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2755U - 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 Google Patents
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22755U TWM522755U TW104213395U TW104213395U TWM522755U TW M522755 U TWM522755 U TW M522755U TW 104213395 U TW104213395 U TW 104213395U TW 104213395 U TW104213395 U TW 104213395U TW M522755 U TWM522755 U TW M52275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eight
- handle
- end portion
- skipping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模擬跳繩運動器材,特別是指一種用於做模擬跳繩運動,可讓使用者的上焦與中焦的氣血循環對流,並可讓中焦與下焦的氣血循環對流,另外還具有易操作、易攜帶等特性的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跳繩是一種發展很久的運動,國際間常有各種相關的比賽,其運動效果極佳,茲舉例說明如下。認真的運動員常會嚴格練習跳繩,因為跳繩可以鍛鍊體力、持久力、專注力及耐心。此外,跳繩還具有例如所需配備簡單、所需場地小及可單人進行運動等優點。另外,人們認為跳繩也是一種健美運動,對協調性、姿態等都有相當大的幫助,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再者,跳繩運動對人的心肺系統等各種臟器有很大的好處,能促進血液循環。此外,一般人跳繩半小時約可消耗四百卡的熱量,因此,跳繩對於許多人關注的減肥課題亦有相當大的助益。
一般的跳繩係由二握柄及一連設於二握柄間的繩體所組成,使用者藉由雙手握持握柄來轉動繩體,並以跳躍動作讓繩體從使用者的下方通過,進而達到運動效果。
然而,前述的跳繩運動雖然看似簡單,但是
依然有人會被繩體絆到,不但會造成困擾,而且可能會有跌倒受傷的情況發生。另外,簡單但一定要跳起的跳繩運動,對於跳不動的人而言,是一種不能做的運動,非常可惜。
專利文獻1:中華民國專利第195807號。專利文獻1提供一種離心錘訓練器,其大致由一L型條桿、一設於L型條桿前段的重力錘、一設於L型條桿後段的握把、一設於握把上的護環及一設於L型條桿後端部的底套塊所組成;使用者可藉由轉動重力錘來達到訓練手臂的功效。但是,專利文獻1的L型條桿與重力錘是非撓性的硬性連接,使用者必須沿著大致正圓路徑來轉動重力錘,否則就會有因偏心轉動造成的反作用力,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手部(特別是手腕)受傷。為此,專利文獻1在握把上設置一個以彈簧為主的緩衝結構,藉以克服偏心造成的扭力。但專利文獻1的緩衝結構具有結構複雜、效果有限,以及彈簧易產生噪音等問題存在。此外,專利文獻1的L型條桿不能收折,因此還有不易收藏、不易攜帶等缺失。
專利文獻2:中華民國專利第M355107號。專利文獻2提供一種手握式運動健身器,其大致由一控制把手、一設於控制把手前端部的組設件、一設於組設件上的被動件及設於被動件上的配重件所組成;使用者可藉由轉動配重件來達到運動健身的功效。但是,專利文獻2的組設件與被動件之間沒有緩衝結構,因此當使用者在轉動配重件時,會有組設件與被動件相互磨損的問題存在。
另外,專利文獻2的配重件可配合使用者的需求而調整位置,離控制把手越遠則所需之力量越大。但
是,當使用者將配重件設置在較靠近控制把手的位置時,被動件前段會亂甩,造成許多困擾。另外,專利文獻2的配重件是利用一螺設在配重件上的鎖設件來定位在被重件上。但是這樣的設計是靠鎖設件與被動件之間的摩擦力來定位配重件,若摩擦力太低,配重件恐有位移的問題,反之,若摩擦力太高,雖然可穩固的定位配重件,但是可能會有破壞被動件的問題產生。
專利文獻3:中華民國專利第M414251號。專利文獻3提供一種無繩跳繩裝置,其大致由一可蒐集轉動次數、熱量消耗、時間、速度的裝置本體、一樞接於裝置本體之旋轉組件、一固接於旋轉組件之繩體及一固設於繩體上的重錘體所組成;使用者可藉由裝置本體來得知轉動次數、熱量消耗、時間、速度等數據。但是,專利文獻3沒有可改變重錘體的重量的設計,因此只能做單一的訓練,不能循序漸進,若重錘體太重,則初學者難以使用,若重錘體太輕,則使用者容易習慣,且無法做進一步的訓練、鍛鍊。
專利文獻4:中華民國專利第M475979號。專利文獻4提供一種甩擺健身器結構,其大致由一以質地柔軟且具強韌性之軟膠質所一體成型的健身器本體,及一設置在健身器本體內部前端的配重件所組成;使用者可使配重件因離心力而具有一向外之延展旋擺力量,進而利用健身器本體之反作用力達到手臂運動之功效。另外,專利文獻4的配重件可能是一個鋼珠或由複數個鋼珠所構成,因此可調整配重件的重量。但是,如前所述,專利文獻4主要是靠健身器本體所採用的材質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來達
到手臂運動之功效,而使用者顯然不能任意改變健身器本體的材質,因此只能做單一的訓練,不能循序漸進,若健身器本體的材質太強韌,則初學者難以使用,若健身器本體的材質不夠強韌,則使用者容易習慣,且無法做進一步的訓練、鍛鍊。
