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1737U - 投影系統 - Google Patents

投影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1737U
TWM611737U TW109217042U TW109217042U TWM611737U TW M611737 U TWM611737 U TW M611737U TW 109217042 U TW109217042 U TW 109217042U TW 109217042 U TW109217042 U TW 109217042U TW M611737 U TWM611737 U TW M61173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group
light valve
valve
projec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7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怡學
Original Assignee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17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1737U/zh
Publication of TWM6117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1737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了一投影系統,包括了一第一合光光學元件;一第一光閥;一第一導光元件,設於該第一光閥及該第一合光光學元件之間;一第一透鏡群,設於該第一導光元件及該第一合光光學元件之間;一第二光閥;一第二導光元件,設於該第二光閥及該第一合光光學元件之間;以及一第二透鏡群,設於該第二導光元件及該第一合光光學元件之間。

Description

投影系統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投影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多光閥的投影系統。
科技的發展推進時代的進步,且由於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大,因此市面上的投影機不斷地推陳出新。而為因應消費者對亮度需求的提高,開始有業者利用多光閥結構來同時提供多個波長的影像藉以提高投影系統的整體亮度。其中,光閥可將照明光轉為影像光,光閥的種類包括LCD、DMD或是LCOS。
但是,現有常見的多光閥投影機有以下多種缺點,第一,多種光學現象的組合使光閥與鏡頭之間的光路的距離增加,隨即增加了背焦的長度,而當背焦增加時,鏡頭體積會隨光錐而放大,使成本與設計難度隨之而提高。第二,由於各光閥使用單一共通的稜鏡進行合光,其將無法應用暗角、暗邊(color band)調整機制,隨之而來的,需要放大滿溢區(Overfill)來覆蓋光閥的作動區域,藉此因應不同顏色光線的光斑形狀不一而造成的問題,但是放大滿溢區(Overfill)則會使效率下滑,影響系統整體效率。第三,提供多種光學現象的棱鏡組合會具有較大的厚度,會造成材料吸收增加,影響整體亮度。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係提供了一種投影系統,舉例來說,在一例中,投影系統係包括了一個第一合光光學元件,第一合光光學元件係設置在第一光閥及第二光閥所發出的光的共通光路之上,或是說,第一合光光學元件係設在第一光閥及第二光閥之間。另外,第一合光光學元件與第一光閥之間可具有一第一稜鏡,第一稜鏡可自光源取得照明光線並提供予第一光閥,而第一光閥可將其轉換為影像光後將影像光發送至第一合光光學元件。相對地,第二稜鏡可自光源取得照明光線並提供予第二光閥,而第二光閥可將其轉換為影像光後將影像光發送至第一合光光學元件。而第一合光光學元件則可以匯合第一光閥及第二光閥的影像光並向外投影之。
相對於以往的單稜鏡出光設計,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藉由將不同顏色的影像光分配予多個光閥再利用不同的稜鏡出光,其解決了傳統設計長背焦、大滿溢區(Overfill)及高厚度使光亮度效率受影響的問題。另外,為讓本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多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創作。另外,下列實施例中所使用的用語「第一」、「第二」是為了辨識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而使用,並非用以限定該元件。另外,以下實施例只針對投影裝置及顯示系統做進一步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依照實際需求而將此連接系統應用於任何所需要的狀況。
第1圖係繪述了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示意圖。請參閱第1圖,投影裝置1系統包括有一個投影鏡頭10、一第一成像模組20及一第二成像模組30。
