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7230U - 水下無人載具 - Google Patents
水下無人載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47230U TWM647230U TW112206575U TW112206575U TWM647230U TW M647230 U TWM647230 U TW M647230U TW 112206575 U TW112206575 U TW 112206575U TW 112206575 U TW112206575 U TW 112206575U TW M647230 U TWM647230 U TW M647230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module
- unmanned vehicle
- underwater unmanned
- un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08010001267 Protein Subunits Protein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189 div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示一種水下無人載具,其包括艦艏模組、艦體模組及艦艉模組,其中,該艦艏模組包括第一設備艙用以搭載探測用設備,該艦體模組包含上殼體及下殼體,其俱為曲面構造並對應設置以共同界定艦載體外艙用以搭載水下無人載具之浮力調節設施及機電設施,艦艉模組包括第二設備艙以搭載水下推進設備,該些個模組係個別以模組化設計所製造而成,並透過特殊設計的固定環所固接,可以依據水下無人載具所執行的任務而置換模組中所需的設備,由於模組化設計,該些個模組便於拆裝及組合,提高其面對任務變化的機動性。
Description
本新型涉及一種無人載具,尤其係用於水面下航行之無人載具,並為電力驅動之水下無人載具。
傳統的水下載具為了水下航行過程中水分滲透導致內部機電設施或探測裝備等損壞,通常聚焦於主體的水密性,設計上加裝密封零件,例如法蘭盤,以鎖固主體外殼達到水密效果;為了兼具水密效果與生產便利性,習知技術更透過串聯多個模組化設計的密封艙體以組裝符合需求的水下載具,該些習知技術的特性難以避免地導致水下載具拆裝與零件更換的過程趨於複雜,從而降低了水下載具因應任務變化的彈性。
為了改善前述先前技術所遭遇的議題,本創作具體提供一種水下無人載具(100),其包括:一艦艏模組(1),其內部形成有一第一設備艙(10);一艦體模組(2),設置於該艦艏模組(1)之一側,其內部形成有一艦載體外艙(20),該艦載體外艙(20)之一端與該第一設備艙(10)相連通,其中,該艦體模組(2)包含:一上殼體(21),其為曲面構造;及一下殼體(22),其為曲面構造,與該上殼體(21)對應設置,以共同界定該艦載體外艙(20);以及一艦艉模組(3),相對於該艦艏模組(1)設置於該艦體模組(2)之另一側,其內部形成有一第二設備艙(30),與該艦載體外艙(20)之另一端相連通,其中,該艦艏模組(1)及該艦體模組(2)之間設置有一第
一固定環(41)以固接該艦艏模組(1)及該艦體模組(2),該艦體模組(2)及該艦艉模組(3)之間設置有一第二固定環(42)以固接該艦體模組(2)及該艦艉模組(3)。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上殼體(21)更設有一第一連接部(a1)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41)之上部,及一第二連接部(a2)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42)之上部;該下殼體(22)更設有一第三連接部(a3)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41)之下部,及一第四連接部(a4)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42)之下部;該第一設備艙(10)更設有一第五連接部(a5)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41),該第二設備艙(30)更設有第六連接部(a6)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42)。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上殼體(21)之內周部及該下殼體(22)之內周部共同界定之內徑相等於該第一固定環(41)之外徑,且相等於該第二固定環(42)之外徑。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第一連接部(a1)及該第二連接部(a2)設置於該上殼體(21)之內周部上,該第三連接部(a3)及該第四連接部(a4)設置於該下殼體(22)之內周部上,該第五連接部(a5)設置於該第一設備艙(10)之內周部上,該第六連接部(a6)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之內周部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上殼體(21)之外周部及該下殼體(22)之外周部共同界定之外徑相等於該第一固定環(41)之外徑,且相等於該第二固定環(42)之外徑。