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3369U - 同軸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軸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3369U
TWM613369U TW110203738U TW110203738U TWM613369U TW M613369 U TWM613369 U TW M613369U TW 110203738 U TW110203738 U TW 110203738U TW 110203738 U TW110203738 U TW 110203738U TW M613369 U TWM613369 U TW M61336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length
ring
inner diameter
outer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3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蔣章煇
Original Assignee
帛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帛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帛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3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3369U/zh
Priority to CN202120816131.2U priority patent/CN214706500U/zh
Publication of TWM6133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3369U/zh
Priority to US17/404,998 priority patent/US11588283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一種同軸連接器。同軸連接器包含:外殼、芯體及固定件。外殼具有中空通道。外殼具有第一環狀部、第二環狀部、環狀卡合部及環狀抵靠部。固定件具有穿孔,固定件包含第一部、第二部及卡合部。芯體固定穿設於固定件的穿孔。環狀卡合部的內徑由外殼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增加,而環狀卡合部具有第一環狀斜面。卡合部的外徑由固定件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增加,而固定件具有第二環狀斜面。固定件卡合設置於中空通道中,且第一環狀斜面與第二環狀斜面相互抵靠。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在傳遞10GHz以上的高頻訊號時,相較於習知的同軸連接器,較不容易出現凸波的問題。

Description

同軸連接器
本創作涉及一種同軸連接器,特別是一種適用於傳遞10GHz以上的高頻訊號的同軸連接器。
現有常見的高頻同軸連接器,在傳遞10GHz以上的高頻訊號時,容易出現凸波的問題。
本創作公開一種同軸連接器,主要用以改善現有的高頻同軸連接器,在傳遞10GHz以上的高頻訊號時,容易出現凸波的問題。
本創作的其中一實施例公開一種同軸連接器,其包含:一外殼、一芯體及一固定件。外殼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外殼具有一中心通道,中心通道沿一軸向方向貫穿外殼,外殼包含:一第一環狀部、一第二環狀部、一環狀卡合部及一環狀抵靠部。第一環狀部鄰近第一端;第二環狀部的內徑不小於第一環狀部的內徑;環狀卡合部與第一環狀部相連接,環狀卡合部與第二環狀部相連接,而環狀卡合部位於第一環狀部及第二環狀部之間;環狀卡合部的內徑由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逐漸增加,而環狀卡合部具有一第一環狀斜面;環狀卡合部的最小內徑不大於第一環狀部的內徑;環狀抵靠部鄰近第二端,環狀抵靠部與第二環狀部相連接,環狀抵靠部的內徑小於第二環狀部的內徑,環狀抵靠部鄰近第二環狀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環狀抵靠面;芯體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外殼內;固定件具有一穿孔,芯體的一部分固定設置於穿孔中,固定件設置於中心通道中,固定件的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定義為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固定件包含:一第一部、一第二部及一卡合部。第一部鄰近第三端,第一部的外徑小於第一環狀部的內徑;第二部的外徑大於第一部的外徑,第二部的外徑小於第二環狀部的內徑;卡合部與第一部相連接,卡合部與第二部相連接,而卡合部位於第一部及第二部之間;卡合部的外徑由第三端向第四端的方向逐漸增加,而卡合部具有一第二環狀斜面;第二部的外徑不小於卡合部的最大外徑;其中,固定件於第四端具有一第二環狀抵靠面;其中,芯體通過固定件固定設置於中心通道中,且環狀卡合部及環狀抵靠部共同固持卡合部及第二部,而第二環狀抵靠面與第一環狀抵靠面相互抵靠,且第一環狀斜面的一部分與第二環狀斜面的一部分相互抵靠。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在傳遞10GHz以上的高頻訊號時,相較於習知的同軸連接器,較不容易出現凸波的問題。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創作,而非對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於以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第一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5所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100包含:一外殼1、一芯體2及一固定件3,芯體2設置於固定件3中,設置有芯體2的固定件3則設置於外殼1內,且芯體2的兩端露出於外殼1的兩端。本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100的一端是用來固定於電路板,而同軸連接器100的另一端則是用來提供相關訊號傳輸線插接,但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100的應用方式不侷限於此。
如圖1至圖4,外殼1的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端1A及一第二端1B。外殼1具有一中心通道1C,中心通道1C沿一軸向方向D貫穿外殼1。中心通道1C用來容置固定件3。外殼1包含:一第一環狀部11、一第二環狀部12、一環狀卡合部13、一環狀抵靠部14及一環狀導引部15。外殼1由第一端1A至第二端1B依序排列有環狀導引部15、第一環狀部11、環狀卡合部13、第二環狀部12及環狀抵靠部14。在不同的實施例中,本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100的外殼1也可以是不包含環狀導引部15。
