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4653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4653U
TWM544653U TW106203968U TW106203968U TWM544653U TW M544653 U TWM544653 U TW M544653U TW 106203968 U TW106203968 U TW 106203968U TW 106203968 U TW106203968 U TW 106203968U TW M544653 U TWM544653 U TW M54465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transmission device
gas transmission
display panel
portable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39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ao-Jan Mou
Ta-Wei Hsueh
Shih-Chang Chen
jia-yu Liao
Wei-Ming Lee
Yung-Lung Han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039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4653U/zh
Publication of TWM544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4653U/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案係關於一種可撓式顯示裝置,尤指一種具有軟性氣墊可充氣支撐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可攜式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為目前最熱門的電子產品,但目前無論是哪家廠商皆面臨了實體按鍵的問題,實體按鍵會增加手機的尺寸、重量,還有使用壽命短的問題,而且對於手機的整體配重與美觀上皆有影響,但實體按鍵提供給使用者的手感又是虛擬按鍵無法比擬,因此要如何在虛擬按鍵與實體按鍵之間抉擇為手機廠商當前要解決的問題。
有鑑於此,本案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將虛擬按鍵與實體按鍵整合,平時為平整的顯示面板提供使用者觀看、審閱,需要實體按鍵時,面板的部分區域凸起,形成實體按鍵,供使用者按壓操控,不但可減少實體按鍵的成本,解決實體按鍵壽命短的問題,更可提供較佳的整體性,提升視覺效果。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一較廣義實施樣態為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一可撓顯示面板,設置於該殼體,具有相對之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一襯墊,貼附於該可撓顯示面板之該下表面的部分;一氣墊,貼附於該可撓式面板之該下表面並覆蓋該襯墊;一氣體傳輸裝置,設置於該殼體,並與該軟性氣墊相連通,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內,使該氣墊支撐該可撓顯示面板;以及一感應單元,電連接該氣體傳輸裝置;其中,當該感應單元感測外力接觸時,該感應單元傳遞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並驅動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使該氣墊充氣膨脹撐起該襯墊,使與該襯墊對應之該可撓顯示面板的該可動部向上凸起。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另一較廣義實施樣態為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殼體,具有至少一軟性顯示區;一襯墊,貼附於該軟性顯示區下;一氣墊,貼附於該可撓式面板下並覆蓋該襯墊;一氣體傳輸裝置,設置於該殼體,並與該軟性氣墊相連通,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內,使該氣墊支撐該可撓顯示面板;以及一感應單元,電連接該氣體傳輸裝置;其中,當該感應單元感測一外力接觸時,該感應單元傳遞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並驅動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使該氣墊充氣膨脹撐起該襯墊,令與該襯墊對應之可撓顯示面板的部分區域凸起。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示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架構於限制本案。
請參閱第1A圖及第1B圖,第1A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外觀示意圖,第1B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分解示意圖,如第1A      圖所示,本案之可攜式電子裝置1其包含一殼體10、一可撓顯示面板20、一襯墊30、一氣墊40、一氣體傳輸裝置50等構件;該可撓顯示面板20嵌設於該殼體10,且具有上下位移之一可動部21。
請繼續參閱第1B圖及第2圖所示,第2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該襯墊30貼附於該可動部21下,該氣墊40貼附於該可撓顯示面板20之下表面並覆蓋該襯墊30,該氣體傳輸裝置50設置於該殼體10內,且透過一傳輸管501與該氣墊30相通。此外,於本實施例之氣體傳輸裝置50更包含一感應單元(未圖示),該感應單元用以接收使用者資訊及驅動氣體傳輸裝置50運作。
該可攜式電子裝置1更包含一感應單元(未圖示),該感應單元電連接該氣體傳輸裝置50,且該感應單元可設置於殼體10或該可動部21之位置,當使用者的手指按壓可攜式電子裝置1之可動部21時,感應單元感測外力接觸,進而傳送一驅動訊號至氣體傳輸裝置50。
