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11097A1 -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011097A1
WO2023011097A1 PCT/CN2022/104222 CN2022104222W WO2023011097A1 WO 2023011097 A1 WO2023011097 A1 WO 2023011097A1 CN 2022104222 W CN2022104222 W CN 2022104222W WO 2023011097 A1 WO2023011097 A1 WO 202301109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unit
reference time
cell
unit
pds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1042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苏桐
李胜钰
官磊
李锐杰
丁洋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285181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369642A1/en
Publication of WO202301109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011097A1/zh
Priority to US18/432,902 priority patent/US20240179709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2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physical layer, e.g. DCI signalling

Definitions

  • this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an switch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to one of the target cells for transmission according to the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 time unit and the cell indicated by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nd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PCell or PUCCH SCell, so as to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success rate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the multiple cells may be all cells configured to send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wn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or may be some cells configured to send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the first subcarrier spacing is a subcarrier spacing with a maximum value among the subcarrier spacing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multiple cells.
  • the time domain length of the time unit determined in this embodiment, among the time domain lengths of the corresponding time units in multiple cells, takes the smallest value, and is limited to the time of the subcarrier spacing used when feedback by PCell or PUCCH SCell Compared with the domain length, using the time unit with the minimum time domain length to transmit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the feedback delay.
  • the K1 set is the K1 set configured by the primary cell access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n this way, when determining the feedback time unit, the size of the feedback delay required by the PDSCH of the primary cell and/or the uplink transmission capability of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be combined.
  • the K1 set is the K1 set of the cell configuration with the largest subcarrier spacing among multiple cells. In this way, when determining the feedback time unit, the feedback time delay required by the PDSCH of the cell whose subcarrier spacing takes the largest value can be combined.
  • the K1 set is the cell with the smallest or largest index among the cells with the largest value of the subcarrier spacing among the multiple cells.
  • the K1 set configured above is beneficial for the network device and the terminal device to use the aligned K1 set when there are multiple cells with the largest subcarrier spacing among multiple cells.
  • the second time unit is located after the first time unit, the first PUCCH resource is the first cell, located
  • the PUCCH resources configured to carry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PDSCH within the first time unit
  • the candidate PUCCH resources are configured to bear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the candidate PUCCH resource may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that supports transmission in the third time unit, which will not be described in detail here.
  • FIG. 14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nother example of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a gNB or a transmission point may include a centralized unit (centralized unit, CU) and a sub-DU, etc.
  • the gNB or transmission point may also include a radio unit (radio unit, RU).
  • CU implements some functions of gNB or transmission point
  • DU implements some functions of gNB or transmission point, for example, CU implements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layer Function
  • DU implements the functions of radio link control (radio link control, RLC), media access control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physical, PHY) layer.
  • the terminal equipment may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user equipment (user equipment, UE), access terminal, subscriber unit, subscriber station, mobil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remote station, remote terminal, mobile equipment, user terminal , user agent or user device, etc.
  •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be a mobile phone, tablet computer, computer with wireless transceiver function, virtual reality terminal device, augmented reality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terminal in industrial control, wireless terminal in unmanned driving, wireless terminal in telemedicine , wireless terminals in smart grids, wireless terminals in transportation safety, wireless terminals in smart cities, wireless terminals in smart homes, wireless terminals in the aforementioned V2X Internet of Vehicles or RSUs of wireless terminal types, etc.
  • the above-mentioned activated DCI can also indicate the time unit where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each SPS PDSCH is located.
  • activating DCI may indicate a parameter K1, and the field indicating the parameter K1 may be called the K1 indication field, which is the "PDSCH-to-HARQ_feedback timing indicator" field in DCI.
  • the parameter K1 can correspond to a K1 value in a K1 set, indicating the number of time slots between the time slot where the SPS PDSCH is located and the time slot where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SPS PDSCH is located.
  • the K1 set is a set of high-level signaling configurations, which is the "dl-DataToUl-ACK" field in the PUCCH resource configuration.
  • the uplink subcarrier spac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downlink subcarrier spac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uplink time slot corresponding to the end moment of the SPS PDSCH, and then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SPS PDSCH based on the K1 value time slot.
  • the uplink subcarrier spacing is 30kHz
  • the downlink subcarrier spacing is 15kHz
  • the length of the downlink time slot is twice the length of the uplink time slot. Therefore, assuming that the downlink slot m is sent
  • the uplink time slot corresponding to the end of the SPS PDSCH is slot n
  • the K1 value corresponding to the parameter K1 indicated by the activated DCI in the K1 set is 4. Then,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terminal device for the SPS PDSCH is in the uplink slot n +4 for feedback.
  • the network device configures 4 PUCCH resources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if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 the first PUCCH resource can be used as the feedback resource; if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between 3 and Between N1, the second PUCCH resource is used as the feedback resource; if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between N1 and N2, the third PUCCH resource is used as the feedback resource; if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between Between N2 and N3, the fourth PUCCH resource is used as the feedback resource.
  • N1, N2, and N3 are indicated by th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ent by the network device, or 1706 by default.
  • each PDCCH schedules the transmission of one PDSCH, so the network device needs to send one PDCCH before each PDSCH is transmitted. That is, in the dynamic scheduling mode, each PDSCH is a PDSCH with scheduling information.
  • the DCI activates the DCI as described above, and can indicate the time slot where the scheduled PDSCH is located (such as the above-mentioned parameter K0) and the start symbol S and length L in the time slot, and can also indicate the PDSCH
  • the time slot where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located (such as the parameter K1 mentioned above) will not be described in detail here.
  •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and the feedback time unit are the same as th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method described in 1.1 above, and will not be described in detail here.
  • the way of determining the feedback resourc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mode described in 1.1 above.
  • the network device configures K (1 ⁇ K ⁇ 4) PUCCH resource sets (PUCCH Resource Sets) for the terminal device; each PUCCH resource set may include multiple PUCCH resources and a resource list.
  • the resource list is used to store IDs of PUCCH resources. For example, when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2bit, the first PUCCH resource set is selected; when 2bit ⁇ the total number of bits of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N 1 bit, the second PUCCH resource set is selected; when N 1 bit ⁇ total bits of HARQ-ACK feedback information ⁇ N 2 bits, then select the third PUCCH resource set; when N 2 bits ⁇ total bits of HARQ-ACK feedback information ⁇ N 3 bits, then select the fourth PUCCH resource gather. Furthermore, a PUCCH resource is selected from the selected PUCCH resource set as a feedback resource. Optionally, N 1 , N 2 , and N 3 are indicated by the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ent by the network device, or are 1706 by default.
  • symbols 0 to 2 are downlink symbols (marked as D)
  • symbols 3 to 11 are flexible symbols (marked as F)
  • symbols 12 to 13 are Up symbol (marked U).
  • the PUCCH resource encounters a dynamic downlink symbol or a downlink symbol where a dynamically scheduled PDSCH is located.
  • PCell and PUCCH SCells have PUCCH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PCell and some SCells perform HARQ feedback on PCells.
  • the PCell and this part of SCells (such as SCell#1, SCell# 4) Form a PUCCH group (PUCCH Group#1 as shown in Figure 5); another part of SCells performs HARQ feedback on the PUCCH SCell, and this part of SCells forms another PUCCH group (PUCCH Group#2 as shown in Figure 5) .
  • Figure 5 is an example where the subcarrier spacing of PCell, SCell#1, SCell#4, SCell#5, and SCell#6 is the same.
  • the corresponding time slot on the SCell and the K1 value indicated in the configured K1 set by the K1 indication field in the corresponding DCI of the PDSCH determine the feedback time unit (ie, the feedback time slot).
  • Table 1 it is an example of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 Indexes 0 to 4 respectively indicate 5 reference time units, and the multiple cells in the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are SCell#1, SCell#2, SCell#3 and SCell#4.
  • Each of the 5 reference time units is in The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corresponds to one of the four cells respectively.
  • the cells indicated by index 0 and index 3 are the same, and the cells indicated by other indexes are different.
  • the third time unit of the time domain sequence SCell#1 The fourth time unit of the time domain sequence SCell#3 Fifth time unit of time domain order SCell#4
  •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e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 reference time units and multiple cells, that is,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ncludes information on M reference time units, and information on multiple cells and information about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may include the information of multiple reference time units in the first column in Table 1, the information of multiple cells in the second column,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wo.
  • the multiple cells configured for sending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are PCell, SCell#1, SCell#2, SCell#3, and SCell#4 respectively.
