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1556U -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 Google Patents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1556U
TWM471556U TW102219651U TW102219651U TWM471556U TW M471556 U TWM471556 U TW M471556U TW 102219651 U TW102219651 U TW 102219651U TW 102219651 U TW102219651 U TW 102219651U TW M471556 U TWM471556 U TW M47155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leeve
handle
battery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9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i-qun Li
zheng-xiu Wu
Original Assignee
Fet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ton Ltd filed Critical Feton Ltd
Priority to TW1022196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1556U/zh
Publication of TWM471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1556U/zh
Priority to CN201420393005.0U priority patent/CN204343793U/zh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Description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尤其是指可安裝於各種結構物上並做為光源的手柄結構。
習知一般可安裝在裝設於櫥櫃、抽屜、門板、窗戶、裝潢結構等各種傢俱或是結構物上的燈具,通常是以單純的燈具型態裝設於前述結構的表面上,用以提供作為照明或是裝飾使用。然而這類燈具裝設至前述之各種結構物表面上時,常常會造成外觀上的不協調,或是因為只是燈具的作用,而略顯多餘。因此本創作基於習知燈具之缺失進行創作。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供光源的手柄結構,並可裝設於櫥櫃、抽屜、門板、窗戶、裝潢結構等各種傢俱或是結構物上作為把手等功能。
本創作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的次一目的係該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中,可以係具有一方便拆換電池之結構,使得該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係可以使用電池作為電力。
本創作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的再一目的係可提供一具有開關或感應器的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使得在使用該手柄結構時,也同時可以 方便地開啟或關閉該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中的一發光裝置。
本創作主要係一種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係配合設置於一結構物上,且其係包括:一發光裝置,其係一可經由電力驅動發光之光源;一電氣裝置,其係包括一操作單元、一控制單元以及一電力單元;以及一主體,其係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手柄部以及一透光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一操作該發光裝置的界面並對應該操作而提供一電氣訊息傳輸至該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係依據該操作單元的電氣訊息而對應選擇該發光裝置開啟或關閉的一電氣迴路;該電力單元係一電力供應裝置,並用以供給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所需的電力;以及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上,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中,該透光部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抽取盒,該抽取盒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並對應該電氣裝置且可自該第一手柄部一端取出,該電力單元係設置於該抽取盒中,且該抽取盒前端係對應該電氣裝置;以及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套筒,該套筒係一中空管體結構,且該套筒係套設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該套筒係包括一第一套筒部以及一第二套筒部,該第一套筒部與該第二套筒部分別係構成該套筒沿軸向的垂直面的左半部結構與右半部結構,且該套筒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容置部以及一第二容置部,該第一容置部係該套筒前端的一中空部並配合固設該發光裝置與該電氣裝置,該第二容置部係該套筒後端 的一中空部並配合滑動設置該抽取盒。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第一套筒部係具有一第一結合面以及一第一卡扣部,該第二套筒部係進一步具有一第二結合面以及一第二卡扣部,該第一卡扣部與該第二卡扣部系相互對應的機械耦合結構,該第一套筒部與該第二套筒部係透過相互對應的該第一結合面與該第二結合面相互接合而構成該套筒,且該第一套筒部與該第二套筒部係進一步透過相互對應的該第一卡扣部與該第二卡扣部相互扣合而相互固接。
再者,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的局部可以係具有一內環部,該內環部係該主體內表面局部所形成之環狀結構,且該內環部係具有一卡扣部;以及該套筒前端面周圍係具有一倒鉤部;其中該內環部之卡扣部係形成於該內環部之局部並對應該套筒之倒鉤部;以及該套筒之倒鉤部係該套筒前端面局部形成沿徑向向外凸出之凸緣結構,該倒鉤部的外緣尺寸係介於該主體內徑與該倒鉤部內徑之間,且該倒鉤部外緣係對應咬合於該卡扣部前端面。
