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7587U -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7587U
TWM557587U TW106216541U TW106216541U TWM557587U TW M557587 U TWM557587 U TW M557587U TW 106216541 U TW106216541 U TW 106216541U TW 106216541 U TW106216541 U TW 106216541U TW M557587 U TWM557587 U TW M55758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blood pressure
chamber
gas
micro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6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o-Jan Mou
Ta-Wei Hsueh
Yung-Lung Han
Chi-Feng Huang
Wei-Ming Lee
Hsuan-Kai Chen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16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7587U/zh
Publication of TWM557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7587U/zh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一種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包括:帶狀結構、微型氣體泵、彈性介質以及壓力感測器; 帶狀結構,供穿戴於使用者上;微型氣體泵,設置於帶狀結構上;以及壓力感測器,透過彈性介質結合於微型氣體泵上,而設置於帶狀結構之內表面上,供與使用者皮膚接觸監測血壓; 其中,微型氣體泵運作,驅使氣體傳輸至彈性介質中,讓彈性介質充氣鼓脹而推動壓力感測器頂抵於使用者的皮膚,以透過壓平掃描進行目標動脈之測量血壓數值。

Description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本案係關於一種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尤指一種微型氣體泵結合彈性介質、壓力感測器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於講求快速及個人壓力日益龐大的現今社會中,對於追求個人健康之意識逐漸抬頭發展中,是以一般人會衍生想經常性地監測或檢視自身的健康情形。一般而言,傳統對於人體生理健康資訊的數據量測主要透過固定的血壓計、或是體積龐大的檢測儀器,此等檢測儀器中通常包含馬達型的氣體泵、氣囊袋、感測器、洩氣閥、電池…等元件,其中馬達型的氣體泵容易產生摩擦損耗的情形,且該等元件組裝後之體積龐大,不利用經常性的使用,然若是採以體積較小的馬達型的氣體泵,則其損耗速度將更快、並會消耗更多的能源。
為了要便於一般人可經常性的監測自身的健康情形,且使監測裝置便於攜帶,目前市面上穿戴式之健康監測裝置與日俱增。但以市面上常見的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來看,其通常採以光學偵測之方式來進行檢測,然而,此光學偵測之方式之精準度不高,故時常導致誤差值產生,而無法有效取得可信數據,如此一來,使用者無法取得自身健康的相關準確數據,容易造成判定上的誤差。
通常來說,欲感測一待測者之生理資訊,通常會選擇如頭部、心臟部位、手腕或是腳腕等位置進行監測,該等位置係為人體中最易感測到脈搏血壓以及心跳等資訊之位置,是以透過在這些位置進行感測,可快速且有效地瞭解到待測者的生理健康資訊。然而,如前所述,若是採以光學偵測的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則會因為其精準度不高而導致難以採信其所檢測出來的數據資料,但若採用前述一般坊間可信度較高的血壓器或是其他測量儀器,則又因該等儀器之體積過於龐大,而無法達到輕、薄、可攜式之目標。
因此,如何發展一種可改善上述習知技術缺失,可使個人健康監測裝置達到體積小、微型化、便於攜帶、省電、且精準度高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實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之問題。
