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9924U - 支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9924U
TWM599924U TW109200556U TW109200556U TWM599924U TW M599924 U TWM599924 U TW M599924U TW 109200556 U TW109200556 U TW 109200556U TW 109200556 U TW109200556 U TW 109200556U TW M599924 U TWM599924 U TW M59992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mechanism
supporting device
drive
output shaf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05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振儀
朱立軒
曾子源
邱求彰
Original Assignee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05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9924U/zh
Priority to CN202020161053.2U priority patent/CN211951933U/zh
Publication of TWM599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992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支撐裝置用以支撐一電子裝置並包含一機座、一驅動機構及一連動件。該驅動機構設置於該機座。該連動件與該驅動機構連接。該驅動機構可受控的以驅動該連動件移動。其中,該支撐裝置經由該連動件與該電子裝置連接,並經由該連動件帶動該電子裝置之一外殼旋轉。藉此,可透過控制該驅動機構旋轉該外殼,以使該電子裝置呈所需姿態設置,進而便於使用該電子裝置。

Description

支撐裝置
本創作關於一種支撐裝置,尤指一種能旋轉電子裝置外殼之支撐裝置。
一般市售用於支撐電子裝置的支撐裝置通常僅提供簡單的支撐,且限於一個或數個固定的支撐角度,使得使用者往往需屈就電子裝置的支撐角度以使用該電子裝置。這類的支撐裝置有以具有多個相連的板塊形成之板件實作,亦有以傾斜設置的支撐架實作。前者需使用者折疊該板件形成支架,以支撐電子裝置;後者亦需使用者調整、設置支撐架的傾斜角度。原則上,這些操作均需使用者雙手實施,操作彈性相當有限。例如一手抱著嬰幼兒的使用者原則上難以、甚至無法執行前述操作。前述操作亦對於某些身障者而言,十分困難。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支撐裝置,透過一連動件連接電子裝置外殼,並透過控制一驅動機構以驅動一連動件以旋轉電子裝置外殼。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一支撐裝置包含一機座、一驅動機構及一連動件。該驅動機構設置於該機座。該連動件與該驅動機構連接。該驅動機構可受控的以驅動該連動件移動。其中,該支撐裝置經由該連動件連接該電子裝置,並經由該連動件帶動該電子裝置之一外殼旋轉。藉此,可透過控制該驅動機構旋轉該外殼,以使該電子裝置呈所需姿態設置,進而便於使用該電子裝置。 於實作上,該驅動機構可自動地或經由使用者啟動以驅動該連動件移動。相較於先前技術,根據本創作之支撐裝置提供使用者較為簡單、容易的操作。
關於本創作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實施方式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支撐裝置
12:機座
122:凹槽
14:驅動機構
142:第一輸出軸
144:第二輸出軸
146:動力源
148:差速器
150:第一煞車器
152:第二煞車器
16:第一連動件
162:第一受驅部
164:第一殼件連接部
1642:滑槽
166:黏著材料
18:第二連動件
182:第二受驅部
184:第二殼件連接部
186:黏著材料
20:控制器
22:影像擷取裝置
24:溫度感測器
3,4:電子裝置
32:第一外殼
34:第二外殼
42:外殼
A1,A2:旋轉軸向
圖1為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一支撐裝置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支撐裝置之爆炸圖。
圖3為圖1中支撐裝置之側視圖,其中電子裝置呈閉合狀態。
圖4為圖1中支撐裝置之側視圖,其中電子裝置呈半開啟狀態。
圖5為圖1中支撐裝置之側視圖,其中電子裝置呈開啟狀態。
圖6為圖1中支撐裝置之側視圖,其中電子裝置被抬高。
圖7為圖1中支撐裝置於另一應用之示意圖。
請參閱圖1及圖2。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一支撐裝置1用以支撐一電子裝置3(於圖1中,其輪廓以虛線繪示)。支撐裝置1包含一機座12、一驅動機構14、一第一連動件16及一第二連動件18。驅動機構14設置於機座12。第一連動件16與驅動機構14連接,驅動機構14可受控的以驅動第一連動件16移動。第二連動件18與驅動機構14連接,驅動機構14可受控的以驅動第二連動件18移動。電子裝置3可為,例如但不限於一筆記型電腦。第一連動件16及第二連動件18分別連接電子裝置3之第一外殼32(例如上殼,或謂螢幕背蓋)及第二外殼34(例如下殼,或謂主機底蓋)。藉此,支撐裝置1經由第一連動件16及第二連動件18連接、支撐電子裝置3,並透過控制驅動機構14以經由第一連動件16及第二連動件18分別帶動電子裝置3的第一外殼32及第二外殼34旋轉。
