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159924A1 - 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159924A1
WO2021159924A1 PCT/CN2021/072720 CN2021072720W WO2021159924A1 WO 2021159924 A1 WO2021159924 A1 WO 2021159924A1 CN 2021072720 W CN2021072720 W CN 2021072720W WO 2021159924 A1 WO2021159924 A1 WO 2021159924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transmission
time domain
coding
ind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1/07272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刘龙山
陈殿勇
赵丽
赵锐
郑石磊
Original Assignee
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1159924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159924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本公开的方法包括: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Description

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在2020年2月14日在中国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号No.202010093743.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通信系统的直通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中包含对多个资源的时频位置指示,其中,SCI指示资源的数量Nmax=2或者3,其中包含本次传输。即SCI中需要指示其他最多2次传输的时频资源。目前标准中SCI中的联合编码可指示其他多次传输距离本次传输的时域间隔,但无法准确指示其他多次传输的时域准确位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用以解决现有资源指示中无法准确指示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它多次传输的资源的时域位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包括:
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N=N max-1,其 中,N max表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传输所述目标数据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的总数,N max≥1,且N max为正整数。
其中,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所述独立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或者,
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所述联合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全部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直通链路控制信息SCI中。
其中,还包括:
根据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确定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采用所述独立编码方式或者所述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总比特数为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的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并基于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N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
所述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将编码原点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N+1个传输资源中时域上最早或者最晚的目标传输资源对应的位置上;
基于平移后的编码原点,重新计算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其中,所述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T:
0≤m’≤L-1,且0≤n’≤L-1;
m’≤n’,其中,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且未预约资源,m’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近的时间间隔,n’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远的时间间隔,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T),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M,其中,T=(L-1)*(L-2)/2+L,ceil(T)表示为对T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1=m’*(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一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1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2=(L-1-m’)*(L-1)+L-n’, 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二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2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
所述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P:
0≤m≤L-1,且0≤n≤L-1;
m≤n,其中,n≤floor((L-1)/2)时等号成立,m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floor((L-1)/2)表示为对(L-1)/2向下取整的函数,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P),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R,其中,P=(L-1)*L/2+floor((L-1)/2)+1,ceil(P)表示为对P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3=m*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三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3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4=(L-1-m)*L+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四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4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
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其中,所述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S:
–(L-1)≤m”≤L-2,且–(L-2)≤n”≤L-1;
m”≤n”;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
∣m”–n”∣≤L-1,其中,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先于第二传输资源b;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K=ceil(log 2S),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K,其中,S=(L-1)*L+(L-1)*(L-2)/2+1,ceil(S)表示为对S向上取整的函数;
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5=mod(m”,L)*B+n”+(L-2),得到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五组合编码值,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编码算法,对(m”,n”)进行K比特编码,Indicator 5表示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
其中,A和B均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条件:
A≥L且B≥2(L-1);
ceil(log 2A*B)=ceil(log 2S)。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收发机、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N=N max-1,其中,N max表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传输所述目标数据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的总数,N max≥1,且N max为正整数。
其中,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所述独立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或者,
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所述联合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全部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直通链路控制信息SCI中。
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其他次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确定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采用所述独立编码方式或者所述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总比特数为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的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并基于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 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N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将编码原点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N+1个传输资源中时域上最早或者最晚的目标传输资源对应的位置上;
基于平移后的编码原点,重新计算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T:
0≤m’≤L-1,且0≤n’≤L-1;
