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138878A9 -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138878A9
WO2021138878A9 PCT/CN2020/071232 CN2020071232W WO2021138878A9 WO 2021138878 A9 WO2021138878 A9 WO 2021138878A9 CN 2020071232 W CN2020071232 W CN 2020071232W WO 2021138878 A9 WO2021138878 A9 WO 2021138878A9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bearer
state
terminal
sidelink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7123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Other versions
WO2021138878A1 (zh
Inventor
卢前溪
赵振山
林晖闵
Original Assignee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091191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068886B1/en
Priority to CN202080076145.3A priority patent/CN114631378A/zh
Priority to CN202210816297.3A priority patent/CN115190452B/zh
Priority to JP2022541902A priority patent/JP2023514037A/ja
Priority to PCT/CN2020/071232 priority patent/WO2021138878A1/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23538A priority patent/KR20220124184A/ko
Publication of WO202113887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138878A1/zh
Priority to US17/857,498 priority patent/US20220338295A1/en
Publication of WO2021138878A9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138878A9/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涉及无线通信领域。该方法包括: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或第二承载状态,第一承载状态是第一终端中的承载状态,第二承载状态是第二终端中的承载状态;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Description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引入了侧行链路(SideLink,SL)传输方式。
相关技术在单播链路的建立与释放过程中,常采用对称式的配置方式,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通信配置。在此过程中,用户设备通过基站向其发送的数据(或预配置的参数)进行侧行链路承载的配置。
然而,上述方法会因两个用户设备的侧行链路承载中选择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参数的不同,导致通信失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可以用于解决因两个用户设备的承载中选择的RLC参数的不同,导致通信失败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或第二承载状态,第一承载状态是第一终端中的承载状态,第二承载状态是第二终端中的承载状态;
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或第二承载状态,第一承载状态是第一终端中的承载状态,第二承载状态是第二终端中的承载状态;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方面所述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对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的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使终端可以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的通信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侧行链路的传输模式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侧行传输的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进行简单介绍:
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基于3GPP通信协议的车辆数据传输方案。V2X通信包括车与车(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车与路侧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通信以及车与行人(Vehicle to People,V2P)通信。V2X应用将改善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和车辆能耗、提高交通效率等。
侧行链路(SideLink,SL)传输:是一种设备到设备的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和较低的传输时延。在3GPP中定义了两种侧行链路的传输模式:模式A和模式B。如图1中的(a)所示,模式A中,终端的传输资源是由基站通过下行链路分配的,终端根据基站分配的资源在侧行链路上进行数据的发送;基站可以为终端分配单次传输的资源,也可以为终端分配半静态传输的资源。如图1中的(b)所示,模式B中,终端在资源池中自行选取一个资源进行数据的传输。具体的,终端可以通过侦听的方式在资源池中选取传输资源,或者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在资源池中选取传输资源。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侧行传输的通信系统的框图。该通信系统可以是非漫游5G系统构架(Non-roaming 5G system architecture)的示意图,该系统构架可以应用于使用D2D技术的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业务。
该系统架构包括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该数据网络中设置有V2X业务所需的V2X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该系统构架还包括5G核心网,5G核心网的网络功能包括: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 AF)、统一数据存储(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以及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
该系统构架还包括:无线接入网(New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NG-RAN)以及示例性示出的4个用户设备(即用户设备1至用户设备4),其中,每个用户设备均设置有V2X应用(Application)。无线接入网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gNB)。用户设备向接入网设备进行上行传输。
该系统构架中,数据网络与5G核心网中的用户面功能通过N6参考点(Reference Point)连接,V2X应用服务器与用户设备中的V2X应用通过V1参考点连接;无线接入网与5G核心网中的AMF功能以及UPF功能连接,无线接入网分别通过Uu参考点与用户设备1以及用户设备5连接;多个用户设备之间通过PC5参考点进行侧行链路传输,多个V2X应用之间通过V5参考点连接。上述参考点也可称为“接口”。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以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为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可选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通过侧行链路进行通信连接。
可选地,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建立、修改和释放)过程中,需要确定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可选地,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第二承载状态。可选地,第一终端将会获取第一承载状态以及第二承载状态中的至少一种承载状态作为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也即:
第一终端获取第一承载状态作为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或,第一终端获取第二承载状态作为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或,第一终端获取第一承载状态以及第二承载状态作为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或第二承载状态,第一承载状态是第一终端中的承载状态,第二承载状态是第二终端中的承载状态。第二终端是第一终端的对侧终端。比如,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为车辆网系统中的车辆。
第一承载状态包括:所承载的第一服务质量(Qualityof Service,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一QoS参数,第一RLC模式,包头压缩(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其中,第一QoS流的相关状态包括第一终端中是否存在第一QoS流、第一QoS流的优先级是否大于第一优先级阈值、第一QoS流的时延是否小于第一时延阈值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承载状态包括所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二QoS参数,第二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其中,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包括第二终端中是否存在第二QoS流、第二QoS流的优先级是否大于第二优先级阈值、第二QoS流的时延是否小于第二时延阈值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是关联的Qos流。也即第一QoS流与第二QoS流中关联相同的承载标识,或,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关联相同的逻辑信道标识,或,第一QoS流与第二QoS流关联相同的承载标识以及逻辑信道标识。
