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3571U -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 Google Patents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3571U
TWM613571U TW110201409U TW110201409U TWM613571U TW M613571 U TWM613571 U TW M613571U TW 110201409 U TW110201409 U TW 110201409U TW 110201409 U TW110201409 U TW 110201409U TW M613571 U TWM613571 U TW M61357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power generation
container assembly
inlet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1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鴻森
范織河
Original Assignee
張鴻森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張鴻森 filed Critical 張鴻森
Priority to TW110201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3571U/zh
Publication of TWM613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3571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30Energy from the sea, e.g. using wave energy or salinity gradient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一種潮汐發電裝置,其包括容器組件與設置於容器組件中的發電設備。容器組件的水流入口用於讓潮汐水流進入,且容器組件的入口導引板會導致水流往發電設備的方向前進,以推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並藉此帶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牽引機構,讓發電設備的發電機將動能轉換為電能。水流推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後,會進入容器組件的蓄壓池,然後在蓄壓池的水流經過容器組件的迴流導引板,再繼續流向容器組件的第一洩壓池,以繼續推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透過入口導引板與迴流導引板的設計,可以有效地導引水流方向,並達到避免推力板受損的技術問題。

Description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潮汐發電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能夠保護推力板不會因為水流推力過大而損毀的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且部分國家政府都在推乾淨的綠能發電,因此,除了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之外,潮汐發電也逐漸地被重視。潮汐發電是種水力發電的形式,利用潮汐水流的移動,或是潮汐海面的升降,自其中取得能量。雖然,目前尚未被廣泛使用,但潮汐發電對於未來的電力供應有很好的潛力。此外,潮汐發電比風能、太陽能都更容易預測,故更適合用於電力調度。
潮汐發電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潮流式發電,而另一種為堰壩式發電。潮流式發電為使用潮汐水流流動來推動推力板,以提供發電設備的發電機將動能轉換為電能,堰壩式發電則將潮汐水位高低的位能轉換為電能。堰壩式發電會對生態造成較多影響,故目前多半使用潮流式發電,然而,潮流式發電使用的推力板則容易因為水流推力過大,而毀損,導致維護成本較高。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藝之問題,本創作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潮汐發電裝置,其能夠保護推力板不會因為水流推力過大而損毀。另外,本創作還提供一種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提出一種潮汐發電裝置,其包含容器組件與發電設備。容器組件包括至少一入口浪高調整板、至少一入口導引板、兩個海流側引板以及迴流導引板,其中入口浪高調整板位於容器組件的第一側,兩個海流側引板位於容器組件的第二側與第三側,第一側相鄰於第二側與第三側,迴流導引板位於容器組件的第四側,以及位於兩個海流側引板之間,第一側相向於第四側,以及入口導引板係斜向設置於容器組件。發電設備包括複數個推力板,其中發電設備設置於第一側與第四側之間,且位於入口導引板的一側。入口浪高調整板係用以垂直移動,以藉此調整容器組件的水流入口的水流的進水量,入口導引板用以導引水流推動複數個推力板,且迴流導引板用以將推動複數個推力板的水流再次導引至複數個推力板。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迴流導引板設有至少一單向閥門,在迴流導引板、發電設備之位置與第二側之間之蓄壓池的水流推力大於第一特定值時,單向閥門開啟,以將蓄壓池的水流導向該迴流導引板、發電設備之位置與第三側之間之洩壓池。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容器組件更包括兩個迴流側引板,其中一個該迴流側引板斜向設置於第二側與該迴流導引板之間,以及另一個迴流側引板斜向設置於第三側與迴流導引板之間。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容器組件更包括出口浪高調整板設置於迴流導引板非面向發電設備的一側,並位於第二側與第三側之間,出口浪高調整板係用以垂直移動,以藉此調整容器組件的水流出口的水流的出水量。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入口導引板與容器組件的水流入口的法線的角度及第二側的海流側引板與法線的一角度之加總介於60至120度之間。