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9850U -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 Google Patents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9850U
TWM589850U TW107217004U TW107217004U TWM589850U TW M589850 U TWM589850 U TW M589850U TW 107217004 U TW107217004 U TW 107217004U TW 107217004 U TW107217004 U TW 107217004U TW M589850 U TWM589850 U TW M58985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gin
handheld device
processing unit
identification code
verification resul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7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韋淇
簡樹理
姜沷任
Original Assignee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7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9850U/zh
Publication of TWM589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9850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具有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處理單元提供電子裝置網銀登入頁面,此網銀登入頁面具有登入條碼,且登入條碼具有第一登入識別碼。處理單元通過通訊單元接收來自網銀系統的第一登入識別碼。處理單元還接收來自手持裝置的登入請求,此登入請求具有第二登入識別碼以及驗證結果。處理單元判斷第一登入識別碼是否與第二登入識別碼相同,並於第一登入識別碼與第二登入識別碼相同且驗證結果是合法時,依據使用者帳號提供相應的網路銀行服務。

Description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數位金融技術,特別是關於一種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隨著銀行服務線上化,並因應不同使用者的操作環境,銀行提供數位金融服務的管道越來越多。舉例來說,客戶可以通過行動銀行應用程式、以網頁形式存在的網路銀行等不同的方式使用數位金融服務。然而,行動銀行應用程式與網路銀行多採用獨立登入的形式。也就是說,倘若使用者登入了行動銀行應用程式,在欲使用網路銀行時仍須重新登入,造成了客戶登入的困擾。特別是,考量到客戶是使用網路銀行時多半採用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個人設備,在設計網路銀行的登入介面時多採用輸入帳號密碼的方式,相當不便。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網路銀行登入系統,以提供更方便的網路銀行登入流程。
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會通訊連接於電子裝置及手持裝置,且手持裝置相應於使用者帳號。此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具有通訊單元、儲存單元以及處理單元。通訊單元通訊連接於電子裝置及手持裝置,以傳送及接收資訊。儲存單元用以儲存資訊。處理單元連接至通訊單元以及儲存單元。處理單元提供電子裝置網銀登入頁面,其中網銀登入頁面具有登入條碼,且登入條碼包括第一登入識別碼。處理單元於通過通訊單元接收來自手持裝置的第二登入識別碼時,判斷第二登入識別碼是否與第一登入識別碼一致。處理單元還於第二登入識別碼與第一登入識別碼一致時,導引手持裝置顯示手持裝置登入頁面,以通過手持裝置登入頁面接收登入請求。登入請求具有使用者帳號以及生物驗證結果。處理單元判斷生物驗證結果是否為合法,處理單元還於生物驗證結果為合法時,依據使用者帳號於電子裝置中提供相應的網路銀行服務。
基於上述,本揭露提供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簡化登入網路銀行的步驟。並且從使用者的觀點而言,只要使用手持裝置掃描網銀系統所提供的登入條碼即可登入網路銀行,而無須在網路銀行的介面再次輸入使用者的帳號密碼,提升了登入網路銀行的便利性。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繪示本揭露一實施例網路銀行登入系統的系統示意圖。請參照圖1,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會通訊連接(例如,採用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進行連接)於電子裝置10與手持裝置20,以讓使用者通過操作電子裝置10與手持裝置20,進而在網路上使用各類金融服務。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例如為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其他安裝瀏覽器,並能夠開啟適用於電腦版介面的網路銀行登入網頁的裝置。手持裝置20具備生物辨識的功能,例如,指紋辨識、臉部辨識、瞳孔辨識、靜脈辨識、聲紋辨識等,本揭露並不限制生物辨識的種類。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手持裝置20為具備生物辨識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可安裝適用於行動裝置的銀行應用程式。本揭露並不限制電子裝置10、手持裝置20的類型。
