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9483U - 流體發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流體發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9483U
TWM609483U TW109215118U TW109215118U TWM609483U TW M609483 U TWM609483 U TW M609483U TW 109215118 U TW109215118 U TW 109215118U TW 109215118 U TW109215118 U TW 109215118U TW M609483 U TWM609483 U TW M60948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stator
power generation
blades
fl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5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顏清連
吳育治
Original Assignee
肯能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肯能企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肯能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151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9483U/zh
Publication of TWM609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9483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一種流體發電系統,包含發電單元、定子單元、轉子單元、導流罩,及儲能單元。該發電單元包括傳動桿、發電機,及圍繞界定出流體空間的入水管,該定子單元包括定子輪轂、複數定子葉片,及複數定子流道,該轉子單元包括轉子輪轂、複數轉子葉片,及複數轉子流道,該導流罩與該傳動桿連接,該儲能單元包括蓄電池,當流體由該入水管一端流入流體空間,會經由該等定子流道流向該等轉子葉片,衝擊該等轉子葉片轉動以連動該傳動桿轉動,進而帶動該發電機發電並將所產生的電力儲存於該蓄電池,該流體再由該轉子流道朝該入水管另一端流出流體空間。

Description

流體發電系統
本新型是有關一種發電系統,特別是指一種適用於小流量或大流量的流體發電系統。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加劇,世界各國紛紛尋求減少依賴石化能源的解決方案,因而採用天然資源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各界的注目,成為未來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向。可再生能源主要包含水力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質能、潮汐能等,其中,水力發電在運作過程中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且運作時最為穩定。
傳統的水力發電係利用流動水力或衝撞水力推動渦輪裝置之葉輪旋轉,使水力動能轉變為機械動能,並進而驅動發電機運轉產生電能,過去水力發電大多受限於水域流速,因此許多水道不能完全發揮效能。而水渦輪採用特殊的捲筒裝置來進行能量轉換,除了可避免這樣的狀況外,能在低流速水域中發電,也讓它的適用性更廣泛。
惟,傳統式微水力渠道發電機之體積大,搬運不易且其架設成本高,其實用性仍具有極大之限制,據此,若能提供一種解決目前安裝問題、即時監測水輪機運轉情況,將得以提升發電效率。
有鑑於此,本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種流體發電系統,包含一發電單元、一定子單元、一轉子單元、一導流罩,及一儲能單元。
