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2947U -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 Google Patents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2947U
TWM622947U TW110211597U TW110211597U TWM622947U TW M622947 U TWM622947 U TW M622947U TW 110211597 U TW110211597 U TW 110211597U TW 110211597 U TW110211597 U TW 110211597U TW M622947 U TWM622947 U TW M62294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fiber
fiber layer
thermoplastic
woven
thermoplastic n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1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福春
王彥文
石陞旭
陳建勳
Original Assignee
永虹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永虹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永虹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11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2947U/zh
Publication of TWM622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294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揭露一種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包括先將一熱塑性纖維製成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接著將碳纖維利用氣流成網機經氣流梳理產生一二維或三維方向的纖維落在於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上形成碳纖維層,最後再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形成在碳纖維層上,形成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再利用熱壓成型機進行熱壓讓碳纖維複合材料氈成型固定以便後續產品加工使用。本創作可有效解決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熱壓成型後碳纖維含浸不完全的問題,且因為碳纖維與無紡布纖維的混合更均勻,可以有效提升終端產品的品質。

Description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熱塑型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及其製作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將碳纖維與熱塑性無紡布纖維的混合更均勻且能提升產品品質之技術領域。
按,纖維片狀模塑料係由一纖維材料與一樹脂材料所構成;該纖維片狀模塑料之強度、剛性及尺寸穩定性遠優於該樹脂材料,故常被使用於各種成形品的製造。因此,該纖維片狀模塑料在各式各樣的領域中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由於該纖維片狀模塑料之用途廣泛,因此其品質必須嚴格控管外,如何使該纖維片狀模塑料在維持同樣抗彎強度與抗彎模數之情況下,仍可使製造成本降低亦是一大課題。
尤以熱塑性複合材料通常使用玻璃纖維、碳纖維或聚芳醯胺纖維作為熱塑性聚合物基體的強化材料。玻璃纖維用於各種結構和機械零件,可改良多種機械性能,包括強度和剛度、非導電以及提供空間尺寸穩定性。碳纖維具備最佳強度和剛度性能,比玻璃低密度、膨脹係數低以及具有更好的抗潛變性和耐磨損性。聚芳醯胺纖維具備低摩擦係數和熱膨脹係數,良好的韌性與優越的耐磨損性,這些強化還可以根據其實體型態提供各種優點。由於將碳纖維、醯胺纖維或玻璃纖維等做為強化纖維使用的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具備高比強度、比彈性模數,而早已廣泛地被利用於飛機或汽車等的結構/非結構件,網球拍、高爾夫球桿、釣竿等運動用品產業或一般用途等。做為該等所用的強化纖維之形態,有使用連續纖維所做成的織品或將纖維聚集於單方向的UD薄片、使用經切割的纖維所做成的無規薄片、不織布等。
惟,為了防止成形品翹起,故於積層步驟製程相當繁瑣與複雜,造成纖維強化複合材料的製程成本高與製程冗長的問題。其次,現有技術必須預先將強化纖維基材含浸有熱硬化性樹脂(稱為預浸材,prepreg)的材料,使用真空成形釜(autoclave)以2小時以上加熱、加壓而得纖維強化複合材料,故製程成形時間冗長。因此,如何解決製程複雜、高成本與時間冗長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鑑於前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創作的創作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熱塑性纖維與具備強化纖維特性的碳纖維製作出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可以直接剪取所需要的尺寸,放在熱壓成型機內,加溫加壓後即可獲得產品,可以簡化製程、更具有原料無儲存期限,廢料可以利用再生、製作成本低且品質良好等優點,能廣泛使用各技術領域的產業、運動用品等產品。
本創作的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須預先將強化纖維基材含浸有熱硬化性樹脂(稱為預浸材,prepreg)的材料,使用真空成形釜(autoclave)以2小時以上加熱、加壓而得纖維強化複合材料,可解決製程成形時間冗長的問題。
