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0105468A1 - 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0105468A1
WO2010105468A1 PCT/CN2009/073946 CN2009073946W WO2010105468A1 WO 2010105468 A1 WO2010105468 A1 WO 2010105468A1 CN 2009073946 W CN2009073946 W CN 2009073946W WO 2010105468 A1 WO2010105468 A1 WO 201010546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links
bundle
wavelength
wavelength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09/07394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付锡华
张新灵
Original Assignee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1010546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0105468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5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label swapping, e.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2Wavelength based

Definitions

  • RFC 3209 describes the resource recording process for bundled numbered links
  • RFC 3477 describes the resource recording process for non-bundled unnumbered links.
  • link bundling techn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bundle link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carrier network management.
  • Example - ⁇ the draft of the draft draft-ietf-ccamp-pc-spc-rsvpte-ext refers to the permanent connection (permanent connection, called PC) and the soft permanent connection (soft permanent connection, called SPC).
  •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been made in view of at least one of the above problems in the related art. Accordingly, it is a primary objec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to provide a label switching path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link bundling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According to an aspec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a link bundle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link bundle is provided.
  • the above at least one technical solution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implementing an LSP establishment process in a bundle link technology, in which a same member link is selected for the upstream direction and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of the LSP on the bundle link, and for the selected Each member link and non-bundle link selects the same wavelength for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directions of the LSP, which solves the high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 of the carrier network, the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the signaling state of the LSP,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carrier.
  • the problem of network management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operators' network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s of operators and fill the gaps in existing technologies.
  • the drawing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vention, and are intended to be a part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vention.
  • the first predetermined policy includes one of the following: randomly selecting a member link in the bundle link; sorting all available member links in the bundle link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rule, and selecting a member link of the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fter sorting For example, sorting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of the member link, the remaining bandwidth, etc.;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imes the member links in the bundle link are used, selecting the member link that has been used the most frequently from the available member links; A member link is selected from the bundle link according to the network load.
  • the second predetermined policy includes one of: performing random selection in the available wavelengths of the member links; performing all the available wavelengths of the member links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rule, selecting the wavelength of the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fter the _ sequence, for example, Sorting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of the wavelength, etc.;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imes the wavelength in the member link is used, the wavelength that is used most frequently is selected from the available wavelengths;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load of the member link according to the network load select.
  • the policy of each node member link selection may be different, the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icitly display the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process. This requirement is advertised to each node on the LSP.
  • the LSP-ATTRIBUTES object in RFC4420 is widely distributed.
  • a "new type lightpath" a flag that informs each node on the optical channel.
  • the unidirectional optical channel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uses the same wavelength while using the rfc3471
  • the Label Set object defines the selection range of wavelengths.
  • Step S402 A route calculation and a wavelength assignment entity determine, by using an LSP, One or more bundle links and one or more non-bundle links;
  • Step S404 for each bundle link determined, the upstream node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redetermined strategy, from each bundle chain Selecting a member link in the path, and determining, according to a second predetermined policy, a wavelength of each of the selected member links and each non-bundled link used for transmission in the LSP; wherein, for each bundle link, Selecting the same member link in the upstream direction and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and selecting the same wavelength in the upstream direction and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for each member link and each non-bundling link selected, and for all members selected The link and all non-bundled links have the same wavelength for transmission in the LSP.
  • the first predetermined policy includes one of the following: randomly selecting a member link in the bundle link; sorting all available member links in the bundle link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rule, and selecting a member link of the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fter sorting For example, sorting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of the member link, the remaining bandwidth, etc.;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imes the member links in the bundle link are used, selecting the member link that has been used the most frequently from the available member links; A member link is selected from the bundle link according to the network load.
  • Step 1 The source node uses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o generate a corresponding ERO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route between the source node and the sink node determined by the route calculation and the wavelength assignment entity, and indicates the bundle link and the non-e. Bundle the link and put the ERO object into the Path message.
  • the LSP of the source node in the Path message - the ATTRIBUTES object indicates that "the unidirectional optical channel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needs to use the same member link" and "the unidirectional optical channel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needs to use the same wavelength "The sign bit.” If the source node finds that a Path message needs to be sent on the bundle link, the same member link is selected i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directions. The member link must have some wavelengths that are available in both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directions.
  • Case 2 If the intermediate node sends a Path message on the non-bundling link, the intermediate node determines whether the same available wavelength in both directions on the non-bundling link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abel Set, if there is a condition These available wavelengths are copied to the Label Set object using the available wavelengths.
  • Case 3 If the intermediate node determines that there is no member link or available wavelength that satisfies the condition on the bundled link or the non-bundled link, the intermediate node sends a PathErr message upstream, carrying the "Routing problem/Label Set" Error message. The intermediate node puts the newly generated Label Set object into the Path message, and finally sends a Path message to the downstream node.
  • Step 5 After the intermediate node receives the Resv message, if the LSP-ATTRIBUTES object indicates "the unidirectional optical channel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needs to use the same wavelength" and "the unidirectional optical channel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needs" Using the same member link, the intermediate node assigns the wavelength value to both directions on the selected member link according to the wavelength specified in the Label object, and configures the ROADM or OXC.