該發電單元包括一傳動桿、一與該傳動桿連接之發電機,及一圍繞界定出一流體空間的入水管,該定子單元包括一與該傳動桿連接之定子輪轂、複數環繞間隔設置於該定子輪轂上之定子葉片,及複數位於相鄰二定子葉片間之定子流道,該轉子單元包括一與該傳動桿連接之轉子輪轂、複數環繞間隔設置於該轉子輪轂上之轉子葉片,及複數位於相鄰二轉子葉片間之轉子流道,該定子單元與該轉子單元位於該流體空間中,該導流罩設置於該轉子輪轂上並與該傳動桿連接,且該轉子單元位於該定子單元與該導流罩間。
該儲能單元包括一與該發電機電連接之蓄電池,當一流體由該入水管一端流入該流體空間,會經由該等定子流道流向該等轉子葉片,衝擊推動該等轉子葉片轉動以連動該傳動桿轉動,進而帶動該發電機發電並將所產生的電力儲存於該蓄電池中,而該流體再由該轉子流道朝該入水管之另一端流出該流體空間。
較佳者,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更包含一與該發電機電連接之監測模組,用以接收該發電機之發電數據資料。
較佳者,該監測模組包括一監控平台,供使用者透過無線網路遠端登入該監控平台,以檢視該發電機之發電數據資料。
較佳者,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更包含一與該監測模組電連接之分析模組,用以將該發電數據資料以數學式分解成該發電機的轉速、3相電壓/電流、AC power、DC power、AC-DC 效率等資料。
較佳者,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更包含一與該儲能單元、該監測模組、該分析模組,及該發電機電連接之智能控制模組,而該儲能單元更包括一與該發電機電連接之負載,該發電機作動所產生的電力會儲存於該蓄電池中,當該蓄電池充電完成,該智能控制模組會將電力切換至該負載。
較佳者,該等定子葉片的數量大於或小於該等轉子葉片的數量,該等定子葉片的數量與該等轉子葉片的數量間的最大公因數為1。
較佳者,該定子輪轂與該等定子葉片的總和半徑為R1,該定子輪轂的半徑為R2,且0.2<(R1-R2)/R1<0.25。
較佳者,該轉子輪轂與該等轉子葉片的總和半徑為R3,該轉子輪轂的半徑為R4,且0.17<(R3-R4)/R3<0.28。
較佳者,該等定子葉片不平行或不垂直於相鄰的該轉子葉片。
較佳者,相鄰的定子葉片與該轉子葉片之間的夾角為θ,且100°<θ<150°。
本新型之有益功效在於,藉由該等定子葉片所形成的定子流道提供整流的作用,可對該等轉子葉片施以較大的有效推力,再透過靠近該出水口的導流罩外觀設計,當該流體自該等轉子葉片流向該導流罩時,除了可隨由大至小之截面積的導流罩慢慢釋放水壓外,以達順暢導流之功效,進而提升發電效率,再者,當該蓄電池充電完成,透過該智能控制模組將電力切換至橋接的負載,減緩該等轉子葉片的轉動速度,達到消耗多餘電力之功效,同時可保護該蓄電池的壽命。
有關本新型之相關申請專利特色與技術內容,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參閱圖1、2,及3,為本新型流體發電系統,適用於水渦輪或氣渦輪發電,其包含一發電單元1、一定子單元2、一轉子單元3、一導流罩4、一儲能單元5、一監測模組6、一分析模組7,及一智能控制模組8。
該發電單元1包括一傳動桿11、一與該傳動桿11連接之發電機12,及一圍繞界定出一流體空間130的入水管13。其中,該入水管13具有一供流體進入該流體空間130之入水口131,及一相反且供該流體向外流出之出水口132,於此該入水管13呈一彎曲弧度,該傳動桿11自一彎曲段插入該入水管13。
該定子單元2包括一與該傳動桿11連接之定子輪轂21、複數環繞間隔設置於該定子輪轂21上之定子葉片22,及複數位於相鄰二定子葉片22間之定子流道23。
該轉子單元3包括一與該傳動桿11連接之轉子輪轂31、複數環繞間隔設置於該轉子輪轂31上之轉子葉片32,及複數位於相鄰二轉子葉片32間之轉子流道33,該定子單元2與該轉子單元3位於該流體空間130中,於此該定子單元2與該轉子單元3為共軸配置,該定子單元2不轉動下該轉子單元3相對該定子單元2轉動。
當流體進入該流體空間130會先流入該等定子流道23,並沿著該等定子葉片22的輪廓流動,因此該定子單元2可作為整流之用。而流體在沿著該等定子流道23流動的過程中,流體的流動方向可被調整成為能較佳地入射轉子葉片32的角度,使得該流體在衝擊該等轉子葉片32時,可對該等轉子葉片32施以較大的有效推力。
實際實施時,該等定子葉片22的數量大於或小於該等轉子葉片32的數量,該等定子葉片22的數量與該等轉子葉片32的數量間的最大公因數為1。於此,該等定子葉片22的數量為9片,該等轉子葉片32的數量為4片,減少葉片數量除了適合非壓縮流體的使用外,葉形的角度簡化性能不變,其加工性也得以改善。該等定子葉片22的數量不會和該等轉子葉片32的數量有公因數,否則將會因多個同時衝擊葉片前緣,造成嚴重的振動問題。該等定子葉片22與該等轉子葉片32的數量可以是9:4、8:3、5:4、7:3、3:4等等。