創作人有鑑於此,乃苦思細索,積極研究,加以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研究之經驗,並經不斷試驗及改良,終於發展出本創作。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做模擬跳繩運動,可讓使用者的上焦與中焦的氣血循環對流,並可讓中焦與下焦的氣血循環對流,另外還具有易操作、易攜帶等特性的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本創作達成上述目的的結構包括:一握柄,供人手握持;及一連結元件,為條狀體,其後端部樞設於該握柄的前端部;以及一配重結構,設於該連結元件的前端部,其中設有若干可拆裝自如的第一配重元件。
較佳者,該配重結構包括:一第一殼體,具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一容置空間;及一第一蓋體,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該第一殼體的第一開口上;以及該若干第一配重元件,其係設於該配重結構的第一殼體的第一容置空間中;使用者可方便拆卸或加裝第一配重元件,或者是更換不同重量的第一配重元件,藉以改變配重結構的重量,進而達到改變運動強度的目的。
較佳者,該握柄包括:一第二殼體,具有一第二開口及一第二容置空間;及一第二蓋體,其可拆裝自
如的設於該第二殼體的第二開口上;以及若干第二配重元件,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該第二殼體的第二容置空間內;使用者可方便拆卸或加裝第二配重元件,或者是更換不同重量的第二配重元件,藉以改變握柄的重量。
較佳者,該第一配重元件與第二配重元件以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具有相同的外型;該第一配重元件為實心體;該第二配重元件為空心體;藉此結構,不但方便收藏、攜帶,並能方便隨時隨地改變配重結構、握柄的重量。
較佳者,該配重結構包括:一基座,設於該連結元件的前端部;以及該若干第一配重元件,其串接在該基座上;該若干第一配重元件之間係螺接或扣接在一起,或者是利用插銷連接在一起;藉此結構,不但方便收藏、攜帶,並能方便隨時隨地改變配重結構的重量。
較佳者,該握柄的後端部串接有若干第二配重元件;該若干第二配重元件之間係螺接或扣接在一起,或者是利用插銷連接在一起;藉此結構,不但方便收藏、攜帶,並能方便隨時隨地改變配重結構、握柄的重量。
較佳者,該握柄上設有一防護帶;藉以確保握柄不會完全脫離使用者的掌控。
較佳者,該握柄上設有一第一伸縮桿體;該第一伸縮桿體可向該握柄的後方延伸預定長度,藉以增加使用者與配重結構之間的距離,進而增加運動強度。
較佳者,該握柄上設有一第二伸縮桿體;該第二伸縮桿體可向該握柄的前方延伸預定長度;該連結元件的後端部樞設於該第二伸縮桿體的前端部;該第二伸縮
桿體可增加使用者與配重結構之間的距離,進而增加運動強度。
本創作為達到上述及其他目的,其所採取之技術手段、元件及其功效,茲採一較佳實施例配合圖示說明如下。
100‧‧‧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1‧‧‧握柄
11‧‧‧防護帶
12‧‧‧第一伸縮桿體
13‧‧‧第二伸縮桿體
14‧‧‧定位結構
141‧‧‧內傾斜部
142‧‧‧外傾斜部
2、2a‧‧‧連結元件
21a‧‧‧止擋部
3‧‧‧配重結構
31‧‧‧第一殼體
311‧‧‧第一開口
312‧‧‧第一容置空間
32‧‧‧第一蓋體
33‧‧‧第一配重元件
34‧‧‧彈簧
3a‧‧‧配重結構
31a‧‧‧基座
33a、33b、33c‧‧‧第一配重元件
4‧‧‧握柄
41‧‧‧第二殼體
411‧‧‧第二開口
412‧‧‧第二容置空間
42‧‧‧第二蓋體
43‧‧‧第二配重元件
44‧‧‧彈簧
4a‧‧‧握柄
43a、43b、43c‧‧‧第二配重元件
5、5a‧‧‧第一樞接結構
51‧‧‧保持元件
52‧‧‧軸承
521‧‧‧內環
522‧‧‧外環
523‧‧‧滾動體
53‧‧‧樞軸
531‧‧‧止擋
532‧‧‧溝槽
533‧‧‧銷
6‧‧‧第二樞接結構
61‧‧‧保持元件
62‧‧‧軸承
621‧‧‧內環
622‧‧‧外環
623‧‧‧滾動體
624‧‧‧凸出部
625‧‧‧溝槽
626‧‧‧銷
7‧‧‧第三樞接結構
71‧‧‧保持元件
72‧‧‧軸承
721‧‧‧內環
722‧‧‧外環
723‧‧‧滾動體
8‧‧‧第四樞接結構
81‧‧‧保持元件
82‧‧‧U型架體
821‧‧‧底部
822‧‧‧支架
823‧‧‧穿孔
83‧‧‧第一樞軸
84‧‧‧第二樞軸
85‧‧‧定位片體
851‧‧‧溝槽
9‧‧‧第五樞接結構
91‧‧‧保持元件
911‧‧‧開孔
92‧‧‧樞軸
921‧‧‧止擋
922‧‧‧開口
圖1為本創作的立體圖。
圖2為本創作的配重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的握柄的分解示意圖。
圖3a~3h為本創作的第一配重元件與第二配重元件的各種搭配排列方式的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配重結構設有若干螺接在一起的配重元件的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的配重結構設有若干扣接在一起的配重元件的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的配重結構設有若干利用插銷連接在一起的配重元件的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的第一樞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的第一樞接結構與連結元件之間的組裝方式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的第二樞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的第三樞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的第三樞接結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的第四樞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的第四樞接結構與連結元件之間的組裝方
