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8803U - 鏡頭裝置 - Google Patents

鏡頭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8803U
TWM548803U TW106207141U TW106207141U TWM548803U TW M548803 U TWM548803 U TW M548803U TW 106207141 U TW106207141 U TW 106207141U TW 106207141 U TW106207141 U TW 106207141U TW M548803 U TWM548803 U TW M5488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module
elastic member
guiding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7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ei Hsu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6207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8803U/zh
Publication of TWM5488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8803U/zh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鏡頭裝置
本創作係一種鏡頭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裝設於電子裝置的鏡頭裝置。
一般而言,具有鏡頭的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一體成型電腦(All in One PC)、或顯示螢幕等,其鏡頭係設置於顯示螢幕的邊框,且常見係設置於上側的邊框。然而,目前為求顯示螢幕於視覺上的美觀效果,許多電子裝置的顯示螢幕係為窄邊框的設計。此種窄邊框的顯示螢幕設計,使鏡頭所能設置的位置受到了限制。
目前的作法是將鏡頭裝置設置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且鏡頭裝置與電子裝置之間利用雙推式(push-push)的卡扣機構相互連接。因此,當使用者需使用照相或攝影功能時,透過按壓的方式,即可使鏡頭彈出至電子裝置的上方;使用完畢後,再將鏡頭壓回至電子裝置內部。一般稱為彈跳式(Pop-Up)的鏡頭裝置。
又,由於窄邊框的顯示螢幕無空間可容置鏡頭裝置,故鏡頭裝置必須設置於顯示螢幕的後方。此種設置方式使鏡頭彈出至電子裝置的上方時,鏡頭會被顯示螢幕遮擋,進而產生攝影死角。目前為克服死角的問題,是將彈跳式的鏡頭裝置架高,亦即,增加鏡頭裝置的高度,使鏡頭彈出至電子裝置的上方時,可位於較高的位置,以避免產生攝影死角。然而,架高的設計會使外觀上顯得相當突兀,有改善之必要。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鏡頭裝置,其鏡頭模組容置於移動組件,並藉由(第二)彈性件連接移動組件與鏡頭模組,當鏡頭模組彈出至電子裝置的上方時,鏡頭模組可藉由(第二)彈性件被推出至移動組件外,以解決習知彈跳式的鏡頭裝置必須藉由架高才能解決攝影死角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鏡頭裝置,設置於一電子裝置的一開口內。鏡頭裝置包括一固定組件、一移動組件、一鏡頭模組以及一第二彈性件。固定組件固定於電子裝置的內部。固定組件包括一卡扣機構。移動組件可移動地設置於固定組件且容置於開口內,移動組件包括一容置槽、一卡扣件及一第一彈性件。容置槽具有一槽口,槽口位於垂直於開口的一側。卡扣件連接於容置槽且對應於卡扣機構的位置,卡扣件可分離地插設於卡扣機構。第一彈性件的一端固定於固定組件,另一端連接於移動組件,當卡扣件插設於卡扣機構,移動組件收合於開口內,第一彈性件為一受力變形狀態。鏡頭模組容置於移動組件的容置槽。第二彈性件的一端固定於移動組件,另一端連接於鏡頭模組,當鏡頭模組容置於移動組件的容置槽,第二彈性件為一受力變形狀態,卡扣件自卡扣機構脫離時,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容置槽及鏡頭模組朝開口的方向移動至突出於開口,第二彈性件因應鏡頭模組移動至突出於開口提供彈力使鏡頭模組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鏡頭模組包括一盒體及一鏡頭單元,鏡頭單元設置於盒體的內部,且第二彈性件的該另一端連接於盒體。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鏡頭模組更包括具有一樞軸,樞軸設置於盒體,第二彈性件具有一線圈及二引腳,線圈位於該二引腳之間,線圈套設於樞軸,該二引腳分別固定或連接於移動組件及盒體。