manifold)220、一喷孔(orifice)230、一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一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和一基材(substrate)260。歧管220是连接于流体腔210,流体(例如墨水)是经由歧管220而流入流体腔210之中。喷孔230是成形于基材260之上,并且是位于流体腔210之上,同时,喷孔230是连通于流体腔210。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是设置于流体腔210之上,并且邻近喷孔230,而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亦是设置于流体腔210之上,并且亦邻近于喷孔230。如图4A所示,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是分别位于喷孔230的二侧。此外,喷射装置200还具有一金属导线270,金属导线270是连接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的宽度W240是等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宽度W250,并且其二者的长度都为相同。同时,喷孔230的直径为D,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的中心至喷孔230中心的距离L240是等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中心至喷孔230中心的距离L250,并且L240与L250都介于直径D的0.7倍与1.3倍之间。
特别地,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是以相同的金属材料所制成,而金属导线270是由低电阻的材料所制成。
如上所述,当电流经由一导线280流入喷射装置200时,电流会依序流经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金属导线270和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此时,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会因具有电阻而产生发热现象。至于金属导线270,由于其是由低电阻的材料所制成,故金属导线270的发热现象是非常微小的。
当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温度持续升高时,会使得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下方的墨水产生汽化并分别形成一第一气泡241与一第二气泡251,如图4B所示。在此需注意的是,由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的宽度W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宽度W250相同,故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的体积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体积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的电阻值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电阻值相同,使得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的发热量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发热量相同。因此,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下方的第一气泡241的形成和成长速度会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下方的第二气泡251的形成和成长速度相同。此时,由于第一气泡241与第二气泡251的形成和成长速度相同,故当第一气泡241与第二气泡251同时成长至一定程度时,便会将流体腔210与歧管220隔绝开来,这样一来,第一气泡241便可产生一虚拟气阀(virtual valve)的效果。接着,由于流体腔210的腔壁211的限制,第二气泡251可与第一气泡241共同产生推挤流体腔210中的墨水的效果。最后,流体腔210中的墨水会因为第一气泡241与第二气泡251的共同推挤而从喷孔230喷出以形成一墨滴290,如图4C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2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250的长度、宽度和至喷孔230中心的距离都为相同,使得第一气泡241与第二气泡251的成长速度与大小都为相同。因此,流体喷射装置200不但可以产生虚拟阀门的效果,以减小扰流效应的影响,同时由可改善喷墨歪斜和不稳定的现象。
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5A和图5B,本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300主要包括有一流体腔(chamber)310、一歧管(manifold)320、一喷孔(orifice)330、一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一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一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和一基材(substrate)360。歧管320是连接于流体腔310,流体(例如是墨水)是经由歧管320而进入流体腔310之中。喷孔330是成形于基材360之上,并且是位于流体腔310之上,同时,喷孔330是连通于流体腔310。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是设置于流体腔310之上,并且皆邻近喷孔330。同时,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是大致设置于歧管320与流体腔310的邻接处,而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是分别大致平行于流体从歧管320流入流体腔310的方向,并且仅连接和大致垂直于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如图5A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的宽度W340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的宽度W350相同,而其二者的长度都相同。同时,喷孔330的直径为D,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的中心至喷孔330中心的距离L3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的中心至喷孔330中心的距离L3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的中心至喷孔330中心的距离L355都相同,并且L340、L350和L355都是介于直径D的0.8倍与1.2倍之间。
特别地,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是以相同的金属材料所制成。
如上所述,当电流经由一导线380流入喷射装置300时,电流会依序流经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和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此时,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会因具有电阻而产生发热现象。
当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的温度持续升高时,会使得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下方的墨水产生汽化并分别形成一第一气泡(未显示)、一第二气泡351和一第三气泡356,如图5B所示。在此需注意的是,由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的宽度W3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的宽度W350相同,故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的体积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的体积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的电阻值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的电阻值相同,使得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的发热量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的发热量相同。因此,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340下方的第一气泡的形成和成长速度会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350下方的第二气泡351的形成和成长速度相同。此外,当第三气泡产生元件355所产生的第三气泡356成长至一定程度时,便会将流体腔310与歧管320隔绝开来,这样一来,第三气泡356便可产生一虚拟气阀(virtual valve)的效果。接着,由于流体腔310的第一腔壁311、第二腔壁312和第三腔壁313的限制,第三气泡356可与第一气泡和第二气泡351共同产生推挤流体腔310中的墨水的效果。最后,流体腔310中的墨水会因为第三气泡356、第一气泡和第二气泡351的共同推挤而从喷孔330喷出以形成一墨滴390,如图5B所示。