請參閱第3A圖,第3A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剖面示意圖。如第3A圖所示,該氣體傳輸裝置50對該氣墊40充氣,該氣墊40提供支撐力給該可撓式顯示面板20,令該可撓式顯示面板20能夠平整地顯示,以供使用者觀看及使用;請參閱第3B圖所示,當使用者的手指觸碰到該感應單元時,該感應單元係傳輸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50,該氣體傳輸裝置50再次傳輸氣體至該氣墊40內,此時,相對於該襯墊30下之該氣墊40的部分將充氣膨脹而撐起該襯墊30,該襯墊30墊起該可撓顯示面板20的該可動部21,令該可動部21凸起,形成一按鍵供使用者按壓,藉由該氣墊40撐起該襯墊30及該可動部21,形成近似於實體按鍵之效果,提供給使用者按壓的手感,並且可省下實體按鍵的成本及空間。
請繼續參閱第2圖所示,本案之可撓顯示面板20更包括一感應層22以及一顯示層23,該顯示層23堆疊於該感應層22上,該感應層22供該氣墊40貼附;於一些實施例中,該顯示層23係可為電漿顯示板、液晶顯示板、或是有機發光二極體板(OLED)…等顯示單元,不以此為限。該感應層22係為電容感應層,其主要供以感測及因應不同的外在按壓壓力並產生對應的回饋訊號,於另一些實施例中,該感應層22亦可為電阻感應層,並不以此為限。此外,於另一實施例中,該可撓顯示面板20更包含一覆蓋層24,該附蓋層24披附於該顯示層23上,其係設置於最上層,可由可透光之薄型塑膠、壓克力板或是薄型玻璃等材質所構成,主要作為保護覆蓋在其下層之顯示層23及感應層22。
請參閱第4A圖及第4B圖,第4A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正面示意圖,第4B圖為第4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按鍵凸出之正面示意圖。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該殼體10的側面嵌設有至少一按鍵11,於本實施例中,該至少一按鍵11下有一氣囊(未圖示),該氣囊經由另一輸氣管與該氣體傳輸裝置50連接。請參閱第4A圖所示,該至少一按鍵11與該殼體10的側面相齊;請參閱第4B圖所示,當使用者的手指觸碰到該感應單元時,該感應單元係傳輸另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50,該氣體傳輸裝置50再次傳輸氣體至該氣囊內,該氣囊充氣膨脹而撐起該至少一按鍵11,令該至少一按鍵11自該殼體10之側面凸出,該至少一按鍵11可為電源鍵、音量鍵等,其數量、對應功能、設置位置均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5A圖、第5B圖、第6A圖、第6B圖以及第7圖,第5A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正面方向視得立體外觀示意圖,第5B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背面方向視得立體外觀示意圖,第6A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正面方向視得相關構件分解示意圖,第6B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背面方向視得相關構件分解示意圖,第7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剖面示意圖。如第5A至7圖所示本案之該氣體傳輸裝置50包含有一底座51、一壓電致動器52、兩絕緣片531、532、一導電片54以及一集氣板55。其中該底座51包含一進氣板511及一共振片512,但不以此為限。該壓電致動器52對應於該共振片512而設置,並使該進氣板511、該共振片512、該壓電致動器52、該絕緣片531、該導電片15、該另一絕緣片532、該集氣板55等依序堆疊設置,且該壓電致動器52由一懸浮板521、一外框522、至少一支架523以及一壓電元件524所共同組裝而成。
該進氣板511具有一第二表面511a、一第一表面511b及至少一進氣孔5110,於本實施例中,該進氣孔5110之數量係為4個,但不以此為限,其貫穿該進氣板511之該第二表面511a及該第一表面511b,主要用以供氣體自裝置外順應大氣壓力之作用而自該至少一進氣孔5110流入氣體傳輸裝置50內。且又如第6B圖所示,由該進氣板511之該第一表面511b可見,其上具有至少一匯流排孔5112,用以與該進氣板511之該第二表面511a之該至少一進氣孔5110對應設置。於該匯流排孔5112的中心交流處具有一中心凹部5111,且該中心凹部5111與該匯流排孔5112相連通,藉此可將自該至少一進氣孔5110進入該匯流排孔5112之氣體引導匯流集中至該中心凹部5111作傳遞。是以於本實施例中,該進氣板511具有一體成型的該進氣孔5110、該匯流排孔5112及該中心凹部5111,且於該中心凹部5111處即對應形成一匯流氣體的匯流腔室,以供氣體暫存。於一些實施例中,該進氣板511之材質可為但不限為由一不鏽鋼材質所構成。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由該中心凹部5111處所構成之匯流腔室之深度與該匯流排孔5112之深度相同。該共振片512由一可撓性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且於該共振片512上具有一中空孔洞5120,對應於該進氣板511之該第一表面511b之該中心凹部5111而設置,以使氣體可通過流通,且該共振片512對應於該中心凹部5111為一可動部5121,而固定黏接於該底座51之該進氣板511之部分為一固定部5122。於另一些實施例中,該共振片512可由一銅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閱第8A圖、第8B圖及第8C圖,第8A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正面視得立體示意圖,第8B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壓電致動器之背面視得立體示意圖,第8C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壓電致動器之剖面示意圖。