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3999U - 充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充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3999U
TWM523999U TW105201402U TW105201402U TWM523999U TW M523999 U TWM523999 U TW M523999U TW 105201402 U TW105201402 U TW 105201402U TW 105201402 U TW105201402 U TW 105201402U TW M523999 U TWM523999 U TW M52399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posed
magnetic
magnetic component
electronic device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1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榮文
張博賢
吳宗學
Original Assignee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201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3999U/zh
Priority to CN201620116873.3U priority patent/CN205385317U/zh
Priority to US15/089,152 priority patent/US9853469B2/en
Publication of TWM5239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3999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充電系統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充電系統。更具體地來說,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具有磁性元件的充電系統。
目前習知的磁吸式充電系統通常會在充電裝置和電子裝置中配置數量相同且相互對接的磁鐵。舉例而言,充電裝置(例如行動電源)可包含一個磁鐵,而電子裝置上亦可包含一個對應的磁鐵,兩者互相吸引時即可連接,在需要較大的磁性吸引力時可在兩者上增加同樣數量且對接的磁鐵。
然而,電子裝置逐漸趨向小型化(例如智慧型手錶、智慧型戒指),其內部的空間減少,不利於放置多個磁鐵,因此與充電裝置結合時可能因磁性吸引力不足而掉落。
為了解決上述習知之問題點,本創作提供一種充電系統,包括一充電裝置和一電子裝置。充電裝置包括一殼體、一金屬接頭、一與金屬接頭電性連接之供電源、一第一磁性元件、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其中金屬接頭和第一、第二磁性元件皆設置於殼體上。電子裝置包括一本體、一儲能元件、一與儲能元件電性連接之電性接點、以及一第三磁性元件,其中儲能元件、電性接點和第三磁性元件皆設置於本體上。第三 磁性元件具有第一面和相鄰於第一面之第二面,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電性接點接觸金屬接頭,第一面朝向第一磁性元件,且第二面朝向第二磁性元件。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前述本體具有一凹槽,且第一磁性元件凸出殼體之一表面,其中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至少部分第一磁性元件容置於凹槽中。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前述殼體具有一凹陷部,且第三磁性元件凸出本體之一側面,其中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至少部分第三磁性元件容置於凹陷部中。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第二磁性元件之中心軸與第一磁性元件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三磁性元件之中心軸與第一磁性元件之間的距離。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三磁性元件具有一既定長度,且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第二磁性元件之中心軸與第三磁性元件之中心軸之間的距離為既定長度的1/2至1/5。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第一磁性元件之S極朝向第三磁性元件之N極,且第二磁性元件之S極和第三磁性元件之N極朝向殼體之一表面。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第一磁性元件之N極朝向第三磁性元件之S極,且第二磁性元件之N極和第三磁性元件之S極朝向殼體之一表面。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第一磁性元件對齊第三磁性元件。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前述電子裝置更包括一薄膜,當電子裝置設置於充電裝置上時,薄膜位於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三磁性元件之間。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前述供電源為一充電電池或一外部電源。
100‧‧‧充電裝置
110‧‧‧殼體
111‧‧‧第一段部
111a‧‧‧容納部
111b‧‧‧底面
112‧‧‧第二段部
112a‧‧‧表面
113‧‧‧凹陷部
120‧‧‧第一磁性元件
130‧‧‧第二磁性元件
131‧‧‧頂面
140‧‧‧金屬接頭
150‧‧‧供電源
200‧‧‧電子裝置
210‧‧‧本體
211‧‧‧側面
211a‧‧‧凹槽
220‧‧‧軟性印刷電路板
230‧‧‧儲能元件
240‧‧‧感測器
250‧‧‧電性接點
260‧‧‧第三磁性元件
261‧‧‧第一面
262‧‧‧第二面
270‧‧‧薄膜
L‧‧‧長度(既定長度)
第1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充電系統示意圖。
第2A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充電裝置示意圖。
第2B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充電裝置剖視圖。
第3A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示意圖。
第3B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剖視圖。
第4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充電系統剖視圖。
第5圖係表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充電系統示意圖。
第6圖係表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充電系統示意圖。
以下說明本創作實施例之充電系統。然而,可輕易了解本創作實施例提供許多合適的創作概念而可實施於廣泛的各種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實施例僅僅用於說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創作,並非用以侷限本創作的範圍。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一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 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此特別定義。
