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8320U - 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 - Google Patents
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58320U TWM558320U TW106216373U TW106216373U TWM558320U TW M558320 U TWM558320 U TW M558320U TW 106216373 U TW106216373 U TW 106216373U TW 106216373 U TW106216373 U TW 106216373U TW M558320 U TWM558320 U TW M558320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
- suspension
- ring
- light
- bas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一種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包括一基座、至少一段中心桿、一上平台、一下環圈、電子地景圖騰、複數條發光纜線及至少一太陽能蓄電模組,其中,該等中心桿係能依序銜接組合成一中心柱,且能垂直地豎立在該基座之頂部,該上平台則固定至該中心柱之頂端,其周緣固設有複數個上懸吊環,該下環圈定位在基座周圍之地面上,其周緣固設有複數個下懸吊環,該電子地景圖騰之底部係固定至該上平台之頂面,且能發出色光,各該發光纜線分別懸吊在對應之上懸吊環與下懸吊環間,並能展現出五彩繽紛光芒,該太陽能蓄電模組則被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周緣位置,且能提供電力予電子地景圖騰及發光纜線,如此,本創作之造景結構極為簡潔,且能充份發揮其在地景藝術及實用照明上的機能。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一種光影造景結構,尤指一種結構極為簡潔,不僅能充分搭配相關藝文活動之緊湊行程,具備快速施作及迅速完工的特性,且其結構尚具有極大的變化彈性,能方便設計人員輕易地配合相關藝文活動之多元內容,任意地揮灑其創意理念,設計出符合各該多元內容的光影造景,且令所形成的樹形光影造景能極具美感地融入周遭景觀,成為一地景藝術;甚至,能在相關藝文活動結束後,仍能在兼顧結構持久性、維護便利性及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充份發揮其在地景藝術及實用照明上的機能。
檢視中外的社會發展史,「公共藝術」其實存在於每一個時代,但是它卻不屬於藝術史上的任何一種主義、運動或固定的藝術形式或流派,而比較是屬於一種概念,能隨著不同的當代文化思潮、政治策略、社會需求,而呈現不同的風貌。
「公共藝術」的形成、發展與轉化,其實是一種對空間意義的界定過程,但無可晦言的,其中也經常夾雜著不可忽視的政治或社會意識形態的斧鑿痕跡。按,「公共藝術」所在的「公共空間」,原本就是一個價值觀、權利關係、意識形態交雜的場域,它也是國家、社會中群眾互動
鍵結的所在;無論古今中外,當權者無不期望藉由公共空間的使用與運作,來營造公共的集體想像、建構地方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塑造社區的集體意識與制度性,縱然在個人主義盛行、市民意識高張、社會結構漸趨多元的現代國家、社會中,政府對於「公共空間」的規劃,仍然支配著「公共空間」的存在意義、使用方式,及其中各相關「公共藝術」的創造。
查,歐美各國在其特殊歷史、文化及藝術的發展背景下,雖使得其對於「公共藝術」的定義不儘相同,但是,各國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擴張及理念的落實上卻均履創新適,且均能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分別引領「公共藝術」走向強調社區價值、民眾參與、跨領域合作的時代趨勢,並藉由「無牆博物館」觀念的延伸,致力於消弭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以期能在相對宏觀的人文關懷引領下,廣泛地將所有能在公共空間裏呈現的藝術活動均納歸於「公共藝術」的範疇,從而使「公共藝術」在某些層面上能超越政治功能及社會作用,而成為一種真正能映現文化人格的標誌。
本創作之創作人即係以前述對「公共藝術」的定義作為基準,從「公共藝術」在公共場域的藝術實踐作為切入點,探討台灣在「公共藝術」命題及發展上的下列過往歷史、現況及遠景:
(1)台灣「公共藝術」發展的兩極路向:台灣的「公共藝術」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才真正步入發展的路向,基本上來說,它是政府「推動現代文化建設」的政策產物,在政策面「藝術與生活結合」的大旗揮動下,隱藏了民眾對生活空間品質(包括環境的、心理的、生理的及精神生活上的)要求的提昇,及政府當局欲藉由對公共空間意義的重整,在重