可选地,第一终端获取第二承载状态包括:通过从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之间建立的PC5连接获取。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终端接收到来自第二终端的PC5-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并根据来自第二终端的PC5-RRC信令,获取第二承载状态。
步骤302: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本步骤中的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的承载进行管理,包括:根据承载状态建立侧行链路承载、根据承载状态释放侧行链路承载以及根据承载状态修改侧行链路承载中的至少一种。
当承载状态满足对应的条件时,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相应的管理。也即,当承载状态满足创建承载对应的第一条件时,创建侧行链路承载;当承载状态满足释放承载对应的第二条件时,释放侧行链路承载;当承载状态满足修改承载对应的第三条件时,修改侧行链路承载。
可选地,存在与第一终端对应的网络设备。当第一终端与该网络设备存在通信连接时,即说明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当第一终端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连接时,即说明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
可选地,存在与第二终端对应的网络设备。当第二终端与该网络设备存在通信连接时,即说明第二终端处于连接态;当第二终端与该网络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连接时,即说明第二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
根据第一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是否存在连接,即第一终端是否处于连接态,根据承载状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其中,不同的方式是指:
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承载状态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第二条件和第三条件中的某一个条件,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以触发网络设备下发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指令;
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承载状态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第二条件和第三条件中的某一个条件,自行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下文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图4是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的管理方式,图5是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的管理方式。
在基于图3的可选实施例中,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步骤302可被替换实现为步骤302A,以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302A,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承载状态决定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
可选地,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第一终端根据承载状态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承载信息用于触发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信令。承载信息是承载状态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如承载信息是第二承载状态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在一个示例中,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网设备。
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承载信息是第一承载信息;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承载信息是第二承载信息;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承载信息是第三承载信息。
在基于图3的可选实施例中,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步骤302可被替换为步骤302B,以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302B,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承载状态自行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在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创建侧行链路承载;
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在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释放侧行链路承载;
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在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的情况下,修改侧行链路承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的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使一个终端可以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的通信成功率。
本申请将从承载状态满足承载创建对应的第一条件时、承载状态满足承载释放对应的第二条件时以及承载状态满足承载修改对应的第三条件时,终端对于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的方法进行分别说明。
图6至图8是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的实施例。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的第一终端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1,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第一终端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和第二承载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读取自身的第一承载状态。
在需要获取第二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PC5RRC信令,从PC5RRC信令中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二承载状态。
步骤4012,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创建侧行链路承载。
第一条件是用于触发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可选地,用于触发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第一终端尚未建立侧行链路承载;第二终端是否承载第二QoS流;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UM;ROHC为已配置。
在如下所示的典型实施例中,当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时,第一终端即可判断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即满足用于触发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1、当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RLC模式为RLC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并且第一终端尚未建立侧行链路承载时;
2、当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ROHC为已配置,且第一终端尚未建立侧行链路承载时。
由于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当第一终端判断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第一终端即从候选配置信息中,选择符合第二RLC模式的目标配置信息,根据目标配置信息创建侧行链路承载,以适配第二终端中的承载。
可选地,候选配置信息是第一终端从系统信息块(SystemInformationBlock,SIB)中获取的或预配置信息中获取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进行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再根据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使一个终端可以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在处于非激活态或休眠态时,对应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以完成侧行链路承载的创建,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创建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处于连接态的第一终端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4021,第一终端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第一终端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和第二承载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读取自身的第一承载状态。