首先請參閱第1圖,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充電系統包括一充電裝置100和一電子裝置200,其中電子裝置200以可拆卸之方式與充電裝置100連接,使充電裝置100可提供電力至電子裝置200中。前述電子裝置200例如為智慧型戒指(Smart Ring)、智慧型手錶(Smartwatch)、智慧型手環(Smart band)、或其他穿戴式智能設備(Wearable computer)。
如第2A、2B圖所示,充電裝置100主要包括一殼體110、一第一磁性元件120、一第二磁性元件130、至少一金屬接頭140、以及一供電源150,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20、第二磁性元件130、金屬接頭140和供電源150皆設置於殼體110上,且供電源150與金屬接頭140電性連接(未圖示)。
殼體110大致具有一L字形結構,並可劃分為一第一段部111和一第二段部112,兩者的長軸方向大致相互垂直。第一段部111具有一容納部111a和一底面111b,且前述第二磁性元件130設置於容納部111a中。於本實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130之頂面131對齊於前述底面111b,因此可形成一水平面,以利電子裝置200的設置。第一磁性元件120和金屬接頭140則設置於第二段部112中,並凸出於第二段部112之一表面112a,其中表面112a與前述水平面相鄰。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0位於充電裝置100的兩個金屬接頭140之間。
接著請參閱第3A、3B圖,前述電子裝置200主要包 括一本體210、一軟性印刷電路板220、一儲能元件230、一感測器240、至少一電性接點250、一第三磁性元件260、以及一薄膜270。軟性印刷電路板220設置於本體210內且大致呈環狀,並與前述儲能元件230、感測器240及電性接點250電性連接。儲能元件230和感測器240同樣設置於本體210內,其中儲能元件230例如為一充電電池,而感測器240則可包括重力感測器、動作感測器、心律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或者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模組(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odule),用以偵測使用者的動作、心跳速度、位置或周遭環境等訊號,以方便使用者在運動或日常生活中記錄相關的生理及環境資訊。
電性接點250顯露於本體210之一側面211,且一凹槽211a形成於兩個電性接點250之間。第三磁性元件260設置於本體210內,其位置對應於前述凹槽211a。此外,前述薄膜270則設置於第三磁性元件260和凹槽211a之間。於本實施例中,軟性印刷電路板220係位於感測器240和第三磁性元件260之間,以避免第三磁性元件260對於感測器240的量測產生干擾。
請參閱第4圖,當電子裝置200設置於充電裝置100上時,第三磁性元件260的第一面261朝向第一磁性元件120,故第一磁性元件120和第三磁性元件260之間的磁性吸引力可使電子裝置200向右緊靠於殼體110之表面112a。而第三磁性元件260的第二面262則朝向第二磁性元件130,因此第二磁性元件130和第三磁性元件260之間的磁性吸引力可使電子裝置200向下緊靠於前述水平面。如此一來,電子裝置200可穩固地與充電裝置100結合。
再者,當電子裝置200設置於充電裝置100上時,第一磁性元件120係對齊於第三磁性元件260,第一磁性元件120凸出於表面112a之部分恰容置於本體210之凹槽211a內,且薄膜270位於第一磁性元件120和第三磁性元件260之間。藉此,可減少第一磁性元件120和第三磁性元件260之間的阻隔,並增強充電裝置100和電子裝置200之間的定位。
於本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200設置於充電裝置100上時,第二磁性元件130並未對齊第一磁性元件120。具體來說,第二磁性元件130之中心軸與第一磁性元件120之間的距離係小於第三磁性元件260之中心軸與第一磁性元件120之間的距離。因此,第二磁性元件130和第三磁性元件260之間的磁性吸引力亦會使電子裝置200向右靠緊,使充電裝置100和電子裝置200之間的結合更為緊密。
前述第二磁性元件130之中心軸與第三磁性元件260之中心軸之間的距離例如為第三磁性元件260之長度L(既定長度)的1/2至1/5(較佳為1/3.5至1/4)。
於本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200設置於充電裝置100上時,第三磁性元件260之N極係朝向第一磁性元件120之S極,且第三磁性元件260之N極和第二磁性元件130之S極係朝向殼體110之前述表面112a。於一些實施例中,當電子裝置200設置於充電裝置100上時,第三磁性元件260之S極係朝向第一磁性元件120之N極,且第三磁性元件260之S極和第二磁性元件130之N極係朝向殼體110之前述表面112a。
需特別說明的是,當電子裝置200設置於充電裝置 100上時,充電裝置100的金屬接頭140係接觸電子裝置200的電性接點250(未圖示),因此供電源150可依序經由金屬接頭140、電性接點250、以及軟性印刷電路板220將電力供給至儲能元件230,並將電力儲存於其中。
前述實施例中,充電裝置100的供電源150為設置於殼體110內之一充電電池。然而,如第5圖所示,於一些實施例中,供電源150亦可為一外部電源。
請參閱第6圖,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三磁性元件260凸出於本體210之側面211,且充電裝置100之殼體110具有一凹陷部113。當電子裝置200設置於充電裝置100上時,第三磁性元件260凸出於側面211之部分容置於凹陷部113中,以利充電裝置100和電子裝置200之間的定位。
綜上所述,本創作提供一種充電系統,藉由充電裝置100中的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20、130以及電子裝置200中的第三磁性元件260的配置和搭配,可使電子裝置200穩固地與充電裝置100結合。再者,由於電子裝置200和充電裝置100之間是利用磁性吸引力相互結合,因此使用者不需施予多大的外力即可將兩者分離,使用上十分便利。
雖然本創作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創作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 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創作使用。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除此之外,每個申請專利範圍建構成一獨立的實施例,且各種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之組合皆介於本創作之範圍內。
100‧‧‧充電裝置
110‧‧‧殼體
112a‧‧‧表面
120‧‧‧第一磁性元件
130‧‧‧第二磁性元件
150‧‧‧供電源
200‧‧‧電子裝置
210‧‧‧本體
211a‧‧‧凹槽
220‧‧‧軟性印刷電路板
230‧‧‧儲能元件
240‧‧‧感測器
260‧‧‧第三磁性元件
261‧‧‧第一面
262‧‧‧第二面
270‧‧‧薄膜
L‧‧‧長度(既定長度)

Claims (10)

