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7187U - 固定柱結構 - Google Patents

固定柱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7187U
TWM487187U TW103209235U TW103209235U TWM487187U TW M487187 U TWM487187 U TW M487187U TW 103209235 U TW103209235 U TW 103209235U TW 103209235 U TW103209235 U TW 103209235U TW M487187 U TWM487187 U TW M48718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fixed column
notch
column structure
hand to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92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ong-ren Li
Original Assignee
hong-ren L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ren Li filed Critical hong-ren Li
Priority to TW1032092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7187U/zh
Publication of TWM4871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7187U/zh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Description

固定柱結構
本創作係與一固定柱結構有關,尤指一種固定柱結構係設有二套合部,使該固定柱與手工具件間具有最大相卡制體積,而達到更確實之功效。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與手工具件相套合之固定柱結構,如美國專利US8181780所示,該手工具件1如套筒、接桿、轉接頭、萬向接頭...等手工具,其基本結構係其一端均有一規格之四角槽以與一固定柱3相套合。
該美國專利之固定柱結構係在於;該每一固定柱3係為一圓錐體狀,該每一固定柱3基本上係為塑膠材質,該固定柱3周面上係設有一圓凸型卡制部4,習用手工具件1如套筒、接桿或轉接頭之標準四角槽內均設有珠窩2,該珠窩2係供固定柱3上之凸型卡制部4相套合,使該手工具件1係結合於固定柱3上以便於收存,具有複數固定柱3結構係統稱為手工具架體。
該美國專利案主要之優點係在於:該固定柱3上與其它具四角槽之手工具件1相套合後,該凸型卡制部4係與珠窩2相套合,使該各手工具件1即結合於固定柱1上且具穩固及不鬆脫之使用目的。
但此美國專利案結構之缺失係在於:
1、該固定柱3與手工具件1係僅具一種卡制方式,且該固定柱3與具四角槽之手工具件1相套合後,為避免手工具件1自固定柱3上自然脫開,該凸型卡制部4與珠窩2間大都為緊配合狀態,以達到固定手工具件1之功效,但如需使用手工具件1時,即需將手工具件1自固定柱3上用力拔出,使用時係不順手。
2、請輔以第十九圖所示,第十九圖係習用美國專利固定柱結構立體圖,若如美國專利第五圖所示,複數固定柱3係設於一座體7時,並無任何開模問題,開模方向係為朝上及朝下開模,但若固定柱3係設有滑軌時,設有滑軌之固定柱3係為手工具架體必需有之結構,一般係為架體上設有滑軌而於固定柱3亦設有滑軌而滑設於架體上,該固定柱3脫模方向係為端部箭頭時,固定柱3之滑軌處係需於模具內設有滑塊,如此固定柱3之模具即較為複雜。
鑑於上述習用專利案固定柱結構之缺失,本創作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製造經驗,終於有一能解決習用弊端之固定柱結構之產品問世。
新型所欲解決之問題:習用固定柱結構設有滑軌時,模具內係需設有滑塊,模具成本係較為複雜,本創作之固定柱結構係設有二套合部,使該固定柱與手工具件間具有最大相卡制體積,而達到更確實之功效,且該固定柱結構實施於滑軌時,模具上係不需設有滑塊,模具係節省其成本。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一種固定柱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係凸設有二套合部,該每一套合部上係設有二第一套合端及一第二套合端,該每一套合部周邊係各設有二第一缺槽,該二套合部間係設有第二缺 槽,該第二缺槽係將二套合部相間隔,該第二缺槽係具有二平行邊,該二套合部係以第二缺槽呈對稱狀;該二套合部周面上設有第一卡制部及第二卡制部,該第一卡制部及第二卡制部係繞設於二套合部周面上,該第一卡制部係設於二套合部端面處,該第一卡制部係為一凸出之錐面狀,第一卡制部上設有一斜面及一卡制面,該第二卡制部係為凸出之圓環狀;本體中央設有一中軸線,以中軸線為軸心係設有垂直線及水平線,垂直線通過第二缺槽,水平線通過第二套合端,二套合部外周面係構成一外圓線,外圓線係為第二卡制部最大外徑,第二套合端之最大寬度為第三距離,外圓線之直徑係為第四距離,第三距離與第四距離之比例係介於0.5比1至0.7比1之間。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該本體係設有第一卡制部及第二卡制部,如此該本體與手工具件間係具有暫時固定及完全固定之功效,使用時係為暫時固定而收存時係為完全固定,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係具有二種套合方式而具使用擴充性。該第三距離一定會大於第四距離,且該手工具件相對於二套合部係可自由轉動,如此該本體之第二卡制部與珠窩間具有最大之相卡制體積,該固定柱結構之套合達到更確實之功效。當本創作之本體實施於具有第一滑部結構時,因該本體之第二缺槽與第一滑部係呈同方向狀,本體即需自二側方向開模即可,模具上不需再設有滑塊,模具之成本係可較低。
為使 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創作之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創作之結構、組成說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創作之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創作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創作之保護範圍。
