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8837U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8837U
TWM488837U TW103208017U TW103208017U TWM488837U TW M488837 U TWM488837 U TW M488837U TW 103208017 U TW103208017 U TW 103208017U TW 103208017 U TW103208017 U TW 103208017U TW M488837 U TWM488837 U TW M48883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module
axis
housing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8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ung-Chi Chen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TW103208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8837U/zh
Publication of TWM488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8837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更具體地來說,本創作關於一種具有磁性元件之電子裝置。
現今觸控功能已成為電子產品之一發展趨勢,一些筆記型電腦更將螢幕部分設計為可拆卸且可獨立使用的平板電腦。然而,前述具有平板電腦功能的筆記型電腦通常係利用夾置的方式連接平板電腦與鍵盤,在多次拆卸後,可能會導致夾置的機構磨損,而使平板電腦與鍵盤之間結合的穩固性降低。
為了解決前述習知問題點,本創作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模組、一第二模組、一旋轉件、一連桿、一第一磁性元件、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第一模組具有一凸塊,第二模組具有一殼體,且前述殼體上形成有一穿孔。旋轉件樞接前述殼體,並形成具有一開口之一容納部。連桿連接前述旋轉件,第二磁性元件設置於前述容納部內,而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第一模組。當前述凸塊穿過穿孔並推動連桿時,連桿和旋轉件繞一第一軸旋轉,使前述開口由一第一方位旋轉至一第二方位並朝向第一磁性元件。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固定件,設置於第二模組內並與殼體固接,且前述固定件上形成有相互連通之一凹槽和一導槽,其中凹槽正對前述穿孔,連桿則穿過前述導槽並延伸至凹槽內。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旋轉件更樞接固定件。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彈性件,連接殼體與連桿。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彈性件套設於旋轉件外側。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連桿具有一L字型結構。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位於第一軸上。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偏離第一軸。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第一模組更具有一本體和一連接件,其中連接件樞接本體,且凸塊位於連接件上。
本創作一實施例中,連接件可相對於本體繞一第二軸旋轉,其中第一軸平行第二軸。
100‧‧‧第一模組
110‧‧‧本體
120‧‧‧連接件
121、122‧‧‧側邊
130‧‧‧殼體
131‧‧‧穿孔
140‧‧‧凸塊
150‧‧‧第一磁性元件
210‧‧‧殼體
211‧‧‧穿孔
220‧‧‧固定件
221‧‧‧凹槽
222‧‧‧導槽
230‧‧‧連桿
231、232‧‧‧端部
240‧‧‧旋轉件
241‧‧‧容納部
241a‧‧‧開口
250‧‧‧第二磁性元件
260‧‧‧彈性件
A1‧‧‧第一軸
A2‧‧‧第二軸
第1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示意圖。
第2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去除部分殼體後之局部示意圖。
第3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固定件、連桿、旋轉件、第二磁性元件、彈性件的爆炸圖。
第4A、4B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容納部之開口朝向 一第一方位之示意圖。
第5A、5B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凸塊進入凹槽內並接觸連桿的端部之示意圖。
第6A、6B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凸塊推動連桿的端部之示意圖。
第7A、7B圖係表示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容納部之開口朝向一第二方位之示意圖。
第8A圖係表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容納部之開口朝向一第一方位之示意圖。
第8B、8C圖係表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容納部之開口朝向一第二方位之示意圖。
以下說明本創作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然而,可輕易了解本創作實施例提供許多合適的發明概念而可實施於廣泛的各種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實施例僅僅用於說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創作,並非用以侷限本創作的範圍。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一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此特別定義。