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第一連接部(a1)設置於該上殼體(21)鄰近該艦艏模組(1)之端部上,該第二連接部(a2)設置於該上殼體(21)鄰近該艦艉模組(3)之端部上,該第三連接部(a3)設置於該下殼體(22)鄰近該艦艏模組(1)之端部上,該第四連接部(a4)設置於該下殼體(22)鄰近該艦艉模組(3)之端部上,該第五連接部(a5)設置於該第一設備艙(10)之連通該艦載體外艙(20)
之一第一開口部(101)上,該第六連接部(a6)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連通該艦載體外艙(20)之一第二開口部(102)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艦體模組(2)更包含多個艦體單元(200),兩兩該些個艦體單元(200)之間更設置有一第三固定環(43),其中,該上殼體(21)更包括多個子上殼體(210),與該些個艦體單元(200)對應設置,該下殼體(22)更包括多個子下殼體(220),與該些個艦體單元(200)對應設置,其中,該些個子上殼體(210)之數量相等於該些個子下殼體(220)之數量。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艦艏模組(1)更包括一帽蓋(11),其套設於該第一設備艙(10)上,該艦艉模組(3)更包括一錐形蓋體(31),其套設於該第二設備艙(30)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上殼體(21)更穿設有一第一通孔(p1),該下殼體(22)更穿設有一第二通孔(p2)。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第一通孔(p1)更包括多個第一子通孔(p11),其對應穿設於該些個子上殼體(210)上,該第二通孔(p2)更包括多個第二子通孔(p21),其對應穿設於該些個子下殼體(220)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子上殼體(210)之內周部及該子下殼體(220)之內周部共同界定之內徑相等於該第三固定環(43)之外徑,且該子上殼體(210)更包括一第一連接子部(a1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及一第二連接子部(a2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該子下殼體(220)更包括一第三連接子部(a31),與該第一連接子部(a1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及一第四連接子部(a41),與該第二連接子部(a2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子上殼體(210)之外周部及該子下殼體(220)之外周部共同界定之外徑相等於該第三固定環(43)之外徑,且該子上殼體(210)更包括一第一連接子部(a1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及一第二連接子部(a2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該子下殼體(220)更包括一第三連接子部(a31),與該第一連接子部(a1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及一第四連接子部(a41),與該第二連接子部(a2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艦載體外艙(20)中更設有一配重單元(5),其包括一第一配重子單元(51)及一第二配重子單元(52),其中,該第一配重子單元(51)設置於該艦載體外艙(20)中鄰近該第一設備艙(10)之一側,該第二配重子單元(52)設置於該艦載體外艙(20)中鄰近該第二設備艙(30)之一側。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第一配重子單元(51)設置於鄰接該第一設備艙(10)之該艦體單元(200)中,該第二配重子單元(52)設置於鄰接該第二設備艙(30)之另一該艦體單元(200)中。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艦載體外艙(20)中更設有一密封艙(6),其內部配置有一浮力調節單元(61)及一機電單元(62),其中,該浮力調節單元(61)與該機電單元(62)電性連接。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第一設備艙(10)中更設有一聲納單元(7)、一攝像單元(8)或其組合。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艦艉模組(3)更包括一推進單元(9),其包含:一主驅動裝置(91),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中,並與該機電單元(62)電性連接;一傳動桿(92),其一端與該主驅動裝置(91)傳動連接,另
