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000969A1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WO2023000969A1 WO2023000969A1 PCT/CN2022/103837 CN2022103837W WO2023000969A1 WO 2023000969 A1 WO2023000969 A1 WO 2023000969A1 CN 2022103837 W CN2022103837 W CN 2022103837W WO 2023000969 A1 WO2023000969 A1 WO 2023000969A1
- Authority
- WO
- WIPO (PCT)
- Prior art keywords
- cellular communication
- request
- communication module
- distributed
- communication ser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101000616761 Homo sapiens Single-minded homolog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9
- 102100021825 Single-minded homolog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703681 Homo sapiens Single-minded homolog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1980 Single-minded homolog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16 au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9 biologic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15 cell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9771 cogn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62 health stat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48 incor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569 neur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38 somato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69 treatment regime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55 vo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5—Transfer to or from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Definitions
-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is obtained by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by sending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modem processor Modem of the second device, and being processed by the Modem of the second device . Finally,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is sent to the appli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of the first device can be forwarded to the Modem of the second device through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for processing, and then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communication module send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to send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first device, so that the first device can use
- the second device has all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that is, can use all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 the first device is pre-configured using the modem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configuration process may be: pre-configuring the operating functions of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wherein the first device's The operating function of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is to forward the receiv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to the 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function of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establish a connection with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and the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request is sent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can receive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sent by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n send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local Modem processing of the second device can then send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so as to realize sending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first device. Therefore, the first device can use all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second device, that is, can use all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 the user identity card status query request sent by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may also be received , and then send the query request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status to the local Modem for processing.
- Receive the query result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status sent by the local Modem and send the query result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status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 the query result of the status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card is obtained by processing the query request of the status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card by the local Modem.
- Fig. 3c is a flowchart of processing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 Fig. 3a disclos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ure 10a is the second system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the system for using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disclos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17c is a third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haring mode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disclosed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notebook computer 17 and other smart devices without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can use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mobile phone 11 to realize all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 the tablet 12 can acquire the status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the mobile phone 11, and then the tablet 12 can automatically choose to use the wireless network 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surf the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 the smart screen 16 can use the SIM card in the mobile phone 11 to make and receive calls.
- the processor 210 may include one or more processing units, for example: the processor 210 may include an application processor (application processor, AP), a Modem, a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 an image signal processor (image signal processor) , ISP), controller, video codec,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baseband processor, and/or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neural-networkprocessing unit, NPU), etc. Wherein, different processing units may be independent devices, or may be integrated in one or more processors. For another example,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the processor 210 may execute the method for using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described in any one of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ontroller may be the nerve center and command center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
- the controller can generate an operation control signal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 opcode and timing signal, and complete the control of fetching and executing the instruction.
- the UART interface is a universal serial data bus used for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 the bus can be a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us. It converts the data to be sent between serial communication and parallel communication.
- a UART interface is generally used to connect the processor 210 and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260 .
- the processor 210 communicates with the Bluetooth module in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260 through the UART interface to realize the Bluetooth function.
- the audio module 270 can transmit audio signals to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260 through the UART interface,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playing music through the Bluetooth headset.
- the power management module 241 is used for connecting the battery 242 , the charging management module 240 and the processor 210 .
- the power management module 241 receives the input from the battery 242 and/or the charging management module 240 to provide power for the processor 210 , the internal memory 221 , the display screen 294 , the camera 293 , and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260 .
- the power management module 241 can also be used to monitor parameters such as battery capacity, battery cycle times, and battery health status (leakage, impedance).
- the power management module 241 can also be set in the processor 210 .
- the power management module 241 and the charging management module 240 may also be set in the same device.
- Camera 293 is used to capture still images or video.
- the object generates an optical image through the lens and projects it to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may be a 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or a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CMOS) phototransistor.
- 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converts the light signal into an electrical signal, and then transmits the electrical signal to the ISP to convert it into a digital image signal.
- the ISP outputs the digital image signal to the DSP for processing.
- DSP converts digital image signals into standard RGB, YUV and other image signals.
-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may include 1 or N cameras 293, where N is a positive integer greater than 1.
-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 are used to process digital signals. In addition to digital image signals, they can also process other digital signals. For example, when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selects a frequency point, the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is used to perform Fourier transform on the energy of the frequency point.
- Video codecs are used to compress or decompress digital video.
-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may support one or more video codecs.
-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can play or record videos in various encoding formats, for example: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 1, MPEG2, MPEG3, MPEG4 and so on.
- MPEG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 the internal memory 221 may be used to store computer-executable program codes including instructions.
- the processor 210 executes various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and data processing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by executing instructions stored in the internal memory 221 .
- the processor 210 can implement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by executing instructions stored in the internal memory 221 .
- the internal memory 221 may include an area for storing programs and an area for storing data.
- the stored program area can store an operating system, at least one application program required by a function (such as a sound playing function, an image playing function, etc.) and the like.
- the storage data area can store data created during the use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such as audio data, phonebook, etc.) and the like.
-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can use the proximity light sensor 280G to detect that the user holds the electronic device 200 close to the ear to make a call, so as to automatically turn off the screen to save power.
- Proximity light sensor 280G can also be used in leather case mode, automatic unlock and lock screen in pocket mode.
- the view system includes visual controls, such as controls for displaying text, controls for displaying pictures, and so on.
- the view system can be used to build applications.
- a display interface can consist of one or more views.
- a display interface including a text message notification icon may include a view for displaying text and a view for displaying pictures.
- the surface manager is used to manage the display subsystem and provides the fusion of 2D and 3D layers for multiple applications.
- the AndroidRuntime includes core library and virtual machine.
- the Android runtim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chedul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Android system.
- the surface manager is used to manage the display subsystem and provides the fusion of 2D and 3D layers for multiple applications.
- the processing process of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 the system of FIG. 3a may be: in step S3021, the Modem of the second device sends The response data is sent to the local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send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y be shown as the dotted path in FIG.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3022 .
- the Modem 3021 of the second device calls the HIDL interface through the RIL module in the system library to transmit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3022 in step S3022,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3022 transmit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3011 of the first device, in step S3023,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3011 send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to the phone manager 3012.
- the phone manager 3012 transmit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to the short message application.
- the power-on operation of the second device may trigger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to enable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function, 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function may be enabled by default after the second device is turned on, or It is a switch button for enabling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by the user clicking on the interface of the second device.
- a switch button with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n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haring setting interface there is a switch button with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n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haring setting interface.
- the switch button as the switch button 51 shown in (a) in FIG. 5
-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function is closed.
- the switch button 52 shown in (b) in FIG. 5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function is turned on.
- one device may be selected from all queried devices with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function enabled as the second device, that is, the first device only chooses to use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one device.
- multiple devices can be selected from all the devices that enable the sharing func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the query, and all of them are used as the second device, that is, the first device can choose to use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each of the multiple devices. .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may use the socket of the first device to send a socket connection request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socket connection request describes the socket of the second device to be connected, and indicates the address and port number of the socket of the second device, and the socket connection request also describes the socket of the first device itself.
- the protocol used can be specified, such as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and the like.
-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 the second device establishes a 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device in response to the socket connection request.
- the second device After the second device establishes a connection with the first device in response to the socket connection reques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 second device can be realized.
- the first device After the first device establishes a connection with the second device, it is automatically triggered to send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request to the second device.
-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request is used to request the second device to share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the second device itself, and can also be understood as a request for the first device to use the modem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reali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 second device at the application framework layer by creating a proxy object of the request interface, and then can real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gure 3a
-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is forwarded to the second device.
- the second device may perform step S3015 to send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modem processor 3021.
- the Modem may also be the Modem in the mobile phone 11 in FIG. 1a.
- the smart screen 16 forwards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mobile phone 11 by creating a proxy object for the request interface. , and then the mobile phone 11 can then send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to the Modem of the mobile phone 11 for processing, helping the smart screen 16 to use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bile phone 11 .
- the type and specific method of the interface created by the first device in step S407 are not limited.
- the first device can also create proxy objects for other types of interfaces, for example, AIDL can be created.
- the proxy object for the interface can be created.
- the format, quantity and content of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y specifically refer to regulations of operating systems such as Android or IOS, which are not limited in this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specific manner of reporting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by the Modem may also refer to regulations of operating systems such as Android or IOS, which are not limited in this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mobile phone and the laptop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y accessing the same WIFI, and after the mobile phone and the laptop cooperate to complete steps S401 to S407, the 5G signal status of the SIM card 1 and the 5G signal status of the SIM card 2 on the mobile phone are shared with the Notebook computer, the signal signal status displayed on the 5G signal status icon 72 of the SIM card 1 and the 5G signal status icon 73 of the SIM card 2 on the mobile phone, and the 5G signal status icon 74 and the 5G signal status icon 75 on the notebook computer
- the displayed signal status is consistent, and the laptop can obtain the signal status on the mobile phone synchronously.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may also send a message to the local phone manager, triggering the reporting mechanism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state change event of the local phone manager, and then the local phone manager The manager will send a query request for the status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n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will send a query request for the status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sends the inquiry request of the state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card to the local Modem for processing, and the Modem obtains the inquiry result of the state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after processing, and sends the inquiry result of the state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to the first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sends the query result of the status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card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sends
- the query result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card status is sent to the local phone manager, and the phone manager reports the query result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card status to various parts of the system in the first device.
- the inquiry request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status may be used to inquire whether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is present, the user's PIN code, the signal strength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and so on.
- the network service status query request can be used to query whether roaming is enabled, the network standard of the access network, the operator, and so on.
- the Modem will send the updated basic communication status data such as the status data of th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card to the distributed server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needs to package and serialize the requests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s received by the phone manager of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n send the process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o The request is forwarded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serialization process refers to transforming data with data structure and data type into a form of bit stream.
- the second device After the Modem finishes processing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it will obtain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 the second device receive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sent by the local Modem through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Since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pre-creates the proxy object of the response interface,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hat the Modem originally needs to send to the phone manager will be sent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of the second device The module, that is,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receive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sent by the local Modem through the proxy object of the response interface.
- steps S401 to S409 are executed, the subsequent first device only needs to execute steps S410 to S414 each time it processes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and does not need to repeatedly execute steps S401 to S409.