而該等定子葉片22不平行或不垂直於相鄰的該轉子葉片32,該等定子葉片22所形成的定子流道23提供整流的作用,相較於紊亂的流動方向,對衝擊該轉子葉片32有助益。由於該等定子葉片22可以作為整流之用,當該等定子葉片22數量較多時,該定子流道23數量相對提高,可使液體在流至該等轉子葉片32前能提升被調整方向機率,使流體能用高比例的角度去衝擊該等轉子葉片32。此外,該等定子葉片22的數量不同於該等轉子葉片32的數量的設計,也可避免該等轉子葉片32在轉動過程的某個時間點,該轉子流道33剛好對應於該定子流道23,而在此時間點流體順暢地通過該轉子流道33而較少地衝擊該等轉子葉片32。
在本實施例中,流體即便以(例如0.3立方公尺/秒)或是低水頭高度(例如3公尺)的狀態流入該發電單元1,該發電單元1藉由該定子單元2調整流體的流動方向,亦可較佳地利用流體來推動該等轉子葉片32。
該等定子葉片22也可不等間距或不平行地環繞在該定子輪轂21的周緣,且該等定子葉片22的長度或形狀也可不相同,該等定子流道23的形狀或尺寸也可不相同。此外,該等轉子葉片32也可不等間距或不平行地環繞在該轉子輪轂31的周緣,且該等轉子葉片32的長度或形狀也可不相同,該等轉子流道33的形狀或尺寸也可不相同。
該轉子葉片32是用來帶動該轉子單元3轉動,因此,若該轉子葉片32在該轉子單元3中所佔的比例越大,可以用來接受液體衝擊的部位越多,而使得該轉子單元3的轉動效率較高,較不會發生因為該轉子葉片32在該轉子單元3中所佔的比例太小,而使得能夠供流體通過的通道截面積太小,流體可能會被堵在該轉子單元3之一側的問題。然而,該轉子葉片32在該轉子單元3中所佔的比例並非越大越好。若進入該入水管13的液體的流量太低,且該轉子葉片32在該轉子單元3中所佔的比例太大時,該轉子葉片32在單位面積上被分配到的壓力可能會較小,而使得該轉子葉片32較難被推動。也就是說,該轉子葉片32在該轉子單元3中所佔的比例會存在一較佳範圍。
由於該定子葉片22可作為整流之用,該定子葉片22在該定子單元2中所佔的比例也可能會對應於該轉子單元3而存在一較佳範圍。
配合參閱圖4、5,該定子輪轂21與該等定子葉片22的總和半徑為R1,該定子輪轂21的半徑為R2,且0.2<(R1-R2)/R1<0.25。該轉子輪轂31與該等轉子葉片32的總和半徑為R3,該轉子輪轂31的半徑為R4,且0.17<(R3-R4)/R3<0.28。落入上述範圍之內時,可使被該定子葉片22調整角度後的流體能夠以較大比例地直接衝擊到該轉子葉片32,而降低衝擊到該轉子輪轂31的機率,以減少能源的浪費。換句話說,該定子葉片22所導引的流體衝擊該轉子葉片32的效率較佳,流體的能量損失較少。
其中,相鄰的定子葉片22與該轉子葉片32之間的夾角為θ,且100°<θ<150°。在這樣的角度範圍下,流體在衝擊等轉子葉片32時,能均勻地接觸到等轉子葉片32的表面,而均勻地推動等轉子葉片32,因此,流體可對等轉子葉片32施以較佳的有效推力,而提升葉片的轉動效率。
本新型不僅可以滿足流量在0.03立方公尺/秒至0.3立方公尺/秒的小流量環境,當應用在大於0.3立方公尺/秒的流量環境時也可以有良好的表現。因此可應用於小流量環境,且不僅限於使用小流量環境,也可在大流量環境使用。
該導流罩4設置於該轉子輪轂31上並與該傳動桿11連接,且該轉子單元3位於該定子單元2與該導流罩4間,於此該導流罩4是鎖固設置於該轉子輪轂31上,可提升安裝之便利性。較佳地,該導流罩4呈一拋物線狀,由靠近該轉子輪轂31之一端向遠離該轉子輪轂31之另一端漸縮,也就是靠近該轉子輪轂31之一端的導流罩4面積大於遠離該轉子輪轂31之另一端的導流罩4面積,亦即遠離該出水口132的導流罩4截面積大於靠近該出水口132的導流罩4截面積。實際實施時,該導流罩4可以是一體成形地設置於該轉子單元3的轉子輪轂31上。
藉此,當該流體由該入水管13之入水口131流入該流體空間130,會經由該等定子流道23流向該等轉子葉片32,衝擊推動該等轉子葉片32轉動,該流體再由該轉子流道33朝該入水管13之出水口132流出該流體空間130。過程中,該流體自該等轉子葉片32流向該導流罩4時,除了可隨由大至小之截面積的導流罩4慢慢釋放水壓外,更可作為順暢導流之功效,以提升發電之效率。
配合參閱圖6,該儲能單元5包括一與該發電機12電連接之蓄電池51,及一與該發電機12電連接之負載52。
