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1258U - 互扣式滑桿 - Google Patents

互扣式滑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1258U
TWM631258U TW111205473U TW111205473U TWM631258U TW M631258 U TWM631258 U TW M631258U TW 111205473 U TW111205473 U TW 111205473U TW 111205473 U TW111205473 U TW 111205473U TW M631258 U TWM631258 U TW M63125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locking
rod body
hollow rod
creation
spiral groo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54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明
Original Assignee
健寶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健寶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健寶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54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1258U/zh
Publication of TWM631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125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互扣式滑桿,其為一中空桿體,其特徵在於中空桿體設有一螺旋溝,螺旋溝包括有至少一第一互扣部及至少一第二互扣部,第一互扣部與第二互扣部分別由螺旋溝之兩側邊朝向彼此延伸,且第一互扣部有一細頸段及一頭段,第二互扣部分別由細頸段之兩側朝向細頸段延伸,使中空桿體受力彎曲時,第二互扣部靠近並倚靠頭段而限制中空桿體之彎曲角度。本創作可限制脊椎穩定手術所植入的滑桿彎曲的角度,避免患者在術後過度彎曲患部又造成患部受力過大。本創作亦可在內部加入一可撓性桿體,讓本創作可以被固定在彎曲的形狀。

Description

互扣式滑桿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用於骨骼(特別是脊椎骨)固定用的滑桿,特別是指一種可以防止彎曲角度過大的互扣式滑桿。
人體脊椎骨保護著主要的神經傳導主軸-脊髓神經,並支撐人體的重量,因此,當脊椎骨之連結出現退化或受到外力而病變,脊椎骨可能壓迫脊髓神經,將造成人體嚴重疼痛,甚至喪失生活之自理能力。而對於脊椎出現輕微症狀的患者,可採用非侵入式治療,例如藥物、物理復健或穿戴輔具(例如背架);對於症狀嚴重的患者,則有脊椎融合術的手術,以脊釘及剛性(rigid)滑桿的組合固定部份脊椎骨,保持患部呈現正常狀態,避免脊椎骨壓迫脊隨神經。
但脊椎融合術雖然可降低被固定脊椎的位移,但卻增加鄰近脊椎的位移及壓力,衍生出鄰近脊椎的病變。為此,又發展出非剛性的滑桿或可動結構,其除了可支撐脊椎結構外,更可使術後的脊椎保有部分活動性,以穩固脊柱並兼顧生理功能(又稱脊椎動態穩定術),例如我國專利證書號M618646所揭示的一種脊椎桿;或是我國證書號I405557所揭示的脊椎桿件連結裝置,讓不同桿件的連接部分可以移動;又或是我國公開號200612860A中揭示了數種可用於脊椎的可動結構;亦或是中國大陸公開號CN 102143716中揭示了一有撓性中央段的脊椎桿。但要如何讓滑桿的動作能兼顧患部的可動範圍又要避免讓患部轉動到會受力過大的角度,則仍為未解決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乃累積多年相關領域的研究以及實務經驗,特創作出一種互扣式滑桿,藉以改善上述習知技術的缺失。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互扣式滑桿,既能保有活動性,又能適當地限制活動角度。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之互扣式滑桿,其為一中空桿體,其特徵在於中空桿體設有一螺旋溝,螺旋溝包括有至少一第一互扣部及至少一第二互扣部,第一互扣部與第二互扣部分別由螺旋溝之兩側邊朝向彼此延伸,且第一互扣部有一細頸段及一頭段,細頸段之寬度小於頭段,第二互扣部朝向細頸段延伸,第一互扣部與第二互扣部組成一類似S型的互扣結構,使中空桿體受力彎曲時,第二互扣部靠近並倚靠頭段而限制中空桿體之彎曲角度。
本創作可限制脊椎動態穩定手術所植入的滑桿彎曲的角度,避免患者在術後過度彎曲患部又造成患部受力過大。中空桿體可為一圓柱型中空桿體。
由於脊椎並非直線結構,故習知滑桿有預彎型或是可撓型兩種,預彎型大多採用金屬材質製作(例如鈦合金),強度較高,事先按照患者需求彎曲成固定形狀;而可撓型大多為醫療用高分子材質製作(例如聚氨脂、聚矽氧、PEEK、PE、UHMWPE、橡膠等),則可讓施術者在施術中調整。但可撓型相較於預彎型強度較低,使得可撓型不易限制患者術後的活動角度,患者可能會過度彎曲患部,讓患部及滑桿又承受過大壓力;預彎型則仍然可能有前述鄰近脊椎異變的問題。本創作則可在內部加入一可撓性桿體,可撓性桿體可為醫療用高分子材質製作,如此一來,施術者將本創作彎曲到需要的形狀後,本創作便可以保持彎曲形狀,讓本創作既可以讓施術者在施術時配合手術的需要來彎曲角度並調整滑桿的形狀,又有足夠的強度與結構特徵來限制患部的動作角度。若僅設有螺旋溝而無第一互扣部及第二互扣部,會讓滑桿的結構類似彈簧,雖然能夠彎曲,但無法限制滑桿的彎曲角度。
螺旋溝的長度以及寬度可依照患者的需求來增加或減少,螺旋溝越長越寬,本創作可彎曲的角度則隨之變大。第一互扣部與第二互扣部的數目也可依照患者的需求來增加。