  • Step 6 After receiving the downstream Resv message, the source node configures the ROADM or OXC according to the wavelength specified by the Label obj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 方法。 背景技术 在波长交换光网络中,一对节点之间可能存在多条链路, 基于路由可扩 展性的需求, 可能需要将该多条链路作为一条独立的流量工程 (Traffic Engineering,筒称为 TE )链路洪泛到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筒称为 OSPF )或者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路由选择协议 (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Routing Protocol, 筒称为 IS-IS ) 中。 并且, 在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筒称为 IETF ) 的标准 RFC4201中, 描述了相应的实现机制并引入了捆束链路 ( bundled link )的概 念, 当使用链路捆束技术后, 捆束链路相关的流量参数信息才会被洪泛, 但 是与成员链路 ( component link ) 相关的信息却不会被洪泛, 并且, 才艮据 RFC4201的规定, 可以扩展带流量工程的 OSPF-TE (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Traffic Engineering , 筒称为 OSPF ) 和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 ( Resource Reserve Protocol Traffic Engineering , 筒称为 RSVP-TE )。
^ I入链路捆束技术之后 , 可以通过减少需要被洪泛和被内部网关协议 (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 筒称为 IGP ) 处理的 TE的相关信息 , 来提高路 由的可扩展性。 根据 RFC4201 的规定, 如果捆束链路在一个显式路由对象 ( Explicit Route Object, 筒称为 ERO ) 对象里被标识或者被动态地标识, 那 么成员链路的选择是捆束链路两端节点的一个本地策略问题, 具体地, 选择 所使用的成员链路往往由 Path 消息的发送者完成, 如果一条标签交换路径 ( Label Switch Path, 筒称为 LSP )是双向的 , Path消息的发送者需要在每个 方向上选择一条成员链路。 基于运营商网络管理的目的, 己录路由 ( Record Route ) 作为一种管理 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 RFC3209描述了捆束 numbered链路的资源记录过程, RFC3477描述了非捆束 unnumbered链路的资源记录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 即使应用了链路捆束技术, 基于运营商网络管理的目的, 需要确定捆束链路 中所使用的成员链路。 例 -^σ , 草案 draft-ietf-ccamp-pc-spc-rsvpte-ext提到的永 久连接 ( Permanent Connection, 筒称为 PC ) 与软永久连接 ( Soft Permanent Connection, 筒称为 SPC )相互迁移的实现机制, 当 PC需要迁移为 SPC, 且 PC的路径经过一些捆束链路时, 则在 PC迁移到 SPC的过程中 , 需要显式指 定所使用的成员链路, 如果没有指定 PC所使用的成员链路, 在 SPC建立过 程中, 会由连接上的节点负责选择成员链路, 这样的选择结果可能会与 PC 所使用的成员链路不一致, 导致迁移失败。 在链路捆束技术中, 当链路捆束用来将多条成员链路聚合为一条 TE链 路时 , 由于记录路由对象( Record Route Object, 筒称为 RRO )对象中的 TE 链路标识和标签不足于全部地标识整条 LSP资源,因此当 TE链路被捆束后 ,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希望进一步知道捆束链路里被 LSP所使用的成员链路, RRO对象中的标签资源标识就不能够满足运营商网络管理的目的。 例如, 草 案 draft-ietf-ccamp-pc-spc-rsvpte-ext提到的 PC与 SPC相互迁移的实现机制 , 当 SPC迁移为 PC时,如果该 SPC经过一些捆束链路,则 SPC迁移为 PC时, 管理平面需要知道该 PC所使用的捆束链路中的成员链路。 因此, 需要一种 机制来记录经过捆束链路的 SPC所选择的成员链路。 基于上述描述, 链路捆束技术的使用过程中, 资源记录需要一种机制来 记录捆束链路的标识、 成员链路的标识和标签。 针对该问题, MPLS工作组 草案 draft-ietf-mpls-explicit-resource-control-bundle对信令进行了才广展, 才广展 后的 RRO子对象能够记录成员链路的标识, 此处, 使得资源记录具有 <捆束 链路, 成员链路, 标签 >级别的记录能力。 使用链路捆束后 , 一条 LSP的 ERO标识了 LSP所使用的捆束链路, 但 是该 ERO并不是用来标识 LSP所使用的成员链路。 基于运营商网络管理的 需求, 连接建立过程要求显式地指定捆束链路及相应的成员链路。 为能够完 全地指定某条链路上的资源, 需要与捆束链路和标签一样, 成员链路能够显 式地被指定。 对于双向 LSP来说, 上游和下游的成员链路和标签信息也需要 能够显式地被指定。 如果一个波分复用 (Wave Division Multiplexing, 筒称为 WDM ) 节点 具有波长转换的能力, 即, 一个波长能够被交换到不同方向上的另一个不同 波长上。 但在波长转换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并不是每条波长都能够被交换 到任意其他光纤上的任意其它波长上, 这样, 波长转换能力的约束直接影响 到波长交换光网络里潜在波长连通性。 根据 RFC3471 的规定, 一条双向光通道相当于一对单向的光通道, 虽 然这两条单向的光通道经过相同的路由 , 但并没有要求这两条单向的光通道 使用相同的波长。 例: ¾口, 草案 draft-bernstein-ccamp-wson-signaling的附录中 ( port-remapping problem ),说明了双向光通道的上游和下游方向必须使用 目 同波长的约束, 在实现过程中, 才艮据网络硬件的配置, 用户的双向光通道也 需要在两个方向上使用相同的波长。 为 了解决该问题, 在草案 draft-bernstein-ccamp-wavelength-switched Routing with Distributed WA分布 式的波长分西己体系架构下, 草案 draft-bernstein-ccamp-wson-signaling给出了 信令方面的解决方案, 但是该方案缺少运用链路捆束技术后波长选择和成员 链路选择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目前, 虽然可以 ^)夺这种为双向 LSP 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成员链 路策略作为网络中每个节点的默认行为, 但是在由不同设备厂商节点组成的 网络里, 每个厂家实现的每个节点成员链路选择的策略可能都不相同, 在分 布式的环境下, 无法让运营商网络里的各个厂家设备互通, 这样会增加运营 商运维网络的成本。 并且, 对于已经存在的捆束链路, 在特定情况下, 运营商需要对这些捆 束链路解绑定 (将捆束链路拆分为多条非捆束链路), 如果某些 LSP 已经使 用了这些待解绑定的捆束链路, 由于在连接建立完毕后, 连接的信令状态是 在捆束链路上被维护, 在分布式的环境下, 该 LSP的信令状态是无法在两条 不相同的链路上进行维护的。 另外, 在 WSON网络 , 往往存在有限的波长转换 , 在具有控制平面情 况下, 网络的智能性大大提高, 在缺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 端到端的业务可 完全通过软件智能地选择路由, 目前, 主要通过分布式的信令建立 LSP, 但 这样会导致 LSP所经过的链路上所使用的波长都不相同 , 如果 WSON网络 中存在大量这样的 LSP, 后续整个 WSON网络的维护成本将变得非常高, 不 利于运营商筒化网络的管理。 发明内容 考虑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至少之一而提出本发明, 为此, 本发 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以解决 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 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包括:路由计算和 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束链路与非捆束链路; 路由计 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根据第一预定策略, 从每个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路 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所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 捆束链路在 LSP中可以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 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 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优选地, 上述方法还包括: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获知所有成员链路 的参数信息, 其中, 该参数信息包括: 每个捆束链路包括的所有成员链路、 每个成员链路支持的所有波长的信息, 其中, 每个成员链路支持的所有波长 的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信息、 成员链路的波长约束 信息。 优选地,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在 LSP 中用于传输 的波长均相同。 ύ选地, 上述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 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 后预定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 的成员链路中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 中选择成员链路。 