第一環狀部11鄰近第一端1A設置。第一環狀部11與環狀導引部15相連接,第一環狀部11與環狀卡合部13相連接,而第一環狀部11位於環狀導引部15及環狀卡合部13之間。較佳地,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與環狀導引部15的最小內徑15D1大致相同。
第二環狀部12與環狀卡合部13相連接。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大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大致等於環狀卡合部13的最大內徑13D2。較佳地,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與環狀卡合部13的最大內徑13D2大致相同。
環狀卡合部13的內徑由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的方向逐漸增加,而環狀卡合部13具有一第一環狀斜面131。較佳地,環狀卡合部13的最小內徑13D1與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大致相同。
環狀抵靠部14位於外殼1的第二端1B,環狀抵靠部14的內徑14D小於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環狀導引部15連接第一環狀部11,第一環狀部11位於環狀導引部15與環狀卡合部13之間,環狀導引部15的內徑由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逐漸縮小,環狀導引部15的最小內徑15D1可以是等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
芯體2設置於外殼1內。芯體2用來傳輸訊號,關於芯體2的材質及其組成可以是依據所需傳遞的訊號頻段等決定,於此不加以限制。芯體2的一端用以固定於電路板,芯體2的另一端則可以是具有一夾持結構21,所述夾持結構21用以固持訊號傳輸線內的內芯插設。在不同的實施例中,芯體2的兩端可以是皆包含有夾持結構21,而同軸連接器100的兩端都是用來提供訊號傳輸線的內芯插設。
固定件3具有一穿孔3A,穿孔3A沿著軸向方向D貫穿固定件3。芯體2的一部分固定設置於穿孔3A中,固定件3設置於中心通道1C中。固定件3包含:一第一部31、一第二部32、一卡合部33及一導引部34。關於第一部31、第二部32、卡合部33及導引部34分別沿軸向方向D的長度31L、32L、33L、34L彼此間的比例關係,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固定件3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為第三端3B及第四端3C,固定件3由第三端3B至第四端3C依序為第一部31、卡合部33、第二部32及導引部34。固定件3設置於外殼1的中心通道1C中時,固定件3的第三端3B鄰近外殼1的第一端1A,固定件3的第四端3C鄰近外殼1的第二端1B。需說明的是,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固定件3也可以是不包含導引部34。
第一部31鄰近第三端3B,第一部31的外徑31D小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第二部32的外徑32D大於第一部31的外徑31D,第二部32的外徑32D小於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
卡合部33與第一部31相連接,卡合部33與第二部32相連接,而卡合部33位於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之間。卡合部33的外徑由第三端3B向第四端3C的方向逐漸增加,而卡合部33具有一第二環狀斜面331。第二部32的外徑32D與卡合部33的最大外徑33D2大致相同。
導引部34位於固定件3的第四端3C,導引部34與第二部32相連接,而第二部32位於導引部34與卡合部33之間,導引部34的外徑由第三端3B向第四端3C的方向逐漸縮小,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4D2與第二部32的外徑32D大致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環狀抵靠部14鄰近第二環狀部12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環狀抵靠面141。固定件3於第四端3C具有一第二環狀抵靠面37,在固定件3包含導引部34的實施例中,導引部34的一端面即為第二環狀抵靠面37。
依上所述,芯體2通過固定件3固定設置於中心通道1C中,且環狀卡合部13及環狀抵靠部14共同固持卡合部33及第二部32,而第二環狀抵靠面37與第一環狀抵靠面141相互抵靠,且第一環狀斜面131的一部分與第二環狀斜面331的一部分相互抵靠,藉此,同軸連接器100在傳遞10GHz的高頻訊號時,不容易像習知的同軸連接器發生凸波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外殼1於第一端1A具有一第一端面18,由第一環狀抵靠面141沿著軸向方向D至環狀卡合部13具有最大內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L1,由第一端面18沿著軸向方向D至第一環狀抵靠面141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L2,第一長度L1小於第二長度L2。
固定件3鄰近第三端3B具有一第二端面38,由第二環狀抵靠面37沿著軸向方向D至卡合部33具有最大外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三長度L3,由第二端面38沿著軸向方向D至第二環狀抵靠面37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四長度L4,第三長度L3小於第四長度L4,且第一長度L1小於第三長度L3。
由第一端面18沿著軸向方向D至環狀卡合部13具有最小內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五長度L5,第五長度L5小於第一長度L1。由第二端面38沿著軸向方向D至卡合部33具有最小外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六長度L6,第六長度L6小於第四長度L4。
請復參圖1,同軸連接器100還可以是包含一輔助固定件4,輔助固定件4固定設置於固定件3中。輔助固定件4包含一中心通孔4A,芯體2穿設於中心通孔4A。輔助固定件4用來使芯體2更穩定地固定設置於固定件3中。關於輔助固定件4外型及尺寸,可依據需求變化,圖中所示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