本揭露一實施例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具有通訊單元110、儲存單元120以及處理單元130。通訊單元110用以傳送及接收資訊。特別是,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會通過通訊單元110而與電子裝置10、手持裝置20交換資訊。電子裝置10可以連線(例如,通過有線網路、無線網路或電信網路進行連線)至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並在網銀登入頁面中執行登入操作,進而使用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提供的各項金融服務,例如,轉帳服務、交易紀錄查詢服務、外匯服務、金融理財服務等,本揭露不限制金融服務的類型。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通訊單元110可以採用各類型的通訊晶片進行實作,舉例來說,通訊晶片可為支援全球行動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個人手持式電話系統(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PHS)、碼多重擷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系統、寬頻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CDMA)系統、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 LTE)系統、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系統、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 Wi-Fi)系統或藍牙的信號傳輸的元件,然本揭露不限於此。
儲存單元120用以儲存資訊。儲存單元120例如為,儲存單元120可以採用任何型態的固定或可移動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硬碟(Hard Disk Drive,HDD)、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SSD)或類似元件或上述元件的組合進行實作,本揭露不限於此。
處理單元130連接至通訊單元110以及儲存單元120,以執行自動轉帳系統100的必要功能。處理單元130例如為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是其他可程式化之一般用途或特殊用途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可程式化控制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其他類似元件或上述元件的組合,本揭露不限於此。
圖2繪示本揭露一實施例網路銀行登入系統運行的流程示意圖。以下將通過圖1及圖2說明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運行的流程。
在步驟S210,由處理單元130通過通訊單元110提供電子裝置10網銀登入頁面。在本實施例中,網銀登入頁面具有登入條碼,且登入條碼具有第一登入識別碼。在本實施例中,登入條碼是以各類型二維條碼(2-Dimensional Bar Code)的形式所實現,例如QR碼、漢信碼、PDF417碼等,本揭露不限於此。第一登入識別碼相應於唯一值,舉例來說,處理單元130會通過通訊單元110擷取並分析電子裝置10所傳送的封包,藉此獲取電子裝置10皆入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時的網際網路協定位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 Address,以下簡稱IP位址)、媒體存取控制位置(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MAC位址)、當前日期(即,通過通訊單元110接入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當下的日期)、當前時間(即通過通訊單元110接入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當下的時間)中的至少一個或多個,也就是說,處理單元130在產生第一登入識別碼時是動態的。然處理單元130產生第一登入識別碼所採用的依據並不以此為限,其他,例如使用者的帳號、裝置識別碼、各種被應用於產生亂數的演算法皆可以單獨或組合的方式應用在本實施例中。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是依據電子裝置10接入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時所獲取的電子裝置10的IP位址、當前日期與當前時間,用隨機產生的不重複序號加以亂數化,以計算出一組序號,以做為第一登入識別碼。通過IP位址產生第一登入識別碼的好處為,可以避免惡意使用者攔截電子裝置10接入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時傳送的封包,或者是通過竄改IP位址的方式而使使用者的金融資訊流入其他惡意使用者的手中。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網銀登入頁面同時也會提供傳統的登入方式,即通過輸入使用者帳號密碼登入網路銀行。因此,處理單元130會在網銀登入頁面中提供相應於輸入帳號密碼的傳統登入選項以及相應本揭露網路銀行登入系統的快速登入兩種不同的選項供客戶選擇,本揭露不限於此。