以下先分別針對各元件進行說明。一般來說,投影鏡頭10係指一包括至少一枚透鏡的裝置。而通常來說,投影鏡頭10中可以設置有一孔徑光欄,而孔徑光欄之前、後得分別設有一枚或以上的透鏡。而透鏡,舉例來說,係指一透光光學元件,而光學元件的入光面與出光面的其中一者的曲率半徑非為無限。更明確的說,透鏡的入、出光面之中應具有至少一為曲面的。而例如是平板玻璃,於本例中,即非為透鏡。於本例中,投影鏡頭包括有一第一透鏡群11、一第二透鏡群12、一第三透鏡群13以及一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另外,也設置有一孔徑光欄(未繪示)。
本創作所謂光學元件,係指元件具有部份或全部可反射或穿透的材質所構成,通常包括玻璃或塑膠所組成。本創作所謂合光,係指可以將一個以上光束,合成一光束輸出。本創作之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可以指帶通濾光片(bandpass filters ) 、帶拒濾光片(bandstop filters)、分色濾光片(DM filter)、分色鏡(dichroic mirror)、分色稜鏡 (DM prism)、X型合光濾鏡組(X Plate)、X型合光稜鏡(X Prism)或包括前述各者之至少一者之組合。而除此之外,需要時,也可以是半穿半反片、全反射鏡(mirror)、透鏡(lens)、平板玻璃、偏振分光鏡(BS)等元件,但不以此為限。以分色濾光片為例,則為一塗佈有二向色塗層(dichroic coating)的平板玻璃,其可以讓指定波長的光線反射或是穿透。而於本例中,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則為分色濾光片,而其讓綠色光線穿透,藍紅色光線反射。而前述的紅色光線的其中一種解釋是該光線的光譜主要落在相對於紅色的波長區間(例如是介於625nm至740 nm之間)中。又或是,該光線的光譜之峰值波長(peak wavelength)係介於紅色的波長區間中。
再者,一般來說,第一透鏡群11、第二透鏡群12及第三透鏡群13係分別包括至少一枚透鏡的,較佳則是至少二枚透鏡,而通常光學品質會隨透鏡的數量而改善。於本例中,第一透鏡群11係由兩枚透鏡所組成的, 而第一透鏡群11的屈光度(Refractive power)為正。第二透鏡群係由兩枚透鏡所組成的,而第二透鏡群11的屈光度(Refractive power)為正。而第三透鏡群13係由一枚透鏡所組成的,而第三透鏡群13的屈光度為負。附帶一提的是,第三透鏡群13中可選擇性的設置有平板或是具有曲率的反射鏡。而第一透鏡群11、第二透鏡群12及第三透鏡群13係分別設於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的三側。亦即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係設於第一透鏡群11、第二透鏡群12及第三透鏡群13之間且分別呈一45度傾斜。而孔徑光欄(未繪示)得設置於第一透鏡群11、第二透鏡群12及第三透鏡群13之間。另一角度來說,第一透鏡群11及第二透鏡群12係設置在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的入光路徑上,而第三透鏡群13則係設於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的光路徑上。
接下來會對第一成像模組20之設計進行說明,一般來說,成像模組通常至少包括一光源、一光閥以及選擇性地於光源及光閥之間設置有一導光元件。而於本例中,第一成像模組20包括有一第一光源21、一第一光閥22以及一第一導光元件23。
一般來說,光閥係指將照明光轉換成影像光的電子裝置。而較常見的元件例如是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DMD)、液晶面板(LCD)或是液晶覆矽(LCOS)面板。而於本例中,第一光閥22是一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
而另一方面,一般來說,光源可提供一光線,光線可以是非可見光、白光或是其他具有特定波長區間的光線,例如是藍、紅、綠光。另外,光源可以包括白熾燈、鹵素燈泡、螢光燈、氣體放電燈、發光二極體或是雷射二極體等光源之任一者或其組合。而於本例中,第一光源21提供了紅色及藍色光線,而該紅色及藍色光線係分別由二對應顏色的發光二極體所輸出。惟該光線之產生不以前述手段為限,舉例來說,紅色可以由藍光激發黃光螢光粉後,配合濾光片來輸出紅色光。或是由藍光激發紅光螢光粉而來。又或者,由白光光源經由有多個濾光區的色輪依序輸出而成亦可。再者,光源的種類亦可以因應光閥之設計而作調整。舉例來說,若光閥為液晶時,則光源則偏好能發出偏振光者為佳,此時,光源得選擇性地加入例如是1/2波片或是1/4波片等相位延遲片以調整光線之偏振狀態。
本創作之導光元件,係指一稜鏡(prism)或偏極化濾光片(Polarizer Filter)。而另一方面,一般來說,導光元件可以將光線以全內反射的方式導引光線,或是應用各種偏極化表面來控制特定光線穿透或反射導光元件,例如,可以是一全反射稜鏡(TIR prism)、反向式全反射稜鏡(RTIR prism)、偏極化稜鏡(Polarizer Prism)等稜鏡組或是偏極化濾光片(Polarizer Filter)等元件的任一者。而於本例中,第一導光元件23及第二導光元件33分別為一全反射稜鏡(TIR prism)。而當第一導光元件23及第二導光元件33為稜鏡時,其二者可分別稱之為第一稜鏡及第二稜鏡。值得一提的是,於本例中,全內反射稜鏡由兩枚三角柱體接合而成,為一稜鏡組,惟導光元件不一定要由多個稜鏡組合而成,舉例來說,若導光元件為反向式全反射稜鏡(RTIR prism)時,其得僅包括單一稜鏡。另外,第一導光元件23亦得指一由複數個相互配合的多邊型柱體或是錐型(包括三角型)組合而成的稜鏡組。另外,當同一個稜鏡組中的多個稜鏡相互配合時, 其之間可以選擇性的包括有一空隙,而空隙小於1mm,或是小於0.01mm。