在需要获取第二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PC5RRC信令,从PC5RRC信令中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二承载状态。
步骤4022,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第一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承载信息。
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即表示第一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建立有RRC连接,第一终端与网络设备可通过该RRC连接进行通信。在一个示例中,网络设备为接入网设备。
当承载状态满足步骤4012中所述的第一条件时,第一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承载信息。可选地,第一承载信息用于触发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信令。第一承载信息是承载状态中的全部信息或部分信息。
示例性的,第一承载信息至少包括:第二RLC模式和第二Qos参数。
步骤4023,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创建承载信令。
在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承载信息后,会根据第一承载信息触发回应。
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创建承载信令,该创建承载信令中携带有符合第二RLC模式(以及符合第二Qos参数)的承载配置。
步骤4024,终端创建侧行链路承载。
可选地,在接收到创建承载信令后,第一终端根据创建承载信令中的承载配置,创建侧行链路承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于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配置相应的承载信息,将承载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再根据网络设备回应的承载信令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使一个终端可以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在处于连接态时,对应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创建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终端A与终端B中为例,该方法包括:
步骤4031,网络设备A向终端A发送承载A的配置。
当终端A处于连接态时,网络设备A向终端A发送承载A的配置。终端A根据承载A的配置,创建承载A。
当终端A处于非激活态或休眠态时,终端A在自行判断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通过终端A预设(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中提供的候选配置,选择出承载A的配置,创建承载A。
步骤4032,终端A向终端B发送接入层信令,接入层信令携带有承载A的第二承载状态。
终端A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A的第二承载状态发送至终端B。在一个示例中,终端A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A的第二承载状态发送至终端B。
步骤4033,终端B在处于连接态时,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
终端B接收到终端A发送的承载A的第二承载状态。当承载A的第二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且终端B处于连接态时,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
在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后,网络设备B即会接收到承载A的承载状态,包括承载A所承载的QoS流A的相关状态,QoS参数A,RLC模式A,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其中,QoS流A的相关状态包括终端A中是否存在QoS流A、QoS流A的优先级是否大于优先级阈值A、QoS流A的时延是否小于时延阈值A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4034,网络设备B向终端B发送承载B的配置。
可选地,网络设备B根据承载A的承载信息,向终端B发送承载B的配置。终端B在接收到承载B的配置后,创建承载B。
步骤4035,终端B向终端A发送接入层配置信令。
可选地,终端B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B已创建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作为承载B已创建的反馈消息。在一个示例中,终端B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B已创建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B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即终端B与网络设备B之间不存在RRC连接时,终端B在终端预设(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的候选配置中,选择符合RLC模式A的配置,创建承载B。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终端B对承载A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以及自身的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再根据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创建,使终端B在获取终端A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对应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以完成侧行链路承载的创建,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创建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9至图12是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的实施例。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的第一终端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1,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第一终端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和第二承载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读取自身的第一承载状态。
在需要获取第二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PC5RRC信令,从PC5RRC信令中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二承载状态。
步骤5012,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根据承载状态释放侧行链路承载。
第二条件是用于触发释放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可选地,用于触发释放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第一承载状态指示第一终端中的第一QoS流已经释放或取消;侧行链路承载中未承载有第一QoS流;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UM;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未承载第二QoS流;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承载有第二QoS流;侧行链路承载需要承载第二QoS流的反馈信息;第一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释放指令;ROHC是否为已配置。
在如下所示的典型实施例中,当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时,第一终端判断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即满足用于触发释放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1、第一承载状态指示第一终端中的第一QoS流已经释放或取消,且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未承载第二QoS流;
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是关联的Qos流。
2、当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侧行链路承载中未承载有第一QoS流;
可选地,当第一终端确定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第一终端自行释放侧行链路承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释放管理,使终端可以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在处于非激活态或休眠态时,完成侧行链路承载的释放,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释放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处于连接态的第一终端以及与其连接的网络设备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5021,终端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第一终端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和第二承载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读取自身的第一承载状态。
在需要获取第二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PC5RRC信令,从PC5RRC信令中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二承载状态。