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入口導引板的一端未接觸入口浪高調整板與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入口導引板的一端接觸入口浪高調整板,且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未接觸入口浪高調整板,而形成容器組件的水流出口。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入口導引板的一端接觸入口浪高調整板,並突出入口浪高調整板之外,且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未接觸入口浪高調整板,而形成容器組件的水流出口,其中入口導引板更突出於水流出口之外。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至少一入口浪高調整板為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至少一入口導引板為兩個入口導引板,其中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位於第一側,兩個入口導引板係斜向設置於該容器組件,且兩個入口導引板的每一者具有至少一單向閥門,以在水流推力大於第三特定值時,水流通過單向閥門而流向複數個推力板。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容器組件更包括坡道狀的上升導引板,上升導引板設置於發電設備的位置與兩個入口導引板之間。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容器組件更包括迴流出口閘門板,迴流出口閘門板設置於迴流導引板與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之間,迴流出口閘門板具有至少一單向閥門,以在水流推力大於第四特定值時,將水流流出容器組件之水流出口之外。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發電設備之位置的高度大於迴流出口閘門板、發電設備之位置與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之間的洩壓池的高度。
依據上述技術特徵,發電設備具有多個阻尼器,且複數個推力板的每一者樞接至少一個阻尼器,以在水流推力大於第二特定值時,使推力板與水平面的角度改變。
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提出任一種如前面所述之用於潮汐發電裝置的容器組件,其用於容置發電設備。
總而言之,本創作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容器組件能夠保護推力板不會因為水流推力過大而損毀,且仍可以具有不錯的發電效率,故能減少維護的成本。
為利 貴審查員瞭解本創作之技術特徵、內容與優點及其所能達成之功效,茲將本創作配合附圖,並以實施例之表達形式詳細說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圖式,其主旨僅為示意及輔助說明書之用,未必為本創作實施後之真實比例與精準配置,故不應就所附之圖式的比例與配置關係解讀、侷限本創作於實際實施上的權利範圍,合先敘明。
本創作提供一種潮汐發電裝置,其包括容器組件與發電設備,其中發電設備設置於容器組件中。容器組件的水流入口用於讓潮汐水流進入,且容器組件的入口導引板會導致水流往發電設備的方向前進,以推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並藉此帶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牽引機構,讓發電設備的發電機將動能轉換為電能。水流推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後,會進入容器組件的蓄壓池,然後在蓄壓池的水流經過容器組件的迴流導引板,再繼續流向容器組件的第一洩壓池,以繼續推動發電設備的推力板。透過入口導引板與迴流導引板的設計,可以有效地導引水流方向,並產生緩衝過大之水流推力的效果,達到避免推力板受損的技術問題。
為了更進一步地防止水流的推力過大,導致推力板受損,在至少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選擇性的作法為:(1)迴流導引板更設有單向閥門,以在水流推力過大時,將蓄壓池的水流導向容器組件的第二洩壓池;(2)容器組件設置兩個以上的水流入口與入口導引板,以進行匯流,同時入口導引板設有單向閥門,以減少匯流後的水流推力;(3)水流入口之水流在到達發電設備的推力板前,會被斜坡狀的上升導引板減緩水流推力;與/或(4)推力板樞接阻尼器,以在水流推力過大時,改變推力板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以讓全部或部分水流直接通過。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閱本創作後,自然地可以選擇性採用上述至少一種作法來與前述的潮汐發電裝置做結合。然而,在推力板材質較不易受損的情況下,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亦可以不採用上述的任一種做法。
接著,以其他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的更多細節。請參照第1圖與第2A圖,第1圖是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立體示意圖,以及第2A圖是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潮汐發電裝置1包括容器組件(由底板(未標示元件符號)、入口浪高調整板101、入口導引板102、海流側引板104、109、迴流導引板105、迴流側引板106、115及出口浪高調整板107構成)與發電設備(由電力控制室103、複數個推力板108、推力板牽引機構110與發電機113構成)。發電設備容置於容器組件中,例如設置於容器組件之左右兩側之間,且發電設備更能具有框架(未標示元件符號,如第1圖中的方形框架),以框架卡合或鎖固於容器組件,以進行容器組件與發電設備的固定。