再者,一般來說,第一透鏡群34至少包括一枚具有屈光度(Refractive power)的透鏡。如前述的說明所提及的,透鏡的入、出光表面之中應具有至少一曲面。而於本例中,第一透鏡群34的屈光度為正。
而於本例中,第一導光元件23係設置於第一光源21及第一光閥22之間的。而為了減少背焦的長度,於本例中,第一光源21及第一光閥22之間的稜鏡組數量係維持在單一組。更明確的說,若第一光源21及第一光閥22之間的導光元件只有單一種導光原理,例如是,全內反射(TIR)或是偏振分光。具體而言,當第一光源21及第一光閥22之間係僅具有全反射稜表面或是偏振分光面的任一者,而不同時存在二者時,其背焦長度可最大程度的減少。而於本例中,第一光源21所輸出的光線在進入光閥22之前,僅被第一導光元件23以全內反射機制來導引,而沒有經過偏振分光的。相反地,在其他實施例中,若應用偏振分光,則可省略全反射機制,來最小化背焦長度。
接下來會對第二成像模組30之設計進行說明。於本例中,第二成像模組30包括有一第二光源31、一第二光閥32以及一第二導光元件33。第二成像模組30之設計與第一成像模組20之類似,以下將僅說明就其二者之間的差異。例如,第二光源31係輸出有一綠光。
以下將就投影鏡頭10、第一成像模組20及第二成像模組30之安排進行說明。由第1圖可見,第一成像模組20係設置在投影鏡頭10的第一透鏡群11之對應處;而第二成像模組30則係設置在投影鏡頭10的對應處。另外,第一成像模組20及第二成像模組30的影像光入射投影鏡頭10的角度可以是大致相互垂直的。而於本例中,第一光閥22及該第一導光元件23之間的棱鏡組的數量為一個。第二光閥32及該第二導光元件33之間的棱鏡組的數量亦同。
以下將就本例的投影系統中之光線的行進方式舉例說明。更明確的說,第一成像模組20的光源21發出兩束分別為藍、紅色的照明光,照明光會自第一導光元件23的全內反射稜鏡之一側入射,並到達反射介面後被全內反射並往該第一光閥22輸出之。照明光進入第一光閥22後被反射以形成一影像光。影像光會穿透前述的反射介面並輸出第一導光元件23。接著,藍色及綠色的影像光會穿透投影鏡10內第一透鏡群11並進入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反射該藍色及紅色的影像光至第三透鏡群13以進行投影。與第一成像模組20相似,第二成像模組30的綠光在輸出第二導光元件33後,會穿透第二透鏡群12並進入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會讓紅色的影像光穿透並使之進入第三透鏡群13以進行投影。
再者,請參酌第2圖,第2圖係繪述了投影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由圖可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投影鏡頭10中的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為一分色稜鏡 (DM prism)。
請參酌第3圖,第3圖係繪述了投影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本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本例係利用偏振機制來進行合光的。更明確的說,於本例中,第一成像模組20係包括第一光源21、一第一光閥22以及一第一導光元件23,第一光源21包括了發光二極體光源,第一光源21提供了兩道P極性且不同顏色的照明光,例如是紅色及藍色。第一光閥22為晶覆矽(LCOS)面板;第一導光元件23為一偏極化稜鏡(Polarizer Prism),惟其亦可以偏極化濾光片(Polarizer Filter)來取代之亦可。另一方面,第二成像模組30係包括第二光源31、一第二光閥32、一第二導光元件33及一波片34,第二光源31為一發光二極體,提供一P極性的照明光,照明光例如為綠色。第二光閥32為晶覆矽(LCOS)面板;第二導光元件33為一偏極化稜鏡(Polarizer Prism),惟其亦可以偏極化濾光片(Polarizer Filter)來取代之亦可。而前述提及的波片為二分之一波片。
在應用時,第一光源21會提供兩種相同極性但不同顏色的照明光,舉例而言,該極性可以為S或P,而於本例中,該極性為P。而第二光源31則會提供與前者相同極性的其他顏色光線作為照明光,例如是P極性。而第一光源21的P極性照明光進入第一導光元件23後,會被其中的偏振片所反射而進入第一光閥22;第一光閥22會將P極性的二光束分別轉換成具有S極性的影像光並向第一導光元件23反射,影像光經由第一透鏡群11進入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反射S極性的光線至第三透鏡群13以進行投影。另外,第二光源21的P極性照明光進入第二導光元件33後,會被其中的偏振片所反射而進入第二光閥32;第二光閥32會將P極性的照明光轉換成具有S極性的影像光並向第二導光元件33反射,影像光經由第二透鏡群12進入二分一波片34,二分一波片會調整光線的極性,而於本例中,二分一波片會將S極性的影像光轉換為P極性的影像光。隨後,P極性光會進入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會讓P極性的光線穿透並進入第三透鏡群13以進行投影。而於另一例中,前述的各極性之P、S為互換的。
