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5765U - 轉動連接結構 - Google Patents

轉動連接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5765U
TWM535765U TW105214247U TW105214247U TWM535765U TW M535765 U TWM535765 U TW M535765U TW 105214247 U TW105214247 U TW 105214247U TW 105214247 U TW105214247 U TW 105214247U TW M535765 U TWM535765 U TW M53576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rotary joint
joint structure
disposed
elas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4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鼎瑞
黃偉誠
Original Assignee
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214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5765U/zh
Publication of TWM5357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5765U/zh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Description

轉動連接結構
本創作係揭露一種轉動連接結構,更特別的是關於一種用於連接至一第二物體的轉動連接結構。
在機械設備(例如機床、車輛及手動絞盤等)或其他類型的設備當中,經常需要使用轉動連接結構,轉動連接結構連接於物體,以藉由轉動連接結構來限制或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式,例如,當轉動連接結構為棘輪結構時,轉動連接結構可改變物體原本的連續運動的運動方式,使物體轉變為間歇運動。
因此,需要一種轉動連接結構,其係用於連接至物體,以限制或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式。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轉動連接結構,用於連接至一第二物體,以限制或改變該第二物體的運動方式。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轉動連接結構,用於連接至一第一物體及該第二物體,該轉動連接結構包含一套筒、一轉動元件、一軸元件、一彈性元件及一連接元件。
該套筒包括一套筒本體、一組接部及一第一擋止部,該組接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及該第一擋止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
該轉動元件包括一轉動元件本體、一第一棘齒部及一限位部,該第一棘齒部設置於該轉動元件本體;及該限位部設置於該轉動元件本體,用於使該套筒與該轉動元件彼此限位。
該軸元件包括一穿設部及一第二擋止部,該穿設部活動穿設於該轉動元件及該套筒;及該第二擋止部設置於該穿設部,該第二擋止部連動於該穿設部,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以使該套筒與該軸元件彼此限位。
該彈性元件設置於該第一物體與該第二物體之間,用於使該第二物體活動限位於該第一物體。
該連接元件包括一連接元件本體、一連接部、一固定部及一第二棘齒部,該連接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該固定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使該軸元件的頂部活動固定於該連接元件;及該第二棘齒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該第二棘齒部對應於該第一棘齒部,以使該轉動元件與該連接元件配合作動,從而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
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轉動元件之第一棘齒部脫離該連接元件之第二棘齒部,且該彈性元件產生一作用力,該作用力用於使該轉動元件之第一棘齒部重新嚙合於該連接元件之第二棘齒部。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之限位部為一擋止面,該擋止面與該套筒相互配合,以使該套筒與該轉動元件彼此限位。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設置於該套筒的內部。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轉動元件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 件的一端抵頂於該轉動元件,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更包含一緩衝體,設置於該連接元件與該套筒之間。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底部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套筒,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外部,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第二物體,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第一物體。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與該套筒係為一體成形。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鎖固體,該連接元件包括一鎖固槽,該鎖固槽設置於該連接元件,該軸元件之穿設部固定於該鎖固體,該套筒與該軸元件係為一體成形,該軸元件包括一卡固部,該轉動元件之限位部對應於該卡固部,以使該轉動元件活動固定於該軸元件。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一凸塊,各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直立面及一斜面,各該第一凸塊的直立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一凸塊的斜面,該第二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二凸塊,各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直立面及一斜面,各該第二凸塊的直立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二凸塊的斜面。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一凸塊,各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各該第一凸塊的第二斜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凸塊的第一斜面,該第二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二凸塊,各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各該第二凸塊的第二斜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二凸塊的第一斜面。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套筒與該第一物體係為一體成形。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組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一物體,以與該第一物體連接。
該連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二物體,以與該第二物體連接。
藉此,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藉由該轉動元件與該連接元件配合作動,以達到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的功效;此外,藉由該彈性元件達到使該轉動元件重新嚙合於該連接元件的功效;再者,藉由該套筒組接至該第一物體。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轉動連接結構,用於連接至一第一物體及該第二物體,該轉動連接結構包含一套筒、一墊狀組件、一軸元件及一連接元件。