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固定組件更包括一導引部,移動組件更具有一開孔,盒體包括一導引凸部,導引凸部穿過開孔抵頂導引部,當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容置槽及鏡頭模組朝開口的方向移動時,導引凸部抵頂於導引部移動。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導引部設置於固定組件的內部,且導引部包含一第一斜面及一垂直平面,第一斜面位於靠近開口處,垂直平面位於靠近卡扣機構處,當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容置槽及鏡頭模組朝開口的方向移動時,導引凸部依序抵頂於垂直平面及第一斜面移動。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導引凸部包括一弧形凸點及一第二斜面,當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容置槽及鏡頭模組朝開口的方向移動,且弧形凸點抵頂於垂直平面移動,因應弧形凸點離開垂直平面,第二彈性件提供彈力,使第二斜面接續抵頂於第一斜面,且鏡頭模組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固定組件更包括至少一導引槽,設置於鏡頭模組的一側邊,第二彈性件可移動地容置於導引槽,當卡扣件插設於卡扣機構時,第二彈性件容置於導引槽,第二彈性件為受力變形狀態,當卡扣件自卡扣機構脫離,第二彈性件因應容置槽及鏡頭模組的移動而部分離開導引槽,以提供彈力使鏡頭模組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第二彈性件具有一線圈及二引腳,線圈位於二引腳之間,且二引腳之間的夾角小於90度,二引腳分別固定或連接於移動組件及盒體,當卡扣件插設於卡扣機構,線圈位於導引槽的底部,該二引腳被該導引槽所限制,當卡扣件自卡扣機構脫離,該二引腳因應容置槽及鏡頭模組的移動而部分離開導引槽,以提供彈力使鏡頭模組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移動組件更包括一定位凸件,定位凸件位於容置槽內,盒體更包含一定位槽,定位槽可因應鏡頭模組的移動而離開定位凸件。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固定組件更包括一阻尼齒輪,其位於固定組件的內部,移動組件更包括一齒軌,其位於容置槽,阻尼齒輪與齒軌因應移動組件的移動而相對移動。
依據本創作的一實施例,固定組件更包括一軌道,軌道設置於固定組件,移動組件更包括一定位部,定位部容置於軌道,並能夠因應移動組件的移動而於軌道內移動。
承上所述,依據本創作之鏡頭裝置,藉由第一彈性件固定或連接固定組件及移動組件,而鏡頭模組容置於移動組件,再藉由第二彈性件固定或連接移動組件與鏡頭模組,當容置槽及鏡頭模組藉由第一彈性件的彈力移動至突出於電子裝置的開口時,鏡頭模組可藉由第二彈性件的彈力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突出的鏡頭模組位於電子裝置之顯示螢幕的上方,即可避免鏡頭模組被顯示螢幕所遮擋,進而達到避免攝影死角的效果。又,卡扣件插設於卡扣機構,移動組件收合於開口內,且鏡頭模組容置於容置槽時,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皆為受力變形狀態,此時僅需使用者的一個按壓動作,使卡扣件脫離卡扣機構,藉由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的彈力,使容置槽及鏡頭模組突出於開口且鏡頭模組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即可使用鏡頭裝置,再者,使用者欲將鏡頭裝置收合至殼體內,亦僅需使用者的一個按壓動作,使移動組件及鏡頭模組朝電子裝置的內部移動,鏡頭模組被靠近開口的顯示螢幕抵壓而移回容置槽,即可將鏡頭裝置收合於電子裝置的內部內。
為能讓貴審查委員能更瞭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圖1A及圖1B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鏡頭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的示意圖,請先參考圖1A及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鏡頭裝置1係應用於電子裝置9,而電子裝置9可例如但不限於筆記型電腦、一體成型電腦(All in One PC)、或任何具有顯示螢幕的電子裝置。本實施例之電子裝置9包括顯示螢幕91及殼體92,其中,顯示螢幕91組裝於殼體92,電子裝置9更具有一開口93,開口93位於殼體92的頂面。本實施例之鏡頭裝置1設置於電子裝置9之殼體92的內部,且鏡頭裝置1位於顯示螢幕91及殼體92之間,並容置於開口93。藉由鏡頭裝置1的機構設計,當使用者無需使用鏡頭裝置1時,可透過按壓動作將鏡頭裝置1收納至電子裝置9的內部,如圖1A所示。待需使用鏡頭裝置1時,再次透過按壓動作使部分鏡頭裝置1移動至電子裝置9的開口93外,如圖1B所示。關於鏡頭裝置1的機構及作動方式將進一步說明如下。