請參酌第4圖,第4圖係繪述了投影系統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由圖可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成像模組20與第二成像模組30之位置、投影鏡頭10中係設置有一反射鏡16以及進一步設置有一與投影鏡頭連接的驅動機構50。更明確的說,於本例中,第一成像模組20中的第一光閥22與第二成像模組30中的第二光閥32的出光方向係實質上相互水平的。或者,換個角度觀之,於本例中,第一光閥22的作用面及第二光閥32的作用面二者的法線相量為相同,第一光閥22的作用面及第二光閥32並不以出光方向實筫水平為限。作用面一詞,舉例來說,在光閥為DMD時,其係指光閥設有數位微反射鏡之區域。而第一光閥22的影像光出射並穿過第一透鏡群11後,會被設置在第一透鏡群11及第一導合光光學元件14之間的反射鏡所反射而進入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與此同時,投影鏡頭10的整體係與一驅動機構50連動的。於本例中,驅動機構50包括一渦桿及一與渦桿之一端連動的馬達,投影鏡頭10之外部具有一凸塊,凸塊嵌設於渦桿之螺牙中,馬達可帶動渦桿旋轉,使投影鏡頭10的凸塊沿第一光閥22及第二光閥32的作用面的切向量水平移動連帶移動投影鏡頭10。而本設計讓投影系統1實現影像位移或是移軸(lens-shift)的功能。
請參酌第5圖,第5圖係繪述了投影系統的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由圖可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其進一步包括了一第三成像模組40。另外,第一成像模組20與第二成像模組30之設計與前例大致相同,較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成像模組20之光源21現僅輸出單一顏色的光線。亦即藍、綠、紅三色光線係分別由第一成像模組20、第二成像模組30及第三成像模組40輸出而成。而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成像模組20、第二成像模組30及第三成像模組40得分別輸出綠、紅、藍或是紅、藍、綠三色。再者,在第一成像模組20、第二成像模組30及第三成像模組40之間的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的設計與第一實施例亦有不同。更明確的說,於本例中,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為一X型合光濾鏡組(X Plate)。而第一成像模組20、第二成像模組30及第三成像模組40三者係分別設於該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之三側。於本例中,第一成像模組20及第三成像模組40對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的入光方向係實質相反,而第二成像模組30之入光方向則與第一成像模組20及第三成像模組40之入光方向實質垂直。而第三成像模組40的影像光的行進方式與第一成像模組10之行進方式類似,故不予以贅述。除此之外,投影鏡頭10對應第三光閥42處係增設有一第三透鏡群18。
請參酌第6圖,第6圖係繪述了投影系統的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由圖可見,與第六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除了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外,其進一步包括有一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5。於本例中,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及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5係分別為一分色濾光片(DM filter);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及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5係分別水平設置的。除此之外,本例進一步包括了一第三成像模組40。另外,第一成像模組20與第二成像模組30之設計與前例大致相同,較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成像模組20之光源21現僅輸出單一顏色的光線。亦即紅、綠、藍三色光線係分別由第一成像模組20、第二成像模組30及第三成像模組40輸出而成。再者,由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及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5輸出的紅、綠色影像光在經過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後,會隨之到達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5。