[第二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6至圖13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
外殼1是包含:第一環狀部11、第二環狀部12、環狀卡合部13、環狀抵靠部14、一環狀段差部16、一環狀連接部17及環狀導引部15。外殼1由第一端1A至第二端1B依序排列有環狀導引部15、第一環狀部11、環狀卡合部13、第二環狀部12、環狀段差部16、環狀連接部17及環狀抵靠部14。在不同的實施例中,本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100的外殼1也可以是不包含環狀段差部16、環狀連接部17及環狀導引部15中的至少一個。
第一環狀部11鄰近第一端1A設置。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大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環狀卡合部13與第一環狀部11相連接,環狀卡合部13與第二環狀部12相連接,而環狀卡合部13位於第一環狀部11及第二環狀部12之間。
環狀卡合部13的內徑由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的方向逐漸增加,而環狀卡合部13具有一第一環狀斜面131。環狀卡合部13的最小內徑13D1可以是大致等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環狀卡合部13的最大內徑13D2不大於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
環狀段差部16與第二環狀部12相連接,環狀段差部16的內徑由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逐漸縮小,環狀段差部16的最大內徑16D2小於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環狀段差部16的最小內徑16D1可以是大致等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
環狀連接部17與環狀段差部16相連接,環狀連接部17與環狀抵靠部14相連接,而環狀連接部17位於環狀段差部16與環狀抵靠部14之間。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不小於環狀段差部16的最小內徑16D1。較佳地,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可以是大致等於環狀段差部16的最小內徑16D1。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大於環狀抵靠部14的內徑14D;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不小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較佳地,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等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
環狀抵靠部14鄰近第二端1B,環狀抵靠部14的內徑14D小於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100不包含環狀連接部17及環狀段差部16的應用中,環狀抵靠部14是直接與第二環狀部12相連接。
環狀導引部15連接第一環狀部11,第一環狀部11位於環狀導引部15與環狀卡合部13之間,環狀導引部15的內徑由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逐漸縮小,環狀導引部15的最小內徑15D1不小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較佳地,環狀導引部15的最小內徑15D1大致等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
固定件3包含:一第一部31、一第二部32、一卡合部33、一導引部34、一段差部35及一抵靠部36。固定件3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為第三端3B及第四端3C,固定件3由第三端3B至第四端3C依序為第一部31、卡合部33、第二部32、段差部35、抵靠部36及導引部34。固定件3設置於外殼1的中心通道1C中時,固定件3的第三端3B鄰近外殼1的第一端1A,固定件3的第四端3C鄰近外殼1的第二端1B。需說明的是,在不同的實施例中,固定件3也可以是不包含段差部35及導引部34中的至少一個。在固定件3沒有段差部35的實施例中,抵靠部36是直接與第二部32相連接。
第一部31鄰近第三端3B,第一部31的外徑31D小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第二部32的外徑32D大於第一部31的外徑31D,第二部32的外徑32D小於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
卡合部33與第一部31相連接,卡合部33與第二部32相連接,而卡合部33位於第一部31及第二部32之間。卡合部33的外徑由第三端3B向第四端3C的方向逐漸增加,而卡合部33具有一第二環狀斜面331。第二部32的外徑32D不小於卡合部33的最大外徑33D2,較佳地,第二部32的外徑32D可以是大致等於卡合部33的最大外徑33D2。
段差部35與第二部32相連接,段差部35的外徑由第三端3B向第四端3C逐漸縮小,段差部35的最大外徑35D2不大於第二部32的外徑32D。較佳地,段差部35的最大外徑35D2大致等於第二部32的外徑32D。
抵靠部36鄰近第四端3C,抵靠部36與段差部35相連接,而段差部35位於抵靠部36與第二部32之間,段差部35的最小外徑35D1不大於抵靠部36的外徑36D,較佳地,段差部35的最小外徑35D1大致等於抵靠部36的外徑36D。抵靠部36的外徑36D小於第二部32的外徑32D,抵靠部36的外徑36D不大於第一部31的外徑31D,在其中一個例子中,抵靠部36的外徑36D可以是大致等於第一部31的外徑31D。抵靠部36的外徑36D小於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本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100,在固定件3沒有包含段差部35的實施例中,抵靠部36是直接與第二部32相連接。
導引部34位於固定件3的第四端3C,導引部34與抵靠部36相連接,而抵靠部36位於導引部34與段差部35之間,導引部34的外徑由第三端3B向第四端3C的方向逐漸縮小,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4D2不大於抵靠部36的外徑36D,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4D2不大於第二部32的外徑32D。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4D2可以是大致等於抵靠部36的外徑36D。
