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3077U - 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3077U
TWM653077U TW112211536U TW112211536U TWM653077U TW M653077 U TWM653077 U TW M653077U TW 112211536 U TW112211536 U TW 112211536U TW 112211536 U TW112211536 U TW 112211536U TW M653077 U TWM653077 U TW M65307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light
angle
light guid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11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志勵
夏希琞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530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3077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照明裝置包括主體、固定設置在主體第一位置的第一發光組件、固定設置在主體第二位置的第二發光組件、檢測組件和控制組件。檢測組件檢測使用者信息並反饋至控制組件,控制組件根據信息控制第二發光組件照亮第一區域或者控制第一發光組件和第二發光組件同時照亮第二區域。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結構的設置,提供一種發光組件固定但自動根據使用者面部朝向調整照明位置的照明裝置。照明裝置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照明位置,提升使用者體驗,並且具有簡單且不活動的發光組件和主體,整體結構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耐久度。

Description

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
本實用新型涉及智能家電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
在昏暗的環境下,屏幕發出的光亮較為刺眼,使用者在長時間觀看屏幕的情况下,容易引起視疲勞和視力的下降,因此需要在屏幕上增加光源以緩解屏幕亮光的刺激。並且,當使用者使用屏幕周側的鍵盤和桌面時,屏幕周側區域也需要照明。
現有的屏幕掛燈結構通常利用複數個橫折和/或縱折結構,或是設置球型關節等地機械關節使得掛燈進行左右、旋轉、上下伸縮等調整。掛燈較為複雜的結構使得産品不耐摔,結構接觸面需保養否則易氧化等缺點。並且,此種掛燈位置上的調整大多需要使用者手動調整,會降低使用者閱讀的專注力。
有鑒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根據使用者面部朝向自動改變照明光線的方向。並且不設置移動件,提升産品的可靠性和耐久度。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照明裝置包括:主體、第一發光組件、第二發光組件、檢測組件以及控制組件。第一發光組件固定設置在主體的第一位置。第二發光組件固定設置在主體的第二位置。檢測組件設置在主體靠近使用者一側,並被配置檢測使用者的信息。控制組件分別與檢測組件、第一發光組件和第二發光組件電連接。其中,控制組件根據檢測組件檢測的信息控制第二發光組件照亮第一區域或控制第一發光組件和第二發光組件照亮第二區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發光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一導光機構,第二發光組件包括第二光源和第二導光機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發光組件和第二發光組件包括分別設置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周側的第一導光片、第二導光片和第三導光片,第一導光片設置在第一光源遠離第二光源一側,第三導光片設置在第二光源遠離第一光源一側,第二導光片設置在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之間。第一導光片、第二導光片和第一槽底包圍形成第一導光機構,第一光源設置在第一槽底上。第二導光片、第三導光片和第二槽底包圍形成第二導光機構,第二光源設置在第二槽底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光片朝向第二導光片一側具有依次遠離第一光源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中每兩個平面之間具有夾角。第二導光片朝向第一導光片一側包括沿遠離第一光源方向依次設置的第四平面、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第四平面、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中每兩個平面之間具有夾角。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均向遠離第一光源方向傾斜,第一平面與第一槽底之間的第一夾角為鈍角,第二平面與第一平面之間的第二夾角為鈍角,第三平面與第二平面之間的第三夾角為鈍角。