另外,該套筒頂端也可以係具有一鍵槽,以及該主體內表面頂端具有對應該鍵槽的一齒鍵;其中該鍵槽係自該套筒前端面頂端沿徑向向內凹入的結構,並在該套筒前端面上為開口;以及該齒鍵係配合該鍵槽並自該主體內表面頂端表面向下凸出的一結構,且該鍵槽係與該齒鍵相互嚙合。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套筒係包括一卡槽,該抽取盒 係進一步包括一旋蓋以及一凸緣,該旋蓋係設置於該抽取盒後端面,該凸緣係設置於該抽取盒側面並對應該套筒之卡槽;其中該凸緣係該抽取盒側面沿徑向側向向外延伸所構成;該套筒之卡槽係配合該凸緣的一開槽結構,並係自該套筒後端面沿軸向向前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環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以及該抽取盒係包括一第一狀態、一第二狀態以及一第三狀態,該抽取盒之第一狀態係該抽取盒套入該套筒之第二容置部,該凸緣係沿著該卡槽軸向延伸的部分中移動,且係選擇該抽取盒進入該第二容置部以及退出該第二容置部中的一狀態;該抽取盒之第二狀態係旋轉該旋蓋且該凸緣係對應沿著該卡槽環向延伸的部分中移動並固定於該卡槽中;以及該抽取盒之第三狀態係自該抽取盒之第一狀態選擇該凸緣退出該卡槽且該抽取盒係脫離該主體之套筒的後端面處。
再者,該套筒之卡槽可以係包括一斜向部以及一橫向部;其中,該斜向部係自該套筒後端面沿著與軸向成一斜角度的方向向前延伸一適當距離所形成;該橫向部係自該斜向部前端再沿環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所形成;以及該抽取盒之第一狀態中選擇旋轉該旋蓋,且該凸緣退出該卡槽,該凸緣係沿著該斜向部移動並脫離該卡槽,且該抽取盒係脫離該主體之套筒的後端面處。
另外,該旋蓋係固設於該抽取盒後端,且該凸緣可以係固設於該抽取盒側面並對應該套筒之卡槽。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旋蓋之前端面可以係與該抽取盒之後端面以樞接結構相互連接,該凸緣係自該旋蓋前端緣沿軸向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徑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旋蓋之前端面係具有一凹孔,該抽取盒之後端面係具有一彈性鉤部,該彈性鉤部係一最大外徑可沿徑向內縮的彈性結構,該彈性鉤部係配合該凹孔而構成一樞接結構,且該彈性鉤部可套入該凹孔並被限制在該凹孔中;其中該旋蓋係與該抽取盒可作相對樞轉,以及該旋蓋與該抽取盒係機械連結且相互拘束軸向上的相對運動。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氣裝置中的電力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模組,該電池模組係設置於該抽取盒中,且該電池模組係使用一電池之作為電力源的一電源供應裝置;該電池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二電極,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係該電池模組中輸出該電池電力之各個電極;該抽取盒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該電池槽係一凹槽結構並用以設置該電池;該電力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接觸部以及一第二電極接觸部,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該電力單元電力輸入之各個電極的電氣接點且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以及該抽取盒設置於該主體的狀態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電氣連接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且該電池的電力係透過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的接觸導通 而將電力傳輸至該電氣裝置的電力單元。
再者,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的一端係分別具有一彈性部,該些彈性部分別係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前端延伸形成的一彈性結構並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該彈性部分別係一彈性結構且在受到壓縮的狀態下會產生一沿著該抽取盒滑動方向上的反彈力;其中對應該抽取盒固定設置於該主體的狀態中,各個該彈性部係壓掣於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並形成電氣連接,且提供該抽取盒一反彈力,並確保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可有效接觸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而形成電氣通路狀態;以及對應該抽取盒脫離該主體的過程中,各個該彈性部的反彈力會推擠該抽取盒滑動脫離該主體,並逐漸脫離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
另外,該電氣裝置係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且該發光裝置以及該控制單元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中,該操作單元以及該電力單元係電氣連接至該電路板並係進一步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其中該電路板係設置在該套筒之第一容置部中,且該電力單元中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形成於該電氣裝置之電路板上,並分別對應對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其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可以係該電路板中的銅箔基層所構成。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池槽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 穿孔,該電池槽穿孔係前端面中央係沿軸向向前貫穿至該抽取盒前端面所形成的一穿孔結構;該第一電極係電氣連接該電池中的一電極並係由一導電材質所構成,該電池模組中的第一電極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連接片以及一第二連接片,該第一連接片係一L型結構且該第一連接片之後端部係固設於該電池槽後端面並沿著該電池槽底面向前延伸,該第二連接片係固設於該抽取盒前端面且係配合該電池槽穿孔的一環狀結構,該第二連接片之底部係電氣連接該第一連接片;以及該電池槽穿孔係對應該第二電極之位置。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第一連接片之前端可以係進一步形成一第一連接端,該第二連接片之底端係進一步對應形成一第二連接端,且透過該第一連接端與該第二連接端的電氣連接,使得該第一連接片電氣連接該第二連接片。