优选地, 上述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 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4非序 , 选择 4非序 后预定位置的波长; 根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 从可用波长中 ,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 选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 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包括:路由计算和 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束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路由计 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一预定策略, 从每个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所 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所选择的每个成员 链路在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以及所确定的非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根据 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非捆束链路在 LSP中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 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 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优选地,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后预定 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 从可用的成员 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 择成员链路。 优选地, 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 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选择排序后预 定位置的波长; 根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中, 选择 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才艮据网络负载从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优选地,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在 LSP 中用于传输 的波长均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 法。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包括:路由计算和 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束链路与非捆束链路; 路由计 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一个或多个捆束链路和非捆束链 路在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所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一 预定策略, 从每个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 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 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ύ选地, 上述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 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 后预定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 的成员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 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优选地, 上述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的 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 定规则进行排序, 选择排序后预定位置的波长; 根据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 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 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优选地,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在 LSP 中用于传输 的波长均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 法。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包括:路由计算和 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束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对于所 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 其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一预定策略, 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 员链路, 并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所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在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 向选择同一个成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 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ύ选地, 上述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 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 后预定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 的成员链路中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 中选择成员链路。 优选地, 上述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 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4非序 , 选择 4非序 后预定位置的波长; 根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中, 选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才艮据网络负载从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 行选择。 优选地,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在 LSP 中用于传输 的波长均相同。 本发明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 提供了在捆束链路技术中实现 LSP 建立过程的方案,在捆束链路上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 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 解决了运营商网络运维成本较高、 LSP的信令状态 维护困难、 以及不利于运营商筒化网络管理的问题, 该方案满足运营商筒化 网络管理的需求, 可以有效地减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并填补了现有技术的 空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 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 与本 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一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 方法的¾¾程图;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 方法的¾¾程图;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三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 方法的¾¾程图; 图 4 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四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 方法的¾¾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 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考虑到在波长转换光网络 ( Wavelength Switch Optical Network , 筒称为 WSON ) 中, 存在不支持波长转换的节点, 也就存在波长转换器数量较少的 约束。 这样, 对于不支持波长转换的节点,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在 LSP 建立过程中, 需要选择一条从源到目的地的路径, 并且路径上的所有捆束链 路均选择相同的波长。 也就是说, 节点内波长转换器数量有限或者没有波长 转换器会影响到 RWA的计算结果, 如果 LSP建立过程的所有捆束均使用相 同的波长, 能够节约波长转换器, 并筒化网络管理。 另外, 在 WSON网络中, 可以在一条捆束链路的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 相同的成员链路, 并且, 从其他类型网络的控制平面角度, 基于运营商筒化 网络管理的需求, 也需要在一条捆束链路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 成员链路。 