於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14以旋轉方式驅動第一連動件16及第二連動件18。第一連動件16包含一第一受驅部162及與第一受驅部162連接之一第一殼件連接部164,第一受驅部162與驅動機構14連接,驅動機構14可受控的以驅動第一受驅部162帶動第一連動件16旋轉。其中,第一受驅部162相對於一旋轉軸向A1(以一鏈線表示於圖中)與驅動機構14連接以能相對於旋轉軸向A1旋轉。第一殼件連接部164具有一滑槽1642,垂直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受驅部162滑動於滑槽1642中。第一殼件連接部164經由一黏著材料166固定至第一外殼32,黏著材料166可為例如但不限於奈米凝膠,其可重複使用,或謂市面上可重複使用的雙面膠帶。
第二連動件18包含一第二受驅部182及與第二受驅部182連接之一第二殼件連接部184,第二受驅部182與驅動機構14連接,驅動機構14可受控的以驅動第二受驅部182帶動第二外殼34旋轉。其中,第二受驅部182相對於一旋轉軸向A2(以一鏈線表示於圖中)與驅動機構14連接以能相對於旋轉軸向A2旋轉,第二殼件連接部184與第二受驅部182樞接。第二殼件連接部184經由一黏著材料186固定至第二外殼34,黏著材料186可為例如但不限於奈米凝膠,其可重複使用,或謂市面上可重複使用的雙面膠帶。此外,於本實施例中,旋轉軸向A2與旋轉軸向A1共線,但實作上不以此為限。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14包含一第一輸出軸142及一第二輸出軸144,第一輸出軸142能相對於旋轉軸向A1旋轉,第二輸出軸144能相對於旋轉軸向A2旋轉。第一受驅部162與第一輸出軸142連接,第二受驅部182與第二輸出軸144連接,驅動機構14可受控的個別驅動第一輸出軸142(連同第一受驅部162)及第二輸出軸144(連同第二受驅部182)旋轉;換言之,透過控制驅動機構14,可選擇性地旋轉第一外殼32及第二外殼34。於實作上,可透過開關(可由使用者觸發)或自動地(例如透過內建的控制器)控制驅動機構14的運作。
於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14包含一動力源146、一差速器148、一第一煞車器150及一第二煞車器152;為簡化圖式,動力源146、差速器148、第一煞車器150及第二煞車器152均以簡單的方塊繪示於圖中。動力源146經由差速器148與第一輸出軸142及第二輸出軸144連接,使得動力源146可經由差速器148同時帶動第一輸出軸142及第二輸出軸144旋轉。第一煞車器150及第二煞車器152分別對應第一輸出軸142及第二輸出軸144設置,用以制止第一輸出軸142及第二輸出軸144的轉動。於實作上,動力源146可由但不限於馬達(可經由減速齒輪組輸出轉動)實作,差速器148可由一般差速器實作,第一煞車器150及第二煞車器152均可由但不限於電磁剎車器、摩擦片等可使轉動停止之裝置實作,均不另贅述。此外,於實作上,驅動機構14亦可採用兩個動力源,以個別驅動第一連動件16及第二連動件18;此時,差速器148、第一煞車器150及第二煞車器152亦可省略。
於本實施例中,支撐裝置1還包含一控制器20(虛線方塊表示於圖1中)及二影像擷取裝置22。控制器20設置於機座12內並與驅動機構14(的動力源146)、第一煞車器150及第二煞車器152)及影像擷取裝置22電連接(以粗虛線表示於圖1中),控制器20可由電路板模組(例如包含一電路板及設置於其上的處理器、記憶體及其他所需電子元件)實作。影像擷取裝置22露出設置於機座12上,影像擷取裝置22可包含例如但不限於感光耦合元件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之感光元件。控制器20自該二影像擷取裝置22接收至少一影像,並根據該至少一影像控制驅動機構14以個別驅動第一連動件16及第二連動件18。此外,於實作上,支撐裝置1可再包含其他構件(例如電源模組、通訊模組、連接介面等等)。
請參閱圖1、圖3至圖5。於使用支撐裝置1時,將電子裝置3的第一外殼32及第二外殼34分別經由黏著材料166、186與第一殼件連接部164及第二殼件連接部184連接,並放置於桌面(以單一粗鏈線表示於圖中)上,如圖1及圖3所示。 接著,使用者位於支撐裝置1前方,控制器20控制該二影像擷取裝置22擷取支撐裝置1前方影像,並分析該擷取的影像以獲得所需控制資訊,例如擷取出使用者眼睛相對於支撐裝置1的位置關係(此可透過影像處理而實現,例如判斷兩張影像中的目標影像(例如眼睛)的位置差異以獲得眼睛相對於支撐裝置1之角度和距離,其細節不另贅述)。控制器20根據該控制資訊控制動力源146、第一煞車器150及第二煞車器152之運作以個別控制第一輸出軸142及第二輸出軸144的旋轉,進而使第一連動件16及第二連動件18達到預定的開啟角度,如圖4及圖5示。於實作上,驅動機構14可設計為持續運作,直至第一外殼32(或謂電子裝置3的屏幕)大致垂直於使用者之視角;例如,固定第二連動件18(透過使用第二煞車器152停止第二輸出軸144轉動),但容許第一連動件16的第一受驅部162旋轉至所需角度。又,配合不同需求及使用者使用的差異性,亦可設計支撐裝置1根據使用者手勢而控制驅動機構14之運作。例如,透過其中至少一個影像擷取裝置22擷取關於使用者手勢之影像,控制器20判斷影像中的手勢來控制驅動機構14運作,例如判斷手指朝向以閉合或開啟第一外殼32及第二外殼34、或使第一外殼32與第二外殼34相對開啟角度變大或變小等等。
此外,於實際應用中,電子裝置3(例如筆記型電腦)於長期間運行或運行負載較大的應用程式(例如使用3D軟體、遊戲軟體)時,主機溫度會升高,散熱需求增加。此時,控制器20可控制驅動機構14驅動第二連動件18旋轉以抬高(承載主機的)第二外殼34(或謂使第二外殼34更為傾斜設置),以利於空氣流通,增加散熱效率,如圖6所示。其中,於前述調整過程中,控制器20亦可控制驅動機構14驅動第一連動件16以使第一外殼32能保持原來的傾斜角度,便於使用者觀看屏幕。於實作上,支撐裝置1可更包含一溫度感測器24(於圖2中以虛線圈表示其設置位置),鄰近第二外殼34設置於機座12上,支撐裝置1透過此溫度感測器24主動感測溫度並根據此溫度偵測值(及影像擷取裝置22擷取之影像)實施前述調 整。又或是支撐裝置1與電子裝置3通訊連接(例如支撐裝置1亦作為電子裝置3的擴充座,以無線的方式通訊連接),當電子裝置3溫度升高時,電子裝置3發送觸發信號至支撐裝置1以實施前述調整。另外,於實作上,電子裝置3的鍵盤(例如設置於第二外殼34)亦可透過前述調整改變其傾斜角度s。又,於本實施例中,機座12還具有一凹槽122,第二受驅部182及第二殼件連接部184位於凹槽122中。於使用支撐裝置1時,電子裝置3之一側(例如第二外殼34之一側)放置於凹槽122,此使得第二外殼34與桌面形成相當空隙,亦有助於電子裝置3散熱。