在步驟S220,由處理單元130通過通訊單元110接收來自手持裝置20的第二登入識別碼。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客戶會先在手持裝置20中安裝行動銀行應用程式,以通過行動銀行應用程式而與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進行互動。並且,客戶在行動銀行應用程式中會先以自身的使用者帳號進行登入,藉此啟用行動銀行應用程式的各類金融服務服務選項。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客戶可以通過使用者帳號、密碼或圖形密碼進行登入,又或者是,客戶可以通過綁定於特定使用者帳號的生物辨識進行登入,本揭露不限於此。
第二登入識別碼是由手持裝置20所傳送,且相應於第一登入識別碼的資訊。詳細來說,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客戶能夠通過會從行動銀行應用程式中呼叫手持裝置20的攝相機,藉此以手持裝置20的攝相機掃描讀取登入條碼,並讀取登入條碼所夾帶的第一登入識別碼,以產生第二登入識別碼。
在步驟S230,由處理單元130判斷第二登入識別碼是否與第一登入識別碼一致。詳細來說,由於第二登入識別碼是由手持裝置20掃描讀取登入條碼中的第一登入識別碼所產生的。因此,手持裝置20所獲取的第二登入識別碼會相同於第一登入識別碼。基此,處理單元130可以通過相同的第一登入識別碼以及第二識別碼而使電子裝置10以及手持裝置20的登入資訊及頁面相互關連。
在步驟S240,處理單元130還於第二登入識別碼與第一登入識別碼一致時,導引手持裝置20顯示手持裝置登入頁面,以通過手持裝置登入頁面接收登入請求。並且,登入請求至少具有使用者帳號以及驗證結果。
在步驟S250,處理單元130判斷驗證結果是否為合法。
具體來說,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驗證結果可以為生物驗證結果或圖形驗證結果。
手持裝置登入頁面提供生物辨識登入以及圖形辨識登入。倘若客戶選擇圖形辨識登入,事先,客戶需將登入圖形儲存在手持裝置20中。又或者是,在本揭露的又一實施例中,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會要求使用者授權存取手持裝置20中的預設圖形資訊,以將預設圖形資訊設定為登入圖形。
藉此,行動銀行程式會判斷使用者所輸入的圖形密碼是否與登入圖形一致。倘若一致,行動銀行程式會回傳圖形驗證結果為合法至處理單元130。
具體來說,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客戶會事先將生物特徵儲存在手持裝置20中。生物特徵例如,指紋驗證結果、聲紋驗證結果、臉部辨識驗證結果、瞳孔辨識驗證結果以及靜脈驗證結果的至少一個。倘若客戶尚未設定生物特徵,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會先提示使用者進行生物特徵設定,並且通過手持裝置20的硬體,例如,指紋辨識器、攝相機、麥克風等,記錄客戶的生物特徵,並將此生物特徵儲存在手持裝置20中做為預設生物特徵值。
又或者是,在本揭露的又一實施例中,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會要求使用者授權存取手持裝置20中的生物特徵資訊。也就是說,在經過使用者授權之後,行動銀行應用程式能夠取得並以手持裝置20中的生物特徵資訊做為預設生物特徵值,以作為日後使用者欲登入並輸入生物特徵時的比對來源。
而在手持裝置20顯示手持裝置登入頁面時,行動銀行應用程式還會通過手持裝置20的螢幕、語音播放裝置等提示客戶進一步輸入生物特徵以獲取生物驗證結果。生物驗證結果是通過比對預設生物特徵值與客戶輸入的生物特徵所獲取的,例如,相應於指紋驗證結果、聲紋驗證結果、臉部辨識驗證結果、瞳孔辨識驗證結果以及靜脈驗證結果的至少一個。
又或者是,在本揭露的又一實施例中,行動銀行程式會要求使用者授權啟用手持裝置20中的生物辨識模組。也就是說,在使用者欲登入時,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會呼叫手持裝置20中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例如指紋辨識器、攝相機、麥克風等與處理器的協作所組成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生物特徵辨識模組會依據其內存的預設生物特徵值比對客戶所輸入的生物特徵,並在完成生物特徵驗證後,再將生物驗證結果回傳至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換句話說,不同於前述實施例,由行動銀行應用程式執行生物辨識的相關程序,在此實施例中,行動銀行應用程式僅會獲取生物特徵辨識模組的生物驗證結果,其本身不涉及生物驗證。除此之外,行動銀行應用程式還會通過手持裝置20的螢幕、語音播放裝置等提示客戶進一步輸入生物特徵以獲取生物驗證結果。生物驗證結果是通過比對預設生物特徵值與客戶輸入的生物特徵所獲取的,例如,相應於指紋驗證結果、聲紋驗證結果、臉部辨識驗證結果、瞳孔辨識驗證結果以及靜脈驗證結果的至少一個。獲取生物驗證結果的方式已於前方所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揭露的實施例中,手持裝置20會執行生物辨識及/或圖形辨識的程序,以產生生物驗證結果及/或圖形驗證結果。並且,在傳送登入請求時僅傳送生物驗證結果及/或圖形驗證結果。也就是說,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不會獲知客戶的生物辨識資訊和登入圖形,因此,即便遭遇到惡意第三人攔截、竊聽封包時,客戶的生物辨識資訊和登入資訊也不會外流。基此,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能夠將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採用生物辨識的登入方式延伸到網路銀行,以通過雙重驗證的方式加強登入的安全性。同時,也保護客戶的個人生物辨識資訊及驗證資訊不遭他人竊取。
