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2645U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2645U
TWM602645U TW109206282U TW109206282U TWM602645U TW M602645 U TWM602645 U TW M602645U TW 109206282 U TW109206282 U TW 109206282U TW 109206282 U TW109206282 U TW 109206282U TW M602645 U TWM602645 U TW M60264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film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6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勢嚴
李俊葦
劉瀚元
廖俊謙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026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264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包括導光板、光源以及光學膜片的背光模組被提出。導光板具有出光面以及連接出光面的至少一側面。出光面具有中央區以及環繞中央區的邊緣區,且邊緣區緊鄰至少一側面。光源設置於導光板的至少一側面的其中之一的一側。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一側。光學膜片重疊於出光面的邊緣區,且不重疊於出光面的中央區。一種採用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模組與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近年來,伴隨著顯示技術的發展,消費性顯示器(例如智慧電視、電競顯示器)除了在顯示性能(例如超高解析度、高對比、高幀率)的提升外,其整體外觀(例如窄邊框、薄型化)的品味也逐漸成為消費者在選購時的重要指標之一。另一方面,在成本與使用壽命等因素的考量下,大尺寸顯示器仍以液晶顯示器為大宗。由於液晶顯示面板為非自發光型的顯示面板,因此需搭配背光模組的使用方能顯示畫面。
一般來說,背光模組依發光元件的配置方式可區分為直下式背光模組與側入式背光模組,其中又以側入式背光模組因具有較輕薄的外觀而逐漸成為市場上的主流。舉例來說,為了補足側入式背光模組在顯示區邊緣的輝度值,膠框顏色的選用一般是以白色為主。然而,自導光板側緣出射的部分光束經由白色膠框的(漫)反射,易導致顯示區邊緣的漏光異常而形成非預期的亮線。再者,具有這類背光模組的薄型化顯示裝置在窄邊框(Bezel-less)的設計需求下,其邊框的可配置空間明顯減少,導致顯示區邊緣的非預期亮線無法被有效遮擋,進而影響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具有較佳的出光均勻度。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具有較佳的顯示品質。
本新型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新型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以及光學膜片。導光板具有出光面以及連接出光面的至少一側面。出光面具有中央區以及環繞中央區的邊緣區,且邊緣區緊鄰至少一側面。光源設置於導光板的至少一側面的其中之一的一側。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一側。光學膜片重疊於出光面的邊緣區,且不重疊於出光面的中央區。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反射式偏光膜。反射式偏光膜重疊設置於出光面中央區與邊緣區,且位於光學膜片與導光板之間。光源用以發出多道第一光束。這些第一光束在通過反射式偏光膜後具有第一偏振方向。來自反射式偏光膜的部分第一光束在通過光學膜片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且第二偏振方向不同於第一偏振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的光學膜片為相位延遲片,且相位延遲片的快軸的軸向相交於第一偏振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的光學膜片為偏光片,且此偏光片的穿透軸的軸向相交於第一偏振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的光源用以發出多道第一光束。來自導光板的這些第一光束的一部分在通過光學膜片後具有偏振狀態。來自導光板的這些第一光束的另一部分不通過光學膜片且具有非偏振狀態。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的光學膜片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的垂直投影圍繞導光板的中央區。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的光學膜片具有彼此分離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的兩垂直投影分別位於中央區的相異側,且第一部分的第一相位延遲量不同於第二部分的第二相位延遲量。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括背光模組、顯示面板以及第一偏光片。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以及光學膜片。導光板具有出光面以及連接出光面的至少一側面。出光面具有中央區以及環繞中央區的邊緣區,且邊緣區緊鄰至少一側面。光源設置於導光板的至少一側面的其中之一的一側。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一側。光學膜片重疊於出光面的邊緣區,且不重疊於出光面的中央區。顯示面板重疊設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且光學膜片位於顯示面板與導光板之間。第一偏光片設置於顯示面板與光學膜片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更包括反射式偏光膜。反射式偏光膜重疊設置於出光面的中央區與邊緣區,且位於光學膜片與導光板之間。光源用以發出多道第一光束,且這些第一光束在通過反射式偏光膜後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第一偏振方向平行於第一偏光片的穿透軸的軸向。來自反射式偏光膜的部分第一光束在通過光學膜片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且第二偏振方向不同於第一偏振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光學膜片為相位延遲片,且相位延遲片的快軸的軸向相交於第一偏振方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光學膜片為偏光片,且偏光片的穿透軸的軸向相交於第一偏光片的穿透軸的軸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的光學膜片為第二偏光片,且第二偏光片的穿透軸的軸向相交於第一偏光片的穿透軸的軸向。