例如, 基于运营商网络管理的需要, 在不影响已开通业务的前提 下, 将捆束链路分拆为非捆束链路, 如果该捆束链路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 选择了不同的成员链路, 那么在捆束链路被拆分后, 连接的 RSVP信令状态 维护将会出现问题。 这样, 就需要在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以减氐 OPEX。 才艮据上述分析, 本发明的基本思路是: 基于波长连续性约束和运营商筒 化网络管理的需求, RWA需要在捆束链路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上, 选择相 同的成员链路,又要为该成员链路上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并且, 为了达到筒化网络管理的要求, 连接的首节点需要明确将这样的需求 通告给连接上的每个节点。 在本发明中, 在 LSP上的每个节点都为双向 LSP 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使得运营商网络里的各个厂家 设备能够互通, 从而增加运营商运维网络的成本, 并且, 为 LSP在每个捆束 链路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当该捆束链路被拆分后, 在该 LSP的原捆束链路的两个端点间 , 上游和下游方向可以经过两条相同的 非捆束链路, 这样, 该 LSP的信令状态可以在相同的链路上进行维护。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 合。 在 WSON中, 成员链路的选择往往需要与波长分配结合在一起考虑, 以减少更高的连接建立过程阻塞性, 本发明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集中式的 成员链路选择和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 下面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 在执行下述各方法实施例之前,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 体需要预先获知所有捆束链路中用于支持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的链路捆束信 息每个节点的参数信息, 其中, 链路捆束信息包括: 捆束链路的波长约束信 息、 捆束链路的波长可用信息。 进一步地,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需要预 先获取每个节点的参数信息, 其中, 该参数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节点内 的每个捆束链路与其他捆束链路之间的连通性约束信息、 波长转换能力约束 信息、 波长转换可用信息; 每个捆束链路与非捆束链路之间的连通性约束信 息、 波长转换能力约束信息、 波长转换可用信息; 节点内非捆束链路之间的 连通性约束信息、 波长转换能力约束信息、 波长转换可用信息。 集中式的成员链路选择 在集中式的成员链路选择中 ,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 (比如 PCE )在 路由计算阶段就能够选择成员链路,会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为双向 LSP所 经过的捆束链路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同时在执行完路径计算后 , 需要通过 草案 draft-ietf-mpls-explicit-resource-control-bundle所才广展的 ERO子对象, 显 式地指定所选定的成员链路。 这就要求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事先获知捆 束链路中成员链路的信息,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事先获知捆束链路中成 员链路的信息是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的本地策略和行为, 例如, 路由计 算和波长分配实体可以通过管理平面的配置获得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的信 息, 也可以自动发现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的信息, 还可以由节点将这些信息 自动发送给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 集中式的成员链路选择对应两种波长分配方案,下面通过方法实施例一 和方法实施例二对这两种方案分别进行说明。 方法实施例一 集中式的成员链路选择 +集中式的波长分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 提供了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 法, 该方法基于集中式的成员链路选择与集中式的波长分配相结合的体系架 构。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的 流程图, 如图 1所示,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102,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 束链路和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步骤 S104,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一预定策略, 从每个捆束 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步骤 S106,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根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所选择 的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在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 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 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的波长也相同, 而 且,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捆束链路, 在 LSP中用于传输的波长 均相同。 在该步骤中 ,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获知所有成员链路的参数信息, 其中, 参数信息包括: 每个捆束链路包括的所有成员链路、 每个成员链路支 持的所有波长的信息, 其中, 每个成员链路支持的所有波长的信息包括以下 至少之一: 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信息、 成员链路的波长约束信息。 其中, 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后预定 位置的成员链路, 例如, 根据成员链路的权重、 剩余带宽等进行排序; 根据 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 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_悱序 , 选择 _悱序后预定位置的 波长, 例如, 才艮据波长的权重等因素进行排序; 才艮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 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 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提供了在捆束链路技术中实现 LSP 建立过程的方案,在捆束链路上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 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 解决了运营商网络运维成本较高、 LSP的信令状态 维护困难、 以及不利于运营商筒化网络管理的问题, 该方案满足运营商筒化 网络管理的需求, 并有效地减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并填补了现有技术的 空白。 下面对图 1所示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 1 :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比如 PCE )在路由计算过程中, 在 上游和下游方向为双向 LSP所经过的捆束链路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最终确 定所经过的捆束链路、 捆束链路中的成员链路、 非捆束链路。 步骤 2: 执行波长分配的实体 (比如 PCE ), 根据步骤 1计算出的路由 信息, 在被选择出来的成员链路或 TE链路(非捆束链路) 上, 为上游方向 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最终确定相关链路的波长, 它们都使用相同的 波长。 步骤 3 : 在成员链路和波长被选择出来后, 通过 ERO 对象和草案 draft-ietf-mpls-exp licit-resource- control-bundle所扩展的 ERO子对象, 夺<捆 束链路, 成员链路, 标签 (波长) >或者 <非捆束链路, 标签 (波长) >显式 地指定出来。 步骤 4: 源节点发起连接的分布式建立过程, 信令中携带步骤 3生成的
