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1469U -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 Google Patents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1469U
TWM501469U TW103221836U TW103221836U TWM501469U TW M501469 U TWM501469 U TW M501469U TW 103221836 U TW103221836 U TW 103221836U TW 103221836 U TW103221836 U TW 103221836U TW M501469 U TWM501469 U TW M50146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layer
film
electrode layer
electronic wind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21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i-Guang Wang
jian-long Chen
Jian-Cheng Chen
ming-cong Xia
yong-mi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Emerging Display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merging Display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Emerging Display Tech Corp
Priority to TW103221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1469U/zh
Publication of TWM501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1469U/zh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本創作涉及一種電子窗,尤指一種能由手勢操控之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請參閱圖10所示,現有技術的電子窗30係具有二電極層31及一填充於該二電極層31之間的液晶層32。當該二電極層31未連接至一電源40時,也就是未對該二電極層31之間施以一電壓差時,該液晶層32中的液晶微滴321係隨意分散排列,致使該液晶層32不透光。如圖11所示,當該二電極層31連接至該電源40時,也就是對該二電極層31之間施以電壓差時,該液晶層32中的液晶微滴321會因為該二電極層31之間具有電壓差而產生的電場導向,使該些液晶微滴321呈固定方向排列,令該液晶層32透光。
現有技術控制該電子窗30透光或不透光係以手動開關、定時開關、遙控器開關或溫度感應開關等進行控制。該手動開關係藉由設置一按鍵開關,透過使用者撥動該按鍵開關,操控電子窗透光或不透光。而該定時開關係具有一計時器,並根據時間的推移,於特定時間點自動控制該電子窗透光或不透光。該遙控器開關則係藉由一遙控器進行遠距離遙控該電子窗透光或不透光。該溫度感應開關則係具有一溫度感應器,並根據該溫度感應器的感測結果,來控制該電子窗透光或不透光。
但上述控制該電子窗30透光或不透光的方式尚具有缺點,該手動開關及該遙控器開關必須由使用者以視覺找尋按鍵開關或是遙控器,再以手指操作開關,來控制電子窗30透光或不透光,對於車輛駕駛而言,若於行車間還必須分心找尋按鍵開關或是遙控器,會造成行車安全上的危害。而定時開關則係必須等待時間到,才能進行控制該電子窗透光或不透光,無法隨時隨地的操作。至於溫度感應開關則具有陽光照射高低溫限制。故現有技術電子窗的操控方法勢必要做進一步之改良。
有鑑於現有電子窗操控方法具有的缺點,本新型的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令使用者能隨時隨地的操作電子窗透光或不透光,且無須以視覺找尋實體的按鍵開關或遙控器,即可進行電子窗的操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新型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係具有: 一影像辨識裝置,擷取一影像資訊,並對該影像資訊進行辨識後,輸出一手勢控制訊號; 一控制器,電連接至該影像辨識裝置,以接收該手勢控制訊號,並據以輸出一電源控制訊號; 一電子窗單元,係至少包含有一調光薄膜;其中該調光薄膜係根據電源供應與否,控制該調光薄膜透光或不透光;及 一電源裝置,電連接至該控制器及該電子窗單元之調光薄膜,以接收該控制器輸出之電源控制訊號,並根據該電源控制訊號,控制該調光薄膜的電源供應與否。
此外,本新型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係包含有: 一影像辨識裝置,擷取一影像資訊,並對該影像資訊進行辨識後,輸出一手勢控制訊號; 一控制器,電連接至該影像辨識裝置,以接收該手勢控制訊號,並據以輸出一電源控制訊號; 一電子車窗單元,係至少包含有: 一第一車窗玻璃基板; 一第二車窗玻璃基板,係對應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設置,並與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之間具有一間隙; 一調光薄膜,係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與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之間,且該調光薄膜係根據電源供應與否,控制該調光薄膜透光或不透光;及 一電源裝置,電連接至該控制器以及該電子車窗單元之調光薄膜,以接收該控制器輸出之電源控制訊號,並根據該電源控制訊號,控制該調光薄膜的電源供應與否。
本新型係設置於車輛的車窗上,並藉由該影像辨識裝置的設置,以直接截取車輛中使用者的手勢動作的影像,並根據手勢動作進行辨識,且由該控制器進行判斷後,據以控制該電子窗單元與該電子車窗單元的電源導通與否,來控制該電子窗單元與該電子車窗單元透光或不透光。
因此,車輛中的使用者只需要於該影像辨識裝置的一影像擷取區域內進行手勢動作,即可操作該電子窗單元與該電子車窗單元透光或不透光,而無須另外以視覺尋找實體的按鍵開關或是遙控器來進行操作,且可隨時隨地的對電子窗單元與該電子車窗單元透光或不透光進行操作,藉以增加行車安全與操作的便利性。
以下配合圖式及本新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新型為達成預定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請參閱圖1所示,本新型係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10,該車輛電子窗10包含有一影像辨識裝置11、一控制器12、一電子窗單元13及一電源裝置14。