新建構市民意識上的努力與嘗試。查,「公共藝術」,特別是戶外的「公共藝術」,之所以能自成一個藝術創作的體系,除了它負載著藝術的政治功能及社會作用之外,更在於它擴展及延伸了(或者是說跳脫了)室內型藝術及空間與其觀眾間的相對互動關係,因此,在精神上及意義上,只要是在開放的公共空間裏呈現的靜態藝術作品或動態藝術表演,且是以廣大群眾作為其欲吸引的對象者,皆應納歸於「公共藝術」的範疇。因此,從此一發展趨勢來觀察,「公共藝術」在台灣係呈下列十分吊詭的兩極化發展:(1-1)其一,是雕塑作品大量地寓身於城市建築空間中;及(1-2)其二,是「裝置藝術」則轉戰於城鄉,而成為介入地方的藝術主力;而政府的政策,及執行者在政策解讀中所展現的意識形態,無疑是這兩股趨勢的推手。
(2)查,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八十一年,特別頒佈了「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其中,明文規定建築工程費的百分之一必需用於設置公共藝術品,「公共藝術」熱潮自此在台灣各地持續加溫,儼然成為建築、藝術、文化界的熱門顯學;尤其是,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宣導及推廣下,設置「公共藝術」在近幾年內早已成了潮流風尚。由於,「設置」亦代表著「永久陳列」的意涵,也因此一意涵使雕塑藝術品得自繁雜眾多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中脫穎而出,而在建築及開放空間中取得了新的立足點。事實上,無論是從主管機關的政策執行面、或是從藝術家的創作切入點來觀察,在九十年代裏,台灣「公共藝術」的時代趨勢僅單純是在體現當代雕塑與都市環境的相互連結及互惠關係上。然而,若是從「設置」的層面來
思考「公共藝術」,則無疑是目前台灣大眾對「公共藝術」的理解,也是絕大部分藝術家創作執行的方向。九十年代台灣的「公共藝術」浪潮,塑造了雕塑品進入都會開放空間的高峰;而「裝置藝術」以其與地點、空間高度對話互動的創作特質,則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執行需求相互合拍,遂於後來成為「藝術下鄉」的前鋒,從而成為各類藝術節活動不可或缺的嬌客。
(3)「裝置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從劈荊斬蕀、嶄露頭角、到最終要成為雄視當代藝壇顯學地位的角色,必然有其發展的歷史背景及形成因素,雖在此暫不予贅述,但是,台灣「裝置藝術」的展出地點漸次的由室內向戶外擴張,無論其當初是因為展覽機會的限制,而被動地由室內轉戰至其他開放的展出場域;或者是因藝術家基於創作上的實際需要,主動地要求由美術館、畫廊等既有的封閉式的展覽體制內出走,而另開闢出新的表現空間與展出方式;各該「裝置藝術」在省、縣、市立文化機構相繼推出的裝置展覽中,的確借著「推展社區總體營造」之力,獲取得了相較於其他類別的視覺藝術更多的社會資源,也令各該「裝置藝術」的其展出地點能廣泛地被分佈至街道、公園、車站等多樣性的公共開放場域中,且其各自的展現手法,似乎也較前述的「永久設置」型的雕塑藝術,更粗具公共藝術的實質面相;
(4)從一九九七年台北縣的「河流-新亞洲藝術.台北對話」、一九九八年的「嘉義裝置藝術展」、一九九九年台灣省藝術季的「文化再塑.藝術出航」、南投縣藝術村的「九九峰當代.傳奇-藝術逗陣」、及展期長達一年的「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鹿港日茂行歷史空間重現行動」等一連
串的展覽活動中,策展人們雖係以「裝置藝術」介入社區,介入公共藝術的場域,然而,其所揭櫫之展覽目的主要卻是為了:平衡地方與中央、大城市與鄉鎮間的文化資源;推動當代藝術與城鄉的互動;使各該地區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交流場所;從而期望使當代藝術成為各該地的「文化產業」。導致指導展覽精神向度的策展理念,流於泛政治化的政策宣讀,始得原本屬於時代精神的「公共藝術」理念反而難現影跡,且原應是作品基底的「公共藝術」人文潛質,諸如:社區參與、民眾互動、呈顯地方文化脈絡、凝聚社區共識等潛在特質,最終均淪為點綴性的策略運用。
(5)台灣這些活動式、臨時性的「裝置藝術展」,除了僅「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大展」較明確地聚焦在溯源地區歷史脈絡,嘗試發展社區參與的可能性之外,其餘的,多半屬於純粹藝術展覽理念的戶外延伸,作品也多劃地自限地經營與某一特定空間的對話關係。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環,「裝置藝術」前進開放空間並受矚目,可視為是一種藝術版圖的擴展及延伸,當藝術界因而自喜於當代藝術已茁然長成,取得觀眾、展出機會、策辦經費等有效資源,粗具「文化產業」的基礎模式,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裝置藝術」,想要在開放空間裏恰如其分的扮演好「公共藝術」的角色,除了必需回歸公共空間的本質來進行檢視,創作理念在公共場域的藝術實踐力,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6)社會的趨勢發展,使得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公共生活空間及都市景觀,但城市的現代化、交通運輸的無遠弗界、通訊及科技的極速發展,也都影響了都市的面貌,公共空間的內涵隨著都市風貌的變異而轉化。從