m’≤n’,其中,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且未预约资源,m’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近的时间间隔,n’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远的时间间隔,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T),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M,其中,T=(L-1)*(L-2)/2+L,ceil(T)表示为对T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1=m’*(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一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1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2=(L-1-m’)*(L-1)+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二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2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 码值。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P:
0≤m≤L-1,且0≤n≤L-1;
m≤n,其中,n≤floor((L-1)/2)时等号成立,m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floor((L-1)/2)表示为对(L-1)/2向下取整的函数,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P),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R,其中,P=(L-1)*L/2+floor((L-1)/2)+1,ceil(P)表示为对P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3=m*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三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3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4=(L-1-m)*L+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四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4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
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S:
–(L-1)≤m”≤L-2,且–(L-2)≤n”≤L-1;
m”≤n”;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
∣m”–n”∣≤L-1,其中,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先于第二传输资源b;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K=ceil(log 2S),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K,其中,S=(L-1)*L+(L-1)*(L-2)/2+1,ceil(S)表示为对S向上取整的函数;
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5=mod(m”,L)*B+n”+(L-2),得到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五组合编码值,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编码算法,对(m”,n”)进行K比特编码,Indicator 5表示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
其中,A和B均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条件:
A≥L且B≥2(L-1);
ceil(log 2A*B)=ceil(log 2S)。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所述的资源选择处理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通过第一指示信息能够准确地指示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它多次传输中所占资源的时域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资源指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独立编码方式,资源1和资源2在编码原点平移前后,传输资源距离编码原点的时间间隔的对比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独立编码方式,资源1和资源2在编码原点平移前后,传输资源距离编码原点的时间间隔的对比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独立编码方式,资源1和资源2在编码原点平移前后,传输资源距离编码原点的时间间隔的对比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满足条件的(m,n)集合的坐标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按照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进行排序的,资源1和资源2在时域上的位置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按照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进行排序的,资源1和资源2在时域上的位置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满足条件的(m”,n”)集合的坐标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有点的横坐标mod L后得到的坐标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 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资源指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终端。这里,该终端为第一终端,也就是,直接通信的发送终端。
下面具体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的实施过程。
步骤101: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本步骤中,目标数据可通过数据包的方式传输,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传输,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传输资源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可以理解为:第二传输资源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的,第二传输资源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存在以下两种关系:
1)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位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之前,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传输资源,第二传输资源为过去的资源;
2)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位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之后,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传输资源,第二传输资源为未来的资源。
本公开实施例的资源指示方法,通过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通过第一指示信息能够准确地指示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它多次传输中所占资源的时域位置。
具体的,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N=N max-1, 其中,N max表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传输所述目标数据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的总数,N max≥1,且N max为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数据在一次传输中占用一个传输资源。这里,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也就是说,其他次传输的次数为N,即其他N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
可选地,N max=2或者3。
比如,在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SCI指示资源的数量N max=2或者3。其中,若N max=2,说明SCI中最多可以指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2个时频资源;若N max=3,说明SCI中最多可以指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3个时频资源。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所述独立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里,资源状态标识可通过0、1表示,也就是,利用0或1指示第二传输资源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比如,“0”用于表示相对于第一传输资源,第二传输资源为未来的资源;“1”用于表示相对于第一传输资源,第二传输资源为未来的资源;或者反之。
需要说明的是,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第一指示信息除部分比特外的剩余比特用于资源状态标识指示其他N次传输中占用的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本次传输占用的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比如,在第一指示信息应用于NR系统中,其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为现有标准定义的9比特。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所述联合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全部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直通链路控制信息SCI中。
基于此,作为一可选的实现方式,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
根据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确定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这里,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则,根据N,确定在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比如,N=1,对应在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为1;N=2,对应在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为2。
采用所述独立编码方式或者所述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总比特数为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的第一指示信息。
这里,原编码比特具体是指原标准定义的用于指示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的编码比特。
比如,在NR Release16标准定义了9bits来指示除本次传输外其他2个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这里,原编码比特数即为9比特。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用于资源状态标识,原编码比特数用于第一时域资源指示。也就是,资源状态标识所占比特数为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所占比特数为原编码比特数。