- the application can be displayed to the user on the display interface, and the user can successfully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 the first device may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hrough the phone manager of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n the phone manager returns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an appli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 FIG. 9a after the phone manager in the notebook computer receives the SMS notification, it displays it in the SMS application interface. Realize synchronizing the short messages received by the SIM card of the mobile phone to the laptop.
- the phone manager in the notebook computer receives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incoming call from the mobile phone number in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it displays it on the application interface of the notebook computer.
- the first device may not return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application, but returns to a module inside the first device that needs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and the module may not be application. That is, the difference in the modules inside the first device that finally receive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does not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discloses a shared configuration method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first device, and specifical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 step S1101 for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step S1101 , please refer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tep S401 to step S405 in FIG. 4 .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discloses another shared configuration method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second device, and specifical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 step S1203 For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step S1203, please refer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tep S408,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first device establishes a connection with the second device.
- the first device sends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request to the second device.
- step S1304 For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step S1304, please refer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tep S408,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second device send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haring success information to the first device.
- step S1404 for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step S1404, please refer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tep S416,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discloses another method for using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second device, and specifical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 step S1503 for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step S1503, please refer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tep S412,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step S1506 for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step S1506, please refer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tep S416,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step S1601 for the execu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step S1601, please refer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tep S410, which will not be repeated here.
- the first device return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appli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 the second device sends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first device.
- the first device sends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appli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notification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 the second device may fully share its ow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with the first device, that is, the second device does not process the local generated For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he second device only executes the process shown in FIG. 4 .
- the first device is a notebook computer and the second device is a mobile phone
- the mobile phone no longer generates a call request locally, and the mobile phone can only process the call request initiated by the notebook computer.
-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G. 17b may be: after the second device executes the process shown in FIG. 4, when the phone manager of the second device receives a request for a local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he phone manager of the second device Send the request of the received local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Modem for processing by calling the HIDL interface on the RIL module. After the Modem processe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is obtained, and then the Modem send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is set at the application framework layer, and forwards the reques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ceived by the phone manager of the first device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 Module, and then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second device sends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local Modem of the seco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obtains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and then corresponds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 the response data is sent to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n the distribute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of the first device can send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the phone manager, and then the phone manager sends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 the response data corresponding to the service request is sent to the appli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ervice request.
-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 second device mentioned in the above embodiments are all exemplified in the manner of establishing a socket connection in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cenario.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device and the second device in the above embodiments is also applicable to far-field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 a long-term connection channel such as a Relay channel
-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cloud also called a Relay cloud
- the communication service cloud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divide the electronic device into functional modul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method example, for example, each functional module may be divided corresponding to each function, or two or more functions may be integrated into one processing unit.
- the above-mentioned integrated modules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of hardware or in the form of software function module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division of modules in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is schematic, and is only a 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and there may be other division methods in actual implemen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涉及蜂窝通信技术领域,目的在于将第二设备所有蜂窝通信功能共享给第一设备使用。具体方案为:将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设置于应用程序框架层或者系统库,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设置于应用程序框架层或者系统库,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然后接收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返回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而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第二设备的Modem进行处理得到,进而实现第一设备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第一设备所有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具有第二设备所有的蜂窝通信能力。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7月21日提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834442.6、发明名称为“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及相关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涉及蜂窝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蜂窝通信是采用蜂窝无线组网方式,在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道连接起来,进而实现用户在活动中可相互通信,其主要特征是终端的移动性,并具有越区切换和跨本地网自动漫游功能。典型的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为手机,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能够实现拨打或接听电话、收发短信、应用一键登录等功能。
在一些场景下,第一设备需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进行通信。为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分别配置一个特定应用。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配置的特定应用,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特定应用从第二设备接收数据,实现有限的通信功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目的在于实现将第二设备所有蜂窝通信功能共享给第一设备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该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然后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进而接收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返回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其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的调制解调处理器Modem,由第二设备的Modem进行处理得到。最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本申请提供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中,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均能够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转发给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然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通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 通信模块的方式实现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因此第一设备能够使用第二设备所具有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即能够使用所有的蜂窝通信功能。由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设置于应用程序框架层或者系统库,因此能够承接处理所有应用层面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即使第二设备中不具有与第一设备相同的应用,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也能够转发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预先对第一设备执行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的配置,配置过程具体包括: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然后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并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其中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的方式,能够提供对请求接口的额外的访问方式,进而实现通过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然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和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先对第一设备执行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的配置,配置过程可以是:预配置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其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为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功能配置的功能,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然后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还可以触发本地的电话管理器发送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然后将本地的电话管理器发送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进而接收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返回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其中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由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的Modem,由第二设备的Modem进行处理得到。最后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发送至用户识别卡状态对应的应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根据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执行相应的工作,而第一设备中的其他模块,同样也可以根据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执行相应的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之前,还包括:查询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然后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第二设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可以是: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套接字socket连接请求,如果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成功响应socket连接请求,则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分布式总线建立连接。或者,通过通信业务云建立接续长连接通道。其中,长连接通道用于连接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还可以是:响应于第二 设备关闭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关闭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或者,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结束共享请求并关闭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
即可以是在第二设备关闭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之后,再关闭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还可以是主动关闭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并通过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结束共享请求方式告知第二设备结束向第一设备共享蜂窝通信能力。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前,还可以是:识别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否需转发到第二设备,如果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不需转发到第二设备,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至第一设备本地的Modem进行处理,然后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并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如果识别出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需转发到第二设备,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识别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否需转发到第二设备,实现既可以使用本地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又可以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接收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返回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然后将蜂窝通信业务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对应的应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是: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之前,还可以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进行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然后才将处理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可以包括: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然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第二设备本地的Modem处理。其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本地的Modem对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处理得到。
本申请提供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能够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然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第二设备本地的Modem处理,进而可以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实现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因此第一设备能够使用第二设备所具有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即能够使用所有的蜂窝通信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先对第二设备执行为所述第一设备提供本地的Modem的配置,该配置过程,包括: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然后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响应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并向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成功信息。其中,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先对第二设备执行为第一设备提供本地的Modem的配置,配置过程可以是:预配置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其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为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以及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然后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之后,还可以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然后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本地的Modem处理。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由本地的Modem对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进行处理得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包括: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socket连接请求,响应于socket连接请求,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或者,通过通信业务云建立长连接通道。其中,长连接通道用于连接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还包括:响应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结束共享请求,将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或者关闭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并将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前,还可以识别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是否需转发到第一设备。如果识别出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不需转发到第一设备,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如果识别出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需转发到第一设备,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识别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是否需转发到第一设备的方式,实现既可以处理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又可以处理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 然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之后,还包括: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而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前,还可以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包括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而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第二设备包括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用于执行如第二方面中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屏、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移动通信模块。