現象面來看,公共空間是一個價值觀、權利關係、意識形態交雜的場域,尤其在日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混雜的文化生態及消費主義的盛行,使得公共空間常成為時尚、性別、情欲、身份、族群、悲情、環保、拜金...等等觀念與現象遭遇、衝突的地方。「人」在公共空間中,僅成為廣告看板、政治標語、及各式各樣商品訊息欲「傳送」的標的物;當廣告亳不掩飾其欲引誘引民眾購買慾望之商業目的、及政治標語亳不掩飾其欲支配羣眾意識形態之政治目的時,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訴求、目的及功能究竟何在?藝術家如何將自己的創作意念透過公共場域中紛紛陳列的諸多「訊息」作品中脫穎而出地呈現出來,且能成功的地傳達給予相對「被動」的觀眾?這些雖是選擇開放空間為創作場域的藝術家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但是,誠如前述,公共藝術並沒有一特定的風格或表現形式,且「公共藝術」與一般純粹的藝術創作不盡相同的主要原因,係在「公共藝術」不僅包含藝術家個人主觀與感性的創意發揮之外,還必須面對許多外在環境的制約,例如:在開放空間尚有政府法令所規定必需遵守的限制,且藝術創意尚必需考量到擺設地點、使用材質、作品結構及防風、防震等災害預防條件的考驗,也必需考慮到作品與周遭建築、空間結構及景觀間的和諧關係;此外,現代的「公共藝術」,尚必需能強調為特定地點量身訂作(site specific)的特質,「量身訂作」的定義,尚可略分為下列三個主要的面向:(6-1)針對不同的空間屬性創造作品,以達成作品和空間高度的對話與互動;(6-2)呈現空間所在區域的社區特質,深入居民共同情感的核心;及
(6-3)強調社區民眾的參與及認同。
據上所述,「公共藝術」的價值,不但在於藝術家在作品內或上所呈現的觀念,其中,除了包括藝術家對地區歷史、地理、風俗、或意識形態等文化脈絡的援引、消化能力之外,尚包括其作品與陳列空間、環境、觀眾間的互動關係,凡此種種都是「公共藝術」得以在創作領域中可以自成體系的重要原因。另,單從形式的角度來看,一般言,公共藝術在公共場域的表現雖然似乎必需是明顯的、特出的,但是,事實上,一般大眾卻並不預期在開放的戶外空間看到突兀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在現今許多戶外空間及環境中無不是早已參雜及或充斥著各式高樓建物、街道設施、廣告看板等物件,若欲有效地傳達創作者的觀念,讓藝術創意能成功地被周遭群眾所感知,進而獲得注意及迴響,則公共藝術在導引觀眾與作品間互動的表現上,就必需比在美術館、畫廊等單純的室內空間所展示的作品更具「觀念傳達」或「視覺審美」的說服力。基於此一理念,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的「裝置藝術」似乎仍僅揭限於是一種將藝術品大型化及走向戶外化的活動,且本質上似乎只是一種當代藝術的戶外活動,這個活動發展的結果雖確實在畫廊及美術館之外拓展出了另一個藝術表現的舞台及空間,但是,為了具備「公共藝術」的視覺效應,其強烈、眩目、有時甚至具有搧動性及爭議性的創作表現,卻常常因欠缺「公共藝術」所應追求的深層人文及其作為「公共藝術」應具備的結構持久性、維護便利性、使用安全性及景觀融入性等特質,因此,各該「公共藝術」經常會在相關藝文活動結束後,淪為破壞地景及危害公共安全的毒瘤,最終,尚因不具任何其它實用性的機能,而無可避免地遭到拆除,而成為廢棄物。
有鑑於此,如何設計出一種創新的戶外藝術造景結構,以克服前述傳統「公共藝術」或「裝置藝術」所存在之諸多問題及缺點,令其除能搭配相關藝文活動之緊湊行程,而具備能快速施作及迅速完工的特點外,尚能在兼顧結構持久性、維護便利性、使用安全性及景觀融入性的前提下,令藝術創作者能方便地根據相關藝文活動之多元內容,任意揮灑創意理念,輕易地設計出符合美感的藝術造景,並使該藝術造景能在相關藝文活動結束後,充份發揮其在地景藝術及實用照明上的機能,即成為本創作在此欲探討之一重要課題。
有鑑於此,為改進前述傳統「公共藝術」或「裝置藝術」結構之諸多缺點,創作人根據二十多年來從事聖誕燈結構設計、製造及施工之實務經驗,經過長久努力研究與實驗,終於開發設計出本創作之一種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以期藉由本創作之問世及該燈樹造景結構的設計巧思,能對現今「公共藝術」或「裝置藝術」之施作工法及結構作出貢獻。
本創作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該燈樹造景包括一基座、一中心柱、一上平台、一下環圈、電子地景圖騰、複數條發光纜線及至少一太陽能蓄電模組:其中,該基座係由混凝體土或鋼筋混凝體土製成,其底部係伸入至地表下一預定之深度,以確保其在地上的穩固性,該基座之頂部係沿垂直向向上延伸出一基座桿;該中心柱係由至少一段以上之中心桿依序銜接組合而成,該中心柱之底端能套接固定至該基座桿之頂端,而使該中心柱能