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提出一種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包括:一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一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以及一碳纖維層,利用一熱壓成型機進行熱壓,使該碳纖維層位於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之間,並製成一碳纖維複合材料氈,該熱壓成型機包括一滾輪,該滾輪的外緣環設有多個凸部。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皆選自同一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尼龍(Nylon)、聚碳酸酯(PC)、聚四氟乙烯(PTF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甲醛(POM)。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碳纖維層是選自新紗、回收紗、下腳料或廢紗。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碳纖維層皆由一氣流成網機經氣流梳理、排序將纖維產生二維或三維纖維取向而成,且流動類型為向同性。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碳纖維層與位於其相對面的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之間利用該滾輪的該些凸部接觸點形成熱融結合。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是利用一高溫熱壓機經過高溫熱壓製程而成,該溫度範圍介於攝氏160度至攝氏200度。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熱壓成型機的熱壓溫度範圍介於攝氏240度至攝氏280度。
本創作之目的,提出另一種一種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於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上形成一碳纖維層;於該碳纖維層上形成一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以及同時對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該碳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進行平面與多個點接觸熱壓以製成一碳纖維複合材料氈。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碳纖維層係由一氣流成網機經氣流梳理將碳纖維產生二維或三維纖維取向而成。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碳纖維層中的碳纖維為短纖,該短纖長度範圍為30毫米至120毫米。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碳纖維層與位於其相對面的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之間利用一熱壓成型機進行平面與多個點接觸熱壓以形成熱融結合,該熱壓成型機的熱壓溫度範圍介於攝氏240度至攝氏280度。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是利用一高溫熱壓機經過高溫熱壓製程而成,該溫度範圍介於攝氏160度至攝氏200度。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皆選自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尼龍(Nylon)、聚碳酸酯(PC)、聚四氟乙烯(PTF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甲醛(POM)。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其中該碳纖維層是選自回收紗、新紗、下腳料或廢紗。
為利 貴審查員瞭解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請同時參閱第1圖與第2圖,第1圖為本創作的結構示意圖;第2圖為本創作的結構步驟示意圖。本創作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包括一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一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以及一碳纖維層30;碳纖維層30位於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之間形成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在製作熱塑性複合材料的過程中因為每種纖維材料的特性不同,為了確保特性不同纖維材料的混和比例是製程上所需要的,必須先將這不同纖維材料分別秤重後再各自進行開纖製程,以製程氈,接著再次投入開纖製程以製成複合材料氈。
續上段說明,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皆選自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尼龍(Nylon)、聚碳酸酯(PC)、聚四氟乙烯(PTF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甲醛(POM),可以根據成品條件而選擇性製作材料類型,在此本創作不加以侷限。在本實施例以使用聚丙烯(PP)纖維作為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為例說明。聚丙烯(PP)最佳使用是短纖,是預先將聚丙烯(PP)纖維進行開纖製程,開纖製程是用來將紊亂糾結的聚丙烯(PP)纖維梳理、排列,再經過開纖機40不斷拉伸、扭轉、抱合(即拉緊靠攏)的過程。再利用氣流成網機60經氣流梳理、排列將聚丙烯(PP)纖維產生二維或三維纖維取向,以獲得二維(2D)或三維(3D)雜亂排序的均勻聚丙烯(PP)纖維網。當使用氣流成網機60來獲得的聚丙烯(PP)纖維網是呈現三維分佈時,其縱向橫向的強度差別小,且流動類型為向同性。最後將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利用一高溫熱壓機(圖中未示)經過高溫熱壓製程而成,此時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以可以稱為熱塑性纖維氈;其中,溫度範圍介於攝氏160度至攝氏200度。同理,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也是以相同方式經過開纖機40’不斷拉伸、扭轉、抱合,再經氣流成網來獲得的聚丙烯(PP)纖維網,最後經過高溫熱壓機高溫熱壓製程而成。
上述值得注意的是,高溫熱壓製程的溫度會因為使用的熱塑性纖維材料不同,會有變化,因此本創作在此不加以侷限溫度設定範圍。更進一步來說,氣流成網機60的製程大約分成五種形式:第一種自然飄落式,纖維由離心力和纖維自身的重量而自在飄落成網。第二種壓入式,纖維由離心力和吹入的氣流使其從錫林上先分離,然後再來輸送、成網。第三種抽吸式,纖維由離心力和吸入氣流使其從錫林上先分離,然後再來輸送、成網。第四種迴圈封閉式,纖維的剝離,輸送和成網都僅使用一台風機完成的。第五種壓與吸結合式,經由壓入式和抽吸式兩種成網方式的結合,抽吸式主要使用吹和吸兩種機台。由於上述的氣流成網機60因製程形式不同而會有不同的生產參數,故在此不加以說明生產參數的部分,可視製程需求而調整。本創作使用氣流成網機的目的在於獲得呈三維雜亂排序的均勻纖維網,故不論使用上述何種形式的氣流成網機皆適用於本創作的技術應用。