圖2A為圖1A所示之鏡頭裝置容置於電子裝置內的狀態示意圖,圖2B為圖1B所示之鏡頭裝置突伸出電子裝置外的狀態示意圖,圖3為圖2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分解示意圖,請參考圖2A、圖2B及圖3所示,而電子裝置9的部分請參考圖1A、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鏡頭裝置1包括一固定組件10、一移動組件20、一鏡頭模組40以及一第二彈性件50。
固定組件10固定於電子裝置9之殼體92的內部,且位於靠近開口93處。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固定組件10包括一殼件11及一卡扣機構12,殼件11包含頂端111、內部112及底端113,其中,卡扣機構12設置於殼件11的內部112。較佳的,卡扣機構12的位置靠近殼件11的底端113,即卡扣機構12位於固定組件10相對遠離開口93之一側。又,殼件11的頂端111具有一凹部114,使移動組件20及鏡頭模組40的部分結構可穿過凹部114及開口93,進而自電子裝置9之殼體92的內部移動至外部。詳細而言,移動組件20可移動地設置於固定組件10的殼件11且容置於開口93內,移動組件20包括一容置槽21、一卡扣件22及一第一彈性件30。容置槽21鄰近於殼件11的頂端111,移動組件20的頂面201顯露於開口93且能與殼體92的形狀配合(如圖1A及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容置槽21具有一槽口211,其位於垂直於開口93的一側,且位於相對於固定組件10的一側。亦即,容置槽21相對於設置於固定組件10的一側無遮蔽物。
又,卡扣件22連接於容置槽21的一底端212且對應於卡扣機構12的位置,以使卡扣件22可分離地插設於卡扣機構12。本實施例之卡扣機構12及卡扣件22例如為常見的雙推式(push-push)態樣的卡扣機構,藉由按壓移動組件20的頂面201,將卡扣件22插設於卡扣機構12(如圖2A),同樣藉由按壓頂面201,使卡扣件22自卡扣機構12脫離(如圖2B)。
第一彈性件30的一端固定於固定組件10的殼件11,另一端則連接於移動組件20。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之第一彈性件30設置於殼件11的內部112,且第一彈性件30的一端為固定於靠近殼件11之底端113處的固定端,另一端為連接於移動組件20的自由端。當卡扣件22插設於卡扣機構12(如圖2A)時,移動組件20收合於開口93內,鏡頭模組40容置於容置槽21,第一彈性件30為受力變形狀態,本實施例之第一彈性件30的受力變形狀態即為壓縮狀態。因此,當卡扣件22自卡扣機構12脫離時(如圖2B),第一彈性件30即可提供彈力,帶動容置槽21及容置於容置槽21的鏡頭模組40朝開口93的方向移動至突出於開口93(亦可先參考圖4B所示)。
需說明的是,本創作不限制第一彈性件30的數量,為使移動組件20可穩固地移動,本實施例之鏡頭裝置1具有二個第一彈性件30,二個第一彈性件30分別設置於移動組件20與固定組件10的相對二側,以提供移動組件20能夠相對於固定組件10移動的彈力。為使移動組件20更穩固地沿著垂直方向Y(即朝接近開口93的方向)移動,較佳的,固定組件10更包括軌道13,軌道13設置於殼件11,對應的,移動組件20更包括定位部23,定位部23容置於軌道13內,使定位部23能夠因應移動組件20的移動而於軌道13內移動。同樣的,本創作不限制軌道13及定位部23的數量,較佳為二個軌道13分別設置在固定組件10於垂直方向Y(即能夠於開口93及卡扣機構12之間往復移動的方向)上的相對二側,對應的,二個定位部23設置於移動組件20的相對二側。藉由軌道13及定位部23的設置,使移動組件20可更穩固地沿著垂直方向Y於開口93及卡扣機構12之間往復移動。
較佳的,更可藉由緩衝器的設置,使移動組件20能夠以固定的速率沿著垂直方向Y移動,以增加作動時的質感。具體而言,固定組件10更可包括一阻尼齒輪14,其位於殼件11的內部112。對應的,移動組件20更包括一齒軌24,其位於容置槽21的底端212。阻尼齒輪14與齒軌24的形狀相互配合,使得齒軌24因應移動組件20的移動而相對於阻尼齒輪14移動,以達到緩衝的效果。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為其他類型的緩衝器,本創作並不限制。