本案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微型氣體泵結合彈性介質、壓力感測器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藉由壓電致動之微型氣體泵將氣體傳輸至彈性介質,使彈性介質充氣鼓脹,再透過設置於其相對位置之壓力感測器感測穿戴使用者之血壓資訊,俾解決習知技術之採用檢測儀器所具備之體積大、難以薄型化、無法達成可攜式之目的以及耗電等缺失,同時更解決另一習知技術所採用之光學偵測之健康監測裝置精準度不高之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包括:一帶狀結構,供穿戴於使用者上,並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一微型氣體泵,設置於該帶狀結構上;以及 一壓力感測器,透過一彈性介質結合於該微型氣體泵上,並設置於該帶狀結構之該內表面上,供與使用者皮膚接觸監測血壓; 其中,該微型氣體泵運作,驅使氣體傳輸至該彈性介質中,讓該彈性介質充氣鼓脹而推動該壓力感測器頂抵於使用者的皮膚,以透過壓平掃描進行目標動脈之測量血壓數值。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架構於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圖至第6圖,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係供以穿戴使用者配戴於其所需進行感測的特定部位,且該特定部位係可如第1圖所示,即為頭部1a、心臟部位1b、手腕1c、腳腕1d或是其他需欲進行感測之特定部位,並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包含帶狀結構21、微型氣體泵22、彈性介質23、壓力感測器24、以及驅動控制模組25,其中帶狀結構21具有外表面210及內表面211,且外表面210相對於內表面211;微型氣體泵22設置於帶狀結構21上,由帶狀結構21穿置定位而外露於內表面211;彈性介質23設置於微型氣體泵22上,並與之相連通;壓力感測器24設置於彈性介質23上,並透過彈性介質23結合設置於微型氣體泵22上,且彈性介質23及壓力感測器24位於帶狀結構21之內表面211上,使壓力感測器24作為感測穿戴使用者之血壓資訊之用,並可將該血壓資訊傳送至驅動控制模組24中,以進行紀錄;驅動控制模組25亦同樣設置於帶狀結構21上,以控制微型氣體泵22運作及接收壓力感測器24所量測血壓資訊。其中,上述之彈性介質23可為一氣囊,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1圖,於本實施例中,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之帶狀結構21係可為軟性或是硬性材質所構成之環形帶狀結構,例如可為矽膠材質、塑膠材質、織帶材質、毛巾材質、皮件材質、金屬材質或是其他可運用之相關材質,並不以此為限,其主要用以環繞套設於穿戴使用者之特定部位上,例如:手腕1c或是腳腕1d,但不以此為限。當然,帶狀結構21之長度亦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帶狀結構21亦可為採以較長之織帶材質或是毛巾材質所構成之套帶,藉以套戴於穿戴使用者之頭部1a;又或者是,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帶狀結構21亦可為採以較長之塑膠材質之輔助固定帶,藉以環繞穿戴於穿戴使用者之胸部區域1b,以監控穿戴使用者心臟部位之生理資訊。至於帶狀結構21兩端之連接方式可採以魔鬼氈之黏貼方式、或是以凸凹對接之扣接方式、或是採以一般錶帶常用的扣接環之形式,甚至於其亦可為一體成型之環狀結構等,其連接方式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並不以此為限。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之帶狀結構21除了用以供環繞套設於穿戴使用者之特定部位上之外,其更用以承載微型氣體泵22及驅動控制模組25,如前所述,驅動控制模組25係連接設置於帶狀結構21之外表面210上,然其連接設置之方式係可為一體成型、或是額外扣設於帶狀結構21之上,均不以此為限。
又請參閱第2A及2B圖,本實施例中,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更可包含一傳輸模組251及一螢幕252,傳輸模組251及螢幕252設置於驅動控制模組25之上,螢幕252以用於顯示血壓資訊,但不以此為限;當然,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亦可透過另一蓋體(未圖示)以覆蓋於驅動控制模組25上,且不以前述之螢幕252為限。且於本實施例中,螢幕252係可為但不限為觸控式螢幕,供穿戴使用者可觸控螢幕252以選擇所欲顯示之資訊,然該等資訊係可包含穿戴使用者之血壓資訊、時間資訊、來電顯示資訊…等之至少其中之一。
請參閱第3圖,當使用者透過螢幕252操作驅動控制模組25時,驅動控制模組25可透過帶狀結構21內導線(未圖示)與微型氣體泵22電性連接,以控制微型氣體泵22之致動,進而可由外部汲取氣體進入彈性介質23內,並撐起彈性介質23及設置於其上之壓力感測器24,使壓力感測器24頂抵接觸使用者之皮膚11c,以測量使用者的血壓資訊。請同時參閱第4圖、第5圖及第6圖,於本實施例中,微型氣體泵22係為一壓電致動之微型氣壓動力裝置,但不以此為限。且以本實施例為例,微型氣體泵22係由微型氣體傳輸裝置22A及微型閥門裝置22B共同組合而成,其中微型氣體傳輸裝置22A具有一進氣板221、一共振片222、一壓電致動器223、兩絕緣片2241、2242、一導電片225等結構,其係將壓電致動器223對應於共振片222而設置,並使一進氣板221、一共振片222、一壓電致動器223、一絕緣片2241、一導電片225及一另一絕緣片2242等依序堆疊設置,且壓電致動器223係由一懸浮板223a以及一壓電陶瓷板223b組裝而成;以及微型閥門裝置22B則由集氣板226、閥門片227以及出口板228等依序堆疊組裝而成,但不以此為限。