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2835U - 導光板及光學組件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及光學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2835U
TWM612835U TW110201819U TW110201819U TWM612835U TW M612835 U TWM612835 U TW M612835U TW 110201819 U TW110201819 U TW 110201819U TW 110201819 U TW110201819 U TW 110201819U TW M612835 U TWM612835 U TW M61283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arc
shaped botto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1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斯威
徐建華
林陽露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宸展光電(廈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宸展光電(廈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宸展光電(廈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2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283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包括出光面、相對於出光面的弧形底表面、連接出光面和弧形底表面的側表面,以及位於弧形底表面的多個圓柱形凹槽。

Description

導光板及光學組件
本新型是關於導光板及光學組件。
顯示器的光學組件中普遍包括導光板和其下方的發光元件。發光元件發出的光線經由導光板的引導,可均勻傳遞至顯示器的顯示區。當顯示器的尺寸縮小時,導光板和發光元件之間的距離亦縮小,使得發光元件的光線難以分佈到整體導光板。由於導光板各個區域接收到的光線量不同,導光板傳遞至顯示區的出光量亦不均勻。因此,如何提高導光板的出光均勻性是顯示器相關領域所面臨的問題之一。
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一種導光板包括出光面、相對於出光面的弧形底表面、連接出光面和弧形底表面的第一側表面,以及位於弧形底表面的多個圓柱形凹槽。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弧形底表面的曲率半徑介於350毫米至400毫米間。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圓柱形凹槽沿著垂直於第一側表面的方向延伸且圓柱形凹槽互相平行。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圓柱形凹槽的寬度介於1毫米至4毫米間。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圓柱形凹槽的深度介於0.5毫米至2毫米間。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圓柱形凹槽中相鄰兩者之間的間距介於0毫米至4毫米間。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出光面的粗糙度大於第一側表面的粗糙度。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弧形底表面的反射率大於第一側表面的反射率。
根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一種光學組件包括導光板和發光元件。導光板包括出光面、相對於出光面的弧形底表面、連接出光面和弧形底表面的第一側表面,以及位於弧形底表面的多個圓柱形凹槽。發光元件相鄰於導光板的第二側表面,其中第二側表面鄰接出光面和第一側表面。
在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中,其中圓柱形凹槽互相平行,且光學組件進一步包括入光板連接於導光板的第二側表面,其中入光板包括鄰近弧形底表面的凹槽,發光元件設置於凹槽中。
為了實現提及主題的不同特徵,以下新型內容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示例。以下描述組件、數值、配置等等的具體示例以簡化本新型。當然,這些僅僅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在以下的描述中,在第二特徵之上或上方形成第一特徵可以包括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以直接接觸形成的實施例,並且還可以包括在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之間形成附加特徵,使得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可以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新型可以在各種示例中重複參考數字和/或字母。此重複是為了簡單和清楚的目的,並且本身並不表示所討論的各種實施例和/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本文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諸如「在…下面」、「在…下方」、「下部」、「在…上面」、「上部」等,以便於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如圖所示的另一個元件或特徵的關係。除了圖中所示的取向之外,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裝置的不同取向。裝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在其他方向上),並且同樣可以相應地解釋在此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符號。
本新型內容提供一種導光板和包括導光板的光學組件,其中導光板包括出光面、弧形底表面和連接兩者的側表面。導光板的弧形底表面包括多個圓柱型凹槽,使得光線進入導光板後可經過均勻化,從而可提高光學組件的光學品味。
請參照第1圖至第4圖。依據本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第1圖繪示光學組件10的立體示意圖,第2圖繪示光學組件10的分解示意圖,第3圖繪示光學組件10的俯視圖,且第4圖繪示光學組件10的底視圖。