  • the subcarrier intervals corresponding to the plurality of cells are shown in FIG. 8 .
  • the reference time unit where the end symbol of the PDSCH is located is time unit #1 as shown in Figure 8, assuming that the K1 indication field in the DCI for scheduling the PDSCH is 00, and the K1 set used is ⁇ 1, 2, 3, 4 ⁇ , then the value of K1 is 1.
  • the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first reference time unit by 1 reference time unit, that is, time unit #2 as shown in FIG. 8 .
  • the target cell is the SCell#2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that is, the time unit #2; the target time unit is the time unit on the SCell#2 that overlaps with the time unit #2 in the time domain, as shown in Figure 8. unit. Therefore, the terminal device can send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the target time unit of the SCell#2 to indicate the receiving state of the PDSCH.
  •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an switch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PDSCH to the time unit of SCell#2 according to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hereb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that can only be sent on the PCell or PUCCH SCell.
  •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nsmission success rate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low.
  • the reference time unit in the correspondence indicated by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s the time unit on the cell,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ime
  • the unit is the time unit where the PDSCH end symbol is located, referred to as the first time unit;
  • the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is the time unit separated by K1 time units from the time unit where the PDSCH end symbol is located, referred to as the second time unit.
  • the target cell is the cel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time unit in the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
  • the target time unit is a time unit that overlaps with the second time unit in the time domain on the target cell.
  • FIG. 12 is a schematic flowchart of a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provided in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s shown in FIG. 12,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steps:
  • the network device determines the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among the M reference time units according to the first reference time unit, and determines the first time unit on the first cell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correspondingly, the terminal The device also determines a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among the M reference time units according to the first reference time unit, and determines the first time unit on the first cell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 the terminal device sends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PDSCH on the second PUCCH resource within the second time unit,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network device receives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PDSCH on the second PUCCH resource within the second time unit.
  • the second PUCCH resource does not overlap with downlink symbols and flexible symbols in the time domain.
  •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may obtain the first subcarrier spacing by using the methods described in Embodiment 1.1 to Embodiment 1.3 of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100 above; and/or,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The required K1 set can be acquired in the manner described in Embodiment 2.1 to Embodiment 2.6 of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100 above. Therefore,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and success rate of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transmits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through the switching of the time domain or the switching of the time domain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so as to avoid that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cannot be sent or is caused by overlapping of PUCCH resources and downlink symbols or flexible symbols.
  • the problem of discarding improves the transmission success rate of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 this embodiment can determine at least one available reference time unit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ence indicated by the first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n select the earliest available reference time unit in the time domain to obtain the second cell, the second time unit and the second cell.
  • Two PUCCH resources to send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Therefore, the problem that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cannot be sent when the first PUCCH resource overlaps with the downlink symbol or the flexible symbol is avoided, and the transmission success rate of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greatly improved.
  • the second time unit may continue to be determined in the time unit after the first time unit on the first cell, so as to send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time.
  • the first reference time unit is time unit #1
  • the second reference time unit is time unit #2
  • the first carrier is SCell#1 corresponding to time unit #2
  • the first time unit is SCell# 1
  • the time-frequency resource for sending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determined by the terminal device in a method different from that shown in method 100 is not available, and the time-frequency resource for sending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re-determined, the time-frequency resource shown in method 200
  • the switching method is also applicable, that is,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does not limit the method of how to determine the first PUCCH resource in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200 .
  • the first PUCCH resource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method in 2.1 or the dynamic scheduling method in 2.2 mentioned above, that is, the cell where the PDSCH is located is configured to send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the PDSCH on the PCell or PUCCH SCell, where , the time unit where the end symbol of the PDSCH is located is the fourth time unit, and the feedback time unit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fourth time unit and the K1 value corresponding to the K1 indicator field in the DCI in the K1 set is the fifth time unit, then, if In the fifth time unit on the PCell or PUCCH SCell, when the first PUCCH resource for sending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overlaps with other information time domain resources or downlink symbols or flexible symbols in the time domain, then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an be used In 200,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is switched to other cells and sent in other time units.
  •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on the target time unit of the target cell in the first embodiment, or the H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on the second PUCCH resource on the second time unit of the second cell in the second embodiment is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 the first cell, the second cell, and the target cell may be different bandwidth parts (bandwidth part, BWP) in the same cell, and the cell may be a PCell or an SCell.
  • BWP bandwidth part
  • the first cell is BWP1 on the PCell
  • the second cell or target cell is BWP2 on the PCell.
  • the first cell or the second cell may be a part of the configured frequency resources of the cell, such as different BWPs of the same cell or different subbands (subbands) of the same BWP.
  • the BWP may be a part of the configured frequency resources of the cell, and the frequency resources occupied by the sub-bands are a part of the frequency resources of a BWP. The following will be described in conjunction with FIG. 17 .
  • Fig. 17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 BWP.
  • the target cell may represent any BWP in BWP1-BWP4.
  • the first cell may include: any BWP among BWP1 to BWP4.
  • the second cell may be a BWP other than the first cell among BWP1 to BWP4.
  • the first cell may be any sub-band of BWP1, such as sub-band 1
  • the second cell may be another sub-band in BWP1 except the first cell, such as sub-band 2.
  • Fig. 18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time slot format configuration of two cells.
  • the time-domai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of four time units in cell 0 (that is, CC0) can be sequentially: downlink, downlink, uplink, and uplink, and the time-domai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of four time units in cell 1 (that is, CC1) It can be in turn: downlink, uplink, downlink, uplink.
  • the network device and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respectively include a hardware structure, a software module, and a hardware structure, a software module, or a hardware
  • the above-mentioned functions are realized in the form of structure plus software modules.
  • a certain function among the above-mentioned functions may be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of a hardware structure, a software module, or a hardware structure plus a software module.
  • FIG. 19 and FIG. 20 are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s of possib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provided by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Thes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es may be used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the terminal device or the network device in the foregoing method embodiments, and thus also realize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the foregoing method embodiments.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900 shown in FIG. 19 may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unit 1901 and a processing unit 1902 .
  • the communication unit 1901 may include a sending unit and a receiving unit, the sending unit is configured to implement a sending function, the receiving unit is configured to implement a receiving func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unit 1901 may implement a sending function and/or a receiving function.
  • a communication unit may also be described as a transceiving unit.
  • the processor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can be a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and can also be other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s,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 or other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transistor logic devices, hardware components or any combination thereof.
  • a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 can be a microprocessor, or any conventional processor.
  • the method steps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be implemented by means of hardware, or may be implemented by means of a processor executing software instructions.
  • Software instructions can be composed of corresponding software modules, and software modules can be stored in random access memory, flash memory, read-only memory,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registers, hard disk, removable hard disk, CD-ROM or any other form of storage medium known in the art.
  • An exemplary storage medium is coupled to the processor such the processor can read information from, and write information to, the storage medium.
  • the storage medium may also be a component of the processor.
  • the processor and storage medium can be located in the ASIC.