首先請參閱第1圖,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模組100和一第二模組200,其中第一模組100包括一 本體110和一連接件120。連接件120之一側邊121樞接本體110,另一側邊122則可與第二模組200連接。因此,當第二模組200與連接件120結合時,第二模組200和連接件120可一起相對於本體110旋轉。於本實施例中,前述第一模組100可為一輸入模組(例如鍵盤或觸控板),而前述第二模組200可為一顯示模組(例如平板電腦或平面顯示器)。需特別說明的是,當第二模組200透過連接件120與本體110連接時,可藉由第二模組200上的金屬接點(未圖示)與連接件120上的金屬接點或導線(未圖示)電性導通,使第一、第二模組100、200之間可相互傳遞電子訊號。
第2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的電子裝置去除連接件120和第二模組200之部分殼體130、210後之局部示意圖,由第2圖可以看出,一凸塊140和一第一磁性元件150設置於連接件120之殼體130內並鄰近連接件120之側邊122,其中凸塊140由殼體130上的一穿孔131穿出,此外第二模組200之殼體210上亦形成有一穿孔211。如第2、3圖所示,一固定件220、一連桿230、一旋轉件240、一第二磁性元件250、以及一彈性件260設置於第二模組200之殼體210內。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220固定於殼體210上,並形成有一凹槽221和一弧形之導槽222,其中凹槽221面對前述穿孔211,且前述凹槽221與導槽222連通。旋轉件240樞接於殼體210與固定件220,並形成有一容納部241,前述容納部241具有一開口241a,第二磁性元件250設置於容納部241內。連桿230具有一L字型結構,其一端部231穿過導槽222並延伸進入凹槽 221內,另一端部232則固接於旋轉件240,因此連桿230和旋轉件240可相對於本體210和固定件220繞一第一軸A1旋轉。彈性件260則套設於前述旋轉件240外側,並連接殼體210和連桿230。
於本實施例中,前述彈性件260為一扭簧,而前述旋轉件240可具有塑膠、橡膠或金屬材質。於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50亦可直接顯露於前述側邊122外側表面。於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凸塊140上與凹槽221內更可分別設置電性接點,用以電性連接第一、第二模組100、200。
請參閱第4A、4B圖,當連接件120與第二模組200分離時,連桿230之端部231受彈性件260之彈力作用而固定於一第一位置,且容納部241之開口241a係朝向殼體210上方之側壁212(第一方位)。如第4B圖所示,由於受到容納部241和殼體210之側壁213阻隔,此時第二磁性元件250與第一磁性元件150之間未能產生足夠的磁性吸引力,且外部的磁性物體也不易受到第二磁性元件250之磁場作用;又由於開口241a與側壁212相隔一距離,故側壁212上方的磁性物體同樣幾乎不會受到第二磁性元件之磁場作用;至於殼體210其餘側壁因為距離第二磁性元件250更遠,故亦幾乎不會受到第二磁性元件250之磁場影響。因此,當第二模組200單獨使用或放置時,外部之磁性物質可避免受到第二磁性元件250吸引,以防止第二模組200被前述磁性物體撞擊或刮傷。
再請參閱第5A、5B圖,當使用者藉由連接件120結合第一、第二模組100、200時,可使連接件120上的凸塊140 經由穿孔211插入第二模組200的凹槽221中,並使凸塊140與連桿230之端部231接觸。接著,如第6A、6B圖所示,隨著凸塊140繼續往凹槽221內部移動並推動連桿230之端部231,端部231將沿導槽222移動並繞第一軸A1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如第6B圖中箭頭方向所示),同時帶動旋轉件240一起繞第一軸A1轉動使第二磁性元件250朝右方傾斜。
接著請一併參閱第2、7A、7B圖,當連桿230之端部231由前述第一位置旋轉至一第二位置時,旋轉件240的開口241a將朝向第一磁性元件150(第二方位)。此時,第一、第二模組100、200可藉由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50、250之間的磁性吸引力而相互固定。當使用者欲單獨使用第二模組200時,僅需將連接件120朝第7B圖右方抽離第二模組200,凸塊140即可脫離凹槽221,且連桿230之端部231會受到彈性件260之彈力作用而由第二位置(如第7B圖所示)旋轉回復至第一位置(如第4B圖所示)。
需特別說明的是,前述第二模組200可相對於本體110繞一第二軸A2(如第1圖所示)轉動,且前述第一軸A1平行第二軸A2。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50、250皆為永久磁鐵。然而,前述第一或第二磁性元件150、250亦可為電磁鐵或其他具有鐵磁性材料之元件。
請參閱第8A~8C圖,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250係偏離第一軸A1。如第8B、8C圖所示,當連桿230之端部231由第一位置旋轉至第二位置時,容納部241之開口241a將由第一方位(如第8A圖所示)旋轉至第二方位並朝向第 一磁性元件150(如第8C圖所示)。
綜上所述,本創作提供一種具有第一、第二磁性元件之電子裝置,其中第二磁性元件設置於容納部內,且前述容納部可旋轉。藉由上述結構,使用者在單獨使用或收納第二模組(例如平板電腦)時,外部的磁性物質(例如迴紋針或磁鐵等)不會受到設置於第二模組內的第二磁性元件吸引而貼附於第二模組上,藉此可避免第二模組之損傷。當欲使第一、第二模組結合時,則又可藉由第一、第二磁性元件而穩固地結合。
雖然本創作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創作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創作使用。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創作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 為準。此外,每個申請專利範圍建構成一獨立的實施例,且各種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之組合皆介於本創作之範圍內。