ERO对象和 ERO子对象。 步骤 5: 中间节点和宿节点接收到连接建立信令 ( Path消息)后, 根据 ERO和 ERO子对象所分别指定的 <非捆束链路,标签(波长) >和<捆束链路, 成员链路, 标签(波长) >进行成员链路选择和波长分配。 步骤 6: 中间节点和源节点接收到连接建立信令确认 ( Resv消息) 后, 根据预留的波长 , 对传送平面的资源 (如 ROADM或 OXC ) 进行配置。 方法实施例二 集中式的成员链路选择 +分布式的波长分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 提供了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 法, 基于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与集中式的波长分配相结合的体系架构。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的 流程图, 如图 2所示 ,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202,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 束链路和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步骤 S204,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一预定策略, 从每个捆束 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步骤 S206, 所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 定所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在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以及所确定的每个非 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每个非捆束链路在 LSP中可用 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 个成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 下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而且,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捆束 链路, 在 LSP中用于传输的波长均相同。 其中, 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后预定 位置的成员链路, 例如, 根据成员链路的权重、 剩余带宽等进行排序; 根据 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 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_悱序 , 选择 _悱序后预定位置的 波长, 例如, 才艮据波长的权重等因素进行排序; 才艮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 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 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提供了在捆束链路技术中实现 LSP 建立过程的方案,在捆束链路上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 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解决了运营商网络运维成本较高、 LSP的信令状态 维护困难、 以及不利于运营商筒化网络管理的问题, 该方案满足运营商筒化 网络管理的需求, 并有效地减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并填补了现有技术的 空白。 下面对图 2所示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 1 :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比如 PCE )在路由计算过程中, 在 上游和下游方向为双向 LSP所经过的捆束链路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并最终, 确定了该 LSP所经过的捆束链路、 捆束链路中的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步骤 2 : 源节点根据步骤 1 计算出的路由信息, 利用草案 draft-ietf-mpls-explicit-resource-control-bundle 所才广展的信令机制生成 目应的 ERO和 ERO子对象,这些对象显式地指明标签交换路径所经过的捆束链路、 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步骤 3 : 源节点发起连接的分布式建立过程, 将步骤 2生成的 ERO和 ERO子对象放入 Path消息中。 此时, 源节点需要在非捆束链路或 ERO子对 象所显式指定的成员链路范围内进行波长分配, 并且在被指定出来的成员链 路或 TE链路(非捆束链路) 上, 为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夺这 些可用的波长放入 Path消息中的 Label Set对象中, 最后, 向下游节点发送 Path消息。 步骤 4: 中间节点接收到上游的 Path消息后, 需要在下游的非捆束链路 或 ERO 子对象所显式指定的成员链路范围内进行波长分配, 并且在被指定 出来的成员链路或 TE链路(非捆束链路) 上, 在上游 Label Set对象所指定 波长范围内, 为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波长, 并^1这些可用的波长放入一 个新生成的 Label Set对象, 新生成的 Label Set对象放到 Path消息中, 最 后, 向下游节点发送 Path消息。 步骤 5: 宿节点接收到上游的 Path消息后 , 如果它发现 Label Set对象 指定了多个波长。 可根据本专利所提到的第二预定策略, 选择一条波长。 并 生成一个 Label对象, 将所选择的波长放入该 Label对象中, 并将该 Label 对象放入 Resv消息 , 最后 , 宿节点向上游节点发送 Resv消息。 步骤 6: 中间节点接收到下游的 Resv消息后 ,根据 Label对象所指定的 波长 ,配置传送平面的资源(比如 ROADM或 OXC )。中间节点生成一个 Label 对象, 将所选择的波长放入该 Label对象中, 并将该 Label对象放入 Resv消 息, 最后, 向上游节点发送 Resv消息。 步骤 7: 源节点接收到下游的 Resv消息后 ,才艮据 Label对象所指定的波 长配置传送平面的资源 (比如 ROADM或 OXC )。 方法实施例二与方法实施例一相比, 在方法实施例二中, 由于成员链路 的选择和波长分配是分阶段执行, 存在比较高的阻塞性和冲突性, 另外, 如 果出现冲突, 则需要向上游节点发送 PathErr 消息, 指示相应的错误信息 ( "Component Selecting Error" )„ 可以看出, 采用方法实施例一时, LSP连 接的建立效率较高。 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 在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过程中, 是在连接建立过程中确定成员链路 的, 同时又要求在捆束链路的上游方法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虽 然可以将在这两个方向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的策略作为网络中每个节点的默 认行为, 但是在互联互通的前提下, 每个节点成员链路选择的策略可能都不 相同, 那么就需要在连接建立过程中 , 显式地将这样的要求通告给 LSP上的 每个节点。 草案 draft-bernstein-ccamp-wson-signaling 中才广展 RFC4420 中 的 LSP— ATTRIBUTES对象, 增力。一个" new type lightpath,,标志位, 通知光通道 上的每个节点, 对于双向光通道, 在上游和下游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 道, 要使用相同的波长, 同时利用 rfc3471中的 Label Set对象限定波长的选 择范围。 采用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时, 本发明对 RFC4420 中的 LSP— ATTRIBUTES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增加一个标志位, 用于通告 LSP 上的每个节点 , 在捆束链路的上游和下游方向要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分布的成员链路选择对应两种波长分配方案 ,下面通过方法实施例三和 方法实施例四对这两种方案分别进行说明。 方法实施例三 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 +集中式的波长分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 提供了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 法 , 基于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与集中式的波长分配相结合的体系架构。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的 流程图, 如图 3所示,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302,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 束链路和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步骤 S304,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上述一 个或多个捆束链路和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在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步骤 S306, 所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一预定策, 从每 个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 择同一个成员链路。 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 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而且,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 捆束链路, 在 LSP中用于传输的波长均相同。 其中, 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后预定 位置的成员链路, 例如, 根据成员链路的权重、 剩余带宽等进行排序; 根据 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 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_悱序 , 选择 _悱序后预定位置的 波长, 例如, 才艮据波长的权重等因素进行排序; 才艮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 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 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提供了在捆束链路技术中实现 LSP 建立过程的方案,在捆束链路上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 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 解决了运营商网络运维成本较高、 LSP的信令状态 维护困难、 以及不利于运营商筒化网络管理的问题, 该方案满足运营商筒化 网络管理的需求, 并有效地减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并填补了现有技术的 空白。 该方法采用集中式的波长分配 , 波长(标签)是在捆束链路的范围内进 行分配的。 