入口浪高調整板101、海流側引板104、109與出口浪高調整板107與底板大致上構成一個矩形的容器,且容器中配置了入口導引板102、迴流導引板105與迴流側引板106、115,以藉此構成了容器組件。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位於容器組件的右側(第一側),其可以垂直移動,以調整水流入口F_IN的水流WD的進水量,並限制過高的浪之水流不會進入容器組件中。海流側引板104、109位於容器組件的上(第二側)下(第三側)兩側,並連接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與出口浪高調整板107。出口浪高調整板107位於容器組件的左側(第四側),其可以垂直移動,以調整水流出口F_OUT的水流WD的出水量,並限制過高的浪之水流WD不會進出容器組件外。出口浪高調整板107與水流出口F_OUT可以是本創作的非必要元件,且改由固定的海流側引板來取代,或者直接由迴流導引板105所取代,此時迴流導引板105也位於容器組件的左側(第四側)。
入口導引板102係斜向設置,而與容器組件之橫向延伸方向(即,水流入口F_IN的法線)具有一夾角,並設置於容器組件容置發電設備之位置與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之間,以及設置於海流側引板104、109之間,以藉此將水流WD導向至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迴流導引板105係斜向設置,而與容器組件之橫向延伸方向具有一夾角,並設置於容器組件容置發電設備之位置與出口浪高調整板107之間,以及設置於海流側引板104、109之間,以藉此將推動推力板108的水流WD再次導向至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迴流側引板115係斜向設置,而與容器組件之橫向延伸方向具有一夾角,並連接於迴流導引板105與海流側引板104之間,以讓水流WD更易流向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迴流側引板106係斜向設置,而與容器組件之橫向延伸方向具有一夾角,並連接於迴流導引板105與海流側引板109之間,以讓水流WD更易流向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迴流側引板115、106在本創作中可以是非必要元件,而能夠被移除。
容器組件容置發電設備之位置、出口浪高調整板107、海流側引板104與迴流導引板105圍繞的區域定義出容器組件的蓄壓池111,以及,容器組件容置發電設備之位置、出口浪高調整板107、海流側引板109與迴流導引板105圍繞的區域定義出容器組件的第二洩壓池112。容器組件容置發電設備之位置、入口導引板102與海流側引板109的區域定義出容器組件的第一洩壓池114。於第一實施例中,迴流導引板105更設有至少一個單向閥門1051,以在水流推力大於特定值(第一特定值)被打開,以讓蓄壓池111的水流WD流向第二洩壓池112,避免過大的水流推力毀損推力板108。在水流推力沒有過大的情況下(小於特定值),蓄壓池111的水流WD將流向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且接著流向第一洩壓池114。第二洩壓池112的水流WD可以經由水流出口F_OUT流出容器組件之外,也可以流向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且接著流向第一洩壓池114。第一洩壓池114的水流WD可以部份地與水流入口F_IN的水流WD匯流,繼續流向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或者,透過水流入口F_IN流出容器組件之外。
發電設備的電力控制室103由防水的殼體構成,且發電機113設置於電力控制室103中。發電機113的一部份會與推力板牽引機構110連接,以及複數個推力板108連接推力板牽引機構110,其中電力控制室103會做到防水密封,以避免因為發電機113的一部份需與推力板牽引機構110連接,而導致水流入發電機113中。當推力板108被水流WD推動時,推力板108會帶動推力板牽引機構110轉動,以藉此產生動能,讓發電機113將動能轉換為電能。
於此實施例中,推力板108的數量為六個,且以對稱方式設置。在其他實施例中,推力板108的數量也可以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甚至可以是非對稱設置。本創作並不以推力板108的設置方式及數量為限制。另外,推力板108更可以樞接阻尼器(例如,第4圖的阻尼器1081),在水流推力過大時,推力板108可以因此改變其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以讓部分或全部的水流直接通過,而不被推力板108所抵擋。
於第一實施例中,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並未延伸到入口浪高調整板101的一端,且海流側引板109的一端延伸到入口浪高調整板101的一端,而使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一端與海流側引板109一端相互接觸,故第一洩壓池114的水流WD可以部份地與水流入口F_IN的水流WD匯流,繼續流向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或者,透過水流入口F_IN流出容器組件之外。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入口導引板102的長度是可以被調整的,且海流側引板109的長度也可以對應地做調整。
請參照第2B圖,第2B圖是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於第2B圖的第二實施例中,潮汐發電裝置1’的入口導引板102’之長度較潮汐發電裝置1的入口導引板102之長度來得長,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延伸並接觸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且海流側引板109’長度較潮汐發電裝置1的海流側引板109之長度來得短,從而形成另一個水流出口L_OUT。如此,第一洩壓池114的水流WD將直接地透過水流出口L_OUT流出容器組件之外,而不與水流入口F_IN進來的水流匯流,也不會透過水流入口F_IN流出容器組件之外,而造成對水流入口F_IN進來的水流造成干擾,以增加發電效率。