光學組件10可做為裝置中的光源,以提供光線至裝置中的其他組件。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組件10可配置於顯示器中,藉由光學組件10的亮度或光線波長變化,使顯示器得以呈現多種影像。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光學組件10可配置於燈具中,用以提供照明功能。
光學組件10包括導光板100和發光元件200,其中發光元件200位於導光板100的側方。具體而言,光學組件10包括出光面110、弧形底表面120、第一側表面130和第二側表面140。弧形底表面120相對於出光面110。第一側表面130連接出光面110和弧形底表面120。第二側表面140鄰接出光面110和第一側表面130。發光元件200相鄰於第二側表面140。應理解,為了簡化圖式,光學組件10的一些元件未在第1圖至第4圖中示出,例如導光板100上的光學層。
發光元件200位於導光板100的側方,且相鄰於第二側表面140。因此,發光元件200的光線是從鄰近第二側表面140的導光板100的邊緣區域進入導光板100,並往導光板100的中央區域行進。由於發光元件200位於導光板100的側方,縮小了發光元件200和導光板100之間的垂直距離,從而減少光學組件10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元件200位於導光板100的相對兩側,以從導光板100的兩端提供光線。具體而言,多個發光元件200相鄰於導光板100的相對兩個第二側表面140,使得多個發光元件200的光線從導光板100的相對兩端進入導光板100,增加導光板100的出光均勻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200發出的光線進入導光板100後,會在導光板100內經由全反射行進,並在接觸到出光面110上的微結構時破壞全反射,而讓光線從出光面110離開導光板100。
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200可包括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舉例而言,發光元件200可以是紅光發光二極體(例如具有波長600奈米至750奈米) 、綠光發光二極體(例如具有波長500奈米至600奈米)、藍光發光二極體(例如具有波長400奈米至500奈米)或具有其他波長的發光二極體。
導光板100具有使光線全反射和透光率高的特性,因此發光元件200的光線進入導光板100後,可經由導光板100的引導而由出光面110均勻散射。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導光板100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環烯烴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COP)、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其他合適材料或其組合。
導光板100可具有任意適合的形狀,例如矩形或多邊形,以提供光學組件10需要的發光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光板100可根據光學組件10的設計而具有非對稱的形狀。舉例而言,如第3圖所示,導光板100的弧形底表面120可具有尖角,使弧形底表面120大致上呈現矩形而便於組裝和定位。相對地,出光面110可具有圓角,以增加導光板100所提供的光線的方向均勻性。
導光板100的各個表面可經過修飾製程,以增加導光板100的出光量或出光均勻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光板100的出光面110可經過皮紋處理而具有微結構,使得出光面110具有特定的粗糙度,從而增加光線經過出光面110後的均勻性。舉例而言,可在出光面110進行蝕刻製程,使出光面110的粗糙度大於第一側表面130或弧形底表面120的粗糙度。因此,光線從出光面110離開導光板100時可進一步均勻化,以提高光學組件10的光學品味。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光板100的弧形底表面120可經過拋光處理,使得弧形底表面120具有特定的反射率,從而增加經過弧形底表面120反射而從出光面110離開導光板100的光線。舉例而言,可使用拋光機對弧形底表面120進行拋光製程,使弧形底表面120的反射率大於導光板100的第一側表面130或出光面110。因此,弧形底表面120增加經由反射而離開導光板100的光線,提高導光板100的出光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組件10可以進一步包括入光板150。入光板150連接於導光板100的第二側表面140,以引導發光元件200的光線進入導光板100。具體而言,入光板150連接在第二側表面140,且入光板150覆蓋發光元件200。入光板150可反射發光元件200的光線,因此發光元件200可藉由入光板150增加進入導光板100的光線量。
入光板150和導光板100可以是一體成形的,使得發光元件200的光線先經由入光板150反射再進入導光板100,接著在導光板100內行進後由出光面110離開導光板100。在一些實施例中,入光板150與導光板100可以是由相同的材料製作而成,但是入光板150相較於導光板100未經過皮紋處理或是拋光處理等修飾製程,使得入光板150的粗糙度小於導光板100的出光面110的粗糙度。因此,發光元件200發出的大部分光線直接在入光板150內反射而不由入光板150出光,可以達到抑制發光元件200正面光強之功效,提升光學組件10的光學品味。
在一些實施例中,入光板150的厚度小於導光板100的厚度,且入光板150相對於出光面110更接近弧形底表面120。換而言之,入光板150的上表面低於導光板100的出光面110。由於入光板150接近弧形底表面120,發光元件200的光線經由入光板150進入導光板100後更容易由弧形底表面120反射,從而增加導光板100的出光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入光板150包括鄰近弧形底表面120的凹槽155,用以放置發光元件200。如第2圖所示,入光板150接觸第二側表面140的厚度小於入光板150的中央厚度,形成了鄰近弧形底表面120的凹槽155。因此,入光板150的凹槽155形成可放置發光元件200的容置空間,使得發光元件200的光線可經由入光板150進入導光板100。
請參照第5A圖。第5A圖繪示光學組件10沿著第3圖的截線A-A′的截面圖。導光板100包括中央凹陷的弧形底表面120,以均勻化導光板100的出光量。具體而言,導光板100的中央厚度小於導光板100的邊緣厚度,使得弧形底表面120凹向出光面110。弧形底表面120朝向出光面110的中央區域凹陷,從而增加經由弧形底表面120反射而從出光面110的中央區域離開的光線。因此,弧形底表面120提高導光板100的中央區域的出光量,從而增加導光板100的出光均勻性。