中空桿體可有至少一結合部,各結合部用以將本創作與脊釘結合,各結合部可為方型結構以配合習知的脊釘,或是可依施術需要改變各結合部的形狀;各結合部其中之一可與中空桿體一體成形,另一端的結合部可為蓋子的形式,在本創作結合可撓性桿體後,再將結合部與中空桿體結合(例如在中空桿體之一端內側加上螺紋,再將結合部與中空桿體螺接在一起),讓可撓性桿體不會脫離中空桿體。
為能明確且充分揭露本創作,併予列舉較佳實施之圖例,以詳細說明其實施方式如後述。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揭示出本創作之實施方式的圖式,由上述圖式說明本創作之互扣式滑桿之實施例(一),其為一中空桿體1,本實施例(一)中中空桿體1為一圓柱型中空桿體,且中空桿體1可為鈦合金製作,其特徵在於中空桿體1設有一螺旋溝2,螺旋溝2包括有至少一第一互扣部21及至少一第二互扣部22,第一互扣部21與第二互扣部22分別由螺旋溝2之兩側邊朝向彼此延伸,且第一互扣部21有一細頸段212及一頭段211,第二互扣部22由細頸段朝向細頸段212延伸,使中空桿體1受力彎曲時,第二互扣部22靠近並倚靠頭段211而限制中空桿體1之彎曲角度。
本創作可限制脊椎動態穩定手術所植入的滑桿彎曲的角度,避免患者在術後過度彎曲患部又造成患部受力過大。
螺旋溝2的螺距、長度以及寬度可依照患者的需求來增加或減少,螺距越小、螺旋溝越長越寬,本創作可彎曲的角度則隨之變大。第一互扣部21與第二互扣部22的數目也可依照患者的需求來增加。本實施例(一)中螺旋溝2大致環繞中空桿體1三圈,也就是旋轉了三個360度弧度。
本創作之螺旋溝2先沿著中空桿體1延伸,然後有至少一個S型的彎折,讓第一互扣部21與第二互扣部22組成一類似S型的互扣結構,本實施例(一)中第一互扣部21為一左右對稱的形狀,也就是頭段211的左右兩側皆突出於細頸段212之外,故每一第一互扣部21對應有兩個第二互扣部22,各第二互扣部22分別由細頸段212的兩側朝向細頸段212延伸,讓第一互扣部21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S型的互扣結構,也就是螺旋溝2在S型的彎折後再以鏡像的路徑S型彎折回原本延伸的方向。
本實施例(一)中螺旋溝2在旋轉一圈的360度弧度中有兩個第一互扣部21(故有四個第二互扣部22),且各第一互扣部21的位置大致間隔180度的弧度,讓各第二互扣部22大致間隔90度的弧度,均等的間隔讓本創作的中空桿體1朝向任何方向彎曲的強度都大致均等,中空桿體1朝向任何方向彎曲也都會讓部分第二互扣部22靠近並倚靠頭段211而限制中空桿體1之彎曲角度。
第三圖中可以看到本實施例(一)在中空桿體1之內部加入一可撓性桿體3,可撓性桿體3可為醫療用高分子材質製作(例如聚氨脂、聚矽氧、PEEK、PE、UHMWPE、橡膠等),如此一來,施術者將本創作彎曲到需要的形狀後,本創作便可以保持彎曲形狀,讓本創作既可以讓施術者在施術時配合手術的需要來彎曲角度並調整滑桿的形狀,又有足夠的強度與結構特徵來限制患部的動作角度。
中空桿體1可有至少一結合部4,本實施例(一)中,中空桿體1之兩端分別有一結合部4,本實施例(一)中結合部4為四方體造型,各結合部4用以將本創作與脊釘A結合,各結合部4可為方型結構以配合習知的脊釘A,或是可依施術需要改變各結合部4的形狀;各結合部4其中之一可與中空桿體1一體成形(第三圖中較為下方的結合部4),另一端的結合部4可為蓋子的形式(第三圖中較為上方的結合部4),在本創作結合可撓性桿體3後,再將另一端的結合部4與中空桿體1結合(例如本實施例(一)中,在中空桿體1之一端內側加上螺紋,再將結合部4與中空桿體1螺接在一起),讓可撓性桿體3不會脫離中空桿體1。本實施例(一)中的中空桿體1可用先將實心桿體加工出結合部4後,再從另一端挖空實心桿體的方式來製作。
第四圖中可以看到,中空桿體1受力彎曲時,第二互扣部22靠近並倚靠頭段211而限制中空桿體1之彎曲角度,手術後的患部便不會彎曲到受力過大的角度。中空桿體1若僅設有螺旋溝2而無第一互扣部21及第二互扣部22,會讓中空桿體1的結構類似彈簧,雖然能夠彎曲,但無法限制中空桿體1的彎曲角度,中空桿體1可能會過度彎曲到對患部有害的角度。
第五圖及第六圖中可以看到,本創作與脊釘A一同使用可配合脊椎的自然彎度,又可以限制患者的動作,避免患者將患部彎曲到過大角度。
第七圖中可以看到,本創作之中空桿體1可與習知滑桿B搭配使用在支撐多節脊椎骨,並使用連結塊C來連結本創作與習知滑桿B,也可以只使用複數本創作與連結塊C來支撐多節脊椎骨。
在第八圖中可以看到,本創作可搭配不同形狀的結合部4或是無結合部4,第八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本發明之實施例(二)、(三)及(四),實施例(二)中結合部4為六角形體;實施例(三)中上方的結合部4為四方體,下方的結合部4則是圓錐狀;實施例(四)中則無結合部4,讓脊釘A直接與中空桿體1結合,實施例(四)中,中空桿體1螺接有一平頂蓋體5,避免可撓性桿體3脫離中空桿體1,平頂蓋體5可有六角或梅花槽供螺絲起子轉動。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用以限定本創作可實施之範圍,凡習於本業之人士所明顯可作的變化與修飾,皆應視為不悖離本創作之實質內容。
1:中空桿體 2:螺旋溝 21:第一互扣部 211:頭段 212:細頸段 22:第二互扣部 3:可撓性桿體 4:結合部 5:平頂蓋體 A:脊釘 B:習知滑桿 C:連結塊
第一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一)之立體圖。 第二圖為第一圖之另一角度。 第三圖為第一圖之爆炸圖。 第四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一)之彎曲示意圖。 第五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一)之使用示意圖(一)。 第六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一)之使用示意圖(二)。 第七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一)之使用示意圖(三)。 第八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二)、(三)、(四)之示意圖。
1:中空桿體
2:螺旋溝
21:第一互扣部
211:頭段
212:細頸段
22:第二互扣部
4:結合部