再者,請參照第2C圖,第2C圖是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於第2C圖的第三實施例中,相較於第二實施例,潮汐發電裝置1’’的入口導引板102’’之長度又更長,而且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突出至水流出口L_OUT與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之外。於第三實施例中,入口導引板102’’可以防止透過水流出口L_OUT流出容器組件之外的水流對要進入水流入口F_IN之水流的干擾,以增加發電效率。
請參照第3圖,第3圖是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入口導引板的角度配置示意圖。為了使得潮汐發電裝置的發電效率較佳,於本創作中,可以選擇性地設計水流入口之法線NL(即,橫向延伸方向)與入口導引板102之間的角度 θ,以及選擇性地設計水流入口之法線NL與海流側引板104’之間的角度 θ1,使得角度 θθ1的加總介於60度至120度之間(包括60度與120度),其中角度 θθ1又可以是介於15度至60度之間(包括60度與120度),只要加總後介於60度至120度之間,即可以有較佳的發電效率。另外,海流側引板109’’’與水流入口之法線NL的角度則可以不用限制。
請參照第4圖至第6圖,第4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發電設備的立體示意體,第5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推力板的立體示意體,以及第6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推力板之角度變化示意圖。發電設備的推力板108的每一者的一端樞接阻尼器1081(於第4圖與第5圖中,有多個阻尼器1081),且阻尼器1081例如是液壓阻尼器,但不以此為限制。阻尼器1081的一端鎖固於推力板牽引機構110的一部分(如第4圖與第5圖),使得推力板108於水流推力小於特定值時,推力板108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為90度,以接收水流推力,從而帶動推力板牽引機構110轉動(於此實施例中,轉動方向為逆時針)。當水流推力大於特定值時,推力板108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會改變,且角度的改變會與水流推力大小有關,例如,在第6圖中,推力板108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由90度變成幾乎0度(此角度並非用於限制本創作)。
請參照第7圖,第7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推力板之於不同位置之角度變化示意圖。於第7圖中,由對應於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往逆時針的方向,六個推力板108形成的圓形區域依序分為六個區域R1~R6。區域R2~R6的水流推力一般會小於特定值,故推力板108在區域R2~R6時,推力板108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多數為90度(如第7圖左側示意的推力板108)。區域R1的水流推力一般會大於特定值,且水流推力越靠近區域R2,則會越小,因此,推力板108在區域R1中,由靠近區域R6往靠近區域R2的方向,推力板108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會由幾乎0度逐漸地變大(如第7圖右側示意的推力板108)。換言之,該等推力板108的每一者樞接至少一個阻尼器108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二特定值時,使該推力板108與一水平面的角度改變。。如此一來,透過阻尼器1081的使用,本創作實施例的潮汐發電裝置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推力板108因為水流推力過大而毀損,且能夠維持一定的發電效率,而不用在水流推力過大時,將全部的推力板108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變為幾乎0度,使得推力板牽引機構110幾乎不再轉動,而減少發電效率。
請參照第8圖至第10圖,第8圖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立體示意圖,第9圖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以及第10圖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圖。於第五實施例中,潮汐發電裝置2包括容器組件(由底板(未標示元件符號)、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201、兩個入口導引板202、兩個海流側引板204、迴流導引板205、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與坡道狀的上升導引板216構成)與發電設備(由電力控制室203、複數個推力板208、複數個阻尼器2081、推力板牽引機構210與發電機213構成)。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位於該容器組件的第一側,兩個海流側引板204分別位於該容器組件的第二側與第三側,第一側相鄰於第二側與第三側,迴流導引板205位於容器組件的第四側,以及位於兩個海流側引板204之間,第一側相向於第四側。發電設備容置於容器組件中,例如設置於容器組件之左(第四側)右(第一側)兩側之間。
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201、兩個海流側引板204、迴流導引板205、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與底板大致上構成一個由右側往左側漸縮的容器,且容器中配置了兩個入口導引板202與上升導引板216,以藉此構成了容器組件。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位於容器組件的右側,並彼此連接。入口浪高調整板201可以垂直移動,以調整水流入口F_IN的水流WD的進水量,並限制過高的浪之水流不會進入容器組件中。兩個海流側引板204係斜向設置,其中兩個海流側引板204每一者的一端對應兩個入口導引板202每一者的一端,兩個海流側引板204每一者的一端的另一端向發電設備延伸,且其中一個海流側引板204的另一端連接迴流導引板205。簡單地說,如第9圖,其中一個海流側引板204自右下側的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之一端由右下往左上延伸,且此海流側引板204的另一端為浮接;以及其中另一個海流側引板204自右上側的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之一端由右上往左下延伸,且此海流側引板204的另一端連接迴流導引板205。
