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5284U - 電腦主機 - Google Patents

電腦主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5284U
TWM545284U TW106205086U TW106205086U TWM545284U TW M545284 U TWM545284 U TW M545284U TW 106205086 U TW106205086 U TW 106205086U TW 106205086 U TW106205086 U TW 106205086U TW M545284 U TWM545284 U TW M54528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expansion
board
motherboard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50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少榮
李侑澄
曾勝彥
彭志勇
禹澂 朱
黃彥超
Original Assignee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45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5284U/zh

Links

Landscapes

  • Power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電腦主機
本案為一種電腦主機。
按,隨著科技及資訊的蓬勃發展,電腦已成為相當普及的電子裝置。而無論是桌上型電腦或是可攜式電腦,主要都是透過主機與周邊設備的連接以實現各種周邊功能。而電腦主機是主機板透過各種連接埠和連接線以連接周邊設備或介面卡所完成的,然而,因為這些硬體配置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並無法依據使用者需求改變空間上的配置,自由度因此受限。
本案提供一種電腦主機,包含電源供應器以及主機板。電源供應器具有電源連接埠。主機板具有電源對接埠,主機板以電源對接埠直接連接於該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
本案亦提供一種電腦主機,包含電源供應器、轉接板以及主機板。電源供應器具有電源連接埠。轉接板具有第一轉接埠及第二轉接埠,第一轉接埠直接連接於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主機板具有電源對接埠,主機板以電源對接埠直接連接於轉接板之第二轉接埠。
請配合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本新型電腦主機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本新型電腦主機之一實施例的分解圖。圖1繪示之電腦主機包含機殼10、電源供應器20及主機板30。電源供應器20固定於機殼10內,而主機板30與電源供應器20透過電源連接埠23與電源對接埠33連接。
如圖1所示,機殼10為電腦主機的機箱。
配合參閱圖2,圖2為本新型電腦主機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分解圖。電源供應器20具有殼體21,殼體21具有六外表面211以連接構成四方體。於此,電源供應器20內設置有連接板22,連接板22具有電源連接埠23,電源連接埠23為金手指。
於一實施例中,連接板22為電路板,且連接板22具有連接板面221及連接板外緣222,電源連接埠23於連接板面221上延伸。連接板22的電源連接埠23由電源供應器20的殼體21之其中一外表面211穿出。於此例中,連接板22的連接板面221與其穿出電源供應器20的外表面211垂直。
配合參閱圖3及圖4,圖3及圖4為主機板30於不同視角的立體示意圖。主機板30具有主板面31及主板外緣32,主機板30的主板面31上設置有電源對接埠33而可沿垂直於主板面31的方向連接於電源供應器20之電源連接埠23。然,電源對接埠33的設置位置並不以此為限,主機板30的電源對接埠23也可以設置於主板外緣32而可沿平行於主板面31的方向連接於電源供應器20之電源連接埠23。
此外,電源對接埠33可以直接連接於電源連接埠23或是透過轉接板40連接於電源連接埠23。於一實施例中,電源對接埠33為針腳插座。值得說明的是,本案實施例所指直接連接為非透過撓性線材、排線連接之剛性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配合參閱圖1及圖2,主機板30的電源對接埠33透過轉接板40與電源連接埠23連接。主機板30的電源對接埠33及電源供應器20的電源連接埠23各別連接於轉接板40以完成轉接。
參閱圖2,於一實施例中,轉接板40為電路板,轉接板40具有轉接板面41及轉接板外緣42,透過於轉接板面41或轉接板外緣42設置轉接埠43以直接連接主機板30與電源供應器20。