該套筒包括一套筒本體、一組接部及一第一擋止部,該組接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該第一擋止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
該墊狀組件設置於該套筒內,且接觸於該套筒本體。
該軸元件包括一穿設部及一第二擋止部,該穿設部活動穿設於該墊狀組件及該套筒;該第二擋止部設置於該穿設部的底部,該第二擋止部連動於該穿設部,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以使該套筒與該軸元件彼此限位。
該連接元件包括一連接元件本體、一連接部及一固定部,該連接元件本體接觸於該墊狀組件;該連接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及該固定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使該軸元件的頂部活動固定於該連接元件。
其中,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墊狀組件摩擦於該套筒及該連接元件,以產生一摩擦力,該摩擦力用於阻止該第二物體被移動。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墊狀組件包括一第一彈性墊圈、一固定墊圈及一第二彈性墊圈,該第一彈性墊圈設置於該套筒本體內,且該第一彈性墊圈之底面接觸於該套筒本體;該固定墊圈設置於該套筒本體內,且該固定墊圈之底面接觸於該第一彈性墊圈之頂面;及該第二彈性墊圈設置於該套筒本體內,且該第二彈性墊圈之底面接觸於該固定墊圈之頂面,其中,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第一彈性墊圈摩擦於該套筒且該第二彈性墊圈摩擦於該連接元件,以產生該摩擦力。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該第一彈性墊圈或固定墊圈或該第二彈性墊圈為波浪形狀或弧狀或平片狀或凸部或凹部或螺旋狀的金屬墊圈或塑膠墊圈。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彈性墊圈為塑膠墊圈或金屬墊圈。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彈性墊圈為塑膠墊圈或金屬墊圈。
藉此,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藉由該墊狀組件摩擦於該連接元件及該套筒產生之摩擦力,達到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的功效。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創作係提供一種轉動連接結構,用於連接至一第一物體及該第二物體,該轉動連接結構包含一套筒、一軸元件及一連接元件。
該套筒包括一套筒本體、一組接部、一第一擋止部及一第一組裝部,該組接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該第一擋止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及該第一組裝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的內表面。
該軸元件包括一穿設部、一第二擋止部及一第二組裝部,該穿設部活動穿設於該套筒;該第二擋止部設置於該穿設部的底部,該第二擋止部連動於該穿設部,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以使該套筒與該軸元件彼此限位;及第二組裝部,設置於該穿設部的外表面,該第一組裝部的形狀配合於該第二組裝部的形狀。
該連接元件包括一連接元件本體及一連接部,該連接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
其中,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套筒之第一組裝部摩擦於該軸元件之第二組裝部,以產生一摩擦力,該摩擦力用於阻止該第二物體被移動。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摩擦力的大小取決於該第一組裝部與該第二組裝部之螺紋配合部分的長度,且該第一組裝部與該第二組裝部之螺紋配合部分的長度係為可調整的。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套筒係活動組接於該連接元件。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連接元件更包括一凸出部,該凸出部凸設於該套筒本體。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二物體係藉由該凸出部之止擋而組接於該連接部。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連接部之外徑的形狀不同於該組接部之外徑的形狀。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組裝部為螺紋、柱體、凸體、凹體、弧面或曲面。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第二組裝部為螺紋、柱體、凸體、凹體、弧面或曲面。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轉動連接結構設置於一載體。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載體為料帶或料盤。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載體具有蓋體。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轉動連接結構轉動產生的扭力為0.001公斤至500公斤。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套筒包括一被限位部,該套筒藉由該被限位部與該連接元件或該軸元件相互組裝。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被限位部為槽部、凹部、孔部或缺口部。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被限位部被該連接元件或該軸元件限位的限縮或擴大的尺寸為0.001mm至5mm。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組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一物體,以與該第一物體連接。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連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二物體,以與該第二物體連接。
於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的一實施例中,該摩擦力為0.1克至1000公斤。
藉此,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藉由該第一組裝部及該第二組裝部間產生的摩擦力,達到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的功效。
10‧‧‧套筒
11‧‧‧套筒本體
12‧‧‧組接部
13‧‧‧第一擋止部
14‧‧‧第一組裝部
15‧‧‧被組裝部
20‧‧‧轉動元件
21‧‧‧轉動元件本體
22‧‧‧第一棘齒部
23‧‧‧限位部
30‧‧‧軸元件
31‧‧‧穿設部
32‧‧‧第二擋止部
33‧‧‧卡固部
34‧‧‧第二組裝部
40‧‧‧彈性元件
50‧‧‧連接元件
51‧‧‧連接元件本體
52‧‧‧連接部
53‧‧‧固定部
54‧‧‧第二棘齒部
55‧‧‧鎖固槽
56‧‧‧凸出部
60‧‧‧鎖固體
70‧‧‧緩衝體
80‧‧‧墊狀組件
81‧‧‧第一彈性墊圈
82‧‧‧固定墊圈
83‧‧‧第二彈性墊圈
100‧‧‧轉動連接結構
200‧‧‧轉動連接結構
300‧‧‧轉動連接結構
400‧‧‧轉動連接結構
500‧‧‧轉動連接結構
600‧‧‧轉動連接結構
700‧‧‧轉動連接結構
1000‧‧‧第一物體
1100‧‧‧結合部分
2000‧‧‧第二物體
2100‧‧‧結合部分
3000‧‧‧載體
3100‧‧‧蓋體
F1,F2‧‧‧方向
M‧‧‧螺紋配合部分
N11,N12,N13‧‧‧方向
N21,N22‧‧‧方向
S1‧‧‧第一斜面
S2‧‧‧第二斜面
[圖1]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2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組合後的側視圖。
[圖2B]係圖2A沿A-A線的剖面圖。
[圖3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組合後的俯視圖。
[圖3B]係圖3A沿B-B線的剖面圖。
[圖4]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一實施例連接至一第一物體及一第二物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5A至圖5C]係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的一轉動元件與一連接元件配合作動的示意圖。