一端延伸至該艦艉模組(3)遠離該艦體模組(2)之外部空間中;及一螺旋槳(93),設置於該傳動桿(92)之另一端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主驅動裝置(91)為一推進馬達。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推進單元(9)更包括一艉舵機組(94),其包含:一次驅動裝置(941),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中,並與該機電單元(62)電性連接;一第一主翼板(942),與該次驅動裝置(941)傳動連接,設置於該艦艉模組(3)之縱向剖面之一側水平面上;及二側翼板(943),與該次驅動裝置(941)傳動連接,其兩兩成對地分別設置於該艦艉模組(3)之橫向剖面之兩側水平面上。
如前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100),其中,該次驅動裝置(941)為一伺服馬達。
100:水下無人載具
1:艦艏模組
10:第一設備艙
2:艦體模組
20:艦載體外艙
21:上殼體
22:下殼體
3:艦艉模組
30:第二設備艙
41:第一固定環
42:第二固定環
43:第三固定環
a1:第一連接部
a2:第二連接部
a3:第三連接部
a4:第四連接部
a5:第五連接部
a6:第六連接部
101:第一開口部
102:第二開口部
200:艦體單元
210:子上殼體
220:子下殼體
11:帽蓋
31:錐形蓋體
p1:第一通孔
p2:第二通孔
a11:第一連接子部
a21:第二連接子部
a31:第三連接子部
a41:第四連接子部
5:配重單元
51:第一配重子單元
52:第二配重子單元
6:密封艙
60:密封組
60a:第一密封組
60b:第二密封組
61:浮力調節單元
62:機電單元
7:聲納單元
8:攝像單元
9:推進單元
91:主驅動裝置
92:傳動桿
93:螺旋槳
94:艉舵機組
941:次驅動裝置
942:第一主翼板
943:二側翼板
944:第二主翼板
圖1A至1B為透視圖用以說明本創作之第一實施方式;圖1C為一爆炸組合圖用以說明第一實施方式之一較佳實施例;圖2A至2B為透視圖用以說明本創作之第二實施方式;圖3A為透視圖用以說明本創作之第三實施方式;圖3B為局部放大圖用以說明第三實施方式中各艦體單元之實施態樣;圖4A為透視圖用以說明本創作之第四實施方式;圖4B為局部放大圖用以說明第四實施方式中各艦體單元之實施態樣;圖4C為一爆炸組合圖用以說明第四實施方式之一較佳實施例。
請參閱圖1A至1B,其係說明本創作所提供之水下無人載具(100)之第一實施方式,該水下無人載具(100)包括一艦艏模組(1)、一艦體模組(2)及一艦艉模組(3)。
請繼續參閱圖1A,該艦艏模組(1)內部形成有一第一設備艙(10),其具體用以裝設該水下無人載具(100)於水下航行或探測時所需之儀器,可列舉如聲納單元(7)、攝像單元(8)、水流測量單元、收音單元、金屬探測單元、溫感單元、導電傳感單元、壓感單元、深度感測單元、定位追蹤單元等,但不限於此;舉例來說,攝像單元(8)如水下攝影機用以錄製水下環境或海洋生物等影像,水流測量單元如流聲學多普勒測流儀(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用以測量洋流走向及速度,收音單元如水下聲學麥克風(hydrophone),金屬探測單元如磁力儀(Magnetometers)或金屬探測器用以探測水下管道或沈船遺跡等,可以依據使用者需求任意的替換或增設該些儀器設施於第一設備艙中(10)。
請繼續參閱圖1A,該艦體模組(2)設置於該艦艏模組(1)之一側,其內部形成有一艦載體外艙(20),該艦載體外艙(20)之一端與該第一設備艙(10)相連通,形成一長型空間,其中,該艦體模組(2)包含一上殼體(21)及一下殼體(22),該上殼體(21)及該下殼體(22)係對應設置,該上殼體(21)及該下殼體(22)具體為曲面構造,以共同界定該艦載體外艙(20),艙內裝載一密封艙(6)用以容納該水下無人載具(100)於水下航行或探測時所需之動力設備及浮力調節設備。
請繼續參閱圖1A,該艦艉模組(3)係相對於該艦艏模組(1)設置於該艦體模組(2)之另一側,其內部形成有一第二設備艙(30),與該艦載體外艙(20)之另一端相連通,以形成與該第一設備艙(10)相對應的長型空間,用以裝載該水下無人載具(100)之推進裝置與傳動裝備。
於本實施方式中,艦艏模組(1)、艦體模組(2)及艦艉模組(3)之間係透過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固定環所定位並固定,如圖1A所示,該艦艏模組(1)及