圖4A為圖2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A、圖2A及圖4A所示。鏡頭模組40容置於移動組件20的容置槽21。本實施例之鏡頭模組40包括一盒體41及一鏡頭單元42,鏡頭單元42設置於盒體41的內部,且鏡頭單元42設置於盒體41的上半部,並朝向容置槽21的槽口211。
第二彈性件50的一端固定於移動組件20,另一端連接於鏡頭模組40的盒體41,而本創作亦不限制第二彈性件50的數量及構型。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二彈性件50於二側分別具有一線圈51,並自線圈51的二端延伸有二引腳52、53,亦即線圈51位於二個引腳52、53之間。 其中,引腳52固定於移動組件20,而二引腳53互相連接且連接於鏡頭模組40靠近容置槽21之一側。較佳的,鏡頭模組40更包括一樞軸411,樞軸411設置於盒體41,第二彈性件50的線圈51套設於樞軸411,且第二彈性件50的引腳53連接於盒體41靠近容置槽21之一側。
當卡扣件22插設於卡扣機構12(如圖2A)時,移動組件20收合於開口93內,鏡頭模組40被靠近開口93的顯示螢幕91的背面抵壓而容置於容置槽21時,第二彈性件50為受力變形狀態,即為壓縮狀態;當卡扣件22自卡扣機構12脫離時(如圖2B),第一彈性件30提供一彈力,帶動容置槽21及鏡頭模組40朝開口93的方向移動至突出於開口93後,第二彈性件50的引腳53則可對鏡頭模組40施予彈力,使鏡頭模組40相對於移動組件20旋轉並突伸出槽口211。換言之,本實施例之第二彈性件50可以為扭簧,引腳52為固定於移動組件20的固定端,引腳53為帶動鏡頭模組40以樞軸411為軸往水平方向X旋轉的自由端。
圖4B及圖4C為圖4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作動示意圖,請搭配圖4B及圖4C所示。由於容置槽21及鏡頭模組40突出於開口93,第二彈性件50的引腳53不再受到顯示螢幕91抵壓,使得第二彈性件50的引腳53能夠提供彈力將鏡頭模組40推出至槽口211的外側,使鏡頭模組40位於顯示螢幕91的上方,進而可避免鏡頭單元42被顯示螢幕91所遮擋,即可避免攝影死角。
為使鏡頭模組40更為順暢地往水平方向X轉動,較佳的,本實施例之固定組件10包括一導引部15,移動組件20更具有一開孔25,盒體41包括一導引凸部412,導引凸部412穿過開孔25抵頂導引部15。同樣的,本創作不限制導引部15、開孔25及導引凸部412的數量,僅需相互對應配合即可。如圖4B及圖4C所示,導引部15設置於固定組件10的內部112,且導引部15包含一第一斜面151及一垂直平面152,第一斜面151設置於相較於垂直平面152更靠近開口93處。第一斜面151位於靠近開口93處,垂直平面152位於靠近卡扣機構12處。殼件11的頂端111延伸至第一斜面151共同形成一凹槽115的結構,故當鏡頭模組40突伸出槽口211時,導引凸部412即可容置於凹槽115內。
又,導引凸部412的側面大致為直角三角的構型,故具有一弧形凸點413及一第二斜面414。當卡扣件22插設於卡扣機構12,導引凸部412穿過開孔25,且弧形凸點413抵頂垂直平面152。當卡扣件22自卡扣機構12脫離,第一彈性件30提供彈力,帶動容置槽21及鏡頭模組40沿著垂直方向Y(朝開口93的方向)向上移動至突出於開口93,使導引凸部412依序抵頂於垂直平面152及第一斜面151移動,詳言之,導引凸部412依序抵頂垂直平面152及第一斜面151,並自垂直平面152移動至第一斜面151。導引凸部412的弧形凸點413抵頂於垂直平面152(如圖4A及圖4B)且隨著容置槽21移動,當鏡頭模組40突出於開口93,且弧形凸點413離開垂直平面152,藉此第二彈性件50提供彈力帶動鏡頭模組40旋轉,此時,第二斜面151接續抵頂於第一斜面414(如圖4C)使導引凸部412容置於凹槽115內且鏡頭模組40突伸出容置槽21之槽口211。
當鏡頭裝置1使用完畢,而欲將鏡頭裝置1收合於電子裝置9內時,僅需施予移動組件20的頂面201向下按壓的力,即朝向固定組件10方向的力,使移動組件20靠近開孔25的內壁抵壓導引凸部412,第二斜面414沿著第一斜面151移動,而突伸出容置槽21之槽口211的鏡頭模組40被靠近開口93的顯示螢幕91抵壓而朝水平方向X的反向旋轉並容置於容置槽21,此時第二彈性件50為受力變形狀態,因應第二斜面414離開第一斜面151,再由弧形凸點413接續抵頂於垂直平面152(如圖4B)。換言之,藉由導引部15與導引凸部412的結構關係,鏡頭模組40可被導引而自動地移回至容置槽21,無須施力將鏡頭模組40推回容置槽21。在其他實施例中,鏡頭模組40亦可以是其他型態的作動方式。
