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2194U - 矩陣概念教具 - Google Patents

矩陣概念教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2194U
TWM632194U TW111204097U TW111204097U TWM632194U TW M632194 U TWM632194 U TW M632194U TW 111204097 U TW111204097 U TW 111204097U TW 111204097 U TW111204097 U TW 111204097U TW M632194 U TWM632194 U TW M63219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structure
index
base
elements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4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靖蓉
蘇弘愷
林元偉
劉郁惠
陳冠宇
Original Assignee
藝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藝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藝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4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2194U/zh
Publication of TWM6321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219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conductor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for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一種矩陣概念教具,包括多個框架元件及多個數值象徵元件。框架元件包括一基座、一數值凹槽、一第一水平接合結構、一第二水平接合結構、一第一垂直接合結構及一第二垂直接合結構。數值凹槽設置於該基座上。第一水平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第二水平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並與該第一水平接合結構位於同一水平線上。第一垂直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第二垂直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並與該第一垂直接合結構位於同一水平線上。數值象徵元件設置於該數值凹槽中。其中,多個該框架元件以陣列排列彼此接合。

Description

矩陣概念教具
一種教具,特別是一種用於教授程式語言的矩陣概念教具。
隨著科技發展,數位與資訊科技發展蓬勃,各類程式語言已成為重要的技能,也是各級學校或補教機構教學的重點。然而,許多程式語言的概念難以依靠教師的口述、紙本教材或黑板圖形表達。以致於該概念難以傳授給學生。
即便目前坊間有教學動畫來輔助說明這些概念,但是教學動畫需要設備播放,例如電腦、投影機等,考量到某些偏鄉的教學設備不足,便難以使用。此外,教學動畫的互動性較差,無法完整的涵蓋完整的概念,也不易模擬程式語言實際運用的狀態。
其中,矩陣(Array)概念經常使用在資料儲存上,例如陣列資料結構(array data structure)。陣列在不同的程式語言都有應用,並且具有維度的特性,以至於在教學上,並不容易透過語言教授概念。
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便是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值得去思量的。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矩陣概念教具,以實體的教具來輔助說明程式語言概念,具備互動性,更有效傳授程式語言概念。其具體技術手段如下: 一種矩陣概念教具,包括多個框架元件及多個數值象徵元件。框架元件包括一基座、一數值凹槽、一第一水平接合結構、一第二水平接合結構、一第一垂直接合結構及一第二垂直接合結構。數值凹槽設置於該基座上。第一水平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第二水平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並與該第一水平接合結構位於同一水平線上。第一垂直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第二垂直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並與該第一垂直接合結構位於同一水平線上。數值象徵元件設置於該數值凹槽中。其中,多個該框架元件以陣列排列彼此接合。
如上述的矩陣概念教具,還包括多個蓋板,設置於該基座上。
如上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還包括多個指標元件,設置於所述該框架元件之間。
如上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還包括多個指標元件,所述指標元件彼此連接,其中一個該指標元件與該第二垂直接合結構相連接。
如上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所述該指標元件還包括一第一指標接合結構與一第二指標接合結構,該第一指標接合結構對應至該第二水平接合結構或該第二垂直接合結構,該第二指標接合結構是對應至該第一水平接合結構或該第一垂直接合結構。
如上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該數值象徵元件為立方體、圓柱體或球體。
100:矩陣概念教具
101:基座
110:框架元件
111:第一垂直接合結構
112:第二水平接合結構
113:第一水平接合結構
114:第二垂直接合結構
115:數值凹槽
120:數值象徵元件
130、130a、130b:指標元件
131:第一指標接合結構
132:第二指標接合結構
140:蓋板
140’:蓋板設置空間
圖1所繪示為本創作之矩陣概念教具。
圖2A與圖2B所繪示為不同角度的框架元件示意圖。
圖2C所繪示為框架元件的俯視圖。
圖3A所繪示為蓋板的示意圖。
圖3B所繪示為指標元件的示意圖。
圖4所繪示為另一實施例的指標元件的示意圖。