當該流體由該入水管13之入水口131流入該流體空間130,會經由該等定子流道23流向該等轉子葉片32,衝擊推動該等轉子葉片32轉動以連動該傳動桿11轉動,進而帶動該發電機12發電並將所產生的電力儲存於該蓄電池51中,而該流體再由該轉子流道33沿著該導流罩4表面朝該入水管13之出水口132流出該流體空間130。
該監測模組6與該發電機12電連接,用以接收該發電機12之發電數據資料,且該監測模組6包括一監控平台61,供使用者透過無線網路遠端登入該監控平台61,以檢視該發電機12之發電數據資料。
該分析模組7與該監測模組6電連接,用以將該發電數據資料以數學式分解成該發電機12的轉速、3相電壓/電流、AC power、DC power、AC-DC 效率等資料。
該智能控制模組8與該儲能單元5、該監測模組6、該分析模組7,及該發電機12電連接,該發電機12作動所產生的電力會先儲存於該蓄電池51中,當該蓄電池51充電完成,於此,可設定該蓄電池51的充電臨界值為95%,該智能控制模組8會將電力切換至該負載52,由於該發電機12以磁鐵與線圈所組成,因此外部的阻抗大小會影響該發電機12的轉速,且無法改變該流體的流速大小,透過將電力切換至橋接的負載52,減緩該等轉子葉片32的轉動速度,達到消耗電力之功效,以保護該蓄電池51的使用壽命。
在本較佳實施例中,使用3相交流發電機,其後連接一逆變器(AC-DC),將交流電轉為直流電,連接至該蓄電池51,再由該蓄電池51連接另一逆變器(DC -AC),將電力轉為110V市電,供電器等負載使用,而該監測模組6之用電亦可由此提供,或由該蓄電池51提供均可。
舉以3吋水渦輪發電效率轉換分析說明,3吋水渦輪發電機組效率=水功率*渦輪效率~65.7%*電力轉換效率~53.5%(永磁發電機效率~80%*AC-DC效率~96%*智能控制充電效率~69%)=33.8-35%。
該智能控制模組8設計最重要的是保護該蓄電池51的壽命,會依據鉛酸池電池(深循環)充電曲線以一可變外阻(例如該負載52)消耗該發電機12作動所產生的電力,以調控該蓄電池51之充電電壓與電流最適化,為達穩定的充電環境,因此當充電電流被調變過程,就會反映在轉速上的變動。
使用模擬軟體進行結果驗證如下表1及圖7所示,以流量固定0.022m 3/s、淨水頭於9m條件,3吋渦輪運行額定轉速2800rpm,渦輪轉換效率為63.8%最佳。可匹配額定轉速2800rpm、額定扭矩於4Nm、額定電功率≧1KW的發電機,以達提高定流量與低水頭條件之水渦輪機組的機械能轉換電能效率。固定流量條件的水渦輪輸出特性趨勢,轉速設計點於2800rpm可輸出最大軸功率,及最佳水渦輪效率,當轉速增加至3000rpm、有效淨水頭與水功率呈現下降變化趨勢,轉子輸出扭矩下降,出口流速些微增加趨勢,其中,淨水頭是單位重量液體通過泵所獲得的淨能量。
轉速 (rpm) 出口流速 (m/s) 淨水頭 (m) 水功率 (kW) 扭矩 (N-m) 水渦輪效率 (%) 軸功率 (W)
500 4.35 12.97 2.796 6.82 12.76 356.9
1000 4.53 11.6 2.5 6.078 25.4 636.16
1200 4.64 11 2.371 5.77 30.5 725.22
1700 4.79 8.4 1.81 4.34 42.6 772.9
1800 4.8 8.32 1.793 4.287 45 807.78
1900 4.975 8.35 1.8 4.25 46.9 845.2
2000 5.06 8.28 1.785 4.2 49 879.2
2100 5.16 8.44 1.819 4.198 50 922.7
2300 5.35 8.67 1.869 4.199 54 1010.96
2500 5.53 8.97 1.934 4.21 57 1103
2700 5.7 9 1.94 4.19 61 1184
2800 5.78 9.12 1.966 4.18 63.8 1227
3000 5.95 9.2 1.983 4.15 54 1086
表1
綜上所述,本新型流體發電系統,藉由該發電單元1、該定子單元2、該轉子單元3、該導流罩4、該儲能單元5、該監測模組6、該分析模組7,及該智能控制模組8間相互設置,該等定子葉片22所形成的定子流道23提供整流的作用,可對該等轉子葉片32施以較大的有效推力,再透過靠近該出水口132的導流罩4外觀設計,當該流體自該等轉子葉片32流向該導流罩4時,除了可隨由大至小之截面積的導流罩4慢慢釋放水壓外,以達順暢導流之功效,進而提升發電效率,再者,當該蓄電池51充電完成,透過該智能控制模組8將電力切換至橋接的負載52,減緩該等轉子葉片32的轉動速度,達到消耗多餘電力之功效,同時保護該蓄電池51的壽命,故確實可以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發電單元 11:傳動桿 12:發電機 13:入水管 130:流體空間 131:入水口 132:出水口 2:定子單元 21:定子輪轂 22:定子葉片 23:定子流道 3:轉子單元 31:轉子輪轂 32:轉子葉片 33:轉子流道 4:導流罩 5:儲能單元 51:蓄電池 52:負載 6:監測模組 61:監控平台 7:分析模組 8:智能控制模組 R1~R4:半徑 θ:夾角