參閱圖2,於一實施例中,轉接板40的數量不限於單一,主機板30與電源供應器20之間可透過多個轉接板40轉接,且各轉接板40上又包含連接埠44以直接連接於轉接板40之間。
參閱圖2,於此,轉接板40包含第一轉接板40A及第二轉接板40B。第一轉接板40A具有第一轉接板面41A及第一轉接板外緣42A,第一轉接板面41A上設置有第一轉接埠43A及第一連接埠44A,第一轉接埠43A為金手指插座。於本例中,第一轉接埠43A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一轉接板面41A。而第一連接埠44A為金手指,且第一連接埠44A於第一轉接板面41A上延伸。
參閱圖2,第二轉接板40B具有第二轉接板面41B及第二轉接板外緣42B,第二轉接板面41B上設置有第二轉接埠43B及第二連接埠44B,第二轉接埠43B與第二連接埠44B位於第二轉接板面41B的相反面上。第二轉接埠43B為針腳插頭,第二轉接埠43B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轉接板面41B。第二連接埠44B為金手指插座,於本例中,第二連接埠44B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二轉接板面41B。
參閱圖1及圖2,於一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20的電源連接埠23透過第一轉接板40A及第二轉接板40B與主機板30的電源對接埠23連接。具體而言,組裝時,四方體型態的電源供應器20可以直接置放於機殼10內或鎖附固定於機殼10內,接著,將第一轉接板40A的第一轉接埠43A直接連接於電源供應器20的電源連接埠23,於此,第一轉接板40A成為垂直電源供應器20的連接板22之狀態,且第一轉接板40A的第一連接埠44A的延伸方向垂直電源連接埠23的延伸方向。
同樣參閱圖2,第二轉接板40B的第二連接埠44B直接連接於第一轉接板40A的第一連接埠44A,於此,第二轉接板40B成為垂直第一轉接板40A之狀態。如此一來,主機板30的電源對接埠33即能直接連接於第二轉接板40B的第二轉接埠43B,主機板30成為平行第二轉接板40B之狀態。
如此一來,主機板30透過皆為電路板的轉接板40與電源供應器20形成連接,轉接板40除了能提供相接者之間的訊號、電性連接之外,更能提供具體的支撐效果,同時,電源連接埠23與第一轉接埠43A之間為剛性連接,以及第二轉接埠43B與電源對接埠33之間為剛性連接,則同樣使得電源連接埠23與電源對接埠33連接後能支撐主機板30於機殼10內,並使得機殼10內不具有撓性線材,使機殼10內部空間更為簡潔,除美觀外更能提高散熱效果。
值得說明的是,電源供應器20與主機板30的連接方式並不限於前揭實施例,在機殼10內的空間許可前提下,電源供應器20的電源連接埠23與主機板30的電源對接埠33之間,也可以僅透過單一轉接板40進行連接或是不設置轉接板40直接連接電源連接埠23與電源對接埠33,透過電源連接埠23與電源對接埠33的非撓性材質連接支撐主機板30,並達到無線材連接之目的。除此之外,各構件之間的連接順序也不限於前述說明。
此外,配合參閱圖5及圖6,電腦主機更可以視使用需求進行擴充。於此,電腦主機更包含擴充單元50,擴充單元50包含擴充連接埠51,而主機板30更包含擴充對接埠34用以與擴充連接埠51連接,擴充連接埠51連接擴充對接埠34以使主機板30擴充連接擴充單元50。
請配合參閱圖5及圖6,圖5及圖6為本新型電腦主機擴充連接第一擴充裝置50A的示意圖。擴充單元50包含第一擴充裝置50A。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擴充裝置50A為輸入/輸出模組。第一擴充裝置50A包含第一擴充板501及輸入/輸出端子502,輸入/輸出端子502電性連接於第一擴充板501。第一擴充板501具有第一擴充板面5011及第一擴充板外緣5012,第一擴充板501的第一擴充板外緣5012設置有擴充連接埠51A。於一實施例中,擴充連接埠51A為高頻訊號連接埠。
參閱圖5,於此,主機板30的擴充對接埠34A為高頻訊號連接埠。第一擴充裝置50A透過擴充連接埠51A直接連接於主機板30的擴充對接埠34。於此例中,第一擴充裝置50A與主機板30連接後,第一擴充裝置50A的第一擴充板面5011與主機板30的主板面31位於同樣的水平面上。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擴充板50A上的輸入/輸出端子502可以選自音訊連接埠、USB連接埠、HDMI連接埠、TYPE C連接埠、WIFI連接埠的其中之一或其組合。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自行選用設置有所需輸入/輸出端子502的第一擴充裝置50A擴充連接主機板30,藉以使組裝後的電腦主機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請配合參閱圖7、圖8,圖7、圖8為本新型電腦主機擴充連接第二擴充裝置50B的示意圖。擴充裝置50更包含第二擴充裝置50B,第二擴充裝置50B為顯示卡。第二擴充裝置50B包含第二擴充板503、處理單元504以及冷卻單元505,處理單元504及冷卻單元505分別電性連接於第二擴充板503。第二擴充板503具有第二擴充板面5031及第二擴充板外緣5032,第二擴充板503的第二擴充板外緣5032設置有擴充連接埠51B,擴充連接埠51B為金手指。