值得一提的是,環狀抵靠部14鄰近第二環狀部12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環狀抵靠面141。固定件3於第四端3C具有一第二環狀抵靠面37,在固定件3包含導引部34的實施例中,導引部34的一端面即為第二環狀抵靠面37。
依上所述,本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100的芯體2是通過固定件3固定設置於中心通道1C中,且環狀卡合部13及環狀抵靠部14共同固持卡合部33及第二部32,而第二環狀抵靠面37與第一環狀抵靠面141相互抵靠,且第一環狀斜面131的一部分與第二環狀斜面331的一部分相互抵靠,而環狀段差部16的一第一環狀段差斜面161不與段差部35的一第二環狀段差斜面351相接觸。
值得一提的是,外殼1於第一端1A具有一第一端面18,由第一環狀抵靠面141沿著軸向方向D至環狀卡合部13具有最大內徑13D2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L1,由第一端面18沿著軸向方向D至第一環狀抵靠面141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L2,第一長度L1小於第二長度L2。固定件3鄰近第三端3B具有一第二端面38,由第二環狀抵靠面37沿著軸向方向D至卡合部33具有最大外徑33D2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三長度L3,由第二端面38沿著軸向方向D至第二環狀抵靠面37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四長度L4,第三長度L3小於第四長度L4,第一長度L1小於第三長度L3。
[第三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14至圖20所示,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的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外殼1由第一端1A至第二端1B依序包含環狀導引部15、第一環狀部11、環狀段差部16、環狀連接部17、環狀卡合部13、第二環狀部12及環狀抵靠部14;固定件3由第三端3B至第四端3C依序包含一頭部39、第一部31、卡合部33、第二部32及導引部34。關於環狀卡合部13、環狀段差部16、環狀連接部17、第一部31及卡合部33分別沿軸向方向D的長度13L、16L、17L、31L、33L彼此間的比例關係,不以圖中所示為限。
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的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在於:由第一環狀抵靠面141沿著軸向方向D至環狀卡合部13具有最大內徑13D2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L1,由第一端面18沿著軸向方向D至第一環狀抵靠面141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L2,第一長度L1小於第二長度L2。由第二環狀抵靠面37沿著軸向方向D至卡合部33具有最大外徑33D2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三長度L3,由第二端面38沿著軸向方向D至第二環狀抵靠面37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四長度L4,第三長度L3小於第四長度L4,第一長度L1小於第三長度L3。
外殼1沿軸向方向D由第一環狀抵靠面141至環狀段差部16最大內徑17D2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五長度L5,固定件3沿軸向方向D,由第二環狀抵靠面37至頭部39與第一部31相連接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六長度L6,第六長度L6大於第五長度L5,第五長度L5小於第一長度L1,第六長度L6小於第四長度L4。
本實施例的外殼1與前述第二實施例的外殼不同之處在於:環狀導引部15是連接第一環狀部11,第一環狀部11位於環狀導引部15與環狀段差部16之間,環狀導引部15的內徑由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的方向逐漸縮小,環狀導引部15的最小內徑15D1不小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較佳地,環狀導引部15的最小內徑15D1與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大致相同。
第一環狀部11與環狀導引部15相連接。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大於固定件3的頭部39的外徑。環狀段差部16是與第一環狀部11相連接,環狀段差部16的內徑由第一端1A向第二端1B逐漸縮小,環狀段差部16的最大內徑16D2不大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較佳地,環狀段差部16的最大內徑16D2與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大致相同。
環狀連接部17與環狀段差部16相連接,環狀連接部17與環狀卡合部13相連接,而環狀連接部17位於環狀段差部16與環狀卡合部13之間。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不大於環狀段差部16的最小內徑16D1,且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不大於環狀卡合部13的最小內徑13D1。較佳地,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與環狀段差部16的最小內徑16D1大致相同,且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與環狀卡合部13的最小內徑13D1大致相同。
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小於第一環狀部11的內徑11D,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小於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
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大於第一部31的外徑31D。環狀段差部16的最小內徑16D1大於第一部31的外徑31D,而固定件3固定於外殼1中時,環狀段差部16的一第一環狀段差斜面161不與固定件3相接觸。
環狀卡合部13的最大內徑13D2與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大致相同,環狀卡合部13的最小內徑13D1與環狀連接部17的內徑17D大致相同。第二環狀部12的內徑12D大於第二部32的外徑32D。