圖1是一示意圖,說明本新型流體發電系統的較佳實施例; 圖2是一示意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中一發電單元、一定子單元、一轉子單元,及一導流罩之連接態樣; 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中該定子單元與該轉子單元之態樣;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中該定子單元之另一視角態樣; 圖5是一示意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中該轉子單元之另一視角態樣; 圖6是一示意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中各部元件之電連接態樣;及 圖7是一示意圖,說明水渦輪效率與軸功率的曲線圖。
12:發電機
5:儲能單元
51:蓄電池
52:負載
6:監測模組
61:監控平台
7:分析模組
8:智能控制模組

Claims (10)

  1. 一種流體發電系統,包含︰ 一發電單元,包括一傳動桿、一與該傳動桿連接之發電機,及一圍繞界定出一流體空間的入水管; 一定子單元,包括一與該傳動桿連接之定子輪轂、複數環繞間隔設置於該定子輪轂上之定子葉片,及複數位於相鄰二定子葉片間之定子流道; 一轉子單元,包括一與該傳動桿連接之轉子輪轂、複數環繞間隔設置於該轉子輪轂上之轉子葉片,及複數位於相鄰二轉子葉片間之轉子流道,該定子單元與該轉子單元位於該流體空間中; 一導流罩,設置於該轉子輪轂上並與該傳動桿連接,且該轉子單元位於該定子單元與該導流罩間;及 一儲能單元,包括一與該發電機電連接之蓄電池,當一流體由該入水管一端流入該流體空間,會經由該等定子流道流向該等轉子葉片,衝擊推動該等轉子葉片轉動以連動該傳動桿轉動,進而帶動該發電機發電並將所產生的電力儲存於該蓄電池中,而該流體再由該轉子流道朝該入水管之另一端流出該流體空間。
  2. 依據請求項1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更包含一與該發電機電連接之監測模組,用以接收該發電機之發電數據資料。
  3. 依據請求項2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其中,該監測模組包括一監控平台,供使用者透過無線網路遠端登入該監控平台,以檢視該發電機之發電數據資料。
  4. 依據請求項3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更包含一與該監測模組電連接之分析模組,用以將該發電數據資料以數學式分解成該發電機的轉速、3相電壓/電流、AC power、DC power、AC-DC 效率等資料。
  5. 依據請求項4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更包含一與該儲能單元、該監測模組、該分析模組,及該發電機電連接之智能控制模組,而該儲能單元更包括一與該發電機電連接之負載,該發電機作動所產生的電力會儲存於該蓄電池中,當該蓄電池充電完成,該智能控制模組會將電力切換至該負載。
  6. 依據請求項5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其中,該等定子葉片的數量大於或小於該等轉子葉片的數量,該等定子葉片的數量與該等轉子葉片的數量間的最大公因數為1。
  7. 依據請求項6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其中,該定子輪轂與該等定子葉片的總和半徑為R1,該定子輪轂的半徑為R2,且0.2<(R1-R2)/R1<0.25。
  8. 依據請求項7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其中,該轉子輪轂與該等轉子葉片的總和半徑為R3,該轉子輪轂的半徑為R4,且0.17<(R3-R4)/R3<0.28。