第四平面、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均向遠離第一光源方向傾斜,第四平面與第一槽底之間的第四夾角為鈍角,第五平面與第四平面之間的第五夾角為鈍角,第六平面與第五平面之間的第六夾角為鈍角。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夾角的角度為150°~180°,第三夾角的角度為150°~180°,第五夾角的角度為130°~150°。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光片朝向第三導光片一側具有依次遠離第二光源的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和第九平面,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和第九平面中每兩個導光平面之間具有夾角。第三導光片朝向第二導光片一側包括向遠離第二光源方向依次設置的第十平面和第十一平面,第十平面和第十一平面之間具有夾角。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和第九平面均向遠離第二光源方向傾斜,第七平面與第二槽底之間的第七夾角為鈍角,第八平面與第七平面之間的第八夾角為鈍角,第九平面與第八平面之間的第九夾角為鈍角。第十平面和第十一平面均向遠離第二光源方向傾斜,第十平面與第二槽底之間的第十夾角為直角,第十一平面與第十平面之間的第十一夾角為鈍角。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九夾角的角度為130°~160°,第十一夾角的角度為140°~160°。
在一些實施例中,檢測組件包括攝像頭和補光模組。
在一些實施例中,檢測組件還包括套設在攝像頭和補光模組外側的外殼,外殼反射可見光並透射紅外線,補光模組為紅外線補光燈。
在一些實施例中,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還包括固定照明裝置的固定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件具有與待安裝設備形狀相匹配的彎折結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照明裝置包括主體、固定設置在主體第一位置的第一發光組件、固定設置在主體第二位置的第二發光組件、檢測組件和控制組件。檢測組件檢測使用者信息並反饋至控制組件,控制組件根據信息控制第二發光組件照亮第一區域或者控制第一發光組件和第二發光組件同時照亮第二區域。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結構的設置,提供一種發光組件固定但自動根據使用者姿勢調整照明位置的照明裝置。照明裝置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照明位置,提升使用者體驗,並且具有簡單且不活動的發光組件和主體,整體結構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耐久度。
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申請進行描述,但是本申請並不僅僅限於這些實施例。在下文對本申請的細節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部分。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沒有這些細節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申請。為了避免混淆本申請的實質,公知的方法、過程、流程、元件和電路並沒有詳細叙述。
此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圖都是為了說明的目的,並且附圖不一定是按比例繪製的。
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係,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况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申請中的具體含義。
為易於說明,諸如「內」、「外」、「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等的空間相關術語在此被用於描述圖中例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的關係。將理解的是,空間相關術語可意欲包含設備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圖中描繪的方位之外的不同的方位。例如,如果圖中的設備被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它元件或特徵「下方」或「之下」的元件於是將被定位為在該其它元件或特徵「上方」。因而,示例術語「下方」能包含上方和下方的方位二者。設備可以以其它方式被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它方位),並且在此使用的空間相關描述詞應該被相應地解釋。
除非上下文明確要求,否則整個申請文件中的「包括」、「包含」等類似詞語應當解釋為包含的含義而不是排他或窮舉的含義;也就是說,是「包括但不限於」的含義。