还有,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第一指示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以及原编码比特数共同用于第二时域资源指示。也就是,第二时域资源指示所占比特数为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
比如,在NR系统中,N max=2,即目标数据在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1,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为1。其中,利用增加的1 比特作为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第二传输资源与本次传输所占用的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并使用9比特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或者,使用增加的1比特与之前编码使用的9比特进行联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再如,在NR系统中,N max=3,即目标数据在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2,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为2。其中,利用增加的2比特作为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2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本次传输所占用的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并使用9比特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或者,使用增加的2比特与之前编码使用的9比特进行联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作为一可选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即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具体的获得过程如下:
在步骤101之前,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
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并基于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本步骤中,预设排序方式包括: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或者,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
一示例中,N=2,采用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即对2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按照先后顺序排序,时间在前的记为资源1,时间在后的记为资源2。之后,基于2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2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这里,距离本次传输的时域间隔记为m时隙,时间在后的为资源2,距离本次传输的时域间隔记为n时隙。如果指示的其他传输资源的数量为1,且为未来的资源,则将资源1对应的m取值为0;如果指示的其他传输资源的数量为1, 且为过去的资源,则资源2对应的n取值为0;如果指示的其他传输资源的数量为0,则资源1和资源2对应的m和n均取值为0。
下面为简化描述,以0代表第二传输资源为未来的资源,1代表第二传输资源为过去的资源,举例说明,资源状态标识如下:
资源状态 资源状态标识
资源1和资源2都在未来 00
资源1在过去,资源2在未来 10
资源1和资源2都在过去 11
预留 01
同时,如果指示的资源数量为1,即N=1,采用00和11标识,00代表指示的1个资源为未来资源;11代表指示的1个资源为过去的资源;如果指示的资源数量为0,即N=0,则采用00、10、11标识均可。
另一示例中,N=2,采用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即对2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时间间隔短的记为资源1,时间间隔长的记为资源2。之后,基于2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2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下面为简化描述,以0代表第二传输资源为未来的资源,1代表第二传输资源为过去的资源,举例说明,资源状态标识如下:
资源状态 资源状态标识
资源1和资源2都在未来 00
资源1在过去,资源2在未来 10
资源1在未来,资源2在过去 01
资源1和资源2都在过去 11
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这里,作为一可选地实现方式,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 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N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比如N=2,2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2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包括以下三种:两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相对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均在后,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两个均在前。也就是说,2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2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包括以下三种:两个第二传输资源均为未来的资源;一个为过去的资源,一个为未来的资源;两个第二传输资源均为过去的资源。
相应地,本步骤,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可具体包括:
将编码原点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N+1个传输资源中时域上最早或者最晚的目标传输资源对应的位置上;
基于平移后的编码原点,重新计算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举例说明,在N=2的情况下,假定从本次传输资源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三个资源中最早的一个,重新计算其他两个资源距离平移后的新的编码原点的时域间隔,记为m’、n’,其中距离新编码原点较近的记为m’,距离新编码原点较远的记为n’,即m’<n’。
下面就图2~图4,说明不同资源状态下编码原点平移前后,传输资源距离编码原点的时间间隔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图2~图4中,m表示资源1距离本次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n表示资源2距离本次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
如图2所示,资源1和资源2都在未来,本次传输资源即为时域上最早的资源,在此状态下平移值为0,m’=m,n’=n。
如图3所示,资源1在过去,资源2在未来,资源1为时域上最早的资源,在此状态下平移值为m,m’=m,n’=m+n。
如图4所示,资源1和资源2都在过去,资源1为时域上最早的资源,在此状态下平移值为m,m’=m-n,n’=m。
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本步骤可具体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T:
0≤m’≤L-1,且0≤n’≤L-1;
m’≤n’,其中,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且未预约资源,m’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近的时间间隔,n’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远的时间间隔,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满足上述条件的(m’,n’)的组合个数为T=(L-1)*(L-2)/2+L。
根据公式M=ceil(log 2T),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M,其中,T=(L-1)*(L-2)/2+L,ceil(T)表示为对T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1=m’*(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一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1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2=(L-1-m’)*(L-1)+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二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2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
实施例1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的资源一个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前的资源,即过去的资源,一个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后的资源,即未来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本实现方式中的编码方式,设置资源状态标识,指示一个为过去的资 源,一个为未来的资源,按照资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过去的资源为资源1,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的资源20个时隙;未来的资源为资源2,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的资源6个时隙;m=20,n=6,资源状态标识为10。
将编码原点平移至时间最早的资源1,计算得出m’=m=20,n’=m+n=20+6=26,可参照图3。
对(m’,n’)进行编码,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1
此时m’≥(L-1)/2,按照Indicator 2=(L-1-m’)*(L-1)+L-n’计算编码值:
Indicator 2=(32-1-20)*(32-1)+32-26=347
最终体现在SCI中,2比特资源状态标识为10,时域资源指示为347。
实施例2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两个资源均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前的资源,即过去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上述编码方式,设置资源状态标识,指示两个资源均为过去的资源,按照资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的时间间隔为20个时隙的资源为资源1,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的时间间隔为6个时隙的资源为资源2;m=20,n=6,资源状态标识为11。
将编码原点平移至时间最早的资源1,计算得出m’=m-n=14,n’=m=20,可参照图4。
对(m’,n’)进行编码,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2
此时m’<(L-1)/2,按照Indicator 1=m’*(L-1)+n’计算编码值:
Indicator 1=14*(32-1)+20=454
最终体现在SCI中,2比特资源状态标识为11,时域资源指示为454。
实施例3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的资源均为两个未来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上述编码方式,设置资源状态标识,指示资源两个都为未来的资源,按照资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的资源6个时隙的资源为资源1,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的资源20个时隙的资源为资源2;m=6,n=20,资源状态标识为00。