本實施例的固定件與前述實施例的固定件的不同之處在於:固定件3於第三端3B包含頭部39,頭部39連接第一部31,第一部31位於頭部39與卡合部33之間,頭部39的外徑39D大於第一部31的外徑31D。頭部39的外徑39D不大於第二部32的外徑32D。較佳地,頭部39的外徑39D與第二部32的外徑32D大致相同。
第二部32與卡合部33相連接,第二部32的外徑不小於卡合部33的最大外徑。較佳地,第二部32的外徑32D與卡合部33的最大外徑33D2大致相同。
導引部34與第二部32相連接。導引部34位於固定件3的第四端3C。導引部34的一端面為第二環狀抵靠面37,導引部34的外徑由第三端3B向第四端3C的方向逐漸縮小,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4D2不大於第二部32的外徑32D,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4D2不大於頭部39的外徑39D。較佳地,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3D2與第二部32的外徑32D大致相同,導引部34的最大外徑33D2與頭部39的外徑39D大致相同。
請參閱圖21,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芯體2的兩端都具有夾持結構21,而兩個夾持結構21是用來提供兩條訊號傳輸線的內芯插設。也就是說,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100可以是作為兩條訊號傳輸線的連接器。關於本實施例的同軸連接器100所包含的外殼1、固定件3及輔助固定件4的詳細說明,請參閱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贅述。
綜合上述,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通過外殼所包含的第一環狀部、第二環狀部、環狀卡合部及環狀抵靠部、固定件所包含的第一部、第二部及卡合部等相關內部構造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固定件的第二環狀抵靠面37與第一環狀抵靠面141緊密地相互抵靠,藉此,可以讓同軸連接器在傳輸10GHz以上的高頻訊號時,不容易發生凸波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
100:同軸連接器 1:外殼 1A:第一端 1B:第二端 1C:中心通道 11:第一環狀部 11D:內徑 11L:長度 12:第二環狀部 12D:內徑 12L:長度 13:環狀卡合部 131:第一環狀斜面 13D1:最小內徑 13D2:最大內徑 13L:長度 14:環狀抵靠部 14D:內徑 141:第一環狀抵靠面 15:環狀導引部 15D1:最小內徑 15D2:最大內徑 15L:長度 16:環狀段差部 16D1:最小內徑 16D2:最大內徑 16L:長度 161:第一環狀段差斜面 17:環狀連接部 17D:內徑 17L:長度 18:第一端面 2:芯體 21:夾持結構 3:固定件 3A:穿孔 3B:第三端 3C:第四端 31:第一部 31D:外徑 31L:長度 32:第二部 32D:外徑 32L:長度 33:卡合部 33D1:最小外徑 33D2:最大外徑 331:第二環狀斜面 33L:長度 34:導引部 34D1:最小外徑 34D2:最大外徑 34L:長度 35:段差部 35D1:最小外徑 35D2:最大外徑 35L:長度 351:第二環狀段差斜面 36:抵靠部 36D:外徑 37:第二環狀抵靠面 38:第二端面 39:頭部 39D:外徑 4:輔助固定件 4A:中心通孔 D:軸向方向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L3:第三長度 L4:第四長度 L5:第五長度 L6:第六長度
圖1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外殼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固定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圖7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9為圖8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固定件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1為圖10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固定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13為圖1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四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圖15為圖14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6為圖1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7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四實施例的外殼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8為圖17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9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四實施例的固定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20為圖19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1為本創作的同軸連接器的第五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1:外殼
1A:第一端
11:第一環狀部
12:第二環狀部
13:環狀卡合部
14:環狀抵靠部
141:第一環狀抵靠面
15:環狀導引部
18:第一端面
2:芯體
3:固定件
3B:第三端
31:第一部
32:第二部
33:卡合部
34:導引部
37:第二環狀抵靠面
38:第二端面
4:輔助固定件
D:軸向方向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L3:第三長度
L4:第四長度
L5:第五長度
L6:第四長度

Claims (14)