[圖6]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元件已經脫離該轉動元件後的部分剖面圖。
[圖7]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8]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二實施例連接至該第一物體及該第二物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9]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二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10]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三實施例連接至該第一物體及該第二物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11]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四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12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四實施例組合後的側視圖。
[圖12B]係圖12A沿C-C線的剖面圖。
[圖13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四實施例組合後的俯視圖。
[圖13B]係圖13A沿D-D線的剖面圖。
[圖14]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四實施例連接至該第一物體及該第二物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15A至圖15C]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四實施例的轉動元件與該連接元件配合作動的示意圖。
[圖16]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四實施例的連接元件已經脫離該轉動元件後的部分剖面圖。
[圖17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五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17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7C]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五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圖18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18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8C]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圖19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的第一組裝部及第二組裝部配合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9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六實施例的第一組裝部及第二組裝部配合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0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七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20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七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0C]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七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圖21]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七實施例、該第一物體及該第二物體結合的示意圖。
[圖22A至圖22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八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23]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設置於一載體的示意圖。
為充分瞭解本創作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創作做一詳細說明,說明如後:請參照圖1至圖4,圖1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100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圖2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100之第一實施例組合後的側視圖,圖2B係圖2A沿A-A線的剖面圖,圖3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100之第一實施例組合後的俯視圖,圖3B係圖3A沿B-B線的剖面圖,圖4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100之第 一實施例連接至一第一物體1000及一第二物體2000的部分剖面圖。如圖1至圖4所示,該轉動連接結構100包含一套筒10、一轉動元件20、一軸元件30、一彈性元件40及一連接元件50。
該套筒10包括一套筒本體11、一組接部12及一第一擋止部13,該組接部12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的底部,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1000,該第一擋止部13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的頂部。
該轉動元件20包括一轉動元件本體21、一第一棘齒部22及一限位部23,該第一棘齒部22設置於該轉動元件本體21的頂部,於本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20設置於該套筒10的內部,該限位部23設置於該轉動元件本體21的頂部,該限位部23為一擋止面,該擋止面與該套筒10相互擋止,以使該套筒10與該轉動元件20彼此限位。
該軸元件30包括一穿設部31及一第二擋止部32,該穿設部31活動穿設於該套筒10、該轉動元件20及該彈性元件40,且該穿設部31的頂部固定於該連接元件50,該第二擋止部32設置於該穿設部31的底部,該第二擋止部32連動於該穿設部31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13,以使該套筒10與該軸元件30彼此限位。
該彈性元件40設置於該第一物體1000與該第二物體2000之間,用於使該第二物體2000活動限位於該第一物體1000,於本實施例中,該彈性元件40位於該轉動元件20與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之間,該彈性元件40的一端抵頂於該轉動元件20的底部,該彈性元件40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
該連接元件50包括一連接元件本體51、一連接部52、一固定部53及一第二棘齒部54,該連接部52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51,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2000,該固定部53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51的內側,用於使該穿設部31的頂部固定於該連接元件50。
該第二棘齒部54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51的底部,該第二棘齒部54對應於該第一棘齒部22,更具體來說,該第二棘齒部54的大小、形狀及位置可分別對應於該第一棘齒部22的大小、形狀及位置,據此,該第二棘齒部54可嚙合於該第一棘齒部22。
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棘齒部22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一凸塊,各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直立面及一斜面,各該第一凸塊的直立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一凸塊的斜面;該第二棘齒部54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二凸塊,各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直立面及一斜面,各該第二凸塊的直立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二凸塊的斜面。