式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的第五樞接結構與連結元件之間的組裝方式示意圖。
圖15為本創作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圖16為本創作的防護帶套設於使用者手腕上的示意圖。
圖17為本創作的握柄設有第一伸縮桿體的示意圖。
圖18為本創作的握柄設有第二伸縮桿體的示意圖。
圖19為本創作第一伸縮桿體與握柄之間設有定位結構的示意圖。
如圖1~2所示,本創作模擬跳繩運動器材100包括:一握柄1,供人手握持;及一連結元件2,其後端部樞設於握柄的前端部;及一配重結構3,設於連結元件2的前端部,其中設有若干可拆裝自如的第一配重元件33;使用者可改變配重結構的重量,藉以循序漸進的做模擬跳繩運動,進而達到讓使用者的上焦與中焦的氣血循環對流,並可讓中焦與下焦的氣血循環對流的目的。下文將詳予說明。
握柄1主要用於供人手握持,藉以轉動配重結構3,進而達到模擬跳繩運動的目的;其具有預定長度,並可在其表面設置各種防滑結構。此外,握柄的表面亦可設有一層軟墊或披覆橡膠,藉以方便使用者拍打自身,達到通經活絡的功效。再者,使用者做模擬跳繩運動前後均可以握柄拍打自身,藉以通經活絡,進而提高運動效果。
前述的模擬跳繩運動可讓使用者的上焦與中焦的氣血循環對流,並可讓中焦與下焦的氣血循環對流。
關於氣血循環的相關理論,在大塊文化出版的王唯工所著的〝氣的樂章〞一書中有精采的論述。本創作人從〝氣的樂章〞中獲得許多啟發,並將之運用在本創作上。眾所皆知,血循環可以說是身體統治每一個器官及組織所使用的工具,血循環裡面包含所有我們進攻、防守所需的物質。所以說,如果身體中有一個〝部位〞血液到不了(缺氧),那麼疾病就會從那個〝部位〞發生;茲說明上、中、下三焦的關係如下。
身體的血液循環基本上分為往頭上的循環、身體的循環與往腳下的循環,這也是中醫血液循環理論所說的上、中、下三焦,上焦自脖子以上,樞紐(血的集中點)在鼻下人中穴。肚臍以下為下焦,樞紐在腳底湧泉穴。中間為中焦,樞紐在手掌勞宮穴。上焦能量(氣,振動)的集中點在印堂穴(上丹田)、中焦在膻中穴(中丹田),下焦在丹田穴(下丹田)。另外,還有另一種三焦經的說法;上焦屬膽經,中焦屬肺經,下焦屬腎經。治病的時候先了解病的源頭,例如在治血液循環不足的病時,要注重的是上、中、下三焦,而在看皮膚的病、體表的病時,才要注重三焦經。茲說明血液循環不足與現代病的關係如下。
現代病的主要成因一血液循環的惡化。為什麼這會變成現代疾病的共同原因而無法治療?主要是因為我們對血液循環的認識不夠,我們所採用的基礎理論不夠正確,所以造成了大家一味地重視那個「果」,而忽略了共同的「因」。要治療現代病,我們只需針對一個共同的「因」血液循環。整個傳統中國醫學就是在說明血循環,治循環的病正是中醫的專長。造成血液循環惡化的情況很
多,茲舉例說明如下。
中醫說:「動搖,穀氣消。」,而西醫說:「身體是透過內部震動來進行治療的。」。靜脈血回流的作用力主要靠的是肌肉的運動,特別是由大腿的靜脈瓣膜引導回右心房。假如人體都不運動,那麼血液就難以回流。另外,與靜脈相伴而生的動脈也有促進靜脈回流之功效。我們到腳上的循環是以腎氣為主,所以當腎氣足夠時,到達腳上的動脈脈動,還是會拍打它鄰近的靜脈血管,讓血液回流。當腎氣不足時,傳送到腳上的壓力就不夠,振動就不夠維持足夠的心臟血液回流,就不能滿足史特林定律(Starling's Law,心臟的收縮效力與心肌拉長的程度成正比)的要求。所以,血液循環不足就會百病叢生。本創作的模擬跳繩運動不但可以促成全身的同步震動,還可讓使用者的上焦與中焦的氣血循環對流,並可讓中焦與下焦的氣血循環對流,對於調理血液循環不足的情況非常有效。
前述的模擬跳繩運動大致是讓使用者握持握柄1以轉動配重結構,然而我們從前述的靜脈血回流的說明中可知,雙腿的肌肉對於血液循環非常重要。此外,肌肉的周圍遍布微血管,而一般人的下半身的肌肉量佔全身70%以上,所以人們說雙腿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負擔了協助血液循環的重要任務。另外,關於〝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道理大家都有聽說過,實際上很多上身的病都是大腿病所引起的,所以腿部的強化保健非常重要。我們知道,走路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腿部健身方式,然而有些人因為各種關係而找不到適當的時間、場所,有些時候則可能因為下雨、颱風而不適合外出,在這些時候,我們可以做
〝膝蓋屈伸〞及〝墊腳〞這樣簡單的室內運動。〝膝蓋屈伸〞對於促進腰部、大腿、下肢的肌肉強化及血液循環是極具效果的。因此,在使用者握持握柄1以轉動配重結構時,可配合腳跟離地、膝蓋屈伸、跳動(跳動時,腳跟不著地)等動作來增加運動強度(更詳細的熱身運動及模擬跳繩運動方式將在後文中說明)。
使用者亦可雙手握持同一握柄1,將配重結構放在前方轉動,藉以達到不同層次的運動效果。
使用者還可雙手各持一組模擬跳繩運動器材100,藉以增加運動強度,同時還可訓練雙手的同步性、平衡感。此實施例與一般跳繩相比較下,由於沒有連接雙手的繩體,因此對於雙手的同步性、平衡感要求更高,可達到更佳的訓練、鍛鍊效果。