如第9圖,兩個入口導引板202係斜向設置於容器組件中。其中一個入口導引板202的一端連接於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201的連接處,並自此連接處往左上延伸以連接到其中一個海流側引板204;其中另一個入口導引板202的一端連接於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201的連接處,並自此連接處往左下延伸以連接到其中另一個海流側引板204。兩個入口導引板202都設有單向閥門(未標示元件符號)於其上,以在水流推力過大時,能夠減緩水流推力,並且避免水流推力過小的水流通過入口導引板202。如第9圖,上升導引板216設置於發電設備與兩個入口導引板202之位置之間,其用以讓通過入口導引板202的水流之水流推力降低,以避免過大的水流推力會毀損發電設備的推力板208。換言之,該兩個入口導引板202的每一者具有至少一單向閥門,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三特定值時,該水流WD通過單向閥門而流向該等推力板208。如第10圖,上升導引板216為坡道狀,故能減少水流推力。
如第8至10圖,迴流導引板205為弧形狀,用以導引從上升導引板216通過發電設備的水流繼續流向發電設備的推力板208。迴流導引板205的兩端分別連接其中一個海流側引板204與迴流出口閘門板215,且迴流出口閘門板215還連接其中另一個海流側引板204。迴流出口閘門板215的一側定義為水流出口F_OUT,且迴流出口閘門板215的另一側、其中另一個海流側引板204與容器組件容置發電設備的位置定義出洩壓池212。當洩壓池212的水流推力大於特定值時,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設有的單向閥門2151會被打開,使得洩壓池212的水流推力不至於過大。換言之,該迴流出口閘門板215具有至少一單向閥門215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四特定值時,將該水流WD流出該容器組件之一水流出口F_OUT之外。請特別參照第10圖,在此請注意,容器組件容置發電設備的位置之高度會大於洩壓池212之高度(如第10圖的高度差H),以讓迴流導引板205導引的水流更易推動推力板208。
具體而言,本創作之潮汐發電裝置的容器組件透過入口導引板與迴流導引板的設計,可以有效地導引水流方向,並產生緩衝過大之水流推力的效果,達到避免發電設備之推力板受損的技術問題。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為了更進一步地提升發電效率與避免推力板受損的機率,更可以選擇性地使用下面至少一技術特徵:(1)迴流導引板更設有單向閥門;(2)容器組件設置兩個以上的水流入口與入口導引板,同時入口導引板設有單向閥門;(3)水流入口之水流在到達發電設備的推力板前的區域設有上升導引板;與 (4)推力板樞接阻尼器,以根據水流阻力改變推力板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
綜觀上述,可見本創作在突破先前之技術下,確實已達到所欲增進之功效,且也非熟悉該項技藝者所易於思及,再者,本創作申請前未曾公開,且其所具之進步性、實用性,顯已符合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新型專利申請案,以勵新型,至感德便。
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僅係為說明本創作之技術思想及特點,其目的在使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能夠瞭解本創作之內容並據以實施,當不能以之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所作之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1’、1’’、2:潮汐發電裝置 101、201:入口浪高調整板 102、102’、 102’’、202:入口導引板 103、203:電力控制室 104、104’、109、109’、109’’’、204:海流側引板 105、205:迴流導引板 1051、2151:單向閥門 106、115:迴流側引板 107:出口浪高調整板 108、208:推力板 1081、2081:阻尼器 110、210:推力板牽引機構 111:蓄壓池 112:第二洩壓池 113、213:發電機 114: 第一洩壓池 212:洩壓池 215:迴流出口閘門板 216:上升導引板 F_IN:水流入口 F_OUT、L_OUT:水流出口 H:高度差 R1~R6:區域 WD:水流 θθ1:角度 NL:法線
第1圖是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2A圖是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第2B圖是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第2C圖是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第3圖是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入口導引板的角度配置示意圖。 第4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發電設備的立體示意體。 第5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推力板的立體示意體。 第6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推力板之角度變化示意圖。 第7圖是本創作任一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推力板之於不同位置之角度變化示意圖。 第8圖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9圖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第10圖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潮汐發電裝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1:潮汐發電裝置