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的側視圖。照明裝置包括主體100、第一發光組件210、第二發光組件220、檢測組件300和控制組件700。第一發光組件210和第二發光組件220分別固定設置在主體10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檢測組件300設置在主體100靠近使用者一側。控制組件700設置在主體100內部並分別與第一發光組件210、第二發光組件220和檢測組件300電連接。檢測組件300檢測使用者的信息並發送至控制組件700,控制組件700分析得出使用者此時面部朝向。當控制組件700分析得知使用者此時面部朝向屏幕時,控制組件700控制第二發光組件220開啓並照亮第一區域A。當控制組件700分析得知使用者此時面部朝向屏幕前的桌面時,控制組件700控制第一發光組件210和第二發光組件220同時開啓並照亮第二區域B。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組件210包括第一光源211和第一導光機構212。第一光源211設置在第一導光機構212內側,第一導光機構212通過自身結構調整第一光源211的出射光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源211為LED(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燈板,第一導光機構212內壁的材料包括反光材料。
進一步地,第二發光組件220包括第二光源221和第二導光機構222。第二光源221設置在第一導光機構212內側,第二導光機構222通過自身結構調整第二光源221的出射光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光源221為LED(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燈板,第二導光機構222內壁的材料包括反光材料。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局部側視圖。第一發光組件210和第二發光組件220包括設置在主體10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周側的第一導光片230、第二導光片240和第三導光片250。第一導光片230設置在第一光源211遠離第二光源221一側,第三導光片250設置在第二光源221遠離第一光源211一側,第二導光片240設置在第一光源211和第二光源221之間。也即,第一導光片230和第二導光片240設置在第一光源211相對兩側,第二導光片240和第三導光片250設置在第二光源221相對兩側。
進一步地,第一導光片230和第二導光片240之間具有第一槽底213,第一光源211設置在第一槽底213上。第一導光片230、第二導光片240和第一槽底213包圍形成第一導光機構212。第二導光片240和第三導光片250之間具有第二槽底223,第二光源221設置在第二槽底223上。第三導光片250、第二導光片240和第二槽底223包圍形成第二導光機構222。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槽底213和第二槽底223均為平面,從而使得導光片更易於安裝。第一槽底213和第二槽底223之間具有一定角度,二者夾角為鈍角,分別安裝在第一槽底213和第二槽底223上的第一光源211和第二光源221之間也具有相同角度。夾角的設置可以使得第一光源211和第二光源221同時開啓時二者的出射光的邊界可以柔和合併,避免産生明顯亮紋,還可以增大第一光源211和第二光源221同時開啓時的總照射面積。
關於第一導光機構212,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角度的照明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第一導光片230朝向第二導光片240和第一光源211的側面上具有第一平面231、第二平面232和第三平面233。第一平面231、第二平面232和第三平面233依次遠離第一光源211,且第一平面231、第二平面232和第三平面233中每兩個平面之間具有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平面231、第二平面232和第三平面233的每個平面為矩形平面,第一平面231、第二平面232和第三平面233的材料包括反光材料,使第一平面231、第二平面232和第三平面233具有良好的光線反射能力。
進一步地,第一平面231、第二平面232和第三平面233遠離第一光源211一側均向遠離第一光源211出射光線的方向傾斜。第一光源211為LED燈板,第一光源211出射光線的角度為120°。第一平面231的側邊與第一槽底213的側邊相連,第一平面231設置在第一光源211一側,當第一光源211出射光線,第一平面231對出射光進行快速收斂,提升光線效率並降低功耗。第二平面232一邊與第一平面231遠離第一槽底213一側的側邊相連,第二平面232使收斂後的光束轉折,使得光線向設計出光位置和範圍射出。第三平面233的一邊與第二平面232遠離第一平面231一側的側邊連接,第三平面233對單方向偏角光線進行收斂。
如圖2所示,第一平面231與第一槽底213之間的第一夾角2311為鈍角。第二平面232與第一平面231之間的第二夾角2321為鈍角,具體角度為150°~180°。第三平面233與第二平面232之間的第三夾角2331為鈍角,具體角度為150°~180°。每個夾角的具體角度可以根據不同的照明位置範圍需求以來進行調整的。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角度的照明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第二導光片240朝向第一導光片230和第一光源211的側面上具有第四平面241、第五平面242和第六平面243。第四平面241、第五平面242和第六平面243依次遠離第一光源211,且第四平面241、第五平面242和第六平面243中每兩個平面之間具有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四平面241、第五平面242和第六平面243的每個平面為矩形平面,第四平面241、第五平面242和第六平面243的材料包括反光材料,使第四平面241、第五平面242和第六平面243具有良好的光線反射能力。
