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8652U - 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88652U TWM488652U TW103212389U TW103212389U TWM488652U TW M488652 U TWM488652 U TW M488652U TW 103212389 U TW103212389 U TW 103212389U TW 103212389 U TW103212389 U TW 103212389U TW M488652 U TWM488652 U TW M488652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housing
- reflective
- port
- source modu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光源模組。
隨著顯示器的盛行,提供顯示器光線來源的光源模組之光學效果也日漸受到重視,針度對各類型的顯示器,需搭配具備相對的規格的光源模組,而高均勻度與高亮度是一般顯示器之光源模組最常見的需求。
發光二極體可以提供高亮度的光源,而常被應用於光源模組中。於發光二極體類型的光源模組中,為了達到較高的光學效率,一般常會於發光二極體前面設置反射杯,以集中光線。當應用於大面積的顯示器時,常常亦需要大面積的光源模組,此時除了需要多個發光二極體,亦須要多個搭配發光二極體的反射杯。為了有效利用反射杯的分佈空間以及製作方便,反射杯多以陣列方式排列,設計上多為方形,然而,方形結構易導致光線分布不均,從而降低光學模組的顯示畫面的均勻度。
本創作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利用特殊的反射杯設計
及排列,並搭配適當的殼體,提供高均勻度的光線,再搭配薄膜電晶體液晶面板(TFT-LCD)顯示均勻的畫面。且此光源模組可以與投影成像系統搭配,將影像投影至預成像的平面上,以得到較好的視覺效果。
本創作之一態樣提供了一種光源模組,包含多個光源以及光學元件,光學元件設置於光源上,光學元件包含分別對應於光源設置的多個反射杯,每一反射杯包含出光口以及入光口,入光口對應於光源之一設置,其中入光口之截面積不大於出光口之截面積,出光口與入光口分別具有可連成假想矩形之四個端點,出光口至少其中二端點的連線上包含至少一奇點,入光口至少其中二端點的連線上包含至少一奇點。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出光口之奇點與端點分別與入光口之奇點與端點連接形成多條稜線,每一稜線為直線、曲線、拋物線或自由曲線。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出光口之奇點與端點分別與入光口之奇點與端點連接形成多條稜線,每一稜線包含多個斜率不連續線段。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源模組更包含反射殼體,反射殼體設置於光學元件相對光源之一側,反射殼體包含殼體出光口、殼體入光口以及殼體反射側面,殼體反射側面連接殼體出光口與殼體入光口,反射殼體之殼體入光口靠近於反射杯之出光口。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殼體反射側面與殼
體出光口朝向反射殼體中心之法線夾角大於90度。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殼體反射側面與殼體出光口朝向反射殼體中心之法線夾角等於90度。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殼體反射側面與殼體出光口朝向反射殼體中心之法線夾角小於90度。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殼體反射側面與殼體出光口朝向反射殼體中心之夾角大約大於30度。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以矩陣排列。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出光口之奇點的數量不同於反射杯入光口之奇點的數量。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至少二反射杯之奇點的數量不同。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源之中心軸通過反射杯出光口與入光口之端點連成之假想矩形中心。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之出光口與入光口分別包含相對短軸與相對長軸,出光口或入光口之奇點分別以相對短軸對稱排列。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之出光口與入光口分別包含相對短軸與相對長軸,出光口或入光口之奇點分別以相對長軸對稱排列。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其中入光口之截面積小於出光口之截面積。
100‧‧‧光源模組
200‧‧‧光源
300‧‧‧光學元件
310‧‧‧反射杯
310a、310b‧‧‧反射杯
312‧‧‧出光口
314‧‧‧入光口
316‧‧‧稜線
318‧‧‧反射平面
320‧‧‧間距
400‧‧‧反射殼體
410‧‧‧殼體出光口
420‧‧‧殼體入光口
430‧‧‧殼體反射側面
500‧‧‧光學膜
600‧‧‧顯示面板
