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7300U - 觸控板結構 - Google Patents

觸控板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7300U
TWM587300U TW108207606U TW108207606U TWM587300U TW M587300 U TWM587300 U TW M587300U TW 108207606 U TW108207606 U TW 108207606U TW 108207606 U TW108207606 U TW 108207606U TW M587300 U TWM587300 U TW M58730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pad
housing
extension portion
structure according
i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7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廷文
黃奕達
劉志鈞
凌正南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7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7300U/zh
Publication of TWM587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7300U/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板結構,其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觸控板、連動桿以及兩安裝座。第一殼體具有開口。第一殼體設置於第二殼體上。觸控板設置於開口,其中觸控板包括相對的支點端與活動端,且支點端連接第一殼體。連動桿位於觸控板與第二殼體之間,其中連動桿包括兩連接部與位於兩連接部之間的桿部,且桿部固定於活動端。兩安裝座安裝於第一殼體,且位於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兩安裝座分別位於開口的相對兩側,且兩連接部分別可轉動地連接兩安裝座。

Description

觸控板結構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觸控板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於電子裝置的觸控板結構。
常見的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其主機設有鍵盤與觸控板,以作為使用者的實體操作介面。另一方面,鍵盤與觸控板也常見於擴充基座(docking station),其中擴充基座可供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安裝於其上,且使用者可選擇透過鍵盤與觸控板操作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
一般而言,使用者在觸控板上的按壓點位並非固定不變,不同的按壓點位不僅會讓使用者所感受的按壓手感有所不同,亦會對觸控板的運動平穩度造成影響。因此,如何改善使用者操作觸控板時的按壓手感,並提高觸控板的運動平穩度,已成為相關廠商積極投入的研發項目。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觸控板結構,其有助於改善操作觸控板時的按壓手感,並提高觸控板運動時的平穩度。
本新型創作的觸控板結構,其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觸控板、連動桿以及兩安裝座。第一殼體具有開口。第一殼體設置於第二殼體上。觸控板設置於開口,其中觸控板包括相對的支點端與活動端,且支點端連接第一殼體。連動桿位於觸控板與第二殼體之間,其中連動桿包括兩連接部與位於兩連接部之間的桿部,且桿部固定於活動端。兩安裝座安裝於第一殼體,且位於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兩安裝座分別位於開口的相對兩側,且兩連接部分別可轉動地連接兩安裝座。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觸控板結構藉由連動桿導引觸控板的運動,進而改善使用者操作觸控板時的按壓手感,並提高觸控板的運動平穩度。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板結構的示意圖。圖2A與是圖2B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板結構於兩不同視角的局部拆解示意圖。圖3A與是圖3B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板結構於兩不同剖面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結構100可應用於筆記型電腦或擴充基座(docking station),並整合於筆記型電腦的主機的機殼或擴充基座的機殼。觸控板結構100包括第一殼體110與第二殼體120,其中第一殼體110與第二殼體120可以是筆記型電腦的主機的機殼的局部或擴充基座的機殼的局部,且第一殼體110設置於第二殼體120上。
另一方面,觸控板結構100還包括觸控板130、連動桿140、第一安裝座150以及第二安裝座151。第一殼體110具有開口111,且觸控板130設置於開口111。進一步而言,第一殼體110還具有連接開口111的外表面112,且觸控板130略低於外表面112。觸控板130包括相對的支點端131與活動端132,其中支點端131連接第一殼體110,且能作為觸控板130的旋動支點。因應不同的操作狀態,若使用者施力按壓活動端132,則觸控板130相對於第一殼體110向下旋動。反之,若施加於活動端132上的作用力移除,則觸控板130相對於第一殼體110向上旋動,以回復至初始狀態。