該影像辨識裝置11係擷取一影像資料,並對該影像資料進行辨識後,輸出一手勢控制訊號。該控制器12係電連接至該影像辨識裝置11,以接收該手勢控制訊號,並據以輸出一電源控制訊號。
該電子窗單元13係至少包含有一調光薄膜131。該電源裝置14係分別電連接至該控制器12以及該電子窗單元13的調光薄膜131,以接收該控制器12輸出的電源控制訊號,並根據該電源控制訊號控制該調光薄膜131的電源供應與否。而該調光薄膜131係該電源裝置14的電源供應與否,控制該調光薄膜131透光或不透光。
該車輛電子窗10係設置於車輛的車窗上,並透過該影像辨識裝置11擷取與辨識車輛中使用者的手勢動作的影像後,由該控制器12控制該電源裝置14是否供電至該電子窗單元13的調光薄膜131,藉此控制該電子窗單元13透光或不透光。
因此,當車輛中的使用者欲以手勢控制電子窗單元13透光時,使用者僅須於該影像辨識裝置11的一影像擷取區域內進行一手勢動作,例如將手上下移動,即可令該電子窗單元13透光,而無須另外以視覺尋找實體的按鍵開關或是遙控器來進行操作。同理,車輛中的使用者亦可以另一手勢動作,例如將手左右移動,令該電子窗單元13不透光,以隨時隨地的對電子窗單元13透光或不透光進行操作,增加行車安全與操作的便利性。
請參閱圖2所示,本新型電子窗單元13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係進一步包含有一第一透明膜132及一第二透明膜133,且該調光薄膜131係包含有一第一透明電極層134、一第二透明電極層135及一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層136。該第二透明膜133係對應該第一透明膜132設置。
該調光薄膜131係夾設於該第一透明膜132及該第二透明膜133之間,而該調光薄膜131之第一透明電極層134係設置於該第一透明膜132面向該第二透明膜133之一側,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係設置於該第二透明膜133面向該第一透明膜132之一側,且該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之間填充有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136。
該電源裝置14係分別電連接至該電子窗單元13的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當該電源裝置14接收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供應該調光薄膜131電源時,係將該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136中的液晶微滴能呈固定方向排列,使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136透光。反之,當該電源裝置14接收到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不供應該調光薄膜13電源時,則不對該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136中的液晶微滴隨意分散,使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136不透光。
進一步而言,該電子窗單元13還包含有一透明膠層137,該透明膠層137係設置於該第二透明膜133背離該第一透明膜132之一側,供該電子窗單元13黏貼至一車窗玻璃100上。因此,使用者只需購買本新型車輛電子窗10,並將該電子窗單元13黏貼至該車窗玻璃100上,即可達到以手勢操控電子窗之功能,以簡單整合於現有車輛的車窗玻璃100上,而無須重新替換整個車窗玻璃100。
請參閱圖3所示,本新型電子窗單元13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比,僅該調光薄膜131不同,在本較佳實施例中,該調光薄膜131係包含有一第一透明電極層134、一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一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一電解質層1302及一離子儲存層1303。
該調光薄膜131之第一透明電極層134係設置於該第一透明膜132面向該第二透明膜133之一側,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係設置於該第二透明膜133面向該第一透明膜132之一側。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係設置於該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背離該第一透明膜132之一側,該離子儲存層1303係設置於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背離該第二透明膜133之一側,而該電解質層1302則係夾設於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與該離子儲存層1303之間。
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係具有電活性,而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在電場作用下會發生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而得失電子,使得能階改變造成顏色的變化。當該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之間施加一電場時,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在電場作用下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顏色變化。而該電解質層1302係由特殊的導電離子材料組成,如過氯酸鋰的導電溶液或固體電解質材料。該離子儲存層1303在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時儲存相對應的反向離子,以保持整個電荷平衡。該離子儲存層1303可使用與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電性相反的材料,這樣可以達到顏色加成或互補之功效。例如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採用的是陽極(氧化)變色材料,則該離子儲存層1303則係採用陰極(還原)變色材料。
因此,當該電源裝置14接收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供應該調光薄膜131電源時,係將該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產生顏色變化而不透光。反之,若未將該第一透明電極層1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135之間施以電壓差,則該電致變色材料層1301不產生顏色變化而透光。