參閱圖7,於一實施例中,主機板30的擴充對接埠34B為金手指插座,而第二擴充裝置50B的擴充連接埠51B透過轉接板40與擴充對接埠34B連接。於此,轉接板40更包含第三轉接板40C以及第四轉接板40D。
第三轉接板40C具有第三轉接板面41C及第三轉接板外緣42C,第三轉接板面41C的同一面上設置有第一轉接埠43C及第三連接埠44C。第一轉接埠43C及第三連接埠44C為金手指插座。於本例中,第一轉接埠43C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三轉接板面41C,第三連接埠44C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三轉接板面41C。
參閱圖7,第四轉接板40D具有第四轉接板面41D及第四轉接板外緣42D,第四轉接板面41D上設置有第二轉接埠43D及第四連接埠44D。第二轉接埠43D及第四連接埠44D為金手指,第四連接埠44D及第二轉接埠43D分別於第四轉接板面41D上延伸。
參閱圖7、圖8,於此例中,第二擴充裝置50B的第二擴充板503之擴充連接埠51B連接於第三轉接板40C的第一轉接埠43C。第四轉接板40D的第四連接埠44D連接於第三轉接板40C的第三連接埠44C。第四轉接板40D的第二轉接埠43D再連接於主機板30的擴充對接埠34B。如此使主機板30擴充連接第二擴充裝置50B。於此,第二擴充裝置50B透過第三轉接板40C、第四轉接板40D與主機板30連接,而第四轉接板40D垂直於主板面31,第三轉接板40C則平行於主板面31。如此一來,第二擴充裝置50B的位置便不被侷限於只能位於主板面31上或連接於主板外緣32,於此例中,第二擴充裝置50B係以第二擴充板503的第二擴充板面5031相對主板外緣32並垂直於主板面31。
值得說明的是,前揭第二擴充板503與第四轉接板40D與第三轉接板40C的連接方式並不以為限,在機殼10空間許可的前提下,將第二擴充板503連接於第三連接埠44C,而第四轉接板40D連接於第一轉接埠43C也可以達成擴充連接。
請配合參閱圖9及圖10,圖9、圖10為本新型電腦主機擴充連接第三擴充裝置50C的示意圖。擴充裝置50更包含第三擴充裝置50C,第三擴充裝置50C包含第三擴充板506及光碟機507,光碟機507電性連接於第三擴充板506。第三擴充板506具有第三擴充板面5061及第三擴充板外緣5062,第三擴充板506的第三擴充板面5061設置有擴充連接埠51C,擴充連接埠51C為金手指。
請配合參閱圖9,於一實施例中,主機板30的擴充對接埠34C為金手指插座,而第三擴充裝置50C透過擴充連接埠51C而可沿垂直於該主板面31的方向直接連接於該主機板30的擴充對接埠34C,藉此使主機板30完成第三擴充裝置50C的擴充連接。
值得說明的是,前揭各例之擴充裝置50係可以各別與主機板30連接或同時與主機板30連接,而視機殼10的不同也可以搭配前揭不同的轉接板40進行連接,請配合參閱圖11至圖13所示即為主機板30同時連接有電源供應器20、第一擴充裝置50A、第二擴充裝置50B及第三擴充裝置50C的實施例示意圖,透過轉接板40的運用使得組裝後的電腦主機符合所需空間配置。
綜合以上,主機板30可以透過非撓性的連接埠與電源供應器20或擴充裝置50連接,非撓性的連接埠之連接可以同時發揮支撐主機板30的作用,實現無撓性連接線連接之目的,除此之外又使得主機板30不須鎖附固定於機殼10。如此一來,連接於主機板30的周邊裝置不會受限於機殼10而能配置於主機板30的周邊,除了能提高硬體系統配置的自由度之外,也更能隨不同機殼10的空間而改變配置,提高與機殼10之間的相容性。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修改與變化。因此,只要這些修改與變化是在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與其同等之範圍內,本新型也將涵蓋這些修改與變化。
10‧‧‧機殼
20‧‧‧電源供應器
21‧‧‧殼體
211‧‧‧外表面
22‧‧‧連接板
221‧‧‧連接板面
222‧‧‧連接板外緣
23‧‧‧電源連接埠
30‧‧‧主機板
31‧‧‧主板面
32‧‧‧主板外緣
33‧‧‧電源對接埠
34‧‧‧擴充對接埠
34A‧‧‧擴充對接埠
34B‧‧‧擴充對接埠
34C‧‧‧擴充對接埠
40‧‧‧轉接板
40A‧‧‧第一轉接板
40B‧‧‧第二轉接板
40C‧‧‧第三轉接板
40D‧‧‧第四轉接板
41‧‧‧轉接板面
41A‧‧‧第一轉接板面
41B‧‧‧第二轉接板面
41C‧‧‧第三轉接板面
41D‧‧‧第四轉接板面
42‧‧‧轉接板外緣
42A‧‧‧第一轉接板外緣
42B‧‧‧第二轉接板外緣
42C‧‧‧第三轉接板外緣
42D‧‧‧第四轉接板外緣
43‧‧‧轉接埠
43A‧‧‧第一轉接埠
43B‧‧‧第二轉接埠