圖5A及圖5B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鏡頭裝置的示意圖,其應用於電子裝置9,可一併參考圖1A及圖1B所示。其中,圖5A為鏡頭裝置1a容置於電子裝置9內的狀態示意圖,圖5B為鏡頭裝置1a突伸出電子裝置9外的狀態示意圖。圖6為圖5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分解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5A、圖5B及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鏡頭裝置1a同樣包括固定組件10a、移動組件20a、第一彈性件30a、鏡頭模組40a以及第二彈性件50a。固定組件10a及其卡扣機構12a的設置方式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同樣的,移動組件20a及其容置槽21a、卡扣件22a的結構及其連接關係可參考第一實施例,於此不加贅述。
本實施例之鏡頭裝置1a與第一實施例之鏡頭裝置1的主要差異在於第一彈性件30a及第二彈性件50a的構型,及為配合第一彈性件30a及第二彈性件50a的構型,固定組件10a、移動組件20a及鏡頭模組40a亦有部分的構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故以下將針對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之第一彈性件30a為拉伸式的彈簧,故其一端固定於固定組件10a的殼件11a靠近頂端111a處,而另一端連接於移動組件20a。又,當卡扣件22a插設於卡扣機構12a(如圖5A)時,移動組件20a收合於開口93內,鏡頭模組40a容置於容置槽21a,第一彈性件30a為受力變形狀態,而本實施例之第一彈性件30a的受力變形狀態係為拉伸狀態。當卡扣件22a自卡扣機構12a脫離(如圖5B)時,第一彈性件30a,進而提供一彈力以回復到自由狀態,帶動移動組件20a及容置於容置槽21a的鏡頭模組40a朝開口93方向移動至突出於開口93(請一併參考圖1B所示)。
本實施例之第二彈性件50a的一端固定於移動組件20a,另一端連接於鏡頭模組40a的盒體41a,而第二彈性件50a於二側同樣分別具有一線圈51a,並自線圈51a的二端延伸有二引腳52a、53a,而線圈51a亦位於二個引腳52a、53a之間。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引腳52a、53a之間的夾角小於90度。為配合第二彈性件50a的構型,固定組件10a更包括至少一導引槽16a,導引槽16a的數量依據第二彈性件50a的數量或結構而調整,本實施例具有二個導引槽16a,並設置於鏡頭模組40a的相對二側邊。本實施例之第二彈性件50a可移動地容置於導引槽16a。
圖7A為圖5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7B為圖5B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搭配圖7A及圖7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引腳52a固定於移動組件20a靠近固定組件10a的一側。又,而二引腳53互相連接且連接於鏡頭模組40a的盒體41a靠近容置槽21a之一側。
當卡扣件22a插設於卡扣機構12a,移動組件20a收合於開口93內,鏡頭模組40a被靠近開口93的顯示螢幕91抵壓而容置於容置槽21a時,第二彈性件50a容置於導引槽16a,由於第二彈性件50a被導引槽16a的內部空間抵壓而為受力變形狀態,而本實施例之第二彈性件50a的受力變形狀態係為壓縮狀態。具體而言,線圈51a位於導引槽16a的底部,引腳52a、53a被導引槽16a的內部空間抵壓所限制。
當卡扣件22a自卡扣機構12a脫離,第二彈性件50a因應容置槽21a及鏡頭模組40a的移動而部分離開導引槽16a,以提供彈力使鏡頭模組40a突伸出容置槽21a之槽口211a。具體而言,由於第二彈性件50a的引腳52a、53a分別固定或連接於移動組件20a及鏡頭模組40a,故當卡扣件22a自卡扣機構12a脫離時,第一彈性件30a提供的彈力帶動容置槽21a及鏡頭模組40a朝開口93的方向(即垂直方向Y)移動至突出於開口93後,第二彈性件50a亦被帶動往垂直方向Y移動。同時,第二彈性件50a的線圈51a自導引槽16a的底部往頂部(即垂直方向Y)移動,且當引腳52a、53a因應容置槽21a及鏡頭模組40a的移動而部分離開導引槽16a時,即不受導引槽16a的限制,引腳52a受限於容置槽21a而不移動,由引腳53a對鏡頭模組40a施予彈力,使鏡頭模組40a相對於移動組件20a突伸出槽口211a。
如圖7B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第二彈性件50a係將鏡頭模組40a水平地推出於槽口211a的外側。同樣的,凸出的鏡頭模組40a位於顯示螢幕91的上方,可避免鏡頭模組40a被顯示螢幕91所遮擋,進而可避免攝影死角的問題。較佳的,移動組件20a更包括一定位凸件26a,定位凸件26a位於容置槽21a內,盒體41a更包含一定位槽415a,而定位槽415a位於盒體41a靠近容置槽21a之一側。當卡扣件22a插設於卡扣機構12a,移動組件20a收合於開口93內,鏡頭模組40a容置於容置槽21a時,定位槽415a套設於定位凸件26a的外側,即定位凸件26a插設於定位槽415a內,如圖7A所示。當第二彈性件50a提供彈力使鏡頭模組40a突伸出容置槽21a之槽口211a時,定位槽415a可因應鏡頭模組40a的移動而相對於定位凸件26a移動並離開定位凸件26a,如圖7B所示。換言之,藉由定位凸件26a及定位槽415a的結構,以達到使鏡頭模組40a可確實地往水平方向X移動的效果。