101:入口浪高調整板
102:入口導引板
103:電力控制室
104、109:海流側引板
105:迴流導引板
1051:單向閥門
106、115:迴流側引板
107:出口浪高調整板
108:推力板
110:推力板牽引機構
111:蓄壓池
112:第二洩壓池
113:發電機
114:第一洩壓池
F_IN:水流入口
F_OUT:水流出口

Claims (25)

  1. 一種潮汐發電裝置,其包含: 一容器組件,包括至少一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至少一入口導引板(102)、兩個海流側引板(104、109)以及一迴流導引板(105),其中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一側,該兩個海流側引板(104、109)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二側與一第三側,該第一側相鄰於該第二側與該第三側,該迴流導引板(105)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四側,以及位於該兩個海流側引板(104、109)之間,該第一側相向於該第四側,以及該入口導引板(102)係斜向設置於該容器組件;以及 一發電設備,包括複數個推力板(108),其中該發電設備設置於該第一側與該第四側之間,且位於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側; 其中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係用以垂直移動,以藉此調整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入口(F_IN)的一水流(WD)的進水量,該入口導引板(102)用以導引該水流推動該等推力板(108),且該迴流導引板(105)用以將推動該等推力板(108)的水流再次導引至該等推力板(108),該容器組件容置該發電設備之位置、該入口導引板(102)與該海流側引板(109)的區域定義出該容器組件的一第一洩壓池(114)。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迴流導引板(105)設有至少一單向閥門(1051),在該迴流導引板(105)、該發電設備之位置與該第二側之間之一蓄壓池(111)的一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一特定值時,該單向閥門(1051)開啟,以將該蓄壓池(111)的該水流(WD)導向該迴流導引板(105)、該發電設備之位置與該第三側之間之一第二洩壓池(112)。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兩個迴流側引板(115、106),其中一個該迴流側引板(115)斜向設置於該第二側與該迴流導引板(105)之間,以及另一個該迴流側引板(106)斜向設置於該第三側與該迴流導引板(105)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一出口浪高調整板(107)設置於該迴流導引板(105)非面向該發電設備的一側,並位於該第二側與該第三側之間,該出口浪高調整板(107)係用以垂直移動,以藉此調整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出口(F_OUT)的該水流(WD)的出水量。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與該容器組件的該水流入口(F_IN)的一法線(NL)的一角度( θ)及該第二側的該海流側引板(104’)與該法線(NL)的一角度( θ1)的加總介於60至120度之間。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未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與該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109)。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且該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109’)未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而形成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出口(L_OUT)。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並突出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之外,且該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109’)未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而形成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出口(L_OUT),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更突出於該水流出口(L_OUT)之外。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發電設備具有多個阻尼器(1081),且該等推力板(108)的每一者樞接該至少一個阻尼器(108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二特定值時,使該推力板(108)與一水平面的角度改變。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入口浪高調整板(201)為兩個該入口浪高調整板(201),該至少一入口導引板(202)為兩個該入口導引板(202),其中該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位於該第一側,該兩個入口導引板(202)係斜向設置於該容器組件,且該兩個入口導引板(202)的每一者具有至少一單向閥門(215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三特定值時,該水流(WD)通過該單向閥門(2151)而流向該等推力板(208)。