执行波长分配的实体应该在波长分配过程中, 在上游和下游方向 为双向 LSP所经过的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选择相同的波长, 并通过 ERO 对象显式地指定<捆束链路 /非捆束链路, 标签(波长) >。 如果一个节点从上 游接收到的 Path消息, 携带了本发明提到的标志位的 LSP— ATTRIBUTES对 象, 那么 LSP上的发送 Path消息的每个节点负责捆束链路上的成员链路选 择, 并在捆束链路的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同时选择的成员 链路必须满足 ERO对象中指定的波长(标签)。 因为成员链路的选择和波长 分配是分阶段执行, 所以两者间可能会存在冲突, 如果出现冲突, 执行成员 链路选择的节点需要向上游节点发送 PathErr 消息, 指示相应的错误信息 ( "Component Selecting Error" )。 下面对图 3所示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 1 : 根据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所确定的源节点和宿节点之间的 路由, 执行波长分配的实体应该在波长分配过程中, 在上游和下游方向为双 向 LSP所经过的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选择相同的波长, 并通过 ERO对象 显式地指定 <捆束链路 /非捆束链路, 标签(波长) >。 步骤 2: 源节点发起分布式的连接建立过程, 在信令中携带步骤 1中生 成的 ERO 对象。 这些对象显式地指明标签交换路径所经过的捆束链路和非 捆束链路, 以及这些链路所使用的波长, 并将该 ERO对象放入 Path消息中 , 然后将所指定的波长放入 Path消息中的 Label Set对象中。 步骤 3: 源节点在 Path消息里的 LSP— ATTRIBUTES对象携带 "在两个 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成员链路" 的标志位 (采用其他描 述语言来说明该需求,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果源节点发现在捆束链路 上发送 Path 消息, 则在捆束链路的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一条成员链 路, ERO对象所指定的波长在该成员链路上可用, 如果存在多条满足条件的 可用成员链路, 可根据本专利所提到的第一预定策略, 选择一条成员链路。 最后向下游节点发送 Path消息。 如果没有满足 ERO对象中所指定波长的成 员链路, 则停止后续步骤处理, 并向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 4艮告错误。 步骤 4: 中间节点接收到该 Path消息后 , 如果 LSP— ATTRIBUTES对象 中携带步骤 3中的标志位, 并且需要在捆束链路上发送 Path消息, 则在上游 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一条成员链路, 同时选择的成员链路必须满足 ERO 对象中指定的波长(标签)。 如果存在多条可用的成员链路, 可根据本专利所 提到的第一预定策略, 选择一条成员链路。 如果没有满足 ERO 对象中所指 定波长的成员链路, 则向上游节点发送 PathErr 消息, 指示相应的错误信息 ( "Component Selecting Error" )。 步骤 5: 宿节点接收到上游的 Path消息后 , 根据 ERO对象所指定的波 长, 配置传送平面的资源(ROADM或 OXC ), 并将 ERO对象所指定的波长 放到 Label对象里 , 最后 , 宿节点向上游节点发送 Resv消息。 步骤 6: 中间节点接收到下游的 Resv消息后 ,根据 Label对象所指定的 波长 ,配置传送平面的资源(比如 ROADM或 OXC )。中间节点生成一个 Label 对象, 将所选择的波长放入该 Label对象中, 并将该 Label对象放入 Resv消 息, 最后, 向上游节点发送 Resv消息。 步骤 7: 源节点接收到下游的 Resv消息后 ,才艮据 Label对象所指定的波 长配置传送平面的资源 (比如 ROADM或 OXC )。 另外 , 在上述步骤中, 源节点不能在 LSP— ATTRIBUTES对象里指定草 案 draft-bemstein-ccamp-wson-signaling定义的 "new type lightpath" 标志位, 也就是 "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波长" 的标志位, 因为波长是采用集中式手段分配, LSP上的每个节点无法更改。 方法实施例四 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 +分布式的波长分配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 提供了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 法, 基于分布式的成员链路选择与分布式的波长分配相结合的体系架构。 图 4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的 流程图, 如图 4所示,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402,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 LSP所经由的一个或多个捆 束链路和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步骤 S404, 对于所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 其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一预定策 略, 从每个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并根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所选择的 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在 LSP中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 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 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而 且,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捆束链路, 在 LSP中用于传输的波长 均相同。 其中, 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 选择排序后预定 位置的成员链路, 例如, 根据成员链路的权重、 剩余带宽等进行排序; 根据 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 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_悱序 , 选择 _悱序后预定位置的 波长, 例如, 才艮据波长的权重等因素进行排序; 才艮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 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 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提供了在捆束链路技术中实现 LSP 建立过程的方案,在捆束链路上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 员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为 LSP的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解决了运营商网络运维成本较高、 LSP的信令状态 维护困难、 以及不利于运营商筒化网络管理的问题, 该方案满足运营商筒化 网络管理的需求, 并有效地减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并填补了现有技术的 空白。 采用分布式的波长分配, 对于同时满足在两个方向上, 既要选择相同的 成员链路, 又要选择该成员链路上相同的波长情况, 就需要结合本发明提到 的 "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成员链路" 和草案 draft-bernstein-ccamp-wson-signaling才广展的" new type lightpath"标志位, 在连 接建立过程中, 显式地通告 LSP上的每个节点, 在捆束链路的上游和下游方 向既要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又要在被选择出来的成员链路上, 为上游和下 游方向选择相同的波长。 下面对图 4所示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 1 : 源节点才艮据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所确定的源节点和宿节点 之间的路由, 利用现有技术生成相应的 ERO 对象, 指明标签交换路径所经 过的捆束链路和非捆束链路, 并将该 ERO对象放入 Path消息中。 源节点在 Path消息里的 LSP— ATTRIBUTES对象指明 "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 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成员链路" 和 "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 相同的波长" 的标志位。 如果源节点发现需要在捆束链路上发送 Path消息, 则在上游和下游方向选择相同的一条成员链路 , 该成员链路必须存在一些波 长满足在上游和下游方向均可用, 源节点将该成员链路上这些满足条件的波 长放入 Label Set对象中。 如果存在多条满足条件的可用成员链路, 可根据本 专利所提到的第一预定策略, 选择一条成员链路。 如果没有满足提条件的成 员链路或者波长 , 则停止后续步骤的处理。否则, 向下游节点发送 Path消息。 步骤 2: 中间节点接收到上述 Path消息后 , 如果 LSP— ATTRIBUTES对 象里指明 "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波长" 和 "在两 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成员链路,,, 则存在以下三种情 况: 情况一: 如果中间节点要在捆束链路上发送 Path 消息 , 则中间节点会 判断在该捆束链路上是否存在一条成员链路, 该成员链路必须存在一些波长 满足在上游和下游方向均可用, 并且这些可用波长满足 Label Set要求, 如果 存在多条满足条件的可用成员链路, 可根据本专利所提到的第一预定策略, 选择一条成员链路。 如果没有满足提条件的成员链路, 则停止后续步骤的处 理。如果有满足条件的可用成员链路,就将所选择的成员链路上满足 Label Set 要求的这些可用的波长拷贝到 Label Set对象里。 