  • the ASIC can be located in a network device or a terminal device. Certainly, the processor and the storage medium may also exist in the network device or the terminal device as discret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配置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PDSCH,其结束符号位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确定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接收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目标小区是一一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目标时间单元是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重叠的时间单元。该方法可以对齐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和小区,并提升了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Description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08月0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904539.X、申请名称为“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通信系统在传输速率、时延以及功耗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是新一代通信系统的三大典型业务之一,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这些应用场景在可靠性及时延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需求,如数据传输可靠性达到99.999%,传输时延低于1ms,以及在满足高可靠性及低时延要求下,尽可能减小指令开销。因此,如何能够提升传输的时延和可靠性,成为本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可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该技术是自动重传(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ARQ)系统里引入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方案,即在纠错能力范围内采用FEC自动纠错,超出纠错范围则要求发送端重发,以增加系统可靠性。
然而,对于终端设备支持载波聚合的情况,各载波上传输的下行共享信道的HARQ反馈信息只能在主小区(primary cell,PCell)或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辅小区(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secondary cell,PUCCH SCell)上发送,会出现用于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不足,导致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可提升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模块执行。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M为正整数;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该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目标小区为该一一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发送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第一子载波间隔为: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可见,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参考时间单元与小区之间的一一 对应关系,可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中一个目标小区上发送,而不再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上发送,从而可提升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其中,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中,该多个小区可以是终端设备具有的配置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所有小区,也可以是配置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部分小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载波间隔是该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该实施方式所确定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在多个小区中对应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中,取值最小的,与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反馈时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域长度相比,采用时域长度取值最小的时间单元传输HARQ反馈信息,有利于降低反馈时延。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载波间隔是该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该实施方式所确定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在多个小区中对应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中,取值最大,与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反馈时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域长度相比,采用时域长度取值最大的时间单元传输HARQ反馈信息,有利于选择较长的时域持续时间中信道质量较好的时刻传输HARQ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载波间隔是网络设备配置的,用于终端设备确定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这样,有利于网络设备根据系统负载及信道状况,通过该第一子载波间隔及时调整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从而灵活配置反馈时延与反馈成功率之间的关系。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这样,有利于节省配置所需的资源开销以及复杂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目标小区上存在多个时间单元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该实施方式有利于降低反馈时延。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目标小区上存在多个时间单元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后的时间单元。该实施方式使得目标时间单元能够尽可能在时域上靠后,避免终端设备因数据处理能力不够而丢弃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反馈信息发送的成功率。
另外,当该多个小区具有多个对应的子载波间隔时,网络设备可灵活指示上述可选的第一子载波的配置方式,解决了第一子载波间隔仅能是PCell或PUCCH SCell的子载波间隔时,导致HARQ反馈信息传输成功率低的问题。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K1是调度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为便于阐述,K1集合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单元简称为反馈时间单元。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集合是PDSCH所在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在确定反馈时间单元时,可以结合该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和/或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能力。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集合是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在确定反馈时间单元时,可以结合主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和/或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能力。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使得基于该K1集合所确定的反馈时间单元,考虑到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有多个,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中索引最小或最大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从而有利于在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为多个时,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采用对齐的K1集合。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在确定反馈时间单元时,可以结合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有多个,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中索引最小或最大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从而有利于在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为多个时,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采用对齐的K1集合。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集合是网络设备配置的,用于结合第一配置信息确定反馈时间单元以及在该反馈时间单元上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小区。这样,有利于网络设备根据系统负载及信道状态,通过第一配置信息关联的K1集合及时调整反馈时延与反馈成功率之间的关系。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集合是预定义的第一配置信息关联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节省配置所需的资源开销以及复杂度。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集合不再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上配置的K1集合,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改善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灵活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由网络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模块执行。该方法包括: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M为正整数;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该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目标小区为该一一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接收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第一子载波间隔为: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该方面中,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相关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的相关阐述,此处不再详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是由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模块执行。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M是正整数;
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 一参考时间单元;
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第一小区为该一一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第一PUCCH资源为第一小区的、位于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
在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发送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可见,在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终端设备可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他时间单元发送,解决了由于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出现重叠导致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而被丢弃,所引起的数据传输可靠性低的问题。因此,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能够提升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其中,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时间单元。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小区是第一小区,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该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该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时域的切换,及时传输HARQ反馈信息,避免由于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出现重叠导致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而被丢弃的问题,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小区是多个小区中除第一小区之外的一小区。该实施方式有利于在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通过时域和频域的切换,及时传输HARQ反馈信息,避免由于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出现重叠导致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而被丢弃的问题,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小区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在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与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第三参考时间单元是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时域上最早的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位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之后,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在该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为可用候选小区,可用候选小区上第三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第三时间单元为可用候选小区上与可用候选小区在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参考时间单元重叠的时间单元。
可见,该实施方式可从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选择时域上最早的参考时间单元,进而根据该一一对应关系获得第二小区以发送HARQ反馈信息。从而解决了第一时间单元上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的问题,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成功率。
在该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小区为默认小区,该默认小区可以是预定义的或预先配置的。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 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可见,该实现方式可在第一时间单元上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他小区的第二时间单元上发送,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成功率。
其中,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候选PUCCH资源配置用于承载所述HARQ反馈信息。候选PUCCH资源可根据第三时间单元上支持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确定,此处不再详述。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中,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