請參閱圖4所示,本新型電子窗單元13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係包含有該調光薄膜131及該第一透明膜132,該調光薄膜131係設置於該第一透明膜132之一側,而該調光薄膜131背離該第一透明膜132之另一側係設置有該透明膠層137,供該電子窗單元13黏貼至一車窗玻璃100上。
請一併參閱圖5所示,該調光薄膜131係一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ed Diode),且包含有一透明陽極層1311、一電洞傳輸層1312、一有機發光層1313、一電子傳輸層1314及一透明陰極層1315。該透明陽極層1311係直接形成於該第一透明膜132之一側,該電洞傳輸層1312係形成於該透明陽極層1311背離該第一透明膜132之一側,該有機發光層1313係形成於該電洞傳輸層1312與該電子傳輸層1314之間,該透明陰極層1315係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1314背離該有機發光層1313之一側。而該透明陰極層1315背離該電子傳輸層1314之一側係供該透明膠層137設置。
該電源裝置14係分別電連接至該透明陽極層1311與該透明陰極層1315。當該電源裝置14接收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供應該調光薄膜13電源時,係將該透明陽極層1311與該透明陰極層131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該有機發光層1313發光顯示畫面而不透光。反之,若未將該透明陽極層1311與該透明陰極層1315之間施以電壓差,則該有機發光層1313不發光顯示畫面而透光。
請參閱圖6所示,本新型另提供一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20,該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20係包含有一影像辨識裝置21、一控制器22、一電子車窗單元23及一電源裝置24。
該影像辨識裝置21係擷取一影像資料,並對該影像資料進行辨識後,輸出一手勢控制訊號。該控制器22係電連接至該影像辨識裝置21,以接收該手勢控制訊號,並據以輸出一電源控制訊號。
該電子車窗單元23係至少包含有一調光薄膜231、一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及一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該調光薄膜231係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232與該第二車窗玻璃233之間。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係對應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設置。
該電源裝置24係分別電連接至該控制器22以及該電子車窗單元23的調光薄膜231,以接收該控制器22輸出的電源控制訊號,並根據該電源控制訊號控制該調光薄膜231的電源供應與否。而該調光薄膜231係根據該電源裝置24的電源供應與否,控制該調光薄膜231透光或不透光。
該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20直接係一車窗,因此可供汽車製造或維修業者直接將該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20裝置於車輛上。而該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20係透過該影像辨識裝置21擷取與辨識車輛中使用者的手勢動作的影像後,由該控制器22控制該電源裝置24是否供電至該電子車窗單元23的調光薄膜231,藉此控制該電子車窗單元23透光或不透光。
因此,如同該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10之用法,使用者僅須於該影像辨識裝置21的一影像擷取區域內進行一手勢動作,例如將手上下移動,即可令該電子車窗單元23透光,而無須另外以視覺尋找實體的按鍵開關或是遙控器來進行操作。同理,車輛中的使用者亦可以另一手勢動作,例如將手左右移動,令該電子車窗單元23不透光,以隨時隨地的對電子車窗單元23透光或不透光進行操作,增加行車安全與操作的便利性。
如圖6所示,本新型電子車窗單元23的調光薄膜231係包含有一第一透明電極層234、一第二透明電極層235及一高分子分散型液晶(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層236。
該第一透明電極層234係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面向該第二車窗玻璃基版233之一側,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係設置於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面向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之一側,且該第一透明電極層2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之間填充有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236。
該電源裝置24則分別電連接至該電子車窗單元23的第一透明電極層2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當該電源裝置24接收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供應該調光薄膜231電源時,係將該第一透明電極層2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236中的液晶微滴能呈固定方向排列,使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236透光。反之,當該電源裝置24接收到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不供應該調光薄膜231電源時,則不對該第一透明電極層2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236中的液晶微滴隨意分散,使該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236不透光。