存储器、显示屏、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移动通信模块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或者,如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存储单元、显示单元、收发单元,存储单元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处理单元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指令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或者,如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对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有益效果或类似语言的描述并不是暗示在任意的单个实施例中可以实现所有的特点和优点。相反,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特征或有益效果的描述意味着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因此,本说明书中对于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的描述并不一定是指相同的实施例。进而,还可以任何适当的方式组合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无需特定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技术特征、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即可实现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没有体现所有实施例的特定实施例中识别出额外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的应用场景一;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的应用场景二;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示例图一;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通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的系统架构图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图3a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处理流程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图3a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处理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通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开启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功能的界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选择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的界面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完成蜂窝通信能力共享配置的设备的场景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笔记本电脑利用手机的蜂窝通信能力进行电话呼叫的场景示意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笔记本电脑利用手机的蜂窝通信能力进行一键登录的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发送路径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笔记本电脑利用手机的蜂窝通信能力接收短信通知的场景示意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笔记本电脑利用手机的蜂窝通信能力接收电话呼入的场景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通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的系统架构图二;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通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的系统架构图三;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能力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能力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三;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能力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四;
图17a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功能的共享方式示意图一;
图17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功能的共享方式示意图二;
图17c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功能的共享方式示意图三;
图18为本申请公开的手机b利用手机a和手机c的蜂窝通信能力拨打电话的场景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示例图二;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下述各实施例的描述清楚简洁,首先给出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案的简要介 绍:
蜂窝通信能力由调制解调处理器(Modem)提供,Modem运行于基带芯片加协处理器上,通过Modem支持设备实现收发短信、5G相关功能、拨打电话、接听电话等一系列蜂窝通信功能。示例性的,用户在使用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时,可以通过触发本地应用,实现一系列蜂窝通信功能。
在一些场景中,第一设备需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进行通信。为此,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配置了相同的特定应用之后,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配置的特定应用,第一设备可以利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来完成一种通信,即实现一项蜂窝通信功能的转移。例如,在第一设备想要使用第二设备的SIM卡进行通话的场景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上均配置有具有通话转移功能的电话应用,当第二设备的SIM卡接收电话呼入时,电话呼入的控制流和数据流会通过配置在第二设备的电话应用,转移到配置在第一设备的电话应用上,第一设备的用户可通过电话应用接收电话呼入。
在上述安装特定应用来完成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的实现方案中,存在下述问题:
1、由于蜂窝通信的数据是通过应用传输的,各电子设备必须都安装同一个特定应用才能完成蜂窝通信功能的转移,在使用场景下具有局限性。
2、如果要实现某项蜂窝通信功能的跨设备使用,必须针对该功能单独开发独立的应用,同时多个设备必须要同时安装该应用,才能使用该应用所针对的蜂窝通信功能。换而言之,如果某个设备上没有安装专门针对蜂窝通信功能开发的应用,则无法使用其他设备的蜂窝通信功能。
3、电子设备上配置的特定应用只能用于实现部分蜂窝通信功能的转移,部分蜂窝通信功能不能够通过配置特定应用的方式实现功能转移,存在无法被设备直接获取完整的蜂窝通信能力的问题。例如SIM卡状态,许多应用都需要使用SIM卡状态数据,这些应用原本都是从应用框架层获取SIM卡状态数据,若想通过配置特定应用的方式实现获取SIM卡状态数据的功能转移,就需要对所有使用到SIM卡状态数据的应用都进行修改,不同应用所属的厂家不同,难以实现统一修改,且修改工作量过大,因此无法通过配置特定应用的方式实现功能转移。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通过设置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实现多设备共享蜂窝通信功能。
为了下述对本申请提出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过程的实施例描述清楚,首先给出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代理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用于通过创建目标对象的代理对象的方式,提供对目标对象额外的访问方式。其中,目标对象为一种接口,例如硬件抽象层接口定义语言(HAL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HIDL)接口、Android接口定义语言(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AIDL)接口等。通过代理对象访问目标对象,可以在不修改原目标对象的前提下,通过代理对象提供额外的功能操作,扩展原目标对象的功能。简言之,代理模式就是设置一个代理对象作为中间代理,来控制对原目标对象的访问,以达到增强原目标对象的功能和简化访问流程的目的。
在一种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中,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的应用程序层中的应用触发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该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从本地应用程序层下发到本地的应用程序框架层,再由本地的应用程序框架层调用本地系统库上的HIDL接口,然后通过本地的HIDL接口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本地的Modem处理后得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然后将蜂窝业务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通过本地系统库的HIDL接口上报至本地的应用程序框架层,再由应用程序框架层发送到该响应数据对应的应用。本地的Modem还将蜂窝通信业务主动通过本地的HIDL接口上报至应用程序框架层,然后应用程序框架层再继续将蜂窝通信业务上报至蜂窝通信业务对应的应用。示例性的,所有与蜂窝通信相关的业务或者能力都可以称为蜂窝通信业务,例如通话、短信、SIM卡变更、呼叫转移等,都可以称为蜂窝通信业务。
其中,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中所提及的HIDL接口按照调用方向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的调用方向为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所在的应用侧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主动下发至Modem侧的调用方向,第二类调用方向为Modem侧将应用侧发起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上报到应用侧的方向,第三类的调用方向为Modem侧主动上报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至应用侧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中,除了适用于HIDL接口之外,同样还适用于AIDL接口等其他接口,具体依据执行方案的系统所适用的接口种类而定,本申请对于蜂窝通信方案中的接口种类不作限制。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的使用场景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可以使用于图1a示出的场景中。其中,第二设备可以为图1a中的手机11。第一设备可以为图1a中的平板12、智能眼镜13、手表14、音箱15、智能屏16、笔记本电脑17。如图1a所示,手机11可以与平板12、智能眼镜13、手表14、音箱15、智能屏16、笔记本电脑17分别建立连接,向平板12、智能眼镜13、手表14、音箱15、智能屏16、笔记本电脑17提供手机11的蜂窝通信能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1还可以向媒体播放器(例如MP3、MP4等)、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耳机、智能手环、无线车载、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或电视等设备提供手机11的蜂窝通信能力。
在系统10中,手机11与图1a中的其他的智能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向其他的智能设备提供自身的蜂窝通信能力,以使得平板12、智能眼镜13、手表14、音箱15、智能屏16、笔记本电脑17等其他不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智能设备,可以使用手机11的蜂窝通信能力,实现所有的蜂窝通信功能。例如,平板12可以获取手机11中的蜂窝通信网络的状态,进而平板12可根据蜂窝通信网络的状态,自动选择使用无线网络或者蜂窝通信网络上网。又例如,智能屏16可以使用手机11中的SIM卡拨打和接听电话。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适用于图1b示出的场景中。其中,第一设备可以是系统20中的手机21,第二设备可以是手机22和手机23。手机21分别与 手机22、手机23等多个手机建立连接,手机22和手机23均向手机21提供蜂窝通信能力,手机21可以使用手机22和手机23的蜂窝通信能力。例如,手机21可以使用手机22、手机23中的任意一个SIM卡拨打和接听电话,还可以任意选择使用手机22和手机23的蜂窝通信网络上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第二设备为手机、智能通话手表等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本申请对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均指的是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的使用方,而第二设备均指的是蜂窝通信能力的提供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结构均可以如图2所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图2中统称为电子设备200进行介绍,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处理器210,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内部存储器2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230,充电管理模块240,电源管理模块241,电池2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传感器模块280,按键290,马达291,指示器292,摄像头293,显示屏2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2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2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280A,陀螺仪传感器280B,气压传感器280C,磁传感器280D,加速度传感器280E,距离传感器280F,接近光传感器280G,指纹传感器280H,温度传感器280J,触摸传感器280K,环境光传感器280L,骨传导传感器2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200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Modem,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又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2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2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2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2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2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 (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 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发送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I2C接口是一种双向同步串行总线,包括一根串行数据线(serial data line,SDA)和一根串行时钟线(derail clock line,SCL)。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包含多组I2C总线。处理器210可以通过不同的I2C总线接口分别耦合触摸传感器280K,充电器,闪光灯,摄像头293等。例如:处理器210可以通过I2C接口耦合触摸传感器280K,使处理器210与触摸传感器280K通过I2C总线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200的触摸功能。
I2S接口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包含多组I2S总线。处理器210可以通过I2S总线与音频模块270耦合,实现处理器210与音频模块270之间的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270可以通过I2S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2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接听电话的功能。
PCM接口也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将模拟信号抽样,量化和编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270与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通过PCM总线接口耦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270也可以通过PCM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2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接听电话的功能。所述I2S接口和所述PCM接口都可以用于音频通信。
UART接口是一种通用串行数据总线,用于异步通信。该总线可以为双向通信总线。它将要发送的数据在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之间转换。在一些实施例中,UART接口通常被用于连接处理器210与无线通信模块260。例如:处理器210通过UART接口与无线通信模块260中的蓝牙模块通信,实现蓝牙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270可以通过UART接口向无线通信模块260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蓝牙耳机播放音乐的功能。
MIPI接口可以被用于连接处理器210与显示屏294,摄像头293等外围器件。MIPI接口包括摄像头串行接口(camera serial interface,CSI),显示屏串行接口(display serial interface,DSI)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和摄像头293通过CSI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200的拍摄功能。处理器210和显示屏294通过DSI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200的显示功能。
GPIO接口可以通过软件配置。GPIO接口可以被配置为控制信号,也可被配置为数据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GPIO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处理器210与摄像头293,显示屏294,无线通信模块260,音频模块270,传感器模块280等。GPIO接口还可以被配置为I2C接口,I2S接口,UART接口,MIPI接口等。
USB接口2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2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电子设备200充电,也可以用于电子设备200与外围设备之间发送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电子设备,例如AR设备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2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也可以采用上述 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2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240可以通过USB接口2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2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2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240为电池2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2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241用于连接电池242,充电管理模块240与处理器210。电源管理模块241接收电池2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240的输入,为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显示屏294,摄像头293,和无线通信模块2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2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2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2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241和充电管理模块2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电子设备2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Modem210A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20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2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Modem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250还可以对经Modem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2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2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2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2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Modem210A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2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Modem210A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Modem210A可以独立于处理器210,与移动通信模块2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200为图1a或者图1b示出的第一设备时,可以不具有Modem210A,而当电子设备200为图1a或者图1b示出的第二设备时,需具有Modem210A,以向第一设备提供蜂窝通信能力。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200为图1a或者图1b示出的第二设备时,Modem210A可以为下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任一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中的第二设备中的Modem。
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2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2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210。无线通信模块260还可以从处理器2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2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2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所述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电子设备200通过GPU,显示屏2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2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2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2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2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2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电子设备200的显示屏294上可以显示一系列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这些GUI都是该电子设备200的主屏幕。一般来说,电子设备200的显示屏294的尺寸是固定的,只能在该电子设备200的显示屏294中显示有限的控件。控件是一种GUI元素,它是一种软件组件,包含在应用程序中,控制着该应用程序处理的所有数据以及关于这些数据的交互操作,用户可以通过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来与控件交互,从而对应用程序的有关信息进行读取或者编辑。一般而言,控件可以包括图标、按钮、菜单、选项卡、文本框、对话框、状态栏、导航栏、Widget等可视的界面元素。
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2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2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2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293 中。
摄像头2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2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20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2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20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电子设备20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2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2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220与处理器2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2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2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2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210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中的指令,进行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2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2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2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0A,受话器270B,麦克风270C,耳机接口2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2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2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270可以设置于处理器210中,或将音频模块270的部分功能模块设置于处理器210中。
扬声器2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扬声器2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2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20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2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麦克风2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2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270C。电子设备2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270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270C,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270C,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耳机接口2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270D可以是USB接口230,也可以是3.5mm的开放移动电子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the USA,CTIA)标准接口。