以下,說明該轉動連接結構100的組裝方式:(1)將該轉動元件20從該套筒10的底部放入,並使該轉動元件20的限位部23與該套筒10的第一擋止部13相互擋止;(2)將該彈性元件40從該套筒10的底部放入;(3)將該軸元件30從該套筒10的底部放入,並使該軸元件30的穿設部31依序穿設該套筒10、該彈性元件40及該轉動元件20;及(4)將該連接元件50的固定部53固定於該軸元件30的穿設部31,並使該連接元件50的第二棘齒部54嚙合於該轉動元件20的第一棘齒部22。
接著,如圖4所示,經組裝完成後,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100可與分別該第一物體1000及該第二物體2000連接,該第一物體1000組接至該套筒10 的組接部12,使該第一物體1000固定於該套筒10,該第二物體2000連接於該連接元件50的連接部52,使該連接元件50連動於該第二物體2000。
接著,請參照圖5A至圖5C,圖5A至圖5C係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100之第一實施例的轉動元件20與該連接元件50配合作動的示意圖。
如圖5A所示,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該轉動元件20的第一棘齒部22大致為不動,該連接元件50之第二棘齒部54沿N11方向(實線)移動,因此該第二棘齒部54沿N11方向逐漸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
應注意的是,在圖5A中,由於該第一棘齒部22的直立面與該第二棘齒部54的直立面接觸,因此該第二棘齒部54很難沿F1方向(虛線)移動,亦即,藉由該第一棘齒部22的直立面及該第二棘齒部54的直立面,可達到限制該第二物體2000被反向(即圖5A中往左的方向)移動的功效。
接著,如圖5B所示,在該第二棘齒部54已經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後,該連接元件50被該第二物體2000帶動而沿N12方向(實線)水平移動,使每個第二凸塊都朝後一個第二凸塊脫離前的位置前進(或稱為遞補)。
應注意的是,在圖5B中,該第二棘齒部54無法沿F2方向(虛線)垂直移動,從而無法繼續遠離該第一棘齒部22,該第二棘齒部54無法沿F2方向移動的原因之後再詳細說明。
接著,如圖5C所示,當每個第二凸塊抵達後一個第二凸塊脫離前的位置時,該第二棘齒部54可沿N13方向(實線)移動,從而使第一棘齒部22與該第二棘齒部54重新嚙合,該第二棘齒部54可沿N13方向移動的原因之後再詳細說明。
此外,於圖5A至圖5C中,為了簡潔的目的,該第二棘齒部54僅以三個第二凸塊來繪示,但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的是,該第二棘齒部54可為六個第二凸塊、八個第二凸塊或其他數量的第二凸塊,該第一棘齒部22可為數量相同或數量對應的第一凸塊。
再者,該等第二凸塊的排列方式可為環狀排列(例如圖1所示),該等第一凸塊的排列方式亦可為環狀排列(例如圖1所示),因此該等第二凸塊可相對於該等第一凸塊以順時鐘方向或逆時鐘方向旋轉,從而可循環執行圖5A至圖5C(即脫離-水平移動-重新嚙合的過程)。
接著,請參照圖6,並請一併參照圖4,圖6係該連接元件50已經脫離該轉動元件20後的部分剖面圖,作為對照,圖4係該連接元件50未脫離該轉動元件20的部分剖面圖。
比較圖4及圖6,可得知在該第二棘齒部54逐漸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的過程中,該第二物體2000帶動該連接元件50及該軸元件30向上移動,該第一物體1000、該套筒10及該轉動元件20的位置基本上不動,因此,設置於該轉動元件20與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之間的彈性元件40將會逐漸被向上壓縮而產生一作用力。
該作用力的大小會隨著該彈性元件40被向上壓縮的程度增加而增加,當該第二棘齒部54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後(如圖5B所示),該作用力可大於或等於該第二物體2000在垂直方向的移動(扳動)力,以限制該第二物體2000之移動,並可使該第二棘齒部54不會沿F2方向偏移,從而能夠使該第二棘齒部54不繼續遠離該第一棘齒部22,且較佳地能夠使該第二棘齒部54緊貼著第一棘齒部22移動。
此外,當每個第二凸塊抵達後一個第二凸塊脫離前的位置時(如圖5C所示),該第二棘齒部54受重力影響而向下移動,此外,該作用力被釋放而施加於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使該軸元件30帶動該連接元件50及該第二物體2000向下移動,以輔助該第二棘齒部54向下移動,因此,藉由重力的影響,以及該作用力的輔助,可使該第二棘齒部54向下移動,從而使第一棘齒部22與該第二棘齒部54重新嚙合。
再者,由於該彈性元件40設置於該轉動元件20與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之間,當該彈性元件40被向上壓縮時,可向上壓迫該轉動元件20,使該轉動元件20更緊密地卡固於該套筒10,從而使該轉動元件20更不易移位。
接著,請參照圖7及圖8,圖7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200之第二實施例的分解圖,圖8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200之第二實施例連接至該第一物體1000及該第二物體2000的部分剖面圖,如圖7及圖8所示,該轉動連接結構200的元件與該轉動連接結構100的元件大致相同,其中,該轉動元件20與該套筒10係為一體成形,該第一棘齒部22設置於該轉動元件20的頂部,藉此,當該第二棘齒部54循環執行圖5A至圖5C(即脫離-水平移動-重新嚙合的過程)時,該第一棘齒部22藉由與該套筒10一體成形所產生的固定力,更能夠輕易地保持不動。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該彈性元件40位於該套筒10的內部,且位於該套筒10的頂部與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之間,該彈性元件40的一端抵頂於該套筒10的底部,該彈性元件40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使該第二物體2000活動限位於該第一物體1000。
應注意的是,由於在本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20與該套筒10係為一體成形,無須藉由該轉動元件20之限位部23配合於該套筒10之第一擋止部13 來達到該轉動元件20與該套筒10之彼此限位,是故該轉動元件20之限位部23已無需繪示於圖7及圖8中。
接著,請參照圖9及圖10,圖9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300之第三實施例的分解圖,圖10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300之第三實施例連接至該第一物體1000及該第二物體2000的部分剖面圖,如圖9及圖10所示,該轉動連接結構300的元件與該轉動連接結構200的元件大致相同,其中,該彈性元件40位於該第一物體1000與該第二物體2000之間,該彈性元件40的一端抵頂於該第一物體1000,該彈性元件40的另一端抵頂於該第二物體2000,使該第二物體2000活動限位於該第一物體1000。
於此實施例中,在該第二棘齒部54逐漸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的過程中,該彈性元件40將會逐漸被拉伸(而不是如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會逐漸被壓縮),以產生該作用力,在該作用力被釋放後,該彈性元件40逐漸回復。
應注意的是,由於在本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20與該套筒10係為一體成形,無須藉由該轉動元件20之限位部23配合於該套筒10之第一擋止部13來達到該轉動元件20與該套筒10之彼此限位,是故該轉動元件20之限位部23已無需繪示於圖9及圖10中。
接著,請參照圖11及圖14,圖11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400之第四實施例的分解圖,圖12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400之第四實施例組合後的側視圖,圖12B係圖12A沿C-C線的剖面圖,圖13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400之第四實施例組合後的俯視圖,圖13B係圖13A沿D-D線的剖面圖,圖14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400之第四實施例連接至該第一物體1000及該第二物體2000的部分剖面圖。