請參考圖1、圖2A、圖2B以及圖3A,在本實施例中,連動桿140位於觸控板130與第二殼體120之間,其中連動桿140包括第一連接部141、相對於第一連接部141的第二連接部142以及位於第一連接部141與第二連接部142之間的桿部143,且桿部143固定於活動端132。另一方面,第一安裝座150與第二安裝座151安裝於第一殼體110,且位於第一殼體110與第二殼體120之間。第一安裝座150與第二安裝座151分別位於開口111的相對兩側,其中第一連接部141可轉動地連接第一安裝座150,且第二連接部142可轉動地連接第二安裝座151。也就是說,連動桿140具有相對於第一殼體110旋轉的運動自由度。
進一步而言,觸控板130的活動端132承靠於桿部143,在觸控板130相對於第一殼體110向下旋動的過程中,活動端132下沉並帶動桿部143,使得連動桿140相對於第一殼體110旋轉。因活動端132獲得桿部143的支撐,且活動端132與桿部143同步下沉,有助於改善使用者操作觸控板130時的按壓手感,並提高觸控板130的運動平穩度。更進一步而言,活動端132設有並列設置且面向第二殼體120的至少兩定位部132a,其中兩定位部132a可以是定位卡勾或定位卡槽,且桿部143穿過並固定於兩定位部132a。
在活動端132下沉並帶動桿部143或活動端132上抬並帶動桿部143的過程中,兩定位部132a可確保桿部143與活動端132同步運動,並避免桿部143脫離活動端132。另一方面,兩定位部132a可以是對稱地設置於活動端132,以提高觸控板130的運動平穩度。由於兩定位部132a可採用定位卡勾或定位卡槽,因此將桿部143安裝於兩定位部132a的步驟相當簡易且直覺。
除此之外,第一安裝座150與第二安裝座151為可拆卸地安裝於第一殼體110,在組裝觸控板結構100的步驟中,先將連動桿140的第一連接部141安裝至第一安裝座150,並將第二連接部142安裝至第二安裝座151,接著,將第一安裝座150與第二安裝座151安裝於第一殼體110,之後,結合連動桿140的桿部143與觸控板130的活動端132的兩定位部132a,並使觸控板130的支點端131連接第一殼體110。至此,觸控板結構100便大致組裝完成,其組裝步驟相當簡易且直覺。概略來說,組裝觸控板130與連動桿140的步驟相當簡易且直覺,便於使用者拆解、組裝或進行維修。
就連動桿140的幾何結構來說,第一連接部141與第二連接部142的截面形狀皆為圓形,以確保第一連接部141與第一安裝座150間的樞轉關係以及第二連接部142與第二安裝座151間的樞轉關係。桿部143的截面形狀不同於第一連接部141與第二連接部142的截面形狀,其中桿部143的截面形狀可為工字型,且桿部143不具有相對於兩定位部132a旋轉或移動的運動自由度。採用工字型結構設計的桿部143可承受較大的彎曲力矩,以提高連動桿140的結構強度與使用壽命。特別說明的是,如圖1所示,第一連接部141與第二連接部142皆為圓柱狀結構,故第一連接部141與第二連接部142的截面形狀皆為圓形。
請參考圖1、圖2A、圖2B、圖3A以及圖3B,第一殼體110包括延伸至開口111內的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14,且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14分別位於開口111的相對兩側,其中觸控板130的支點端131連接第一延伸部113,且活動端132與桿部143對位於第二延伸部114。具體而言,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14位於觸控板130與第二殼體120之間,且桿部143位於觸控板130與第二延伸部114之間,但桿部143與第二延伸部114未直接接觸。此外,兩定位部132a面向第二延伸部114。
另一方面,第二延伸部114設有面向觸控板130的凸柱114a,且活動端132設有面向第二延伸部114的觸發元件132b。桿部143錯位於觸發元件132b與凸柱114a,以避免誤觸觸發元件132b,並避免與凸柱114a產生結構干涉。另一方面,觸發元件132b正對凸柱114a,其中觸發元件132b可採用金屬圓頂(metal dome)開關、橡膠圓頂(rubber dome)開關、其他型態的接觸式開關或非接觸式開關,且凸柱114a用以接觸觸發元件132b,使觸發元件132b產生相應的操作訊號。兩定位部132a對稱地設置於觸發元件132b的相對兩側,以提高觸控板130的運動平穩度。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包括並列設置的至少兩分支113a(示意地繪示出三個),且支點端131連接這些分支113a。舉例來說,這些分支113a採等距排列,以穩固地承載觸控板130的支點端131。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觸控板結構藉由連動桿導引觸控板的運動,進而改善使用者操作觸控板時的按壓手感,並提高觸控板的運動平穩度。另一方面,組裝觸控板與連動桿的步驟相當簡易且直覺,便於使用者拆解、組裝或進行維修。除此之外,採用工字型結構設計的桿部可承受較大的彎曲力矩,以提高連動桿的結構強度與使用壽命。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觸控板結構
110‧‧‧第一殼體
111‧‧‧開口
112‧‧‧外表面
113‧‧‧第一延伸部
113a‧‧‧分支
114‧‧‧第二延伸部
114a‧‧‧凸柱
120‧‧‧第二殼體
130‧‧‧觸控板
131‧‧‧支點端
132‧‧‧活動端
132a‧‧‧定位部
132b‧‧‧觸發元件
140‧‧‧連動桿
141‧‧‧第一連接部
142‧‧‧第二連接部
143‧‧‧桿部
150‧‧‧第一安裝座
151‧‧‧第二安裝座
圖1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板結構的示意圖。
圖2A與是圖2B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板結構於兩不同視角的局部拆解示意圖。
圖3A與是圖3B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板結構於兩不同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Claims (10)