步骤5022,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承载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当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时,第一终端判断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
1、第一承载状态指示第一终端中的第一QoS流已经释放或取消,且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未承载第二QoS流;
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是关联的Qos流。
2、当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侧行链路承载中未承载有第一QoS流;
3、第一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释放指令、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承载有第二QoS流、且侧行链路承载需要承载第二QoS流的反馈信息。
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第一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承载信息。可选地,第二承 载信息用于触发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释放侧行链路承载的信令。
第二承载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二RLC模式,第二QoS参数,承载ID/index,逻辑信道ID。
步骤5023,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释放承载信令。
可选地,在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承载信息后,会根据第二承载信息触发回应。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释放承载信令。可选地,释放承载信令中携带有需要修改的承载配置。
步骤5024,终端释放侧行链路承载。
在接收到释放承载信令后,第一终端根据释放承载信令释放侧行链路承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于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配置相应的承载信息,将承载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再根据网络设备回应的承载信令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释放管理,使一个终端可以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在处于非激活态或休眠态时,完成侧行链路承载的释放,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释放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针对第二条件中的前两种条件,还提供有如下实施例: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终端A与终端B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5031,网络设备A向终端A发送释放承载A的指示。
当终端A处于连接态时,网络设备A向终端A发送释放承载A的指示,终端A根据该指示释放承载A。
当终端A处于非激活态或休眠态,即终端A与网络设备A之间无连接时,终端A在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通过终端A预设(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的配置自行释放承载A。
步骤5032,终端A向终端B发送接入层信令,接入层信令用于指示释放承载A完毕。
终端A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A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B。在一个示例中,终端A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A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B。
步骤5033,终端B在处于连接态时,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
当终端B接收到终端A发送的承载A已释放的消息,且终端B处于连接态,即终端B与网络设备B建立有通信连接时,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
在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后,网络设备B即会接收到承载A的承载状态。承载A的承载状态包括:承载A所承载的QoS流A的相关状态,QoS参数A,承载ID、逻辑信道ID、RLC模式A,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其中,QoS流A的相关状态包括终端A中是否存在QoS流A、QoS流A的优先级是否大于优先级阈值A、QoS流A的时延是否小于时延阈值A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5034,网络设备B向终端B发送释放承载B的指示。
网络设备B根据承载A的承载信息,向终端B发送承载B的指示。终端B根据该指示释放承载B。
步骤5035,终端B向终端A发送接入层配置信令。
终端B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B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作为承载B已释放的反馈消息。在一个示例中,终端B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B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B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即终端B与网络设备B之间不存在通信连接时,终端B可通过终端预设的配置确定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自行释放承载B。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终端B对承载A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以及自身的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再根据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对侧 行链路承载进行释放的方法,使终端B在获取终端A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完成对侧行链路承载的释放,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释放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针对第二条件中的第三种条件,还提供有如下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终端A与终端B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5051,网络设备A发送释放承载A的指示。
网络设备A向终端A发送释放承载A的指示,终端A根据该指示释放承载A。释放承载A的指示可以是承载释放指令。
步骤5052,终端A向网络设备A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本实施例也称异常信息)。
终端A获取在获取终端B的承载B的承载状况,且释放承载A的情况下,若确定承载状态满足如下第二条件:
第二条件:第一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释放指令、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承载有第二QoS流、且侧行链路承载需要承载第二QoS流的反馈信息。
则终端A向网络设备A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该承载A的承载信息可以通过RRC重置成功信令、失败信息信令、侧行链路消息信令、RRC重建请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信令,发送至网络设备A。
可选地,承载A的承载信息中包括RLC模式B,QoS参数B、承载B的承载标识以及信道标识B中的至少一种。承载A的承载信息通过以下至少一种信令承载:RRC重配置完成消息(rrcreconfigurationcomplete),失败消息(failureinformation),侧行链路终端消息(sidelinkueinformation),RRC恢复请求(rrcreestablishmentrequest)。
网络设备A根据承载A的承载信息向终端A发送承载释放指示或承载修改指示。本实施例中,以网络设备继续向终端A发送承载释放指示为例,终端A根据该指示将承载A进行释放。
步骤5053,终端A向终端B发送接入层信令,接入层信令用于指示释放承载A完毕。
终端A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A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B。在一个示例中,终端A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A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B。
步骤5054,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
当终端B接收到终端A发送的承载A已释放的消息,且终端B处于连接态,即终端B与网络设备B建立有通信连接时,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
可选地,承载A的承载信息中包括RLC模式B,QoS参数B、承载B的承载标识以及信道标识B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5055,网络设备B向终端B发送释放承载B的指示。
网络设备B根据承载A的承载信息,向终端B发送释放承载B的指示。终端B根据该指示释放承载B。
步骤5056,终端B向终端A发送接入层配置信令。