如圖11及圖14所示,該轉動連接結構400的元件與該轉動連接結構100的元件大致相同,其中,該套筒10與該軸元件30係為一體成形,該軸元件30包括一卡固部33,該轉動元件20之限位部23對應於該卡固部33,以使該轉動元件20無法相對於該軸元件30的穿設部水平轉動,僅能沿著該軸元件30的穿設部31垂直移動,該轉動連接結構400更包括一鎖固體60,該軸元件30之穿設部31固定於該鎖固體60,該鎖固體設置於該連接元件50的一鎖固槽55,以使該連接元件50活動固定於該鎖固體60且可相對於該鎖固體60轉動。
此外,該轉動連接結構400可包含一緩衝體70,設置於該連接元件50與該套筒10之間,該緩衝體70具有以下功能:(1)讓該連接元件50及該套筒10不易相對移動及(2)當該連接元件50相對於該鎖固體60轉動時,該緩衝體70可緩衝該連接元件50,使該第二物體2000需被施以較大力量才能開始被移動。
應注意的是,由於在本實施例中,該套筒10與該軸元件30係為一體成形,無須藉由該套筒10之第一擋止部13及該軸元件30之該第二擋止部32來達到該套筒10與該軸元件30之彼此限位,是故該軸元件30之該第二擋止部32已無需繪示於圖11及圖14中,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該轉動元件20之限位部23可進一步包括該轉動元件20之外壁,且該套筒10之第一擋止部13可為該套筒10之內壁,藉由該轉動元件20之外壁配合於該套筒10之內壁,使該套筒10與該轉動元件20彼此限位。
接著,請參照圖15A至圖15C,圖15A至圖15C係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400之第四實施例的轉動元件20與該連接元件50配合作動的示意圖。
如圖15A所示,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該連接元件50連動於該第二物體2000,使該連接元件50之第二棘齒部54沿N21方向水平移動,進而使該轉動元件20的第一棘齒部22沿N22方向被垂直向下推動,因此該第一棘齒部22逐漸脫離該第二棘齒部54,從而使該連接元件50及該第二物體2000遠離該轉動元件20,但該鎖固體60、該軸元件30、該套筒10及該第一物體1000基本上不動。
應注意的是,在圖15A中,該第一棘齒部22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一凸塊,各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第一斜面S1及一第二斜面S2,各該凸塊的第二斜面S2面向於排列在後之凸塊的第一斜面S1;該第二棘齒部54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二凸塊,各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第一斜面S1及一第二斜面S2,各該凸塊的第二斜面S2面向於排列在後之凸塊的第一斜面S1,因此,該第二物體2000可被順向(即圖15A中往右的方向)或反向(即圖15A中往左的方向)移動。
接著,如圖15B所示,在該第二棘齒部54已經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後,該連接元件50被該第二物體2000帶動而繼續沿N21方向水平移動,使每個第二凸塊都朝後一個第二凸塊脫離前的位置前進(或稱為遞補)。
接著,如圖15C所示,當每個第二凸塊抵達後一個第二凸塊脫離前的位置時,該第一棘齒部22因該彈性元件40的作用力,使第一棘齒部22與該第二棘齒部54重新嚙合。
此外,於圖15A至圖15C中,為了簡潔的目的,該第二棘齒部54僅以三個第二凸塊來繪示,但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的是,該第二棘齒部54可為六個第二凸塊、八個第二凸塊或其他數量的第二凸塊,該第一棘齒部22可為數量相同或數量對應的第一凸塊。
再者,該等第二凸塊的排列方式可為環狀排列,該等第一凸塊的排列方式亦可為環狀排列,因此該等第二凸塊可相對於該等第一凸塊以順時鐘方向或逆時鐘方向旋轉,從而可循環執行圖15A至圖15C(即脫離-水平移動-重新嚙合的過程)。
接著,請參照圖16,並請一併參照圖14,圖16係該連接元件50已經脫離該轉動元件20後的部分剖面圖,作為對照,圖14係該連接元件50未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的部分剖面圖。
比較圖14及圖16,可得知在該第二棘齒部54逐漸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的過程中,雖然該第二物體2000帶動該連接元件50相對於該鎖固體60水平轉動(於圖14及圖16中,該連接元件50之「水平轉動」的方向對於該剖面而言係為出紙面或入紙面的方向),但該連接元件50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大致不變,反之,該轉動元件20因為無法隨之水平轉動,所以產生垂直方向的移動(即向下移動),因此,設置於該轉動元件20與該軸元件30的第二擋止部32之間的彈性元件40將會逐漸被壓縮而產生一作用力。
該作用力的大小會隨著該彈性元件40被壓縮的程度而增加,當該第二棘齒部54脫離該第一棘齒部22後(如圖15B所示),該作用力可大於或等於該轉動元件20在垂直方向位移的力,以限制該轉動元件20之移動,從而能夠使該第一棘齒部22不至於完全脫離該第二棘齒部54,且較佳地能夠使該第一棘齒部22緊貼著該第二棘齒部54移動。
此外,當每個第二凸塊抵達後一個第二凸塊脫離前的位置時(如圖15C所示),該作用力被釋放而施加於該轉動元件20,使該轉動元件20向上移動,以使第一棘齒部22與該第二棘齒部54重新嚙合。
接著,請參照圖17A至圖17C,圖17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500之第五實施例的分解圖,圖17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500之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圖,圖17C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500之第五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如圖17A至圖17C所示,該轉動連接結構500之第五實施例的套筒10、軸元件30及連接元件50與前述第一至第四實施例的轉動連接結構的套筒10、軸元件30及連接元件50大致對應(或相同),其中,該轉動連接結構500更包含一墊狀組件80。
該轉動連接結構500之套筒10包括該套筒本體11、該組接部12及該第一擋止部13,該組接部12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1000,該第一擋止部13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
該轉動連接結構500之墊狀組件80設置於該套筒10內,且接觸於該套筒本體11,該墊狀組件包括一第一彈性墊圈81、一固定墊圈82及一第二彈性墊圈83,該第一彈性墊圈81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內,且該第一彈性墊圈81之底面接觸於該套筒本體11,該固定墊圈82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內,且該固定墊圈82之底面接觸於該第一彈性墊圈81之頂面,該第二彈性墊圈83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內,且該第二彈性墊圈83之底面接觸於該固定墊圈82之頂面。
該轉動連接結構500之軸元件30包括該穿設部31及該第二擋止部32,該穿設部31活動穿設於該墊狀組件80及該套筒10;該第二擋止部32設置於該穿設部31的底部,該第二擋止部32連動於該穿設部31,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13,以使該套筒10與該軸元件30彼此限位。
該轉動連接結構500之連接元件50包括該連接元件本體51、該連接部52及該固定部53,但不具有該第一棘輪部54,該連接元件本體51接觸於該 墊狀組件80;該連接部52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51,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2000;該固定部53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51,用於使該軸元件30的頂部活動固定於該連接元件50。
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該第二物體2000帶動該連接元件50、該軸元件30及該墊狀組件80,使得該連接元件50、該軸元件30及該墊狀組件80相對於該套筒10旋轉,於旋轉時,該墊狀組件80摩擦於該套筒10及該連接元件50,以產生一摩擦力,該摩擦力用於阻止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亦即,該摩擦力可給予移動該第二物體2000的使用者(或機械)阻力,以提高該第二物體2000開始移動及持續移動的難度。
更具體的說,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該第一彈性墊圈81摩擦於該套筒10且該第二彈性墊圈83摩擦於該連接元件50,以產生該摩擦力。
較佳地,該固定墊圈82為波浪形狀的金屬墊圈(不可壓縮),該第一彈性墊圈81及該第二彈性墊圈83為中空圓柱狀的塑膠墊圈(可壓縮),藉由此結構,該固定墊圈82、該第一彈性墊圈81及該第二彈性墊圈83於旋轉時可產生較大的摩擦力。