将编码原点平移至时间最早的资源1,计算得出m’=m=6,n’=n=20,可参照图2。
对(m’,n’)进行编码,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3
此时m’<(L-1)/2,按照Indicator 1=m’*(L-1)+n’计算编码值:
Indicator 1=6*(32-1)+20=206
最终体现在SCI中,2比特资源状态标识为00,时域资源指示为206。
作为另一可选地实现方式,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比如N=2,2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用资源状态标识表征,也就是,资源状态标识中每个比特对应一个资源状态,即利用每个比特指示对应的一个第二传输资源与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相应地,本步骤,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可具体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P:
0≤m≤L-1,且0≤n≤L-1;
m≤n,其中,n≤floor((L-1)/2)时等号成立,m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floor((L-1)/2)表示为对(L-1)/2向下取整的函数,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满足上述条件的(m,n)集合如图5所示,共有(L-1)*L/2+floor((L-1)/2)+1种组合。图5中,横坐标m表示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纵坐标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图中的黑色圆点为满足上述条件的(m,n)的坐标位置。
根据公式M=ceil(log 2P),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R,其中,P=(L-1)*L/2+floor((L-1)/2)+1,ceil(P)表示为对P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3=m*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 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三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3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4=(L-1-m)*L+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四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4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
实施例4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的资源一个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前的资源,即过去的资源,一个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后的资源,即未来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本实现方式中的编码方式,设置资源状态标识,本次传输指示的其他两次传输资源按照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进行排序,可参照图6,时域间隔6个时隙的为资源1,为未来的资源;时域间隔20个时隙的为资源2,为过去的资源;m=6,n=20,资源状态标识为01。
也就是说,本次传输指示的其他两次传输资源按照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进行排序,间隔短的为资源1,时域间隔记为m,间隔长的为资源2,时域间隔记为n,使得m≤n,如果两个间隔长度相等,即m=n,则任取一个为资源1,另外一个为资源2;然后对(m,n)进行编码;当指示的其他资源数量为1时,m=0;当指示的其他资源数量为0时,m=n=0。
对(m,n)进行编码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4
此时m<(L-1)/2时,按照Indicator 3=m*L+n计算编码值:
Indicator 3=6*32+20=212
最终体现在SCI中,2比特资源状态标识为00,时域资源指示为212。
实施例5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两个资源均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前的资源,即过去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本实现方式中的编码方式,设置资源状态标识,本次传输指示的其他两次传输资源按照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进行排序,可参照图7,时域间隔6个时隙的为资源1,时域间隔20个时隙的为资源2,都为过去的资源,m=6,n=20,资源状态标识为11。
对(m,n)进行编码参见实施例4,这里不再赘述,最终体现在SCI中,2比特资源状态标识为11,时域资源指示为212。
实施例6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的资源均为两个未来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本实现方式中的编码方式,设置资源状态标识,指示资源两个都为未来的资源,按照资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可参照图2,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的资源6个时隙的资源为资源1,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的资源20个时隙的资源为资源2;m=6,n=20,资源状态标识为00。
对(m,n)进行编码参见实施例4,这里不再赘述,最终体现在SCI中,2比特资源状态标识为00,时域资源指示为212。
作为另一可选地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 指示;即第一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具体的获得过程如下:
在步骤101之前,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还可包括:
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
在一示例中,N=2,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即对2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按照先后顺序排序,时间在前的记为资源1,时间在后的记为资源2。
这里,距离本次传输的时域间隔记为m时隙,时间在后的为资源2,距离本次传输的时域间隔记为n时隙。如果指示的其他传输资源的数量为1,且为未来的资源,则将资源1对应的m取值为0;如果指示的其他传输资源的数量为1,且为过去的资源,则资源2对应的n取值为0;如果指示的其他传输资源的数量为0,则资源1和资源2对应的m和n均取值为0。
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本步骤可具体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S:
–(L-1)≤m”≤L-2,且–(L-2)≤n”≤L-1;
m”≤n”;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
∣m”–n”∣≤L-1,其中,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先于第二传输资源b;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步骤之前,需要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计算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
这里,以本次传输时间为原点,上述示例中资源1和资源2的时间点分别为m”、n”,取值如下:
资源1在过去时,m”=-m;
资源1在未来时,m”=m;
资源2在过去时,n”=-n;
资源2在未来时,n”=n。
这里,满足上述条件的(m”,n”)集合如图8所示,共有(L-1)*L+(L-1)*(L-2)/2+1种组合。图8中,横坐标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纵坐标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图中的黑色圆点为满足上述条件的(m”,n”)的坐标位置。
根据公式K=ceil(log 2S),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K,其中,S=(L-1)*L+(L-1)*(L-2)/2+1,ceil(S)表示为对S向上取整的函数;
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5=mod(m”,L)*B+n”,得到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五组合编码值,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编码算法,对(m”,n”)进行K比特编码,Indicator 5表示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
其中,A和B均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条件:
A≥L且B≥2(L-1);
ceil(log 2A*B)=ceil(log 2S)。
本步骤中,编码公式的原理是将图8中第二和第三象限的点平移L,即所有点的横坐标mod L,得到图9。从图中可以看出,当ceil(log 2S)和ceil(log 2(2(L-1)*L))相同时,可以针对图9中黑色矩形中的点进行编码;同时,若存在满足上述条件的A和B则可以对所有点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基本编码算法。当然,当ceil(log 2S)和ceil(log 2(2(L-1)*L))相同时,还可以针对包括图9中黑色矩形,且比图9更大的矩形中的点进行编码。
实施例7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的资源一个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前的资源,即过去的资源,一个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后的 资源,即未来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本实现方式中的编码方式,按照资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在前的过去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20个时隙,为资源1;在后的未来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6个时隙,为资源2;m=20,n=6,计算得出m”=-m=-20,n”=n=6。
对(m”,n”)进行编码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5
取矩形编码方案参数A=L=32;B=2*(L-1)=2*(32-1)=62,计算组合编码值:
Indicator 5=mod(m”,L)*B+n”=mod(-20,32)*62+6=750
最终体现在SCI中,时域资源指示为750。
实施例8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两个资源均为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之前的资源,即过去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本实现方式中的编码方式,按照资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两个都为过去的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20个时隙的资源在前,为资源1;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6个时隙的资源在后,为资源2;m=20,n=6,计算得出m”=-m=-20,n”=-n=-6。