進一步地,第四平面241、第五平面242和第六平面243遠離第一光源211一側均向遠離第一光源211出射光線的方向傾斜。第一光源211為LED燈板,第一光源211出射光線的角度為120°。第四平面241的側邊與第一槽底213的側邊相連,第四平面241設置在第一光源211一側,當第一光源211出射光線,第四平面241對出射光進行快速收斂,提升光線效率並降低功耗。第五平面242一邊與第四平面241遠離第一槽底213一側的側邊相連,第五平面242使收斂後的光束轉折,使得光線向設計出光位置和範圍射出。第六平面243的一邊與第五平面242遠離第四平面241一側的側邊連接,第六平面243對單方向偏角光線進行收斂。第六平面243還可以使得第一發光組件210的出射光對第二發光組件220的出射光進行讓位,使得兩個發光組件同時發光時候出射光的邊界可以柔和合併,避免産生明顯亮紋。
如圖2所示,第四平面241與第一槽底213之間的第四夾角2411為鈍角。第五平面242與第四平面241之間的第五夾角2421為鈍角,具體角度為130°~150°。第六平面243與第五平面242之間的第六夾角2431為鈍角。為更好避讓第二發光組件220的出射光,第六夾角2431大於180°。
關於第二導光機構222,如圖3所示,第二導光片240朝向第三導光片250和第二光源221的側面具有第七平面244、第八平面245和第九平面246。第七平面244、第八平面245和第九平面246依次遠離第二光源221,且第七平面244、第八平面245和第九平面246中每兩個導光平面之間具有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七平面244、第八平面245和第九平面246中每個導光平面為矩形平面,第七平面244、第八平面245和第九平面246的材料包括反光材料,使第七平面244、第八平面245和第九平面246具有良好的光線反射能力。
進一步地,第七平面244、第八平面245和第九平面246均向遠離第二光源221方向傾斜。第二光源221為LED燈板,第二光源221出射光線的角度為120°。第七平面244的側邊與第二槽底223的側邊相連,第七平面244設置在第二光源221一側,當第二光源221出射光線,第七平面244對出射光進行快速收斂,提升光線效率並降低功耗。第八平面245一邊與第七平面244遠離第二槽底223一側的側邊相連,第八平面245使收斂後的光束轉折,使得光線向設計出光位置和範圍射出。第九平面246的一邊與第八平面245遠離第七平面244一側的側邊連接,第九平面246對單方向偏角光線進行收斂。
如圖2所示,第七平面244與第二槽底223之間的第七夾角2441為鈍角,其角度略大於90°。第八平面245與第七平面244之間的第八夾角2451為鈍角,其角度大於180°。第九平面246與第八平面245之間的第九夾角2461為鈍角,第九夾角2461的角度為130°~160°。
如圖4所示,第三導光片250朝向第二導光片240和第二光源221的側面具有第十平面251和第十一平面252。第十平面251和第十一平面252向遠離第二光源221方向依次設置,並且第十平面251和第十一平面252之間具有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十平面251和第十一平面252皆為為矩形平面,第十平面251和第十一平面252的材料包括反光材料,使第十平面251和第十一平面252具有良好的光線反射能力。
進一步地,第十平面251和第十一平面252遠離第二光源221一側均向遠離第二光源221出射光線方向傾斜。第二光源221為LED燈板,第二光源221出射光線的角度為120°。第十平面251的側邊與第二槽底223的側邊相連,第十平面251設置在第二光源221一側,當第二光源221出射光線,第十平面251對出射光進行快速收斂,提升光線效率並降低功耗。第十一平面252一邊與第十平面251遠離第二槽底223一側的側邊連接,第十一平面252對單方向偏角光線進行收斂的同時阻止第一發光組件210或第二發光組件220的雜光直接照射到屏幕600上,避免光線照射到屏幕600上影響使用者觀看。為更好遮蔽雜光,第十一平面252遠離第十平面251一側的端部向遠離照明裝置方向沿伸,第三導光片250的長度大於等於第二導光片240。
如圖2所示,第十平面251與第二槽底223之間的第十夾角2511為直角或鈍角。第十一平面252與第十平面251之間的第十一夾角2521為鈍角,第十一夾角2521的角度為140°-160°。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的剖視圖。在本實施例中,檢測組件300包括攝像頭310和補光模組320。補光模組320向使用者射出光線,攝像頭310捕捉使用者人臉畫面。檢測組件300還包括套設在攝像頭310和補光模組320外側的外殼330。在本實施例中,外殼330使用透明塑膠材料外加特殊油墨塗層。特殊油墨塗層可以允許紅外線補光燈的工作波長通過,而不允許可見光波長通過。從而在檢測組件300正常工作並捕捉使用者信息時,使用者憑藉人眼無法透過殼件300看到內部元件,提升整體機構的美觀度。由於外殼330反射可見光並透射紅外線,補光模組320為紅外線補光燈。在本實施例中,外殼330的透明塑料外殼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或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材質,特殊油墨塗層為紅外線透射膜(IRF,Infrared ray film)。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組件210和第二發光組件220通過開啓和關閉可以構成兩種照明模式。分別是只有第二發光組件220開啓並照亮第一區域A的第一照明模式和第一發光組件210、第二發光組件220同時開啓並照亮第二區域B的第二照明模式。在檢測組件300獲取使用者人臉畫面並傳輸給控制組件700後,控制組件700基於「人臉面部法向量追踪(head position)」的算法技術獲得此時使用者面部傾角並匹配此時使用者需要的照明模式,控制組件700基於對使用者需要的照明模式的結論將發光組件調整為不同的照明模式。