第一子载波间隔的可能的实施方式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第一子载波间隔的可能的实施方式,此处不再详述。另外,本方面的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载波间隔是上述所述的默认小区的子载波间隔。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小区上存在多个时间单元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那么,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同理,对于第二时间单元也可采用该种方式确定。该实施方式有利于降低反馈时延。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小区上存在多个时间单元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那么,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后的时间单元。同理,对于第二时间单元也可采用该种方式确定。该实施方式使得目标时间单元能够尽可能在时域上靠后,避免终端设备因数据处理能力不够而丢弃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反馈信息发送的成功率。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该K1集合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详述。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与第三方面所述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相对应,是由网络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模块执行的。该方法包括: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M是正整数;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第一小区为该一一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第一PUCCH资源为第一小区的、位于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在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接收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详细的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详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装置,或者是能够和终端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还可以为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可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该通信装置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或模块。该单元或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该通信装置执行的操作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以及有益效果。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中的装置,或者是能够和网络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还可以为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可执行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该通信装置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或模块。该单元或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该通信装置执行的操作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二方面或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以及有益效果。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通信装置读取并执行该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通信装置,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方法的通信装置,或者,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通信装置,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所述方法的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通信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以上行的子载波间隔与下行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为例的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以上行的子载波间隔与下行的子载波间隔不相同为例的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一个时隙被配置的下行符号、灵活符号以及上行符号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载波聚合中各PDSCH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第一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的一示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的另一示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的又一示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的又一示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的一示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的另一示例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的又一示例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的又一示例示意图;
图17是一种BWP的分布示意图;
图18是一种两个小区的时隙格式配置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19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20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作详细描述。
本申请可应用于独立组网,即未来网络中部署的新的基站、回程链路以及核心网等通信系统中,也可应用非独立组网等各种通信系统中。
例如,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用于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也可以称为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者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系统,或者第七代(7th generation,7G)系统,或未来的其他通信系统;或者还可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系统,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系统以及双重连接技术(Dual Connectivity,DC)系统等等。在CA或DC场景下,终端设备可同时连接两个基站,可由这两个基站提供服务。其中的一个基站或两个基站均可为NR基站,如gNB,其中一个基站可为主节点(master node,MN),另一个基站可以通过辅载波添加或辅基站添加的方式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例如但不限于,本申请所述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图1是一种通信系统100的场景示意图。该通信系统100可包括但不限于:多个网络设备(如网络设备101、网络设备102),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如终端设备103)。该多个网络设备可以调度同一个终端,为一个终端提供下行服务,或接收来自一个终端的上行服务。其中,网络设备之间可通过Xn接口通信。
可选的,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100中,网络设备102可将网络设备101作为辅载波或辅基站添加。另外,终端设备可向网络设备102发送能力信息,网络设备102可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能力信息,确定以CA系统以及DC方式添加网络设备101。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该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网络设备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网络设备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网络设备(例如,home evolved Node 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收发节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6G甚至7G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网络设备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或,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或者智能驾驶场景中的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
在一些部署中,gNB或传输点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DU等。gNB或传输点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或传输点的部分功能, DU实现gNB或传输点的部分功能,比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物理层的信息,或者,由物理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或PHCP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R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
此外,CU可以划分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的网络设备,即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ore network,CN)中的网络设备,简称核心网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等。再比如,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终端设备、增强现实终端设备、工业控制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中的无线终端、前述的V2X车联网中的无线终端或无线终端类型的RSU等等。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下先对本申请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
1.时间单元
通信系统中存在多种时间单元(也可简称为时域单元),一个时间单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无线帧,或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子帧,或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时隙,或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微时隙,或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符号,等等。其中,一个符号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或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的正交频分复用(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spectru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DFT-S-OFDM)符号。一个无线帧的时间长度是10ms,一个子帧的时间长度是1ms,一个时隙在常规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情况下包括14个符号,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yclic Prefix)情况下包括12个符号。其中,循环前缀是将符号尾部的信号搬移到头部构成的。
2.数据调度方式
数据调度方式可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半静态调度方式,另一种是动态调度方式。以下分别阐述。
2.1半静态调度方式
半静态调度方式中,网络设备会为终端设备配置一套或多套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配置信息,并通过一个激活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告知终端设备所使用的一套SPS配置信息,该套SPS配置信息中配置有 调度的周期。另外,该激活PDCCH还能够指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 channel,PDSCH)所在的时频资源。这样,终端设备可在每个周期中指示的时频资源上,接收PDSCH。可见,该半静态调度方式不需要网络设备每次传输PDSCH之前发送一个PDCCH。采用该半静态调度方式所调度的各PDSCH可简称为SPS PDSCH。
以下对SPS配置信息和激活PDCCH进行简要介绍,另外,为了保证传输的可靠性,还对用于指示PDSCH接收状态的HARQ反馈信息进行介绍。
一套SPS配置信息包括:(1)该套SPS配置信息对应的索引(或称为标识);(2)周期(如周期可最小为10ms);(3)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资源配置,PUCCH资源配置主要用于配置PUCCH资源是哪些资源,比如周期中的哪些符号,PUCCH资源可用于承载上行控制信息。在本申请中,上行控制信息包括HARQ反馈信息,具体可以包括HARQ-ACK或HARQ-NACK信息。
激活PDCCH所携带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可称为激活DCI,可指示SPS PDSCH所在的时隙以及在该时隙中的开始符号S和长度L。比如,终端设备接收传输后,会确定该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并向网络设备发送该HARQ反馈信息,以使网络设备确定是否需要重传该PDSCH。
上述所述的激活DCI还可指示每个SPS 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时间单元。例如,激活DCI可指示一个参数K1,指示参数K1的字段可称为K1指示域,在DCI中是“PDSCH-to-HARQ_feedback timing indicator”字段。该参数K1可在一个K1集合中对应一个K1值,表示一个SPS PDSCH所在的时隙与该SPS 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时隙间隔的时隙的个数。该K1集合是高层信令配置的集合,是PUCCH资源配置中的“dl-DataToUl-ACK”字段。
其中,不同取值的子载波间隔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不同的。例如,子载波间隔是15KHz的时隙的时域长度,是子载波间隔是30KHz的时隙的时域长度的二倍。因此,确定反馈时间单元时,还需考虑上下行的子载波间隔。
例如,图2以上行的子载波间隔与下行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为例,即上行与下行的每个时隙的时域长度相同,如图2所示,SPS PDSCH所在的时隙(slot)是slot n,激活DCI所指示的参数K1在K1集合中对应的K1值是4,那么,终端设备针对该SPS 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在slot n+4上反馈。
可选的,若上行的子载波间隔与下行的子载波间隔不同,则需要确定SPS PDSCH的结束时刻所对应的上行的时隙,然后,再基于K1值确定该SPS 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时隙。例如,图3以上行的子载波间隔是30kHz,下行的子载波间隔是15kHz为例,故下行的时隙的长度是上行的时隙的长度的2倍,因此,假设下行slot m上发送的SPS PDSCH的结束时刻对应的上行的时隙是slot n,激活DCI所指示的参数K1在K1集合中对应的K1值是4,那么,终端设备针对该SPS 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在上行的slot n+4上反馈。
除了确定反馈时间单元外,还需要获知该反馈时间单元中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为便于阐述,将该时隙中的资源称为反馈资源。终端设备根据该反馈时间单元上所需反馈的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从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的多个PUCCH资源中确定选择一个与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匹配的PUCCH资源,作为反馈资源。
例如,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了4个PUCCH资源,如果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是小于等于2,则可将第一个PUCCH资源作为反馈资源;如果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在3到N1之间,则将第二个PUCCH资源作为反馈资源;如果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 在N1到N2之间,则将第三个PUCCH资源作为反馈资源;如果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在N2到N3之间,则将第四个PUCCH资源作为反馈资源。其中,3<N1<N2<N3。可选的,N1、N2、N3是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或者是默认取1706。
另外,半静态调度的SPS PDSCH可以是激活DCI调度的第一个SPS PDSCH,也可以是以SPS配置信息所配置的周期P,周期性传输的SPS PDSCH。无论是第一个SPS PDSCH,还是后续无需DCI调度的周期性传输的SPS PDSCH,其对应的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时隙均采用上述该激活DCI所指示的参数K1确定,此处不再详述。半静态调度方式中,第一个SPS PDSCH可称为有调度信息的PDSCH,后续的PDSCH可称为无调度信息的PDSCH。
2.2.动态调度方式
动态调度方式中,一个PDCCH调度一个PDSCH的传输,故每个PDSCH传输前,网络设备都需要发送一个PDCCH。即动态调度方式中,每个PDSCH都是有调度信息的PDSCH。
该方式中,DCI如上述激活DCI,可指示所调度的PDSCH所在的时隙(如上述所述的参数K0)以及在该时隙中的开始符号S和长度L外,还可指示该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时隙(如上述所述的参数K1),此处不再详述。该方式中,HARQ反馈信息、反馈时间单元与上述1.1所述的半静态调度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详述。但动态调度方式中,反馈资源的确定方式与上述1.1所述的半静态调度方式不同。
动态调度方式中,终端设备确定反馈时间单元需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之后,终端设备根据该总比特数选择一个PUCCH资源集合;终端设备根据DCI中的PUCCH资源指示(PUCCH Resource Indicator,PRI),从该PUCCH资源集合中选择PUCCH资源,作为反馈资源。
例如,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了K(1≤K≤4)个PUCCH资源集合(PUCCH Resource Sets);每个PUCCH资源集合可以包括多个PUCCH资源,以及一个资源列表。资源列表用于存放PUCCH资源的ID。比如,当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2bit,则选择第一个PUCCH资源集合;当2bit<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N 1bit,则选择第二个PUCCH资源集合;当N 1bit<HARQ-ACK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N 2bit,则选择第三个PUCCH资源集合;当N 2bit<HARQ-ACK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N 3bit,则选择第四个PUCCH资源集合。进而,从选择的PUCCH资源集合中选择PUCCH资源,作为反馈资源。可选的,N 1、N 2、N 3是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或者是默认取1706。
3.时隙配置
时隙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一个slot中哪些符号为下行符号,哪些符号为灵活符号,以及哪些符号为上行符号。或者理解为,时隙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一个slot中上行符号,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的位置以及配比。其中,上行符号用于传输上行信息,下行符号用于传输下行信息,灵活符号可用于传输上行信息,也可用于传输下行信息。
例如,如图4所示,网络设备可配置时隙中,符号0至符号2是下行符号(标记为D),符号3至符号11是灵活符号(标记为F),符号12至符号13是上行符号(标记为U)。
可选的,若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PUCCH资源出现以下一种冲突情况时,该PUCCH资源上的HARQ反馈信息会被取消发送:
情况(1),PUCCH资源遇到半静态的下行符号,即PUCCH资源对应的是半静态的下行符号,则该PUCCH资源上的HARQ反馈信息会被取消发送。例如,该PUCCH资源是符号 2至符号4,但该符号2至符号4通过上述方式(1)或方式(2)的半静态方式配置为下行。
情况(2),PUCCH资源遇到动态的下行符号或动态调度的PDSCH所在的下行的符号。
情况(3),PUCCH资源遇到半静态的灵活符号,且终端设备还配置了SFI,如果该SFI没有把该灵活符号配置为动态的上行符号。
其中,上述冲突情况也可称为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资源或灵活资源重叠,该下行资源可包括下行符号,灵活资源可包括灵活符号,故也可称为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
4.载波聚合(CA)
通过CA可利用多个载波进行下行传输,以实现大的传输带宽,提高下行传输速率。CA中,终端设备可支持多个小区,不同小区可以组成小区组(Cell Group),如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MCG)和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MCG中包括多个小区,其中,用于发起初始接入的小区可称为主小区(primary cell,PCell),其余的小区称为辅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该MCG中的PCell和各SCell通过载波聚合联合在一起。SCG中还包括多个小区,该SCG中也有一个类似于MCG中PCell的小区,称为主辅小区(primary secondary cell,PSCell),同样的,该SCG中的PSCell和SCell也可通过载波聚合联合在一起。
如上述所述,无论是半静态调度方式,还是动态调度方式,为了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均采用上述所述的HARQ机制发送HARQ反馈信息。
为了确定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反馈时间单元和反馈资源,终端设备除了获知参数K1和HARQ反馈信息的总比特数外,还需获知K1集合和可选的PUCCH资源集合、PUCCH资源。其中,K1集合和可选的PUCCH资源集合、PUCCH资源是通过小区的PUCCH配置信息告知给终端设备的。