  9. 依據請求項8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其中,該等定子葉片不平行或不垂直於相鄰的該轉子葉片。
  10. 依據請求項9所述之流體發電系統,其中,相鄰的定子葉片與該轉子葉片之間的夾角為θ,且100°<θ<150°。
TW109215118U 2020-11-17 2020-11-17 流體發電系統 TWM609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5118U TWM609483U (zh) 2020-11-17 2020-11-17 流體發電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5118U TWM609483U (zh) 2020-11-17 2020-11-17 流體發電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9483U true TWM609483U (zh) 2021-03-21

Family

ID=76037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5118U TWM609483U (zh) 2020-11-17 2020-11-17 流體發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94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6926B (zh) * 2021-11-04 2022-12-11 龍華科技大學 具多旋傳動單元與加速齒輪組之水力發電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6926B (zh) * 2021-11-04 2022-12-11 龍華科技大學 具多旋傳動單元與加速齒輪組之水力發電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5293A (zh) 排水系统垂直落差发电装置
CN102384019A (zh) 嵌套式导流罩变桨水平轴潮流发电机组
CN206071792U (zh) 一种海洋发电装置
TWM609483U (zh) 流體發電系統
CN205025686U (zh) 一种串联双转子潮流能水轮机发电装置
Murakami et al. Counter-rotating type pump-turbine unit cooperating with wind power unit
CN202280567U (zh) 嵌套式导流罩变桨水平轴潮流发电机组
CN202348543U (zh) 双叶轮旋转水力发电机
Kanemoto et al. Counter rotating type hydroelectric unit suitable for tidal power station
CN107829880A (zh) 一种风能、潮流能发电装置
TW202221224A (zh) 流體發電系統
CN110219775A (zh) 一种风力水力多向发电装置
CN215109258U (zh) 一种流水直冲叶片发电装置
CN102486160A (zh) 一种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CN2822016Y (zh) 外转子风力发电机
CN114623041A (zh) 一种启动容易风能利用率高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叶轮
CN210343573U (zh) 一种水流发电装置
CN210370998U (zh) 一种垂直水轮发电机
CN112832964A (zh) 杠杆原理增量产出电能的方法和轮盘式电能产出装置
CN104158345A (zh) 双驱动水力发电机
CN2509343Y (zh) 利用水位能移动的发电装置
CN110145427A (zh) 一种水流发电装置
CN203476594U (zh) 水力双驱动发电机
CN215949720U (zh) 一种水力发电设备
CN217421414U (zh) 一种启动容易风能利用率高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叶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