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12794U - 变压器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12794U
CN216212794U CN202122534905.5U CN202122534905U CN216212794U CN 216212794 U CN216212794 U CN 216212794U CN 202122534905 U CN202122534905 U CN 202122534905U CN 216212794 U CN216212794 U CN 216212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tap
lead
transformer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3490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晓红
钟伟
庞宪国
郭本明
寇芝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Siemens Energy Transformer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Transformer Jin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Transformer Jin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emens Transformer Jin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3490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127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12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127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包括:三个铁芯;三个线圈,线圈绕设于铁芯上;三个分接引线束,每个分接引线束与线圈连接以形成调压线圈段用以调节电压,其中,第一分接引线束包括第一分接引线,第二分接引线束包括第二分接引线,第三分接引线束包括第三分接引线,第一分接引线、第二分接引线和第三分接引线各将线圈的第二端连接到外部的第二、第三和第一套管;三个分接开关与三个分接引线束连接;以及两个连接引线,其中第二线圈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引线连接到第一分接引线,第三线圈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引线连接到第二分接引线。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木件支撑较少,引线连接简化,布线难度较低,变压器的结构紧凑、布局合理。

Description

变压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压器。
背景技术
通常,变压器的高压线圈由引线连接到外部的高压套管。由于变压器的线圈需要通过引线连接,引线需要布线结构进行排布。相关技术中,引线数量较多,尤其是变压器还涉及其他附加功能结构时,布线结构较为密集。对于箱体尺寸紧凑的变压器来说,更是如此。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铁芯、第二铁芯和第三铁芯;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一铁芯以构成第一相,所述第二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二铁芯以构成第二相,所述第三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三铁芯以构成第三相;第一分接引线束、第二分接引线束和第三分接引线束,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延伸至外部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形成多个调压线圈段,通过选择性地短接所述调压线圈段以改变电流流经的所述第一线圈的线圈匝数,用以调节电压,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包括第一分接引线,所述第一分接引线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连接并延伸至外部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连接到所述第二线圈形成多个调压线圈段,通过选择性地短接所述调压线圈段以改变电流流经的所述第二线圈的线圈匝数,用以调节电压,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包括第二分接引线,所述第二分接引线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连接并延伸至外部的第三套管,所述第三分接引线束连接到所述第三线圈形成多个调压线圈段,通过选择性地短接所述调压线圈段以改变电流流经的所述第三线圈的线圈匝数,用以调节电压,所述第三分接引线束包括第三分接引线,所述第三分接引线与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二端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外部的第一套管;第一分接开关、第二分接开关和第三分接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分接开关与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连接,所述第二分接开关与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连接,所述第三分接开关与所述第三分接引线束连接;以及第一连接引线和第二连接引线,其中,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分接引线连接,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二分接引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引线沿所述第二线圈的表面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所述第二连接引线沿所述第三线圈的表面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接引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压器还包括木件支撑,所述木件支撑包括凹槽,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沿所述木件支撑的凹槽相对于所述变压器的底部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一分接开关,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沿所述木件支撑的凹槽相对于所述变压器的底部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接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接开关、所述第二分接开关和所述第三分接开关都配置为条型无励磁分接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压器配置为10kV三相变压器或35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或66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或110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压器配置为配电变压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变压器木件支撑较少,引线连接简化,布线难度较低,变压器的结构紧凑、布局合理。
附图说明
以下,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各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部分接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铁芯架
102 第一铁芯
104 第二铁芯
106 第三铁芯
202 A相高压线圈