基於上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中,透過光學膜片重疊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邊緣區且不重疊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中央區,可增加背光模組的出光均勻度,進而提升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新型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創作。
圖1是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圖2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圖3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位置對相對輝度的曲線圖。特別說明的是,圖3的曲線是圖2的顯示裝置10沿著路徑A-A’進行量測所取得的,而圖3的相對輝度為量測到的輝度值以比較例(即,無光學膜片130的顯示裝置)的最大輝度值進行歸一化而得。
請參照圖1及圖2,顯示裝置10包括背光模組100與顯示面板200。顯示面板200重疊設置於背光模組100。在本實施例中,顯示面板200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而液晶顯示面板可包括扭轉向列型液晶(Twisted Nematic Liquid Crystal,TN-LC)顯示面板、電控雙折射(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ECB)顯示面板、光學補償彎曲(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OCB)顯示面板、橫向電場切換(in-plane switching,IPS)顯示面板、或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VA)顯示面板。由於顯示面板200為液晶顯示面板,顯示裝置10更包括設置在顯示面板200相對兩側的偏光片210與偏光片220,亦即顯示面板200位於偏光片210與偏光片220之間。
舉例來說,顯示面板200可包括兩基板(未繪示)、兩導電層(未繪示)、兩配向層(未繪示)以及夾設於兩配向層之間的液晶層(未繪示)。當顯示裝置10顯示影像畫面時,顯示面板200被致能而使上述的兩導電層之間具有電位差,且此電位差所形成的電場可驅使液晶層的多個液晶分子轉動而產生對應於此電場的相位延遲。不同的相位延遲可使光束(例如來自背光模組100並通過偏光片210的光束)在通過顯示面板200後具有不同的偏振狀態。透過偏光片220的設置,可使具有不同偏振狀態的光束在通過偏光片220後具有不同的光強度,以達到顯示的效果。
進一步而言,背光模組100包括導光板110、光源120以及光學膜片130。導光板110具有出光面110e以及連接出光面110e的至少一側面110s。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10連接出光面110e的側面110s數量為四個,但不以此為限。光源120設置於導光板110的這些側面110s的其中一者(例如側面110s1)的一側,且用以發出多道第一光束B1。也就是說,導光板110連接出光面110e的側面110s1界定出導光板110的入光面,而來自光源120的這些第一光束B1在入射入光面(即側面110s1)後可以全反射的方式橫向傳遞於導光板110內。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20的數量係以九個為例進行示範性地說明,並不代表本新型創作以圖式揭示內容為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光源120的配置數量可根據背光模組的光學設計而調整。
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具有中央區CR以及環繞中央區CR的邊緣區PR,且邊緣區PR緊鄰多個側面110s。更具體地說,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邊緣區PR連接於導光板110的多個側面110s與出光面110e的中央區CR之間。光學膜片130設置於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一側,且位於顯示面板200與導光板110之間,更具體地說,光學膜片130位於偏光片210與導光板110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光學膜片130在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法線方向上重疊於出光面110e的邊緣區PR,且不重疊於出光面110e的中央區CR。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於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上的垂直投影可圍繞導光板110的中央區CR,但不以此為限。從另一觀點來說,光學膜片130於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垂直投影可定義出光面110e的邊緣區PR。應注意的是,顯示面板200、偏光片210與偏光片220都重疊於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邊緣區PR與中央區CR。
背光模組100還包括反射式偏光膜140。反射式偏光膜140重疊設置於出光面110e的中央區CR與邊緣區PR,且位於光學膜片130與導光板110之間。來自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多道第一光束B1在通過反射式偏光膜140後具有第一偏振方向P1,且第一偏振方向P1大致上可平行於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的軸向。來自反射式偏光膜140的部分第一光束B1在通過光學膜片130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P2,且此第二偏振方向P2不同於第一偏振方向P1。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為相位延遲片(phase retarder),例如是二分之一波片(half-wave plate),且光學膜片130的快軸(extraordinary axis)EA的軸向相交於第一偏振方向P1,例如是光學膜片130的快軸EA與第一偏振方向P1之間的夾角θ1大於0度且小於90度。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根據其他實施例,光學膜片130也可以是偏光片(polarizer),且其穿透軸的軸向相交於第一偏振方向P1(或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的軸向)。