C‧‧‧中心軸
R‧‧‧假想矩形
S-S‧‧‧相對短軸
L-L‧‧‧相對長軸
P1‧‧‧端點
P2‧‧‧奇點
P3‧‧‧折點
第1圖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之剖面圖。
第2A圖為本創作之第1圖之實施例中的部份光源模組之上視圖。
第2B圖為本創作之第1圖之實施例中的部份光源模組之上視圖。
第3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之剖面圖。
第4圖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中之光源模組之剖面圖。
第5A圖至第5H圖為本創作之多個實施例中的部份光源模組之上視圖。
第6圖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之上視圖。
第7圖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之上視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創作之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也就是說,在本創作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
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約」、「大約」或「大致」,一般是指數值之誤差或範圍於百分之二十以內,較好地是於百分之十以內,更佳地是於百分之五以內。文中若無明確說明,所提及的數值皆視為近似值,即具有如「約」、「大約」或「大致」所表示的誤差或範圍。
參照第1圖,第1圖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100之剖面圖。光源模組100包含多個光源200、光學元件300、反射殼體400、光學膜500。光源200可以是多個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學元件300設置於光源200上,光學元件300包含多個反射杯310,反射杯310分別對應於光源200設置。反射殼體400設置於光學元件300相對光源200之一側。光學膜500設置於反射殼體400相對光學元件300之一側。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每一反射杯310包含出光口312、入光口314、以及多個反射平面318,反射平面318連接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入光口314對應於光源200之一設置,其中入光口314之截面積不大於出光口312之截面積。於本實施例中,入光口314之截面積小於出光口312之截面積。
同時參照第1圖與第2A圖,第2A圖為本創作之第1圖之實施例中的部份光源模組100之上視圖,第2A圖僅繪示反射殼體400,而未包含光源200以及光學元件300等等。反射殼體400包含殼體出光口410(參見第1圖)、殼
體入光口420以及殼體反射側面430,殼體反射側面430連接殼體出光口410與殼體入光口420。
參照第1圖,反射殼體400之殼體入光口420靠近於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與反射殼體400之殼體入光口420相通,且反射殼體400之殼體入光口420完全包圍所有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也就是說,反射殼體入光口420在反射杯310之出光口面上的投影面積能完全覆蓋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
於此,反射平面318和殼體反射側面430之表面經過特殊處理而具有反射光線的效果,舉例而言,反射平面318、殼體反射側面430之表面可鍍有銀、鋁或其他具高反射率的材料。然而為了改善反射後顯示畫面之均勻度,殼體反射側面430上亦可以改成設置具霧化(Matt)效果或是上有咬花微結構的材料。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學膜500可為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擴散膜(Diffuser)或是菲涅爾透鏡片(Fresnel Lens Sheet),不以此為限,用以整體性地改善光源模組100輸出光線的均勻度。光學膜500除了可以設置於反射殼體400與面板之間,亦可以設置於光學元件300與反射殼體400之間或光源200與光學元件300之間。須注意的是,光學膜500並非必要之設計,光學膜500可以從光源模組100中移除,不應以此設計限制本創作之範圍。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源模組100對應
於顯示面板600設置,致使光源模組100輸出的光線可以作為顯示面板600的背光光源,使得顯示面板600顯示影像,其中光源模組100所輸出光線的均勻度會影響影像顯示的品質。
同時參照第1圖與第2B圖,第2B圖為本創作之第1圖之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100之上視圖。為方便說明起見,第2B圖中並未繪示光學膜500與顯示面板600。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源200以矩陣排列,而反射杯310對應光源200設置而亦以矩陣排列。