压力传感器2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2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294。压力传感器280A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可以是包括至少两个具有导电材料的平行板。当有力作用于压力传感器280A,电极之间的电容改变。电子设备200根据电容的变化确定压力的强度。当有触摸操作作用于显示屏294,电子设备200根据压力传感器280A检测所述触摸操作强度。电子设备200也可以根据压力传感器280A的检测信号计算触摸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作用于相同触摸位置,但不同触摸操作强度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操作指令。
陀螺仪传感器280B可以用于确定电子设备2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280B确定电子设备2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2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示例性的,当按下快门,陀螺仪传感器280B检测电子设备200抖动的角度,根据角度计算出镜头模组需要补偿的距离,让镜头通过反向运动抵消电子设备200的抖动,实现防抖。陀螺仪传感器280B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
气压传感器280C用于测量气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通过气压传感器280C测得的气压值计算海拔高度,辅助定位和导航。
磁传感器280D包括霍尔传感器。电子设备200可以利用磁传感器280D检测翻盖皮套的开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200是翻盖机时,电子设备200可以根据磁传感器280D检测翻盖的开合。进而根据检测到的皮套的开合状态或翻盖的开合状态,设置翻盖自动解锁等特性。
加速度传感器280E可检测电子设备2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电子设备2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距离传感器280F,用于测量距离。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场景,电子设备20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280F测距以实现快速对焦。
接近光传感器2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电子设备200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电子设备200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当检测到充分的反射光时,可以 确定电子设备200附近有物体。当检测到不充分的反射光时,电子设备200可以确定电子设备200附近没有物体。电子设备200可以利用接近光传感器280G检测用户手持电子设备200贴近耳朵通话,以便自动熄灭屏幕达到省电的目的。接近光传感器280G也可用于皮套模式,口袋模式自动解锁与锁屏。
环境光传感器2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电子设备200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亮度自适应调节显示屏294亮度。环境光传感器280L也可用于拍照时自动调节白平衡。环境光传感器280L还可以与接近光传感器280G配合,检测电子设备200是否在口袋里,以防误触。
指纹传感器280H用于采集指纹。电子设备20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温度传感器280J用于检测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利用温度传感器280J检测的温度,执行温度处理策略。例如,当温度传感器280J上报的温度超过阈值,电子设备200执行降低位于温度传感器280J附近的处理器的性能,以便降低功耗实施热保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低于另一阈值时,电子设备200对电池242加热,以避免低温导致电子设备200异常关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低于又一阈值时,电子设备200对电池242的输出电压执行升压,以避免低温导致的异常关机。
触摸传感器280K,也称“触控器件”。触摸传感器2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294,由触摸传感器280K与显示屏2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2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2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280K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200的表面,与显示屏294所处的位置不同。
骨传导传感器280M可以获取振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280M可以获取人体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骨传导传感器280M也可以接触人体脉搏,接收血压跳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280M也可以设置于耳机中,结合成骨传导耳机。音频模块270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280M获取的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解析出语音信号,实现语音功能。应用处理器可以基于所述骨传导传感器280M获取的血压跳动信号解析心率信息,实现心率检测功能。
按键2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2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2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2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2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2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2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2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2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2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295,或从SIM卡 接口2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20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2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2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2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2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2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2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20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200分离。
另外,在上述部件之上,运行有操作系统。例如鸿蒙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等。在该操作系统上可以安装运行应用程序。
参阅图3a,在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300中第一设备的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如图3a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如图3a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电话管理器3012,分布式总线3013,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3012用于提供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电话管理器301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功能具体可参见上述对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100中的电话管理器3012的描述。
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用于将电话管理器3012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功能具体可参见下述对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300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的描述。
分布式总线3013用于建立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的连接通道,连接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布式总线3013可以负责近距离、局域网、或者远场同账号下的设备发现、自连接、鉴权管理等。还可以负责不同通道的调度管理、服务质量体验评估等,对应用程序层透明。还可以负责通道的保持,提供低功耗待机机制。 还可以负责控制面信令(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转发/响应,以及加密封装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HAL,以及在HAL上的RIL模块等。RIL模块上还提供由HIDL接口。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H.265,H.266,VP9,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继续参阅图3a,第二设备的分层架构也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内核层,以及Modem3021。
其中,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如图3a所示,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如图3a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电话管理器3023,分布式总线3024、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话管理器3023可用于提供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电话管理器3023所接收到的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可以发送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由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将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继续发往Modem3021进行处理。
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用于将第一设备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至Modem3021处理,并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具体的,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功能具体可参见下述对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300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的描述。
第二设备的分布式总线3024的原理和执行过程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总线3013一致,可参见,此处不再赘述。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H.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 传感器驱动。
Modem3021用于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处理,得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然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虽然以Android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其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基于鸿蒙、iOS或Windows等操作系统的电子设备。
继续参阅图3a,基于上述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第一设备的应用框架层中设置有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和电话管理器3012,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中也设置有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和电话管理器3023,第二设备中还具有Modem3021。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之间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总线3013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总线3024建立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设备已向第一设备共享了自身的蜂窝通信能力(即共享了第二设备的Modem)时,如图3b所示,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在图3a的系统中的处理过程可以是:第一设备执行步骤S3011,触发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然后执行步骤S3012,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本地的电话管理器中,在步骤S3013中,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又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本地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步骤S3014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第二设备执行步骤S3015,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第二设备本地的Modem处理,第二设备的Modem得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举例说明,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在系统300中的传输过程可以如图3a示出的实线的路径所示: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层中的短消息应用执行步骤S3011触发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该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可以是短消息发送请求。第一设备执行步骤S3012,将应用程序层触发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本地的电话管理器3012。步骤S3013中,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3012将蜂窝通信请求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步骤S3014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则将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3012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步骤S3015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3021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通过系统库的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HAL)上的无线接口层(Radio Layer Interface,RIL)模块,调用硬件抽象层接口定义语言(HAL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HIDL)接口,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传输给本地的Modem3021处理。Modem3021对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处理之后,会得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也可以不通过电话管理器3012发送到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例如,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可以在应用程序层直接调用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直接从应用程 序层发送到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上层应用(即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调用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方式有很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c所示,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在图3a的系统中的处理过程可以是:步骤S3021中,第二设备的Modem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本地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步骤S3022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步骤S3023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本地的电话管理器,步骤S3024中,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触发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应用。
举例说明,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传输路径可以如图3a中的虚线的路径所示:步骤S3021中,第二设备的Modem3021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传输给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步骤S3021时,第二设备的Modem3021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通过系统库中的RIL模块调用HIDL接口,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传输至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步骤S3022中,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传输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步骤S3023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电话管理器3012,步骤S3024中,电话管理器3012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传输至短消息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总线3013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总线3024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形式有很多,可以通过有线的形式建立通信连接,还可以通过无线的形式建立通信连接。例如图1a中,当第一设备为平板12,第二设备为手机11时,手机11和平板12可以通过蓝牙的方式建立无线连接,还可以通过连接同样的无线Wi-Fi建立通信连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以及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均运行于系统服务中。具体的,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以及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均在实现各自支持的服务时被配置为了系统服务。根据系统服务的相关技术可知,系统服务通常是开机时自动启动的,有特殊的进程身份标识(Process Identifier,PID)和用户身份标识(User Identifier,UID)。相较于普通服务,系统服务具有较大的系统访问权限,因此各个应用或者系统中的其他模块,均可访问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以及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进而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均能够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转发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
通常设置于框架层或者系统库的服务都是系统服务,但系统服务同样也可以设置在应用程序层等系统中的其他位置处。因此,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除了可以如图3a所示设置于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之外,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设备的系统库、或应用程序层等,只需预先将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配置为系统服务即可。同样的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除了可以如图3a所示设置于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之外,还可以设置在第二设备的系统库、或应用程序层等,只需预先将第二设备的 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配置为系统服务即可。
由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均运行于系统服务中,因此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均能够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转发给第二设备的Modem3021处理,且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能通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的方式,实现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传输至第一设备,因此第一设备能够实现使用第二设备所具有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即能够使用所有的蜂窝通信功能,并且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设置于应用程序框架层,即该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11提供的服务为系统服务,能够承接处理所有应用程序层面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并不需要像前述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案中那样,需各设备安装相同的应用才可实现蜂窝通信功能的共享。本申请实施例中即使第二设备中不具有与第一设备相同的应用,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也能够转发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中处理。
基于图3a示出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下面将具体通过以下各个实施例,介绍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过程。
参阅图4,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Android操作系统的电子设备为例,其中第一设备为蜂窝通信能力的需求方(或者说使用方),第二设备为蜂窝通信能力的提供方,该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401、第二设备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
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指的是将本地的Modem共享给其他设备使用的功能,由于Modem能够提供蜂窝通信能力,因此将本地的Modem共享给其他设备使用即意味着共享给其他设备使用蜂窝通信能力。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指的是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用户的操作,第二设备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通过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其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如图3a示出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3022所示,设置于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1可以由第二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配合执行,执行步骤S401的模块可以位于第二设备中的不同的框架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时,第二设备处于可被其他设备发现的状态,其他设备发现第二设备时可知道第二设备当前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是开启的,能够被其他设备共享使用。而使第二设备处于可被其他设备发现的状态的方式由很多,例如第二设备开启蓝牙可被开启蓝牙功能的其他设备发现、第二设备接入局域网可被局域网内的其他设备发现、第二设备接入近场网络(例如无线网络)可被近场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发现、第二设备登录账号,可被该账号下的其他设备发现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开机操作触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执行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也可以是第二设备开机后默认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 还可以是用户通过点击第二设备界面上的开启蜂窝通信能力的开关按键。例如图5所示,蜂窝通信共享设置界面上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开关按键,当用户将开关按键操作为如图5中的(a)所示的开关按键51时,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关闭,当用户将开关按键操作为如图5中的(b)所示的开关按键52时,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开启。用户开启蜂窝通信能力的开关按键的操作指令通过应用程序层传达到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实现触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
由上述内容可知,第二设备执行步骤S401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401,第二设备默认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或者检测到特定条件时,自动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例如,特定条件可以是检测到附近有相同品牌的设备,或者服务器通知开启等。
S402、第一设备查询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
第一设备具有发现设备的功能,网络中开启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能够被第一设备发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查询出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之后,还可以展示在第一设备的界面上,供用户进行选择。例如图6所示,设备发现界面上展示了可用蜂窝通信设备(即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设备1和设备2均为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如按键开关61所示,代表着用户不使用设备1的蜂窝通信能力,如开关按键62所示,代表着用户选用设备2的蜂窝通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同时选择连接设备1和设备2,此时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至少两个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例如,设备1装有电信卡,设备2装有移动卡,则用户可以在图6所示的设备上同时使用设备1和设备2的蜂窝通信能力,即同时使用电信和移动的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执行步骤S402。其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如图3a所示,设置于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能够通过第一设备的蓝牙发现功能查询到开启了蓝牙的、且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还可以是查询第一设备所处局域网内的、开启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还可以是查询第一设备所在的近场网络内的、开启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还可以是查询第一设备的登录账户下的其他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通过第一设备中的分布式总线实现在近场网络、局域网、或者远场网络中发现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进而实现查询到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例如,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通过分布式总线发现远场网络中相同账号下开启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2可以由用户触发执行,具体的,用户通过第一设备显示界面执行查询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的操作,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执行步骤S402,也可以是第一设备在开机时自动触发执行步骤S402,触发执行步骤S402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执行了步骤S401,因此在第一设备执行步骤S402时,就能够查询到第二设备开启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知道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 力能够被共享使用,即第二设备的Modem允许共享给第一设备。