該艦體模組(2)之間設置有一第一固定環(41)以固接該艦艏模組(1)及該艦體模組(2),該艦體模組(2)及該艦艉模組(3)之間設置有一第二固定環(42)以固接該艦體模組(2)及該艦艉模組(3);於一些較佳實施例中,該上殼體(21)更設有一第一連接部(a1)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41)之上部,及一第二連接部(a2)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42)之上部;該下殼體(22)更設有一第三連接部(a3)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41)之下部,及一第四連接部(a4)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42)之下部;該第一設備艙(10)更設有一第五連接部(a5)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41),該第二設備艙(30)更設有第六連接部(a6)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42);具體來說,該些個連接部(a1、a2、a3、a4、a5、a6)與該些個固定環(41、42)之間相互匹配設置有多個固鎖孔(P),以使匹配該些個固鎖孔(P)之鎖件(未繪示)得以穿設以固定艦艏模組(1)、艦體模組(2)及艦艉模組(3),其中鎖件的形式並無特別限制,具體可列舉如螺絲、栓鎖、子母扣。
請參閱圖1B,於本實施方式中,該上殼體(21)之內周部及該下殼體(22)之內周部共同界定之內徑相等於該第一固定環(41)之外徑,且相等於該第二固定環(42)之外徑;於該些實施例中,該第一連接部(a1)及該第二連接部(a2)設置於該上殼體(21)之內周部上,該第三連接部(a3)及該第四連接部(a4)設置於該下殼體(22)之內周部上,該第五連接部(a5)設置於該第一設備艙(10)之內周部上,該第六連接部(a6)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之內周部上。
請繼續參閱圖1A至1B,為了使該水下無人載具(100)之內部空間於下水時能夠快速地注滿水,或於浮出水面時能夠將內部空間的水迅速排出,該上殼體(21)更穿設有一第一通孔(p1),該下殼體(22)更穿設有一第二通孔(p2),以作為該水下無人載具(100)艙內外的水流通道。
請參閱圖1C,考量到水下無人載具(100)於水下航行時的整體航向及姿態平衡,以令動力設備及浮力調節設備能夠更精確地調整輸出功率或上浮/下潛的角度,使該水下無人載具(100)更具操縱性,該艦載體外艙(20)中更設
有一配重單元(5),其包括一第一配重子單元(51)及一第二配重子單元(52),其中,該第一配重子單元(51)設置於該艦載體外艙(20)中鄰近該第一設備艙(10)之一側,該第二配重子單元(52)設置於該艦載體外艙(20)中鄰近該第二設備艙(30)之一側;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該些個配重子單元(51、52)由多個金屬桿體集結成束而構成,並該些金屬桿體個別質量相同,以便於使用者精確的調整該艦體模組(2)前後兩側的配重;舉例來說,當艦載體外艙(20)中浮力調節設備裝設於艦載體外艙(20)中鄰近第一設備艙(10)之一側,而動力設備裝設於艦載體外艙(20)中鄰近第二設備艙(30)之一側,可能導致兩側配置重量有所不同,造成水下無人載具(100)前端與後端無法維持於同一水平面上,此時即可計算配置重量差異,調整第一配重子單元(51)或第二配重子單元(52)之金屬桿體數量,以達到兩側配重一致,以便於水下無人載具(100)維持平衡的航行姿態;可以推知的是,當艦艏模組(1)、艦體模組(2)或艦艉模組(3)當中的任一者所裝設的設備導致水下無人載具(100)前後端配重的失衡時,均可透過調整第一配重子單元(51)或第二配重子單元(52)的配重質量來達到上述目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1C,該艦載體外艙(20)中更設有一密封艙(6),其為密封的艙室結構,用以配置需要阻絕水分之設備;具體地,該密封艙(6)內部配置有一浮力調節單元(61)及一機電單元(62),其中,該浮力調節單元(61)與該機電單元(62)電性連接,以使該浮力調節單元(61)能夠在微型馬達的帶動下完成注水或排水的動作,以調整水下無人載具(100)於水中航行的姿態及潛航深度。
於本實施方式中,請繼續參閱圖1A,該艦艏模組(1)更包括一帽蓋(11),其套設於該第一設備艙(10)上,該艦艉模組(3)更包括一錐形蓋體(31),其套設於該第二設備艙(30)上。
於本實施方式中,該艦艉模組(3)更包括一推進單元(9),其包含一主驅動裝置(91),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中,並與該機電單元(62)電性連接;一傳動桿(92),其一端與該主驅動裝置(91)傳動連接,另一端延伸至該艦艉模組(3)遠離該艦體模組(2)之外部空間中;及一螺旋槳(93),設置於該傳動桿(92)之另一端上;具體地,其中,該主驅動裝置(91)為一推進馬達,該推進馬達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可以列舉如直流馬達(DC motor)、交流馬達(AC motor)、無刷馬達(Brushless motor)、永磁同步馬達(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感應馬達(Induction motor)、滑動馬達(Slip-ring motor)或高速馬達(High speed motor)。