連結元件2為條狀體,其後端部樞設於握柄的前端部,用於連接握柄與配重結構3;其可採用例如鏈條、繩體、橡膠管、塑膠管等條狀結構。
配重結構3設於連結元件的前端部,其中設有若干可拆裝自如的第一配重元件33。使用者可拆卸或加裝第一配重元件,或者是更換不同重量的第一配重元件,藉以改變配重結構的重量,進而達到改變運動強度的目的。換句話說,當配重結構3較重時,會導致扭力增大,使用者需付出較大力量及精神(心力)去平衡,而使運動量增加,使用效果增大。
由於使用者在不習慣模擬跳繩運動時,偶爾會有配重結構3敲到手部的情況,因此在配重結構3的外部可設置一軟墊或披覆橡膠,藉以保護使用者。
前述的配重結構3可透過各種方式連接可拆裝自如的第一配重元件33,茲舉例說明如下(請參閱圖2~6)。
如圖2所示,配重結構3包括:一第一殼體31,具有一第一開口311及一第一容置空間312;及一第一蓋體32,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第一殼體的第一開口311上;以及若干第一配重元件33,其係設於第一殼體31的第一容置空間312中。藉此結構可方便使用者拆卸或加裝第一配重元件,或者是更換不同重量的第一配重元件,藉以改變配重結構的重量,進而達到改變運動強度的目的。
第一殼體31可採用長條形桶體,藉以方便排列第一配重元件33,進而可方便使用者逐一拆、裝、更換第一配重元件。
第一配重元件33可採用各種不同重量的材料製成。使用者可透過例如拆卸部份第一配重元件、加裝第一配重元件或者置換不同重量的第一配重元件來達到改變配重結構的重量的效果。因此,另外準備具有各種不同重量的第一配重元件可增加更多的選擇性。放置在第一殼體31內的第一配重元件33的數量越多,或是可供替換的第一配重元件33的種類(不同重量)越多,則越方便做循序漸進的安排。例如:3級、5級或7級。以配重元件重量來分,例如:100公克、200公克、300公克、400公克、500公克……等。
前述的第一配重元件33亦可由一袋體及許多設於袋體內的顆粒所組成(圖中未示);其可藉由設置不同數量或不同比重的顆粒來改變第一配重元件的重量。
第一蓋體32係可利用例如螺紋等結構定位在第一殼體31的第一開口311;其用於確保第一配重元件33不會意外脫落。此外,第一蓋體32的後端部可設有一彈簧34。彈簧34可進入第一殼體31的第一容置空間312內,並將第一配重元件33推靠在第一殼體的第一容置空間的後側壁上,藉以確保第一配重元件不會晃動,可增加穩定性,並可確保不會發出雜音。
前述的握柄可為實體或空心體,主要用於供人手握持。此外,握柄亦可具有可改變重量的結構,茲舉例說明如下。如圖3所示,握柄4包括:一第二殼體41,具有一第二開口411及一第二容置空間412;及一第二蓋體42,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第二殼體41的第二開口411上;以及若干第二配重元件43,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第二殼體41的第二容置空間412。藉此結構可方便使用者拆卸或加裝第二配重元件,或者是更換不同重量的第二配重元件,藉以改變握柄的重量。對一般使用者而言,重量較重的握柄有助於避免握柄脫離使用者之手的情況發生,但若太重則會造成負擔,因此使用者可依照自身條件來控制握柄的重量,藉以增加穩定性。
第二配重元件43與前述的第一配重元件33一樣可採用各種不同重量的材料製成,藉以讓使用者透過拆、裝、更換第二配重元件來改變握柄的重量。因此,另外準備具有各種不同重量的第二配重元件可增加更多的選擇性。
第二蓋體42係可利用例如螺紋等結構定位在第二殼體41的第二開口411;其用於確保第二配重元件不會
意外脫落。此外,第二蓋體42的前端部可設有一彈簧44。彈簧44可進入第二殼體41的第二容置空間412內,並將第二配重元件43推靠在第二殼體的第二容置空間的前側壁上,藉以確保第二配重元件不會晃動,可增加穩定性,並可確保不會發出雜音。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殼體41可採用與第一殼體31相同的結構,例如長條形桶體,而第一配重元件33與第二配重元件43可採用相同的外型。如此一來,第二殼體41中的第二配重元件43就能與第一殼體31中的第一配重元件33交換使用。在此情況下,第一配重元件33可具有與第二配重元件43不同的重量,以便使用者能藉由更換第一配重元件33與第二配重元件43的位置來改變配重結構3的重量,進而達到改變運動強度的目的。特別是在例如出門在外的情況下,將與第一配重元件33不同重量的第二配重元件43放置在握柄4的第二殼體41中,不但方便攜帶,且方便隨時隨地改變配重結構3、握柄4的重量。
當第一殼體31與第二殼體41皆採用長條形桶體時,將使整體外型類似常見的搏擊武器-雙節棍,然而實際上仍有許多差異點,茲說明如下。雙節棍的二個棍體是等長等重的,而且都是實心的。二棍體是以鏈條連接,應是為了方便變化而設計的。鍊條的跨距大,因為有些雙節棍的操作動作是手持一端,然後跨越人體將另一端交到另一手上,所以二棍體加上鍊條的長度需要能夠跨越人體。此外,跨距大的鍊條可方便做鎖住目標的喉部的動作。因此,如果拿雙節棍來做模擬跳繩運動將很容易對使用者的手部、腳部造成傷害。
如圖2~3所示,第一配重元件33與第二配重元件43之間、若干第一配重元件33之間,以及若干第二配重元件43之間均可藉由採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來製成,並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結構、重量,藉以符合各種使用者的需求。