再者,該第一電極之第一連接片係進一步具有一電池彈性接觸部,該電池彈性接觸部係形成於該第一連接片後端部並固設於該電池槽後端面,且該電池彈性接觸部係一彈性結構並係對應電氣連接該電池之一電極位置;其中,該電池之一電極係透過該電池彈性接觸部而電氣連接該第一電極,且該電池模組中的該第二電極係定義為該電池中的另一電極並對應該電池槽穿孔。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氣裝置係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且該發光裝置以及該控制單元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中,該操作 單元以及該電力單元係電氣連接至該電路板並係進一步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其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形成於該電氣裝置之電路板上,並分別對應對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其中,該電路板係設置在該套筒之第一容置部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且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以及該第二電極,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進一步分別包括一第一電極彈性部以及一第二電極彈性部;該第一電極彈性部係自該第一電極接觸部一端延伸至對應該第一電極之第二連接片處,該第一電極彈性部係對應該第二連接片的壓掣而產生彈性變形;以及該第二電極彈性部係自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一端延伸至對應該第二電極處,該第二電極彈性部係對應該第二電極的壓掣而產生彈性變形。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係設置於該套筒底部,並係進一步包括一按鍵;其中該按鍵係對應並結合該操作單元底端並滑動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底部且局部外露凸出於該第一手柄部底部。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池模組係設置於該抽取盒中,且該電池模組係使用一電池之作為電力源的一電源供應裝置;該電池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二電極,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係該電池模組中輸出該電池電力之各個電極,且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另一端分別係延伸至該抽 取盒對應該電氣裝置的端面處;該抽取盒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該電池槽係一凹槽結構並用以設置該電池;該電力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接觸部以及一第二電極接觸部,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該電力單元電力輸入之各個電極的電氣接點且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以及該抽取盒設置於該主體的狀態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電氣連接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且該電池的電力係透過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的接觸導通而將電力傳輸至該電氣裝置的電力單元;其中該操作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觸碰電極、一第二觸碰電極以及一按鍵;該第一電極前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該第一觸碰電極係一可導電材質所構成之懸臂結構,該第一觸碰電極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二電極接觸部;該第二觸碰電極係一可導電材質所構成之彈性懸臂結構且後端係電氣連接該第二電極,且該第二觸碰電極前端係對應該第一觸碰電極;以及該按鍵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底部且局部外露凸出於該第一手柄部底部,該按鍵的滑動路徑係對應該第二觸碰電極,且該按鍵的滑動路徑係包括一第一位置狀態以及一第二位置狀態,該按鍵之第一位置狀態係對應釋放該第二觸碰電極,該按鍵之第二位置狀態係對應向上壓掣該第二觸碰電極且該第二觸碰電極彈性變形並有效接觸該第一觸碰電極而形成電氣連接。
前述之實施例中,中該電力單元之電池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充電迴路,該充電迴路係一可蓄電之電氣迴路,且在該按鍵之第二位置狀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與該第一觸碰電極電氣連接之瞬間即對該充電迴路進行充電,以及在該按鍵之第一位置狀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與該第一觸碰電極電氣斷路,該充電迴路停止充電,且該控制單元係選擇該電力單元之充電迴路持續輸出電力至該發光裝置以供給該發光裝置所需之電力,使得該發光裝置為開啟狀態,並直到該充電迴路耗盡。
再者,該充電迴路之電路中主要係包括一大電容進行蓄電。