  1. 一種同軸連接器,其包含: 一外殼,其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定義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外殼具有一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沿一軸向方向貫穿所述外殼,所述外殼包含: 一第一環狀部,其鄰近所述第一端; 一第二環狀部,其內徑不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一環狀卡合部,其與所述第一環狀部相連接,所述環狀卡合部與所述第二環狀部相連接,而所述環狀卡合部位於所述第一環狀部及所述第二環狀部之間;所述環狀卡合部的內徑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漸增加,而所述環狀卡合部具有一第一環狀斜面;所述環狀卡合部的最小內徑不大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一環狀抵靠部,其鄰近所述第二端,所述環狀抵靠部與所述第二環狀部相連接,所述環狀抵靠部的內徑小於所述第二環狀部的內徑,所述環狀抵靠部鄰近所述第二環狀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環狀抵靠面; 一芯體,其至少一部分設置於所述外殼內; 一固定件,其具有一穿孔,所述芯體的一部分固定設置於所述穿孔中,所述固定件設置於所述中心通道中,所述固定件的彼此相反的兩端分別定義為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所述固定件包含: 一第一部,其鄰近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一部的外徑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一第二部,所述第二部的外徑大於所述第一部的外徑,所述第二部的外徑小於所述第二環狀部的內徑; 一卡合部,其與所述第一部相連接,所述卡合部與所述第二部相連接,而所述卡合部位於所述第一部及所述第二部之間;所述卡合部的外徑由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的方向逐漸增加,而所述卡合部具有一第二環狀斜面;所述第二部的外徑不小於所述卡合部的最大外徑; 其中,所述固定件於所述第四端具有一第二環狀抵靠面; 其中,所述芯體通過所述固定件固定設置於所述中心通道中,且所述環狀卡合部及所述環狀抵靠部共同固持所述卡合部及所述第二部,而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與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相互抵靠,且所述第一環狀斜面的一部分與所述第二環狀斜面的一部分相互抵靠。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於所述第一端具有一第一端面,由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環狀卡合部具有最大內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由所述第一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一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所述固定件於所述第三端具有一第二端面,由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卡合部具有最大外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三長度,由所述第二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二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四長度,所述第三長度小於所述第四長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還包含: 一環狀段差部,其與所述第二環狀部相連接,所述環狀段差部的內徑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漸縮小,所述環狀段差部的最大內徑小於所述第二環狀部的內徑;所述環狀段差部的最小內徑不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一環狀連接部,其與所述環狀段差部相連接,所述環狀連接部與所述環狀抵靠部相連接,而所述環狀連接部位於所述環狀段差部與所述環狀抵靠部之間;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不小於所述環狀段差部的最小內徑,且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大於所述環狀抵靠部的內徑;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不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所述固定件還包含: 一段差部,其與所述第二部相連接,所述段差部的外徑由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逐漸縮小,所述段差部的最大外徑不大於所述第一部的外徑,所述段差部的最大外徑不大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 一抵靠部,其與所述段差部相連接,且所述段差部位於所述抵靠部與所述第二部之間,所述段差部的最小外徑不大於所述抵靠部的外徑,所述抵靠部的外徑小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所述抵靠部的外徑不大於所述段差部的最小外徑,所述抵靠部鄰近所述第四端;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大於所述抵靠部的外徑; 其中,所述環狀段差部的一第一環狀段差斜面不與所述段差部的一第二環狀段差斜面相接觸。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還包含: 一環狀導引部,其位於所述外殼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環狀導引部連接所述第一環狀部,所述第一環狀部位於所述環狀導引部與所述環狀卡合部之間,所述環狀導引部的內徑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漸縮小,所述環狀導引部的最小內徑不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所述固定件還包含: 一導引部,其一端面為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所述導引部與所述抵靠部相連接,而所述抵靠部位於所述導引部與所述段差部之間,所述導引部的外徑由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的方向逐漸縮小於所述抵靠部的外徑。