如圖3a~3h所示,第一配重元件33與第二配重元件43亦可使用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具有相同的外型,然後將第一配重元件製成實心體,並將第二配重元件製成空心體,藉以使其具有不同的重量。茲以三個等重的(例如實心體)第一配重元件33與三個等重並比第一配重元件33輕的(例如空心體)第二配重元件43為例說明如下。如圖3a所示,將三個較輕的第二配重元件43設置在配重結構3時的運動強度較低。如圖3b~3d所示,將一個較重的第一配重元件33放在配重結構3內可增加運動強度,雖然在此三個狀態下的配重結構的重量都一樣,然而配重結構3內的第一配重元件33越遠離前述的連結元件時,運動強度越高。如圖3e~3g所示,將二個較重的第一配重元件33放在配重結構3內可進一步增加運動強度,雖然在此三個狀態下的配重結構的重量都一樣,然而配重結構3內的第一配重元件33的排列方式不同,則可達到的運動強度就不同。如圖3h所示,將三個較重的第一配重元件33放在配重結構3內可再進一步增加運動強度。
如上述分析可知,本創作可藉〝第一配重元件與第二配重元件〞位置的不同來做許多不同配置,以便配合不同體質的使用者,或供使用者做不同強度的運動。
當然,如果上述的各個第一配重元件(及/或
第二配重元件)重量不同的話,那配置方式就更多元化了。當然第一配重元件(及/或第二配重元件)數量愈多能做的變化愈多,愈能適合各種不同年紀、不同需求的人的訓練及/或鍛鍊。
另外,第一配重元件33、第二配重元件43除了可各自填入第一殼體31、第二殼體41內以外,還可先排列在一容器(圖中未示)中,然後再將容器放置在第一殼體31、第二殼體41內。容器中可區分成若干區域,藉以方便整理第一配重元件33、第二配重元件43。
除了前述的由第一殼體、第一蓋體及若干第一配重元件所組成的配重結構以外,配重結構還可具有其他可改變自身重量的變化實施例。如圖4所示,配重結構3a包括:一基座31a,設於連結元件2的前端部;以及若干第一配重元件33a,其串接在基座31a上。此外,握柄4a的後端部亦可串接有若干第二配重元件43a。第一配重元件33a與第二配重元件43a可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能交換設置位置,或者是將握柄4a的第二配重元件43a移到配重結構3a的基座31a上,當然亦可將配重結構3a的第一配重元件33a移到握柄4a上,藉以改變配重結構的重量,進而達到改變運動強度的目的。
如圖4~6所示,若干第一配重元件33a、33b、33c之間及若干第二配重元件43a、43b、43c之間可透過各種連接方式連接在一起,例如螺接在一起(如圖4所示)、扣接在一起(如圖5所示),或是利用插銷連接在一起(如圖6所示)。
除了前述的各種有關改變配重結構及握柄的
重量的結構以外。握柄還可具有若干變化實施例。在握柄1的前端部可設有各種樞接結構,藉以方便與連結元件樞接在一起,茲舉例說明如下。
如圖7~8所示,握柄1的前端部可設有一第一樞接結構。第一樞接結構5包括:一保持元件51,設於握柄1的前端部;及一軸承52,由一內環521、一外環522及一滾動體523所組成,其外環522與保持元件51卡設在一起;以及一樞軸53,其後端部設有一大於軸承的內環的孔的止擋531,其前端部從軸承的後方穿過軸承的內環521的孔;樞軸的前端部設有一徑向貫穿的溝槽532,以及一橫跨溝槽的銷533。
第一樞接結構5的保持元件5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藉以方便握柄與連結元件樞接在一起。另外,連結元件2可為一鏈條,其後端部連接在樞軸53的銷533上,其除了可穩定地設在第一樞接結構的銷上以外,還具有高強度的功效,可確保配重結構不會意外脫離。藉此結構,當使用者的以握持握柄的方式轉動配重結構時,連結元件可以概與握柄垂直的方式轉動,不但可有效達到運動效果,還可減少噪音產生。
前述的配重結構3的後端部亦可設有一第一樞接結構5a,藉以與連結元件2樞接在一起。如此一來,就能方便使用者做手握握柄以轉動配重結構的動作或是手握配重結構以轉動握柄的動作。藉此結構,使用者可使配重結構與握柄具有不同的重量,例如配重結構較重,而握柄較輕。在此情況下,使用者能先以手握較重的配重結構以轉動較輕的握柄的動作來當作熱身運動(更詳細的熱身
運動及模擬跳繩運動方式將在後文中說明)。
如圖9所示,握柄1的前端部亦可設有一第二樞接結構。第二樞接結構6包括:一保持元件6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以及一軸承62,由一內環621、一外環622及一滾動體623所組成,其外環622與保持元件61卡設在一起;內環621的軸向長度大於外環622的軸向長度,其具有一凸出部624;凸出部624設有一徑向貫穿的溝槽625,以及一橫跨溝槽625的銷626。
第二樞接結構6的保持元件6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藉以方便握柄與連結元件樞接在一起。另外,連結元件可為一鏈條,其後端部連接在凸出部的銷上。第二樞接結構具有與前述的第一樞接結構大致相同的功效,其同樣可以達到使連結元件以概與握柄垂直的方式轉動。當然,前述的配重結構的後端部亦可設有一第二樞接結構,藉以方便使用者做手握握柄以轉動配重結構的動作或是手握配重結構以轉動握柄的動作。
如圖10~11所示,握柄的前端部還可設有一第三樞接結構。第三樞接結構7包括:一保持元件7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以及一軸承72,由一內環721、一外環722及一滾動體723所組成,其外環722與保持元件71卡設在一起。
第三樞接結構7的保持元件7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藉以方便握柄1與連結元件樞接在一起。另外,連結元件2a可為一撓性體,其後端部從軸承72的前方穿過軸承的內環721的孔。在連結元件2a上,位於軸承後方的位置,設有一止擋部21a。止擋部21a可採用例如常見的金屬
夾片,或是由連結元件的後端部打結而成,其用於確保連結元件不會脫離軸承。