進一步地,本申請還包括固定照明裝置的固定件400。固定件400可以為支架、架子或其他可以被配置固定照明裝置的固定結構。如圖3所示,固定件400具有與待安裝設備形狀相匹配的彎折結構410。彎折結構410可以將照明裝置固定在待安裝結構的頂部。當待安裝設備為放置在桌面上的屏幕時,彎折結構410固定在屏幕背側並將主體100固定在屏幕頂部。主體100還包括向使用者方向(屏幕正面方向)沿伸的固定端部,固定端朝向桌面一側包括遠離屏幕靠近使用者的第一位置和相對靠近屏幕的第二位置。第二發光組件220位於主體100的第二位置,第二發光組件220開啓後,部分出射的光線與屏幕平行。第十一平面252防止第一發光組件210和第二發光組件220的射出光照射到屏幕上。第一發光組件210位於第一位置,第一發光組件210開啓後,可以照亮屏幕前的鍵盤區域。檢測組件300設置在固定端朝向使用者一側的平面並獲取使用者人臉數據。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的一種使用場景示意圖。照明裝置500設置在屏幕600頂部,檢測組件300的檢測範圍為圖中點劃線框出的檢測區域C。當使用者坐在椅子上看向屏幕600時,檢測組件300可以捕捉到此時使用者的畫面,控制組件700根據檢測組件300反饋的畫面得出此時使用者的面部法向量(圖中虛線箭頭)指向屏幕600。控制組件700基於得出的使用者的面部法向量判斷此時對應第一照明模式,由此控制發光組件處於第一照明模式,即第二發光組件220開啓並照亮第一區域A。此時照明裝置500照亮屏幕600,提升使用者的屏幕600觀看體驗並保護使用者的視力健康。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的另一種使用場景示意圖。照明裝置500設置在屏幕600頂部,檢測組件300的檢測範圍為圖中點劃線框出的檢測區域C。當使用者坐在椅子上看向屏幕600前側的桌面時,檢測組件300捕捉到此時使用者的畫面,控制組件700根據檢測組件300反饋的畫面得出此時使用者的面部法向量(圖中虛線箭頭)指向屏幕600前的桌面。控制組件700基於得出的使用者的面部法向量判斷此時對應第二照明模式,由此控制發光組件處於第二照明模式,即第一發光組件210、第二發光組件220同時開啓並照亮第二區域B。此時照明裝置500照亮屏幕600以及屏幕600前的桌面,提升使用者的屏幕600觀看體驗並為使用者打字或在桌面撰寫提供照明。
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組件還具有只有第一發光組件210開啓的第三照明模式。當檢測組件300檢測使用者的頭部法向量在指向屏幕和指向屏幕前的桌面之間經常轉動,控制組件700控制發光組件開啓第二照明模式。當檢測組件300檢測使用者的頭部法向量長時間指向屏幕前的桌面,控制組件700控制發光開啓第三照明模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組件700還具有定時功能。使用者可以設置控制組件700定時或定期的開啓或轉換照明模式。例如,使用者在上午和下午打開照明裝置時,控制組件700自動開啓僅照亮屏幕的第一照明模式,使用者在晚上打開照明裝置時,控制組件700自動開啓第二照明模式。
進一步地,控制組件700連網並實時獲取每日的日落時間,使用者在日出後打開照明裝置時,控制組件700開啓第一照明模式。使用者在日落後打開照明裝置時,控制組件700自動開啓第二照明模式。
此外,面部法向量方向基本等同於使用者的目光注視方向,控制組件700可以在獲得使用者面部法向量的同時將數據傳輸至伺服器,伺服器匯總使用者長期的面部法向量數據,可以收集「使用者閱讀習慣」的大數據。
由於面部法向量基本等同於使用者的目光注視方向,在使用者輸入其他身體數據後,控制組件700可以根據使用者面部法向量的位置和朝向判斷此時使用者的坐姿。照明裝置還可以設置提示裝置,當控制組件700分析此時使用者坐姿不正確時,提示裝置提醒使用者此時坐姿問題。
進一步地,照明裝置還可以設置在其他需要多種照明模式的區域進行自動照明。例如,可以作為電視背景牆照明,當檢測到使用者注視電視時開啓電視屏幕區域的照明,提升使用者觀看體驗。當檢測到使用者沒有注視屏幕時,開啓整個房間的照明,便於使用者進行其他操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照明裝置還可以用於重點顯示。例如,可以用作裝置上的顯示燈。當檢測到使用者注視該區域,控制組件700控制發光組件開啓並作顯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該照明裝置包括主體、固定設置在主體第一位置的第一發光組件、固定設置在主體第二位置的第二發光組件、檢測組件和控制組件。檢測組件檢測使用者信息並反饋至控制組件,控制組件根據信息控制第二發光組件照亮第一區域或者控制第一發光組件和第二發光組件同時照亮第二區域。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結構的設置,提供一種發光組件固定但自動根據使用者姿勢調整照明位置的照明裝置。照明裝置無需使用者自行調整照明位置,提升使用者體驗,並且具有簡單且不活動的發光組件和主體,整體結構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耐久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選實施例,並不用於限制本申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改動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之內。