  1. 一種觸控板結構,包括:
    第一殼體,具有開口;
    第二殼體,該第一殼體設置於該第二殼體上,
    觸控板,設置於該開口,其中該觸控板包括相對的支點端與活動端,且該支點端連接該第一殼體;
    連動桿,位於該觸控板與該第二殼體之間,其中該連動桿包括兩連接部與位於該兩連接部之間的桿部,且該桿部固定於該活動端;以及
    兩安裝座,安裝於該第一殼體,且位於該第一殼體與該第二殼體之間,其中該兩安裝座分別位於該開口的相對兩側,且該兩連接部分別可轉動地連接該兩安裝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桿部的截面形狀不同於各該連接部的截面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桿部的截面形狀包括工字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各該連接部的截面形狀包括圓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第一殼體包括延伸至該開口內的第一延伸部與第二延伸部,且該第一延伸部與該第二延伸部分別位於該開口的相對兩側,該支點端連接該第一延伸部,且該活動端與該桿部對位於該第二延伸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第一延伸部與該第二延伸部位於該觸控板與該第二殼體之間,且該桿部位於該觸控板與該第二延伸部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第二延伸部設有面向該觸控板的凸柱,且該活動端設有面向該第二延伸部的觸發元件,該桿部錯位於該觸發元件與該凸柱,且該觸發元件正對該凸柱。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活動端設有面向該第二延伸部的至少兩定位部,對稱地設置於該觸發元件的相對兩側,且該桿部穿過並固定於該兩定位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第一延伸部包括並列設置的至少兩分支,且該支點端連接該兩分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板結構,其中該活動端設有並列設置且面向該第二殼體的至少兩定位部,且該桿部穿過並固定於該兩定位部。
TW108207606U 2019-06-14 2019-06-14 觸控板結構 TWM587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7606U TWM587300U (zh) 2019-06-14 2019-06-14 觸控板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7606U TWM587300U (zh) 2019-06-14 2019-06-14 觸控板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7300U true TWM587300U (zh) 2019-12-01

Family

ID=69585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7606U TWM587300U (zh) 2019-06-14 2019-06-14 觸控板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73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6696B (zh) * 2020-04-24 2021-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結構
CN113589963A (zh) * 2020-04-30 2021-11-0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6696B (zh) * 2020-04-24 2021-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結構
US11656696B2 (en) 2020-04-24 2023-05-23 Acer Incorporated Touch pad structure
CN113589963A (zh) * 2020-04-30 2021-11-0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结构
CN113589963B (zh) * 2020-04-30 2023-08-1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3188B (zh) 具有剪刀式連接元件之按鍵結構及組裝剪刀式連接元件之方法
CN104299818B (zh) 一种键盘按键
TWM587300U (zh) 觸控板結構
US9360950B2 (en) Key control device for click pad
TW201502747A (zh) 輸入裝置結構及應用於輸入裝置之升降結構
WO2016183982A1 (zh) 剪刀脚键盘的按键结构
US2007001368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otary knob
TWI726585B (zh) 按鍵結構
TWI708174B (zh) 觸控模組
TW201305857A (zh) 應用於輸入裝置之滾輪模組
TW201913705A (zh) 鍵盤
TWM587299U (zh) 觸控板結構
CN103236364A (zh) 键盘开关
CN202018902U (zh) 薄型化按键结构及便携式计算机
CN108428583B (zh) 一种剪刀脚结构的按键开关
TWM589816U (zh) 觸控板結構
CN210119725U (zh) 触控板结构
KR200419265Y1 (ko) 자석을 이용한 키 스위치
CN203205308U (zh) 键盘开关
CN102651284B (zh) 具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按键结构
TWM611222U (zh) 觸控板結構與電子裝置
TWM408714U (en) Input device with swing operation
CN101969750B (zh) 电子设备及其按键
CN201174343Y (zh) 一种电子装置的按键结构
TWI555049B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