矩陣排列的光源200輸出光線後,光線由入光口314進入反射杯310,進入反射杯310的光線受到反射杯310的多個反射平面318影響而調整其光線方向,再由出光口312輸出。
詳細而言,由於反射杯310具有多個反射平面318,這些反射平面318分別具有對應的反射光方向,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為了防止一般方形結構的反射杯易導致光線集中於少數反射光方向而使顯示畫面分布不均的問題,這些反射杯310設計具有較多的反射平面318數量,用以反射多個角度的入射光。光源200所發出的光經本實施例的多反射面之反射杯310反射後,多個反射光方向可以產生較均勻的光線分布,因而可避免光線只集中於特定角度反射,而形成因為顯示畫面亮度不均勻造成的亮暗線品味的問題。
光線離開反射杯310後,再由殼體入光口420進入
反射殼體400,進入反射殼體400的光線受到反射殼體400的多個殼體反射側面430影響而調整其光線出光方向,最終由殼體出光口410輸出,其後,光線穿過光學膜500,再受到光學膜500的影響而改變均勻度與亮度分布。之後,光經過顯示面板600,使光帶有顯示資訊。
換句話說,矩陣排列的光源200輸出光線後,光線將先經過矩陣排列的反射杯310,再經過反射殼體400,最終經過光學膜500與顯示面板600而輸出光線。於此,反射杯310先提高光線的集中率、均勻度、或改變光線方向,其後,反射殼體400將再次調整光線方向及顯示畫面均勻度,最終光學膜500再微調整體的顯示畫面均勻度,均勻分佈的光再進入顯示面板而能均勻地呈現或投射影像。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310設計上可以針對預期的反射光方向而設計各反射平面318,且反射杯310為以方型結構為基礎所變化的多邊形結構,因此反射杯310仍保有方便製作且封裝效率高的優點。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殼體400可以藉由其高度或殼體反射側面430的斜率調整進入反射殼體400光線的出射角度。
舉例而言,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入光口420朝向反射殼體400中心的夾角可小於90度、大於90度或等於90度,這些夾角會影響最終輸出光線的均勻度與發光視角。當角度小於90度,亦即殼體反射側面430向內傾斜,其角度較佳為在出射面的投影範圍不要遮蔽到反射杯310
之上方。當角度大於90度時,可以搭配反射杯310之出光角度而設計較佳值,以提供均勻度高且視角較小的光線分布。在此,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出光口410朝向反射殼體400之中心之夾角較佳大於30度。
於本實施例中,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入光口420的夾角大於90度,使得殼體出光口410之截面積大於殼體入光口420之截面積,造成整體的發光視角可以縮小,但是反射殼體400對光線反射後的位置調整範圍也較小。此處夾角角度是指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入光口420之平面、靠近反射殼體400中心的夾角。
此外,反射殼體400的高度亦會影響最終輸出光線的均勻度與發光視角,太矮的反射殼體400的混光區較小,對於光線均勻度調整有限,而太高的反射殼體400可能造成光源模組100整體體積增大的問題,於本實施例中反射殼體400的高度較佳的範圍約為15毫米(mm)~25毫米(mm),並搭配反射杯310之入射角度而調整。
參照第3圖,第3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100之剖面圖。第3圖為與第1圖相似之實施例,差別在於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入光口420的夾角,於本實施例中,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入光口420的夾角大約為90度,亦即殼體出光口410之截面積大約等於殼體入光口420之截面積。
如此一來,相較於第1圖之實施例,第1圖之實施例中之視角會較小,而本實施例之設置的殼體對視角的影
響較小。
參照第4圖,第4圖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中之光源模組100之剖面圖。第4圖為與第1圖相似之實施例,差別在於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入光口420的夾角,亦即殼體反射側面430的斜率,於本實施例中,殼體反射側面430具有兩種不同的斜率,使得靠近殼體入光口420的夾角大約為90度,而靠近殼體出光口410的夾角小於90度。此處角度是指殼體反射側面430與殼體入光口420之平面、且靠近反射殼體400中心的夾角。
如此一來,相較於第1圖之實施例,光線經過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後,雖有部份光線經反射殼體400反射而使發光視角變大,但經反射殼體400反射的光線會往中心位置集中,使中心亮度提高,均勻度更好。
第5A圖至第5H圖為本創作之多個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以下實施例中列舉多種不同反射杯310的結構,但反射杯310之結構並不以以下實施例所限。反射杯310為週期性地排列,例如以矩陣、六方最密堆集(hexagonal arrangement)或錯位方式排列,不以此為限,而構成如第1圖中之光學元件300,為了便於說明,以下實施例中僅繪製單一一個反射杯310。