S403、第一设备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第二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指的是第一设备所需使用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即第一设备选择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
第一设备通过步骤S402会查询出一个或多个开启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第一设备可以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自身想要使用其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作为第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其中一个设备,作为第二设备,即第一设备仅选择使用一个设备所具有的蜂窝通信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多个设备,均作为第二设备,即第一设备可以选择使用多个设备各自具有的蜂窝通信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3可以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执行,也可以是通过第一设备中的多个模块配合执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是由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按照预配置好的选取规则自动选定的。选取规则可以是随机任意选取,可以是优先选取距离最近的设备,也可以是优先选取信号最强的设备等等。选取规则的设定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是响应用户的选取操作,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第二设备。例如,在执行步骤S402之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发送回应用程序层,显示于第一设备的显示界面上,用户再从显示界面上所显示的所有设备中,通过点击的方式选取出第二设备。例如图6所示,用户从可用蜂窝通信设备的列表中选取出了设备2,作为第二设备。然后第一设备响应用户的选取操作,执行步骤S403,即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用户选取操作所指定的第二设备。第一设备选取出第二设备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1至S403为可选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是提前预置的,当第一设备发现第二设备时,可以直接建立连接,即直接执行步骤S404。例如,当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都处于开机状态时,默认直接执行步骤S404,可以不执行步骤S401至步骤S403。
S404、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套接字(socket)连接请求。
若想建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socket连接,至少需要一对socket,其中一个socket运行于第一设备(即蜂窝通信能力的使用方),另一个运行于第二设备(即蜂窝通信能力的提供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使用第一设备的socket向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提出socket连接请求。socket连接请求中描述了要连接的第二设备的套接字,指出第二设备的套接字的地址和端口号,socket连接请求也描述了第一设备自身的套接字。
第一设备创建Socket连接请求时,可以指定使用的协议,例如发送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等。
S405、第二设备响应于socket连接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连接。
第二设备响应于socket连接请求,与第一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则可以实现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socket连接请求之后,响应socket连接请求,然后进行一些对连接请求鉴权的操作,鉴权通过后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通过分布式总线建立连接。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通过分布式总线建立连接之后,分布式通信总线可以维持连接通道不断开。分布式总线还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处于连接状态的过程中,处于低功耗待机机制,仅在需要分布式总线进行发送工作时处于工作状态,其他时刻处于低功耗的待机状态。示例性的,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通过如图3a示出的分布式总线3013和分布式总线3024建立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4至步骤S405可以理解为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建立连接的方式除了通过socket方式建立,还可以是硬件连接的方式、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或者其他网络连接协议的方式等建立,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S406、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自动触发向第二设备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用于请求第二设备共享第二设备自身具有的蜂窝通信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时请求给予第一设备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的权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可以由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触发生成,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第一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的配合下,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发送给第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中可以携带有第一设备的唯一标识(例如第一设备的地址和端口号)以及第二设备的唯一标识(例如第二设备的地址和端口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步骤S405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第二设备的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分布式总线连接,那么第一设备执行步骤S406时,也是通过分布式总线发送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布式总线可以对发送的数据(例如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进行加密封装,以保障发送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S407、第一设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
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在第一设备本地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用于请求执行应用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功能的请求,例如短信应用触发的短信发送请求、电话应用触发的电话拨打请求、电话接听请求等。蜂窝通信业 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是Modem处理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之后的处理结果数据,例如若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为短信发送请求,那么该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可以是说明了短信是否发送成功、短信发送失败的具体原因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执行创建的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请求接口可以创建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内部。其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实现的服务被预配置为系统服务,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
具体的,执行步骤S407的过程可以是:基于代理模式这一设计模式,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其中,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可以是创建面向上述提及的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中的第一类HIDL接口的代理对象。创建的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具备上述提及的第一类HIDL接口的功能,且扩展了其他的功能,通过在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中扩展额外的功能操作的方式,可以实现让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能够将第一设备本地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需要说明的是,有关代理模式的具体原理介绍可参见上述提及到的代理模式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有关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的详细介绍可参见上述提及的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创建面向Radio Interface的请求接口代理对象,将Radio Interface切换至远程访问模式。当第一设备本身具有蜂窝通信能力,即第一设备具有Modem时,可以通过将Radio Interface切换至远程访问模式,实现不使用本地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请求,而是将蜂窝通信请求给远端的设备(即第二设备)的Modem来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所创建的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可以实现异步调用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执行步骤S407,还需要对第一设备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电话管理器进行修改,以使得电话管理器在接收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后,不调用原本的HIDL接口,而是调用步骤S407中创建的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7可以是由步骤S405或者步骤S406触发执行,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连接之后,触发执行步骤S407,或者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后自动触发执行步骤S40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由步骤S409触发执行,即在收到蜂窝通信能力共享成功信息,确保第二设备成功响应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请求后,再触发执行步骤S407。
上述提及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案中,需要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配置的相同的特定应用,从应用程序层面将第一设备的请求转发到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即第二设备)中,然后再由第二设备利用蜂窝通信能力,将应用程序层面的请求使用本地的Modem进行处理,完成特定应用所支持的蜂窝通信功能的转移。因此各设备必须安装相同的特定应用才能完成蜂窝通信功能的转移,且一个特定应用仅支持一项蜂窝通信功能的转移,部分基础的蜂窝通信功能甚至不能够通过配置特定应用的方式实现功能转移。
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设备中新增加了一个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通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的方式,实现将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 器所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不再通过HIDL接口发送给Modem,而是通过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进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就能够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往本地的Modem进行处理,帮助第一设备使用蜂窝通信能力。其中,Modem可以是图3a中的调制解调处理器3021。如图3a所示,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的方式,实现建立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在应用程序框架层之间的连接,进而可以实现执行图3a中的步骤S3014,即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给第二设备,进一步的,第二设备可以执行步骤S3015,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调制解调处理器3021中。又例如,Modem还可以是图1a中手机11中的Modem。如图1a所示,当第一设备为智慧屏16,第二设备为手机11时,智慧屏16通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给手机11中,进而手机11就能够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往手机11的Modem进行处理,帮助智慧屏16使用手机11的蜂窝通信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不需要经过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层面,因此也就不依赖于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中所需安装的相同的特定应用,又由于第一设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均能够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转发给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因此第一设备能够实现使用第二设备所具有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而不像现有技术中一样仅能够使用各设备安装的应用所支持转移的蜂窝通信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7中第一设备所创建的接口的类型和具体方式不做限定,第一设备除了可以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也可以创建其他类型接口的代理对象,例如可以创造AIDL接口的代理对象。
S408、第二设备响应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
其中,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当Modem检测到有蜂窝通信业务时,例如检测到有短信通知,则会通过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通知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就会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的格式、数量和内容具体可以参考安卓或者IOS等操作系统的规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而Modem上报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的具体方式也可以参考安卓或者IOS等操作系统的规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为用于响应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数据,与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在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可以是例如第二设备的SIM卡收到的短信,呼入第二设备的SIM卡的电话等等。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与蜂窝通信业务都可以来源于Modem,由Modem上报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执行创建的响应接口的代理 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可以创建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内部。其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实现的服务被预配置为系统服务,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
具体的,执行步骤S408的过程可以是,基于代理模式这一设计模式,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其中,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为上述提及的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中的第二类HIDL接口的代理对象。创建的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具备上述提及的第二类HIDL接口的功能,且扩展了其他的功能,通过在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中扩展额外的功能操作的方式,可以实现让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能够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为上述提及的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中的第三类HIDL接口的代理对象,创建的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具备上述提及的第三类HIDL接口的功能,且扩展了其他的功能,通过在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中扩展额外的功能操作的方式,可以实现让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能够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有关代理模式的具体原理介绍可参见上述提及到的代理模式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有关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的详细介绍可参见上述提及的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原本是从Modem通过上述提及的第二类HIDL接口发送到本地应用程序框架层的电话管理器的,但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创建了之后,Modem需要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会发送给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而不会直接返回给本地的电话管理器。
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原本也是需从Modem通过第三类HIDL接口主动上报至本地应用程序框架层的电话管理器的,但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创建了之后,Modem需要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会发送给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而不会发送给本地的电话管理器。通过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Modem通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以及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可全部都发送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后续再由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进行分发。
由上述提及的一种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使用本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方案的介绍中可知,在上述方案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以及蜂窝通信业务都是由本地的Modem发送到本地的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电话管理器,然后电话管理器再直接发送到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以及蜂窝通信业务仅能够在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的本地发送。而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让第一设备能够具有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即能够接收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以及蜂窝通信业务,通过在第二设备中新增一个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然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的方式,使得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得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和蜂窝通信业务的通 知,不再从Modem发送到电话管理器,而是由Modem发送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就会通过创建好的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通过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然后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和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因此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到第二设备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能够通过创建的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实现让第一设备接收到该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能够使第一设备成功实现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且第二设备还能通过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主动向第一设备上报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步骤S408所执行的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可以理解为是第二设备在为第一设备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即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时,第二设备所需执行的准备工作。通过步骤S401至步骤S408,第一设备已经具有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的能力,可以使用第二设备的所有蜂窝通信功能。例如图7a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为手机时,手机连接WIFI后,界面展示WIFI图标70,笔记本电脑连接WIFI后,界面展示WIFI图标71。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通过接入同一个WIFI建立连接,然后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配合执行完成步骤S401至步骤S407之后,手机上的SIM卡1的5G信号状态和SIM卡2的5G信号状态都共享给了笔记本电脑,手机上的SIM卡1的5G信号状态图标72和SIM卡2的5G信号状态图标73上展示的信号信号状态,与笔记本电脑上的5G信号状态图标74和5G信号状态图标75上展示的信号状态一致,笔记本电脑能同步获取手机上的信号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可以是仅针对第一设备创建的,即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只用于转发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而不用于转发到其他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若有其他设备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则需针对其他设备创建其他设备专属的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处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创建的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可以是针对于所有想用使用第二设备共享的蜂窝通信能力的设备创建的,即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可转发到所有发出了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的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并不单单针对于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到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响应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之后,可以是直接为第一设备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也可以是在对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进行一系列鉴权操作之后,在鉴权通过后再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如果鉴权不通过,那就不进行创建。
现有方案中,只能通过单独开发应用的方式实现某项蜂窝通信能力的跨设备使用,其他应用无法使用蜂窝通信能力。而本方案中,通过第一设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第二设备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且预配置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实现的服务为系统服务、以及预配置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实现的服务为系统服务,可实现让第一设备调用第二设备的蜂窝功能,第一设备相当于在本地模 拟一个蜂窝模块,从而让第一设备能具有完整的蜂窝通信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可以通过步骤S407和步骤S408以使得第一设备具有使用第二设备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的条件外,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使得第一设备具有使用第二设备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的条件,步骤S407和步骤S408仅是让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具备第一设备使用第二设备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的条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8中第二设备创建的接口的类型和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第二设备也可以创建其他类型接口的代理对象,例如可以创造AIDL接口的代理对象。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二设备只具有响应接口,而不具有通知接口,则也可以在执行步骤S408时只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
S409、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成功信息。
蜂窝通信能力共享成功信息用于说明第二设备已经接受了步骤S406中第一设备所发送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愿意向第一设备共享第二设备所具有的蜂窝通信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8可以是在第二设备完成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即第二设备已经为第一设备做好共享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的准备工作后再触发执行,也可以是在接收到步骤S406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后,就触发执行。