舉例來說,通過光學膜片130並入射偏光片210的第一光束B1a可具有橢圓偏振態或圓偏振態,而未通過光學膜片130並入射偏光片210的第一光束B1b仍具有線偏振態,但不以此為限。更具體地說,透過光學膜片130的快軸EA與第一偏振方向P1(或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的軸向)之間的夾角θ1設計,可縮減來自光學膜片130的第一光束B1a在通過偏光片210後的光強度與來自反射式偏光膜140且未通過光學膜片130的第一光束B1b在通過偏光片210後的光強度的差值。
在一未繪示的比較例中,背光模組不具有圖1的光學膜片130。因此,來自導光板110的邊緣區PR的光束輝度值明顯高於來自導光板110的中央區CR的光束輝度值,如圖3所示。相反地,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在出光面110e的邊緣區PR因設有光學膜片130,且光學膜片130的快軸EA與第一偏振方向P1之間的夾角θ1為10度,使來自導光板110的邊緣區PR的光束(如圖1的第一光束B1a)的相對輝度與來自導光板110的中央區CR的光束(如圖1的第一光束B1b)的相對輝度的差異可縮減至小於3%的範圍內。換句話說,可增加背光模組100的出光均勻度,進而提升顯示裝置10的顯示品質。
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還可選擇性地包括設置於反射式偏光膜140與導光板110之間的擴散片150與稜鏡片160。擴散片150與稜鏡片160重疊設置於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邊緣區PR與中央區CR。詳細而言,擴散片150位於稜鏡片160與導光板110之間,且用於提升來自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第一光束B1的整體均勻性。稜鏡片160位於反射式偏光膜140與擴散片150之間,且用於調整來自擴散片150的第一光束B1的整體光型。舉例來說,稜鏡片160包括基板161以及設置於基板161上的多個光學微結構162。這些光學微結構162可沿著方向Y排列,且在方向X上延伸。更具體地說,稜鏡片160的這些光學微結構162可用以將來自擴散片150的光束(尤其是在YZ平面上發散的光束)朝出光面110e的法線方向(例如方向Z)上集中出射。亦即,稜鏡片160在方向Y上可具有集光的效果,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而言,背光模組100還可選擇性地包括反射片170。導光板110還具有與出光面110e相對的底面110b,且反射片170設置在導光板110的底面110b的一側。由於光源120所發出的部分光束,在經由導光板110傳遞的過程中會從導光板110的底面110b出射而造成光能損耗。因此,透過反射片170的設置,可將上述的部分光束反射並傳遞回導光板110,以提高光源120的光能利用率。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也可不具有反射片170。
以下將列舉另一些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揭露,其中相同的構件將標示相同的符號,並且省略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省略部分請參考前述實施例,以下不再贅述。
圖4是本新型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圖5是圖4的顯示裝置的位置對相對輝度的曲線圖。特別說明的是,圖5的曲線是圖4的顯示裝置11沿著路徑B-B’進行量測所取得的,而圖5的相對輝度為量測到的輝度值以比較例(即,無光學膜片130A的顯示裝置)的最大輝度值進行歸一化而得。
請參照圖4及圖5,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1與圖1及圖2的顯示裝置10的差異在於:光學膜片的最大相位延遲量不同。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1的背光模組100A的光學膜片130A例如是四分之一波片(quarter-wave plate)。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光學膜片130A的最大相位延遲量為圖2的光學膜片130的最大相位延遲量的一半。特別說明的是,為了將導光板110的邊緣區PR的光束的相對輝度與來自導光板110的中央區CR的光束的相對輝度的差異縮減至小於3%的範圍內(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膜片130A的快軸EA’與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的軸向(或第一偏振方向P1)之間的夾角θ2需大於圖2的夾角θ1,例如是14度。
從另一觀點來說,在同一夾角範圍的變化量下,通過光學膜片130A與偏光片210的光束的光強度變化量會小於通過光學膜片130與偏光片210的光束(如圖1的第一光束B1a)的光強度變化量。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光學膜片130A與偏光片210的光束的光強度變化對應於光學膜片130A的快軸EA’與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的軸向之間的夾角θ2變化較為緩和。據此,可增加背光模組100A的製造裕度(例如光學膜片130A的快軸EA’與偏光片210之間的夾角關係),有助於提升顯示裝置11的生產良率。
圖6是本新型創作的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圖7是圖6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圖8是圖6的顯示裝置的位置對相對輝度的曲線圖。特別說明的是,圖8的曲線是圖7的顯示裝置20沿著路徑C-C’進行量測所取得的,而圖8的相對輝度為量測到的輝度值以比較例(即,無光學膜片130B的顯示裝置)的最大輝度值進行歸一化而得。
請參照圖6及圖7,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20與圖1及圖2的顯示裝置10的主要差異在於:背光模組的組成以及光學膜片的種類不同。具體而言,顯示裝置20的背光模組100B是以另一稜鏡片180來取代圖1的背光模組100的反射式偏光膜140而成。舉例來說,稜鏡片180包括基板181以及設置於基板181上的多個光學微結構182,這些光學微結構182可沿著方向X排列且在方向Y上延伸。也就是說,稜鏡片180的光學微結構182的延伸方向相交於稜鏡片160的光學微結構162的延伸方向。特別一提的是,稜鏡片180的這些光學微結構182可進一步將來自稜鏡片160的光束(尤其是在XZ平面上發散的光束)朝出光面110e的法線方向(例如方向Z)上集中出射。亦即,疊設的稜鏡片160與稜鏡片180分別在方向Y與方向X具有集光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B可以是偏光片,且此偏光片的穿透軸T2的軸向相交於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1的軸向。舉例來說,來自導光板110的一部分第一光束B1(例如第一光束B1a)在通過光學膜片130B後具有第三偏振方向P3(亦即,具有偏振狀態),來自導光板110的另一部分第一光束B1(例如第一光束B1b)不通過光學膜片130B且具有非偏振狀態。也因此,通過光學膜片130B的第一光束B1a與未通過光學膜片130B的第一光束B1b在通過偏光片210後分別具有不同的光強度。更具體地說,透過光學膜片130B的穿透軸T2的軸向與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1的軸向之間的夾角θ3調整,可縮減來自出光面110e的邊緣區PR的第一光束B1a與來自出光面110e的中央區CR的第一光束B1b在通過偏光片210後的光強度差異。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B的穿透軸T2與偏光片210的穿透軸T1的軸向之間的夾角θ3例如是20度。據此,可將導光板110的邊緣區PR的光束的相對輝度與來自導光板110的中央區CR的光束的相對輝度的差異縮減至小於3%的範圍內(如圖8所示)。換句話說,可增加背光模組100B的出光均勻度,進而提升顯示裝置20的顯示品質。