請參閱圖7所示,本新型電子車窗單元23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相比,僅該調光薄膜231不同,於本較佳實施例中,該調光薄膜231係包含有一第一透明電極層234、一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一電致變色材料層2301、一電解質層2302及一離子儲存層2303。
該調光薄膜231之第一透明電極層234係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面向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之一側,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係設置於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面向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之一側。該電致變色材料層2301係設置於該第一透明電極層234背離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之一側,該離子儲存層2303係設置於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背離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之一側,而該電解質層2302則係夾設於該電致變色材料層2301與該離子儲存層2303之間。
本新型電子車窗單元23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係透過該電源裝置24對該調光薄膜231的電源控制,達到控制該電子車窗單元23透光或不透光之目的。舉例來說,當該電源裝置24接收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供應該調光薄膜231電源時,係將該第一透明電極層2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該電致變色材料層2301產生顏色變化而不透光。反之,若未將該第一透明電極層234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235之間施以電壓差,則該電致變色材料層2301不產生顏色變化而透光。
請參閱圖8所示,本新型電子窗單元23的第三較佳實施例係包含有該調光薄膜231、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及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該調光薄膜231係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及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233之間。
請一併參閱圖9所示,該調光薄膜231係一透明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ed Diode),且包含有一透明陽極層2311、一電洞傳輸層2312、一有機發光層2313、一電子傳輸層2314及一透明陰極層2315。該透明陽極層2311係直接形成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之一側,該電洞傳輸層2312係形成於該透明陽極層2311背離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232之一側,該有機發光層2313係形成於該電洞傳輸層2312與該電子傳輸層2314之間,該透明陰極層2315係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2314背離該有機發光層2313之一側。
該電源裝置24係分別電連接至該透明陽極層2311與該透明陰極層2315。當該電源裝置24接收的電源控制訊號係供應該調光薄膜23電源時,係將該透明陽極層2311與該透明陰極層2315之間施以電壓差,令該有機發光層2313發光顯示畫面而不透光。反之,若未將該透明陽極層2311與該透明陰極層2315之間施以電壓差,則該有機發光層2313不發光顯示畫面而透光。
以上所述僅是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新型已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
11‧‧‧影像辨識裝置
12‧‧‧控制器
13‧‧‧電子窗單元
131‧‧‧調光薄膜
1301‧‧‧電致變色材料層
1302‧‧‧電解質層
1303‧‧‧離子儲存層
1311‧‧‧透明陽極層
1312‧‧‧電洞傳輸層
1313‧‧‧有機發光層
1314‧‧‧電子傳輸層
1315‧‧‧透明陰極層
132‧‧‧第一透明膜
133‧‧‧第二透明膜
134‧‧‧第一透明電極層
135‧‧‧第二透明電極層
136‧‧‧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
137‧‧‧透明膠層
14‧‧‧電源裝置
100‧‧‧車窗
20‧‧‧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
21‧‧‧影像辨識裝置
22‧‧‧控制器
23‧‧‧電子車窗單元
231‧‧‧調光薄膜
2301‧‧‧電致變色材料層
2302‧‧‧電解質層
2303‧‧‧離子儲存層
2311‧‧‧透明陽極層
2312‧‧‧電洞傳輸層
2313‧‧‧有機發光層
2314‧‧‧電子傳輸層
2315‧‧‧透明陰極層
232‧‧‧第一車窗玻璃基板
233‧‧‧第二車窗玻璃基板
234‧‧‧第一透明電極層
235‧‧‧第二透明電極層
236‧‧‧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
237‧‧‧透明膠層
24‧‧‧電源裝置
30‧‧‧電子窗
31‧‧‧電極層
32‧‧‧液晶層
321‧‧‧液晶微滴
40‧‧‧電源
圖1係本新型車輛電子窗之方塊示意圖。 圖2係本新型車輛電子窗的電子窗單元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3係本新型車輛電子窗的電子窗單元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4係本新型車輛電子窗的電子窗單元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5係本新型車輛電子窗的電子窗單元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之剖面示意圖。 圖6係本新型電子車窗的電子車窗單元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7係本新型電子車窗的電子車窗單元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8係本新型電子車窗的電子車窗單元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9係本新型電子車窗的電子車窗單元第三較佳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之剖面示意圖。 圖10係現有技術電子窗未連接電源時之操作示意圖。 圖11係現有技術電子窗連接電源時之操作示意圖。