通过步骤S401至步骤S409,第一设备完成了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的配置工作,第二设备完成了为第一设备提供第二设备的Modem的配置工作,即通过步骤S401至步骤S309完成了第一设备在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由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向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成功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01至步骤S409仅是实现第一设备在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之前的准备工作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完成第一设备在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需要在整个系统内更新一下用户识别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状态、网络服务状态等通信基础状态,以使得系统内各个部分根据SIM卡状态、网络服务状态等通信基础状态执行相应的工作。例如,一些应用在被触发生成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之前需要知道SIM卡是否在位,需要知道当前接入的网络制式等等。示例性的,在执行步骤S409之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还可以发送消息给本地的电话管理器,触发本地的电话管理器的用户识别卡状态变化事件上报机制,进而本地的电话管理器会下发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然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本地的Modem处理,Modem处理后得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再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发送至本地的电话管理器,由电话管理器将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上报至第一设备中的系统的各个部分。后续第二设备的Modem检测到用户识别卡 状态发生变更时,会主动上报用户识别卡状态变更数据至第一设备。例如图7a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为手机时,手机中的通信基础状态数据共享给了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上通过5G图标74和5G图标75展现了手机中的两个SIM卡的信号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服务状态等其他的通信基础状态的查询请求也可参考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的处理流程,此处不再赘述。同样的,通信基础状态的查询结果,也可参考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的处理流程,此处不再赘述。其中,通信基础状态的查询结果上报至第一设备的过程可以和图3a中调制解调处理器3021对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传输过程一致,而通信基础状态数据的查询请求也可以与图3a中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传输过程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可以用于查询用户识别卡是否在位、用户的PIN码、用户识别卡的信号强度等等。网络服务状态查询请求可以用于查询是否开启漫游、接入网络的网络制式、运营商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识别卡的状态、网络服务状态等通信基础状态数据发生变化之后,Modem会把更新后的用户识别卡状态数据等通信基础状态数据发送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将用户识别卡状态数据等通信基础状态数据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将更新后的用户识别卡状态数据等通信基础状态数据通过电话管理器上报更新后的通信基础状态数据至系统中的各个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更新后的用户识别卡状态数据主动上报发送的过程和执行原理与下述步骤S415至步骤S417中对蜂窝通信业务的发送过程和执行原理一致,可参见,此处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的发送过程和执行原理也与下述步骤S410至S411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发送过程和执行原理一致,可参见,此处不再赘述。而Modem处理后得到用户识别卡状态数据之后的用户识别卡状态数据发送过程和执行原理,也与步骤S412至S414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发送过程和执行原理一致,可参见,此处不再赘述。
S410、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
由于第一设备通过步骤S401至S409已经完成了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之前的配置工作,即预先创建了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因此,第一设备能够将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通过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转发至第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电话管理器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然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举例说明,如图7b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笔记本电脑上能够拨打广东省深圳市的一个号码,触发生成了拨号业务请求,该拨号业务请求会由笔记本电脑本地的电话管理器接收,然后发送到本地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而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将其转发给与笔记本电脑连接的手机(第二设备)。如图7c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时,笔记本电脑可以在视频APP上触发133xxxxxxxx的手机号码的一键登录请求,一键登录请求会通过笔记本电脑本地的电话管理器发送到本地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然后又笔 记本电脑中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转给到手机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本地的应用被触发生成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之后,会发送到第一设备本地的应用程序框架层,由应用程序框架层的电话管理器接收,然后电话管理器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在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发送过程为:通过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调用电话管理器(Telephony)中的Android开放源代码项目(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AOSP)的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然后AOSP SDKAPI又再调用电话管理器的服务(Telephony Service)接口,然后Telephony Service再调用无线电接口(Radio Interface)的访问接口,然后再由无线电接口的访问接口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实现接收本地电话管理器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由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预先创建了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因此能够代理Radio Interface的访问接口,接收发送到Radio Interface的访问接口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将本地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的远程消息处理模块。远程消息处理模块专门用于接收非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需要将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序列化处理指的使将带有数据结构、数据类型的数据转化成比特流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10仅仅是第一设备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一种方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不一定是通过电话管理器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例如当第一设备所使用的系统为IP多媒体子系统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不通过电话管理器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在前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转移方案中,设备本地的应用触发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只能够由本地的Modem进行处理,如果本地没有Modem,那么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失败。而本申请实施例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就会将本地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发送不再经过应用程序层面进行,也就不具有各设备需安装相同的应用的局限。由于不具有各设备需安装相同的应用的局限,而设置于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能够承接并处理所有蜂窝通信相关的应用所触发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不再只是支持部分的蜂窝通信功能,进而实现可使用第二设备所有的蜂窝通信功能,即能够使用第二设备的所具有的蜂窝通信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具体请求类型、数量、内容、以及方式可以参考安卓或者IOS等操作系统的规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S411、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调用HIDL接口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其中,HIDL接口位于RIL模块,RIL模块位于系统库中,具体可参见图3a示出的HIDL接口。前述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案中,HIDL接口只能够发送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而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增加一个设置于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实现将步骤S410中第一设备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进而实现让第一设备能够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
由于第一设备的所有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均能够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转发给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因此第一设备能够实现使用第二设备所具有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即能够使用所有的蜂窝通信功能,不像现有技术一样仅能够使用安装相同的应用所支持的蜂窝通信功能。并且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位于应用程序框架层,能够承接处理所有应用程序层面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即使第二设备中不具有与第一设备相同的应用,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也能够转发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处理。并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一样具有需各设备安装相同的应用的局限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到步骤S410转发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之后,还包括:
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其中,反序列化处理指的使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从比特流的形式转化成带有数据类型、数据结构的数据。而后续在执行步骤S411时,则将经过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实现方式有很多,例如也可以不通过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Modem处理,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内容。
S412、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Modem对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处理完成后,会得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通过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预先创建了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因此原本Modem需要向电话管理器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会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接收到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HIDL接口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格式和内容具体可以参考安卓或者IOS等操作系统的规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S413、第二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方式,实现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使第一设备能够完整的具有所有的蜂窝通信能力,即能执行Modem可支持的任何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也能得到Modem处理之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包括远程消息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执行步骤S413之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然后在执行步骤S413时,将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12和步骤S413仅仅是第二设备实现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
S414、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返回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执行步骤S414的过程可以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电话管理器,由电话管理器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电话管理器之后,电话管理器会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应用程序层,显示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用户从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中,收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举例说明,如图7b所示,当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为拨打某一个广东省深圳市的手机号时,那么笔记本电脑接收到手机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即正在呼叫的数据)之后,展现到笔记本电脑对应的电话应用界面,电话应用界面上会呈现拨打手机号的呼叫状态,即正在呼叫。又例如图7c示出的场景中,用户点击“手机号码一键登录”的按键后,通过使用手机的Modem与133xxxxxxxx所属运营商验证后,成功登录。成功登录的响应数据通过手机发送到笔记本电脑,显示到笔记本电脑的界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执行步骤S414之前,还需要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进行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然后将进行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之后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再发送给电话管理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步骤S401至步骤S409之后,后续第一设备在每一次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时,只需从步骤S410执行至步骤S414,不需要重复执行步骤S401至步骤S409。
步骤S414仅仅是第一设备内部发送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一种方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也可以不通过电话管理器返回到 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例如当第一设备所使用的系统为IP多媒体子系统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不通过电话管理器返回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也可以不是通过应用触发生成的,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触发生成的,进而第一设备也可以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返回至应用,而是返回至第一设备内触发生成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位置。即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只需返回到第一设备内生成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模块,或者需要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模块即可,第一设备内部最终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的模块的不同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
S415、第二设备的Modem上报蜂窝通信业务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地的Modem会检测到其他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例如短信接收通知、电话呼入通知等,又或者,本地的Modem也会得到一些第二设备内部生成的蜂窝通信业务,例如SIM卡状态变化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设备的Modem检测到有蜂窝通信业务时,第二设备的Modem就会将蜂窝通信业务上报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Modem接收到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时,例如短信业务的通知,Modem可以通知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而当Modem检测到有蜂窝通信业务时,Modem通知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或者说Modem上报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安卓或者IOS等操作系统的规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Modem上报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是Modem通知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有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地的调制解调处理器在检测到蜂窝通信业务之后,通过HIDL接口发送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由于第二设备创建了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因此第二设备创建的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能够接收到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举例说明,如图9a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的手机时,手机在今天上午7:30分接收到10xxx号发的短信,短信内容为您好xxxxx,手机的Modem收到该短信后,会上报给手机所创建的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又如图9b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为手机时,手机中的Modem需要上报一个广东省深圳市的号码呼入通知,就可以将该号码的呼入通知发送到手机中的所创建的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之后,还需对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再执行步骤S416。
S416、第二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第一设备。
由于第二设备创建了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因此能够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再由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到modem通知 有蜂窝通信业务时,可以向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该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具体发送方式和通知的具体内容和可以参考安卓或者IOS等操作系统的规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包括远程消息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
S417、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返回至蜂窝通信业务对应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到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时,可以向应用层提供该通知的内容。例如,假设第一设备的应用调用了短信相关的通知接口,则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接收到短信业务的通知时,可以向该应用通知有新消息,并按照现有技术向应用提供短信的具体消息。第一设备的应用在接收到短信消息后,可以在界面上显示,例如图9a所示。又例如,当第二设备的modem检测到SIM卡状态发生变化,可以将这个事件上报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然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已创立的接口,例如通知接口,响应接口或者请求接口等,向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模块通知SIM卡的状态变更消息,并提供具体变更的内容。
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对应的应用之后,应用可以在显示界面展示给用户,用户即可成功收到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是通过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然后电话管理器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返回至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对应的应用。举例说明,如图9a所示,笔记本电脑中的电话管理器收到短信通知后,在短信应用界面中展示。实现将手机的SIM卡收到的短信同步到笔记本电脑中。如图9b所示,笔记本电脑中的电话管理器收到广东省深圳市的手机号呼入的通知后,展示到笔记本电脑的应用界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由电话管理器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对应的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15至步骤S417都只在第二设备的Modem有检测到蜂窝通信业务时再触发执行,若第二设备的Modem没有检测到有蜂窝通信业务则不需要执行步骤S415至步骤S417。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也可以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返回至应用,而是返回至第一设备内部需要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的模块,该模块可以不是应用。即第一设备内部最终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的模块的不同并不影响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主动停止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例如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发送结束共享请求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然后将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实现不再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到结束共享请求后,可将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也可以主动关闭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功能,将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第一设备在响应到第二设备关闭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之后,也将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