於本實施方式中,其中,該推進單元(9)更包括一艉舵機組(94)用以控制水下無人載具(100)於水下航行時的姿態與航向,其包含:一次驅動裝置(941),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中,並與該機電單元(62)電性連接;一第一主翼板(942),與該次驅動裝置(941)傳動連接,設置於該艦艉模組(3)之縱向剖面之一側水平面上;及二側翼板(943),與該次驅動裝置(941)傳動連接,其兩兩成對地分別設置於該艦艉模組(3)之橫向剖面之兩側水平面上;較佳地,該艉舵機組(94)更包括一第二主翼板(944),其與該第一主翼板(942)相對應的設置於該艦艉模組(3)之縱向剖面另一側水平面上,並與該次驅動裝置(941)傳動連接;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該次驅動裝置(941)為了實現針對該二側翼板(943)高精度微調,其為一精細馬達,具體可列舉如步進馬達(Stepper motor)、無刷馬達(Brushless motor)、線性馬達(Linear motor)或伺服馬達(server motor),並與一外部的遠端控制設備訊號連接,設置以微調該二側翼板(943)以實現水下無人載具(100)的姿態調整,例如朝下潛航或朝舷側轉向前進。
請參閱圖2A至2B,其係說明本創作所提供之水下無人載具(100)之第二實施方式;於第二實施方式中,該水下無人載具(100)之構件與第一實施
方式基本相同,惟該上殼體(21)之外周部及該下殼體(22)之外周部共同界定之外徑相等於該第一固定環(41)之外徑,且相等於該第二固定環(42)之外徑;於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連接部(a1)設置於該上殼體(21)鄰近該艦艏模組(1)之端部上,該第二連接部(a2)設置於該上殼體(21)鄰近該艦艉模組(3)之端部上,該第三連接部(a3)設置於該下殼體(22)鄰近該艦艏模組(1)之端部上,該第四連接部(a4)設置於該下殼體(22)鄰近該艦艉模組(3)之端部上,該第五連接部(a5)設置於該第一設備艙(10)之連通該艦載體外艙(20)之一第一開口部(101)上,該第六連接部(a6)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30)連通該艦載體外艙(20)之一第二開口部(102)上。
請參閱圖3,其係說明本創作所提供之水下無人載具(100)之第三實施方式;於第三實施方式中,該水下無人載具(100)之構件與第一實施方式基本相同,惟該艦體模組(2)更包含多個艦體單元(200),兩兩該些個艦體單元(200)之間更設置有一第三固定環(43),其中,該上殼體(21)更包括多個子上殼體(210),與該些個艦體單元(200)對應設置,該下殼體(22)更包括多個子下殼體(220),與該些個艦體單元(200)對應設置,其中,該些個子上殼體(210)之數量相等於該些個子下殼體(220)之數量;在具體實施例中,該些個艦體單元(200)為模組化設計,以令使用者能夠依據其艦體模組(2)之所需而調整艦體單元(200)之數量,例如於機電設備及浮力設備之外增設通信設備、導航設備或增加艦載體外艙(20)容納空間以供物資存放。
於本實施方式中,該子上殼體(210)之外周部及該子下殼體(220)之外周部共同界定之外徑相等於該第三固定環(43)之外徑,且該子上殼體(210)更包括一第一連接子部(a1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及一第二連接子部(a2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該子下殼體(220)更包括一第三連接子部(a31),與該第一連接子部(a1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及一第四連
接子部(a41),與該第二連接子部(a2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端部上。
於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通孔(p1)更包括多個第一子通孔(p11),其對應穿設於該些個子上殼體(210)上,該第二通孔(p2)更包括多個第二子通孔(p21),其對應穿設於該些個子下殼體(220)上,具體也是作為該水下無人載具(100)艙內外的水流通道,以使其內部空間在下水時快速地注水,或於浮出水面時能迅速排水。
於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配重子單元(51)設置於鄰接該第一設備艙(10)之該艦體單元(200)中,該第二配重子單元(52)設置於鄰接該第二設備艙(30)之另一該艦體單元(200)中。