另外,於前述實施例中,支撐裝置1使用於打開、閉合電子裝置3之外殼32、34,但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如圖7所示,支撐裝置1可用於支撐電子裝置4(例如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等),第一殼件連接部164連接外殼42(例如經由黏著材料166固定至外殼42)。控制器20同樣能透過根據影像擷取裝置22擷取的影像控制驅動機構14,以驅動第一連動件16帶動外殼42旋轉,使得支撐電子裝置4能以預期的傾斜角度設置,以便於使用者使用。於另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也能設置在凹槽處122,並同時後過第一連動件16和第二連動件18調整觀賞角度或散熱。另外,於實作上,支撐裝置1可與電子裝置3、4之擴充座整合,使得擴充座兼具擴充與可調整的支撐功能。
如前文說明,支撐裝置1透過控制驅動機構14旋轉外殼32、34、42,以使電子裝置3、4呈所需姿態設置,進而便於使用電子裝置3、4。於實作上,驅動機構14可自動地或經由使用者啟動以驅動連動件16、18移動,便於使用者使用電子裝置3、4。
1:又撐裝置
12:機座
122:凹槽
14:驅動機構
142:第一輸出軸
144:第二輸出軸
148:差速器
150:第一煞車器
152:第二煞車器
16:第一連動件
162:第一受驅部
164:第一殼件連接部
1642:滑槽
166:黏著材料
18:第二連動件
182:第二受驅部
186:黏著材料
20:控制器
22:影像擷取裝置
3:電子裝置
32:第一外殼
34:第二外殼
A1,A2:旋轉軸向

Claims (19)

  1. 一種支撐裝置,用以支撐一電子裝置,包含:一機座;一驅動機構,設置於該機座;以及一第一連動件,與該驅動機構連接,該驅動機構可受控的以驅動該第一連動件移動;其中,該支撐裝置經由該第一連動件連接該電子裝置,並經由該第一連動件帶動該電子裝置之一第一外殼旋轉。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更包含一第二連動件,與該驅動機構連接,該驅動機構可受控的以驅動該第二連動件帶動該電子裝置之一第二外殼旋轉。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件包含一第一受驅部及與該第一受驅部連接之一第一殼件連接部,該第一受驅部與該驅動機構連接,該驅動機構可受控的以驅動該第一受驅部帶動該第一外殼旋轉。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支撐裝置,更包含一第二連動件,其中該第二連動件包含一第二受驅部及與該第二受驅部連接之一第二殼件連接部,該第二受驅部與該驅動機構連接,該驅動機構可受控的以驅動該第二受驅部帶動該電子裝置之一第二外殼旋轉。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驅動機構包含一第一輸出軸及一第二輸出軸,該第一受驅部與該第一輸出軸連接,該第二受驅部與該第二輸出軸連接,該驅動機構可受控的個別驅動該第一輸出軸及該第二輸出軸旋轉。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驅動機構包含一動力源及一差速器,該動力源經由該差速器與該第一輸出軸及該第二輸出軸連接。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驅動機構包含一第一煞車器,對應該第一輸出軸設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煞車器為一電磁剎車器。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驅動機構包含一第二煞車器,對應該第二輸出軸設置,其中該第二煞車器為一電磁剎車器。
  10. 如請求項3至9其中之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受驅部相對於一旋轉軸向與該驅動機構連接以能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旋轉,該第一殼件連接部具有一滑槽,垂直該旋轉軸向延伸,該第一受驅部滑動於該滑槽中。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殼件連接部經由一黏著材料固定至該第一外殼。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黏著材料可重複使用。
  13. 如請求項4至9其中之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受驅部相對於一旋轉軸向與該驅動機構連接以能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旋轉,該第二殼件連接部與該第二受驅部樞接。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殼件連接部經由一黏著材料固定至該第二外殼,其中該黏著材料可重複使用。
  15. 如請求項1至9其中之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支撐裝置,更包含一控制器及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該控制器與該驅動機構及該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電連接,其中該控制器自該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接收至少一影像,並根據該至少一影像控制該驅動機構驅動該第一連動件。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控制器透過該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擷取關於手勢之影像。