Claims (3)

  1. 一種互扣式滑桿,其為一中空桿體,其特徵在於該中空桿體設有一螺旋溝,該螺旋溝包括有至少一第一互扣部及至少一第二互扣部,該第一互扣部與該第二互扣部分別由該螺旋溝之兩側邊朝向彼此延伸,且該第一互扣部有一細頸段及一頭段,該第二互扣部朝向該細頸段延伸,使該中空桿體受力彎曲時,該第二互扣部靠近並倚靠該頭段而限制該中空桿體之彎曲角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扣式滑桿,其中該中空桿體有至少一結合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互扣式滑桿,其中該中空桿體之內部有一可撓性桿體。
TW111205473U 2022-05-25 2022-05-25 互扣式滑桿 TWM631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5473U TWM631258U (zh) 2022-05-25 2022-05-25 互扣式滑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5473U TWM631258U (zh) 2022-05-25 2022-05-25 互扣式滑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1258U true TWM631258U (zh) 2022-08-21

Family

ID=83783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5473U TWM631258U (zh) 2022-05-25 2022-05-25 互扣式滑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12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33090A1 (en) Aligning cross-connector
US8114132B2 (en) Dynamic interspinous process device
US8025681B2 (en)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US6966910B2 (en) Dynamic fix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US20070288012A1 (en)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device
US7985244B2 (en) 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er devices
US8262701B2 (en) Transconnector
US20080065073A1 (en) Offset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US20070233091A1 (en) Multi-level spherical linkage implant system
US20090326584A1 (en) Spinal Dynamic Stabilization Rods Having Interior Bumpers
US20100063547A1 (en)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device
EP2345382A1 (en) Articulating interspinous process clamp
KR20070029645A (ko) 다축 조절식 후 관절 보철물
AU2006282786A1 (en) Alignment instrument for dynamic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s
US20130103091A1 (en) Spinal fusion instrumentation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WO2007002409A2 (en) Dynamic fix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WO2012138444A1 (en) Lumbar-sacral implant allowing variable angle fixation
AU2007233130A1 (en) Dynamic motio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TWM631258U (zh) 互扣式滑桿
KR100935243B1 (ko) 탄성 조절 로드
US20120245638A1 (en) Sacral brace
TWI405556B (zh) The attachment mechanism of the spinal fixation system
TWI405557B (zh) Spiral rod connection device
AU2008201824B2 (en) Dynamic fix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TWI405555B (zh) The attachment mechanism of the spinal fix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