在步驟S260,處理單元130還於生物驗證結果為合法時,依據使用者帳號於電子裝置10中提供相應的網路銀行服務。
在處理單元130依據使用者帳號提供相應的網路銀行服務至電子裝置10後,表示網路銀行的登入作業已完成。此時,在本揭露一實施例中,倘若手持裝置20的行動銀行應用程式已有登入對談(Session),此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會被強制登出,藉此以維護網路服務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為了加強安全性,客戶還會在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或其他由銀行所提供的伺服器中事先綁定手持裝置,以使銀行資料庫中具有此手持裝置20的行動銀行應用程式的裝置識別碼。綁定後的手持裝置20代表此為經過客戶確認過的合法裝置,因此可以開啟較高的金融服務權限。然而,在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手持裝置20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例如通過手持裝置20的電話號碼來識別手持裝置20是否為相應客戶的合法裝置,本揭露不限於此。
由於手持裝置20會被視為相應於客戶的合法裝置,倘若生物驗證結果為合法,操作人員即會被視為是客戶本人。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客戶並非單純登錄網路銀行而已,相較於傳統輸入帳號密碼的方式,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更進一步通過手持裝置20的協作,進而將生物辨識的方式引進網路銀行的登入中,以驗證使用者的身分。
此外,除了通過手持裝置20而對客戶進行驗證,在本揭露一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還會從第一登入識別碼中擷取出電子裝置10的IP位址以及第一登入識別碼產生當時的當前日期和當前時間。藉此,處理單元130會依據IP位址判斷相應電子裝置10的地理位置。
另一方面,處理單元130也會依據登入請求,獲取手持裝置20的定位位置以及發送登入請求的請求日期與請求時間。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是依據登入請求來源的IP位址判斷手持裝置20的定位位置,又或者是,行動銀行應用程式會將手持裝置20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位置或對應的定位位置夾帶於登入請求中,以使處理單元130獲取手持裝置20的定位位置。
基此,處理單元130會進一步比對電子裝置10的電子裝置10的地理位置以及手持裝置20的定位位置、當前日期與請求日期以及當前時間與請求時間。如果手持裝置20的定位地址與相應電子裝置10的IP位址的地理位置小於預設距離,表示電子裝置10與手持裝置20的位置是在附近,並視為由同一個人所操作的。在本揭露的實施例中,預設距離例如,相距10公里內、兩者距離皆位於同一城市、同一國家,然本揭露不限於此。
此外,處理單元130會進一步判斷請求日期與當前日期是否小於預設日期區間,以及判斷請求時間與當前時間是否小於預設時間區間。倘若手持裝置20的定位位置與電子裝置10的網際網路協定位址相應的該地理位置大於預設距離、手持裝置20的請求日期以及請求時間與電子裝置10當前日期、或者是當前時間之時間區間大於預設時間區間中的任一成立,處理單元130不會依據使用者帳號提供相應的網路銀行服務。甚至,在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還會停止此使用者帳號的登入作業,並依據客戶預先登記在資料庫中的電話號碼發送警告通知。
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除了比對位置、日期與時間外,處理單元130還會進一步判斷手持裝置20的裝置識別碼是否儲存在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中。具體來說,如同前述,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客戶須事先綁定手持裝置,因此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中會儲存多筆綁定的註冊裝置識別碼。在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會儲存此註冊裝置識別碼,然在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會儲存此註冊裝置識別碼於其他銀行資料庫中,並通過存取銀行資料庫進而獲取註冊裝置識別碼。