於第5A圖至第5H圖中,反射杯310包含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其中出光口312指圖中外側的多邊形開口,而入光口314指圖中中心的多邊形開口,於此實施例中,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分別位於反射杯310的兩端,
舉例而言,入光口314較為接近紙面,而出光口312較為遠離紙面。
參考第5A圖,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分別具有可連成假想矩形R之四個端點P1,出光口312至少其中二端點P1的連線上包含至少一奇點P2,入光口314至少其中二端點P1的連線上包含至少一奇點P2。換句話說,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分別為一包含至少五個點的多邊形,其中至少五個點包含四端點P1與至少一奇點P2,四端點P1可相連形成一個假想矩形R,而奇點P2位於其中兩端點P1連成的一連線上。此處,「奇點」與「端點」皆是指線段轉折而斜率不連續之位置,「端點」僅用於區分其可相連成一假想矩形R而不同於「奇點」而稱之。
請同時參照第1圖與第5A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源200排列於同一平面上,每一光源200具有一中心軸C,中心軸C垂直於平面且通過光源200中心,於此,每一光源200之中心軸C分別通過對應的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之端點P1連成之假想矩形R中心。換句話說,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之中心大致位於光源200之中心軸C上。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出光口312之奇點P2與端點P1分別與入光口314之奇點P2與端點P1連接形成多條稜線316,每一稜線316為直線、多個連接線段、拋物線或自由曲線,於本實施例中,僅以直線代表稜線316繪示,但這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範圍,而以非直線代表稜
線316的相關實施例將在第5H圖中說明。在此,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之奇點P2的數量等於入光口314之奇點P2的數量,而出光口312的端點P1與入光口314的端點P1為一對一的連接方式,出光口312的奇點P2與入光口314的奇點P2亦為一對一的連接方式。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310包含多個反射平面318,反射平面318以稜線316為邊而以三角形或四邊形為主,反射平面318用以共同連接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於此,反射平面318之表面經過特殊處理而具有反射光線的效果,舉例而言,反射平面318之表面可鍍有銀、鋁或其他高反射材料或是直接以高反射材料製作成型。
如此一來,當光源200輸出光線時,光線可通過對應光源200設置的反射杯310輸出,再通過反射殼體400而向外輸出。當光線通過反射杯310時,部份發散角度較大的光線將會被反射杯310的反射平面318反射,進而修正其光線前進方向,達到較為光線集中的效果。
於此,反射杯310修正光線的前進方向會受到其反射平面318的設置所影響。在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端點P1的設置維持反射杯310的基本形狀,藉由奇點P2的設置增加反射平面318的數量而微調反射平面318的設置,如此一來,反射平面318對應的反射光線方向亦受到調整,而使光線前進方向較多元,進而改善光線輸出的均勻度。
接著,光線離開反射杯310而通過反射殼體400時,部份發散角度較大的光線將會被反射殼體400的殼體反射側面430反射,進而再次修正其光線前進方向。
若以光強度分布圖中最小光強度與最大光強度的比值來作為均勻度之計算方法,則設置奇點P2的光源模組100與未設置奇點P2的光源模組100相比,至少可以增加約1.12~1.16倍的面均勻度。
請同時參照第5A圖與第2B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兩相鄰的反射杯310之間設有間距320,從出光口312(第2B圖中未標示)觀察,間距320受到出光口312的奇點P2(第2B圖中未標示)排列影響而為一外寬內窄的設計,此外寬內窄的設計除了可因奇點P2的設置而增加其反射平面318的數量,亦有方便實施奇點P2加工之功用,以防止反射杯310之間的間距320過窄而容易毀壞。
參考第5B圖,第5B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於出光口312之四端點P1之連線中,僅有相對兩側的連線上包含奇點P2,於入光口314之四端點P1之連線中,亦僅有相對兩側的連線包含奇點P2,亦即出光口312或入光口314之四端點P1之連線中,其中一組相對兩側的連線由多個線段組成,另一組相對兩側的連線為直線。
參考第5C圖,第5C圖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之奇點P2的數量小於入光口314
之奇點P2的數量,造成出光口312的奇點P2和端點P1與入光口314的奇點P2和端點P1為一對多的連接方式。於此,奇點P2與端點P1可以互相連接。