如第8A至8C圖所示,該壓電致動器52由一懸浮板521、一外框522、至少一支架523以及一壓電元件524所共同組裝而成,其中,該壓電元件524具有不大於該懸浮板130邊長之邊長,貼附於該懸浮板521之一第一表面521b,用以施加電壓產生形變以驅動該懸浮板521彎曲振動,該懸浮板521具有一中心部521d及一外周部521e,是以當該壓電元件524受電壓驅動時,該懸浮板521可由該中心部521d到該外周部521e彎曲振動,以及該至少一支架523連接於該懸浮板521與該外框522之間,於本實施例中,該支架523其兩端點分別連接於該外框522及該懸浮板521,以提供彈性支撐,且於支架523、懸浮板521及外框522之間更具有至少一空隙525,用以供氣體流通,且懸浮板521、外框522以及支架523之型態及數量係具有多種變化。另外,外框522環繞設置於懸浮板521之外側,且具有一向外凸設之導電接腳526,用以供電連接之用,但不以此為限。於本實施例中,懸浮板521為一階梯面之結構,意即於懸浮板521之第二表面521a更具有一凸部521c,凸部521c可為但不限為一圓形凸起結構,懸浮板521之凸部521c與外框522之第二表面522a共平面,且懸浮板521之第二表面521a及支架523之第二表面523a亦為共平面,且懸浮板521之凸部521c及外框522之第二表面522a與懸浮板521之第二表面521a及支架523之第二表面523a之間具有一特定深度。至於懸浮板521之第一表面521b與外框522之第一表面522b及支架523之第一表面523b為平整之共平面結構,而壓電元件524具有不大於懸浮板521邊長之邊長,貼附於此平整之懸浮板521之第一表面521b處。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懸浮板521之型態亦可為一雙面平整之板狀正方形結構,並不以此為限,可依照實際施作情形而任施變化。於一些實施例中,懸浮板521、支架523以及外框522可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且可由一金屬板所構成,例如不鏽鋼材質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
此外,氣體傳輸裝置50中絕緣片531、導電片54及另一絕緣片532依序對應設置於壓電致動器52之下,且其形態大致上對應於壓電致動器52之外框之形態。於一些實施例中,絕緣片531、532即由可絕緣之材質所構成,例如:塑膠,但不以此為限,以進行絕緣之用;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片54即由可導電之材質所構成,例如:金屬,但不以此為限,以進行電導通之用。以及,於本實施例中,導電片54上亦可設置一導電接腳541,以進行電導通之用。
氣體傳輸裝置50排除集氣板16之部分為依序由該另一絕緣片532、該導電片54、該絕緣片531、該壓電致動器52、該共振片512及進氣板511堆疊而成,且於該共振片512與該壓電致動器52之間具有一間隙g0,於本實施例中,於該共振片512及該壓電致動器52之該外框522周緣之間的間隙g0中填充一材質,例如:導電膠,但不以此為限,以使該共振片512與該壓電致動器52之懸浮板521之凸部521c之間可維持間隙g0之深度,進而可導引氣流更迅速地流動,且因該懸浮板521之凸部521c與該共振片512保持適當距離使彼此接觸干涉減少,促使噪音產生可被降低;於另一些實施例中,亦可藉由加高該壓電致動器52之外框521之高度,以使其與該共振片512組裝時增加一間隙,但不以此為限。
集氣板55上具有一凹置槽面550、一基準表面551、一集氣腔室552以及一貫穿孔553,其中凹置槽面550具有一深度,此深度可供該另一絕緣片532、該導電片54、該絕緣片531、該壓電致動器52、該共振片512及該進氣板511依序堆疊容置其中,而該凹置槽面550底部凹置形成該集氣腔室552,透過該貫穿孔553與該基準表面551連通,如此該集氣腔室552受該壓電致動器52承載於上方而封閉,致使氣體傳輸裝置50傳輸之氣體能暫時蓄積於該集氣腔室552中而由該貫穿孔553排出於該集氣板55外。另外,集氣板55於一側面設有一開窗口554連通該凹置槽面550,如此該另一絕緣片532、該導電片54、該絕緣片531、該壓電致動器52、該共振片512及該進氣板511依序堆疊容置於該集氣板55之該凹置槽面550上組裝定位而封閉該集氣腔室552後,致使該導電片54之該導電接腳541及該壓電致動器52之該外框521向外凸設之該導電接腳524皆能透過該開窗口554凸伸於集氣板55外,方便連接進行電導通之用。
請續參閱第9A圖至第9C圖所示,第9A圖至第9C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實施作動示意圖。當該氣體傳輸裝置50之該另一絕緣片532、該導電片54、該絕緣片531、該壓電致動器52、該共振片512及該進氣板511依序堆疊容置於該集氣板55之該凹置槽面550上組裝定位而封閉該集氣腔室552後,於該共振片512之該中空孔洞5120處可與其上的該進氣板511共同形成一匯流氣體的腔室,且在該共振片512與該壓電致動器52之間更形成一暫存腔室56,用以暫存氣體,且該暫存腔室56透過該共振片512之該中空孔洞5120而與該進氣板511之該第一表面511b之該中心凹部5111處的腔室相連通,且該暫存腔室56之兩側則由該壓電致動器52之該支架522之間的該空隙525而與該集氣腔室552相連通。
如第9A圖所示,當該氣體傳輸裝置50作動時,主要由該壓電致動器52受施加電壓而致動,以該支架522為支點,進行垂直方向之往復式振動。當該壓電致動器52受施加電壓而致動向下振動時,由於該共振片512為輕、薄之片狀結構,是以當該壓電致動器52振動時,該共振片512亦會隨之共振而進行垂直之往復式振動,即為該共振片512之該可動部5121對應該中心凹部5111的部分亦會隨之彎曲振動形變,如第9B圖所示,氣體由該進氣板511上的該至少一進氣孔5110進入,並透過其該第一表面511b的該至少一匯流排孔5112以匯集到中央的該中心凹部5111處,再經由該共振片512上與該中心凹部5111對應設置的該中央孔洞5120向下流入至該暫存腔室56中,此時該共振片512對應該中心凹部5111的該可動部5121會因流體的帶入及推壓以及該壓電致動器52振動之帶動,而隨著該壓電致動器52向下彎曲振動形變,該共振片512之該可動部5121亦隨之向下振動貼附抵觸於該壓電致動器52之該懸浮板520之該凸部520c上,使該懸浮板520之該凸部520c以外的區域與該共振片512兩側之固定部5122之間的匯流腔室的間距不會變小,並藉由此該共振片512之形變,以壓縮該暫存腔室56之體積,並關閉該暫存腔室56中間流通空間,促使其內的氣體推擠向兩側流動,進而經過該壓電致動器52之該支架522之間的該空隙525而向下穿越流動至該集氣腔室552;復如第9C圖所示,該壓電致動器52受施加電壓而致動以向上振動,而該共振片512之該可動部5121亦受到推動而向上彎曲振動形變,如此同樣擠壓該暫存腔室56之體積,惟此時由於該壓電致動器52向上抬升,因而使得該暫存腔室56內的氣體會朝兩側流動,同時氣體持續地自該進氣板511上的該至少一進氣孔5110進入,再流入該中心凹部5111所形成之匯流腔室而暫存,而該暫存腔室56之氣體則經由該壓電致動器52之該支架522之間的空隙525而向下穿越至該集氣腔室552,透過該貫穿孔553排出於該集氣板55外,當該壓電致動器52回復至第9A圖所示向下振動,該共振片512之該可動部5121亦回復至初始位置,進而使該中心凹部5111內的氣體再由該共振片512的該中央孔洞5120而流入該暫存腔室56內。如此重複如第9A圖至第9C圖所示之操作,即可實施本案之該氣體傳輸裝置50之傳輸氣體之運作。