对(m”,n”)进行编码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6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7
取矩形编码方案参数A=L=32;B=2*(L-1)=2*(32-1)=62,计算组合编码值:
Indicator 5=mod(m”,L)*B+n”=mod(-20,32)*62-6=738
最终体现在SCI中,时域资源指示为738。
实施例9
在N=2的情况下,本次传输对其他两次传输进行时频资源的时域位置指示,要求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三次传输中的任意两次传输所占用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2个时隙,即L=32,假设本次要指示的资源均为两个未来的资源,且两个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用资源的时间间隔分别为20个时隙和6个时隙。
采用本实现方式中的编码方式,按照资源时间先后进行排序,两个都为未来的资源,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6个时隙的资源在前,为资源1;距离本次传输所占资源20个时隙的资源在后,为资源2;m=6,n=20,计算得出m”=m=6,n”=n=20。
对(m”,n”)进行编码
Figure PCTCN2021072720-appb-000008
取矩形编码方案参数A=L=32;B=2*(L-1)=2*(32-1)=62,计算组合编码值:
Indicator 5=mod(m”,L)*B+n”=mod(6,32)*62+20=1632
最终体现在SCI中,时域资源指示为1632。
本公开实施例的资源指示方法,通过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 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通过第一指示信息能够准确地指示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它多次传输中所占资源的时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编码方案不仅适用于3个时频资源两两之间的最大时频间隔为32的编码场景。同时,本公开实施例不仅适用于NR的时频资源指示,其他类似的场景均可使用本公开实施例的资源指示方法。
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为第一终端,包括:包括存储器1020、处理器1000、收发机1010、总线接口及存储在存储器1020上并可在处理器1000上运行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其中,在图10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0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02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01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1030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10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处理器10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N=N max-1,其中,N max表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传输所述目标数据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的总数,N max≥1,且N max为正整数。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所述独立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或者,
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所述联合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全部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直通链路控制信息SCI中。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1000还用于:
根据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确定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采用所述独立编码方式或者所述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总比特数为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的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所述处理器1000还用于: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并基于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 识;
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可选地,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N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所述处理器1000还用于:
将编码原点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N+1个传输资源中时域上最早或者最晚的目标传输资源对应的位置上;
基于平移后的编码原点,重新计算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1000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T:
0≤m’≤L-1,且0≤n’≤L-1;
m’≤n’,其中,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且未预约资源,m’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近的时间间隔,n’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远的时间间隔,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T),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M,其中,T=(L-1)*(L-2)/2+L,ceil(T)表示为对T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1=m’*(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一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1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2=(L-1-m’)*(L-1)+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二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2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
可选地,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所述处理器1000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P:
0≤m≤L-1,且0≤n≤L-1;
m≤n,其中,n≤floor((L-1)/2)时等号成立,m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floor((L-1)/2)表示为对(L-1)/2向下取整的函数,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P),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R,其中,P=(L-1)*L/2+floor((L-1)/2)+1,ceil(P)表示为对P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3=m*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三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3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4=(L-1-m)*L+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四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4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所述处理器1000还用于: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
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1000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S:
–(L-1)≤m”≤L-2,且–(L-2)≤n”≤L-1;
m”≤n”;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
∣m”–n”∣≤L-1,其中,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先于第二传输资源b;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K=ceil(log 2S),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K,其中,S=(L-1)*L+(L-1)*(L-2)/2+1,ceil(S)表示为对S向上取整的函数;
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5=mod(m”,L)*B+n”,得到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五组合编码值,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编码算法,对(m”,n”)进行K比特编码,Indicator 5表示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
其中,A和B均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条件:
A≥L且B≥2(L-1);
ceil(log 2A*B)=ceil(log 2S)。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终端,由于终端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公开实施例中资源指示方法相似,因此该终端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敷述。
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通过第一指示信息能够准确地指示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它多次传输中所占资源的时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是能够执行上述资源指示方法的终端,则上述资源指示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终端,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如图1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为第一终端,包括:
发送模块1101,用于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选地,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N=N max-1,其中,N max表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传输所述目标数据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的总数,N max≥1,且N max为正整数。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所述独立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或者,