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坡道狀的一上升導引板(216),該上升導引板(216)設置於該發電設備的位置與該兩個入口導引板(202)之間。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一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該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設置於該迴流導引板(205)與該第三側的該海流側引板(204)之間,該迴流出口閘門板(215)具有該至少一單向閥門(215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四特定值時,將該水流(WD)流出該容器組件之一水流出口(F_OUT)之外。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發電設備之位置的高度大於該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該發電設備之位置與該第三側的該海流側引板(204)之間的一洩壓池(212)的高度。
  14. 如請求項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潮汐發電裝置,其中該發電設備具有多個阻尼器(2081),且該等推力板(208)的每一者樞接該至少一個阻尼器(208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二特定值時,使該推力板(208)與一水平面的角度改變。
  15. 一種用於潮汐發電裝置的容器組件,其用於容置該潮汐發電裝置的一發電設備,且包括至少一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至少一入口導引板(102)、兩個海流側引板(104、109)以及一迴流導引板(105),其中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一側,該兩個海流側引板(104、109)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二側與一第三側,該第一側相鄰於該第二側與該第三側,該迴流導引板(105)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四側,以及位於該兩個海流側引板(104、109)之間,該第一側相向於該第四側,以及該入口導引板(102)係斜向設置於該容器組件;其中該發電設備包括複數個推力板(108),其中該發電設備設置於該第一側與該第四側之間,且位於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側; 其中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係用以垂直移動,以藉此調整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入口(F_IN)的一水流(WD)的進水量,該入口導引板(102)用以導引該水流推動該等推力板(108),且該迴流導引板(105)用以將推動該等推力板(108)的水流再次導引至該等推力板(108); 其中該迴流導引板(105)設有至少一單向閥門(1051),在該迴流導引板(105)、該發電設備之位置與該第二側之間之一蓄壓池(111)的一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一特定值時,該單向閥門(1051)開啟,以將該蓄壓池(111)的該水流(WD)導向該迴流導引板(105)、該發電設備之位置與該第三側之間之一洩壓池(212)。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兩個迴流側引板(115、106),其中一個該迴流側引板(115)斜向設置於該第二側與該迴流導引板(105)之間,以及另一個該迴流側引板(106)斜向設置於該第三側與該迴流導引板(105)之間。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一出口浪高調整板(107)設置於該迴流導引板(105)非面向該發電設備的一側,並位於該第二側與該第三側之間,該出口浪高調整板(107)係用以垂直移動,以藉此調整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出口(F_OUT)的該水流(WD)的出水量。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與該容器組件的該水流入口(F_IN)的一法線(NL)的一角度( θ)及該第二側的該海流側引板(104’)與該法線的一角度( θ1)的加總介於60至120度之間。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未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與該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109)。
  20.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且該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109’)未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而形成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出口(L_OUT)。
  21.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的一端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並突出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之外,且該第三側的海流側引板(109’)未接觸該入口浪高調整板(101),而形成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出口(L_OUT),其中該入口導引板(102’’)更突出於該水流出口(L_OUT)之外。