請參閱圖4A至4B,其係說明本創作所提供之水下無人載具(100)之第四實施方式;於第四實施方式中,該水下無人載具(100)之構件與第三實施方式基本相同,惟該子上殼體(210)之內周部及該子下殼體(220)之內周部共同界定之內徑相等於該第三固定環(43)之外徑,且該子上殼體(210)更包括一第一連接子部(a1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及一第二連接子部(a21),設置於該子上殼體(21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該子下殼體(220)更包括一第三連接子部(a31),與該第一連接子部(a1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及一第四連接子部(a41),與該第二連接子部(a21)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220)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43)之內周部上。
請參閱圖4C,其係說明第四實施方式之一較佳實施例,其中,該艦體模組(2)具體為8個、少於8個、或8個以上的艦體單元(200)所構成,該些個艦體單元(200)之組成構件基本相同,並該些個固定環(41、42、43)上與該些個連接
子部(a11、a21、a31、a41)之間匹配有多個鎖孔,其係以由高強度螺絲將該子上殼體(210)及該子下殼體(220)固鎖於該些固定環(41、42、43)上,並將密封艙(6)穿設於該艦體模組(2)中,並且該艦艏模組(1)與該艦體模組(2)鄰接處設置有第一配重子單元(51),該艦體模組(2)與該艦艉模組(3)鄰接處設置有第二配重子單元(52);具體實施上,該密封艙(6)更配置有密封組(60),其包括第一密封組(60a)及第二密封組(60b),係分別設置於該密封艙(6)之前後兩端以將該密封艙(6)固定於該艦體模組(2),並該密封艙(6)上對應於該第一密封組(60a)或該第二密封組(60b)設置有設有多個穿設孔(未繪示),可分別穿設多條線路,以使第一設備艙(10)及第二設備艙(30)之中的設備得以透過防水電線(未繪示)與機電單元(62)電性連接;此外,該些個艦體單元(200)為模組化設計,使用者可以任意地將其中一個艦體單元(200)拆卸下來,且不影響該個艦體單元(200)前後之艦體單元(200)的組裝狀態,可以依據需求進行艦體模組(2)中的設備更換,並且不須變動前後艦體單元中的設備之裝配,減少傳統水下航具設備更換及零組件拆裝的複雜程度,降低修繕維護時間與執行任務的靈活性。
100:水下無人載具
1:艦艏模組
10:第一設備艙
2:艦體模組
20:艦載體外艙
21:上殼體
22:下殼體
3:艦艉模組
30:第二設備艙
41:第一固定環
42:第二固定環
a1:第一連接部
a2:第二連接部
a3:第三連接部
a4:第四連接部
a5:第五連接部
a6:第六連接部
101:第一開口部
11:帽蓋
31:錐形蓋體
p1:第一通孔
p2:第二通孔
942:第一主翼板
943:二側翼板
944:第二主翼板
Claims (20)
- 一種水下無人載具,其包括: 一艦艏模組,其內部形成有一第一設備艙; 一艦體模組,設置於該艦艏模組之一側,其內部形成有一艦載體外艙,該艦載體外艙之一端與該第一設備艙相連通,其中,該艦體模組包含: 一上殼體,其為曲面構造;及 一下殼體,其為曲面構造,與該上殼體對應設置,以共同界定該艦載體外艙;以及 一艦艉模組,相對於該艦艏模組設置於該艦體模組之另一側,其內部形成有一第二設備艙,與該艦載體外艙之另一端相連通,其中,該艦艏模組及該艦體模組之間設置有一第一固定環以固接該艦艏模組及該艦體模組,該艦體模組及該艦艉模組之間設置有一第二固定環以固接該艦體模組及該艦艉模組。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上殼體更設有一第一連接部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之上部,及一第二連接部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之上部;該下殼體更設有一第三連接部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之下部,及一第四連接部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之下部;該第一設備艙更設有一第五連接部以連接該第一固定環,該第二設備艙更設有第六連接部以連接該第二固定環。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上殼體之內周部及該下殼體之內周部共同界定之內徑相等於該第一固定環之外徑,且相等於該第二固定環之外徑。
- 如請求項3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第一連接部及該第二連接部設置於該上殼體之內周部上,該第三連接部及該第四連接部設置於該下殼體之內周部上,該第五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一設備艙之內周部上,該第六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之內周部上。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上殼體之外周部及該下殼體之外周部共同界定之外徑相等於該第一固定環之外徑,且相等於該第二固定環之外徑。