當鏡頭裝置1a使用完畢,而欲將鏡頭裝置1a收合於殼體92內時,同樣僅需施予移動組件20a的頂面201a向下按壓的力,即朝向固定組件10a方向的力,使突伸出容置槽21a之槽口211a的鏡頭模組40a被靠近開口93的顯示螢幕91抵壓而朝水平方向X的反向移動並容置於容置槽21a,因應移動組件20a及鏡頭模組40a受到向下按壓的力而朝垂直方向Y的反向移動,帶動定位槽415a相對於定位凸件26a移動並套設於定位凸件26a,且第二彈性件50a的線圈51a往導引槽16a的底部移動,而引腳53a漸漸受到導引槽16a的空間限制,此時第二彈性件50a為受力變形狀態,進而將鏡頭模組40a移回至容置槽21a內(如圖7A),本實施例亦無須額外施力將鏡頭模組40a推回容置槽21a。
除了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以外,本創作亦不限定使用其他彈性件。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 第二彈性件亦可以為彈片,其一端固定於該移動組件,另一端(彈臂部分)連接於該鏡頭模組,亦可達到將鏡頭模組推出至容置槽外的效果,本創作並不限制。
綜上所述,依據本創作之鏡頭裝置,藉由第一彈性件固定或連接固定組件及移動組件,而鏡頭模組容置於移動組件,再藉由第二彈性件固定或連接移動組件與鏡頭模組,當容置槽及鏡頭模組藉由第一彈性件的彈力移動至突出於電子裝置的開口時,鏡頭模組可藉由第二彈性件的彈力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突出的鏡頭模組位於電子裝置之顯示螢幕的上方,即可避免鏡頭模組被顯示螢幕所遮擋,進而達到避免攝影死角的效果。又,卡扣件插設於卡扣機構,移動組件收合於開口內,且鏡頭模組容置於容置槽時,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皆為受力變形狀態,此時僅需使用者的一個按壓動作,使卡扣件脫離卡扣機構,藉由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的彈力,使容置槽及鏡頭模組突出於開口且鏡頭模組突伸出容置槽之槽口,即可使用鏡頭裝置,再者,使用者欲將鏡頭裝置收合至殼體內,亦僅需使用者的一個按壓動作,使移動組件及鏡頭模組朝電子裝置的內部移動,鏡頭模組被靠近開口的顯示螢幕抵壓而移回容置槽,即可將鏡頭裝置收合於電子裝置的內部內。
需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實施例係為了便於說明而舉例,本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1a‧‧‧鏡頭裝置
10、10a‧‧‧固定組件
11、11a‧‧‧殼件
111、111a‧‧‧頂端
112‧‧‧內部
113‧‧‧底端
114‧‧‧凹部
115‧‧‧凹槽
12、12a‧‧‧卡扣機構
13‧‧‧軌道
14‧‧‧阻尼齒輪
15‧‧‧導引部
151‧‧‧第一斜面
152‧‧‧垂直平面
16a‧‧‧導引槽
20、20a‧‧‧移動組件
201‧‧‧頂面
21、21a‧‧‧容置槽
211、211a‧‧‧槽口
212‧‧‧底端
22、22a‧‧‧卡扣件
23‧‧‧定位部
24‧‧‧齒軌
25‧‧‧開孔
26a‧‧‧定位凸件
30、30a‧‧‧第一彈性件
40、40a‧‧‧鏡頭模組
41、41a‧‧‧盒體
411‧‧‧樞軸
412‧‧‧導引凸部
413‧‧‧弧形凸點
414‧‧‧第二斜面
415a‧‧‧定位槽
42‧‧‧鏡頭單元
50、50a‧‧‧第二彈性件
51、51a‧‧‧線圈
52、53、52a、53a‧‧‧引腳
9‧‧‧電子裝置
91‧‧‧顯示螢幕
92‧‧‧殼體
93‧‧‧開口
Y‧‧‧垂直方向
X‧‧‧水平方向
圖1A及圖1B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鏡頭裝置應用於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A為圖1A所示之鏡頭裝置容置於電子裝置內的狀態示意圖。 圖2B為圖1B所示之鏡頭裝置突伸出電子裝置外的狀態示意圖。 圖3為圖2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4A為圖2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4B及圖4C為圖4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作動示意圖。 圖5A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鏡頭裝置容置於電子裝置內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5B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鏡頭裝置突伸出電子裝置外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6為圖5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7A為圖5A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7B為圖5B所示之鏡頭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1‧‧‧鏡頭裝置