圖9是本新型創作的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俯視示意圖。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清楚呈現起見,圖9僅繪示出背光模組100C的導光板110、光源120以及光學膜片130C。請參照圖9,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30與圖2的顯示裝置10的差異在於:光學膜片的配置方式不同。
具體而言,顯示裝置30的背光模組100C的光學膜片130C可具有彼此分離的第一部分131與第二部分132,且光學膜片130C的這兩部分於導光板110的出光面110e的兩垂直投影分別位於中央區CR的相對兩側,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膜片的第一部分131與第二部分132也可分別位於中央區CR的相鄰兩側。亦即,光學膜片130C的這兩部分可設置在中央區CR的相異側。需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C的這些部分的數量是以兩個為例進行示範性地說明,並不表示本新型創作以圖式揭示內容為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膜片也可以是三個以上的多個部分所組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C的第一部分131的相位延遲量(phase retardation)可不同於第二部分132的相位延遲量。換句話說,光學膜片130C可根據導光板110的邊緣區PR與光源120的相對位置關係,個別地調整來自邊緣區PR的不同部分的第一光束在通過偏光片(如圖1所示的偏光片210)後的光強度,以縮減來自導光板110的邊緣區PR的不同部分的光束的相對輝度與來自導光板110的中央區CR的光束的相對輝度的差異。據此,除了可增加背光模組100C的出光均勻度以及提升顯示裝置30的顯示品質之外,還可增加背光模組100C的設計裕度。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中,透過光學膜片重疊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邊緣區且不重疊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中央區,可增加背光模組的出光均勻度,進而提升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1、20、30:顯示裝置 100、100A、100B、100C:背光模組 110:導光板 110b:底面 110e:出光面 110s、110s1:側面 120:光源 130、130A、130B、130C:光學膜片 131:第一部分 132:第二部分 140:反射式偏光膜 150:擴散片 160、180:稜鏡片 161、181:基板 162、182:光學微結構 170:反射片 200:顯示面板 210、220:偏光片 B1、B1a、B1b:第一光束 CR:中央區 EA、EA’:快軸 PR:邊緣區 P1:第一偏振方向 P2:第二偏振方向 P3:第三偏振方向 T、T1、T2:穿透軸 X、Y、Z:方向 A-A’、B-B’、C-C’:路徑 θ1、θ2、θ3:夾角
圖1是本新型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2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圖1的顯示裝置的位置對相對輝度的曲線圖。 圖4是本新型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5是圖4的顯示裝置的位置對相對輝度的曲線圖。 圖6是本新型創作的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7是圖6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8是圖6的顯示裝置的位置對相對輝度的曲線圖。 圖9是本新型創作的第四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10:顯示裝置
100:背光模組
110:導光板
110b:底面
110e:出光面
110s、110s1:側面
120:光源
130:光學膜片
140:反射式偏光膜
150:擴散片
160:稜鏡片
161:基板
162:光學微結構
170:反射片
200:顯示面板
210、220:偏光片
B1、B1a、B1b:第一光束
CR:中央區
PR:邊緣區
P1:第一偏振方向
P2:第二偏振方向
X、Y、Z: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以及連接該出光面的至少一側面,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中央區以及環繞該中央區的一邊緣區,且該邊緣區緊鄰該至少一側面; 一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至少一側面的其中之一的一側;以及 一光學膜片,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側,該光學膜片重疊於該出光面的該邊緣區,且不重疊於該出光面的該中央區。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更包括: 一反射式偏光膜,重疊設置於該出光面的該中央區與該邊緣區,且位於該光學膜片與該導光板之間,其中該光源用以發出多道第一光束,該些第一光束在通過該反射式偏光膜後具有一第一偏振方向,來自該反射式偏光膜的部分該些第一光束在通過該光學膜片後具有一第二偏振方向,且該第二偏振方向不同於該第一偏振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膜片為一相位延遲片,且該相位延遲片的一快軸的軸向相交於該第一偏振方向。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膜片為一偏光片,且該偏光片的一穿透軸的軸向相交於該第一偏振方向。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用以發出多道第一光束,來自該導光板的該些第一光束的一部分在通過該光學膜片後具有一偏振狀態,來自該導光板的該些第一光束的另一部分不通過該光學膜片且具有一非偏振狀態。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膜片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的垂直投影圍繞該導光板的該中央區。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膜片具有彼此分離的一第一部分與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的兩垂直投影分別位於該中央區的相異側,且該第一部分的一第一相位延遲量不同於該第二部分的一第二相位延遲量。