沿垂直地豎立在該基座之頂部;各該中心桿上分別固設有一支階梯桿,相鄰之該等階梯桿係彼此相互平行且保持等間距,以方便工作人員據以上下該中心柱,執行安裝及後續的維修、保養工作;該上平台之中央係固定至該中心柱之頂端,其周緣則固設有複數個上懸吊環,且各該上懸吊環內分別開設有一上懸吊孔;該下環圈係以該基座為中心點,被定位在該基座周圍之地面上,該下環圈之周緣固設有複數個下懸吊環,各該下懸吊環內分別開設有一下懸吊孔,且該等下懸吊環之數量係與該等上懸吊環之數量相匹配;該電子地景圖騰之底部係固定至該上平台之頂面,其內或其上設有一電子線路,該電子線路鑲嵌有複數個發光元件,該等發光元件能在通電後分別發出色光,以照亮該電子地景圖騰,從而突顯出該電子地景圖騰的造型意象;各該發光纜線分別係由一懸吊纜繩、一發光二極體排線、複數條束緊帶及至少二懸吊彈簧掛鉤等元件組合而成,其中,各該懸吊彈簧掛鉤係一螺旋型彈簧,該螺旋型彈簧之兩端分別設有一掛鉤,其中之一掛鉤能被鉤掛固定至該上懸吊環或該下懸吊環,另一掛鉤則能被鉤掛固定至該懸吊纜繩之任一端,以令該懸吊纜繩之兩端能分別透過各該懸吊彈簧掛鉤,而被穩固地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與該下懸吊環間;該發光二極體排線係由一軟性電路或線路製成,且其上間隔地設有複數個發光元件,該軟性電路或線路之一端設有一插接端子,以透過該插接端子,接受外界供電,令該等發光元件能在接受供電後,分別發出色光,照亮該軟性電路或線路,從而突顯出該軟性電路或線路本身的顏色,且展現出該等色光所形成的五彩繽紛光芒;該等束緊帶係用以將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沿縱向間隔且均勻地束緊至該懸吊纜繩上,以在該懸吊纜繩之兩端分別透過各該懸吊
彈簧掛鉤,被穩固地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與該下懸吊環間時,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亦能穩固地被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與該下懸吊環間,而令該等發光纜線能在該中心柱的周遭形成一色彩繽紛的聖誕樹燈造景,且令該軟性電路或線路能在該懸吊纜繩的支撐及保護下,不致因強風吹襲而遭拉扯斷落失去作用;該太陽能蓄電模組係被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之位置,該太陽能蓄電模組包括一太陽能板,一充電電池及一固定座,其中,該太陽能板係固定在該充電電池之頂側,能將太陽的光能轉換成電能,並將該電能儲存至該充電電池,該充電電池係被安裝在該固定座之頂側,以透過該固定座,令該太陽能板能被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周緣且太陽光充裕之位置,該充電電池上設有複數個端子座,以供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之插接端子能分別插接至其上,而獲得該充電電池所提供之電能。
如此,由於該造景結構極為簡潔,及具有極大的變化彈性,不僅能充分搭配相關藝文活動之緊湊行程,具備能快速施作及迅速完工的特性,尚能夠在兼顧其結構持久性、維護便利性及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令該造景結構所形成的樹形光影造景極容易融入周遭景觀,而令設計人員能方便地配合相關藝文活動之多元內容,任意地揮灑創意理念,而輕易地設計出符合各該多元內容且極具合美感的光影藝術景觀,且能在相關藝文活動結束後,令其仍能充份發揮其在地景藝術及實用照明上的機能。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為了能有效加強該太陽能蓄電模組之電能轉換及蓄電能力,該固定座尚包括一底座及一插桿,其中,該底座頂部之構形係與該充電電池底部之構形相匹配,以令該充電電池及其上之太陽能板能被穩固地安裝至該固定座之頂側;該插桿之頂端係樞接至該底座之
底部,該插桿之底端係呈尖銳狀,以使該插桿之底端能輕易地被插設及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周緣且太陽光充裕之地面位置,從而令該太陽能板能朝俯仰方向被調整至最佳的日照角度,以確保該充電電池在白天能獲得足夠的充電,而在夜晚能提供該等發光纜線充足的電能,以維持該樹造景結構的光影美感及其為周遭環境提供應有的照明亮度。
本創作之又一目的,為了能有效加強該下環圈之強度,該下環圈之底緣沿圓周向等間距底地向下凸設有複數根支撐桿,各該支撐桿之頂端係固定至該下環圈之底緣,各該支撐桿之底端則係固定至地面,以支撐該下環圈,且使該下環圈能與地面保持一預定的高度。
為便 貴審查委員能對本創作之目的、形狀、構造裝置特徵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茲舉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習知]
無
[本創作]
10‧‧‧基座
12‧‧‧基座桿
20‧‧‧中心柱
21‧‧‧中心桿
22‧‧‧階梯桿
23‧‧‧上平台
231‧‧‧上懸吊環
2310‧‧‧上懸吊孔
24‧‧‧下環圈
241‧‧‧下懸吊環
2410‧‧‧下懸吊孔
25‧‧‧電子地景圖騰
252‧‧‧電子地景圖騰之底部
253‧‧‧插接端子
30‧‧‧太陽能蓄電模組
31‧‧‧太陽能板
32‧‧‧充電電池
33‧‧‧固定座
330‧‧‧底座
331‧‧‧插桿
34‧‧‧端子座
40‧‧‧發光纜線
41‧‧‧懸吊纜繩
42‧‧‧發光二極體排線
421‧‧‧發光元件