43C‧‧‧第一轉接埠
43D‧‧‧第二轉接埠
44‧‧‧連接埠
44A‧‧‧第一連接埠
44B‧‧‧第二連接埠
44C‧‧‧第三連接埠
44D‧‧‧第四連接埠
50‧‧‧擴充單元
50A‧‧‧第一擴充裝置
50B‧‧‧第二擴充裝置
50C‧‧‧第三擴充裝置
501‧‧‧第一擴充板
5011‧‧‧第一擴充板面
5012‧‧‧第一擴充板外緣
502‧‧‧輸入/輸出端子
503‧‧‧第二擴充板
5031‧‧‧第二擴充板面
5032‧‧‧第二擴充板外緣
504‧‧‧處理單元
505‧‧‧冷卻單元
506‧‧‧第三擴充板
5061‧‧‧第三擴充板面
5062‧‧‧第三擴充板外緣
507‧‧‧光碟機
51‧‧‧擴充連接埠
51A‧‧‧擴充連接埠
51B‧‧‧擴充連接埠
51C‧‧‧擴充連接埠
圖1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之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2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之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3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中的主機板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    為圖3的主機板之另一視角示意圖。 圖5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配合第一擴充裝置的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圖6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配合第一擴充裝置的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 圖7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配合第二擴充裝置的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圖8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配合第二擴充裝置的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 圖9    為本新型電腦主機配合第三擴充裝置的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 圖10為本新型電腦主機配合第三擴充裝置的實施例之組合示意圖。 圖11為本新型電腦主機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12為圖11例配合機殼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13為圖11例之另一視角示意圖。
20‧‧‧電源供應器
21‧‧‧殼體
211‧‧‧外表面
22‧‧‧連接板
221‧‧‧連接板面
222‧‧‧連接板外緣
23‧‧‧電源連接埠
30‧‧‧主機板
31‧‧‧主板面
32‧‧‧主板外緣
33‧‧‧電源對接埠
34‧‧‧擴充對接埠
34A‧‧‧擴充對接埠
34B‧‧‧擴充對接埠
34C‧‧‧擴充對接埠
40‧‧‧轉接板
40A‧‧‧第一轉接板
40B‧‧‧第二轉接板
41‧‧‧轉接板面
41A‧‧‧第一轉接板面
41B‧‧‧第二轉接板面
42‧‧‧轉接板外緣
42A‧‧‧第一轉接板外緣
42B‧‧‧第二轉接板外緣
43‧‧‧轉接埠
43A‧‧‧第一轉接埠
43B‧‧‧第二轉接埠
44‧‧‧連接埠
44A‧‧‧第一連接埠
44B‧‧‧第二連接埠

Claims (10)

  1. 一種電腦主機,包含: 一電源供應器,具有一電源連接埠;以及 一主機板,具有一電源對接埠,直接連接於該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主機,其中,該主機板具有一主板面及一主板外緣,該電源對接埠位於該主板面而可沿垂直於該主板面的方向直接連接於該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主機,其中,該主機板具有一主板面及一主板外緣,該電源對接埠位於該主板外緣而可沿平行於該主板面的方向直接連接於該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腦主機,更包含一擴充單元,該擴充單元更包含一擴充連接埠,該主機板更包含一擴充對接埠,該擴充連接埠直接連接於該擴充對接埠。