204 B相高压线圈
206 C相高压线圈
302 A相
304 B相
306 C相
402 第一分接引线束
404 第二分接引线束
406 第三分接引线束
402a 第一分接引线
404a 第二分接引线
406a 第三分接引线
402b、404b、406b 第四分接引线
602 第一分接开关
603 分接接头
604 第二分接开关
606 第三分接开关
503、505 相间
703 第一连接引线
705 第二连接引线
801、802、804、806 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元素而不意图限定这些元素的位置关系、时序关系或重要性关系,这种术语只是用于区分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
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以配电变压器为例进行具体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类型的变压器,其中的线圈例如高压线圈以Δ形式联结的变压器同样适用。例如,10kV三相变压器、35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66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110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等。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变压器的部分接线示意图。图1中的变压器的部分结构主要包括铁芯架100和三个高压线圈。在图示实施例中,铁芯架100沿竖直方向布置,并且包括第一铁芯102、第二铁芯104和第三铁芯106。三个铁芯的形状都是大致圆柱体,铁芯的材质为冷轧硅钢片。其中,三个高压线圈为绕设在第一铁芯102上的A相高压线圈202、绕设在第二铁芯104上的B相高压线圈204和绕设在第三铁芯106上的C相高压线圈206。A相高压线圈202通过第一分接引线束402连接到第一分接开关602的多个分接接头,再通过第一分接开关602由引线802连接到外部的第二套管;类似地,B相高压线圈204通过第二分接引线束404连接到第二分接开关604的多个分接接头,再通过第二分接开关604由引线804连接到外部的第三套管;C相高压线圈206通过第三分接引线束406连接到第三分接开关606的多个分接接头,再通过第三分接开关606由引线806连接到外部的第一套管。在图示实施例中,每个分接引线束包括六个分接引线,以第一分接引线束402为例,其包括第一分接引线402a以及另外五个第四分接引线402b。类似地,第二分接引线束404包括第二分接引线404a和五个第四分接引线404b,第三分接引线束406包括第三分接引线406a和五个第四分接引线406b。图1中的三个分接开关都设置为条型无励磁分接开关。每个分接开关包括六个分接接头,一共分为五档。以第一分接开关602为例,其包括六个分接接头603。在替代实施例中,分接开关设置为盘型分接开关或笼型分接开关。
应当理解的是,图示实施例以三个铁芯构成的铁芯架作为实施例,在替代实施例中,例如在更高容量的变压器的实施例中,铁芯架设置为具有五个铁芯的铁芯架,其中,三个高压线圈绕设在位于中间位置的三个铁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接开关的分接接头设置为压接连接端子。引线中未被压接连接端子覆盖的部分包覆有皱纹纸管。
如图2所示,铁芯沿Y方向延伸,图2中示出了高压线圈,而未示出低压线圈。A相高压线圈202与第一分接引线束402的第一分接引线402a以及五个第四分接引线402b连接形成多个调压线圈段,通过选择性地短接调压线圈段可以改变电流流经的A相高压线圈202的线圈匝数,用以调节电压。其中,A相高压线圈202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接引线402a连接,并且经由第一分接引线402a连接到第一分接开关602的分接接头603之一,再由引线802连接到B相高压套管(未示出)。另外,A相高压线圈202的第一端经由引线801连接到A相高压套管(未示出)。在相关技术中,通常由于线圈的第二端引线和分接引线是彼此相互独立的,因此线圈的第二端引线需要从线圈的第二端(通常位于线圈的底部区域)通过木件支撑引导至线圈的第一端的上方,再连接到套管。这种引导方式导致引线的长度较长,且需要对应数量的木件支撑,另外引线间绝缘距离难以保证且操作不便。在图示实施例中,A相高压线圈202的第二端通过第一分接引线402a连接到B相高压套管,从而减少了引线的数量,同时也相应地节省了木件支撑,进而使得变压器的结构紧凑、布局更加合理。另外,B相高压线圈20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引线703连接到第一分接引线402a,从而使得B相高压线圈的第一端与A相高压线圈的第二端连接。与A相高压线圈202类似地,B相高压线圈204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分接引线404a连接到第二分接开关604的分接接头,再由引线804连接到C相高压套管(未示出)。这种B相线圈第二端通过第二分接引线404a连接到C相高压套管的设置,同样减少了引线的数量并且相应地节省了木件支撑。与B相高压线圈204相类似,C相高压线圈206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引线705连接到第二分接引线404a,从而使得C相高压线圈206的第一端与B相高压线圈204的第二端连接。另外,C相高压线圈206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三分接引线406a以及引线806连接到A相高压套管。上述这种首末相连接的方式构成了图示实施例的变压器的Δ联结方式。
另外,在相关技术中,每相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都需要通过引线连接到套管,即在三相变压器中,一共需要六个引线连接到套管。而在图示实施例中,只需要四个引线801、802、804和806。如图2所示,B相高压线圈20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引线703连接到第一分接引线402a,再经由引线802连接到B相高压套管。类似地,C相高压线圈206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引线705连接到第二分接引线404a,再经由引线804连接到C相高压套管。上述设置使得连接到套管的引线数量由六减少到四,从而简化了引线的连接。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连接引线703和第二连接引线705的位置。以第一连接引线703的位置举例来说,图1中,第一连接引线703的位置沿线圈的轴向(图2中的Y方向)位于A相302、B相304和相间503三者的上部区域。其中,相间503指的是A相302与B相304之间的空间区域,该空间区域大致为长方体,该长方体的空间区域的高度由A相302或B相304的高度界定,该长方体的空间区域的长度由A相302或B相304的直径界定,该长方体的空间区域的宽度由A相302和B相304之间最短距离界定。相间505的区域界定方式与相间503类似。第一连接引线703沿第二线圈204的表面延伸并与第一分接引线402a连接。具体来说,在图示同一水平面内,第一连接引线703的位置由B相高压线圈20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引线703沿水平方向依次沿B相高压线圈204的表面和相间503与第一分接引线402a连接。类似地,第二连接引线705沿第三线圈206的表面延伸并与第二分接引线404a连接。具体来说,第二连接引线705的位置由C相高压线圈206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引线705沿水平方向依次沿C相高压线圈206的表面和相间505与第二分接引线404a连接。这种联结方式减少了连接引线的长度,且相对于多次变向的连接引线来说,降低了布线的难度。
另外,如图1所示,通过将第一分接引线束402和第二分接引线束404邻近布置,第一分接引线束402和第二分接引线束404通过同一木件支撑(未示出)的凹槽相对于变压器的底部向上延伸连接到第一分接开关602和第二分接开关604,使得变压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布局更加优化。应当理解的是,在替代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分接引线束404和第三分接引线束406邻近布置,能够达到类似结构紧凑的效果。
以上呈现的各种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且绝不意味着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描述的创新及其各种变体在本实用新型的预期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和权利要求中描述的主题旨在涵盖并包含所有合适的技术变体。