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6A和图6B,本实施例的流体喷射装置400主要包括有一流体腔(chamber)410、一歧管(manifold)420、一喷孔(orifice)430、一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一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一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和一基材(substrate)460。歧管420是连接于流体腔410,流体(例如是墨水)是经由歧管420而流入流体腔410之中。喷孔430是成形于基材460之上,并且是位于流体腔410之上,同时,喷孔430是连通于流体腔410。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是设置于流体腔410之上,并且皆邻近喷孔430。同时,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是大致设置于歧管420与流体腔410的邻接处,而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是分别大致平行于流体从歧管420流入流体腔410的方向,并且仅连接和大致垂直于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如图5A所示。此外,喷射装置400还具有多个个金属导线470,金属导线470是连接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与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之间和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与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的宽度W440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的宽度W450相同,而其二者的长度都为相同。同时,喷孔430的直径为D,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的中心至喷孔430中心的距离L4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的中心至喷孔430中心的距离L450都为相同。并且L440与L450皆是介于直径D的0.8倍与1.2倍之间。此外,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的中心至喷孔430中心的距离L455是介于直径D的0.5倍与5倍之间。至于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的长度S455则是介于直径D的0.5倍与2倍之间。
特别地,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是以相同的金属材料所制成,而金属导线470是由低电阻的材料所制成。
如上所述,当电流经由一导线480流入喷射装置400时,电流会依序流经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金属导线470、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金属导线470和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此时,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会因具有电阻而产生发热现象。至于金属导线470,由于其是由低电阻的材料所制成,故金属导线470的发热现象是非常微小的。
当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的温度持续升高时,会使得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和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下方的墨水产生汽化并分别形成一第一气泡(未显示)、一第二气泡451和一第三气泡456,如图6B所示。在此需注意的是,由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的宽度W440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的宽度W450相同,故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的体积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的体积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的电阻值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的电阻值相同,使得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的发热量是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的发热量相同。因此,位于第一气泡产生元件440下方的第一气泡的形成和成长速度会与第二气泡产生元件450下方的第二气泡451的形成和成长速度相同。此时,当第三气泡产生元件455所产生的第三气泡456成长至一定程度时,便会将流体腔410与歧管420隔绝开来,如此一来,第三气泡456便可产生一虚拟气阀(virtual valve)的效果。接着,由于流体腔410的第一腔壁411、第二腔壁412和第三腔壁413的限制,第三气泡456可与第一气泡和第二气泡451共同产生推挤流体腔410中的墨水的效果。最后,流体腔410中的墨水会因为第三气泡456、第一气泡和第二气泡451的共同推挤而从喷孔430喷出以形成一墨滴490,如图6B所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喷射装置是通过调整和改变气泡产生元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以达成不同虚拟气阀的效果,进而减小扰流(crosstalk)效应的影响,同时,气泡产生元件的尺寸是经过精密设计并与流体腔的几何形状相互匹配,故可改善喷墨歪斜和不稳定的现象。
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于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包括:
一含有一流体的流体腔;
一连接于该流体腔并用以于一第一方向输入该流体进入该流体腔的歧管;
一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并且连通于该流体腔的喷孔;
一用以产生一第一气泡并是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且邻近该喷孔的第一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大致平行于该第一方向;
一用以产生一第二气泡的第二气泡产生元件,其中,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设置于该流体腔之上且大致平行于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设置成邻近于该喷孔且相对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位于喷孔的另一侧,通过该第一气泡与该第二气泡将该流体腔内的该流体经由该喷孔喷出;以及