  5. 一種電腦主機,包含: 一電源供應器,具有一電源連接埠; 一轉接板,具有一第一轉接埠及一第二轉接埠,該第一轉接埠直接連接於該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以及 一主機板,具有一電源對接埠,直接連接於該轉接板之第二轉接埠。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腦主機,其中,該轉接板更具有一轉接板面及一轉接板外緣,該第一轉接埠位於該轉接板面而可沿垂直於該轉接板面的方向直接連接於該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腦主機,其中,該轉接板更具有一轉接板面及一轉接板外緣,該第一轉接埠位於該轉接板外緣而可沿平行於該轉接板面的方向直接連接於該電源供應器之電源連接埠。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腦主機,其中,該轉接板更具有一轉接板面及一轉接板外緣,該第二轉接埠位於該轉接板面而可沿垂直於該轉接板面的方向或平行於該轉接板面的方向直接連接於該主機板之電源對接埠。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腦主機,更包含一擴充單元,該擴充單元更包含一擴充連接埠,該主機板更包含一擴充對接埠,該擴充連接埠直接連接於該第二轉接埠。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電腦主機,其中,該主機板具有一主板面及一主板外緣,該擴充對接埠位於該主板面或該主板外緣。
TW106205086U 2016-05-19 2017-04-12 電腦主機 TWM54528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38631P 2016-05-19 2016-05-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5284U true TWM545284U (zh) 2017-07-11

Family

ID=60050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5086U TWM545284U (zh) 2016-05-19 2017-04-12 電腦主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52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3443B (zh) 擴充卡
TWI659298B (zh) 電腦系統及其具有輸入/輸出連接介面之電源轉換器
JP3097777U (ja) Sata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リレー・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応用
TWM472234U (zh) 快速週邊組件互連介面匯流排插槽擴充系統
EP4020717A1 (en) Ultra slim module form factor and connector architecture for inline connection
TW201324528A (zh) 固態硬碟組合
TWM460432U (zh) 轉接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130205059A1 (en) Motherboard comprising expansion connector
KR20100099288A (ko) 전기적 커넥터, 케이블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장치
TW201630279A (zh) 電連接器、具有該電連接器之連接裝置及連接組合
TW201305828A (zh) 主機板組件及其cpu擴展卡
CN104122957A (zh) 固态硬盘扩展装置
TWM598024U (zh) 電子裝置及其支架結構
TWI773169B (zh) 無線通訊裝置
TW201303607A (zh) 硬碟轉接裝置
TWM519845U (zh) 複合式連接器(二)
KR20090042375A (ko) 유에스비 플러그, 유에스비 플러그용 에이브이 소켓 및 이를 갖는 유에스비 커넥터 장치
TWM545284U (zh) 電腦主機
TWM459676U (zh) 伺服器裝置
US20210119363A1 (en) Ultra slim module form factor and connector architecture for top mount connection
US10126789B2 (en) Transfer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M450104U (zh) 連接器
TWM524583U (zh) 快速週邊組件互連介面匯流排插槽擴充系統
TWM541659U (zh) Mini sas連接器以及mini sas hd連接器
KR200329834Y1 (ko) 멀티 플러그를 구비한 usb 저장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