情况二: 如果中间节点在非捆束链路上发送 Path 消息, 则中间节点会 判断在该非捆束链路上两个方向上相同的可用波长是否满足 Label Set 的要 求, 如果有满足条件的可用波长, 就将这些可用的波长拷贝到 Label Set对象 里。 情况三:如果中间节点判断出在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上均没有满足条 件的成员链路或可用波长, 中间节点会向上游发送 PathErr 消息, 同时携带 "Routing problem/Label Set" 错误信息。 中间节点把新生成的 Label Set对象放到 Path消息中, 最后, 向下游节 点发送 Path消息。 步骤 3:中间节点接收到该 Path消息后 ,如果 Path消息携带了 Upstream Label, 则直接向上游发送 PathErr消息, 同时携带 " Unknown Attributes TLV" 错误信息。 步骤 4: 宿节点接收到 Path消息后 , 它发现 Label Set对象指定了多个 波长。 可根据本专利所提到的第二预定策略, 选择一条波长。 宿节点生成一 个 Label对象, 将选择的波长放入该 Label对象中, 并将该 Label对象放入 Resv消息 , 最后 , 宿节点节点向上游节点发送 Resv消息。 步骤 5: 中间节点接收到 Resv消息后, 如果 LSP— ATTRIBUTES对象里 指明 "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波长" 和 "在两个不 同方向上的单向光通道需要使用相同的成员链路" , 则中间节点会根据 Label 对象中指定的波长, 在所选择的成员链路上对两个方向分配该波长值, 并配 置 ROADM或者 OXC。 步骤 6: 源节点接收到下游的 Resv消息后 ,才艮据 Label对象所指定的波 长, 配置 ROADM或者 OXC。 在上述步骤中, 为了达到筒化网络管理的要求, 连接的源节点需要明确 通知连接上的每个节点: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上, 既要选择相同的成员链 路, 又要为该成员链路选择相同的波长。 本实施例对 RFC4420 中的 LSP— ATTRIBUTES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增力。一个 "Same Component Link Selecting Desired" 标志位, 用于通告 LSP上的每个节点, 在捆束链路的上游 和下游方向要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不但适用于 WSON网络, 从控制其 他类型网络的控制平面角度来看 ,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网络的网络 , 对于在其他网络中实施本发明所述的方法, 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上所述, 借助于本发明提供的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 法,对于 WSON中波长连续性约束问题和运营商筒化网络管理的需求, 解决 了波长自动交换光网络中捆束链路的成员链路选择问题, 满足了 RWA需要 在两个方向上, 既要选择相同的成员链路, 又要选择该成员链路上相同的波 长的需求, 并且有效地减低了运营商的运营成本(OPEX )。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发明的^^申和 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之内。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标签交换路径 LSP 所经由的一个或 多个捆束链路与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所述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一预定策略,从每个捆束链路 中选择成员链路;
所述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确定所选择的每 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在所述 LSP中可以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 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 目同。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获知所有成员链路的参数信息, 其 中, 所述参数信息包括: 每个捆束链路包括的所有成员链路、 每个成员 链路支持的所有波长的信息, 其中, 每个成员链路支持的所有波长的信 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信息、 成员链路的波长约束 信息。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捆束链路, 在所述 LSP 中用于 传输的波长均相同。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 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4非序 ,选择 4非 序后预定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选 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根据权利要求 1至 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定 策略包括以下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选择排序后预 定位置的波长;
根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 从可用波长中 , 选择被使用 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标签交换路径 LSP 所经由的一个或 多个捆束链路和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所述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一预定策略,从每个捆束链路 中选择成员链路;
所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确定所选择 的每个成员链路在所述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以及所确定的每个非 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所述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每个非捆束链路在所 述 LSP中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 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 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4非序 ,选择 4非 序后预定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8.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 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选择排序后预 定位置的波长;
根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 从可用波长中 , 选择被使用 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9. 根据权利要求 6至 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 其特征在于 ,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捆束链路, 在所述 LSP 中用于 传输的波长均相同。
10. 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标签交换路径 LSP 所经由的一个或 多个捆束链路与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所述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确定所述一个或 多个捆束链路和所述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在所述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 波长;
所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的上游节点才艮据第一预定策略,从每个捆束 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 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 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4非序 ,选择 4非 序后预定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 之一:
在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
选择排序后预定位置的波长;
根据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从可用波长 中 , 选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或非捆束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13. 才艮据权利要求 10至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捆束链路, 在所述 LSP 中用于 传输的波长均相同。
14. 一种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路由计算和波长分配实体确定标签交换路径 LSP 所经由的一个或 多个捆束链路和一个或多个非捆束链路;
对于所确定的每个捆束链路, 其上游节点根据第一预定策略, 从所 述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并才艮据第二预定策略, 确定所选择的每个 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在所述 LSP中可用于传输的波长;
其中, 对于每个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选择同一个成员 链路, 并对于选择的每个成员链路和每个非捆束链路, 在上游方向和下 游方向选择的波长也相同。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策略包括以下 之一:
在捆束链路中随机选择成员链路;