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所述联合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全部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直通链路控制信息SCI中。
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还可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确定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独立编码方式或者所述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总比特数为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的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还可包括: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并基于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第一编码模块,用于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可选地,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N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相应地,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可包括:
平移单元,用于将编码原点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N+1个传输资源中时域上最早或者最晚的目标传输资源对应的位置上;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基于平移后的编码原点,重新计算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第一编码单元,用于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可选地,所述第一编码单元具体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T:
0≤m’≤L-1,且0≤n’≤L-1;
m’≤n’,其中,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且未预约资源,m’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近的时间间隔,n’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远的时间间隔,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 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T),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M,其中,T=(L-1)*(L-2)/2+L,ceil(T)表示为对T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1=m’*(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一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1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2=(L-1-m’)*(L-1)+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二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2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
可选地,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相应地,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可包括:
第一组合数确定单元,用于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P:
0≤m≤L-1,且0≤n≤L-1;
m≤n,其中,n≤floor((L-1)/2)时等号成立,m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floor((L-1)/2)表示为对(L-1)/2向下取整的函数,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M=ceil(log 2P),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R,其中,P=(L-1)*L/2+floor((L-1)/2)+1,ceil(P)表示为对P向上取整的函数;
第二编码单元,用于在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3=m*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三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3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 码值;
第三编码单元,用于在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4=(L-1-m)*L+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四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4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还可包括:
第四处理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
第二编码模块,用于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可选地,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可包括:
第二组合数确定单元,用于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S:
–(L-1)≤m”≤L-2,且–(L-2)≤n”≤L-1;
m”≤n”;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
∣m”–n”∣≤L-1,其中,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先于第二传输资源b;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公式K=ceil(log 2S),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K,其中,S=(L-1)*L+(L-1)*(L-2)/2+1,ceil(S)表示为对S向上取整的函数;
第四编码单元,用于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5=mod(m”,L)*B+n”,得到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五组合编码值,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编码算法,对(m”,n”)进行K比特编码,Indicator 5表示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
其中,A和B均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条件:
A≥L且B≥2(L-1);
ceil(log 2A*B)=ceil(log 2S)。
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终端,由于终端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公开实施例中资源指示方法相似,因此该终端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敷述。
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通过发送模块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这样,通过第一指示信息能够准确地指示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它多次传输中所占资源的时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是能够执行上述资源指示方法的终端,则上述资源指示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终端,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实现上述应用于如图1至图9所示的终端侧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所有实现方式,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网络设备和终端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 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确定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装置的存储器中,由上述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确定模块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各个模块、单元、子单元或子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使用“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A和/或B和/或C,表示包含单独A,单独B,单独C,以及A和B都存在,B和C都存在,A和C都存在,以及A、B和C都存在的7种情况。类似地,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使用“A和B中的至少一个”应理解为“单 独A,单独B,或A和B都存在”。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所述是本公开的可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包括:
    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N=N max-1,其中,N max表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传输所述目标数据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的总数,N max≥1,且N max为正整数。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所述独立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或者,
    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所述联合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全部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直通链路 控制信息SCI中。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确定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采用所述独立编码方式或者所述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总比特数为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的第一指示信息。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并基于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N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
    所述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将编码原点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N+1个传输资源中时域上最早或者最晚的目标传输资源对应的位置上;