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於所述第一端具有一第一端面,由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環狀卡合部具有最大內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由所述第一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一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所述第一長度小於所述第二長度;所述固定件於所述第三端具有一第二端面,由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卡合部具有最大外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三長度,由所述第二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二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四長度,所述第三長度小於所述第四長度,所述第一長度小於所述第三長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還包含: 一環狀段差部,其與所述第一環狀部相連接,所述環狀段差部的內徑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漸縮小,所述環狀段差部的最大內徑不大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一環狀連接部,其與所述環狀段差部相連接,所述環狀連接部與所述環狀卡合部相連接,而所述環狀連接部位於所述環狀段差部與所述環狀卡合部之間;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不大於所述環狀段差部的最小內徑,且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不大於所述環狀卡合部的最小內徑;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小於所述第二環狀部的內徑; 其中,所述環狀段差部的一第一環狀段差斜面不與所述固定件相接觸;所述環狀連接部的內徑大於所述第一部的外徑;所述環狀段差部的最小內徑大於所述第一部的外徑; 所述固定件還包含: 一頭部,其位於所述第三端,所述頭部連接所述第一部,所述第一部位於所述頭部與所述卡合部之間,所述頭部的外徑大於所述第一部的外徑,所述頭部的外徑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所述頭部的外徑不大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還包含: 一環狀導引部,其連接所述第一環狀部,所述第一環狀部位於所述環狀導引部與所述環狀段差部之間,所述環狀導引部的內徑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漸縮小,所述環狀導引部的最小內徑不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所述固定件還包含: 一導引部,其一端面為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所述導引部的外徑由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的方向逐漸縮小,所述導引部的最大外徑不大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所述導引部的最大外徑不大於所述頭部的外徑。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沿所述軸向方向,由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至所述環狀段差部最大內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五長度,所述固定件沿所述軸向方向,由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至所述頭部與所述第一部相連接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六長度,所述第六長度大於所述第五長度;所述第五長度小於所述第一長度;所述第六長度小於所述第四長度。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於所述第一端具有一第一端面,由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環狀卡合部具有最大內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由所述第一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一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所述第一長度小於所述第二長度;所述固定件於所述第三端具有一第二端面,由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卡合部具有最大外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三長度,由所述第二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二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四長度,所述第三長度小於所述第四長度,所述第一長度小於所述第三長度。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大於所述第一部的外徑,所述第二環狀部的內徑大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還包含: 一環狀導引部,其位於所述外殼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環狀導引部連接所述第一環狀部,所述第一環狀部位於所述環狀導引部與所述環狀卡合部之間,所述環狀導引部的內徑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漸縮小,所述環狀導引部的最小內徑不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所述固定件還包含: 一導引部,其一端面為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所述導引部與所述第二部相連接,而所述第二部位於所述導引部與所述卡合部之間,所述導引部的外徑由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的方向逐漸縮小,所述導引部的最大外徑不大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於所述第一端具有一第一端面,由所述第一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環狀卡合部具有最大內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一長度,由所述第一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一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二長度,所述第一長度小於所述第二長度;所述固定件於所述第三端具有一第二端面,由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所述卡合部具有最大外徑的位置的長度定義為一第三長度,由所述第二端面沿著所述軸向方向至第二環狀抵靠面的長度定義為一第四長度,所述第三長度小於所述第四長度,所述第一長度小於所述第三長度。