-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第一連接部設置於該上殼體鄰近該艦艏模組之端部上,該第二連接部設置於該上殼體鄰近該艦艉模組之端部上,該第三連接部設置於該下殼體鄰近該艦艏模組之端部上,該第四連接部設置於該下殼體鄰近該艦艉模組之端部上,該第五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一設備艙之連通該艦載體外艙之一第一開口部上,該第六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連通該艦載體外艙之一第二開口部上。
- 如請求項1至6任一項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艦體模組更包含多個艦體單元,兩兩該些個艦體單元之間更設置有一第三固定環,其中,該上殼體更包括多個子上殼體,與該些個艦體單元對應設置,該下殼體更包括多個子下殼體,與該些個艦體單元對應設置,其中,該些個子上殼體之數量相等於該些個子下殼體之數量。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艦艏模組更包括一帽蓋,其套設於該第一設備艙上,該艦艉模組更包括一錐形蓋體,其套設於該第二設備艙上。
- 如請求項8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上殼體更穿設有一第一通孔,該下殼體更穿設有一第二通孔。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第一通孔更包括多個第一子通孔,其對應穿設於該些個子上殼體上,該第二通孔更包括多個第二子通孔,其對應穿設於該些個子下殼體上。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子上殼體之內周部及該子下殼體之內周部共同界定之內徑相等於該第三固定環之外徑,且該子上殼體更包括一第一連接子部設置於該子上殼體連接該第三固定環之內周部上,及一第二連接子部,設置於該子上殼體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之內周部上,該子下殼體更包括一第三連接子部,與該第一連接子部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連接該第三固定環之內周部上,及一第四連接子部,與該第二連接子部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之內周部上。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子上殼體之外周部及該子下殼體之外周部共同界定之外徑相等於該第三固定環之外徑,且該子上殼體更包括一第一連接子部,設置於該子上殼體連接該第三固定環之端部上,及一第二連接子部,設置於該子上殼體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之端部上;該子下殼體更包括一第三連接子部,與該第一連接子部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連接該第三固定環之端部上,及一第四連接子部,與該第二連接子部對應設置於該子下殼體連接另一該第三固定環之端部上。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艦載體外艙中更設有一配重單元,其包括一第一配重子單元及一第二配重子單元,其中,該第一配重子單元設置於該艦載體外艙中鄰近該第一設備艙之一側,該第二配重子單元設置於該艦載體外艙中鄰近該第二設備艙之一側。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第一配重子單元設置於鄰接該第一設備艙之該艦體單元中,該第二配重子單元設置於鄰接該第二設備艙之另一該艦體單元中。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艦載體外艙中更設有一密封艙,其內部配置有一浮力調節單元及一機電單元,其中,該浮力調節單元與該機電單元電性連接。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第一設備艙中更設有一聲納單元、一攝像單元或其組合。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艦艉模組更包括一推進單元,其包含: 一主驅動裝置,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中,並與該機電單元電性連接; 一傳動桿,其一端與該主驅動裝置傳動連接,另一端延伸至該艦艉模組遠離該艦體模組之外部空間中;及 一螺旋槳,設置於該傳動桿之另一端上。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主驅動裝置為一推進馬達。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推進單元更包括一艉舵機組,其包含: 一次驅動裝置,設置於該第二設備艙中,並與該機電單元電性連接; 一第一主翼板,與該次驅動裝置傳動連接,設置於該艦艉模組之縱向剖面之一側水平面上;及 二側翼板,與該次驅動裝置傳動連接,其兩兩成對地分別設置於該艦艉模組之橫向剖面之兩側水平面上。