10‧‧‧本體
11‧‧‧套合部
111‧‧‧第一套合端
112‧‧‧第二套合端
12‧‧‧第一缺槽
13‧‧‧第二缺槽
14‧‧‧第一卡制部
141‧‧‧斜面
142‧‧‧卡制面
15‧‧‧第二卡制部
16‧‧‧第一滑部
17‧‧‧吊卡部
20‧‧‧中軸線
21‧‧‧垂直線
22‧‧‧水平線
23‧‧‧外圓線
24‧‧‧第一距離
25‧‧‧第二距離
26‧‧‧第三距離
27‧‧‧第一角度
28‧‧‧第一直徑
30‧‧‧手工具件
31‧‧‧四角槽
32‧‧‧珠窩
33‧‧‧第四距離
40‧‧‧第一架體
50‧‧‧第二架體
51‧‧‧第二滑部
第一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立體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上視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與手工具件相套合之立體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與手工具件結合之上視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第四圖B-B處暫時固定之剖視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第四圖B-B處完全固定之剖視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與手工具件相套合之側視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七圖C-C處之剖視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第七圖C-C處另一角度之剖視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實施於第一架體之立體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實施於第二架體之立體圖。
第十二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實施於吊卡之立體圖。
第十三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十四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二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十五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十六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三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十七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十八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四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十九圖、係習用固定柱結構之立體圖。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所示,第一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 構之立體圖,第二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上視圖,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固定柱結構,亦即係為本體10與手工具件30相套合之技術領域,尤指一種手工具件30與本體10間相套設之固定柱結構,且具有二種套合方式之固定柱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10,該本體10係為一圓錐體狀,該本體10係為塑膠材質,該本體10係凸設有二套合部11,該二套合部11係呈對稱狀,該每一套合部11係呈T型狀,該每一套合部11上係設有二第一套合端111及一凸出之第二套合端112,該二套合部11之第二套合端112係相互遠離,該第二套合端112係介於二第一套合端111之間,該每一套合部11周邊係各設有二第一缺槽12,該第一缺槽12之兩側係為不平行邊,該第一缺槽12靠近第二缺槽13之邊面係與第二缺槽13之邊面呈相平行狀,該二個第一缺槽12係分別將第一套合端111、第二套合端112與第一套合端111相互區隔,使該每一套合部11係呈T型狀,該二套合部11間係設有第二缺槽13,該第二缺槽13係將二套合部11相間隔,該第二缺槽13係具有二平行邊,二套合部11係以第二缺槽13呈對稱狀;該二套合部11周面上設有第一卡制部14及第二卡制部15,該第一卡制部14及第二卡制部15係繞設於二套合部11周面上,該第一卡制部14係設於二套合部11端面處,該第一卡制部14係為一凸出之錐面狀,第一卡制部14上設有一斜面141及一卡制面142,該第一卡制部14係將該本體10與手工具件30呈暫時固定之功效,手工具件30係可自第一卡制部14輕易拔出,該第二卡制部15係為凸出之圓環狀,該第二卡制部15係將該本體10與手工具件30呈完全固定狀,手工具件30係需自第二卡制部15處用力拔出,達到不鬆脫且具安全固定之功效;請繼續參閱第二圖所示,第二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上視 圖,該本體中央設有一中軸線20,以中軸線20為軸心係設有垂直線21及水平線22,該垂直線21通過第二缺槽13,該水平線22通過T型套合部11凸出之第二套合端112,該二個套合部11相對於垂直線21係呈對稱狀,該每一套合部11之二個第一缺槽12相對水平線22係呈對稱狀,該二套合部11外周面係構成一外圓線23,該外圓線23係為第二卡制部15最大外徑,該第二缺槽13之寬度為第一距離24,該第一套合端111之寬度為第二距離25,該第一距離24係等於第二距離25,該第二套合端112之最大寬度為第三距離26,該第一缺槽12之斜邊面與水平線22之角度係為第一角度27,該第一角度27之度數係介於35至50度之間,該外圓線23之直徑係為第四距離28,該第三距離26與第四距離28之比例係介於0.5比1至0.7比1之間,該第三距離26與第四距離28之最適當比例係為0.6。