且於本實施例中,如第5圖所示,集氣板226不僅為單一的板件結構,亦可為周緣具有側壁之框體結構,且由該周緣所構成之側壁與其底部之板件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以及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進氣板221具有至少一進氣孔221a、至少一匯流排孔221b及一匯流腔室221c,其中至少一進氣孔221a供導入氣流,匯流排孔221b對應進氣孔221a,且引導進氣孔211a之氣流匯流至匯流腔室221c,共振片222具有一中空孔222a對應於匯流腔室221c,且中空孔222a之周圍為一可動部222b,而壓電致動器223與共振片222相對應設置,且共振片222與壓電致動器223之壓電陶瓷板223b之間具有一間隙,以使壓電致動器223受驅動時,使氣流由進氣板221之至少一進氣孔221a導入,經至少一匯流排孔221b匯集至匯流腔室221c,再流經共振片222之中空孔222a,以進入此間隙內,由壓電陶瓷板223b與共振片222之可動部222b產生共振傳輸氣流。故當本案之微型氣體泵22組裝完成後,則其正面示意圖會如第4圖所示,可見微型氣體傳輸裝置22A係容設於集氣板226之容置空間中,且其下係與閥門片227及出口板228堆疊而成。又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微型閥門裝置22B之出口板228設有一集氣通孔228a及一卸壓通孔228b,以及凹設有一第一集氣腔室228c及一第一卸壓腔室228d,其中集氣通孔228a連通第一集氣腔室228c,以及卸壓通孔228b連通第一卸壓腔室228d與外部之間,第一集氣腔室228c與第一卸壓腔室228d之間設有一連通流道228e,以及第一卸壓腔室228d中具有一第一凸出結構228f,又集氣板226設有複數個通孔、一第二集氣腔室226c、一第二卸壓腔室226d及一連通槽226e,其中連通槽226e透過複數通孔分別與第二集氣腔室226c及第二卸壓腔室226d連通,第二集氣腔室226c對應出口板228之第一集氣腔室228c而構成一集氣腔室,第二卸壓腔室226d對應出口板228之第一卸壓腔室228d而構成一卸壓腔室,複數通孔包含一第一通孔226a,第一通孔226a連通於第二集氣腔室226c與連通槽226e之間,以及複數通孔包含一第二通孔226b,第二通孔226b連通於第二卸壓腔室226d與連通槽226e之間,且第二集氣腔室226c中具有一第二凸出結構226f,而閥門片227設於集氣板226及出口板228之間,並具有一閥孔227a,對應集氣通孔228a,且受第二凸出結構226f常態抵頂形成一預力作用,完全封閉閥孔227a;藉由此微型氣體傳輸裝置22A以及微型閥門裝置22B之組裝設置,以及彈性介質23結合封閉於微型氣體泵22之集氣通孔228a上,以使氣體自微型氣體傳輸裝置22A之進氣板221上之至少一進氣孔221a進氣,並透過壓電致動器223於連通槽226e中共振作動,而壓縮氣體導入微型閥門裝置22B中,進而使氣體於微型閥門裝置22B內單向流動,並經由閥門片227之閥孔227a導入於出口板228之集氣通孔228a中,而氣壓蓄集於相連之彈性介質23中,以進行集壓作業,且當需進行卸壓時,則微型氣體傳輸裝置22A停止致動,使彈性介質23內氣體經由微型閥門裝置22B之出口板228之連通流道228e導入卸壓通孔228b排出,以進行卸壓。以下就詳細本案微型氣體泵22之集氣及洩壓作動作說明。
再請參閱第7A圖至7D圖所示,微型氣體泵22致動後,其壓電致動器223的壓電陶瓷板223b受電壓驅動,利用壓電效應產生形變,進而連動懸浮板223a上下振動、位移。因此如第7A圖所示,當壓電陶瓷板223b帶動壓電致動器223之懸浮板223a向上位移,遠離共振板222時,懸浮板223a與共振板222之間的容積增加,使氣體開始由進氣板221的進氣孔221a進入,開始向由外部汲取氣體由進氣孔221a進入經匯流排孔221b匯集到匯流腔室221c而進入微型氣體泵22內。此時壓電致動器223致動如第7B圖所示向下位移至原先位置時,共振板222之可動部222b與懸浮板223a相互靠近,進而擠壓懸浮板223a兩側氣體,通過壓電致動器223的間隙223c進入集氣板226之連通槽226e內。再請參閱第7C圖,此時壓電陶瓷板223b帶動壓電致動器223之懸浮板223a再向下位移,如此連通槽226e內氣體容積增加,進而氣體快速由通孔226a、226b導入第二集氣腔室226c、一第二卸壓腔室226d中,此時氣體壓力會推送閥門片227形變上移,且閥孔227a脫離第二凸部結構226f之預力作用,開啟第二集氣腔室226c連通第一集氣腔室228c,且第一卸壓腔室226d之卸壓通孔228b受閥門片227頂觸而封閉,此時連通槽226e內氣體即可由出口板228之集氣通孔228a導入相通之彈性介質23內蓄集氣壓,即可如第7D圖所示,氣體填充彈性介質23的體積,進而推動在其上方之壓力感測器24位移,伴隨著壓電致動器223連續作動,氣體持續通過集氣板226、閥孔227a以及集氣通孔228b,用以支撐壓力感測器24升高至能夠緊抵於使用者之測量部位。