導光板100可具有合適的弧形底表面120的曲率半徑,以增加導光板100的中央區域的出光量。弧形底表面120的曲率半徑和位於相對兩個第二側表面140的發光元件200的距離有關。當位於相對的第二側表面140的發光元件200的距離越長時,弧形底表面120的曲率半徑越大。舉例而言,當位於導光板100的相對兩個第二側表面140的發光元件200相距100毫米時,弧形底表面120的曲率半徑可以為380毫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弧形底表面120的曲率半徑可介於350毫米至400毫米間。然而,應理解,弧形底表面120的曲率半徑可隨導光板100的設計而不落在上述的範圍內。
請參照第5B圖。第5B圖繪示第5A圖中光學組件10的區域放大圖。導光板100包括多個圓柱形凹槽122位於弧形底表面120,以均勻化導光板100的出光量。具體而言,多個圓柱形凹槽122沿著弧形底表面120互相平行排列在導光板100,圓柱形凹槽122沿著垂直於第一側表面130(如第1圖所示)的方向延伸,因此圓柱形凹槽122在第5B圖中具有圓柱面的截面。
發光元件200發出的光線210從鄰近第二側表面140的導光板100的邊緣區域進入導光板100後,光線210會在導光板100內全反射行進。當光線210觸碰到位於弧形底表面120的圓柱形凹槽122時,圓柱形凹槽122破壞光線210的全反射路徑,使光線210從出光面110離開導光板100。由於弧形底表面120朝向出光面110凹陷,且圓柱形凹槽122位於弧形底表面120,因此圓柱形凹槽122和弧形底表面120可一同增加出光面110中央區域的出光量,從而提高導光板100的出光均勻性。
在導光板100包括入光板150的實施例中,發光元件200發出的一部分光線210可直接進入導光板100,剩餘部分的光線210可經由入光板150的反射而進入導光板100。直接進入導光板100或經由入光板150反射的光線210進入導光板100後,可通過位於弧形底表面120的圓柱形凹槽122反射,而從出光面110均勻離開導光板100。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200可以是側邊發光的元件或垂直發光的元件。
弧形底表面120和圓柱形凹槽122增加導光板100的出光均勻性,其可為光學組件10提供優勢。舉例而言,光學組件10可包括發光元件200位於導光板100的側方,並藉由弧形底表面120和圓柱形凹槽122將發光元件200的光線引導至出光面110的中央區域,從而提供導光板100均勻的發光區域。由於可避免配置發光元件200在導光板100的中央區域,因此可減少光學組件10的發光元件200的數量,以降低光學組件10的製程成本。此外,由於發光元件200可配合弧形底表面120而配置於導光板100的側方,減少了發光元件200和導光板100之間的垂直距離,從而減少光學組件10的整體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圓柱形凹槽122在第5B圖的截面具有半圓形的圓柱面。詳細而言,圓柱形凹槽122的圓柱直徑可以和弧形底表面120位於同一平面,使得圓柱形凹槽122的寬度W 1和圓柱形凹槽122的圓柱直徑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圓柱形凹槽122的寬度W 1可介於1毫米至4毫米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圓柱形凹槽122的深度H 1小於導光板100的最小厚度,亦即,圓柱形凹槽122不接觸導光板100的出光面110。舉例而言,圓柱形凹槽122的圓柱直徑可介於1毫米至4毫米間,而圓柱形凹槽122的深度H 1和圓柱形凹槽122的圓柱半徑相同,使得圓柱形凹槽122的深度H 1可介於0.5毫米至2毫米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圓柱形凹槽122之間可具有適當的間距,使導光板100在弧形底表面120具有足夠的圓柱形凹槽122,以均勻化導光板100的出光量。進一步而言,圓柱形凹槽122中任意相鄰兩者之間可具有相同的間距,以提供導光板100均勻的出光量。
在一些實施例中,圓柱形凹槽122中相鄰兩者之間的間距寬度W 2可為0。換而言之,弧形底表面120可包括連續的圓柱形凹槽122,用以反射光線210。在一些實施例中,圓柱形凹槽122中相鄰兩者之間的間距寬度W 2可小於或等於圓柱形凹槽122的寬度W 1。舉例而言,圓柱形凹槽122的寬度W 1可介於1毫米至4毫米間,而圓柱形凹槽122中相鄰兩者之間的間距寬度W 2可介於0毫米至4毫米間。然而,應理解,圓柱形凹槽122的寬度W 1、深度H 1或間距寬度W 2可隨導光板100的設計而不落在上述的範圍內。
根據本新型上述實施方式,本新型的光學組件包括導光板和位於導光板側方的發光元件,其中導光板包括相對於出光面的弧形底表面和位於弧形底表面的多個圓柱形凹槽。弧形底表面和圓柱形凹槽增加導光板的中央區域的出光量,從而提高導光板的出光均勻性。因此,光學組件可包括少量的發光元件和低光學距離,降低顯示器的製程成本和總厚度。
前面概述一些實施例的特徵,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更好地理解本新型的觀點。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他們可以容易地使用本新型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和結構的基礎,以實現相同的目的和/或實現與本文介紹之實施例相同的優點。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該理解,這樣的等同構造不脫離本新型的精神和範圍,並且在不脫離本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改變、替換和變更。
10:光學組件 100:導光板 110:出光面 120:弧形底表面 122:圓柱形凹槽 130:第一側表面 140:第二側表面 150:入光板 155:凹槽 200:發光元件 A-A′:截線 W 1,W 2:寬度 H 1:深度
當結合附圖閱讀時,從以下詳細描述中可以最好地理解本新型的各方面。應注意,根據工業中的標準方法,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為了清楚地討論,可任意增加或減少各種特徵的尺寸。 第1圖依據本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繪示光學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繪示第1圖的光學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第3圖繪示第1圖的光學組件的俯視圖。 第4圖繪示第1圖的光學組件的底視圖。 第5A圖依據本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繪示光學組件沿著第3圖的截線A-A′的截面圖。 第5B圖繪示第5A圖的光學組件的區域放大圖。
10:光學組件
100:導光板
110:出光面
120:弧形底表面