接續說明碳纖維層30的應用與特性,碳纖維具備最佳強度和剛度性能、比玻璃低密度、膨脹係數低與具有更好的抗潛變性和耐磨損性等諸多優點。碳纖維層30是選自新紗、回收紗、下腳料或廢紗,可以根據成品條件而選擇性製作材料類型,在此本創作不加以侷限。舉例來說,本創作可以使用新紗、下腳料、回收紗或廢紗,進行開纖製程,先將紊亂糾結的碳纖維梳理、排列,再經過開纖機不斷拉伸、扭轉、抱合。如第2圖所示,本創作是使用輸送裝置200,將已經製成的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放在輸送裝置200上進行碳纖維複合材料的製作輸送,再透過氣流成網機60經氣流梳理、排列將碳纖維產生二維或三維纖維取向並散落在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上,呈現一層均勻平鋪狀態的碳纖維層30,接著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疊合在碳纖維層30上,據以形成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其中碳纖維層30中的碳纖維為短纖,短纖長度範圍為30毫米至120毫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製程由下至上依序層疊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碳纖維層3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能夠確保無紡布纖維材料可以均勻包覆碳纖維,以避免後續熱壓成型製程後的成品強度均勻度不足。由於形成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後呈現結構鬆散、分層狀態,在此稱為半成品,故必須經過一熱壓成型機50進行熱壓成型,熱壓成型機50包括滾輪51,滾輪51的外緣環設有多個凸部52。碳纖維層30與位於其相對面的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之間利用滾輪51的此些凸部52接觸點形成熱融結合,透過加熱的方式,且用點接觸的情況下讓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的熱塑性纖維黏在一起,形成假固定狀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在此稱為成品。其中此些凸部52的結構設計為偏硬材質,目的在於可以達到較佳的點接觸熱融結合效果,而此些凸部52的分布方式、點接觸面積或是數量都可因應成品條件需求而調整結構設計,本創作在此不加以侷限滾輪51上此些凸部52的結構態樣。如此一來可避免完成後半成品在運送過程中因結構太過鬆散、分層而影響後端的產品製作良率。熱壓成型機50的熱壓溫度範圍介於攝氏240度至攝氏280度,此溫度適用於聚丙烯(PP)纖維,由於熱壓成型機50的熱壓溫度範圍會根據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所選用熱塑性纖維的材料不同而改變,故本創作在此不加以侷限熱壓成型機50的熱壓溫度設定範圍。
請同時參閱第2圖、第3圖,第3圖為本創作之熱壓成型過程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是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左邊L為成品態樣(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為熱壓成型機50進行熱壓成型後所呈現出來的扎實結構態樣,也就是成品),右邊R為半成品(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為結構鬆散且未進行熱壓成型時所呈現出來的鬆散結構態樣。
更進一步詳細來說,為了能製作出較佳性能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是使用聚丙烯纖維(PP fiber),其與碳纖維結合為三層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並執行對照組、實驗組1至3的製程方式,請參閱下列表格(一):
     對照組 實驗組1 實驗組2 實驗組3
組成   CF+PP fiber開纖 CF(80mm)+PP fiber開纖 CF(80mm)+PP fiber開纖 CF(80mm)+PP fiber開纖
樹脂系統   PP PP PP PP
製程   開纖+熱壓(熱壓成型機) 開纖+針扎+熱壓(熱壓成型機) 開纖+針扎+熱壓(熱壓成型機) 開纖+熱壓1(高溫熱壓機)+熱壓(熱壓成型機)
RC百分比   35 35 35 35
備註   平板物性 (未扎針) 平板物性 (0度方向試片) 平板物性 (90度方向試片) 平板物性 (未扎針)
  機械性質 試驗法 單位
抗拉強度 ASTM3039 Mpa 116 Max 121 78 Max 96 24 Max 29 112 Max 120
抗拉模數 ASTM3039 Gpa 23 Max 24 32 Max 39 21 Max 21 25 Max 29
彎曲強度 ASTM  D790 Mpa 100 Max 106 88 Max 93 73 Max 85 101 Max 104
彎曲模數 ASTM  D790 Gpa 12 Max13 12 Max13 8 Max10 12 Max13
由表格(一)可得知,實驗組1和實驗組2這兩個都是經過針扎製程的纖維氈(同一batch),纖維的排列方向原本為二維排列,經過針扎後,纖維被針扎的位置會變成三維排列,也就是說針扎後會改變纖維的排列方向。在此針對0度跟90度兩個方向去做機械性質,由實驗數據可以看出0、90度的機械應力耐受度不佳。實驗組3是採用熱壓製程,用來取代實驗組1、2的針扎製程,利用熱壓成型機50的加熱方式,對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進行熱壓,且利用滾輪51的此些凸部52接觸點形成熱融結合,讓三層結構的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碳纖維層3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之間結合在一起,可避免運送過程中成品中因結構太過鬆散、分層的問題。實驗組3是本創作最佳實施例,實驗組3的機械性質與對組照相近,機械應力的數值較穩定。
續就本創作使用碳纖維(Carbon fiber,簡稱CF)作為碳纖維複合材料氈的目的,在於碳纖維是一種高強度和模數的耐高溫纖維,為化纖的高端品種;主要由碳原子構成,直徑約5-10微米。為了產生碳纖維,碳原子在晶體中被鍵合在一起,平行排列的纖維長軸給予碳纖維相當高的強度-體積比。由於碳纖維扮演強化材的角色,主要承載外力,且碳纖維具備高硬度,高強度,重量輕,高耐化學性,耐高溫和低的熱膨脹等諸多特性,適用於多種使用條件而有選擇性變化多的優勢,能廣泛應用在航天工程、土木工程,軍事,賽車與其他競技體育運動產品。舉例來說,在後端製作產品時,只需要選取所需重量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剪裁或拼湊成所需要的大小,加溫加壓使樹脂融化讓碳纖維複合材料氈進行含浸製程,本創作不侷限使用何種固化成型方式。 舉例來說,若是以塑料樹脂作為含浸材料,由於塑料樹脂(或稱為樹脂基體)是透過介面以剪應力的形式,向碳纖維複合材料氈傳遞應力載荷,同時,樹脂基體亦有保護碳纖維複合材料氈不受外界直接損傷的作用,當碳纖維複合材料氈與塑料樹脂模塑後,具有非常高的強度-重量比的碳纖維強化產品,產批次與批次間可以承受的機械應力的數值穩定,如表格(一)所示,之後再根據需求進行裁切所需的產品態樣。