100:主體 210:第一發光組件 211:第一光源 212:第一導光機構 213:第一槽底 220: 第二發光組件 221:第二光源 222:第二導光機構 223:第二槽底 230:第一導光片 231:第一平面 2311:第一夾角 232:第二平面 2321:第二夾角 233:第三平面 2331:第三夾角 240:第二導光片 241:第四平面 2411:第四夾角 242:第五平面 2421:第五夾角 243:第六平面 2431:第六夾角 244:第七平面 2441:第七夾角 245:第八平面 2451:第八夾角 246:第九平面 2461:第九夾角 250:第三導光片 251:第十平面 2511:第十夾角 252:第十一平面 2521:第十一夾角 300:檢測組件 310:攝像頭 320:補光模組 330:外殼 400:固定件 410:彎折結構 500:照明裝置 600:屏幕 700:控制組件 A:第一區域 B:第二區域 C:檢測區域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徵和優點將更為清楚,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的側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局部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角度的照明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角度的照明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的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的一種使用場景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的另一種使用場景示意圖。
100:主體
210:第一發光組件
211:第一光源
212:第一導光機構
220:第二發光組件
221:第二光源
222:第二導光機構
300:檢測組件
400:固定件
700:控制組件

Claims (13)

  1. 一種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包括: 一主體(100); 一第一發光組件(210),固定設置在該主體(100)的一第一位置; 一第二發光組件(220),固定設置在該主體(100)的一第二位置; 一檢測組件(300),設置在該主體(100)靠近一使用者的一側,被配置檢測該使用者的一信息;以及 一控制組件(700),分別與該檢測組件(300)、該第一發光組件(210)和該第二發光組件(220)電連接; 其中,該控制組件(700)根據該檢測組件(300)檢測的該信息控制該第二發光組件(220)照亮一第一區域(A)或控制該第一發光組件(210)和該第二發光組件(220)照亮一第二區域(B)。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組件(210)包括一第一光源(211)和一第一導光機構(212),該第二發光組件(220)包括一第二光源(221)和一第二導光機構(222)。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組件(210)和該第二發光組件(220)包括分別設置在該第一光源(211)和該第二光源(221)的周側的一第一導光片(230)、一第二導光片(240)和一第三導光片(250),該第一導光片(230)設置在該第一光源(211)遠離該第二光源(221)的一側,該第三導光片(250)設置在該第二光源(221)遠離該第一光源(211)的一側,該第二導光片(240)設置在該第一光源(211)和該第二光源(221)之間; 該第一導光片(230)、該第二導光片(240)和一第一槽底(213)包圍形成一第一導光機構(212),該第一光源(211)設置在該第一槽底(213)上; 該第二導光片(240)、該第三導光片(250)和一第二槽底(223)包圍形成一第二導光機構(222),該第二光源(221)設置在該第二槽底(223)上。
  4.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導光片(230)朝向該第二導光片(240)的一側具有依次遠離該第一光源(211)的一第一平面(231)、一第二平面(232)和一第三平面(233),該第一平面、該第二平面以及該第三平面中每兩個平面之間具有一夾角; 該第二導光片(240)朝向該第一導光片(230)的一側包括沿遠離該第一光源(211)的方向依次設置的一第四平面(241)、一第五平面(242)和一第六平面(243),該第四平面、該第五平面以及該第六平面中每兩個平面之間具有一夾角。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平面(231)、該第二平面(232)和該第三平面(233)均向遠離該第一光源(211)的方向傾斜,該第一平面(231)與該第一槽底(213)之間的一第一夾角(2311)為鈍角,該第二平面(232)與該第一平面(231)之間的一第二夾角(2321)為鈍角,該第三平面(233)與該第二平面(232)之間的一第三夾角(2331)為鈍角; 該第四平面(241)、該第五平面(242)和該第六平面(243)均向遠離該第一光源(211)的方向傾斜,該第四平面(241)與該第一槽底(213)之間的一第四夾角(2411)為鈍角,該第五平面(242)與該第四平面(241)之間的一第五夾角(2421)為鈍角,該第六平面(243)與該第五平面(242)之間的一第六夾角(2431)為鈍角。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夾角(2321)的角度為150°至180°,該第三夾角(2331)的角度為150°~180°,該第五夾角(2421)的角度為130°~150°。