  1. 一種充電系統,包括:一充電裝置,包括:一殼體;一金屬接頭,設置於該殼體上;一供電源,電性連接該金屬接頭;一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該殼體上;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設置於該殼體上;以及一電子裝置,以可拆卸之方式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包括:一本體;一儲能元件,設置於該本體上;一電性接點,設置於該本體上並電性連接該儲能元件;以及一第三磁性元件,設置於該本體上,並具有一第一面和一第二面,該第一面與該第二面相鄰,其中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該電性接點接觸該金屬接頭,該第一面朝向該第一磁性元件,且該第二面朝向該第二磁性元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該本體具有一凹槽,且該第一磁性元件凸出該殼體之一表面,其中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至少部分該第一磁性元件容置於該凹槽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該殼體具有 一凹陷部,且該第三磁性元件凸出該本體之一側面,其中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至少部分該第三磁性元件容置於該凹陷部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該第二磁性元件之中心軸與該第一磁性元件之間的距離小於該第三磁性元件之中心軸與該第一磁性元件之間的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該第三磁性元件具有一既定長度,且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該第二磁性元件之中心軸與該第三磁性元件之中心軸之間的距離為該既定長度的1/2至1/5。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該第一磁性元件之S極朝向該第三磁性元件之N極,且該第二磁性元件之S極和該第三磁性元件之N極朝向該殼體之一表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該第一磁性元件之N極朝向該第三磁性元件之S極,且該第二磁性元件之N極和該第三磁性元件之S極朝向該殼體之一表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該第一磁性元件對齊該第三磁性元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該電子裝置更包括一薄膜,當該電子裝置設置於該充電裝置上時, 該薄膜位於該第一磁性元件和該第三磁性元件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充電系統,其中該供電源為一充電電池或一外部電源。
TW105201402U 2016-01-29 2016-01-29 充電系統 TWM5239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02U TWM523999U (zh) 2016-01-29 2016-01-29 充電系統
CN201620116873.3U CN205385317U (zh) 2016-01-29 2016-02-05 充电系统
US15/089,152 US9853469B2 (en) 2016-01-29 2016-04-01 Charging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02U TWM523999U (zh) 2016-01-29 2016-01-29 充電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3999U true TWM523999U (zh) 2016-06-11

Family

ID=56350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1402U TWM523999U (zh) 2016-01-29 2016-01-29 充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53469B2 (zh)
CN (1) CN205385317U (zh)
TW (1) TWM52399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128516C (en) 2019-02-14 2024-03-12 Cyclopure, Inc. Charge-bearing cyclodextrin polymeric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US11001645B2 (en) * 2019-02-14 2021-05-11 Cyclopure, Inc. Charge-bearing cyclodextrin polymeric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84595B2 (en) * 2008-09-27 2015-11-10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 lossy environments
US8497601B2 (en) * 2008-09-27 2013-07-30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converters
US20160105047A1 (en) * 2014-10-10 2016-04-14 Aibc International, Llc Mobile device mounting and charging system
US9882413B2 (en) * 2014-12-12 2018-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Wearable device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53469B2 (en) 2017-12-26
CN205385317U (zh) 2016-07-13
US20170222458A1 (en)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1795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oveable contacts at an exterior surface
EP3687264B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waterproof structure
US8419268B2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6463852B (zh) 数据和电能连接器
TWI694758B (zh) 電子裝置
KR20160059270A (ko) 전기 커넥터 장치
KR20150047780A (ko) 전기 커넥터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TWM501006U (zh) 電子產品及其導線組
TWM522387U (zh) 穿戴式電子裝置
US9947491B1 (en) Magnetic sensor alignment with breakaway
US20150222142A1 (en) Contactless Charging Device
TW201205213A (en) Wrist watch
TWM523999U (zh) 充電系統
KR20160138666A (ko) 전자 장치
TWM481432U (zh) 搭載有行動電源的穿戴式電子裝置
KR20190082475A (ko) 탄성을 가지는 커넥터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바일 장치
KR20200060011A (ko) 안테나 구조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226494B2 (en) Wearable devic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agnetic attraction
US20170201819A1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530242B (zh) 電子裝置及其電子零件
TWM527980U (zh) 多功能智慧型錶帶結構
TWM506387U (zh) 電連接器總成
CN213426241U (zh) 一种手机壳和包括该手机壳的手机
TWI478455B (zh) 一種電子裝置
US20180263136A1 (en) Flexible or rotatable connectors in electronic de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