再者,請參閱第10圖,第10圖為本案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另一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如第10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6包含一殼體61、一顯示面板62、一襯墊63、一氣墊64、一氣體傳輸裝置65等構件;該顯示面板62嵌設於該殼體61,且具有上下位移之一軟性顯示區621,該襯墊63貼附於該軟性顯示區621下,該氣墊64貼附於該顯示面板62之下表面並覆蓋該襯墊63,該氣體傳輸裝置65設置於該殼體61內,且透過一傳輸管651與該氣墊63相通,該氣體傳輸裝置65傳輸氣體至該氣墊64內,此時,相對於該襯墊63下之該氣墊64的部分將撐起該襯墊63,該襯墊63墊起該顯示面板62的該軟性顯示區621,令該軟性顯示區621凸起,形成一按鍵供使用者按壓,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差異在於顯示面板的差異,其餘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加以贅述,此外,本實施例之該殼體61的側面嵌設有至少一按鍵611,該至少一按鍵611下設有一氣囊(未示),該氣囊經由另一輸氣管與該氣體傳輸裝置65連接,以支撐該至少一按鍵611。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將可撓顯示面板的可動部或顯示面板的軟性顯示區下貼附襯墊,並藉由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氣墊以撐高該襯墊,令該可撓顯示面板的可動部或顯示面板的軟性顯示區凸出,形成按鍵,提供使用者近似實體按鍵的手感,並且可減少實體按鍵的成本、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重量、解決實體按鍵的壽命問題,此外,亦可將螢幕延伸至殼體底端,令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顯示面板與下方按鍵能夠一體成型,加大顯示區域,提升實用性。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可攜式電子裝置
10‧‧‧殼體
11‧‧‧按鍵
20‧‧‧可撓顯示面板
21‧‧‧可動部
22‧‧‧感應層
23‧‧‧顯示層
24‧‧‧附蓋層
30‧‧‧襯墊
40‧‧‧氣墊
50‧‧‧氣體傳輸裝置
501‧‧‧傳輸管
51‧‧‧底座
511‧‧‧進氣板
511a‧‧‧第二表面
511b‧‧‧第一表面
5110‧‧‧進氣孔
5111‧‧‧中心凹部
5112‧‧‧匯流排孔
512‧‧‧共振片
5120‧‧‧中心孔洞
5121‧‧‧可動部
5122‧‧‧固定部
52‧‧‧壓電致動器
521‧‧‧懸浮板
521a‧‧‧第二表面
521b‧‧‧第一表面
521c‧‧‧凸部
521d‧‧‧中心部
521e‧‧‧外周部
522‧‧‧外框
522a‧‧‧第二表面
522a‧‧‧第一表面
523‧‧‧支架
523a‧‧‧第二表面
523b‧‧‧第一表面
524‧‧‧壓電元件
525‧‧‧空隙
526‧‧‧導電接腳
531、532‧‧‧絕緣片
54‧‧‧導電片
541‧‧‧導電接腳
55‧‧‧集氣板
550‧‧‧凹置槽面
551‧‧‧基準表面
552‧‧‧集氣腔室
553‧‧‧貫穿孔
554‧‧‧開窗口
56‧‧‧暫存腔室
6‧‧‧可攜式電子裝置
61‧‧‧殼體
611‧‧‧按鍵
62‧‧‧顯示面板
621‧‧‧軟性顯示區
63‧‧‧襯墊
64‧‧‧氣墊
65‧‧‧氣體傳輸裝置
g0‧‧‧間隙
第1A圖為本案第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外觀示意圖。 第1B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分解示意圖。 第2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3A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3B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可動部凸起剖面示意圖 第4A圖為第1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正面示意圖。 第4B圖為第4A圖所示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按鍵凸出之正面示意圖。 第5A圖為本案較佳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正面方向視得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5B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背面方向視得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6A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正面方向視得相關構件分解示意圖。 第6B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背面方向視得相關構件分解示意圖。 第7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剖面示意圖。 第8A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正面視得立體示意圖。 第8B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壓電致動器之背面視得立體示意圖。 第8C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壓電致動器之剖面示意圖。 第9A圖至第9C圖為本案較佳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氣體傳輸裝置之實施作動示意圖。 第10圖為本案第二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分解示意圖。