11‧‧‧殼件
112‧‧‧內部
114‧‧‧凹部
12‧‧‧卡扣機構
14‧‧‧阻尼齒輪
151‧‧‧第一斜面
20‧‧‧移動組件
21‧‧‧容置槽
212‧‧‧底端
23‧‧‧定位部
25‧‧‧開孔
40‧‧‧鏡頭模組
411‧‧‧樞軸
50‧‧‧第二彈性件
52、53‧‧‧引腳
10‧‧‧固定組件
111‧‧‧頂端
113‧‧‧底端
115‧‧‧凹槽
13‧‧‧軌道
15‧‧‧導引部
152‧‧‧垂直平面
201‧‧‧頂面
211‧‧‧槽口
22‧‧‧卡扣件
24‧‧‧齒軌
30‧‧‧第一彈性件
41‧‧‧盒體
412‧‧‧導引凸部
51‧‧‧線圈

Claims (11)

  1. 一種鏡頭裝置,設置於一電子裝置的一開口內,該鏡頭裝置包括: 一固定組件,固定於該電子裝置的內部,該固定組件包括一卡扣機構; 一移動組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固定組件且容置於該開口內,該移動組件包括: 一容置槽,具有一槽口,該槽口位於垂直於該開口的一側; 一卡扣件,連接於該容置槽且對應於該卡扣機構的位置,該卡扣件可分離地插設於該卡扣機構;及 一第一彈性件,其一端固定於該固定組件,另一端連接於該移動組件, 當該卡扣件插設於該卡扣機構,該移動組件收合於該開口內,該第一彈性件為一受力變形狀態; 一鏡頭模組,容置於該移動組件的該容置槽;以及 一第二彈性件,其一端固定於該移動組件,另一端連接於該鏡頭模組,當該鏡頭模組容置於該移動組件的該容置槽,該第二彈性件為一受力變形狀態,該卡扣件自該卡扣機構脫離時,該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該容置槽及該鏡頭模組朝該開口的方向移動至突出於該開口,該第二彈性件因應該鏡頭模組移動至突出於該開口提供彈力使該鏡頭模組突伸出該容置槽之該槽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鏡頭模組包括一盒體及一鏡頭單元,該鏡頭單元設置於該盒體的內部,且該第二彈性件的該另一端連接於該盒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鏡頭模組更包括一樞軸,該樞軸設置於該盒體,該第二彈性件具有一線圈及二引腳,該線圈位於該二引腳之間,該線圈套設於該樞軸,該二引腳分別固定或連接於該移動組件及該盒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固定組件更包括一導引部,該移動組件更具有一開孔,該盒體包括一導引凸部,該導引凸部穿過該開孔抵頂該導引部,當該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該容置槽及該鏡頭模組朝該開口的方向移動時,該導引凸部抵頂於該導引部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導引部設置於該固定組件的內部,且該導引部包含一第一斜面及一垂直平面,該第一斜面位於靠近該開口處,該垂直平面位於靠近該卡扣機構處,其中當該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該容置槽及該鏡頭模組朝該開口的方向移動時,該導引凸部依序抵頂於該垂直平面及該第一斜面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導引凸部包括一弧形凸點及一第二斜面,當該第一彈性件提供彈力,帶動該容置槽及該鏡頭模組朝該開口的方向移動,且該弧形凸點抵頂於該垂直平面移動,因應該弧形凸點離開該垂直平面,該第二彈性件提供彈力,使該第二斜面接續抵頂於該第一斜面,且該鏡頭模組突伸出該容置槽之該槽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固定組件更包括至少一導引槽,設置於該鏡頭模組的一側邊,該第二彈性件可移動地容置於該導引槽,當該卡扣件插設於該卡扣機構時,該第二彈性件容置於該導引槽,該第二彈性件為受力變形狀態,當該卡扣件自該卡扣機構脫離,該第二彈性件因應該容置槽及該鏡頭模組的移動而部分離開該導引槽,以提供彈力使該鏡頭模組突伸出該容置槽之該槽口。