10‧‧‧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
11‧‧‧影像辨識裝置
12‧‧‧控制器
13‧‧‧電子窗單元
131‧‧‧調光薄膜
132‧‧‧第一透明膜
133‧‧‧第二透明膜
134‧‧‧第一透明電極層
135‧‧‧第二透明電極層
136‧‧‧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
137‧‧‧透明膠層
14‧‧‧電源裝置
100‧‧‧車窗

Claims (10)

  1. 一種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係包含有: 一影像辨識裝置,擷取一影像資訊,並對該影像資訊進行辨識後,輸出一手勢控制訊號; 一控制器,電連接至該影像辨識裝置,以接收該手勢控制訊號,並據以輸出一電源控制訊號; 一電子窗單元,係至少包含有一調光薄膜;其中該調光薄膜係根據電源供應與否,控制該調光薄膜透光或不透光;及 一電源裝置,電連接至該控制器及該電子窗單元之調光薄膜,以接收該控制器輸出之電源控制訊號,並根據該電源控制訊號,控制該調光薄膜的電源供應與否。
  2. 如請求項1所述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其中該電子窗單元係進一步包含有: 一第一透明膜; 一第二透明膜,係對應該第一透明膜設置; 該調光薄膜係夾設於該第一透明膜及該第二透明膜之間,該調光薄膜係包含有: 一第一透明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膜面向該第二透明膜之一側; 一第二透明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二透明膜面向該第一透明膜之一側;及 一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係填充於該第一透明電極層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之間; 其中該電源裝置係電連接至該電子窗單元的第一透明電極層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
  3. 如請求項1所述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其中該電子窗單元係進一步包含有: 一第一透明膜; 一第二透明膜,係對應該第一透明膜設置; 其中該調光薄膜係夾設於該第一透明膜及該第二透明膜之間,且該調光薄膜係包含有: 一第一透明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膜面向該第二透明膜之一側; 一電致變色材料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電極層背離該第一透明膜之一側; 一電解質層,設置於該電致變色材料層背離該第一透明電極層之一側; 一離子儲存層,設置於該電解質層背離該電致變色材料層之一側;及 一第二透明電極層,設置於離子儲存層與該第二透明膜之間; 其中該電源裝置係電連接至該第一透明電極層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於該第二透明膜背離該第一透明膜之一側進一步設置有一透明膠層。
  5. 如請求項1所述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其中該電子窗單元係進一步包含有: 一第一透明膜; 其中該調光薄膜係設置於該第一透明膜之一側,且該調光薄膜係包含有: 一透明陽極層,形成於該第一透明膜之一側; 一電洞傳輸層,形成於該透明陽極層背離該第一透明膜之一側; 一有機發光層,形成於該電洞傳輸層背離該透明陽極層之一側; 一電子傳輸層,形成於該有機發光層背離該電洞傳輸層之一側;及 一透明陰極層,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背離該有機發光層之一側; 其中該電源裝置係電連接至該透明陽極層與該透明陰極層。
  6. 如請求項5所述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於該調光薄膜背離該第一透明膜之一側進一步設置有一透明膠層。
  7. 一種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係包含有: 一影像辨識裝置,擷取一影像資訊,並對該影像資訊進行辨識後,輸出一手勢控制訊號; 一控制器,電連接至該影像辨識裝置,以接收該手勢控制訊號,並據以輸出一電源控制訊號; 一電子車窗單元,係至少包含有: 一第一車窗玻璃基板; 一第二車窗玻璃基板,係對應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設置,並與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之間具有一間隙; 一調光薄膜,係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與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之間,且該調光薄膜係根據電源供應與否,控制該調光薄膜透光或不透光;及 一電源裝置,電連接至該控制器以及該電子車窗單元之調光薄膜,以接收該控制器輸出之電源控制訊號,並根據該電源控制訊號,控制該調光薄膜的電源供應與否。
  8. 如請求項7所述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其中該調光薄膜係包含有: 一第一透明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面向該第二車窗玻璃基版之一側; 一第二透明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面向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之一側;及 一高分子分散型液晶層,係填充於該第一透明電極層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之間; 其中該電源裝置係電連接至該電子車窗單元的第一透明電極層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