终端B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B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作为承载B已释放的反馈消息。在一个示例中,终端B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B已释放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053至步骤5056为可选步骤。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终端B对承载A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以及自身的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再根据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释放的方法,使终端B在获取终端A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完成对侧行链路承载的释放,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释放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通过终端A向网络设备A进行异常信息的上报,进一步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释放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13至图15是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的实施例。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的第一终端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1,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第一终端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和第二承载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读取自身的第一承载状态。
在需要获取第二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PC5RRC信令,从PC5RRC信令中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二承载状态。
步骤6012,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根据承载状态修改侧行链路承载。
第三条件是用于触发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可选地,用于触发修改侧行链路的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第一终端中的侧行链路承载是第二终端的对向承载;侧行链路承载未承载有关联的第一QoS流;第一QoS流已经被新建/释放/修改;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UM;ROHC为已配置。
在如下所示的典型实施例中,当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时,第一终端判断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即满足用于触发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1、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第一终端中的侧行链路承载是第二终端的对向承载,且侧行链路承载未承载有关联的第一QoS流;
2、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UM、ROHC为已配置、第一终端中的侧行链路承载是第二终端的对向承载,且侧行链路承载未承载有关联的第一QoS流。
可选地,当第一终端确定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第一终端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配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进行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在根据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使一个终端可以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在非激活态或休眠态时,对应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已完成侧行链路承载的修改,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修改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处于连接态的第一终端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6021,终端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
第一终端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和第二承载状态中的至少一种。
在需要获取第一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读取自身的第一承载状态。
在需要获取第二承载状态时,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PC5RRC信令,从PC5RRC信令中获取第二终端的第二承载状态。第二承载状态可以是发生变化后的第二承载状态,比如在第二Qos流发生新建、释放或修改等情况后的第二承载状态。
步骤6022,当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终端根据承载状态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承载信息。
当承载状态满足步骤6012中所述的第三条件时,第一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承载信息。可选地,第三承载信息用于触发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信令。可选地,第三承载信息包括承载状态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
可选地,第三承载信息包括:第二终端所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状态,第二QoS参数,承载ID、逻辑信道ID、第二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步骤6023,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修改承载信令。
可选地,在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三承载信息后,会根据第三承载信息触发回应,即向第一终端发送修改承载信令。
步骤6024,终端修改侧行链路连接。
可选地,在接收到修改承载信令后,第一终端根据修改承载信令修改侧行链路承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对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比如对侧终端中关联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配置相应的承载信息,将承载信息发送给网络设备,再根据网络设备回应的承载信令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修改管理,使一个终端在获取对侧终端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在处于连接态时,对应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修改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该方法应用于终端A和终端B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6031,网络设备A向终端A发送修改承载A的指示。
当终端A处于连接态时,网络设备A向终端A发送修改承载A的指示,该指示用于修改承载A的配置,终端A根据该指示修改承载A的配置。
当终端A处于非激活态或休眠态,即终端A与网络设备A之间无连接时,终端A通过终端A预设(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的候选配置确定需要修改承载配置时,修改承载A的配置。
步骤6032,终端A向终端B发送接入层配置信令,接入层配置信令用于指示承载A已修改。
终端A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A已修改的消息发送至终端B。
在一个示例中,终端A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A已修改的消息发送至终端B。
步骤6033,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承载A的承载信息。
当终端B接收到终端A发送的承载A已修改的消息,且终端B处于连接态,即终端B与网络设备B建立有通信连接时,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修改后的承载A的承载信息。修改后的承载A的承载信息至少包括:RLC模式和Qos参数。
在终端B向网络设备B上报修改后的承载A的承载信息后,网络设备B即会接收到承载A的承载状态,修改后的承载A的承载状态包括承载A所承载的QoS流A的相关状态,QoS参数A,承载ID、逻辑信道ID、RLC模式A,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其中,QoS流A的相关状态包括终端A中是否存在QoS流A、QoS流A的优先级是否大于优先级阈值A、QoS流A的时延是否小于时延阈值A中的至少一种。比如,修改后的承载A的承载信息包括:RLC模式、承载ID、逻辑信道ID和Qos参数。
步骤6034,网络设备B向终端B发送修改承载B的指示。
网络设备B根据修改后的承载A的承载信息,向终端B发送修改承载B的指示。终端B根据该指示修改承载B。
步骤6035,终端B向终端A发送接入层配置信令。
终端B通过接入层信令的形式将承载B已修改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作为承载B已修改的反馈消息。在一个示例中,终端B通过PC5-RRC信令将承载B已创建的消息发送至终端A。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B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即终端B与网络设备B之间不存在通信连接时,终端B可通过终端B预设(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的配置进行承载B的修改。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终端B对承载A的承载状态进行获取,并根据承载状态以及自身的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再根据候选配置信息的选择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修改,使终端B在获取终端A的承载状态的基础上,对应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参数配置,已完成侧行链路承载的修改,提高了侧行链路承载修改情况下的通信成功率。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801,获取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或第二承载状态,第一承载状态是第一终端中的承载状态,第二承载状态是第二终端中的承载状态;