参阅图10a,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还可以设置在系 统库中的RIL模块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则可以设置在系统库的供应商无线接口层(Vendor-RIL)中。其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以及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均运行于系统服务中。基于图10a示出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执行上述步骤S401至步骤S405,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之间建立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通过第一设备中的分布式总线1003和第二设备中的分布式总线1004,建立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之间的连接。而在执行步骤S406至步骤S409的过程中,不需要执行步骤S407和步骤S408,通过预先对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进行预配置,即可实现让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将通过RIL模块上的HIDL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中。通过对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进行预设置,即可实现让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还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进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执行步骤S410至步骤S417。由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设置于第一设备的系统库的RIL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设置在第二设备的系统库中,因此在执行步骤S410至S417的过程中,如图10a中的实现路径所示: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例如短消息发送请求)是从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层发送到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电话管理器、然后从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电话管理器再到系统库中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然后再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3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4,发送到第二设备系统库中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本地的Modem中,又继续参阅图10a中的虚线路径所示:Modem又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通过第二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4和第一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3,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然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电话管理器,再由电话管理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对应应用中。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的传输路径与图10a示出的虚线路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图10a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对蜂窝通信能力的使用过程的原理和执行过程与上述对图3a示出的步骤的原理和执行过程是相似的,可参见,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10b,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还可以设置在系统库中的Vendor-RIL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则可以设置在系统库的Vendor-RIL中。其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以及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均运行于系统服务中。如图10b中的实现路径所示: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例如短消息发送请求)是从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层发送到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电话管理器、然后从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电话管理器再到系统库中的RIL模块,然后由RIL模块到分布式蜂窝模块501,然后再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3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4,发送到第二设备系统库中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本地的Modem中,又继续参阅图10b中的虚线路径 所示:Modem又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2通过第二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4和第一设备的分布式总线1003,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然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1001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到RIL模块,RIL模块则继续发送到电话管理器,再由电话管理发送到第一设备的对应应用中。蜂窝通信业务的传输路径与图10b示出的虚线路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图10b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对蜂窝通信能力的使用过程的原理和执行过程与上述对图10a示出的步骤的原理和执行过程是相似的,可参见,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步骤S401到步骤S417,第一设备的用户能够成功使用第二设备的Modem所具有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
参阅图11,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01、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
其中,步骤S1101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图4中步骤S401至步骤S405部分的相关内容。
S1102、向第二设备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其中,步骤S1102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以参考图4中的步骤S406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103、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其中,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运行于系统服务中。
步骤S1103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以参考图4示出的步骤S407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12,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另一种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201、与第一设备建立连接。
其中,步骤S1201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图4中步骤S401至步骤S405部分的相关内容。
S1202、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其中步骤S1202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06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203、响应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
其中,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均运行于系统服务中。
步骤S1203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08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13,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蜂窝通信能力的共享配置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301、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建立连接。
步骤S1301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图4中步骤S401至步骤S405部分的相关内容。
S1302、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其中,步骤S1302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图4中的步骤S406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303、第一设备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
步骤S1303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图4示出的步骤S407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304、第二设备响应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
其中,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转发至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步骤S1304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08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305、第二设备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成功信息至第一设备。
步骤S1305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09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14,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401、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
其中,步骤S1401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0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402、接收第二设备返回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其中,步骤S1402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3至步骤S414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403、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返回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其中,步骤S1403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3至步骤S414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404、接收第二设备返回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
其中,步骤S1404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6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405、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返回至蜂窝通信业务对应的应用。
其中,步骤S1405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7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15,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另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501、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其中,步骤S1501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0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S1502、通过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其中,步骤S1502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1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503、通过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其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本地的Modem对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处理得到。
其中,步骤S1503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2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504、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
其中,步骤S1504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3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505、通过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
其中,步骤S1505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5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506、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第一设备。
其中,步骤S1506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6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16,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601、第一设备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
其中,步骤S1601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0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602、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
其中,步骤S1602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1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603、通过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
其中,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本地的Modem对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处理得到。
其中,步骤S1603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2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604、第二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
其中,步骤S1604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3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605、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返回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其中,步骤S1605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3至步骤S414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S1606、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
其中,步骤S1606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5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607、第二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第一设备。
其中,步骤S1607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6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S1608、第一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对应的应用。
其中,步骤S1608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参见步骤S417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a所示,为了加强第一设备使用蜂窝通信能力的体验,第二设备可以是将自身的蜂窝通信能力完全共享给第一设备,即第二设备不处理本地产生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第二设备仅执行图4示出的流程。例如图7b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为手机时,手机本地不再生成电话拨打请求,手机可以仅处理由笔记本电脑发起的电话拨打请求。又例如图7c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为手机 时,手机本地可以不处理视频APP触发的一键登录请求,仅处理由笔记本电脑触发的一键登录请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b所示,第二设备不但将自身的蜂窝通信能力供给第一设备使用,第二设备也使用自身所具有的蜂窝通信能力,即第二设备的Modem除了处理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还处理本地的应用产生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且第二设备不但展示自身的。举例说明,如图9a所示,当第一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二设备为手机时,手机能通过文本框90编辑并发送短信,而笔记本电脑也可以利用手机的Modem,通过文本框91编辑和发送短信。
具体的,图17b的实现方式可以是:第二设备除了执行图4示出的流程之后,当第二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时,第二设备的电话管理器将接收到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通过调用RIL模块上的HIDL接口,发送至Modem进行处理。Modem进行处理后得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然后Modem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此时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除了有可能有第一设备发起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还可能有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因此,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创建的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还扩展了识别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是否需转发到第一设备的操作功能。在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执行步骤S413之前,还需识别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是否需转发到第一设备,若识别出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不需转发到第一设备,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本地的电话管理器,由本地的电话管理器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若识别出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需转发到第一设备,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即执行步骤S413。
由于第二设备同时具有处理第一设备和本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的能力,因此在执行步骤S412时,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接收到的响应数据有可能时属于本地请求产生的,也可能是属于第一设备的请求产生的,因此需要识别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是否需转发到第一设备,若为本地的响应数据,就不需转发到第一设备,若不为本地的响应数据,即第一设备的请求处理后产生的响应数据时,就需转发到第一设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c所示,第一设备不但可以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还可以使用其他的设备蜂窝通信能力(使用其他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的实现原理与图4示出的使用第二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的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还可以使用自身的蜂窝通信能力,即第一设备本身也具有Modem。举例说明,第一设备可以使用本地的SIM卡1打电话,还可以使用第二设备的SIM卡2打电话,甚至还可以使用第三设备的SIM卡3打电话。例如图18所示,图18中的a手机中有SIM1卡,该SIM1卡的5G信号图标1801展示在a手机上,图18中的c手机中有SIM2卡,SIM2卡的5G信号图标1802展示在c手机上,b手机使用a手机和c手机的Modem,b手机能够或者a手机和c手机的5G信号,因此b手机上也展示了SIM1的5G信号图标1803以及SIM2的5G信号图标1804,且b手机能够用SIM1和SIM2拨打电话。
具体的,第一设备实现使用自身所具有的蜂窝通信能力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在创建的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中,额外扩展识别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否需转发到第二设备的操作功能,进而可在执行步骤S410之前,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还识别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否需转发到第二设备,若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不需转发到第二设备,则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至本地的Modem进行处理,然后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电话管理器,由电话管理器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若识别出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需转发到第二设备,则执行步骤S410。具体的,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识别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否需转发到第二设备的功能可以通过扩展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的额外功能实现。
由于第一设备还可以使用自身的蜂窝通信能力,即可以使用本地的Modem处理本地产生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因此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在收到电话管理器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时,需考虑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否需转发到第二设备,如果是本地的Modem可以处理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就不需要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到第二设备,如果是必须要第二设备的Modem才能处理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就转发给第二设备处理,即执行步骤S4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具有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具有的功能,若第一设备具有Modem,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执行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执行的步骤,同样的,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也可以具有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具有的功能,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执行图3a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执行的步骤。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可以均具有一样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设置于应用程序框架层,通过将第一设备的电话管理器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然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将该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到第二设备本地的Modem进行处理,得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再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进而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能够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电话管理器,再由电话管理器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由于第一设备的所有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均能够通过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转发给第二设备的Modem处理,然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又通过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方式实现将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第一设备,因此第一设备能够实现使用第二设备所具有的所有蜂窝通信能力,即能够使用所有的蜂窝通信功能,不像现有技术一样仅能够使用安装相同的应用所支持的蜂窝通信功能。并且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位于应用程序框架层,能够承接处理所有应用程序层面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即使第二设备中不具有与第一设备相同的应用, 第一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也能够转发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中处理。并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一样具有需各设备安装相同的应用的局限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所提及的任一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都是以HIDL接口进行示例性说明,除了HIDL接口之外,各实施例同样适用于AIDL接口等其他类型的接口,其他类型的接口的执行过程和原理可以参考前述各实施例对于HIDL接口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均是以近场通信场景下建立socket连接的方式,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而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连接,同样还适用于远场通信场景。示例性的,远场通信场景下,可以通过通信业务云(也可以称为Relay云)建立一个稳定点的长连接通道(例如Relay通道)。
其中,通信业务云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能力发现:能力提供方(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需要通过安全的通道,告知其他可被信任设备(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自己的分布式通信能力,同时能力使用方(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可以通过云服务查询到当前都有哪些设备是可以远程使用蜂窝能力的。
2、设备认证:当分布式业务触发之前,需要对能力使用方设备进行认证。即能力提供方设备要确认即将远程使用自己蜂窝能力的设备是经过认证的、可被信任的设备。
3、数据转发:云服务为蜂窝能力的提供方和使用方彼此之间建立Relay通道,确保双方可以高效、安全、可靠地传递控制信令与业务数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9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触摸屏1901,其中,所述触摸屏1901可以包括触敏表面1906和显示屏1907;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902;存储器1903;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1904,上述各器件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总线1905连接。其中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1904被存储在上述存储器1903中,并被配置为被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902执行,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1904包括指令,上述指令可以用于执行如图4相应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如图4相应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1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2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3相应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3相应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4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5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6中相应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或者图16中相应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当然,图19所示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如传感器模块、音频模块以及SIM卡接口等其他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当图19所示的电子设备还包括如传感器模块、音频模块以及SIM卡接口等其他器件时,其可以为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电子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20示出了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能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如图20所示,所述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为电子设备或支持电子设备实现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的通信装置,例如该通信装置可以是芯片系统。该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单元2001、显示单元2002和收发单元2003。