請參閱圖1,圖1所繪示為本創作之矩陣概念教具100。本創作之矩陣概念教具100包括多個框架元件110、多個蓋板140、多個指標元件130與多個數值象徵元件120。其中,多個框架元件110是以陣列排列的方式設置,並且多個框架元件110是彼此相連接。進一步的說,多個指標元件130是個別設置在多個框架元件110之間,而框架元件110便透過指標元件130與另一個框架元件110相連接。蓋板140與數值象徵元件120則是設置在框架元件110上。在另一實施例中,指標元件130是選擇性設置,也就是說框架元件110可不經由指標元件130而直接連接。此外,在圖1中,框架元件110與指標元件130僅繪出4個,但不限於此,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應可得知,可根據矩陣的維度與大小增加或減少框架元件110與指標元件130的數量。
請參閱圖2A至圖2C,圖2A與圖2B所繪示為不同角度的框架元件110示意圖,圖2C所繪示為框架元件110的俯視圖。框架元件110包括一基座101、一數值凹槽115、至少一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至少一第二水平接合結構112、至少一第一垂直接合結構111及至少一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而每一個框架元件110可象徵為矩陣中的每一個元素,透過陣列排列形成矩陣。
數值凹槽115設置在基座101上,並且佔據基座101一定的面積,數值凹槽115適於設置數值象徵元件120。數值象徵元件120設置於數值凹槽115中,則表示矩陣元素中的數值,因此數值象徵元件120可為不同的形狀,例如圓柱體、立方體或球體,用以表示不同的數值。此外,數值象徵元件120上也可設置圖形、文字或色彩來表達數值,例如立方體的數值象徵元件120每一面可設置不同的數字。
基座101上未被數值凹槽115佔據的部分,則形成一蓋板設置空間140’,蓋板140便設置在蓋板設置空間140’上。請參閱圖3A,圖3A所繪示為蓋板140的示意圖。蓋板140為一板狀元件,用以象徵該框架元件110做為矩陣元素時的特性,因此蓋板140上可設置圖形、文字或色彩來表達該矩陣元素的特性。此外,在圖3A中,蓋板140具有與蓋板設置空間140’相對應的形狀,但不限於此,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應可得知,可根據實際教學需求設計成形狀。
請返參圖2A至圖2C,第一垂直連接機構與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是設置於基座101的邊緣,並且第一垂直連接機構與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將設置於同一垂直線上。進一步的說,第一垂直連接機構與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為形狀相對應的結構,在圖2A至圖2C中可以看出,第一垂直連接機構是一個凸出的結構,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則是一個凹入的結構,而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設置在數值凹槽115下方,故在圖2C中以虛線表示。因此,當多個框架元件110垂直排列連接時,則由第一垂直連接機構與另一框架元件110的第二垂直連接機構相接合以完成連接。
第一水平連接機構與第二平接合結構是設置於基座101的邊緣,並且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與第二水平接合結構112將設置於同一水平線上。進一步的說,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與第二水平接合結構112為形狀相對應的結構,在圖2A至 圖2C中可以看出,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是一個凸出的結構,而第二水平接合結構112則是一個凹入的結構。因此,當多個框架元件110水平排列連接時,則由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與另一框架元件110的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相接合以完成連接。
接著,請參閱圖1與圖3B,圖3B所繪示為指標元件130的示意圖。指標元件130是設置在框架元件110之間,用以象徵每一個矩陣元素之間的關係。指標元件130包括一第一指標接合結構131與一第二指標接合結構132。第一指標接合結構131對應至第二水平接合結構112或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第二指標接合結構132是對應至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或第一垂直接合結構111。也就是說,第一指標接合結構131是一個凸起的結構,其形狀與凹入的第二水平接合結構112或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相對應。第二指標接合結構132是一個凹入的結構,便與凸起的第一水平接合結構113或第一垂直接合結構111相對應。如此一來,透過旋轉指標元件130,便可以垂直或水平的方式設置在框架元件110之間。進一步的說,指標元件130上可設置圖形、文字或色彩來表達框架元件110之間的關係或屬性。
請參閱圖4,圖4所繪示為另一實施例的指標元件130的示意圖。在圖4中,指標元件130a與130b是彼此連接,並且其中一個指標元件130a是經由第二垂直接合結構114與框架元件110相連接。因此,指標元件130a與130b是設置在框架元件110上方,並堆疊設置。此時,指標元件130a與130b可設置成不同的顏色,或具備不同的文字或圖形,用以表達矩陣元素(框架元件110)的狀態,例如唯讀、編輯中等狀態。
此外,在一實施例中,本創作之數值象徵元件120、指標元件130與蓋板140,可選用光滑表面的材料製作,例如壓克力。因此,使用者可使用水性筆(如白板筆)在象徵元件120、指標元件130與蓋板140上書寫文字或圖案,並且易於清洗與擦拭,如此可提供使用者(教師)自行定義數值象徵元件120、指標元件130與蓋板140的含意,讓矩陣概念教具100可對應不同的教學情境。
請返參圖1,本創作之矩陣概念教具100,可透過多個框架元件110以陣列的方式排列,用以形成矩陣概念,並在框架元件110中放置數值象徵元件120,用以表達矩陣中的數值。每一個框架單元上的蓋板140可作為特性的象徵。框架單元之間的指標元件130,則象徵每個矩陣元素之間的關係。並且,框架元件110、數值象徵元件120、蓋板140與指標元件130之間都可輕易接合與分離,可組合成不同維度或大小的矩陣。如此可表達矩陣的變化,且更具有互動性,可有效教學矩陣的概念。
本創作以實施例說明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所主張之專利權利範圍。其專利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同領域而定。凡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專利精神或範圍內,所作之更動或潤飾,均屬於本創作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設計,且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矩陣概念教具
110:框架元件
120:數值象徵元件
130:指標元件
140:蓋板