  9. 如請求項7所述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其中該電子車窗單元的調光薄膜係包含有: 一第一透明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面向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之一側; 一電致變色材料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電極層背離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之一側; 一電解質層,設置於該電致變色材料層背離該第一透明電極層之一側; 一離子儲存層,設置於該電解質層背離該電致變色材料層之一側;及 一第二透明電極層,設置於該離子儲存層與該第二車窗玻璃基板之間; 其中該電源裝置係電連接至該電子車窗單元的第一透明電極層與該第二透明電極層。
  10. 如請求項7所述以手勢操控之電子車窗,其中該電子車窗單元的調光薄膜係包含有: 一透明陽極層,形成於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之一側; 一電洞傳輸層,形成於該透明陽極層背離該第一車窗玻璃基板之一側; 一有機發光層,形成於該電洞傳輸層背離該透明陽極層之一側; 一電子傳輸層,形成於該有機發光層背離該電洞傳輸層之一側;及 一透明陰極層,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背離該有機發光層之一側; 其中該電源裝置係電連接至該電子車窗單元的透明陽極層與該透明陰極層。
TW103221836U 2014-12-09 2014-12-09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TWM501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21836U TWM501469U (zh) 2014-12-09 2014-12-09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21836U TWM501469U (zh) 2014-12-09 2014-12-09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1469U true TWM501469U (zh) 2015-05-21

Family

ID=53723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21836U TWM501469U (zh) 2014-12-09 2014-12-09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14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7348A (zh) * 2019-09-19 2020-01-1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带手势控制的膜式汽车整车外界环境光智能控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7348A (zh) * 2019-09-19 2020-01-10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带手势控制的膜式汽车整车外界环境光智能控制系统
CN110667348B (zh) * 2019-09-19 2023-03-1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带手势控制的膜式汽车整车外界环境光智能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43704B (zh)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TWI654591B (zh) 資料處理裝置
KR101457564B1 (ko) 전기변색을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2693332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EP1763082A2 (en) Flat panel display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CN103412452A (zh) 一种透明显示装置
JP2007171932A (ja)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
US20130314634A1 (en) Dual-mod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10702617B2 (en) Antimicrobial backlit device
WO2013163871A1 (zh) 触控光栅、显示装置及实现立体显示和触控功能的方法
US20140247198A1 (en) Dual-screen display and display method
KR20190006838A (ko) 광필터링 기능을 구비한 조명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자동차의 썬루프
US9329450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2930787A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驱动电路、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TWM501469U (zh) 以手勢操控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US1078584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CN110286518B (zh) 显示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7111350A (zh) 光调控屏幕、光调控系统及光调控方法
KR102050485B1 (ko)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를 구비한 납골함
TWM506064U (zh) 具觸控面板之車輛電子窗及電子車窗
KR20130130610A (ko) 듀얼 모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WO2017074307A1 (en) Electrochromic display
US2015004926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JP473668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201283B2 (en) Flat panel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display panel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