120‧‧‧連接件
122‧‧‧側邊
130‧‧‧殼體
131‧‧‧穿孔
140‧‧‧凸塊
150‧‧‧第一磁性元件
200‧‧‧第二模組
210‧‧‧殼體
211‧‧‧穿孔
220‧‧‧固定件
221‧‧‧凹槽
222‧‧‧導槽
230‧‧‧連桿
231、232‧‧‧端部
240‧‧‧旋轉件
241‧‧‧容納部
250‧‧‧第二磁性元件
260‧‧‧彈性件
A1‧‧‧第一軸

Claims (10)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模組,具有一凸塊;一第二模組,具有一殼體,其中該殼體上形成有一穿孔;一旋轉件,樞接該殼體,並形成有一容納部,其中該容納部具有一開口;一連桿,連接該旋轉件;一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該第一模組;以及一第二磁性元件,設置於該容納部內,其中當該凸塊穿過該穿孔並推動該連桿時,該連桿和該旋轉件繞一第一軸旋轉,使該開口由一第一方位旋轉至一第二方位並朝向該第一磁性元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固定件,設置於該第二模組內並與該殼體固接,且該固定件上形成有相互連通之一凹槽和一導槽,該凹槽正對該穿孔,且該連桿穿過該導槽並延伸至該凹槽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旋轉件更樞接該固定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更包括一彈性件,連接該殼體與該連桿。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彈性件套設於該旋轉件外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連桿具有一L字型結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磁性元件位於該第一軸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磁性元件偏離該第一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模組更具有一本體和一連接件,該連接件樞接該本體,且該凸塊位於該連接件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連接件可相對於該本體繞一第二軸旋轉,其中該第一軸平行該第二軸。
TW103208017U 2014-05-08 2014-05-08 電子裝置 TWM488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8017U TWM488837U (zh) 2014-05-08 2014-05-08 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8017U TWM488837U (zh) 2014-05-08 2014-05-08 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8837U true TWM488837U (zh) 2014-10-21

Family

ID=52109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8017U TWM488837U (zh) 2014-05-08 2014-05-08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88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8330B (zh) * 2016-12-23 2017-12-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11366497B2 (en) 2019-12-03 2022-06-21 Pegatron Corporation Multi-machine-body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08330B (zh) * 2016-12-23 2017-12-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11366497B2 (en) 2019-12-03 2022-06-21 Pegatron Corporation Multi-machine-bod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17943B2 (ja) モバイル端末
US20170153665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512432B (zh) 電子裝置
US20120137471A1 (en) Hinge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7077670A1 (ja) 電子機器
TWI519232B (zh) 可分離電子裝置
TW201642068A (zh) 承載基座及電腦系統
US2017004591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KR20150110692A (ko) 전기 컨택 및 커넥터
TW201734716A (zh) 適用於電子裝置之輸入裝置
TW201507578A (zh) 電子裝置
TWI533780B (zh) 電子裝置及覆蓋結構
TWM488837U (zh) 電子裝置
TW201312315A (zh) 連接模組及應用其之機體
TWI559119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807532A (zh) 電子裝置
TWM541593U (zh) 電子裝置
TW201618637A (zh) 平板電子裝置保護殼
TWM464719U (zh) 卡勾結構及具有卡勾結構之電子裝置
TWI754942B (zh) 電子裝置
WO2018053745A1 (zh) 摇杆装置及安装有摇杆装置的手环
US20180052537A1 (en)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glasses for smart device having touch function
TWM535282U (zh) 電子裝置
TWI598027B (zh) 電子裝置及其拆解方法
US2020037951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