第三樞接結構具有與前述的第一、第二樞接結構大致相同的功效,其同樣可以達到使連結元件以概與握柄垂直的方式轉動。當然,前述的配重結構的後端部亦可設有一第三樞接結構,藉以方便使用者做手握握柄以轉動配重結構的動作或是手握配重結構以轉動握柄的動作。
如圖12~13所示,握柄的前端部還可設有一第四樞接結構。第四樞接結構8包括:一保持元件8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及一U型架體82,具有一底部821及二支架822;底部821設於保持元件81的前端部,其上具有一穿孔823;及一第一樞軸83,以樞接的方式連接保持元件81及U型架體82;及一第二樞軸84,跨設於U型架體82的二支架822之間;以及一定位片體85,樞設於第二樞軸84上,其中央部位具有一溝槽851。
第四樞接結構8的保持元件8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藉以方便握柄與連結元件樞接在一起。另外,連結元件2可為一鏈條,其後端部連接在定位片體85的溝槽851。第四樞接結構具有與前述的第一至第三樞接結構大致相同的功效,其同樣可以達到使連結元件以概與握柄垂直的方式轉動。當然,前述的配重結構3的後端部亦可設有一第四樞接結構,藉以方便使用者做手握握柄以轉動配重結構的動作或是手握配重結構以轉動握柄的動作。
如圖14所示,握柄的前端部還可設有一第五樞接結構。第五樞接結構9包括:一保持元件9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其上具有一開孔911;及一樞軸92,其後端部
設有一大於保持元件91的開孔911的止擋921,其前端部從保持元件的後方穿過開孔911,且其前端部具有一開口922。樞軸92可用金屬或強化塑膠製成。
第五樞接結構9的保持元件91設於握柄的前端部,藉以方便握柄與連結元件樞接在一起。第五樞接結構具有與前述的第一至第四樞接結構大致相同的功效,其同樣可以達到使連結元件以概與握柄垂直的方式轉動。當然,前述的配重結構3的後端部亦可設有一第五樞接結構,藉以方便使用者做手握握柄以轉動配重結構的動作或是手握配重結構以轉動握柄的動作。
前述的第一至第五樞接結構的保持元件在搭配第一殼體及/或第二殼體時,可與第一殼體及/或第二殼體一體成型(圖中未示)。
前述的軸承52、62、72可採用例如滾珠軸承或滾子軸承,其結構為習用技術,故不再贅述。
如圖15所示,使用者的雙手可各持一組模擬跳繩運動器材100來做模擬跳繩運動,藉以訓練雙手的同步性、平衡感。如中醫理論所述,十隻腳趾是經脈的始點或終點;而腳底的湧泉穴是人體血液循環的三大迴圈之一。因此,進行本項運動時如可打赤腳,則可進一步拍動、刺激所有經脈,進而達到宏大的效果。然而在做模擬跳繩運動前應做熱身運動;運動中應循序漸進;運動後應做收復操,這樣才能在安全的狀態下做有效的運動。茲就模擬跳繩運動的心法(實行細則)及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1.定位彎膝甩手運動,例如:至少60下以上。其作用在喚醒、驅動人體的各個系統:神經系統、經絡、肌肉、血液、淋巴及所有器官。
2.左、右扭腰(椎)擺手運動,至少一分鐘以上,例如:至少60下以上。其作用在扭動脊椎,而不僅在於擺手。
3.左、右身體扭椎運動,至少一分鐘以上,例如:至少60下以上。其主要作用在向左、向右運動脊椎。
4.彎腰、俯仰運動,至少一分鐘以上,例如:至少60下以上。其主要作用在向前、向後運動脊椎。頸椎病患者應緩慢進行本項運動。
熱身運動應特別加強手腕、手肘、膝蓋、腳踝及腳趾的熱身運動,至少五分鐘以上。
1.手握拳,腳跟著地;輕輕地做膝蓋屈伸、旋轉拳頭的動作1分鐘以上。
2.手握拳,腳跟離地;輕輕地做膝蓋屈伸、旋轉拳頭的動作1分鐘以上。
3.手握拳;跳1分鐘(跳動時要膝蓋屈伸、旋轉拳頭,且要注意腳跟不著地)。
1.手握重端,腳跟著地;輕輕地做膝蓋屈伸、旋轉輕端的動作1分鐘以上。
2.手握重端,腳跟離地;輕輕地做膝蓋屈伸、旋轉輕端的動作1分鐘以上。
3.手握重端;跳1分鐘(跳動時要膝蓋屈伸、旋轉輕端,且要注意腳跟不著地)。
1.手握輕端,腳跟著地;做膝蓋屈伸、旋轉重端的動作1分鐘以上。
2.手握輕端,腳跟離地;做膝蓋屈伸、旋轉重端的動作1分鐘以上。
3.手握輕端,至少跳1~10分鐘(跳動時要膝蓋屈伸、旋轉重端,且要注意腳跟不著地)。
1.手握重端,跳1分鐘(跳動時要膝蓋屈伸、旋轉輕端,且要注意腳跟不著地)。
2.手握重端,腳跟離地;做膝蓋屈伸、旋轉輕端的動作1分鐘。
3.手握重端,腳跟著地;做膝蓋屈伸、旋轉輕端的動作1分鐘。
1.一定要先做熱身運動,特別應注意手腕、手肘、膝蓋、腳踝及腳趾的運動。
2.初學者、跳不動的人、腳受傷者或心臟病及高血壓患者可以腳跟離地加上〝膝蓋屈伸〞的動作來代替跳動。
3.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學習模擬跳繩運動。例如:先手握重端,輕輕搖動;先輕搖手柄;先以30秒、60秒運
動時間為準;先不進行跳動的動作等等。熟習本運動以後,可進一步延長運動時間;及/或進一步加大旋轉力道;及/或進一步加大膝蓋屈伸角度。
4.不可勉強跳級進行中量模擬跳繩運動。
5.一定要做收復操,讓身體緩慢地平靜下來。
如圖16所示,握柄1上(例如前段、後段或末端)可設有一扣環10,並連設一個有勾扣的可以隨時取下及裝上的防護帶11。防護帶可套在例如手掌、手背、手腕等部位,藉以確保握柄不會脫離使用者的掌控。另外,配重結構3上(例如前段、後段或末端)亦可設有一扣環30,當使用者握持配重結構時,可將前述的防護帶11自握柄上取下,並扣設在配重結構3的扣環30上,藉以確保配重結構不會脫離使用者的掌控。當然,防護帶亦可以是一端設在握柄的前段處,另一端設在握柄的後段處的彈性帶;不用時(例如使用者握持配重結構而做熱身運動時),可平貼握柄;使用時(使用者握持握柄時),手很方便放入握柄與防護帶之間。此外,配重結構上亦可設有一與握柄的彈性帶相似的彈性帶(圖中未示)。