參考第5D圖,第5D圖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之奇點P2的數量大於入光口314之奇點P2的數量,造成出光口312的奇點P2和端點P1與入光口314的奇點P2和端點P1為多對一的連接方式。於此,奇點P2與端點P1可以互相連接。
參考第5E圖,第5E圖為本創作之更一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分別包含相對短軸S-S與相對長軸L-L,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之端點P1分別連成假想矩形R,其中相對長軸L-L指通過假想矩形R中心且平行於假想矩形R長邊的直線,相對短軸S-S指通過假想矩形R中心且平行於假想矩形R短邊的直線。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出光口312或入光口314之奇點P2分別以相對短軸S-S對稱排列,而不對稱於相對長軸L-L。
參考第5F圖,第5F圖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分別包含相對短軸S-S與相對長軸L-L,其中相對長軸L-L指通過假想矩形中心且平行於假想矩形長邊的直線,相對短軸S-S指通過假想矩形中心且平行於假想矩形短邊的直線,出光口312或入
光口314之奇點P2分別以相對長軸L-L對稱排列,而不對稱於相對短軸S-S。
參考第5G圖,第5G圖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310之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分別包含相對短軸S-S與相對長軸L-L,其中相對長軸L-L指通過假想矩形中心且平行於假想矩形長邊的直線,相對短軸S-S指通過假想矩形中心且平行於假想矩形短邊的直線,出光口312或入光口314之奇點P2皆不以相對長軸L-L或相對短軸S-S對稱排列。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出光口312之相對長軸L-L之一側的奇點P2之數量可以不同於其相對長軸L-L之另一側的奇點P2之數量。同樣的,出光口312之相對短軸S-S之一側的奇點P2之數量可以不同於其相對短軸S-S之另一側的奇點P2之數量,即出光口312之相對兩側之奇點P2之數量可以不同。一樣的道理,入光口314之相對兩側之奇點P2的數量可以亦不同。於此,奇點P2之數量設置是用以設計反射平面318反射光線的角度,以達到反射杯310預期的出光效果。
參考第5H圖,第5H圖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中的反射杯310之上視圖。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出光口312之奇點P2與端點P1分別與入光口314之奇點P2與端點P1連接形成多條稜線316,每一稜線316包含多個斜率不連續線段,側壁上包含多個折點P3,折點P3是
稜線316斜率不連續的位置。
舉例而言,入光口314之端點P1與其稜線316上折點P3之連線的斜率不同於其稜線316上出光口312之端點P1與折點P3之連線的斜率,或者入光口314奇點P2與其稜線316上之折點P3之連線的斜率不同於其稜線316上出光口312奇點P2與折點P3之連線之斜率。
由於圖中由出光口312方向觀察,因此觀察到的是不連續線段之投影,觀察到稜線316為各線段投影連成之直線,但實際上稜線316為多個斜率不連續卻互相連接的線段。多個反射平面318以這些斜率不連續的線段為邊,即這些反射平面318的斜率不同、坡度不一樣,反射平面318用以共同連接出光口312與入光口314。
以上這些實施例中,反射杯具有不同的對稱條件的奇點與端點,致使光經過反射杯後可以具有不同光線分布,亦即反射杯之奇點的對稱方式會影響反射杯之均勻度與光線方向等等,可以視實際情況搭配應用。
雖然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反射杯310以矩陣排列,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參照第6圖,第6圖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100之上視圖。光源200可以是錯位排列,而反射杯310亦對應於光源200而錯位排列。雖然錯位排列會無法利用一部份的光學元件300的面積,如靠近反射殼體400的部份光學元件300因空間不足而無法設置反射杯310,但錯位排列可使光源200的光線輸出位置較為不規律,而可以提升光源模組100整體輸出
光線的均勻度。除了錯位排列外,反射杯310與光源200亦可以是蜂巢狀排列,反射杯310可以是六角形狀,其具有光線輸出方向較多、而可以提升光源模組100整體輸出光線的均勻度之優點。
第7圖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中的光源模組100之上視圖。光源模組100可包含不同的反射杯310a、310b,此處不同的反射杯310a、310b是指其結構不同。詳細而言,不同結構的反射杯310a、310b可以是指反射杯310a、310b之奇點P2或折點P3的數量不同,導致其反射平面318的數量或斜率等等不同,這些不同結構的反射杯310a、310b可以依據預期呈現的光學效果而排列。