MCG中,如果没有配置PUCCH SCell,则只有PCell上有PUCCH配置信息。如果一个SCell配置成PUCCH SCell,则该PUCCH SCell也具有PUCCH配置信息。PCell上的PUCCH配置信息与PUCCH SCell上的PUCCH配置信息可能不同。每个PUCCH配置信息中均包括上述所述的K1集合和多个PUCCH资源集合。SCG与MCG类似,PSCell,或者,PSCell和配置成PUCCH SCell的SCell上,也具有PUCCH配置信息。
以MCG为例,如图5所示,PCell和PUCCH SCell上具有PUCCH配置信息,该MCG中,PCell和部分SCell在PCell上进行HARQ反馈,该PCell和该部分SCell(如SCell#1、SCell#4)组成一个PUCCH组(如图5所示的PUCCH Group#1);另一部分SCell在PUCCH SCell上进行HARQ反馈,该部分SCell组成另一个PUCCH组(如图5所示的PUCCH Group#2)。其中,图5是以PCell、SCell#1、SCell#4、SCell#5、SCell#6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为例的,若子载波间隔不同,则终端设备需要根据PDSCH的结束符号在PCell或PUCCH SCell上对应的时隙,以及PDSCH对应DCI中的K1指示域在配置的K1集合中指示的K1值,确定反馈时间单元(即反馈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小区可以是逻辑上的概念,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载波,载波是可以是物理上的概念。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小区可以与载波替换,多载波聚合也可以理解为多小区之间的协作。
终端设备支持载波聚合的情况,多个小区的HARQ反馈信息只能在PCell或者PUCCH SCell上才能传输,导致PCell或者PUCCH SCell上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资源不足,并且 由于上述所述的时隙配置,会出现上述情况(1)至情况(3)所述的冲突情况,而无法发送或被直接丢弃,从而导致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低。
本申请提供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中,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参考时间单元与配置的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时域和/或频域的切换,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发送HARQ反馈信息。从而,增加了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在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他时间单元发送,解决了由于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出现重叠导致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而被丢弃,所引起的数据传输可靠性低的问题。因此,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能够提升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也就是说,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可在第一PUCCH资源存在资源冲突的情况时,例如存在上述情况(1)至情况(3)所述的情况时,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之后的时间单元上发送,或者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他小区上发送,或者其他小区的其他时间单元上发送,从而解决了由于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出现重叠导致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或被丢弃的问题,提高了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成功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
请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101、网络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一一对应关系是指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一个参考时间单元,对应基站指示的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小区中的一个小区。例如,该对应关系中,其中一个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1,该时间单元#1与基站指示的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SCell#3对应,那么,在时间单元#1的时域起始符号到时间单元#1的时域结束符号这一段持续时间中,用于发送反馈信息的小区为SCell#3。
为方便描述,本文将该“一一对应关系”,简称为“对应关系”;以及,将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简称为多个小区。
其中,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不同的参考时间单元可以对应同一个小区,也可以对应不同的小区,本申请不做限定。
例如,可如表1所示,为一一对应关系的一种示例。索引0至4分别指示5个参考时间单元,一一对应关系中的多个小区分别SCell#1,SCell#2,SCell#3和SCell#4。5个参考时间单元中每个参考时间单元在一一对应关系中分别对应4个小区中的一个小区。其中,索引0与索引3分别指示的小区相同,其他索引分别指示的小区不同。
表1
参考时间单元 载波
时域顺序的第一个时间单元 SCell#3
时域顺序的第二个时间单元 SCell#2
时域顺序的第三个时间单元 SCell#1
时域顺序的第四个时间单元 SCell#3
时域顺序的第五个时间单元 SCell#4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是基站通过小区组配置信息元素(小区组配置信息元素,CellGroupConfig Information Element)指示给终端设备。也可以是通过隐式指示或者显式指示给终端设备。显示指示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指示,比如RRC信令。
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显示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即第一配置信息包括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信息,多个小区信息以及一一对应关系的信息。如图7所示,为第一配置信息的一种示例,如图7中,在时间单元#1的时域起始符号到时间单元#1的时域结束符号这一段持续时间中,对应一个用于发送反馈信息的小区为SCell#3,以此类推。例如,该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可包括表1中的第一列的多个参考时间单元的信息,以及第二列的多个小区的信息以及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另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不包括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信息,且包括多个小区的信息以及一一对应关系的信息,此时,可预定义或配置第一配置信息中指示的多个小区与参考时间单元的对应关系,例如,多个小区,与按照时域位置先后顺序排列的M个参考时间单元一一对应,从而获得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参考时间单元与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表1所示,为第一配置信息的一种示例,此时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表1中右边一列的多个小区的信息,通过预定义多个小区对应的时间单元为时域顺序的第一个时间单元至第五个时间单元,从而第一配置信息隐式的指示M个时间单元和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可选的,第一配置信息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以使得终端设备获得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本申请不做限定。
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其中,第一子载波间隔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下方所述的实施方式。
S102、网络设备发送PDSCH,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PDSCH。
其中,该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可选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参考时间单元。当PDSCH所在小区的子载波间隔与第一子载波间隔相等时,由于参考时间单元与PDSCH所在小区上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相同的,故第一参考时间单元可表述为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时间单元。当PDSCH所在小区的子载波间隔与第一子载波间隔不相等时,由于参考时间单元与PDSCH所在小区上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不相同的,故第一参考时间单元表述为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参考时间单元。
可选的,网络设备在S102之前,可发送DCI。该DCI可动态调度PDSCH,或是用于激活上述所述的SPS配置信息的SPS PDSCH。相应的,步骤S102之前,终端设备可接收该DCI,并根据DCI接收对应的PDSCH。
S103、网络设备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以及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相应的,终端设备也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以及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
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可选的,若第一子载波间 隔与PDSCH所在小区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即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等于PDSCH所在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则该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可表述为是与PDSCH所在的时间单元间隔K1个时间单元的时间单元。
K1是调度PDSCH的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如上文所述的结合K1集合确定的。本申请中,K1集合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包括但不限于下方所述的实施方式。其中,K1的值可以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例如,若K1的值等于0,则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同一个时间单元;若K1的值等于1,则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相邻的参考时间单元;若K1的值等于2,则第二参考时间单元的索引等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的索引加2所得索引标识的参考时间单元。
其中,目标小区为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可选的,若第一子载波间隔与PDSCH所在小区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则目标时间单元是目标小区上与PDSCH所在的时间单元间隔K1个时间单元的时间单元。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目标小区上存在多个时间单元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那么,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该实施方式有利于降低反馈时延。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目标小区上存在多个时间单元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那么,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后的时间单元。该实施方式使得目标时间单元能够尽可能时域靠后,避免终端设备因数据处理能力不够而丢弃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反馈信息发送的成功率。
S104、终端设备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发送该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相应的,网络设备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接收该PDSCH的HARQ反馈信息。
可见,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参考时间单元与小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中一个目标小区上发送,而不再局限于主小区PCell或PUCCH SCell上发送,从而可提升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也就是说,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可通过规定HARQ反馈信息在时域和/或频域的切换规则,使得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以对齐传输HARQ反馈信息的目标时间单元和目标小区,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同时了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图6所示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中,由于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不同,因此,第一子载波间隔该如何确定,本申请给出以下几种可选的解决方式。
实施方式1.1,第一子载波间隔是网络设备配置的,用于确定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
这样,有利于网络设备根据系统负载及信道状况,通过该第一子载波间隔及时调整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从而灵活配置反馈时延与反馈成功率之间的关系。
例如,假设网络设备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是30KHz,配置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分别是PCell、SCell#1、SCell#2、SCell#3、SCell#4。其中,该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如图8所示。假设PDSCH是PCell上的,那么,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参考时间单元如图8所示是时间单元#1,假设调度PDSCH的DCI中K1指示域为00,所采用的K1集合是{1,2,3,4},那么,该K1的值是1。因此,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1个参考时间单元,即如图8所示的时间单元#2,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如图8所示的对应关系,目标小区是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即时间单元#2对应的SCell#2;目标时 间单元是该SCell#2上,与时间单元#2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如图8所示的目标时间单元。因此,终端设备可在该SCell#2的该目标时间单元上发送HARQ反馈信息,以指示该PDSCH的接收状态。
其中,终端设备可根据上述所述的半静态调度方式或动态调度方式,从该目标时间单元上确定PUCCH资源,以发送该HARQ反馈信息。例如,该HARQ反馈信息所在的PUCCH资源如图8所示的目标时间单元中的PUCCH。
可见,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可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将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SCell#2的时间单元上发送,从而解决了只能在PCell或PUCCH SCell上发送HARQ反馈信息,导致的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较低的问题。
可选的,若发送PDSCH的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与第一子载波间隔相等,那么,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中参考时间单元是该小区上的时间单元,该第一参考时间单元就是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时间单元,简称第一时间单元;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与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时间单元间隔K1个时间单元的时间单元,简称为第二时间单元。目标小区是对应关系中该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目标时间单元是该目标小区上与第二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因此,若发送PDSCH的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与第一子载波间隔相等,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可确定与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时间单元间隔K1个时间单元的第二时间单元,并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目标小区即SCell#2,进而,将该SCell#2上与第二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如图9所示的SCell#2上的加粗所示的时间单元。从而,在该时间单元上根据上述所述的方法确定PUCCH资源,以发送该PDSCH的HARQ反馈信息。
可见,基于图8和图9所示的示意图,终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的目标小区和目标时间单元的具体操作步骤并不唯一,例如,图8所示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以第一子载波间隔对应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为粒度阐述的,图9所示的第一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由于第一子载波间隔等于PDSCH所在小区的子载波间隔,故是以PDSCH所在小区上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为粒度阐述的,故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确定目标小区和目标时间单元的具体操作过程,本申请不做限定。
实施方式1.2,第一子载波间隔是该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该实施方式所确定的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多个小区中对应的最大的时域长度,与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反馈时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域长度相比,有利于选择较长的时域持续时间中信道质量较好的时刻反馈PDSCH的HARQ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例如,图10所示,配置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如图8或图9所示的PCell、SCell#1、SCell#2、SCell#3、SCell#4。DCI中K1指示域为00,采用的K1集合是{1,2,3,4}。PCell、SCell#1、SCell#2、SCell#3、SCell#4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是SCell#1或SCell#2对应的子载波间隔15KHz,故第一子载波间隔是15KHz。如图10所示,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与SCell#1或SCell#2上的一个时隙的时域长度相同,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中,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1和时间单元#2,对应的小区分别是SCell#3和PCell。如图10所示的PDSCH是PCell上的PDSCH、K1的值是1,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1,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2,目标小区是PCell,PCell 上与时间单元#2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是如图10所示的PCell上粗线框中的两个时间单元。