請同時參閱第2圖與第4圖,第4圖為本創作之步驟流程圖。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方法包括步驟S1,提供一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經由開纖製程、氣流成網製程與高溫熱壓製程(如高溫熱壓溫度範圍介於攝氏160度至攝氏200度)而成。如步驟S2,於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上形成一碳纖維層30;碳纖維層30係由一氣流成網機60經氣流梳理將碳纖維產生二維或三維纖維取向而成,實現了各向同性的性能,也提高了產品品質良率、具有產業利用性而產出經濟生產價值和高可靠性等諸多市場競爭優勢。若碳纖維是使用新紗、下腳料或廢紗,則須先經過開纖製程。如步驟S3,於碳纖維層30上形成一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是經由開纖製程、氣流成網製程與高溫熱壓製程(如高溫熱壓溫度範圍介於攝氏160度至攝氏200度)而成,再形成於碳纖維層30上。
再如步驟S4,同時對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碳纖維層3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進行平面與多個點接觸熱壓以製成一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其中,碳纖維層30與位於其相對面的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之間利用熱壓成型機50進行平面與多個點接觸熱壓以形成熱融結合,熱壓成型機50的熱壓溫度範圍介於攝氏240度至攝氏280度。其中,熱壓成型機50包括滾輪51,較佳為熱壓輪,熱壓輪的外緣環設有多個凸部52,如凸點;滾輪51除了平面熱壓合較為三層鬆散結構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100之外,特別的是利用多個凸部52將三層鬆散結構的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碳纖維層30與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之間進行熱融結合,能形成三層扎實結構,便於後續的產品製程所需。本創作利用熱壓製程來取代現有利用樹脂或黏膠製作纖維複合材料結構,能節省物料成本、製程時間與人力成本。
綜觀上述,可見本創作在突破先前之技術下,對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上的創新改良,本創作為預先將碳纖維與無紡布纖維(熱塑性纖維)製作成碳纖維複合材料氈,使用時只需要選取所需重量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氈,剪裁或拼湊成所需要的大小,鋪放在模具中再經過熱壓機進行固化成型即可。因為碳纖維與熱塑性纖維的混合更均勻,除了熱塑性纖維的流動性較佳外,碳纖維的分布也較為均勻,可以有效提升終端產品的品質,確實已達到所欲增進之功效,且也非熟悉該項技藝者所易於思及,再者,本創作申請前未曾公開,且其所具之進步性、實用性,顯已符合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新型專利申請案,以勵新型,至感德便。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創作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00:碳纖維複合材料氈 10: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 20: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 30:碳纖維層 40、40’:開纖機 50:熱壓成型機 51:滾輪 52:凸部 60:氣流成網機 200:輸送裝置 S1、S2、S3、S4:步驟 L:左邊 R:右邊
第1圖為本創作的結構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的結構步驟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之熱壓成型過程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之步驟流程圖。
10: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
20: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
30:碳纖維層

Claims (7)

  1. 一種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包括: 一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 一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以及 一碳纖維層(30),利用一熱壓成型機(50)進行熱壓,使該碳纖維層(30)位於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之間,並製成一碳纖維複合材料氈,該熱壓成型機(50)包括一滾輪(51),該滾輪(51)的外緣環設有多個凸部(52)。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皆選自同一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尼龍(Nylon)、聚碳酸酯(PC)、聚四氟乙烯(PTF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甲醛(POM)。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其中該碳纖維層(30)是選自新紗、回收紗、下腳料或廢紗。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與該碳纖維層(30)皆由一氣流成網機(60)經氣流梳理、排序將纖維產生二維或三維纖維取向而成,且流動類型為向同性。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其中該碳纖維層(30)與位於其相對面的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之間利用該滾輪(51)的該些凸部(52)接觸點形成熱融結合。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其中該第一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10)與該第二熱塑性無紡布纖維層(20)是利用一高溫熱壓機經過高溫熱壓製程而成,該溫度範圍介於攝氏160度至攝氏200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其中該熱壓成型機(50)的熱壓溫度範圍介於攝氏240度至攝氏280度。