  8.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背光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以及連接該出光面的至少一側面,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中央區以及環繞該中央區的一邊緣區,且該邊緣區緊鄰該至少一側面; 一光源,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至少一側面的其中之一的一側;以及 一光學膜片,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的一側,該光學膜片重疊於該出光面的該邊緣區,且不重疊於該出光面的該中央區; 一顯示面板,重疊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其中該光學膜片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導光板之間;以及 一第一偏光片,設置於該顯示面板與該光學膜片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更包括: 一反射式偏光膜,重疊設置於該出光面的該中央區與該邊緣區,且位於該光學膜片與該導光板之間,其中該光源用以發出多道第一光束,該些第一光束在通過該反射式偏光膜後具有一第一偏振方向,該第一偏振方向平行於該第一偏光片的一穿透軸的軸向,來自該反射式偏光膜的部分該些第一光束在通過該光學膜片後具有一第二偏振方向,且該第二偏振方向不同於該第一偏振方向。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學膜片為一相位延遲片,且該相位延遲片的一快軸的軸向相交於該第一偏振方向。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學膜片為一偏光片,且該偏光片的一穿透軸的軸向相交於該第一偏光片的一穿透軸的軸向。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學膜片為一第二偏光片,且該第二偏光片的一穿透軸的軸向相交於該第一偏光片的一穿透軸的軸向。
TW109206282U 2020-05-11 2020-05-21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M60264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63780.6 2020-05-11
CN202020763780.6U CN211979376U (zh) 2020-05-11 2020-05-11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2645U true TWM602645U (zh) 2020-10-11

Family

ID=73371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6282U TWM602645U (zh) 2020-05-11 2020-05-21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32980U (zh)
CN (1) CN211979376U (zh)
TW (1) TWM60264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39815A (zh) * 2021-02-01 2022-08-0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32980U (ja) 2021-07-15
CN211979376U (zh) 2020-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9596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699593B (zh) 顯示裝置
US1067090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US9207386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JP5609791B2 (ja) 液晶表示用の対向基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791823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541840B (zh) 液晶面板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60088397A (ko)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20280953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40052819A (ko) 시야각 제어가 가능한 백라이트 유닛을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807650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4025384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502661A (zh) 液晶顯示裝置
WO2016049959A1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478179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108648A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US20110157518A1 (en) Light shaping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393927B (zh) 用於液晶顯示器之包含非對稱的前稜鏡的導光面板
JP200807650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4011857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TWM602645U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M587282U (zh) 顯示裝置
TW201321852A (zh) 液晶顯示裝置
TWM636685U (zh) 具有光學膜片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20110102311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