130:第一側表面
140:第二側表面
150:入光板
200:發光元件

Claims (10)

  1. 一種導光板,包括: 一出光面; 一弧形底表面,相對於該出光面; 一第一側表面,連接該出光面和該弧形底表面;以及 多個圓柱形凹槽,位於該弧形底表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弧形底表面的曲率半徑介於350毫米至400毫米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圓柱形凹槽沿著垂直於該第一側表面的方向延伸,且該些圓柱形凹槽互相平行。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圓柱形凹槽的寬度介於1毫米至4毫米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圓柱形凹槽的深度介於0.5毫米至2毫米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圓柱形凹槽中相鄰兩者之間的間距介於0毫米至4毫米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出光面的粗糙度大於該第一側表面的粗糙度。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弧形底表面的反射率大於該第一側表面的反射率。
  9. 一種光學組件,包括: 一導光板,包括; 一出光面; 一弧形底表面,相對於該出光面; 一第一側表面,連接該出光面和該弧形底表面;以及 多個圓柱形凹槽,位於該弧形底表面;以及 一發光元件,相鄰於該導光板的一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鄰接該出光面和該第一側表面。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組件,其中該些圓柱形凹槽互相平行,且該光學組件進一步包括一入光板,連接於該導光板的該第二側表面,其中該入光板包括鄰近該弧形底表面的一凹槽,該發光元件設置於該凹槽中。
TW110201819U 2021-01-05 2021-02-18 導光板及光學組件 TWM6128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10795.X 2021-01-05
CN202120010795.XU CN214012382U (zh) 2021-01-05 2021-01-05 导光板及光学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2835U true TWM612835U (zh) 2021-06-01

Family

ID=77294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1819U TWM612835U (zh) 2021-01-05 2021-02-18 導光板及光學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12382U (zh)
TW (1) TWM6128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977B (zh) * 2022-11-25 2024-04-1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8977B (zh) * 2022-11-25 2024-04-11 達運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板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2382U (zh) 2021-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9293B (zh) 側出射型led透鏡、具有該透鏡的背光單元及顯示裝置
JP4996433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TWI442110B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KR10165250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용 엘이디 렌즈
US9442240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US20160202409A1 (en) Double-sided optical film with lenslets and clusters of prisms
JPWO2009157352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TWI519836B (zh) 發光裝置及應用其之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WO2013124895A1 (en) Lighting device having a light guide structure
WO2005052441A1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を用いた機器
US20160033704A1 (en) Light guide and lighting assembly having light redirecting features
TW201704683A (zh) 透鏡及具有所述透鏡的發光元件
TWM612835U (zh) 導光板及光學組件
TW201400765A (zh) 照明裝置
JP5685706B1 (ja) 光学素子
JP5919017B2 (ja) 導光ユニット
WO2016163357A1 (ja) 照明装置
US20170059131A1 (en) Reflective diffusion lens and lighting installation including the reflective diffusion lens
JP6127347B2 (ja) 照明器具
WO2014208291A1 (ja) 照明装置
TW201514423A (zh) 側入式背光模組
WO2012114553A1 (ja) 導光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発光装置
KR101896841B1 (ko) 발광 소자용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 유닛
US10048426B2 (en) Light guid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TWI391717B (zh) A light guide plate with a partition grad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