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第二彈性件具有一線圈及二引腳,該線圈位於該二引腳之間,且該二引腳之間的夾角小於90度,該二引腳分別固定或連接於該移動組件及該盒體,當該卡扣件插設於該卡扣機構,該線圈位於該導引槽的底部,該二引腳被該導引槽所限制,當該卡扣件自該卡扣機構脫離,該二引腳因應該容置槽及該鏡頭模組的移動而部分離開該導引槽,以提供該彈力使該鏡頭模組突伸出該容置槽之該槽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鏡頭裝置,該移動組件更包括一定位凸件,該定位凸件位於該容置槽內,該盒體更包含一定位槽,該定位槽可因應該鏡頭模組的移動而相對於該定位凸件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固定組件更包括一阻尼齒輪,其位於該固定組件的該內部,該移動組件更包括一齒軌,其位於該容置槽,該阻尼齒輪與該齒軌因應該移動組件的移動而相對移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鏡頭裝置,其中該固定組件更包括一軌道,該軌道設置於該固定組件,該移動組件更包括一定位部,該定位部容置於該軌道,並能夠因應該移動組件的移動而於該軌道內移動。
TW106207141U 2017-05-18 2017-05-18 鏡頭裝置 TWM5488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7141U TWM548803U (zh) 2017-05-18 2017-05-18 鏡頭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7141U TWM548803U (zh) 2017-05-18 2017-05-18 鏡頭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8803U true TWM548803U (zh) 2017-09-11

Family

ID=60764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7141U TWM548803U (zh) 2017-05-18 2017-05-18 鏡頭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88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940B (zh) * 2021-10-15 2022-07-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940B (zh) * 2021-10-15 2022-07-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35261B (zh) 固定机构及其相关电子设备
TWI387425B (zh) 閂鎖機構及可攜式電腦
TW201339798A (zh) 摺疊式電子裝置
TWI756569B (zh) 外接卡組裝架、電子裝置以及載盤
TWI502313B (zh) 用來支撐顯示模組於支撐座上之支撐機構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JP4196952B2 (ja) 電子機器
TW201618648A (zh) 電子裝置
TWI705751B (zh) 電子裝置及其殼體結構及鎖定模組
WO2022111656A1 (zh) 可拆卸的电子设备
TWM548803U (zh) 鏡頭裝置
TW201505527A (zh) 資料存儲設備固定裝置
TWI620051B (zh) 支撐腳架與攜帶型電子裝置
TWI71088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20150346772A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docking station using the same
TWI65929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52454B (zh) 按壓式隨身存儲裝置
US93264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201741802A (zh) 電子裝置
TW202211560A (zh) 外接卡組裝架與包含其之電子裝置
TWM593713U (zh) 快拆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設備
TWM577505U (zh) 電子裝置及其攝像鏡頭機構
US11493835B2 (en) Elevat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1510992A (zh) 硬碟機托架
TWI764511B (zh) 用於兒童載具之框架之可收折背靠結構以及其兒童載具
TWI539887B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