1‧‧‧可攜式電子裝置
10‧‧‧殼體
11‧‧‧按鍵
20‧‧‧可撓顯示面板
21‧‧‧可動部
30‧‧‧襯墊
40‧‧‧氣墊
50‧‧‧氣體傳輸裝置

Claims (11)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 一殼體; 一可撓顯示面板,嵌置於該殼體,該可撓顯示面板具有一可動部; 一襯墊,貼附於該可撓顯示面板之該可動部; 一氣墊,貼附於該可撓式面板之一下表面並覆蓋該襯墊; 一氣體傳輸裝置,設置於該殼體內,並與該氣墊相連通,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內,使該氣墊支撐該可撓顯示面板;以及 一感應單元,電連接該氣體傳輸裝置; 其中,當該感應單元感測外力接觸時,該感應單元傳遞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並驅動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使該氣墊充氣膨脹撐起該襯墊,使與該襯墊對應之該可撓顯示面板的該可動部向上凸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可撓顯示面板包含有一感應層以及一顯示層,其中該顯示層設置於該感應層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可撓顯示面板更包含有一覆蓋層,設置於該顯示層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的一側面嵌設至少一按鍵,該至少一按鍵下具有一氣囊,該氣囊連接該氣體傳輸裝置,當該感應單元感測外力接觸時,傳遞另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並驅動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囊,使該氣囊充氣膨脹撐起該至少一按鍵,令該至少一按鍵凸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更包含至少一輸氣管,該至少一輸氣管連通於該氣體傳輸裝置與該氣墊之間或該氣體傳輸裝置與該氣囊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氣體傳輸裝置包含有: 一進氣板; 一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 一壓電致動器; 一集氣板,具有一凹置槽面、一基準表面及一貫穿孔,該凹置槽面具有一深度,可供該壓電致動器、該共振片及該進氣板依序堆疊容置組裝定位其中,而該凹置槽面底部凹置形成一集氣腔室,透過該貫穿孔與該基準表面連通,且該集氣腔室受該壓電致動器承載於上方而封閉;  其中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具有一間隙形成一暫存腔室,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氣體由該進氣板進入,流經該共振片,以進入該暫存腔室內再傳輸至該集氣腔室,透過該貫穿孔排出該集氣板外,以持續傳輸氣體。
  7.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 一殼體; 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殼體,具有至少一軟性顯示區; 一襯墊,貼附於該軟性顯示區下; 一氣墊,貼附於該顯示面板下並覆蓋該襯墊; 一氣體傳輸裝置,設置於該殼體,並與該氣墊相連通,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內,使該氣墊支撐該顯示面板;以及 一感應單元,電連接該氣體傳輸裝置; 其中,當該感應單元感測一外力接觸時,該感應單元傳遞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並驅動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墊,使該氣墊充氣膨脹撐起該襯墊,令與該襯墊對應之該顯示面板的該至少一軟性顯示區凸起。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包含有一感應層以及一顯示層,其中該顯示層設置於該感應層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示之可撓式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更包含有一覆蓋層,設置於該顯示層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的側面嵌設至少一按鍵,該至少一按鍵下具有一氣囊,該氣囊連接該氣體傳輸裝置,當該感應單元被使用者接觸時,該感應單元傳遞另一驅動訊號至該氣體傳輸裝置,並驅動該氣體傳輸裝置傳輸氣體至該氣囊,使該氣囊充氣膨脹撐起該至少一按鍵,令該至少一按鍵凸起。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氣體傳輸裝置包含有: 一進氣板; 一共振片,具有一中空孔洞; 一壓電致動器; 一集氣板,具有一凹置槽面、一基準表面及一貫穿孔,該凹置槽面具有一深度,可供該壓電致動器、該共振片及該進氣板依序堆疊容置組裝定位其中,而該凹置槽面底部凹置形成一集氣腔室,透過該貫穿孔與該基準表面連通,且該集氣腔室受該壓電致動器承載於上方而封閉;  其中該共振片與該壓電致動器之間具有一間隙形成一暫存腔室,該壓電致動器受驅動時,氣體由該進氣板進入,流經該共振片,以進入該暫存腔室內再傳輸至該集氣腔室,透過該貫穿孔排出該集氣板外,以持續傳輸氣體。