並且,手持裝置20的行動銀行應用程式還會進一步在發送登入請求時將裝置識別碼夾帶在登入請求中,並發送至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中。網在接收登入請求時,會進一步判斷手持裝置20的裝置識別碼是否屬於註冊裝置識別碼的其中之一。倘若網路銀行登入系統100判斷手持裝置20的裝置識別碼不屬於註冊裝置識別碼的其中之一時,並不提供相應的網路銀行服務。也就是說,在此實施例中,僅有通過註冊的手持裝置20才能被應用於此網路銀行登入系統。藉此,以加強網路銀行登入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提供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提供簡化登入網路銀行的步驟。特別是,從使用者的觀點而言,只要使用手持裝置掃描登入條碼即可登入網路銀行,而無須在網路銀行的介面再次輸入使用者的帳號密碼,提升了登入網路銀行的便利性。不僅如此,現有行動銀行的生物特徵功能優勢能夠繼續延續到電子裝置,透過綁定的行動裝置以及生物特徵,而使網路銀行的登入更綁定了生物辨識,因而擁有雙重驗證的安全性。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電子裝置 20‧‧‧手持裝置 100‧‧‧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110‧‧‧通訊單元 120‧‧‧儲存單元 130‧‧‧處理單元 S210~S260‧‧‧步驟
圖1繪示本揭露一實施例網路銀行登入系統的系統示意圖; 圖2繪示本揭露一實施例網路銀行登入系統運行的流程示意圖。
10‧‧‧電子裝置
20‧‧‧手持裝置
100‧‧‧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110‧‧‧通訊單元
120‧‧‧儲存單元
130‧‧‧處理單元

Claims (8)

  1. 一種網路銀行登入系統,通訊連接於電子裝置及手持裝置,其中該手持裝置相應於使用者帳號,該系統包括: 通訊單元,通訊連接於該電子裝置及該手持裝置,以傳送及接收資訊; 儲存單元,用以儲存資訊;以及 處理單元,連接至該通訊單元以及該儲存單元,提供該電子裝置網銀登入頁面,其中該網銀登入頁面包括登入條碼,且該登入條碼包括第一登入識別碼, 其中,該處理單元於通過該通訊單元接收來自該手持裝置的第二登入識別碼時,判斷該第二登入識別碼是否與該第一登入識別碼一致, 該處理單元還於該第二登入識別碼與該第一登入識別碼一致時,導引該手持裝置顯示手持裝置登入頁面,以通過該手持裝置登入頁面接收登入請求,其中該登入請求包括該使用者帳號以及驗證結果, 該處理單元判斷該驗證結果是否為合法, 該處理單元還於該驗證結果為合法時,依據該使用者帳號於該電子裝置中提供相應的網路銀行服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其中該登入條碼是由該網銀系統依據該電子裝置的網際網路協定位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 address)、當前日期以及當前時間中的至少一個所產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其中該第二登入識別碼是由該手持裝置讀取該登入條碼所獲取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其中,該驗證結果為生物驗證結果或圖形辨識結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其中該生物驗證結果是由該手持裝置接收一生物特徵,並比對該生物特徵是否與該手持裝置儲存的預設生物特徵值相符所獲取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其中該生物驗證結果相應於指紋驗證結果、聲紋驗證結果、臉部辨識驗證結果、瞳孔辨識驗證結果以及靜脈驗證結果的至少一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其中, 該處理單元還依據來自該電子裝置的該第一登入識別碼獲取該電子裝置的網際網路協定位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 Address)、當前日期以及當前時間, 該處理單元還依據該登入請求獲取該手持裝置的定位位置、請求日期以及請求時間, 該處理單元還判斷該手持裝置的該定位位置與該電子裝置的該網際網路協定位址相應的地理位置是否小於預設距離, 該處理單元還判斷該請求日期與該當前日期是否小於預設日期區間, 該處理單元還判斷該請求時間與該當前時間是否小於預設時間區間, 該處理單元並於該手持裝置的定位位置與該電子裝置的網際網路協定位址相應的該地理位置大於該預設距離,且該請求時間與該當前時間大於該預設時間區間時,不依據該使用者帳號提供相應的該網路銀行服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網路銀行登入系統,其中該儲存單元還儲存多個註冊裝置識別碼,且該登入請求包括相應該手持裝置的裝置識別碼, 該處理單元還於接收該登入請求時,判斷該手持裝置的該裝置識別碼是否屬於該些註冊裝置識別碼的其中之一, 該處理單元還於該手持裝置的該裝置識別碼不屬於該些註冊裝置識別碼的其中之一時,不依據該使用者帳號提供相應的該網路銀行服務。
TW107217004U 2018-12-14 2018-12-14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TWM589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004U TWM589850U (zh) 2018-12-14 2018-12-14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004U TWM589850U (zh) 2018-12-14 2018-12-14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9850U true TWM589850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944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7004U TWM589850U (zh) 2018-12-14 2018-12-14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985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575B (zh) * 2020-04-27 2022-05-21 大陸商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功能配置方法、終端設備、伺服器及存儲介質