  7.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導光片(240)朝向該第三導光片(250)一側具有依次遠離該第二光源(221)的一第七平面(244)、一第八平面(245)和一第九平面(246),該第七平面、該第八平面以及該第九平面中每兩個導光平面之間具有一夾角; 該第三導光片(250)朝向該第二導光片(240)一側包括向遠離該第二光源(221)的方向依次設置的一第十平面(251)和一第十一平面(252),該第十平面和該第十一平面之間具有夾角。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七平面(244)、該第八平面(245)和該第九平面(246)均向遠離該第二光源(221)的方向傾斜,該第七平面(244)與該第二槽底(223)之間的一第七夾角(2441)為鈍角,該第八平面(245)與該第七平面(244)之間的一第八夾角(2451)為鈍角,該第九平面(246)與該第八平面(245)之間的一第九夾角(2461)為鈍角; 該第十平面(251)和該第十一平面(252)均向遠離該第二光源(221)的方向傾斜,該第十平面(251)與該第二槽底(223)之間的一第十夾角(2511)為直角,該第十一平面(252)與該第十平面(251)之間的一第十一夾角(2521)為鈍角。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九夾角(2461)的角度為130°~160°,該第十一夾角(2521)的角度為140°~160°。
  10.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檢測組件(300)包括一攝像頭(310)和一補光模組(320)。
  11.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檢測組件(300)還包括套設在該攝像頭(310)和該補光模組(320)的外側的一外殼(330),該外殼(330)反射可見光並透射紅外線,該補光模組(320)為紅外線補光燈。
  1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照明裝置還包括固定該照明裝置的一固定件(400)。
  13. 根據請求項12所述的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其中,該固定件(400)具有與一待安裝設備形狀相匹配的一彎折結構(410)。
TW112211536U 2023-09-25 2023-10-25 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 TWM65307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67036 2023-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3077U true TWM653077U (zh) 2024-03-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9859B (zh) 显示器
US10097801B2 (en) Front projection eReader system
US8830067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US10731833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BR112014002448B1 (pt) Dispositivo de captura de projeção
JP2011165577A (ja) 照明器具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CN107110513A (zh) 带有照明系统的厨房成套家具
US20200348896A1 (en) Smart mirror device
WO2019056207A1 (zh) 一种台灯
CN203500942U (zh) 智能台灯装置
TWM653077U (zh) 具多區域照明的照明裝置
KR20180079943A (ko) 웨어러블 장치와 공간증강현실을 이용한 실내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19196091A1 (zh) 助眠系统和助眠方法
CN209819310U (zh) 一种照明灯具
TW201303472A (zh) 投影單元和控制投影單元的方法
CN208335624U (zh) 显示器
CN208090509U (zh) 一种新型智能的吸顶灯
CN207018879U (zh) 一种光照可调台灯
CN206548200U (zh) 一种照明自感应式座椅
US9826592B2 (en) Lamp having illumination modules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 of luminance adjustment
CN206592857U (zh) 灯具及发光设备
TWM445822U (zh) Led感應控制照明裝置
CN217153911U (zh) 台灯
CN218972602U (zh) 节能台灯
CN114909615B (zh) 一种双面led台灯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