舉例而言,由於光源200所輸出的光容易由兩側發散,因此在排列反射杯時,將光學元件300兩側置換成集中率較高、反射平面318較多的反射杯310a,例如左右兩側的反射杯310a使用第3H圖的反射杯結構,而中間兩排則採用一般的反射杯310b(如第3A圖中的結構)。如此一來,中央的光線經過反射杯310b,具有一般的均勻度與視角的光線分布;邊緣的光線經過反射杯310a,受到較多反射平面318的影響,而具有較高的均勻度或較小的視角,將可以改善光源模組100輸出光線時,邊緣的光線容易發散的現象。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利用混合具有不同功能的反射杯,相較傳統只具有四個反射面之反射杯,反射光線主要集中在特定方向,而形成顯示畫面亮暗線問
題。本創作之反射杯具有較多的反射面可反射出較多角度的光,而具有更高度均勻度,而達到整體更好的效果。當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亦可以於任意排列位置設置不同的反射杯,以達到預期呈現的光學效果。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源並不限制於使用完全相同的光源。光源包含可包含多個不同波長或大小之光源,這些光源可分別透過多種不同結構之反射杯,分別均勻地輸出光線,而混和後可以呈現較均勻的混和光,例如藍、紅、綠光透過多個反射杯後輸出光線,分別產生均勻的藍、紅、綠光分佈,混和後呈現均勻白光。雖然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光源與反射杯為一對一的設置,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亦可以多個光源搭配一反射杯。
本創作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利用特殊的反射杯設計,提供高均勻度的光線,可以與適當的顯示成像系統搭配,將影像投影至預成像的平面上,使用者同時可以觀察到光強度均勻且清晰的影像資訊。本創作所提供之光學模組可以應用於車窗玻璃上,提供均勻度較高光線,使用者可於開車的過程中於車窗玻璃上觀察到投影之影像資訊。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源模組
200‧‧‧光源
300‧‧‧光學元件
310‧‧‧反射杯
314‧‧‧入光口
318‧‧‧反射平面
320‧‧‧間距
400‧‧‧反射殼體
430‧‧‧殼體反射側面
Claims (15)
- 一種光源模組,包含:複數個光源;以及一光學元件,設置於該些光源上,包含分別對應於該些光源設置的複數個反射杯,每一該些反射杯包含:一出光口;以及一入光口,對應於該些光源之一設置,其中該入光口之截面積不大於該出光口之截面積,該出光口與該入光口分別具有可連成一假想矩形之四個端點,該出光口至少其中二端點的連線上包含至少一奇點,該入光口至少其中二端點的連線上包含至少一奇點。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出光口之該些奇點與端點分別與該入光口之該些奇點與端點連接形成複數條稜線,每一該些稜線為直線、曲線、拋物線或自由曲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出光口之該些奇點與端點分別與該入光口之該些奇點與端點連接形成複數條稜線,每一該些稜線包含複數個斜率不連續線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更包含一反射殼體,該反射殼體設置於該光學元件相對該些光源之一 側,該反射殼體包含一殼體出光口、一殼體入光口以及一殼體反射側面,該殼體反射側面連接該殼體出光口與該殼體入光口,該反射殼體之該殼體入光口靠近於該些反射杯之出光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殼體反射側面與該殼體出光口朝向該反射殼體中心之夾角大於9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殼體反射側面與該殼體出光口朝向該反射殼體中心之夾角等於9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殼體反射側面與該殼體出光口朝向該反射殼體中心之夾角小於9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殼體反射側面與該殼體出光口朝向該反射殼體中心之夾角大於3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反射杯以矩陣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出光口之該些奇點的數量不同於該入光口之該些奇點的數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至少二該些反射杯之該些奇點的數量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反射杯之該出光口與該入光口之該些端點連成該假想矩形,每一該些光源之中心軸通過該假想矩形中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反射杯之該出光口與該入光口分別包含一相對短軸與一相對長軸,該出光口或該入光口之該些奇點分別以該相對短軸對稱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反射杯之該出光口與該入光口分別包含一相對短軸與一相對長軸,該出光口或該入光口之該些奇點分別以該相對長軸對稱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入光口之截面積小於該出光口之截面積。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212389U TWM488652U (zh) | 2014-07-11 | 2014-07-11 | 光源模組 |