如圖17所示,握柄1上可進一步設有一第一伸縮桿體12。第一伸縮桿體12可向握柄1的後方延伸預定長度或節段(例如:二節或三節)。使用者可握在第一伸縮桿體12上,藉以增加其與配重結構3之間的距離,進而增加運動強度。
如圖18所示,除了前述的可向後延伸的第一伸縮桿體以外,握柄1上亦可進一步設有一第二伸縮桿體13。第二伸縮桿體13可向握柄1的前方延伸預定長度。而連
結元件2的後端部則樞設於第二伸縮桿體的前端部。藉由第二伸縮桿體13增加使用者與配重結構3之間的距離,亦可增加運動強度。
前述的第一伸縮桿體12及/或第二伸縮桿體13與各自對應的握柄之間可設有一定位結構(請參閱圖19),藉以確保第一伸縮桿體12及/或第二伸縮桿體13不會意外縮回握柄中,茲舉例說明如下。
如圖19所示,定位結構14包括:一內傾斜部141,設於握柄1的後端部;以及一外傾斜部142設於第一伸縮桿體12的前端部,其與內傾斜部141互相干涉,因此可藉由摩擦力來確保第一伸縮桿體12不會意外縮回握柄中。當然,使用者只要對第一伸縮桿體12施以超過二傾斜部間的摩擦力的外力就能將第一伸縮桿體12收回握柄中。
以上為本案所舉之實施例,僅為便於說明而設,當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意義,即大凡依所列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各種變換設計,均應包含在本案之專利範圍中。
100‧‧‧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1‧‧‧握柄
2‧‧‧連結元件
3‧‧‧配重結構
31‧‧‧第一殼體
311‧‧‧第一開口
312‧‧‧第一容置空間
32‧‧‧第一蓋體
33‧‧‧第一配重元件
34‧‧‧彈簧
Claims (9)
- 一種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包括:一握柄,供人手握持;及一連結元件,為條狀體,其後端部樞設於該握柄的前端部;以及一配重結構,設於該連結元件的前端部,其中設有若干可拆裝自如的第一配重元件。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配重結構包括:一第一殼體,具有一第一開口及一第一容置空間;及一第一蓋體,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該第一殼體的第一開口上;以及該若干第一配重元件,其係設於該配重結構的第一殼體的第一容置空間中。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握柄包括:一第二殼體,具有一第二開口及一第二容置空間;及一第二蓋體,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該第二殼體的第二開口上;以及若干第二配重元件,其可拆裝自如的設於該第二殼體的第二容置空間內。
- 如請求項3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第一配重元件與第二配重元件以相同的材料製成,並具有相同的外型;該第一配重元件為實心體;該第二配重元件為空心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配重結構包括:一基座,設於該連結元件的前端部;以及該若干第一配重元件,其串接在該基座上;該若干第一配重元件 之間係螺接或扣接在一起,或者是利用插銷連接在一起。
- 如請求項5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握柄的後端部串接有若干第二配重元件;該若干第二配重元件之間係螺接或扣接在一起,或者是利用插銷連接在一起。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握柄上設有一防護帶。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握柄上設有一第一伸縮桿體;該第一伸縮桿體可向該握柄的後方延伸預定長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模擬跳繩運動器材,其中該握柄上設有一第二伸縮桿體;該第二伸縮桿體可向該握柄的前方延伸預定長度;該連結元件的後端部樞設於該第二伸縮桿體的前端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3395U TWM522755U (zh) | 2015-08-19 | 2015-08-19 | 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3395U TWM522755U (zh) | 2015-08-19 | 2015-08-19 | 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22755U true TWM522755U (zh) | 2016-06-01 |
Family
ID=56756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13395U TWM522755U (zh) | 2015-08-19 | 2015-08-19 | 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2275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51481A (zh) * | 2017-10-27 | 2018-01-09 | 台山燊乐塑胶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无极棍 |