对捆束链路中的所有可用成员链路按照预定规则进行 4非序 ,选择 4非 序后预定位置的成员链路;
根据捆束链路中成员链路被使用过的次数,从可用的成员链路中选 择被使用过次数最多的成员链路; 根据网络负载从捆束链路中选择成员链路。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定策略包括以下 之一:
在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随机选择;
对成员链路的所有可用波长按照预定规则进行排序 ,选择排序后预 定位置的波长;
才艮据成员链路中波长被使用过的次数 , 从可用波长中 , 选选择被使 用过次数最多的波长;
根据网络负载从成员链路的可用波长中进行选择。
17. 根据权利要求 14至 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对于选择的所有成员链路和所有非捆束链路, 在所述 LSP 中用于 传输的波长均相同。
PCT/CN2009/073946 2009-03-20 2009-09-15 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WO2010105468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19070A CN101841739A (zh) 2009-03-20 2009-03-20 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CN200910119070.8 2009-03-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05468A1 true WO2010105468A1 (zh) 2010-09-23

Family

ID=42739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09/073946 WO2010105468A1 (zh) 2009-03-20 2009-09-15 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41739A (zh)
WO (1) WO20101054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4779A (zh) * 2021-11-05 2022-03-0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路由评价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7976B (zh) * 2011-08-25 2017-03-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算路处理方法、装置及节点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8447A1 (en) * 2000-08-09 2002-02-14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ing packets over parallel links between neighbor nodes
WO2004032434A1 (ja) * 2002-10-02 2004-04-15 Fujitsu Limited 伝送システム
CN1523790A (zh) * 2003-02-21 2004-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光网络中的链路绑定方法
US20050160171A1 (en) * 2003-12-22 2005-07-2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bandwidth management of bundled links
CN101051957A (zh) * 2007-03-23 2007-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状态以及捆绑链路状态动态调整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8447A1 (en) * 2000-08-09 2002-02-14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ing packets over parallel links between neighbor nodes
WO2004032434A1 (ja) * 2002-10-02 2004-04-15 Fujitsu Limited 伝送システム
CN1523790A (zh) * 2003-02-21 2004-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光网络中的链路绑定方法
US20050160171A1 (en) * 2003-12-22 2005-07-2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bandwidth management of bundled links
CN101051957A (zh) * 2007-03-23 2007-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状态以及捆绑链路状态动态调整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 FU: "Link Bundle in Wavelength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s draft-xihua-ccamp-wson-link-bundle-01.", NETWORK WORKING GROUP INTERNET-DRAFT, 3 March 2009 (2009-03-03), pages 4,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http://tools.ietf.org/pdf/draft-xihua-ccamp-wson-link-bundle-01.pdf>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4779A (zh) * 2021-11-05 2022-03-0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路由评价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4124779B (zh) * 2021-11-05 2023-06-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路由评价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1739A (zh)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74307B2 (ja) ラベルスイッチパスの経路制御方法
Zang et al. Dynamic lightpath establishment in wavelength routed WDM networks
Oki et al. Framework for PCE-based inter-layer MPLS and GMPLS traffic engineering
Awduche et al. Internet traffic engineering using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
US7340169B2 (en) Dynamic route discovery for optical switched networks using peer routing
US20050030951A1 (en) Reservation protocol signaling extensions for optical switched networks
US20130232193A1 (en) Control-Plane Interface Between Layers in a Multilayer Network
JP2006527543A (ja) 光ネットワーク・トポロジ・データベースおよび光ネットワーク・オペレーション
JP2008503117A (ja) エンド・ツー・エンドのサービス品質の信頼性の保証を実現する方法
JP2005252368A (ja) 経路計算システム、経路計算方法、及び通信ノード
WO2004032434A1 (ja) 伝送システム
Batayneh et al. Optical network design for a multiline-rate carrier-grade Ethernet under transmission-range constraints
CN101616054A (zh) 一种旁路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及路由器
JP2009060673A (ja) 経路計算システム、経路計算方法、及び通信ノード
US20080320153A1 (en) Resource Management Device For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ith Inter-Node Connections Associated With Shared Resource Preemption Rights and Resource Access Priority Rights
WO2010105468A1 (zh) 基于链路捆束的标签交换路径选择方法
Yu Intercarrier interdomain control plane for global optical networks
Wei et al. Availability guarantee in survivable WDM mesh networks: A time perspective
Manolova et al. On the efficiency of BGP-TE extensions for GMPLS multi-domain routing
Liu et al. GMPLS-based control plane for optical networks: early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Verdi et al. Policy-based admission control in GMPLS optical networks
Ghimire et al. A token-based routing mechanism for GMPLS-controlled WDM networks
Yu et al. Collaborative user-centric lambda-grid over wavelength-routed network
Simmons et al. Dynamic optical networking
Sabella et al. Traffic Engineering in next generation multi-layer networks based on the GMPLS paradig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098417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098417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