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大於所述第一部的外徑,所述第二環狀部的內徑大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還包含: 一環狀導引部,其位於所述外殼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環狀導引部連接所述第一環狀部,所述第一環狀部位於所述環狀導引部與所述環狀卡合部之間,所述環狀導引部的內徑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漸縮小,所述環狀導引部的最小內徑不小於所述第一環狀部的內徑; 所述固定件還包含: 一導引部,其一端面為所述第二環狀抵靠面,所述導引部與所述第二部相連接,而所述第二部位於所述導引部與所述卡合部之間,所述導引部的外徑由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的方向逐漸縮小,所述導引部的最大外徑不大於所述第二部的外徑。
TW110203738U 2021-04-07 2021-04-07 同軸連接器 TWM6133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3738U TWM613369U (zh) 2021-04-07 2021-04-07 同軸連接器
CN202120816131.2U CN214706500U (zh) 2021-04-07 2021-04-20 同轴连接器
US17/404,998 US11588283B2 (en) 2021-04-07 2021-08-17 Coaxial conne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3738U TWM613369U (zh) 2021-04-07 2021-04-07 同軸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3369U true TWM613369U (zh) 2021-06-11

Family

ID=7751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3738U TWM613369U (zh) 2021-04-07 2021-04-07 同軸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88283B2 (zh)
CN (1) CN214706500U (zh)
TW (1) TWM61336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5325A (en) * 1985-05-02 1988-10-04 Microwav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907983A (en) * 1986-05-13 1990-03-13 Microwav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943245A (en) * 1989-07-31 1990-07-24 Microdot Inc.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934960A (en) * 1990-01-04 1990-06-19 Amp Incorporated Capacitive coupled connector with complex insulative body
FR2946185B1 (fr) * 2009-05-29 2012-10-19 Radiall Sa Connecteur tres haute puissance
US8992250B1 (en) * 2013-03-15 2015-03-31 Megaphase, Llc Clockable cable adapter
JP6510953B2 (ja) * 2015-10-20 2019-05-08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88283B2 (en) 2023-02-21
US20220329022A1 (en) 2022-10-13
CN214706500U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79728B1 (en) Mini BNC connector
US5120260A (en) Connector for semi-rigid coaxial cable
US4904206A (en) High voltage coaxial connector
JPH0676890A (ja)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
KR910007192A (ko) 자동정렬식 무선주파수 푸쉬온 커넥터
CN110710058B (zh) 多针脚连接器插头块组件
US10658791B2 (en) Connection module and connector structure
JPS63178204A (ja) 光アダプタ
US20030092319A1 (en) Optical transceiver module
WO2020203591A1 (ja) 多極コネクタセット
TWM613369U (zh) 同軸連接器
US5963690A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CN109728458B (zh) 混合式射频连接器
JPH02216784A (ja) マイクロ波コネクタ
US20220285815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waveguide, waveguide connector, mode converter, and waveguide unit
US5890923A (en) Connector alignment guide
US6637946B2 (en) Adapter for an optical fiber plug
US11016249B2 (en) Fiber optical connector
CN113725650B (zh) 同轴射频连接器、同轴射频连接器的内华司、及通信设备
TWM615534U (zh) 同軸連接器
KR100463796B1 (ko) 클립부착구조
US20240018716A1 (en) Twisted Pair Organizing Tool
US20070146103A1 (en) Resistor board and attenuator having the same
US9966709B2 (en) Connector and communication component including the same
TW202143569A (zh) 同軸射頻連接器、同軸射頻連接器的內華司、及通訊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