-
2015
- 2015-08-19 TW TW104213395U patent/TWM52275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51481A (zh) * | 2017-10-27 | 2018-01-09 | 台山燊乐塑胶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无极棍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ovacs | Dynamic stretching: The revolutionary new warm-up method to improve power, performance and range of motion | |
Sandler | Fundamental weight training | |
Knopf | Make the Pool Your Gym: No-impact Water Workouts for Getting Fit, Building Strength, and Rehabbing from Injury | |
Loigerot et al. | The pilates edge: An athlete's guide to strength and performance | |
Draovitch et al. | Complete conditioning for golf | |
TWM522755U (zh) | 模擬跳繩運動器材 | |
US20210023418A1 (en) | Device for improving form and function of sports people | |
Murakami et al. | Flexibility of the chest-lumbar region in athletic athletes | |
Price | The Ultimate Guide to Weight Training for Swimming | |
Marsh | The complete guide to training with free weights | |
Flanders | Cell Workout: At home, no equipment, bodyweight exercises and workout plans for your small space | |
Phor | Importance of yoga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 |
Thein-Nissenbaum et al. | Aquatic rehabilitation | |
RU2326642C1 (ru) | Способ оздоровления человека | |
US20170165520A1 (en) | Exercise Device for the Shoulder | |
Major | Urban Calisthenics: Get Ripped and Get Strong with Progressive Street Workouts You Can Do Anywhere | |
RU2757262C1 (ru) | Способ коррекци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х нарушений опорно-двиг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в виде плоскостопия I-II степени с помощью каратэ киокусинкай у детей в возрасте 5-8 лет | |
Price | The Ultimate Guide to Weight Training for Sports | |
Knudson | Angular Kinetics | |
US8556777B2 (en) | Individual workout system | |
Gulick et al. | Quad rugby: 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program for the elite athlete | |
Knopf | Resistance band workbook: Illustrated step-by-step guide to stretching, strengthening and rehabilitative techniques | |
Băițan | PLYOMETRICS AND CALISTHENICS‒PHYSICAL TRAINING METHODS SPECIFIC TO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MILITARY | |
McGee et al. | Tennis Fitness for the Love of it: A Mindful Approach to Fitness for Injury-free Tennis | |
Williamson | The stretching bible: The ultimate guide to improving fitness and flexibilit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