420‧‧‧軟性電路或線路
43‧‧‧懸吊彈簧掛鉤
430‧‧‧螺旋型彈簧
431‧‧‧掛鉤
44‧‧‧束緊帶
50‧‧‧支撐桿
60‧‧‧補強桿
G‧‧‧地表
D‧‧‧深度
H‧‧‧高度
第1圖係本創作之燈樹造景結構之分解示意圖;第2圖係本創作之聖誕燈串與懸吊纜繩之組合示意圖;第3圖係本創作之燈樹造景結構之組立示意圖;及第4圖係本創作之燈樹造景結構之另一實施例的組立示意圖。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本創作之一最佳實施例,該燈樹造景包括一基座10、一中心柱20、一上平台23、一下環圈24、一電子
地景圖騰25、複數條發光纜線40及至少一太陽能蓄電模組30,其中,該基座10係由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製成,其底部係伸入至地表G以下之一預定深度D,以確保該基座10在地上之穩固性,該基座10之頂部係沿垂直向向上延伸出一基座桿12;該等中心柱20係由至少一段以上的中心桿21依序銜接組合而成,且該中心柱20之底端能套接固定至該基座桿12之頂端,而使該中心柱20能垂直地豎立在該基座10之頂部;其中,該中心柱20上沿垂直向分別固設有複數支階梯桿22,相鄰之該等階梯桿22係彼此相互平行且保持等間距,以方便工作人員據以上下該中心柱20,執行安裝及後續的維修、保養工作;該上平台23之中央係固定至該中心柱20之頂端,其周緣則固設(如:以焊接的方式固設)有複數個上懸吊環231(如:螺帽),且各該上懸吊環231內分別開設有一上懸吊孔2310(如:螺帽孔);該下環圈24係以該基座10為中心點,被定位在該基座10周圍之地面G上,該下環圈24之周緣固設(如:以焊接的方式固設)有複數個下懸吊環241(如:螺帽),各該下懸吊環241內分別開設有一下懸吊孔2410(如:螺帽孔),且該等下懸吊環241之數量係與該等上懸吊環231之數量相匹配(如:1:1、2:1或3:1...等);該電子地景圖騰25之底部252係固定至該上平台23之頂面,其內或其上設有一電子線路(圖中未示),該電子線路上鑲嵌有複數個發光元件(圖中未示),其上並設有一插接端子253,以透過該插接端子253,接受外界供電,且令該等發光元件421能在接受供電後,分別發出色光,照亮該電子地景圖騰25,從而突顯出該電子地景圖騰25的造型意象。
在本創作之前述實施例中,請參閱第2圖所示,各該發光纜線40分別係由一懸吊纜繩41、一發光二極體排線42、複數條束緊帶44及至
少二懸吊彈簧掛鉤43等元件組合而成,其中,各該懸吊彈簧掛鉤43係一螺旋型彈簧430,該螺旋型彈簧430之兩端分別延伸設有一掛鉤431,其中之一掛鉤431能被鉤掛固定至該上懸吊環231或該下懸吊環241,其另一掛鉤431則能被鉤掛固定至該懸吊纜繩41之任一端,以令該懸吊纜繩41之兩端能分別透過各該懸吊彈簧掛鉤43,而能被穩固地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231與該下懸吊環241間。如此,該螺旋型彈簧430本身不僅能提供較大的伸展及收縮能力,而令該懸吊纜繩41之兩端能分別透過各該懸吊彈簧掛鉤43,被快速且穩固地組裝及懸吊至對應之該上懸吊環231與該下懸吊環241間,尚能因各該懸吊彈簧掛鉤43本身所具備之彈性而能吸收、抵銷及舒緩強風吹襲下對該懸吊纜繩41所產生的應力,從而能有效避免該懸吊纜繩41在強風吹襲拉扯下發生斷裂脫落的風險,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發光二極體排線42係由一軟性電路或線路420製成,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上係沿縱向間隔地設有複數個發光元件421(如:發光二極體...等),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之一端設有一插接端子(圖中未示),以透過該插接端子,接受外界供電,且令該等發光元件421能在接受供電後,分別發出色光,照亮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從而突顯出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本身材質的顏色,如: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係由綠色或土色材質製成時,即能在該等發光元件421未發出色光時,令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輕易地融入周遭綠色系或土色系的景觀中,而令本創作之該燈樹造景能在白晝時,融入周遭的景觀,使得整體景觀能呈現出周遭原有的自然景觀畫面,僅會在夜晚時,令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本身能隨著該等發光元件421所發出之五顏六色的色光,而在其上展現出該等色光所形成的五彩繽紛光芒;據此,景觀藝術的設計人員即能很