請繼續參閱第三圖及第四圖所示,第三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本體10與手工具件30相套合之立體圖,第四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本體10與手工具件30結合之上視圖,一手工具件30,該手工具件30內係設有一規格之四角槽31,如套筒、接桿、轉接頭、萬向接頭...等,而該手工具件30之四角槽31內周邊均設有珠窩32,該珠窩32係供第一卡制部14與第二卡制部15相套合。
請繼續參閱第五圖所示,第五圖係第四圖B-B處暫時固定之剖視圖,該本體10上第一卡制部14與手工具件30之珠窩32相套合時,因該第一卡制部14係設於套合部11端部處而具有較佳之彈性度,如此手工具件30係以達到暫時固定之功效,手工具件30係能輕易拔出,當在工作時係會常多次使用各手工具件30,該手工具件30暫時固定時係可避免手再用力拔出之困擾,且可將手工具件30暫時固定而避免手工具件30散亂置放於工作場所之地上。
請繼續參閱第六圖所示,第六圖係第四圖B-B處完全固定之剖視圖,該本體10之第二卡制部15與手工具件30之珠窩32相套合,係呈現緊配合狀態以達到完全固定之功效,即具穩固且達到不鬆脫之使用目的,當工作完欲收存時,係將手工具件30之珠窩32卡制於第二卡制部15處可避免遺失。
請繼續參閱第七圖及第八圖所示,第七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本體10與手工具件30相套合之側視圖,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七圖C-C處之剖視圖,由圖式可清楚所示,該手工具件30之珠窩32之寬度係為第四距離33,該第三距離26與第四距離28之比例係介於0.5比1至0.7比1之間,因此該第三距離26一定會大於第四距離33,該本體10之第二卡制部15與珠窩32間具有最大之相卡制體積,如此係使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套合達到更緊密之使用功效。
請繼續參閱第九圖所示,第九圖係本創作第七圖C-C處另一角度之剖視圖,由圖式可清楚所示,該手工具件30相對於本體10之二套合部11係可自由轉動,而旋轉手工具件30一角度後,該本體10之第二卡制部15與手工具件30之珠窩32間亦具有最大之相卡制體積,達到更確實之套合功效。
請繼續參閱第十圖所示,第十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實施於第一架體40之立體圖,該第一架體40係設有複數本體10與複數手工具件30相套設。
請繼續參閱第十一圖所示,第十一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實施於第二架體50之立體圖,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架體50設有第二滑部51,該第二滑部51呈T字狀,該本體10係設有第一滑部16,該第一滑部16呈四邊型狀,該第一滑部16下方設有一缺口,該第一滑部16係可與第二滑部51相滑 設,且可配合滑設於第二滑部51上且可左右移之,具備移動功能增加其使用之便利性。
請繼續參閱第十二圖,第十二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實施於吊卡17之立體圖,在本實施例中,該本體10係設有吊卡部17,以增加其吊掛功能。
請繼續參閱第十三圖及第十四圖,第十三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第十四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二實施例之上視圖,在此實施例中,由圖式可清楚所示,該本體10之第一缺槽12兩側邊係相互平行。
請參閱第十五圖及第十六圖,第十五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圖,第十六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三實施例之上視圖,在此實施例中,由圖式可清楚所示,該本體10係無設有第一卡制部14及卡制面142。
請繼續參閱第十七圖及第十八圖,第十七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圖,第十八圖係本創作固定柱結構第四實施例之上視圖,在此實施例中,由圖式可清楚所示,該本體10之套合部11之第一缺槽12係呈複數環繞排列,且該複數第一缺槽12係與垂直線21及水平線22呈相互對稱狀。
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之優點係在於:
1、該本體10係設有第一卡制部14及第二卡制部15,如此該本體10與手工具件30間係具有暫時固定及完全固定之功效,使用時係為暫時固定而收存時才為完全固定,本創作固定柱結構係具有二種套合方式而具使用擴充性。
2、請再參閱第一圖所示,該本體10開模時,該本體10之模具係為上下 開模或從二側方向開模均可成型本體10,該本體10之開模方向係具有擴充性。
3、請參閱第八圖及第九圖所示,該第三距離26一定會大於第四距離33,且該手工具件30相對於二套合部11係可自由轉動,如此該本體10之第二卡制部15與珠窩32間具有最大之相卡制體積,該固定柱結構係達到更確實之功效。
4、請參閱第十一圖所示,當本創作之本體10實施於具有第一滑部16結構時,因該本體10之第二缺槽13與第一滑部16係呈同方向狀,如此本體10即需自二側方向開模即可,模具上不需再設有移動性滑塊,模具之成本係可較低。
因此本創作之固定柱結構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10‧‧‧本體
11‧‧‧套合部
12‧‧‧第一缺槽
13‧‧‧第二缺槽
14‧‧‧第一卡制部
141‧‧‧斜面
142‧‧‧卡制面
15‧‧‧第二卡制部
20‧‧‧中軸線

Claims (11)