TW106203968U 2017-03-21 2017-03-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44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968U TWM544653U (zh) 2017-03-21 2017-03-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968U TWM544653U (zh) 2017-03-21 2017-03-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4653U true TWM544653U (zh) 2017-07-01

Family

ID=60050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3968U TWM544653U (zh) 2017-03-21 2017-03-21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4653U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6627B (zh) * 2017-08-31 2018-06-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34523B (zh) * 2017-07-10 2018-09-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TWI634524B (zh) * 2017-08-21 2018-09-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637359B (zh) * 2017-07-10 2018-10-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TWI640961B (zh) * 2017-07-10 2018-1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1777B (zh) * 2017-07-10 2018-11-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7668B (zh) * 2017-07-10 2019-0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7667B (zh) * 2017-07-10 2019-0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TWI652652B (zh) 2017-08-21 2019-03-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裝置
TWI656517B (zh) * 2017-08-21 2019-04-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裝置
TWI667636B (zh) * 2017-08-21 2019-08-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裝置
TWI670691B (zh) * 2017-07-27 2019-09-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TWI676968B (zh) * 2017-07-27 2019-1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TWI692582B (zh) * 2018-03-30 2020-05-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體偵測模組
US11187225B2 (en) 2017-07-27 2021-11-3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Air quality notification device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78298B2 (en) 2017-07-10 2020-06-09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TWI634523B (zh) * 2017-07-10 2018-09-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US11255322B2 (en) 2017-07-10 2022-02-2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TWI637359B (zh) * 2017-07-10 2018-10-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TWI640961B (zh) * 2017-07-10 2018-1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1777B (zh) * 2017-07-10 2018-11-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7668B (zh) * 2017-07-10 2019-0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47667B (zh) * 2017-07-10 2019-0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US11204335B2 (en) 2017-07-10 2021-12-21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TWI670691B (zh) * 2017-07-27 2019-09-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TWI676968B (zh) * 2017-07-27 2019-11-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US11187225B2 (en) 2017-07-27 2021-11-3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Air quality notification device