替代地,該固定墊圈82為波浪形狀的塑膠墊圈(可壓縮),該第一彈性墊圈81及該第二彈性墊圈83為中空圓柱狀的金屬墊圈(不可壓縮),藉由此結構,該固定墊圈82、該第一彈性墊圈81及該第二彈性墊圈83於旋轉時可產生較大的摩擦力。
接著,請參照圖18A至圖18C,圖18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600之第六實施例的分解圖,圖18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600之第六實施例的立體圖,圖18C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600之第六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如圖18A至圖18C所示,該轉動連接結構600之第六實施例的套筒10、軸元件30及連接元件50與前述第一至第五實施例的轉動連接結構的套筒10、軸元件30及連接元件50大致對應(或相同),其中,該轉動連接結構600之套筒10更包括一第一組裝部14,該轉動連接結構600之軸元件30更包括一第二組裝部34。
該轉動連接結構600之套筒10包括該套筒本體11、該組接部12、該第一擋止部13及該第一組裝部14,該組接部12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1000,該第一擋止部13設置於該套筒本體11,該第一組裝部14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的內表面。
該轉動連接結構500之軸元件30包括該穿設部31、該第二擋止部32及該第二組裝部34,該穿設部31活動穿設於該墊狀組件80及該套筒10;該第二擋止部32設置於該穿設部31的底部,該第二擋止部32連動於該穿設部31,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13,以使該套筒10與該軸元件30彼此限位;第二組裝部34設置於該穿設部31的外表面,該第一組裝部14的形狀配合於該第二組裝部34的形狀。
該轉動連接結構600之連接元件50包括該連接元件本體51、該連接部52及該固定部53,但不具有該第一棘輪部54,該連接元件本體51接觸於該墊狀組件80;該連接部52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51,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2000;該固定部53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51,用於使該軸元件30的頂部活動固定於該連接元件50。
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該第二物體2000帶動該連接元件50及該軸元件30,使得該連接元件50及該軸元件30相對於該套筒10旋轉,於旋轉 時,該套筒10之第一組裝部14摩擦於該軸元件30之第二組裝部34,以產生一摩擦力,該摩擦力用於阻止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亦即,該摩擦力可給予移動該第二物體2000的使用者(或機械)阻力,以提高該第二物體2000開始移動及持續移動的難度。
較佳地,該第一組裝部14與該第二組裝部34之螺紋配合部分M的長度係可調整的,例如在圖19A及圖19B中,該第一組裝部14與該第二組裝部34之螺紋配合部分M的長度不同(圖19A的螺紋配合部分M較長),因此,當該第二物體2000以相同力道被移動時,圖19A之第一組裝部14與第二組裝部34間產生的摩擦力將大於圖19B之第一組裝部14與第二組裝部34間產生的摩擦力,據此,該轉動連接結構600產生的摩擦力大小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來調整。
此外,該轉動連接結構600之套筒10可活動組接於該連接元件50,以使整體結構更加穩定(尤其是當該第二物體2000被移動時)。
接著,請參照圖20A至圖20C,圖20A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700之第七實施例的分解圖,圖20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700之第七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0C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700之第七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如圖20A至圖20C所示,該轉動連接結構700的元件與該轉動連接結構600的元件大致相同,其中,該轉動連接結構700之連接元件50更包括一凸出部56,該凸出部56凸設於該套筒本體11,當該第二物體2000與該轉動連接結構700組接時,該凸出部56可用於止擋該第二物體2000,以使該第二物體2000組接於該連接元件50的連接部52。
此外,該連接部52之外徑的形狀可不同於該組接部12之外徑的形狀,例如圖21所示,該連接部52之外徑的形狀可大致為橢圓,但該組接部12之 外徑的形狀可大致為圓形,據此,該第二物體2000之結合部分2100與該第一物體1000之結合部分1100可為不同形狀,例如圖21所示,該第二物體2000之結合部分2100可大致為橢圓,該第一物體1000之結合部分1100可大致為圓形。
再者,該第一組裝部14的表面較佳為螺紋形狀,但不限於此,該第一組裝部14可為柱體、凸體、凹體、弧面或曲面;該第二組裝部34的表面較佳為螺紋形狀,但亦不限於此,該第二組裝部34可為柱體、凸體、凹體、弧面或曲面。
接著,請參照圖22A至圖22B,係本創作轉動連接結構之第八實施例的剖面圖,其中,圖22A為組裝前的分解圖,圖22B為組裝後的示意圖,如圖22A所示,於組裝前,該套筒10之一被組裝部15的內徑為a,於組裝後,如圖22B,該套筒10之被組裝部15內徑變成b,因此該被組裝部15具有擴大尺寸或限縮尺寸的效果。
接著,如圖23所示,本創作之轉動連接結構可設置於一載體3000,該載體3000可為料帶或料盤,該載體3000可具有蓋體3100。
於上述所有實施例中,該組接部12可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一物體1000,以與該第一物體1000連接。
於上述所有實施例中,該連接部52可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二物體2000,以與該第二物體2000連接。
綜上所述,於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中,該轉動連接結構藉由該轉動元件與該連接元件配合作動,以達到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的功效;此外,於第五實施例中,轉動連接結構藉由該墊狀組件摩擦於該連接元件及該套筒產生之摩擦力,達到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的功效;再者,於第六至第八實施例中, 該轉動連接結構藉由該第一組裝部及該第二組裝部間產生的摩擦力,達到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的功效。
本創作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該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創作,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創作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該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創作之範疇內。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套筒
11‧‧‧套筒本體
12‧‧‧組接部
13‧‧‧第一擋止部
20‧‧‧轉動元件
21‧‧‧轉動元件本體
22‧‧‧第一棘齒部
23‧‧‧限位部
30‧‧‧軸元件
31‧‧‧穿設部
32‧‧‧第二擋止部
40‧‧‧彈性元件
50‧‧‧連接元件
51‧‧‧連接元件本體
52‧‧‧連接部
53‧‧‧固定部
54‧‧‧第二棘齒部
100‧‧‧轉動連接結構

Claims (54)