    基于平移后的编码原点,重新计算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T:
    0≤m’≤L-1,且0≤n’≤L-1;
    m’≤n’,其中,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且未预约资源,m’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近的时间间隔,n’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远的时间间隔,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T),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M,其中,T=(L-1)*(L-2)/2+L,ceil(T)表示为对T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1=m’*(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一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1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2=(L-1-m’)*(L-1)+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二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2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
    所述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P:
    0≤m≤L-1,且0≤n≤L-1;
    m≤n,其中,n≤floor((L-1)/2)时等号成立,m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floor((L-1)/2)表示为对(L-1)/2向下取整的函数,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P),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R,其中, P=(L-1)*L/2+floor((L-1)/2)+1,ceil(P)表示为对P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3=m*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三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3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4=(L-1-m)*L+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四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4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
  10.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
    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包括: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S:
    –(L-1)≤m”≤L-2,且–(L-2)≤n”≤L-1;
    m”≤n”;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
    ∣m”–n”∣≤L-1,其中,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先于第二传输资源b;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K=ceil(log 2S),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K,其中,S=(L-1)*L+(L-1)*(L-2)/2+1,ceil(S)表示为对S向上取整的函数;
    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5=mod(m”,L)*B+n”,得到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 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五组合编码值,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编码算法,对(m”,n”)进行K比特编码,Indicator 5表示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
    其中,A和B均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条件:
    A≥L且B≥2(L-1);
    ceil(log 2A*B)=ceil(log 2S)。
  12. 一种终端,包括:收发机、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为N,N=N max-1,其中,N max表示包括本次传输在内的传输所述目标数据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的总数,N max≥1,且N max为正整数。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中,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得到,所述独立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全部比特中的部分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或者,
    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 指示信息采用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所述联合编码方式为对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全部比特编码的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携带于直通链路控制信息SCI中。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个数,确定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
    采用所述独立编码方式或者所述联合编码方式,得到总比特数为在所述SCI中所增加的比特数与原编码比特数之和的第一指示信息。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资源状态标识以及第一时域资源指示;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预设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并基于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确定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对应的资源状态标识;
    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N个位置关系间的组合状态,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将编码原点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平移至包括本次传输的N+1个传输资源中时域上最早或者最晚的目标传输资源对应的位置上;
    基于平移后的编码原点,重新计算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对经重新计算得到的除所述目标传输资源外其他N个传输资源与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一时域资源指示。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T:
    0≤m’≤L-1,且0≤n’≤L-1;
    m’≤n’,其中,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且未预约资源,m’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近的时间间隔,n’表示距离所述平移后的编码原点较远的时间间隔,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T),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M,其中,T=(L-1)*(L-2)/2+L,ceil(T)表示为对T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1=m’*(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一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1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一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2=(L-1-m’)*(L-1)+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二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M比特编码,Indicator 2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二组合编码值。
  20.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资源状态标识用于表征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中每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所述预设排序方式为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距离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长短顺序排序方式;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P:
    0≤m≤L-1,且0≤n≤L-1;
    m≤n,其中,n≤floor((L-1)/2)时等号成立,m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短的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n表示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域间隔较长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的时间间隔长度,floor((L-1)/2)表示为对(L-1)/2向下取整的函数,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 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M=ceil(log 2P),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R,其中,P=(L-1)*L/2+floor((L-1)/2)+1,ceil(P)表示为对P向上取整的函数;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3=m*L+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三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3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三组合编码值;
    当m≥(L-1)/2时,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4=(L-1-m)*L+L-1-n,得到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四组合编码值对(m,n)进行R比特编码,Indicator 4表示对应第一时域资源指示的第四组合编码值。