如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具有多个时,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可约定采用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作为目标时间单元,或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可约定采用时域位置最靠后的时间单元作为目标时间单元。图10所示示意图假设约定采用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作为目标时间单元,那么,目标时间单元就是图10所示的PCell上粗线框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即图示的PUCCH资源所在的时间单元。
实施方式1.3,第一子载波间隔是该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
该实施方式所确定的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在多个小区中对应的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中是取值最小的,与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反馈时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时域长度相比,有利于降低反馈时延。
例如,图11所示,配置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如图8或图9所示的PCell、SCell#1、SCell#2、SCell#3、SCell#4。假设DCI中K1指示域为00,采用的K1集合是{1,2,3,4}。PCell、SCell#1、SCell#2、SCell#3、SCell#4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即SCell#3或SCell#4中的子载波间隔60KHz,故第一子载波间隔是60KHz。如图11所示,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与SCell#3或SCell#4上的一个时隙的时域长度相同,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中,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1至时间单元#8,分别对应的小区分别是SCell#3、SCell#3、SCell#2、SCell#4、SCell#3、SCell#1、SCell#3和PCell。如图11所示,假设PDSCH是PCell上的PDSCH、K1的值是1,那么,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2,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3,目标小区是SCell#2,目标时间单元是如图11所示的SCell#2上粗线框中的时间单元。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载波间隔是预定义的。这样,有利于节省配置所需的资源开销以及复杂度。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7、图8至图11所示的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是为了便于理解而描述的,其中的参考时间单元可以是第一子载波间隔对应的小区上的时间单元,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是但不限于如上述表1和图7所示的方式,终端设备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和第一配置信息,获得上述所述的对应关系。
上述K1是调度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由于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小区不再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因此,反馈信息传输方法中所采用的K1集合,终端设备是如何获知的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阐述可能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2.1中,K1集合是PDSCH所在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使得基于该K1集合所确定的反馈时间单元,考虑到该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和/或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能力。
实施方式2.2中,K1集合是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使得基于该K1集合所确定的反馈时间单元,考虑到主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和/或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能力。
实施方式2.3中,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使得基于该K1集合所确定的反馈时间单元,可以结合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有多个时,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中索引最小或最大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从而有利于在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为多个时,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采用对齐的K1集合。
实施方式2.4中,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使得基于该K1集合所确定的反馈时间单元,可以结合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的PDSCH所需的反馈时延的大小。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有多个时,K1集合是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中索引最小或最大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从而有利于在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为多个时,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采用对齐的K1集合。
实施方式2.5中,K1集合是网络设备配置的第一配置信息关联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网络设备根据系统负载及需求,通过第一配置信息关联的K1集合及时调整反馈时延与资源开销之间的关系。
实施方式2.6中,K1集合是预定义的第一配置信息关联的K1集合。这样,有利于节省配置所需的资源开销以及复杂度。
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2.1至2.6中,K1集合不再局限于PCell或PUCCH SCell上配置的K1集合,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改善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灵活性。
实施例二.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
在确定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时,若该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不可用,例如该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在时域上与其他待发送信息占用的时域资源存在冲突,或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存在重叠,此时,为了发送HARQ反馈信息,如果重新确定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本申请提出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即当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PDSCH的HARQ反馈信息该如何传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进行阐述。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201、网络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配置信息。
S202、网络设备发送PDSCH,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PDSCH。
S203、网络设备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以及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相应的,终端设备也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以及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
步骤S201至S203的相关阐述可参见上述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详述。例如,步骤S203中第一小区和第一时间单元的确定,可参考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中目标小区和目标时间单元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详述。
当用于传输该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 活符号重叠,那么可执行步骤S204、S205。第一PUCCH资源为第一小区的、位于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
S204、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相应的,网络设备也确定第二时间单元。其中,第二时间单元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
S205、终端设备在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发送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相应的,网络设备在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接收该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可选的,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可采用上述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中所述的实施方式1.1至实施方式1.3所述的方式获知第一子载波间隔;和/或,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可采用上述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中所述的实施方式2.1至实施方式2.6所述的方式获知所需的K1集合。从而,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可进一步的改善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灵活性以及成功率等。
可选的,对于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来说,第一子载波间隔还可以是默认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和/或,K1集合是默认小区配置的K1集合。该默认小区可以是预定义的或预先配置的;或者,默认小区可以是PCell、PUCCH SCell或指定的其他小区。
可见,在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终端设备可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他时间单元发送,解决了由于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出现重叠导致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而被丢弃,所引起的数据传输可靠性低的问题。因此,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能够提升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时间单元。第二小区是第一小区,或是上述所述的多个小区中除第一小区之外的一小区。可见,该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通过时域的切换,或通过时域和频域的切换,及时传输HARQ反馈信息,避免由于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出现重叠导致HARQ反馈信息无法发送或被丢弃的问题,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例如,如图13所示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的示意图,假设配置用于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分别是PCell、SCell#1和SCell#N。假设PCell、SCell#1和SCell#N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均相等,且该子载波间隔是第一子载波间隔。第一配置信息指示的对应关系可如图13所示,时间单元#1至时间单元#5,依次与SCell#N、SCell#1、SCell#N、SCell#1、PCell一一对应。如图13所示,PDSCH是PCell上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该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时间单元,即时间单元#1,假设所采用的K1集合是PCell上配置的K1集合,基于该K1集合确定的K1的值是1,那么,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2,这样,第一小区是SCell#1,第一时间单元是SCell#1上粗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若终端设备在SCell#1上该粗线框所示的第一时间单元内确定的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则第二时间单元可以是该粗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而第二小区,如图13所示,可以是第一小区即SCell#1,或者是PCell,或者是SCell#N等。因此,如图13所示,第二时间单元可以是粗线框所示的各第二时间单元中的其中一个。其中,粗线框所示的各第二时间单元上确定的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可见,该实施方式可在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将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他时间单元,或切换到其他小区的其他时间单元上发送,从而提高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灵活性和成功率。
以下从实施方式3.1至实施方式3.3,分别阐述第二小区、第二时间单元和第二PUCCH资源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第二PUCCH资源是第二小区上第二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候选PUCCH资源的确定可参见前文所述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详述。
实施方式3.1.第二小区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在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与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第二PUCCH资源是第二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
其中,第三参考时间单元是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时域上最早的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位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之后,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在该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为可用候选小区,可用候选小区上第三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第三时间单元为可用候选小区上与可用候选小区在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参考时间单元重叠的时间单元。
也就是说,可用参考时间单元需要满足的条件是:1)位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之后,2)在该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为可用候选小区,3)可用候选小区上第三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该第三时间单元为可用候选小区上与可用候选小区对应的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其中,候选PUCCH资源的确定可参见前文所述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详述。
例如,图14所示,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1,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2,那么,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时间单元中,位于时间单元#2之后的是:时间单元#3至时间单元#5;其中,时间单元#3对应的可用候选小区SCell#N上与该时间单元#3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是SCell#N上粗虚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假设该SCell#N上粗虚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内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那么,时间单元#3就是可用参考时间单元。类似的,时间单元#4对应的SCell#1中与时间单元#4重叠的时间单元,是SCell#1上粗虚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假设该SCell#1上粗虚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内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那么,时间单元#4也是可用参考时间单元。类似的,时间单元#5对应的PCell中与时间单元#5重叠的时间单元,是PCell上粗虚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假设该PCell上粗虚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内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那么,时间单元#5也是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其中,该三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上内的候选PUCCH资源如图14所示的粗虚线框中的灰色填充块。
该三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时域上最早的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3,即第三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3,那么,第二小区是该时间单元3#对应的SCell#N,第二时间单元是SCell#N上与时间单元#3在时域上重叠的时间单元,第二PUCCH资源是该时间单元中灰色加斜纹填充块。
需要说明的是,图14是以多个小区分别对应的子载波间隔均相同为例进行阐述的。对于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间单元依旧是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在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上,与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可选的,假设该小区上与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具有多个,那么,如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采用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发送HARQ反馈信息,即作为反馈时间单元。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图9、图11所示的目标时间单元确定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4所示,假设时间单元#3对应的候选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那么,该时间单元#3就不是可用参考时间单元,相应的,时域位置最靠前的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就是时间单元#4,而不是时间单元#3。