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水下無人載具,其中,該次驅動裝置為一伺服馬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206575U TWM647230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水下無人載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206575U TWM647230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水下無人載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47230U true TWM647230U (zh) | 2023-10-11 |
Family
ID=89857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206575U TWM647230U (zh) | 2023-06-28 | 2023-06-28 | 水下無人載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47230U (zh) |
-
2023
- 2023-06-28 TW TW112206575U patent/TWM647230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67546B2 (en) | Ocean bottom seismic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 |
US10577064B2 (en) | Modular rapid develop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underwater robots and robotic vehicles | |
EP3156318B1 (en) | Seismic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 |
KR101642494B1 (ko) | 추진기 배치가 변경 가능한 가변구조 수중로봇 | |
CN210235286U (zh) | 一种螺旋桨结构无舵水下无人潜航器 | |
WO2003059734A1 (en) | Construction of an underwater vehicle | |
KR101767215B1 (ko) | 아지무스 추진기의 추진력 측정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추진력의 측정이 가능한 아지무스 추진기 | |
CN112874725A (zh) | 用于水下检测与抓取作业的碟形机器人系统 | |
CN214493302U (zh) | 用于水下检测与抓取作业的碟形机器人系统 | |
TWM647230U (zh) | 水下無人載具 | |
CN112093015A (zh) | 水下机器人 | |
Thiede et al. | An overall pressure tolerant underwater vehicle: DNS Pegel | |
Cozijn et al. | Design of an underwater vehicle for use in basin experiments, development of marin’s modular auv | |
Cruz et al. | DART—A portable deep water hovering AUV | |
CN114248889B (zh) | 一种适用于海缆巡检的auv | |
WO2023147551A1 (en) |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having monocoque body | |
CN110406652A (zh) | 一种用于深海多关节潜器的两自由度关节 | |
CN115723926A (zh) | 一种基于重心可调节的水下仿蛇型机器人 | |
CN114194365B (zh) | 一种可沉底作业的海缆巡检auv及其沉底作业方法 | |
CN112660345A (zh) | 一种六自由度水下检测机器人 | |
CN113492956A (zh) | 一种水下机器人 | |
Lück et al. | Pressure tolerant systems for deep sea applications | |
CN206231593U (zh) | 一种航行器的配重与抛载一体化装置 | |
RU2804404C1 (ru) | Модульны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необитаемый подводный аппарат | |
KR20200047182A (ko) | 광통신을 이용한 수중 로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