方便地配合相關藝文活動之多元內容,透過變換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本身材質的顏色,及該等發光元件421所發出的不同色光組合,而任意地揮灑其創意理念,輕易地設計出符合各該多元內容且極具合美感的樹型光影藝術景觀,如第3圖所示;在本創作之前述實施例中,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等束緊帶44係用以將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42沿縱向間隔且均勻地束緊至該懸吊纜繩41上,以在該懸吊纜繩41之兩端分別透過各該懸吊彈簧掛鉤43,被穩固地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231與該下懸吊環241間時,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42亦能穩固地被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231與該下懸吊環241間,而令該等發光纜線40能在該中心柱20的周緣形成一色彩繽紛的樹燈造景,如第3圖所示,且令該軟性電路或線路420能在該懸吊纜繩41的支撐及保護下,不致因強風吹襲而遭拉扯斷落失去作用。
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太陽能蓄電模組30係被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24之位置,該太陽能蓄電模組30包括一太陽能板31,一充電電池32及一固定座33,其中,該太陽能板31係固定在該充電電池32之頂側,且能將太陽的光能轉換成電能,並將該電能儲存至該充電電池32,該充電電池32係被安裝在該固定座33之頂側,以透過該固定座33,令該太陽能板31能被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24周緣且太陽光充裕之位置,該充電電池32上設有複數個端子座34,以供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42及該電子地景圖騰25之插接端子253能分別插接至其上,而令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42及該電子地景圖騰25能獲得該充電電池32提供之電能。
另,為了能有效加強該太陽能蓄電模組30之電能轉換及蓄電能力,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固定座33尚包括一底座330及一插桿331,
其中,該底座330頂部之構形係與該充電電池32底部之構形相匹配,以令該充電電池32及其上之太陽能板31能被穩固地安裝至該固定座33之頂側;該插桿331之頂端係樞接至該底座330之底部,該插桿331之底端係呈尖銳狀,以使該插桿331之底端能輕易地被插設至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24周緣且太陽光充裕之地面位置,從而令該太陽能板31能朝俯仰方向被調整至最佳的日照角度,以確保該充電電池32能在白天獲得足夠的充電,而在夜晚能提供該等發光纜線40充足的電能,以維持該燈樹造景結構的光影美感及其為周遭環境提供應有的照明亮度。
此外,為了能有效加強該下環圈24之強度,該下環圈24之底緣沿圓周向等間距底地向下凸設有複數支支撐桿50,各該支撐桿50之頂端係固定至該下環圈24之底緣,各該支撐桿50之底端則係固定至地面,以支撐該下環圈24,且使該下環圈24能與地面保持一預定的高度H。
最後,請參閱第4圖所示,為了能有效加強該中心柱20之強度,該下環圈24之頂緣沿圓周向等間距地朝該中心柱20的方向凸設有複數支補強桿60,各該補強桿60之一端係固定至該下環圈24之頂緣,各該補強桿60之另一端則係固定至該中心柱20,以牢固地支撐該中心柱20,確保該中心柱20在強風的吹襲下仍能穩固地且垂直地豎立在該基座10之頂部,而不致發生傾倒或歪斜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若干具體實施例,但本創作在實際施作時,其構造特徵並不侷限於此,任何熟悉該項技藝者在本創作領域內,可輕易思及之其它等效變化或修飾,皆應涵蓋在以下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Claims (5)
- 一種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包括:一基座,係由混凝體土製成,其底部係伸入至地表下一預定之深度,以確保其在地上之穩固性,該基座之頂部係沿垂直向向上延伸出一基座桿;一中心柱,該中心柱係由至少一段以上之中心桿依序銜接組合而成,且該中心柱之底端能套接固定至該基座桿之頂端,而使該中心柱能沿垂直向豎立在該基座之頂部,其中,該中心柱上沿垂直向固設有複數支階梯桿,相鄰之該等階梯桿係彼此相互平行且保持等間距,以方便工作人員據以上下該中心柱,執行安裝及後續維修、保養的工作;一上平台,其中央係固定至該中心柱之頂端,其周緣則固設有複數個上懸吊環,且各該上懸吊環內分別開設有一上懸吊孔;一下環圈,該下環圈係以該基座為中心點,被定位在該基座周圍之地面上,該下環圈之周緣固設有複數個下懸吊環,各該下懸吊環內分別開設有一下懸吊孔,且該等下懸吊環之數量係與該等上懸吊環之數量相匹配;一電子地景圖騰,其底部係固定至該上平台之頂面,其內或其上設有一電子線路,該電子線路鑲嵌有複數個發光元件,該等發光元件能在通電後分別發出色光,以照亮該電子地景圖騰,從而突顯出該電子地景圖騰的造型意象;複數條發光纜線,各該發光纜線分別係由一懸吊纜繩、一發光二極體排線、複數條束緊