可见,该实施方式可根据第一配置信息所指示的对应关系,确定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进而从中选择时域上最早的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以获得第二小区、第二时间单元和第二PUCCH资源发送HARQ反馈信息。从而避免了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 重叠时无法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问题,大大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实施方式3.2.第二小区为默认小区,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该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该默认小区可以是预定义的或预先配置的;或者,默认小区可以是PCell、PUCCH SCell或指定的其他小区。
例如,如图15所示,假设默认小区是PCell,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1,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2,第一小区是时间单元#2对应的SCell#1,第一时间单元是SCell#1上粗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假设PCell上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的三个时间单元,分别的候选PUCCH资源均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那么,图15中可用时间单元是PCell上虚线椭圆框所示的三个时间单元。因此,第二时间单元是该三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时间单元,如图15所示的PCell上的第二时间单元,第二PUCCH资源是如图15所示的PCell上的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灰色加斜纹填充块。
可选的,终端设备在第一小区的第一时间单元内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可如图15所示的虚线箭头,根据默认载波上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的时域先后顺序,依次查找可用时间单元,以获得第二时间单元和第二载波,进而获得第二PUCCH资源传输HARQ反馈信息。例如,图15中,假设PCell上最后一个粗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才是可用时间单元,那么,终端设备可依次按照虚线箭头所示依次确定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是否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以获得可用时间单元,进而获得第二时间单元和第二小区。
可见,该实施方式可在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无法发送HARQ反馈信息时,在默认载波上确定时域上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作为第二时间单元,以及在该第二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上发送HARQ反馈信息,即通过时域和频域的切换,及时传输HARQ反馈信息,大大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成功率。
实施方式3.3.第二小区为第一小区,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可见,该实施方式中,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时,可继续在该第一小区上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中确定第二时间单元,以及时发送HARQ反馈信息。
以下结合附图对该实施方式中的可用时间单元、候选PUCCH资源和第二时间单元等进行举例阐述。
例如,图16所示,第一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1,第二参考时间单元是时间单元#2,第一载波是时间单元#2对应的SCell#1,第一时间单元是SCell#1上粗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假设SCell#1上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的三个时间单元,分别的候选PUCCH资源均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那么,图16中可用时间单元可以是SCell#1上虚线椭圆框中的三个时间单元。因此,第二时间单元是该三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时间单元是如图16所示的PCell上的第二时间单元,第二PUCCH资源是如图16所示的PCell上的第二时间单元内灰色加斜纹填充块。
可选的,终端设备在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可根据如图16所示的虚线箭头,按照第一小区上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的时间单元的时域先后顺序,依次查找可用时间单元,以获得第二时间单元和第二小区,进而获得第二PUCCH资源传输HARQ反馈 信息。例如,图16中,假设SCell#1上最后一个粗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才是可用时间单元,那么,终端设备可依次按照虚线箭头所示依次确定时间单元上的参考PUCCH资源是否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直至查找到最后一个粗线框所示的时间单元,获得可用时间单元,进而获得第二时间单元。
可见,该实施方式可在第一PUCCH资源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继续在第一小区上确定时域上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作为第二时间单元,以及在该第二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上发送HARQ反馈信息,大大提升了HARQ反馈信息传输的灵活性以及成功率。
应理解,若终端设备以不同于方法100所示的方法确定出的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不可用,需要重新确定发送HARQ反馈信息的时频资源时,方法200所示的时频资源切换方法同样适用,也即,本申请对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中如何确定第一PUCCH资源的方法不做限定。
例如,假设第一PUCCH资源是基于前文所述的2.1中半静态调度方式或2.2中动态调度的方式确定的,即该PDSCH所在小区被配置在PCell或PUCCH SCell上发送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PDSCH的结束符号所在的时间单元是第四时间单元,基于该第四时间单元以及DCI中的K1指示域在K1集合中对应的K1值确定的反馈时间单元是第五时间单元,那么,若PCell或PUCCH SCell上该第五时间单元内,发送该HARQ反馈信息的第一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其他信息的时域资源或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那么,可采用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中将该HARQ反馈信息切换到其他小区以及其他时间单元上发送。例如,终端设备可将发送该HARQ反馈信息的第五时间单元作为上述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中所述的第一时间单元,进而执行如上述实施方式3.1至3.3所述的内容,确定不存在重叠的时间单元,以发送该HARQ反馈信息。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所述的PDSCH可以是半静态调度的PDSCH,也可以是动态调度的PDSCH。如果是动态调度的PDSCH,那么调度该PDSCH的DCI中可不包括用于直接指示HARQ反馈信息所在载波的指示域。
也就是说,实施例一中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或者实施例二中第二小区的第二时间单元上第二PUCCH资源上传输的HARQ反馈信息,是半静态调度的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或者是半静态调度的PDSCH和动态调度的PDSCH的HARQ反馈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小区、第二小区、目标小区可以是同一个小区中的不同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该小区可以是PCell或者SCell。例如,第一小区为PCell上的BWP1,第二小区或目标小区为PCell上的BWP2。
第一小区或第二小区可以是小区已配置的频率资源中的一部分,如同一小区的不同BWP或者同一BWP的不同子频带(subband)。其中,BWP可以为小区已配置的频率资源的一部分,子频带占用的频率资源为一个BWP的频率资源中的一部分。以下结合图17说明。
图17为一种BWP的分布示意图。如图17所示,若一个小区的BWP包括BWP1至BWP4,BWP1包括子频带1和子频带2,则目标小区可以表示BWP1-BWP4中的任一个BWP。第一小区可以包括:BWP1至BWP4中的任一个BWP。对于第二小区是除第一小区之外的情况,该第二小区可以为BWP1至BWP4中,除第一小区之外的一个BWP。或者,第一小区可以为一个BWP1的子频带中的任一个,如子频带1,第二小区可以为BWP1 中除第一小区之外的其他子频带,如子频带2。
不同小区或同一小区中不同BWP,或者同一小区中同一BWP中的不同子频带,可以有不同的时隙格式配置。图18为一种两个小区的时隙格式配置示意图。如图18所述,小区0(即CC0)中四个时间单元的时域资源配置可以依次为:下行、下行、上行、上行,小区1(即CC1)中四个时间单元的时域资源配置可以依次为:下行、上行、下行、上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时间单元可以是一个时隙,或者一个子时隙(sub-slot),或者一个OFDM符号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为避免冗余,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100至反馈信息传输方法200中任一方法的各功能,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分别包括硬件结构、软件模块,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可以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者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图19和图20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可能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这些通信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功能,因此也能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具备的有益效果。
图19所示的通信装置1900可包括通信单元1901和处理单元1902。通信单元1901可包括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发送单元用于实现发送功能,接收单元用于实现接收功能,通信单元1901可以实现发送功能和/或接收功能。通信单元也可以描述为收发单元。
通信装置1900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终端设备中的装置,还可以具有终端设备功能的装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900可实施上述实施例一中终端设备的相关操作。通信单元1901,用于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还用于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该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处理单元1902,用于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以及还用于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目标小区为该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通信单元1901,还用于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发送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第一子载波间隔为: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其中,有关上述处理单元1902和通信单元1901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实施例一所述的方法实施例中相关描述得到。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900可实施上述实施例二中终端设备的相关操作。通信单元1901,用于接收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对应关系,M是正整数;以及还用于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 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处理单元1902,用于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以及还用于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第一小区为该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以及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第一PUCCH资源为第一小区的、位于第一时间单元内的PUCCH资源;通信单元1901,还用于在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发送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其中,有关上述处理单元1902和通信单元1901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实施例二所述的方法实施例中相关描述得到。
通信装置1900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中的装置,还可以是具有网络设备功能的装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900可执行上述实施例一中网络设备的相关操作。通信单元1901,用于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还用于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该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处理单元1902,用于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以及用于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目标小区为该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目标时间单元为目标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通信单元1901,还用于在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接收PDSCH的HARQ反馈信息;其中,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第一子载波间隔为: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其中,该实施方式的相关内容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另外,该通信装置1900还可执行其他实施例中的相关操作。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通信装置1900可执行上述实施例二中网络设备的相关操作。通信单元1901,用于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对应关系,M是正整数;以及还用于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处理单元1902,用于根据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以及,还用于根据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该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第一小区为该对应关系中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小区上与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以及,还用于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第二时间单元位于第一时间单元之后,第一PUCCH资源为第一小区的、位于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通信单元1901,还用于在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 二PUCCH资源接收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其中,该实施方式的相关内容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另外,该通信装置1900还可执行其他实施例中的相关操作。
图20所示的通信装置2000可包括处理器2001和接口电路2002。处理器2001和接口电路2002之间相互耦合。可以理解的是,接口电路2002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的,通信装置2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003,用于存储处理器2001执行的指令或存储处理器2001运行指令所需要的输入数据或存储处理器2001运行指令后产生的数据。
所述通信装置2000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接口电路2002用于执行图6中的S101、S102、S104,处理器2001执行S103;或者,接口电路2002用于图12中的S201、S202、S205,处理器2001执行图12中S203、S204。
当上述通信装置为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时,该终端设备芯片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该终端设备芯片从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信息,该信息是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或者,该终端设备芯片向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信息,该信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给网络设备的。
当上述通信装置为应用于网络设备的模块时,该网络设备模块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该网络设备模块从网络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信息,该信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给网络设备的;或者,该网络设备模块向网络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信息,该信息是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这里的网络设备模块可以是网络设备的基带芯片,也可以是DU或其他模块,这里的DU可以是开放式无线接入网(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O-RAN)架构下的DU。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 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集成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也可以是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还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两种类型的存储介质。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Claims (39)

  1.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由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模块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目标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在所述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发送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1集合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5.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由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模块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一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所述第一PUCCH资源为所述第一小区的、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