由上述可知,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實施量測時,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隨著微型氣體泵22不斷地填充彈性介質23,使壓力傳感器24能夠緊迫於使用者的皮膚11c,來壓迫於使用者在皮膚11c與骨骼11a之間的動脈11b,壓力感測器24通過緊抵於使用者的動脈11b,使用壓平掃描進行目標動脈11b之測量血壓數值,並將血壓資訊傳遞至驅動控制模組25上。
再請參閱第9圖所示,於量測血壓完成後,微型氣體泵22便停止運作,此時,彈性介質23內部的壓力高於微型氣體泵22,使氣體由彈性介質23流入微型氣體泵22中,當氣體流入微型氣體泵22時,位於出口板228內的氣體會推動閥門片227,使閥門片227之閥孔227a向下頂抵於集氣板226之第二凸部結構226f上,進而封閉閥孔227a,避免氣體逆流回集氣板226,同時會撐開封閉卸壓通孔228b之閥門片227,形成卸壓通孔228b開啟,使彈性介質23內氣體能通過集氣通孔228a再由連通流道228e導入卸壓通孔228b,由卸壓通孔228b向外流出,完成卸壓動作。
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傳輸模組251設置於驅動控制模組25之上(如第3圖所示),用以將前述量測到的血壓資訊傳送至外部裝置(未圖示),以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統計,藉以更瞭解穿戴使用者之健康情形,然其所設置之位置並不以此為限,其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於一些實施例中,傳輸模組251係可為有線傳輸模組,例如包含USB、mini-USB或是micro-USB,但不以此為限;而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傳輸模組亦可為無線傳輸模組,例如可為Wi-Fi模組、藍芽模組、無線射頻辨識模組(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是近場通訊模組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但亦不以此為限;且傳輸模組251更可同時包含有線傳輸模組及無線傳輸模組,且其資料傳輸型態係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凡可將儲存於驅動控制模組25內之穿戴使用者之生理資訊傳送至外部裝置之實施態樣均在本案之保護範圍內,不另行贅述。又於本實施例中,外部裝置係可為但不限為雲端系統、可攜式裝置、電腦系統…等,該等外部裝置主要係接收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2所傳送之穿戴使用者之生理資訊,並可透過一程式以對該等資訊進行進一步之分析比對,藉以更瞭解穿戴使用者之生理健康情形。
綜上所述,本案所提供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主要藉由壓電致動之微型氣體泵將氣體傳輸至彈性介質中,用以撐起壓力感測器,讓壓力感測器能夠緊抵於使用者,再透過壓力感測器以感測穿戴使用者之血壓資訊,並將血壓資訊再傳送至驅動控制模組,並可進一步透過傳輸模組將該等血壓資訊傳輸至外部裝置、或是由螢幕直接顯示該等血壓資訊,藉此可達到隨時、隨地精準量測之功效,除此之外,更可使穿戴式裝置達到體積小、重量輕、便於使用者攜帶、以及節能省電之功效。因此,本案採用壓電致動之微型氣體泵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極具產業利用價值,爰依法提出申請。
縱使本案已由上述實施例詳細敘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藝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a‧‧‧頭部
1b‧‧‧心臟部位
1c‧‧‧手腕
1d‧‧‧腳腕
11a‧‧‧骨骼
11b‧‧‧動脈
11c‧‧‧皮膚
2‧‧‧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21‧‧‧帶狀結構
210‧‧‧外表面
211‧‧‧內表面
22‧‧‧微型氣體泵
22A‧‧‧微型氣體傳輸裝置
22B‧‧‧微型閥門裝置
221‧‧‧進氣板
221a‧‧‧進氣孔
221b‧‧‧匯流排孔
221c‧‧‧匯流腔室
222‧‧‧共振片
222a‧‧‧中空孔
222b‧‧‧可動部
223‧‧‧壓電致動器
223a‧‧‧懸浮板
223b‧‧‧壓電陶瓷板
2241、2242‧‧‧絕緣片
225‧‧‧導電片
226‧‧‧集氣板
226a‧‧‧第一通孔
226b‧‧‧第二通孔
226c‧‧‧第二集氣腔室
226d‧‧‧第二卸壓腔室
226e‧‧‧連通槽
226f‧‧‧第二凸出結構
227‧‧‧閥門片
227a‧‧‧閥孔
228‧‧‧出口板
228a‧‧‧集氣通孔
228b‧‧‧卸壓通孔
228c‧‧‧第一集氣腔室
228d‧‧‧第一卸壓腔室
228e‧‧‧連通流道
228f‧‧‧第一凸出結構
23‧‧‧彈性介質
24‧‧‧壓力感測器
25‧‧‧驅動控制模組
251‧‧‧傳輸模組
252‧‧‧螢幕