Claims (6)

1.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包括:
第一铁芯(102)、第二铁芯(104)和第三铁芯(106);
第一线圈(202)、第二线圈(204)和第三线圈(206),其中,所述第一线圈(202)绕设于所述第一铁芯(102)以构成第一相(302),所述第二线圈(204)绕设于所述第二铁芯(104)以构成第二相(304),所述第三线圈(206)绕设于所述第三铁芯(106)以构成第三相(306);
第一分接引线束(402)、第二分接引线束(404)和第三分接引线束(406),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202)的第一端延伸至外部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402)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202)形成多个调压线圈段,通过选择性地短接所述调压线圈段以改变电流流经的所述第一线圈(202)的线圈匝数,用以调节电压,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402)包括第一分接引线(402a),所述第一分接引线(402a)与所述第一线圈(202)的第二端连接并延伸至外部的第二套管,
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404)连接到所述第二线圈(204)形成多个调压线圈段,通过选择性地短接所述调压线圈段以改变电流流经的所述第二线圈(204)的线圈匝数,用以调节电压,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404)包括第二分接引线(404a),所述第二分接引线(404a)与所述第二线圈(204)的第二端连接并延伸至外部的第三套管,
所述第三分接引线束(406)连接到所述第三线圈(206)形成多个调压线圈段,通过选择性地短接所述调压线圈段以改变电流流经的所述第三线圈(206)的线圈匝数,用以调节电压,所述第三分接引线束(406)包括第三分接引线(406a),所述第三分接引线(406a)与所述第三线圈(206)的第二端连接并延伸至所述外部的第一套管;
第一分接开关(602)、第二分接开关(604)和第三分接开关(606),其中,所述第一分接开关(602)与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402)连接,所述第二分接开关(604)与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404)连接,所述第三分接开关(606)与所述第三分接引线束(406)连接;以及
第一连接引线(703)和第二连接引线(705),其中,所述第二线圈(204)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引线(703)与所述第一分接引线(402a)连接,所述第三线圈(206)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引线(705)与所述第二分接引线(404a)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引线(703)沿所述第二线圈(204)的表面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一分接引线(402a),所述第二连接引线(705)沿所述第三线圈(206)的表面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接引线(404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还包括木件支撑,所述木件支撑包括凹槽,所述第一分接引线束(402)沿所述木件支撑的凹槽相对于所述变压器的底部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一分接开关(602),所述第二分接引线束(404)沿所述木件支撑的凹槽相对于所述变压器的底部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第二分接开关(604)。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接开关(602)、所述第二分接开关(604)和所述第三分接开关(606)都配置为条型无励磁分接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配置为10kV三相变压器或35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或66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或110kV油浸式三相变压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配置为配电变压器。
CN202122534905.5U 2021-10-21 2021-10-21 变压器 Active CN2162127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34905.5U CN216212794U (zh) 2021-10-21 2021-10-21 变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34905.5U CN216212794U (zh) 2021-10-21 2021-10-21 变压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12794U true CN216212794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86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34905.5U Active CN216212794U (zh) 2021-10-21 2021-10-21 变压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127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774135A (en) Stationary induction apparatus
CN216212794U (zh) 变压器
JP2019134126A (ja) 静止誘導機器
CN206564172U (zh) 多用途三相变压器
US9583252B2 (en) Transformer
KR100832876B1 (ko) 계기용 변류기 및 그 권선방법
EP0114648B1 (en) Onload tap-changing transformer
US3621427A (en) Electrical reactor
JPS5821309A (ja) 負荷時タツプ切換変圧器
JP2676901B2 (ja) 三巻線スコット結線変圧器
EP0117515B1 (en) Reactor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axially disposed windings
CN217588649U (zh) 高压调压一体式中性点调压的线圈结构
CN217086355U (zh) 一种置于变压器上方的干式真空有载分接开关
JP2676928B2 (ja) 三巻線スコット結線変圧器
CN212695032U (zh) 多绕组并联的大容量电压互感器
CN218497925U (zh) 用于电力变压器的绕组以及电力变压器
CN211858356U (zh) 单器身结构的Vx接220kV牵引变压器
JPS5846047B2 (ja) 負荷時タツプ切換単巻変圧器
JPH0286107A (ja) 三相負荷時タツプ切換変圧器
JPH01107507A (ja) 三次巻線付三相変圧器
JPH0751782Y2 (ja) 分路リアクトル
JPS6228736Y2 (zh)
CN114171304A (zh) 一种500kV单相自耦有载调压变压器
JPH0754989Y2 (ja) 倒立形変流器
JPH0260044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10, Weihua West Road, Shizhong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022

Patentee after: Jinan Siemens Energy Transformer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0, Weihua West Road, Shizhong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0022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TRANSFORMER (JINA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