  22. 一種用於潮汐發電裝置的容器組件,其用於容置該潮汐發電裝置的一發電設備,且包括至少一入口浪高調整板(201)、至少一入口導引板(202)、兩個海流側引板(204)以及一迴流導引板(205),其中該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一側,該兩個海流側引板(204)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二側與一第三側,該第一側相鄰於該第二側與該第三側,該迴流導引板(205)位於該容器組件的一第四側,以及位於該兩個海流側引板(204)之間,該第一側相向於該第四側,以及該入口導引板(202)係斜向設置於該容器組件; 其中該發電設備包括複數個推力板(208),其中該發電設備設置於該第一側與該第四側之間,且位於該入口導引板(202)的一側; 其中該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係用以垂直移動,以藉此調整該容器組件的一水流入口(F_IN)的一水流(WD)的進水量,該入口導引板(202)用以導引該水流推動該等推力板(208),且該迴流導引板(205)用以將推動該等推力板(208)的水流再次導引至該等推力板(208); 其中該至少一入口浪高調整板(201)為兩個該入口浪高調整板(201),該至少一入口導引板(202)為兩個該入口導引板(202),其中該兩個入口浪高調整板(201)位於該第一側,該兩個入口導引板(202)係斜向設置於該容器組件,且該兩個入口導引板(202)的每一者具有至少一單向閥門(215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一特定值時,該水流(WD)通過該單向閥門(2151)而流向該等推力板(208)。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坡道狀的一上升導引板(216),該上升導引板(216)設置於該發電設備的位置與該兩個入口導引板(202)之間。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容器組件更包括一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該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設置於該迴流導引板(205)與該第三側的該海流側引板(204)之間,該迴流出口閘門板(215)具有該至少一單向閥門(2151),以在該水流推力大於一第四特定值時,將該水流(WD)流出該容器組件之一水流出口(F_OUT)之外。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容器組件,其中該發電設備之位置的高度大於該迴流出口閘門板(215)、該發電設備之位置與該第三側的該海流側引板(204)之間的一洩壓池(212)的高度。
TW110201409U 2021-02-04 2021-02-04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TWM613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1409U TWM613571U (zh) 2021-02-04 2021-02-04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1409U TWM613571U (zh) 2021-02-04 2021-02-04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3571U true TWM613571U (zh) 2021-06-21

Family

ID=77518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1409U TWM613571U (zh) 2021-02-04 2021-02-04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3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9248A (zh) * 2021-02-08 2022-08-16 张鸿森 潮汐发电装置与用于容置发电设备的容器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9248A (zh) * 2021-02-08 2022-08-16 张鸿森 潮汐发电装置与用于容置发电设备的容器组件
CN114909248B (zh) * 2021-02-08 2024-05-24 张鸿森 潮汐发电装置与用于容置发电设备的容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gner et al. Introduction to hydro energy systems: basics,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
CN107642448B (zh) 低水头大流量川渠水轮机
TWM613571U (zh)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KR101180641B1 (ko) 단조지식 복류형 조력발전소
CN205636887U (zh) 一种生态友好型无动力双向引水装置
CN214944694U (zh) 潮汐发电装置与用于潮汐发电装置的容器组件
CN104878832A (zh) 反向下游水力自动闸门
TWI808377B (zh) 潮汐發電裝置與用於容置發電設備的容器組件
CN114909248B (zh) 潮汐发电装置与用于容置发电设备的容器组件
CN208718829U (zh) 一种海水发电装置
CN103276703A (zh) 一种溢洪道折线形分流墩
WO2018196736A1 (zh) 一种重力势能循环水能量回收发电站
TWM646163U (zh) 海浪發電裝置
CN217327538U (zh) 一种龙盘发电水轮机组
CN105422361A (zh) 可升降式潮流能导流与遮蔽装置
JPH0419362A (ja) 波力エネルギー変換装置
CN115506950A (zh) 开闭式垂直轴流体轮发电装置
KR20190091902A (ko) 조력 발전장치
US3693356A (en) Hydraulic turbine inlet configuration
CN202431429U (zh) 浮体海浪发电机
CN110777741A (zh) 一种兼顾发电的水闸
CN207145122U (zh) 小型浮管式水流发电装置
CN221400769U (zh) 一种利用重力坝下泄洪水的发电装置
CN106980707B (zh) 一种陡墙式海塘潮流反转的挑流面参数设计方法
TW202113224A (zh) 將波浪動能轉換成位能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