第1圖為習知之待測者量測生理資訊之位置示意圖。 第2A圖為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結構示意圖。 第2B圖為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之相關構件配置位置示意圖。 第3圖為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穿戴於使用者身上之示意圖 第4圖所示為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之微型氣體泵之組合結構示意圖。 第5圖為第4圖所示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之微型氣體泵之分解結構示意圖。 第6圖為本案之微型氣體泵架構壓力感測器之剖面示意圖。 第7A圖至第7D圖為微型氣體泵架構壓力感測器之作動示意圖。 第8圖為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的量測作動示意圖。 第9圖為本案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的卸壓示意圖。

Claims (13)

  1. 一種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包括: 一帶狀結構,供穿戴於使用者上,並具有一外表面及一內表面; 一微型氣體泵,設置於該帶狀結構上;以及 一壓力感測器,透過一彈性介質結合於該微型氣體泵上,並設置於該帶狀結構之該內表面上,供與使用者皮膚接觸監測血壓; 其中,該微型氣體泵運作,驅使氣體傳輸至該彈性介質中,讓該彈性介質充氣鼓脹而推動該壓力感測器頂抵於使用者的皮膚,以透過壓平掃描進行目標動脈之測量血壓數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微型氣體泵係為一壓電致動之微型氣壓動力裝置,且該微型氣壓動力裝置包含一微型氣體傳輸裝置及一微型閥門裝置,當氣體自該微型氣體傳輸裝置傳輸至該微型閥門裝置內,俾進行集壓或卸壓作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微型氣體傳輸裝置包含: 一進氣板,具有至少一進氣孔、至少一匯流排孔及一匯流腔室,其中該至少一進氣孔供導入氣流,該匯流排孔對應該進氣孔,且引導該進氣孔之氣流匯流至該匯流腔室; 一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對應於該匯流腔室,且該中空孔之周圍為一可動部;以及 一壓電致動器,與該共振片相對應設置,由一懸浮板及一壓電陶瓷板組裝而成; 其中,該共振片與該壓電陶瓷板之間具有一間隙,以使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使氣流由該進氣板之該至少一進氣孔導入,經該至少一匯流排孔匯集至該匯流腔室,再流經該共振片之該中空孔,以進入該間隙內,由該壓電陶瓷板與該共振片之可動部產生共振傳輸氣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氣體傳輸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導電片、一絕緣片及一另一絕緣片,其中該進氣板、該共振片、該壓電致動器、該絕緣片、該導電片及該另一絕緣片係依序堆疊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微型閥門裝置包括: 一出口板,設有一集氣通孔及一卸壓通孔,以及凹設有一第一集氣腔室及一第一卸壓腔室,該集氣通孔連通該第一集氣腔室,以及該彈性介質結合封閉該集氣通孔之一端,而該卸壓通孔連通該第一卸壓腔室與外部之間,該第一集氣腔室與第一卸壓腔室之間設有一連通流道,以及第二卸壓腔室中具有一第一凸出結構; 一集氣板,設有複數個通孔、一第二集氣腔室、一第二卸壓腔室及一連通槽,該連通槽透過複數通孔分別與該第二集氣腔室及該第二卸壓腔室連通,該第二集氣腔室對應該出口板之該第一集氣腔室而構成一集氣腔室,該第二卸壓腔室對應該出口板之該第一卸壓腔室而構成一洩壓腔室,該複數通孔包含一第一通孔,該第一通孔連通於該第二集氣腔室與該連通槽之間,以及該複數通孔包含一第二通孔,該第二通孔連通於該第二卸壓腔室與該連通槽之間,且該第二集氣腔室中具有一第二凸出結構;以及 一閥門片,設於該集氣板及該出口板之間,並具有一閥孔,對應該集氣板之該集氣通孔,且受第二凸出結構常態抵頂形成一預力作用; 當氣體自該微型氣體傳輸裝置傳輸至該微型閥門裝置內,透過該出口板之該集氣通孔以輸送至該彈性介質中進行集壓作業,當氣體停止自該微型氣體傳輸裝置傳輸至該微型閥門裝置內,得以透過該出口板之卸壓通孔進行洩壓作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更包含一驅動控制模組,設置於該帶狀結構上,以控制該微型氣體泵運作。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驅動控制模組更包含一螢幕,藉以顯示該壓力感測器所量測血壓之數值資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更具有一傳輸模組,設置於該驅動控制模組上,用以將穿戴使用者之該量測血壓之數值資訊傳送至一外部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傳輸模組係為一有線傳輸模組及一無線傳輸模組之至少其中之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有線傳輸模組係為一USB、一mini-USB、一micro-USB之至少其中之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無線傳輸模組係為一Wi-Fi模組、一藍芽模組、一無線射頻辨識模組及一近場通訊模組之至少其中之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外部裝置係為一雲端系統、一可攜式裝置、一電腦系統等至少其中之一。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其中該彈性介質為一氣囊。