TWI767237B (zh) * 2020-05-22 2022-06-11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驗證系統及方法
TWI777914B (zh) * 2020-05-22 2022-09-11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具指紋記錄功能的交易驗證系統及方法
TWI777915B (zh) * 2020-05-22 2022-09-11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具影像記錄功能的交易驗證系統及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575B (zh) * 2020-04-27 2022-05-21 大陸商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功能配置方法、終端設備、伺服器及存儲介質
TWI767237B (zh) * 2020-05-22 2022-06-11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驗證系統及方法
TWI777914B (zh) * 2020-05-22 2022-09-11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具指紋記錄功能的交易驗證系統及方法
TWI777915B (zh) * 2020-05-22 2022-09-11 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具影像記錄功能的交易驗證系統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538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imaging to authenticate online users
JP7346426B2 (ja) 検証可能なクレームをバインド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7391860B2 (ja) トランザクション確認及び暗号通貨のためのセキュアな鍵記憶装置の拡張
US11816199B1 (en) Efficient logon
TWI728261B (zh) 判定認證能力之查詢系統、方法及非暫態機器可讀媒體
WO2017167093A1 (zh)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注册、认证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000829A1 (zh) 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安全校验方法及客户端、服务器
CN111460406B (zh) 高级验证技术和应用
US10462665B2 (en) Multifactor network authentication
TWM589850U (zh)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
CN110741369A (zh) 使用电子身份进行安全生物统计认证
JP6514721B2 (ja) デュアルチャネル識別認証
US10333934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verifying user identity
AU2012261635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creasing the Security of Network- Based Transactions
US2020010677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ng users within a computing or access control environment
US2023009131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registration of fido authenticators
KR20170015038A (ko) 모바일 전화번호 및 개인정보를 이용한 본인 인증 시스템 및 방법
TW202040385A (zh) 以裝置識別資料透過電信伺服器識別身份之系統及方法
AU2018101656A4 (en)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the Delivery of Secure Hyperlinked Content via Mobile Messaging
TWI709097B (zh) 網路銀行登入系統與方法
US1082500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large transfer authentication
TWM599939U (zh) 身分驗證系統
KR102310912B1 (ko) 생체 측정 식별 시스템 및 작동 방법
TW202134915A (zh) 身分驗證方法以及使用其之系統
TWM605340U (zh) 身分驗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