帶及至少二懸吊彈簧掛鉤等元件組合而成,其中,各該懸吊彈簧掛鉤係一螺旋型彈簧,該螺旋型彈簧之兩端分別設有一掛鉤,其中之一掛鉤能被鉤掛固定至該上懸吊環或該下懸吊環,另一掛鉤則能被鉤掛固定至該懸吊纜繩之任一端,以令該懸吊纜繩之兩端能分別透過各該懸吊彈簧掛鉤,而能被穩固地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與該下懸吊環間;該發光二極體排線係由一軟性電路或線路製成,且該軟性電路或線路上間隔地設有複數個發光元件,該軟性電路或線路之一端設有一插接端子,以透過該插接端子,接受外界供電,且令該等發光元件能在接受供電後,分別發出色光,照亮該軟性電路或線路,從而突顯出該軟性電路或線路本身材質的顏色,且展現出該等色光所形成的五彩繽紛光芒;該等束緊帶係用以將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沿縱向間隔且均勻地束緊至該懸吊纜繩上,以在該懸吊纜繩之兩端分別透過各該懸吊彈簧掛鉤,被穩固地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與該下懸吊環間時,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亦能穩固地被懸吊在對應之該上懸吊環與該下懸吊環間,而令該等發光纜線能在該中心柱的周緣形成一色彩繽紛的樹燈造景,且令該軟性電路或線路能在該懸吊纜繩的支撐及保護下,不致因強風吹襲而遭拉扯斷落失去作用;及至少一太陽能蓄電模組,該太陽能蓄電模組係被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之位置,該太陽能蓄電模組包括一太陽能板,一充電電池及一固定座,其中,該太陽能板係固定在該充電電池之頂側,且能將太陽的光能轉換成電能,並將該電能儲存至該充電電池,該充電電池係被安裝在該固定座之頂側,以透過該固定座,令該太陽能板能被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周緣且太陽光充裕之位置,該充電電池上設有複數個端子座,以供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之插接端子能分別插接至其上,而令各該發光二極體排線能獲得該充電電池提供之電能。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燈樹造景,該固定座尚包括:一底座,該底座頂部之構形係與該充電電池底部之構形相匹配,以令該充電電池及其上之太陽能板能被穩固地安裝至該固定座之頂側;及一插桿,該插桿之頂端係樞接至該底座之底部,該插桿之底端係呈尖銳狀,以使該插桿之底端能輕易地被插設至固定至鄰近該下環圈周緣且太陽光充裕之地面位置,從而令該太陽能板能朝俯仰方向被調整至最佳的日照角度,以確保該充電電池能在白天獲得足夠的充電,而在夜晚能提供該等發光纜線充足的電能,以維持該燈樹造景結構的光影美感及其為周遭環境提供應有的照明亮度。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燈樹造景,其中,該下環圈之底緣沿圓周向等間距地向下凸設有複數根支撐桿,各該支撐桿之頂端係固定至該下環圈之底緣,各該支撐桿之底端則係固定至地面,以支撐該下環圈,且使該下環圈能與地面保持一預定的高度。
- 如請求項3所述之燈樹造景,其中,該下環圈之頂緣沿圓周向等間距地朝該中心柱的方向凸設有複數支補強桿,各該補強桿之一端係固定至該下環圈之頂緣,各該補強桿之另一端則係固定至該中心柱,以支撐該中心柱,以確保該中心柱在強風的吹襲下仍能穩固地且垂直地豎立在該基座之頂部,而不致發生傾倒或歪斜的問題。
- 如請求項4所述之燈樹造景,其中,該上懸吊環及該下懸吊環分別係一螺帽,該螺帽之外緣係已被焊接至該上平台或該下環圈之周緣,而成為該上懸吊環或該下懸吊環,且該上懸吊環內之該上懸吊孔及該下懸吊環內之該下懸吊孔即為各該螺帽之螺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16373U TWM558320U (zh) | 2017-11-03 | 2017-11-03 | 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16373U TWM558320U (zh) | 2017-11-03 | 2017-11-03 | 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58320U true TWM558320U (zh) | 2018-04-11 |
Family
ID=62643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16373U TWM558320U (zh) | 2017-11-03 | 2017-11-03 | 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58320U (zh) |
-
2017
- 2017-11-03 TW TW106216373U patent/TWM558320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311779U (zh) | 一种节能环保艺术型景观膜结构 | |
TWM558320U (zh) | 能被快速建構且具備自我供電能力及安穩結構的室外燈樹造景 | |