  1. 一種轉動連接結構,用於連接至一第一物體及一第二物體,該轉動連接結構包含:一套筒,包括:一套筒本體;一組接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及一第一擋止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一轉動元件;一軸元件,包括:一穿設部,活動穿設於該轉動元件及該套筒;及一第二擋止部,設置於該穿設部,該第二擋止部連動於該穿設部,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以使該套筒與該軸元件彼此限位;一彈性元件,設置於該第一物體與該第二物體之間,用於使該第二物體活動限位於該第一物體;以及一連接元件,包括:一連接元件本體;一連接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及一固定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使該軸元件活動固定於該連接元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轉動元件包括一轉動元件本體、一第一棘齒部及一限位部,該第一棘齒部設置於該轉動元件本體,該限位部設置於該轉動元件本體,該限位部用於使該套筒與該轉動元件彼此限位。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連接元件包括一第二棘齒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該第二棘齒部對應於該第一棘齒部,以使該轉動元件與該連接元件配合作動,從而限制該第二物體之移動。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轉動元件之第一棘齒部脫離該連接元件之第二棘齒部,且該彈性元件產生一作用力,該作用力用於使該轉動元件之第一棘齒部重新嚙合於該連接元件之第二棘齒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轉動元件之限位部為一擋止面,該擋止面與該套筒相互配合,以使該套筒與該轉動元件彼此限位。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轉動元件設置於該套筒的內部。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轉動元件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轉動元件,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更包含一緩衝體,設置於該連接元件與該套筒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轉動元件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轉動元件,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10. 如請求項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底部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套筒,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11. 如請求項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外部,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第二物體,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第一物體。
  12. 如請求項4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轉動元件與該套筒係為一體成形。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底部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套筒,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外部,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第二物體,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第一物體。
  1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更包括一鎖固體,該連接元件包括一鎖固槽,該鎖固槽設置於該連接元件,該軸元件之穿設部固定於該鎖固體,該套筒與該軸元件係為一體成形,該軸元件包括一卡固部,該轉動元件之限位部對應於該卡固部,以使該轉動元件活動固定於該軸元件。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轉動元件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轉動元件,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更包含一緩衝體,設置於該連接元件與該套筒之間。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位於該套筒的內部,且該彈性元件位於該轉動元件與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之間,該彈性元件的一端抵頂於該轉動元件,該彈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頂於該軸元件的第二擋止部。
  19. 如請求項3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一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一凸塊,各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直立面及一斜面,各該第一凸塊的直立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一凸塊的斜面,該第二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二凸塊,各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直立面及一斜面,各該第二凸塊的直立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二凸塊的斜面。
  20. 如請求項3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一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一凸塊,各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各該第一凸塊的第二斜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一凸塊的第一斜面,該第二棘齒部為依序排列的複數第二凸塊,各該第二凸塊具有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各該第二凸塊的第二斜面面向於排列在後之第二凸塊的第一斜面。
  21.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套筒與該第一物體係為一體成形。
  22.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組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一物體,以與該第一物體連接。
  23.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連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二物體,以與該第二物體連接。
  24. 一種轉動連接結構,用於連接至一第一物體及一第二物體,該轉動連接結構包含:一套筒,包括:一套筒本體;一組接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及一第一擋止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 一墊狀組件,設置於該套筒內,且接觸於該套筒本體;一軸元件,包括:一穿設部,活動穿設於該墊狀組件及該套筒;及一第二擋止部,設置於該穿設部的底部,該第二擋止部連動於該穿設部,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以使該套筒與該軸元件彼此限位;以及一連接元件,包括:一連接元件本體,接觸於該墊狀組件;一連接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及一固定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使該軸元件的頂部活動固定於該連接元件。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墊狀組件摩擦於該套筒及該連接元件,以產生一摩擦力,該摩擦力用於阻止該第二物體被移動。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墊狀組件包括:一第一彈性墊圈,設置於該套筒本體內,且該第一彈性墊圈之底面接觸於該套筒本體;一固定墊圈,設置於該套筒本體內,且該固定墊圈之底面接觸於該第一彈性墊圈之頂面;及一第二彈性墊圈,設置於該套筒本體內,且該第二彈性墊圈之底面接觸於該固定墊圈之頂面; 其中,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第一彈性墊圈摩擦於該套筒且該第二彈性墊圈摩擦於該連接元件,以產生該摩擦力。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一彈性墊圈或該固定墊圈或該第二彈性墊圈為波浪形狀或弧狀或平片狀或凸部或凹部或螺旋狀的金屬墊圈或塑膠墊圈。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一彈性墊圈為塑膠墊圈。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二彈性墊圈為塑膠墊圈。