TW106216541U 2017-11-07 2017-11-07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TWM557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6541U TWM557587U (zh) 2017-11-07 2017-11-07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6541U TWM557587U (zh) 2017-11-07 2017-11-07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7587U true TWM557587U (zh) 2018-04-01

Family

ID=62643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6541U TWM557587U (zh) 2017-11-07 2017-11-07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758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8368B (zh) * 2018-10-31 2020-03-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
TWI696446B (zh) * 2018-06-08 2020-06-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446B (zh) * 2018-06-08 2020-06-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裝置
TWI688368B (zh) * 2018-10-31 2020-03-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
US11278242B2 (en) 2018-10-31 2022-03-2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Wearable health monitor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6463B (zh)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TWM525446U (zh) 可攜式氣體檢測裝置
TW201900103A (zh) 穿戴式裝置
US11278242B2 (en) Wearable health monitoring device
CN209018719U (zh) 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
TWI676462B (zh)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TWM560881U (zh)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EP1797819B1 (en) Blood pressure meter
TWM576726U (zh) 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
TWI598588B (zh) 可攜式氣體檢測裝置
CN109745022A (zh) 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
CN109745023A (zh) 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
CN205458646U (zh) 穿戴式装置
TWM523432U (zh) 穿戴式裝置
TWM582825U (zh)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TWI696446B (zh) 穿戴式裝置
TWM566054U (zh) 穿戴式裝置
CN210277128U (zh) 穿戴式装置
TWM557587U (zh)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
TWM546202U (zh) 穿戴式裝置
CN111110215A (zh) 穿戴式健康监测装置
CN210130826U (zh) 穿戴式健康监测装置
TWI640292B (zh) 穿戴式裝置
CN209018718U (zh) 穿戴式血压测量装置
TWI720458B (zh) 穿戴式血壓測量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