Claims (6)

  1. 一種矩陣概念教具,包括:多個框架元件,包括;一基座;一數值凹槽,設置於該基座上;一第一水平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一第二水平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並與該第一水平接合結構位於同一水平線上;一第一垂直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及一第二垂直接合結構,設置在該基座的邊緣,並與該第一垂直接合結構位於同一水平線上;及多個數值象徵元件,設置於該數值凹槽中;其中,多個該框架元件以陣列排列彼此接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矩陣概念教具,還包括多個蓋板,設置於該基座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還包括多個指標元件,設置於所述該框架元件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還包括多個指標元件,所述指標元件彼此連接,其中一個該指標元件與該第二垂直接合結構相連接。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所述該指標元件還包括一第一指標接合結構與一第二指標接合結構,該第一指標接合結構對應至該第 二水平接合結構或該第二垂直接合結構,該第二指標接合結構是對應至該第一水平接合結構或該第一垂直接合結構。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矩陣概念教具,其中,該數值象徵元件為立方體、圓柱體或球體。
TW111204097U 2022-04-21 2022-04-21 矩陣概念教具 TWM6321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097U TWM632194U (zh) 2022-04-21 2022-04-21 矩陣概念教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4097U TWM632194U (zh) 2022-04-21 2022-04-21 矩陣概念教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2194U true TWM632194U (zh) 2022-09-21

Family

ID=84613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4097U TWM632194U (zh) 2022-04-21 2022-04-21 矩陣概念教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21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oyer et al. What are virtual manipulatives?
Wei Multilinguality, multimodality, and multicompetence: Code‐and modeswitching by minority ethnic children in complementary schools
Burnett et al. Learning, literacies and new technologies: The current context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Weitz et al. The tablet PC for faculty: A pilot project
Bruce et al. Revealing significant learning moments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in mathematics
Laidlaw et al. Rethinking difference in the iWorld: Possibilities, challenges and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of digital tools in literacy education
Warr et al. Beyond TPACK: Expanding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to systems and culture
Beavis Video games in the classroom: Developing digital literacies
Zhu Virtual reality and augmented reality for education: panel
TWM632194U (zh) 矩陣概念教具
Hsieh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obile AR assisted learning system for English learning
Engerman et al. Understanding Game-Based Learning Culture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TWM632195U (zh) 圖形結構概念教具
Koskimaa et al. A mission impossible? Learning the logic of space with impossible figures in experience-bas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Johnson Digital ink: In-class annotation of PowerPoint lectures
Cuendet et al. Paper interface design for classroom orchestration
Laidlaw et al. Researching in the iWorld: From home to beyond
Kent Smartboards: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in classrooms
Quane et al. Fidget toy or mathematics gem!: The multiple uses of a pop-it squircle
Makinde The flipped classroom: A twirl on pedagogy
Abdelaziz et al. Development of Virtual Reality Game-based Learning for Operating Systems Education
Lee Situated design for multiliteracy centers: A rhetorical approach to visual design
Churchill et al. Learning objects, learning tasks, and handhelds
Chua et al. Curricular culture literacy and miscodes in its absence: making sense of conflicts in cross-institutional curricular collaborations
Perloff Learning from Wikiped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