Sun et al. | Shennan Road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Shenzhen architecture | |
Zhou et al. | Research on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in rural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 |
Kan et al. | Landscape Renovation and Renewal Design of Nanchang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ve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Camphor Grove and 699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s. | |
Lv et al. | Research on the fusion path of cultural tourism of shenya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 |
Maevskaya | Media Facade as a New Mean of Artistic Image in the Space of the XXI Century City | |
CN202484829U (zh) | 一种太阳能景观灯 | |
Wang | Study on the cri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rural red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in Northwest China | |
Zhou |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 |
Xintong et al. |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ligious Cultural Tourism in Chongqing | |
Liangyu | A Study of Organic Renewal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Northeast China | |
Zhu |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Xi’an Cultural Tourism Image | |
Lu | Exploring Differentiated Intervention Models of Rural Touris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 |
CN220855361U (zh) | 时光沙漏灯光装置 | |
Janahi et al. | The use of attractive lights to encourage the public of using the outdoor areas to control the spreading of COVID 19 | |
CN211899861U (zh) | 一种室外廊架 | |
Wang et al. |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Yong Deng County along the Da Tong River and Zhuang Lang River Line | |
CN207687885U (zh) | 一种模块式竹制景观灯 | |
Huang et al. | Creating sacred experience for Xi Qinglin Temple of Guilin/Huang Zheng and Eakachat Joneurairatana | |
Hui | Public Art Design in the Urban Memorial Plaza Under Cultural Inheritance | |
Lin | Scholars Journal of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 |
Zhang | Enlightening China's Treasures: Illuminating Ancient Splendor forModern Audiences | |
Deng | Research of the Allocation of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 |
Qiang et al. | On the key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ervice are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