CN201420465522.4U CN204005647U (zh) | 2014-07-11 | 2014-08-18 | 光源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212389U TWM488652U (zh) | 2014-07-11 | 2014-07-11 | 光源模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88652U true TWM488652U (zh) | 2014-10-21 |
Family
ID=52045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212389U TWM488652U (zh) | 2014-07-11 | 2014-07-11 | 光源模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05647U (zh) |
TW (1) | TWM48865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5631B (zh) * | 2021-06-02 | 2022-12-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 |
-
2014
- 2014-07-11 TW TW103212389U patent/TWM488652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8-18 CN CN201420465522.4U patent/CN20400564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85631B (zh) * | 2021-06-02 | 2022-12-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05647U (zh) | 2014-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38255B2 (en) | Direct view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unit for direct view display device | |
TWI471615B (zh) | Backlight module and its optical lens | |
WO2018153069A1 (zh) | 光学膜材和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5706156B (zh) | 照明设备 | |
TWI815497B (zh) |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 |
TWI519836B (zh) | 發光裝置及應用其之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 |
WO2018214611A1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TW201619672A (zh) | 畫素式背光模組 | |
WO2012164791A1 (ja) | 面光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TWI579487B (zh) | 二次光學元件及光源模組 | |
WO2016183909A1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TWI480596B (zh) | 發光模組及其光學透鏡 | |
CN104100876A (zh) | 发光装置以及背光模块 | |
TWM559421U (zh) |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
WO2017002725A1 (ja) |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TWM488652U (zh) | 光源模組 | |
WO2016184111A1 (zh) | 反射组件、背光模组和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 | |
TWM446344U (zh) | 背光模組及其光學透鏡 | |
TWI781602B (zh) | Led曲面顯示裝置 | |
TWM555484U (zh) | 具有量子點膜的光源模組 | |
WO2017118033A1 (zh) | 棱镜膜、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TW201439627A (zh) | 發光裝置以及背光模組 | |
TWI572952B (zh) | 發光二極體元件及應用該發光二極體元件的背光模組 | |
TWI764931B (zh) | 用於導致旋轉對稱光束圖形之非旋轉對稱光源的非旋轉對稱透鏡 | |
WO2018109978A1 (ja)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K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