其中,处理单元2001,用于支持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例如,处理单元2001,用于执行或用于支持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执行如图4相应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如图4相应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1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2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3相应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3相应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4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5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6中相应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或者图16中相应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用于执行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指令,当上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图4中第一设备的相关方法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或者执行图4中第二设备的相关方法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如图4相应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如图4相应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1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2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3相应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3相应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图14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5中相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图16中相应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或者图16中相应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或者执行图4中第二设备的相关方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控制设备执行如图4中第一设备的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或者执行如图4中第二设备的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该控制设备可以是一个集成电路IC,也可以是一个片上系统SOC。其中集成电路可以是通用集成电路,也可以是一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也可以是一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 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 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所述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包括:接收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接收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返回的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其中,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的调制解调处理器Modem,由第二设备的Modem进行处理得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对所述第一设备执行使用所述第二设备的Modem的配置,所述配置过程,包括: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并向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其中,所述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对所述第一设备执行使用所述第二设备的Modem的配置,所述配置过程,包括:预配置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为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功能配置的功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还包括:触发本地的电话管理器发送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将所述本地的电话管理器发送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接收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返回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其中,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由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将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的Modem,由第二设备的Modem进行处理得到;将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发送至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对应的应用。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所述第二设 备建立连接之前,还包括:查询网络中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从查询出的所有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的设备中,选取出第二设备。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所述第二设备建立连接,包括:向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套接字socket连接请求;若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成功响应所述socket连接请求,则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通过分布式总线建立连接;或者,通过通信业务云建立长连接通道;其中,所述长连接通道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还包括:响应于所述第二设备关闭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关闭所述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或者,向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结束共享请求并关闭所述请求接口的代理对象。
-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前,还包括:识别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是否需转发到所述第二设备;若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不需转发到所述第二设备,则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至本地的Modem进行处理;接收本地的Modem发送的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其中,所述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包括:若识别出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需转发到所述第二设备,则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返回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对应的应用。
-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包括: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转发至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其中,所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之前,还包括: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进行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所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包括:将处理后的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
- 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所述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包括: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运行于系统服务中,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一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层或系统库;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接收所述本地的Modem发送的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其中,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由所述本地的Modem对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处理得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对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为所述第一设备提供本地的Modem的配置,所述配置过程,包括:开启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与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响应所述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并向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成功信息;其中,所述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述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用于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转发至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对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为所述第一设备提供本地的Modem的配置,所述配置过程,包括:预配置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其中,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为: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以及将本地的Modem上报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转发至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的操作功能;与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向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
-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蜂窝通信能力共享请求之后,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将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发送至本地的Modem处理;接收所述本地的Modem发送的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其中,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由所述本地的Modem对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请求进行处理得到;将所述用户识别卡状态的查询结果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包括: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socket连接请求;响应于所述socket连接请求,与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建立连接;或者,通过通信业务云建立长连接通道;其中,所述长连接通道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之后,还包括:响应于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发送的结束共享请求,将所述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或者关闭蜂窝通信能力共享功能,并将所述响应接口的代理对象和通知接口的代理对象关闭。
-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前,还包括:识别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是否需转发到所述第一设备;若识别出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不需转发到所述第一设备,则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至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应用;其中,所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包括:若识别出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需转发到所述第一设备,则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所述本地的Modem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通知发送至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发送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之后,还包括:将接收到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进行拆包和反序列化处理;所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包括:将处理后的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处理;所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之前,还包括: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进行组包和序列化处理;所述将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 信模块,包括:将处理后的所述蜂窝通信业务的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
- 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述第一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所述第二设备的分布式蜂窝通信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至19中任一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
-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屏、无线通信模块以及移动通信模块;所述存储器、所述显示屏、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以及所述移动通信模块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
- 一种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存储单元、显示单元、收发单元,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所述指令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22845134.0A EP4224981A4 (en) | 2021-07-21 | 2022-07-05 | METHOD OF USING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FUNCTION, ASSOCIATED DEVICE AND SYSTEM |
US18/037,169 US20230422154A1 (en) | 2021-07-21 | 2022-07-05 | Method for using cellular communication function, and related apparatus and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34442.6A CN113630910B (zh) | 2021-07-21 | 2021-07-21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CN202110834442.6 | 2021-07-2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00969A1 true WO2023000969A1 (zh) | 2023-01-26 |
Family
ID=78380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PCT/CN2022/103837 WO2023000969A1 (zh) | 2021-07-21 | 2022-07-05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422154A1 (zh) |
EP (1) | EP4224981A4 (zh) |
CN (1) | CN113630910B (zh) |
WO (1) | WO202300096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30910B (zh) * | 2021-07-21 | 2022-09-13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CN116419202B (zh) * | 2021-12-31 | 2024-05-0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远程访问用户识别模块sim卡的方法和装置 |
CN114697962B (zh) * | 2022-03-28 | 2024-07-2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4885395B (zh) * | 2022-07-08 | 2022-11-25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7499895A (zh) * | 2022-07-26 | 2024-02-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共享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
CN116390042A (zh) * | 2022-09-30 | 2023-07-04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蜂窝通信能力接续的方法和装置 |
CN116743916B (zh) * | 2022-10-08 | 2024-08-2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基于蜂窝通信能力接续的通话方法和装置 |
CN118175555A (zh) * | 2022-12-08 | 2024-06-1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蜂窝通信方法、一键登录方法及通信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065084A1 (en) * | 2013-08-27 | 2015-03-0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ata sharing with mobile devices |
CN106657637A (zh) * | 2009-04-20 | 2017-05-10 | 苹果公司 | 能够在保持手持服务功能集的同时提供数据网络共享服务的手持设备 |
CN108494639A (zh) * | 2018-02-09 | 2018-09-0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网络访问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9413145A (zh) * | 2018-09-11 | 2019-03-01 | 深圳市优克联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共享系统、方法及装置 |
CN113630910A (zh) * | 2021-07-21 | 2021-11-0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及相关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09588B (zh) * | 2006-01-24 | 2010-05-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配置分布式代理服务器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
US9854396B2 (en) * | 2015-11-23 | 2017-12-26 | Sap Portals Israel Ltd. | Monitoring movement transitions via cellular network data |
WO2017192131A1 (en) * | 2016-05-04 | 2017-11-09 | Vasona Networks, Inc | Simulating unauthorized use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
WO2020218858A1 (en) * | 2019-04-24 | 2020-10-2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4g-5g core interworking function |
US11026095B2 (en) * | 2019-07-31 | 2021-06-01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Real-time network provisioning for distributed virtual zones of collaborative mobile devices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
CN110839219A (zh) * | 2019-11-22 | 2020-02-25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终端接入蜂窝网络的方法以及蜂窝网络系统 |
-
2021
- 2021-07-21 CN CN202110834442.6A patent/CN113630910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7-05 WO PCT/CN2022/103837 patent/WO202300096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7-05 US US18/037,169 patent/US2023042215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7-05 EP EP22845134.0A patent/EP4224981A4/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57637A (zh) * | 2009-04-20 | 2017-05-10 | 苹果公司 | 能够在保持手持服务功能集的同时提供数据网络共享服务的手持设备 |
US20150065084A1 (en) * | 2013-08-27 | 2015-03-0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ata sharing with mobile devices |
CN108494639A (zh) * | 2018-02-09 | 2018-09-0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网络访问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9413145A (zh) * | 2018-09-11 | 2019-03-01 | 深圳市优克联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共享系统、方法及装置 |
CN113630910A (zh) * | 2021-07-21 | 2021-11-09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及相关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4224981A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224981A4 (en) | 2024-06-12 |
CN113630910B (zh) | 2022-09-13 |
EP4224981A1 (en) | 2023-08-09 |
CN113630910A (zh) | 2021-11-09 |
US20230422154A1 (en) | 2023-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3000969A1 (zh)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 |
CN111466099B (zh) | 一种登录方法、令牌发送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1036809A1 (zh) | 一种sim模块的管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JP2022525284A (ja) | デバイス制御ページ表示方法、関連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 |
WO2020077512A1 (zh) | 语音通话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
WO2021052204A1 (zh) | 基于通讯录的设备发现方法、音视频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1017894A1 (zh) | 一种使用远程sim模块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1093855A1 (zh) | 一种移动设备管理方法及设备 | |
WO2022052731A1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
WO2021218544A1 (zh) | 一种提供无线上网的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3821767A (zh) | 应用程序的权限管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WO2022199673A1 (zh) | 一种登录认证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
EP4293997A1 (en) | Display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ystem | |
WO2020134868A1 (zh) |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及终端设备 | |
WO2023024887A1 (zh) | 跨设备认证方法和装置 | |
CN114928898B (zh) | 建立基于WiFi直接连接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3284555A1 (zh) | 安全调用服务的方法、安全注册服务的方法及装置 | |
WO2020051916A1 (zh)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3155583A1 (zh) | 跨设备应用程序管理的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 |
CN116033592B (zh) | 蜂窝通信功能的使用方法和装置 | |
US20240316466A1 (en) | Service access method, terminal, and system | |
WO2023142940A1 (zh) | 应用组件分享方法及相关设备 | |
WO2024002137A1 (zh) | 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电子设备 | |
WO2023025059A1 (zh) | 一种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WO2023011220A1 (zh) | 一种数据同步方法、终端和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121 |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
Ref document number: 228451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
|
ENP |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8451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30503 |
|
WWE |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
Ref document number: 1803716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US |
|
NENP |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
Ref country code: 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