亦即,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5係設置於前述二光線的行進路徑上的。換個角度來說,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5的一側面係面對第一合光光學元件14,而與之大致相垂直的另一側面則係面對第三成像模組40的出光方向。再者,第三成像模組40的藍色影像光在進入第二合光光學元件14後,會被其所反射並進入第三透鏡群13中以為投影之用。另外,於需要時,投影系統1可增設一驅動機構50以使投影鏡頭10可沿第一光閥22或第三光閥42之作用表面的切線方向移動。驅動機構50之設計可見第四實施例之記載,將不予贅述之。
請參酌第7圖,第7圖係繪述了投影系統的第七實施例的示意圖。由圖可見,其整體架構與第四實施例類似。惟其相異之處在於,於本例中,第一成像模組20、第二成像模組30及第三成像模組40中的光閥之間係具有一合光件(combiner)17的。另外,第一成像模組20、第二成像模組30及第三成像模組40中的光閥係分別為一穿透式光閥,更明確的說,分別為一液晶面板。而合光件17,可將一個以上光束合併輸出一個光束。其可為帶通濾光片(bandpass filters )、帶拒濾光片(bandstop filters)、分色濾光片(DM filter)、分色鏡(dichroic mirror)、分色稜鏡 (DM prism)、X型合光濾鏡組(X Plate)、X型合光稜鏡(X Prism)或包括前述各者之至少一者之組合。而除此之外,需要時,也可以是半穿半反片、全反射鏡(mirror)、透鏡(lens)、平板玻璃、偏振分光鏡(BS)等元件。
於本例中,各光閥的入光面及出光面係相反的,連帶各成像模組的光源係設置於各光閥的入光面處。各光閥的出光面則係面對第一合光件17。 需注意的是,於本例中,由於光源係設置於光閥的後方,故在光閥與投影鏡頭10之間無需設置導光元件。於另一角度來看,合光件17係設置於第一光閥22、第二光閥32、第三光閥42及投影鏡頭10之間。而第三透鏡群13則係設於合光件17相對於該第一光閥22或第二光閥32之相反方向。 再者,第一透鏡群11及第二透鏡群12係分別設於該合光件17的入光路徑上,而第三透鏡群則係設於該合光件17出光的光路徑上。
如此,相對於以往的單稜鏡出光設計,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藉由將不同顏色或是極性的光線分配予多個光閥,再利用不同的稜鏡出光,解決了傳統設計長背焦、大滿溢區(Overfill)及高厚度使光亮度效率受影響的問題。
綜上所述,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本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投影系統 10:投影鏡頭 11:第一透鏡群 12:第二透鏡群 13:第三透鏡群 14:第一合光光學元件 15:第二合光光學元件 16:反射鏡 17:合光件 18:第四透鏡群 20:第一成像模組 21:第一光源 22:第一光閥 23:第一導光元件 30:第二成像模組 31:第二光源 32:第二光閥 33:第二導光元件 34:波片 40:第三成像模組 41:第三光源 42:第三光閥 43:第三導光元件 50:驅動機構
第1圖為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投影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投影系統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的第三實施例的投影系統的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的第四實施例的投影系統的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的第五實施例的投影系統的示意圖。 第6圖為本創作的第六實施例的投影系統的示意圖。 第7圖為本創作的第七實施例的投影系統的示意圖。
1:投影系統
10:投影鏡頭
11:第一透鏡群
12:第二透鏡群
13:第三透鏡群
14:第一合光光學元件
20:第一成像模組
21:第一光源
22:第一光閥
23:第一導光元件
30:第二成像模組
31:第二光源
32:第二光閥
33:第二導光元件

Claims (8)

  1. 一種投影系統,包括: 一第一光閥; 一第一稜鏡,設於該第一光閥之光路下游; 一第一透鏡群,設於該第一稜鏡之光路下游; 一第二光閥; 一第二稜鏡,設於該第二光閥之光路下游; 一第二透鏡群,設於該第二稜鏡之光路下游;以及 一第一合光光學元件,設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的光路下游; 其中該投影系統僅包括二個光閥。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投影系統,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透鏡群,設於該第一合光光學元件的光路下游。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投影系統,其中,該第一稜鏡為一全反射稜鏡(TIR PRISM)或是一反向全反射稜鏡(RTIR Prism)。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投影系統,其中,該第一稜鏡為一偏極化稜鏡(Polarizer Prism)或是一偏極化濾光片(Polarizer Filter)。