TW110211597U 2021-10-01 2021-10-01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TWM622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1597U TWM622947U (zh) 2021-10-01 2021-10-01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1597U TWM622947U (zh) 2021-10-01 2021-10-01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2947U true TWM622947U (zh) 2022-02-01

Family

ID=81323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1597U TWM622947U (zh) 2021-10-01 2021-10-01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294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1780B (zh) * 2021-10-01 2022-10-21 永虹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115816927A (zh) * 2023-02-20 2023-03-2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 一种三维结构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1780B (zh) * 2021-10-01 2022-10-21 永虹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115816927A (zh) * 2023-02-20 2023-03-2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 一种三维结构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1335297B2 (en) Uni-directional fibre preform having slivers and consisting of reinforcing fibre bundles, and a composite material component
TWM622947U (zh)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
JP2018080442A (ja) 平面状複合材料
JP6965957B2 (ja) 積層基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炭素繊維強化樹脂基材
EP2674447A1 (en) Molded object with thickness gradien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US10406762B2 (en) Carbon-fiber-reinforced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
US20160009051A1 (en) Veil-stabilized Composite with Improved Tensile Strength
JP2001064406A (ja) 繊維強化複合材用プリフォー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てなる繊維強化複合材なら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8367466A (zh) 压制成型体的制造方法
US20040226191A1 (en) Toecap made from woven layers of continuous strands aligned in layer-specific orientation
TWI781780B (zh) 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JP6142737B2 (ja) 熱可塑性プリプレグ及び熱可塑性プリプレグの製造方法
JP2018043412A (ja) リブ成形用積層基材
Spickenheuer et al. Tailored fiber placement in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CN108237739A (zh) 一种自定型预增韧纤维预成型体的制备方法
JP5598931B2 (ja) 繊維強化された樹脂基材、樹脂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実施のための樹脂加工機
JPH05508591A (ja) 複合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複合品
Stolyarov et al. Commingled composites
GB2237583A (en) Fibre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US9981447B2 (en) Fiber-reinforced resin joined body having caulked par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7208158B2 (ja) 局所的な強化材を備えたプリフォーム
Elseify et al. Natural fiber reinforcement preparation
Kesarwani et al. Composites: Classification and i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Baeten et al. Optimisation of a GMT-based cold pressing technique for low cost textile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JP2011202303A (ja) 繊維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プリフォー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