处理模块802,用于根据承载状态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承载状态包括:第一终端所承载的第一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一QoS参数,第一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承载状态包括:第二终端所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二QoS参数,第二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承载状态包括第一终端承载的第一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二承载状态包括第二终端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一QoS流和第二QoS流具有相同的承载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803,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承载状态决定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承载信息用于触发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发送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信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处理模块802,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承载状态自行对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送模块803,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承载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处理模块802,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创建侧行链路承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条件是用于触发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用于触发创建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终端尚未建立侧行链路承载;
第二终端是否承载第二QoS流;
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ROHC为已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条件包括第二RLC模式;
处理模块802,用于从候选配置信息中,选择与第二RLC模式对应的目标配置信息,根据目标配置信息创建侧行链路承载。其中,候选配置信息是从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中得到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送模块803,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根据承载状态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承载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处理模块802,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根据承载状态释放侧行链路承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条件是用于触发释放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用于触发释放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承载状态指示第一终端中的第一QoS流已经释放或取消;
侧行链路承载中未承载有第一QoS流;
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未承载第二QoS流;
第二承载状态指示第二终端中承载有第二QoS流;
侧行链路承载需要承载第二QoS流的反馈信息;
第一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释放指令;
ROHC是否为已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发送模块803,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根据承载状态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承载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处理模块802,用于当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根据承载状态修改侧行链路承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条件是用于触发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用于触发修改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终端中的侧行链路承载是第二终端的对向承载;
侧行链路承载未承载有关联的第一QoS流;
第一QoS流已经被新建/释放/修改;
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三预设条件;
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ROHC为已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承载状态包括第二承载状态;
接收模块801,用于通过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建立的PC5连接获取第二承载状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802,用于执行如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建立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装置,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图1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101、接收器102、发射器103、存储器104和总线105。
处理器1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接收器102和发射器1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存储器104通过总线105与处理器101相连。存储器10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10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此外,存储器1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盘或光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由发送终端执行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4)

  1. 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终端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所述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或第二承载状态,所述第一承载状态是所述第一终端中的承载状态,所述第二承载状态是第二终端中的承载状态;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承载的第一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一QoS参数,第一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二终端所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二QoS参数,第二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承载的第一QoS流的相关状态,所述第二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二终端所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所述第一QoS流和所述第二QoS流具有相同的承载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决定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自行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承载信息。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自行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包括:
    当所述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时,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是用于触发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触发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尚未建立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所述第二终端是否承载所述第二QoS流;
    所述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所述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所述ROHC为已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二RLC模式;
    所述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包括:
    从候选配置信息中,选择符合所述第二RLC模式的目标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配置信息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其中,所述候选配置信息是从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中获取的。