    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发送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述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与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是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时域上最早的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之后,所述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为可用候选小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第三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与所述可用候选小区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或者,
    所述第二小区为主小区PCell或所述第一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的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其中,所述候选PUCCH资源配置用于承载所述HARQ反馈信息。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8. 根据权利要求5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10.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由网络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模块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目标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在所述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接收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1集合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14.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由网络设备或网络设备中的模块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 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一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所述第一PUCCH资源为所述第一小区的、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
    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接收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述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与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是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时域上最早的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之后,所述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为可用候选小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第三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的与所述可用候选小区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参考时间单元重叠的时间单元;或者,
    所述第二小区为主小区PCell或所述第一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的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其中,所述候选PUCCH资源配置用于承载所述HARQ反馈信息。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17.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19.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目标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发送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或者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K1集合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23.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一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所述第一PUCCH资源为所述第一小区的、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发送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述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与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是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时域上最早的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之后,所述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为可用候选小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第三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与所述可用候选小区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或者,
    所述第二小区为主小区PCell或所述第一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的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其中,所述候选PUCCH资源配置用于承载所述HARQ反馈信息。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26. 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28.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目标小区上的目标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目标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在所述目标小区的目标时间单元上接收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时间单元为所述目标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中时域位置最靠前的时间单元。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或者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值。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K1集合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小区配置的K1集合。
  32.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M个参考时间单元与所 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配置用于发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述M是正整数;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发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所述PDSCH的结束符号位于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一参考时间单元;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确定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之后,且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参考时间单元间隔K1个参考时间单元,所述K1是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和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小区上的第一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小区为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一小区上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第一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与下行符号或灵活符号重叠时,确定第二时间单元,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之后,所述第一PUCCH资源为所述第一小区的、位于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内的、配置用于承载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的PUCCH资源;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内的第二PUCCH资源接收所述PDSCH的HARQ反馈信息,所述第二PUCCH资源在时域上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小区上的时间单元;
    所述第二小区为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中的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与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存在时域重叠的时间单元,所述第三参考时间单元是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时域上最早的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参考时间单元之后,所述每个可用参考时间单元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小区为可用候选小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第三时间单元内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所述第三时间单元为所述可用候选小区上的与所述可用候选小区在所述一一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参考时间单元重叠的时间单元;或者,
    所述第二小区为主小区PCell或所述第一小区,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为所述第二小区上的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时域最早的可用时间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中每个可用时间单元上的候选PUCCH资源不与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重叠;其中,所述候选PUCCH资源配置用于承载所述HARQ反馈信息。
  34. 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M个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相同,且所述参考时间单元的时域长度是根据第一子载波间隔确定的,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为:
    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大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多个小区对应的子载波间隔中取值最小的子载波间隔。
  35. 根据权利要求32至34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K1是调度所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所述K1是K1集合中的一个 值。
  36.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K1集合是所述PDSCH所在的小区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所述终端设备接入的主小区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小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所述K1集合是所述多个小区中子载波间隔的取值最大的载波上配置的K1集合。
  37.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8.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9. 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2/104222 2021-08-06 2022-07-06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3011097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2851812.2A EP4369642A1 (en) 2021-08-06 2022-07-06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US18/432,902 US20240179709A1 (en) 2021-08-06 2024-02-05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4539.XA CN115842604A (zh) 2021-08-06 2021-08-06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202110904539.X 2021-08-0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432,902 Continuation US20240179709A1 (en) 2021-08-06 2024-02-05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1097A1 true WO2023011097A1 (zh) 2023-02-09

Family

ID=85155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104222 WO2023011097A1 (zh) 2021-08-06 2022-07-06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9709A1 (zh)
EP (1) EP4369642A1 (zh)
CN (1) CN115842604A (zh)
WO (1) WO2023011097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1440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方法及设备
CN112584498A (zh) * 2019-09-27 202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Uci的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91440A (zh) * 2017-08-11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方法及设备
CN112584498A (zh) * 2019-09-27 2021-03-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Uci的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ODERATOR (NOKIA): "Final moderator summary on HARQ-ACK feedback enhancements for NR Rel-17 URLLC/IIoT", 3GPP DRAFT; R1-2106249,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1, no. e-Meeting; 20210519 - 20210527, 28 May 2021 (2021-05-28),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 XP05201704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2604A (zh) 2023-03-24
EP4369642A1 (en) 2024-05-15
US20240179709A1 (en) 2024-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19100B2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US1152809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44070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UCC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HARQ-ACK reporting with processing time reduction
JP7001306B2 (ja) 無線通信方法、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90313438A1 (en) Methods to support ul transmission on multiple numerologies in nr system
JP7156477B2 (ja) 方法、ユーザ機器、及び基地局
WO2022028311A1 (zh) 一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增强方法、通信装置及系统
WO2020047856A1 (zh) 配置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16000368A1 (zh) 上行控制信道的配置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TW201536085A (zh) 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資源分配及使用
US2023002876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peatedly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04141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与装置
WO2021017765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7796099A (zh)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小区切换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19223781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1031948A1 (zh) 处理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3011097A1 (zh)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200022158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JP7279871B2 (ja) ユーザ機器及び基地局
US1200334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for reduction of transmission latency of downlink data
JP7218834B2 (ja) ユーザ機器及び基地局
WO2022151599A1 (zh) 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反馈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WO2024093878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65486A1 (zh) Harq-ack码本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50985A1 (zh) 信息反馈方法、信息接收方法以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8518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8518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85181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40207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