  21.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内容包括:第二时域资源指示;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之前,按照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先后顺序排序方式,对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进行排序;
    对经排序后的所述N个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组合编码,得到第二时域资源指示。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N=1或者N=2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如下条件的(m”,n”)的组合数S:
    –(L-1)≤m”≤L-2,且–(L-2)≤n”≤L-1;
    m”≤n”;当且仅当m”=n”=0时等号成立;
    ∣m”–n”∣≤L-1,其中,m”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n”表示以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为原点,第二传输资源b在时域上的位置对应的取值;第二传输资源a在时域上先于第二传输资源b;L表示N+1个传输资源中任意两个传输资源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L≥2,且N为正整数;
    根据公式K=ceil(log 2S),确定对(m”,n”)进行编码需要的比特数K,其中,S=(L-1)*L+(L-1)*(L-2)/2+1,ceil(S)表示为对S向上取整的函数;
    根据编码公式Indicator 5=mod(m”,L)*B+n”,得到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并基于所述第五组合编码值,采用参数为A和B的矩形 编码算法,对(m”,n”)进行K比特编码,Indicator 5表示对应第二时域资源指示的第五组合编码值;
    其中,A和B均为正整数,且满足如下条件:
    A≥L且B≥2(L-1);
    ceil(log 2A*B)=ceil(log 2S)。
  23.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为第一终端,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本次传输通过第一传输资源传输目标数据的情况下,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数据在除本次传输之外的其他次传输中所占用的第二传输资源的时域位置信息;
    其中,所述时域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在时域上的位置关系;以及
    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24.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资源指示方法的步骤。
PCT/CN2021/072720 2020-02-14 2021-01-19 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WO2021159924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3743.3A CN113271668B (zh) 2020-02-14 2020-02-14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CN202010093743.3 2020-0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59924A1 true WO2021159924A1 (zh) 2021-08-19

Family

ID=77227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1/072720 WO2021159924A1 (zh) 2020-02-14 2021-01-19 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71668B (zh)
WO (1) WO2021159924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6551A (zh) * 2015-11-06 2017-05-1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的直接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7176095A1 (ko) * 2016-04-07 2017-10-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특정적인 센싱 구간 동안 센싱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CN110519030A (zh) * 2019-08-16 2019-11-29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辅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10677883A (zh) * 2019-09-30 2020-01-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方法、接收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4308A1 (en) * 2009-03-23 2010-09-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transmission mode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82618A1 (en) * 2016-08-09 2018-02-1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initial and retransmissions of data for v2x transmissions
CN109644111B (zh) * 2016-08-24 2021-12-2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发送和接收pscch和pssch的方法和装置
EP3537783A4 (en) * 2016-11-01 2020-07-01 LG Electronics Inc. -1-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 D2D SIGNAL BY USING OFFSE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771224A (zh) * 2017-05-05 2020-02-07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侧链路控制信息指示
CN112822659B (zh) * 2018-07-05 2022-11-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车联网中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芯片及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6551A (zh) * 2015-11-06 2017-05-1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的直接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7176095A1 (ko) * 2016-04-07 2017-10-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특정적인 센싱 구간 동안 센싱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단말
CN110519030A (zh) * 2019-08-16 2019-11-29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辅链路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10677883A (zh) * 2019-09-30 2020-01-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方法、接收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RDIGITAL, INC.;: "NR Side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for Mode 2;", 3GPP TSG RAN WG1 #97, R1-1907094;, 17 May 2019 (2019-05-17), XP05170912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1668B (zh) 2023-06-30
CN113271668A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83767A1 (zh) 资源选择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US11689322B2 (en) HARQ number determin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TWI794260B (zh) 確定傳輸塊大小的方法、裝置及設備
TWI735920B (zh) 資訊傳輸方法、終端、基地台及電腦可讀存儲介質
WO2019019852A1 (zh) 一种Polar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TWI679868B (zh) 一種碼塊分割方法、終端、基地台及電腦可讀存儲介質
US20230049934A1 (en) Data Interface Sleep and Wakeup Method, Relate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230025780A1 (en) Resour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device
WO2021159924A1 (zh) 资源指示方法及终端
CN104135496A (zh) 一种同构环境下的rpc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WO2021228209A1 (zh) 一种测量上报方法、测量上报设备及定位服务器
WO2021089050A1 (zh) 一种控制信息指示方法、通信节点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623140B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signaling sub-seg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WO2019137168A1 (zh)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TW201931942A (zh) 一種傳輸方法、終端及基地台
WO2021197383A1 (zh) 频域资源指示的方法及设备
WO2023010570A1 (zh) 搜索空间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088905A1 (zh) 定位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节点
WO2018202151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00343913A1 (en) Channel encoding method and encoding apparatus
US1133059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dicating transmission resources and storage medium
TW202027528A (zh) 資料傳輸方法、終端和網路側設備
US11984985B2 (en) Method of perform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wireless reception device performing the same
WO2022206511A1 (zh) 模式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4082238A1 (zh)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17531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17531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17531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