  1. 一種固定柱結構,其係包括:一本體,該本體係凸設有二套合部,該二套合部係呈對稱狀,該每一套合部係呈T型狀,該每一套合部上係設有二第一套合端及一凸出之第二套合端,該二套合部之第二套合端係相互遠離,該第二套合端係介於二第一套合端間,該每一套合部周邊係各設有二第一缺槽,該二個第一缺槽係分別將第一套合端、第二套合端與第一套合端相區隔,使該每一套合部係呈T型狀,該二套合部間係設有第二缺槽,該第二缺槽係將二套合部相間隔,該第二缺槽係具有二平行邊,該二套合部係以第二缺槽呈對稱狀;該二套合部周面上設有第一卡制部及第二卡制部,該第一卡制部及第二卡制部係繞設於二套合部周面上,該第一卡制部係設於二套合部端面處,該第一卡制部係為一凸出之錐面狀,第一卡制部上設有一斜面及一卡制面,該第一卡制部係將該本體與手工具件呈暫時固定之功效,該第二卡制部係為凸出之圓環狀,該第二卡制部係將該本體與手工具件呈完全固定狀;該本體中央設有一中軸線,以中軸線為軸心係設有垂直線及水平線,該垂直線通過第二缺槽,該水平線通過T型套合部凸出之第二套合端,該二個套合部相對於垂直線係呈對稱狀,該每一套合部之二個第一缺槽相對水平線係呈對稱狀,該二套合部外周面係構成一外圓線,該外圓線係為第二卡制部最大外徑,該第二套合端之最大寬度為第三距離,該第一缺槽之斜邊面與水平線之角度係為第一角度,該第一角度之度數係介於35至50度之間,該外圓線之直徑係為第四距離,該第三距離與第四距離之比例係介於0.5比1至0.7比1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該本體係為一圓錐體狀,該本體係為塑膠材質。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該第一缺槽之兩側邊係為不平行邊,該第一缺槽靠近第二缺槽之邊面係與第二缺槽之邊面呈相平行狀,該第二缺槽之寬度為第一距離,該第一套合端之寬度為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係等於第二距離。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該第三距離與第四距離之比例係為0.6。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該手工具件內係設有一規格之四角槽,該手工具件之四角槽內周邊均設有珠窩,該珠窩係供第一卡制部與第二卡制部相套合。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該手工具件之珠窩之寬度係為第四距離,該第三距離與第四距離之比例係介於0.5比1至0.7比1之間,因此該第三距離一定會大於第四距離。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設有第一架體,該第一架體係設有複數本體與複數手工具件相套設。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設有第二架體,該第二架體設有第二滑部,該第二滑部呈T字狀,該本體係設有第一滑部,該第一滑部呈四邊型狀,該第一滑部下方設有一缺口,該第一滑部係可與第二滑部相滑設。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該本體係設有吊卡部,以增加其吊掛功能。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請該本體之第一缺槽兩側邊係相互平行狀。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柱結構,其中,該本體之套合部之第一缺槽係呈複數環繞排列,且該複數第一缺槽係與垂直線及水平線呈相互對稱狀。
TW103209235U 2014-05-27 2014-05-27 固定柱結構 TWM4871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9235U TWM487187U (zh) 2014-05-27 2014-05-27 固定柱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9235U TWM487187U (zh) 2014-05-27 2014-05-27 固定柱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7187U true TWM487187U (zh) 2014-10-01

Family

ID=52108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9235U TWM487187U (zh) 2014-05-27 2014-05-27 固定柱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71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788319S1 (en) Canopy
CA159794S (en) Luminaire
USD819375S1 (en) Worksurface
EP3541714A4 (en) PLASTIC PALLET WITH SUPPORT BLOCKS HAVING SPINDLE WHEEL POCKET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869417B2 (en) Integrated line and curve drawing templates for cloth stitching
CA162494S (en) Core material of a recordable media package assembly
USD765542S1 (en) Faux turf tree skirt
JP2017003023A5 (zh)
CA171946S (en) Fluid cartridge
TW201544271A (zh) 固定柱結構
USD743455S1 (en) Dresser disk
USD762356S1 (en) Flip flop
USD689153S1 (en) Fixture adapted for use with a stability ball
TWM468388U (zh) 固定柱結構
TWM487187U (zh) 固定柱結構
TW201507828A (zh) 固定柱結構
USD838325S1 (en) Wafer puck
USD728188S1 (en) Plastic pallet
FR3038322B1 (fr) Materiaux reticules thermodurcissables a basse tg et thermostables a base d'unites fluoroethers
USD799216S1 (en) Zipper stopper
TWM512479U (zh) 固定柱結構
CN204519879U (zh) 透明收纳盒
USD822596S1 (en) Charging adapter
USD733958S1 (en) Light fixture lens with alternate geometric overlay features
TWM501335U (zh) 工具鎖定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