  17. 如請求項2、4至9其中之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支撐裝置,更包含一 控制器、一溫度感測器及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該控制器與該驅動機構、該溫度感測器及該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電連接,其中該控制器自該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接收至少一影像且自該溫度感測器接收一溫度偵測值,並根據該至少一影像及該溫度偵測值控制該驅動機構以個別驅動該第一連動件及該第二連動件。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控制器透過該至少一影像擷取裝置擷取關於手勢之影像。
  19. 如請求項4至9其中之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機座具有一凹槽,該第二受驅部及該第二殼件連接部位於該凹槽中。
TW109200556U 2020-01-15 2020-01-15 支撐裝置 TWM599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0556U TWM599924U (zh) 2020-01-15 2020-01-15 支撐裝置
CN202020161053.2U CN211951933U (zh) 2020-01-15 2020-02-11 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0556U TWM599924U (zh) 2020-01-15 2020-01-15 支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9924U true TWM599924U (zh) 2020-08-11

Family

ID=73003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0556U TWM599924U (zh) 2020-01-15 2020-01-15 支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51933U (zh)
TW (1) TWM5999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695B (zh) * 2021-05-07 2022-05-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695B (zh) * 2021-05-07 2022-05-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51933U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01777B1 (en) Retractable camera
EP2820515B1 (en) Device camera angle
TWI512432B (zh) 電子裝置
JP4725792B2 (ja) 電子機器
TW201944197A (zh) 筆記型電腦
JP2007281345A (ja) スタンドの回動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TWI732339B (zh) 輸出裝置方位取向調整技術
US9141133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screen operating method for scrolling
JP2007279577A (ja) 電子機器
US10574877B2 (en) Mobile terminal
TWI51090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散熱控制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58088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控制显示模块的画面的方法
TWI821927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925954A (zh) 筆記型電腦
TWM599924U (zh) 支撐裝置
TWI683241B (zh) 具有拍攝功能之電子系統
US11619973B2 (en) Mobile device display and input expansion apparatus
TWI817040B (zh) 電腦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US20150194133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rojecting function and projecting method thereof
TW202004398A (zh) 筆記型電腦
TWI806779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201725439A (zh) 攝像裝置及攝像方法
TWI697754B (zh) 筆記型電腦
TWM589815U (zh) 一體式電腦
CN111913525B (zh) 多模式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