  12.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承载信息。
  13.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自行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包括:
    当所述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所述第二条件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条件是用于触发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触发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承载状态指示所述第一终端中的第一QoS流已经释放或取消;
    所述侧行链路承载中未承载有所述第一QoS流;
    所述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所述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中未承载第二QoS流;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中承载有所述第二QoS流;
    所述侧行链路承载需要承载所述第二QoS流的反馈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释放指令;
    所述ROHC是否为已配置。
  1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向网络设备发送承载信息,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承载信息。
  1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自行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所述第三条件时,根据所 述承载状态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条件是用于触发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触发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中的所述侧行链路承载是所述第二终端的对向承载;
    所述侧行链路承载未承载有关联的第一QoS流;
    所述第一QoS流已经被新建/释放/修改;
    所述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三预设条件;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所述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所述ROHC为已配置。
  20.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二承载状态;
    所述获取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建立的PC5连接获取所述第二承载状态。
  21.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包括如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建立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22. 一种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获取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承载状态,所述承载状态包括:第一承载状态和/或第二承载状态,所述第一承载状态是第一终端中的承载状态,所述第二承载状态是第二终端中的承载状态;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承载的第一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一QoS参数,第一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二终端所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第二QoS参数,第二RLC模式,ROHC配置情况中的至少一项。
  25.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承载的第一QoS流的相关状态,所述第二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二终端承载的第二QoS流的相关状态,所述第一QoS流和所述第二QoS流具有相同的承载标识和/或逻辑信道标识。
  26.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决定向网络设备发送 承载信息,所述承载信息用于触发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信令。
  27.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自行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进行管理。
  28.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第一条件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承载信息。
  29.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时,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是用于触发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触发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尚未建立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所述第二终端是否承载所述第二QoS流;
    所述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所述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所述ROHC为已配置。
  32.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包括第二RLC模式;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从候选配置信息中,选择符合所述第二RLC模式的目标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目标配置信息创建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其中,所述候选配置信息是从系统信息块或预配置信息中获取的。
  33.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第二条件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承载信息。
  34.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所述第二条件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条件是用于触发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36.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触发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承载状态指示所述第一终端中的第一QoS流已经释放或取消;
    所述侧行链路承载中未承载有所述第一QoS流;
    所述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所述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中未承载第二QoS流;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指示所述第二终端中承载有所述第二QoS流;
    所述侧行链路承载需要承载所述第二QoS流的反馈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释放指令;
    所述ROHC是否为已配置。
  37.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连接态且所述承载状态满足第三条件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承载信息。
  3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休眠态或非激活态,所述承载状态满足所述第三条件时,根据所述承载状态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39. 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条件是用于触发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触发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的条件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中的所述侧行链路承载是所述第二终端的对向承载;
    所述侧行链路承载未承载有关联的第一QoS流;
    所述第一QoS流已经被新建/释放/修改;
    所述第二QoS参数满足第三预设条件;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第二RLC模式为RLC AM;
    所述第二承载状态中的所述第二RLC模式为RLC UM;
    所述ROHC为已配置。
  41.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状态包括所述第二承载状态;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建立的PC5连接获取所述第二承载状态。
  42.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如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建立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释放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根据所述承载状态修改所述侧行链路承载。
  43. 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所述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