一第三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大致设置于该歧管与该流体腔的邻接处,用以产生一第三气泡以作为一虚拟气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由相同的材料所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对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的比例是介于0.8与1.2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是等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孔具有一直径,且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7倍与1.3倍之间,以及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7倍与1.3倍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金属导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大致垂直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以及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都是相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孔具有一直径,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1倍与1.2倍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孔具有一直径,且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中心至该喷孔中心的距离是介于该直径的0.5倍与5倍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金属导线,该金属导线用以连接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孔具有一直径,且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长度是介于该直径的0.5倍与2倍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都为电阻加热器,且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的电阻值大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和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的电阻值。
17.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包括;
一基材;
一设置于该基材内,且具有一第一腔壁和一第二腔壁的流体腔,其中,该第一腔壁是与该第二腔壁相对;
一连接于该流体腔并用以输入一流体至该流体腔之中的歧管;
一连接于该流体腔的喷孔;
一设置于该基材之上并用以产生一第一气泡的第一气泡产生元件,其中,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是对应且平行于该第一腔壁;
一设置于该基材之上并用以产生一第二气泡的第二气泡产生元件,其中,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是对应且平行于该第二腔壁;以及该喷孔是位于该第一气泡产生元件与该第二气泡产生元件之间;以及
一第三气泡产生元件,该第三气泡产生元件是设置于该基材之上,并且位于对应该歧管与该流体腔的邻接处,是用以产生一第三气泡,以作为一虚拟气阀。
CNB031490484A 2003-06-20 2003-06-20 流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6969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31490484A CN100346969C (zh) 2003-06-20 2003-06-20 流体喷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31490484A CN100346969C (zh) 2003-06-20 2003-06-20 流体喷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5847A CN1565847A (zh) 2005-01-19
CN100346969C true CN100346969C (zh) 2007-11-07

Family

ID=34472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904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6969C (zh) 2003-06-20 2003-06-20 流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46969C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17171A2 (en) * 1987-11-13 1989-05-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tegral thin film injection system for thermal ink jet head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JPH05338178A (ja) * 1991-12-23 1993-12-21 Canon Inf Syst Res Australia Pty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デバイス
US5479196A (en) * 1990-02-26 1995-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covery ink discharging condition of the same
CN1290211A (zh) * 1998-01-23 2001-04-04 显微注射器有限公司 在喷射液体的微型喷射器中用气泡作为一个实际上的阀的装置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17171A2 (en) * 1987-11-13 1989-05-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tegral thin film injection system for thermal ink jet head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US5479196A (en) * 1990-02-26 1995-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covery ink discharging condition of the same
JPH05338178A (ja) * 1991-12-23 1993-12-21 Canon Inf Syst Res Australia Pty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デバイス
CN1290211A (zh) * 1998-01-23 2001-04-04 显微注射器有限公司 在喷射液体的微型喷射器中用气泡作为一个实际上的阀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65847A (zh) 2005-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739C (zh) 喷墨头
CN1248853C (zh) 喷墨打印头和喷墨打印头的制造方法
CN1185467C (zh) 流动介质质量测量装置
CN1866056A (zh) 变焦透镜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098C (zh) 排液头,其制造方法,以及微电子机械设备
CN1933898A (zh) 微小液滴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JP2002500975A (ja) 液体を噴射するために、マイクロインジェクター内の仮想バルブとしてバブルを使用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101035680A (zh) 制造喷嘴板的方法
CN1216502A (zh) 液滴沉积装置
CN1400100A (zh) 具有流体通道的基片和制造方法
CN1238194C (zh) 喷墨头
CN100346969C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641192A (zh) 缸内燃料喷射式内燃机
CN1820948A (zh) 喷墨头的喷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喷墨组件及喷墨系统
CN1849174A (zh) 一种用板状复合结构来生产微流体装置的工艺方法
CN1184667C (zh) 成膜方法和成膜装置
CN1253231C (zh) 将管道中流动的气体与液体分离的装置及分离方法
CN1310764C (zh) 喷墨头的制造方法及喷墨头
CN1027232C (zh) 气液接触方法
CN1134883A (zh) 喷墨头和包括喷墨头的喷墨打印装置
CN106587041A (zh) 一种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薄膜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
CN1311161C (zh) 直接喷射式柴油机
CN100346973C (zh) 喷墨头用的基体、喷墨头及其驱动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CN200982624Y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
CN207350797U (zh) 一种熔盐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07

Termination date: 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