US11187215B2 (en) 2017-07-27 2021-11-3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Air quality notification device
US10677773B2 (en) 2017-08-21 2020-06-09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Device having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TWI656517B (zh) * 2017-08-21 2019-04-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裝置
JP2019035745A (ja) * 2017-08-21 2019-03-07 研能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アクチュエータ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る装置
TWI634524B (zh) * 2017-08-21 2018-09-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US10698451B2 (en) 2017-08-21 2020-06-30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US11460022B2 (en) 2017-08-21 2022-10-04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Device having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US10955399B2 (en) 2017-08-21 2021-03-23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Device having actuating and environmental sensing module
TWI667636B (zh) * 2017-08-21 2019-08-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裝置
TWI652652B (zh) 2017-08-21 2019-03-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裝置
US11125224B2 (en) 2017-08-31 2021-09-21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TWI626627B (zh) * 2017-08-31 2018-06-1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TWI692582B (zh) * 2018-03-30 2020-05-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氣體偵測模組
US10935529B2 (en) 2018-03-30 2021-03-02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ortable device including a gas detecting module for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air condition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44653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06585604U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634523B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TWI637359B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TW201827889A (zh) 頭戴式虛擬實境顯示裝置
TWI670691B (zh)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TWI647667B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
TWI581289B (zh)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TWM541542U (zh) 微型流體控制裝置
TWM552576U (zh)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JP5868794B2 (ja) 触感呈示装置
TW201911248A (zh)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TWI62395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8632406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M552575U (zh)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CN209881676U (zh) 一种非对称振动触觉反馈装置
TWI616593B (zh) 微型流體控制裝置
TWM552577U (zh)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TWI676968B (zh) 空氣品質通報裝置
CN103888096B (zh) 压电振动组件
CN202210409U (zh) 气动音乐门铃
CN211697682U (zh) 空气质量通报装置
KR101358447B1 (ko) 진동 액츄에이터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패널
TW201643923A (zh)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TWM550511U (zh) 具致動傳感模組之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