  44.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所述的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
PCT/CN2020/071232 2020-01-09 2020-01-09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WO2021138878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911911.4A EP4068886B1 (en) 2020-01-09 2020-01-09 Sidelink bearer man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medium
CN202080076145.3A CN114631378A (zh) 2020-01-09 2020-01-09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CN202210816297.3A CN115190452B (zh) 2020-01-09 2020-01-09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JP2022541902A JP2023514037A (ja) 2020-01-09 2020-01-09 サイドリンクベアラを管理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端末、および媒体
PCT/CN2020/071232 WO2021138878A1 (zh) 2020-01-09 2020-01-09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KR1020227023538A KR20220124184A (ko) 2020-01-09 2020-01-09 사이드링크 베어러를 관리하기 위한 방법, 장치, 단말 및 매체
US17/857,498 US20220338295A1 (en) 2020-01-09 2022-07-05 Sidelink bearer man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71232 WO2021138878A1 (zh) 2020-01-09 2020-01-09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7/857,498 Continuation US20220338295A1 (en) 2020-01-09 2022-07-05 Sidelink bearer man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mediu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8878A1 WO2021138878A1 (zh) 2021-07-15
WO2021138878A9 true WO2021138878A9 (zh) 2022-07-28

Family

ID=76787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071232 WO2021138878A1 (zh) 2020-01-09 2020-01-09 侧行链路承载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38295A1 (zh)
EP (1) EP4068886B1 (zh)
JP (1) JP2023514037A (zh)
KR (1) KR20220124184A (zh)
CN (2) CN114631378A (zh)
WO (1) WO20211388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00347B2 (en) * 2020-04-10 2023-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UE) capability and assist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over sidelin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08712B2 (ja) * 2017-01-11 2021-07-2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5G QoSフロー対無線ベアラ再マッピング
CN109618566B (zh) * 2017-08-04 2020-04-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侦听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1373834B (zh) * 2017-11-16 2022-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数据无线承载的客户端设备、接入网设备、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WO2019141371A1 (en) * 2018-01-19 2019-07-2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ulti-connectivity based on a first sidelink connection and a second connection via base st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EP3589066B1 (en) * 2018-06-29 2021-10-06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side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757341A (zh) * 2019-03-28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EP4018751A1 (en) * 2019-10-02 2022-06-29 Ofinno, LLC Sidelink bearer mode change by a wireless device
EP3800953A1 (en) * 2019-10-03 2021-04-07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Sidelink bearer mode sel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68886A1 (en) 2022-10-05
US20220338295A1 (en) 2022-10-20
KR20220124184A (ko) 2022-09-13
EP4068886B1 (en) 2023-12-13
CN115190452A (zh) 2022-10-14
WO2021138878A1 (zh) 2021-07-15
EP4068886A4 (en) 2022-12-07
CN114631378A (zh) 2022-06-14
CN115190452B (zh) 2023-11-10
JP2023514037A (ja) 2023-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30769B2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11223988B2 (en) Quality of service rule management in 5G
EP345460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quality of service
JP7069108B2 (ja) データフローを伝送する無線ベアラの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KR102305716B1 (ko) QoS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4904263B (zh) 用于控制wlan系统中的过载的装置和方法
WO2020206619A1 (zh) 直连通信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220322135A1 (en) Method for managing qos, relay terminal, pcf network element, smf network element, and remote terminal
TWI783715B (zh) 5gsm擁塞定時器的處理
CN110999512A (zh) 以V2X为导向的本地E2E路径建立和QoS控制装置
CN114365527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自动化的装置和方法
US20220338295A1 (en) Sidelink bearer man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medium
US20230018378A1 (en)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0223861A1 (zh) 终端策略的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3596909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348715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终端
WO2022116193A1 (zh) Qos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1375397B2 (en) Connection management method, apparatus, computer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2094819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147105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137579A1 (zh) 紧急业务的提供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RU2791252C1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оединением,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омпьюте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WO2023164849A9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5988473A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91191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54190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91191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20627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