  30. 如請求項26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固定墊圈為波浪形狀的塑膠墊圈。
  31. 如請求項30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一彈性墊圈為金屬墊圈。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二彈性墊圈為金屬墊圈。
  33. 一種轉動連接結構,用於連接至一第一物體及一第二物體,該轉動連接結構包含:一套筒,包括:一套筒本體;一組接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用於組接至該第一物體;及一第一擋止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以及 一連接元件,包括:一連接元件本體;及一連接部,設置於該連接元件本體,用於連接至該第二物體。
  34. 如請求項33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套筒包括一第一組裝部,設置於該套筒本體的內表面。
  35. 如請求項34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轉動連接結構更包含一軸元件,該軸元件包括一穿設部、一第二擋止部及一第二組裝部,該穿設部活動穿設於該套筒,該第二擋止部設置於該穿設部,該第二擋止部連動於該穿設部,且配合於該第一擋止部,以使該套筒與該軸元件彼此限位,該第二組裝部設置於該穿設部的外表面,該第一組裝部與該第二組裝部相互組裝。
  36. 如請求項3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當該第二物體被移動時,該套筒之第一組裝部摩擦於該軸元件之第二組裝部,以產生一摩擦力,該摩擦力用於阻止該第二物體被移動。
  37. 如請求項36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摩擦力的大小取決於該第一組裝部與該第二組裝部之配合部分的長度,且該第一組裝部與該第二組裝部之配合部分的長度係為可調整的。
  38. 如請求項37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配合部分包含螺紋配合部分。
  39. 如請求項38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套筒係活動組接於該連接元件。
  40. 如請求項38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連接元件更包括一凸出部,該凸出部凸設於該套筒本體。
  41. 如請求項40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二物體係藉由該凸出部之止擋而組接於該連接部。
  42. 如請求項41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連接部之外徑的形狀不同於該組接部之外徑的形狀。
  43. 如請求項34至42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一組裝部為螺紋、柱體、凸體、凹體、弧面或曲面。
  44. 如請求項35至42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第二組裝部為螺紋、柱體、凸體、凹體、弧面或曲面。
  45. 如請求項24至42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轉動連接結構設置於一載體。
  46. 如請求項4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載體為料帶或料盤。
  47. 如請求項4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載體具有蓋體。
  48. 如請求項24至42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轉動連接結構轉動產生的扭力為0.001公斤至500公斤。
  49. 如請求項35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套筒包括一被限位部,該套筒藉由該被限位部與該連接元件或該軸元件相互組裝。
  50. 如請求項49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被限位部為槽部、凹部、孔部或缺口部。
  51. 如請求項49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被限位部被該連接元件或該軸元件限位的限縮或擴大的尺寸為0.001mm至5mm。
  52. 如請求項24至42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組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一物體,以與該第一物體連接。
  53. 如請求項24至42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連接部為槽部或卡料部,用以卡住或抵擋或干涉該第二物體,以與該第二物體連接。
  54. 如請求項25~32、36~42中任一項所述之轉動連接結構,其中該摩擦力為0.1克至1000公斤。
TW105214247U 2016-09-14 2016-09-14 轉動連接結構 TWM5357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4247U TWM535765U (zh) 2016-09-14 2016-09-14 轉動連接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4247U TWM535765U (zh) 2016-09-14 2016-09-14 轉動連接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5765U true TWM535765U (zh) 2017-01-21

Family

ID=58400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4247U TWM535765U (zh) 2016-09-14 2016-09-14 轉動連接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57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43763A1 (en) * 2020-11-12 2022-05-12 Ting-Jui Wang Method of mounting connection element structure on targe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43763A1 (en) * 2020-11-12 2022-05-12 Ting-Jui Wang Method of mounting connection element structure on targe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4367B (zh) 二段式萬向工具
TWM459071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540024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WI444688B (zh) 傳動總成
CN107278247A (zh) 手持云台、拍摄设备及其连接座以及定位结构
TWM535765U (zh) 轉動連接結構
TW201400719A (zh) 伸縮型萬向連接器
WO2020220420A1 (zh) 离合装置、钻夹头、动力工具和钻夹头双向转动的方法
TW201630513A (zh) 連接模組及應用其之系統
TW202120365A (zh) 扶手調整機構以及其兒童載具
TWM483149U (zh) 可單手操作及切換方向之棘輪扳手
CN107630920B (zh) 一种半自动转轴组件
TWM483148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484491U (zh) 棘輪扳手結構
KR101518434B1 (ko) 휴대폰 거치대
TWM473278U (zh) 工具之轉動固定裝置
TW202007877A (zh) 多節萬向工具
TWI527668B (zh) Universal joint with external disengagement device
TWM474603U (zh) 具外脫定位裝置之萬向接頭
TW201325825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I697370B (zh) 手柄裝置及鑽孔機
TWI680843B (zh) 拆卸工具
TW201343336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202009394A (zh) 二段式萬向工具
TW201328828A (zh) 管鉗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