  5. 一種投影系統,包括: 一第一光閥; 一第二光閥; 一第一透鏡群,設於該第一光閥之光路下游; 一第二透鏡群,設於該第二光閥之光路下游; 一合光件(COMBINER),設於該第一透鏡群及該第二透鏡群之光路下游;以及 一第三透鏡群,設於該合光件的光路下游; 其中該投影系統僅包括二個光閥。
  6. 如請求項2或5所述的投影系統,其中,該第三透鏡群之屈光度為負,該第一透鏡群及該第二透鏡群分別包括至少兩片透鏡,該第三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片透鏡。
  7. 如請求項2或5所述的投影系統,其中,該第一光閥可接收一紅色光與一藍色光;該第二光閥可接收一綠色光。
  8. 如請求項2或5所述的投影系統,其中,該第一光閥及該第二光閥都是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DMD)。
TW109217042U 2017-03-08 2017-03-08 投影系統 TWM6117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7042U TWM611737U (zh) 2017-03-08 2017-03-08 投影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7042U TWM611737U (zh) 2017-03-08 2017-03-08 投影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1737U true TWM611737U (zh) 2021-05-11

Family

ID=77037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7042U TWM611737U (zh) 2017-03-08 2017-03-08 投影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17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45480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386710B2 (en) Projector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thereof
JP3823659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9061237A (ja) 照明システム及び照明システムを使用する投影装置
US20060139575A1 (en) Optical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200225570A1 (en) Projection system
US20110222024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projection display
TWM547687U (zh) 投影機
US9977316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thereof
JP5355961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WO2018171042A1 (zh) 一种投影机
WO2009110081A1 (ja) 投光光学系、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TWI489855B (zh) 立體投影光源系統
US11624974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TWI726073B (zh) 光學系統
US11405597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WO2011103807A1 (zh) 图像投影系统及其光路合成器
KR100764316B1 (ko) 조명 장치 및 프로젝터
US11592736B2 (en) Homogenizing element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10775689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TW201908856A (zh) 光學系統
TWM611737U (zh) 投影系統
WO2020199670A1 (zh) 光源系统及投影设备
US20240118600A1 (en) Illumination assembly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20240027886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