另外,該第二觸碰電極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二電極前端。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氣裝置係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且該發光裝置以及該控制單元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中,該操作單元以及該電力單元係電氣連接至該電路板並係進一步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其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形成於該電氣裝置之電路板上,並分別對應對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以及該第二觸碰電極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電路板,該第二電極前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電路板,且該第二電極前端係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第二觸碰電極後端。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手柄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 該結構物表面上,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中,該透光部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且該透光部另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二手柄部之局部。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部,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表面上,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中,該透光部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且該透光部另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二手柄部之局部。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兩個該第一手柄部,以及至少該第一手柄部之一係具有該第一固定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表面上,各個該第一手柄部分別具有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該透光部兩端係設置於各個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兩個該第一手柄部分別具有一該第一固定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係透過各個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表面上,各個該第一手柄部分別具有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該透光部兩端係設置於各個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氣裝置中的電力單元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模組,該電池模組係設置於該主體中,且該電池模組 係使用一電池之電力的電源供應裝置,且係可裝設具電力供應能力之該電池。其中,該電池模組所使用之電池可以係選擇一次電池或是二次電池。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透光部係一透光材質所構成。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透光部係一壓克力材質。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透光部係一壓克力材質,且該壓克力材質中係具有複數個氣泡狀結構。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第一固定部係具有一螺絲孔,該螺絲孔係具有內螺牙的牙孔,並進一步透過該第一固定部之螺絲孔而螺接固設於該結構物上。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係一振動感測器並設置於該主體中,且其係對應一振動之能量而輸出一電氣觸發訊號至該控制單元;以及該控制單元係一對應該操作單元之電氣觸發訊號而選擇該電力單元供給該發光裝置電力以及不供給該發光裝置電力中的一狀態。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係一透過非接觸式的感應操作產生觸發訊號的一非接觸式光學感測元件。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係選擇一熱釋電紅外線感測器、一反射式光耦、一光敏電阻以及一太陽能傳感器中的一非接觸式光學感測元件。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係一透過觸碰操作產生觸發訊號的一電氣開關元件,且該操作單元提供觸碰操作之係 局部表面設置於該主體中並外露。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係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且操作單元提供觸碰操作之係局部表面係外露於該第一手柄部底部。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控制單元係依據該操作單元輸出之電氣訊號以選擇開啟或關閉該發光裝置,且該電力單元會提供該發光裝置電氣運作所需的電力,且該控制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偵測該電力單元電力不足之手段,且當該控制單元並會對應選擇漸歇性地開啟與關閉該發光裝置;其中該電氣裝置中的控制單元偵測該電力單元電力不足手段可以係透過偵測該電力單元之電壓訊號。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力單元進一步包括一電源適配模組,該電源適配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適配器以及一外接電源線;其中該適配器係電氣連接該電力單元的一電力調變裝置。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氣裝置之電力單元中的電池模組可以係選擇為一二次電池,且該電力單元係將該電源適配模組所輸入之直流電源轉換為進行該電池模組充電之電力。
為使熟悉該項技藝人士瞭解本創作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詳加說明如後。
1‧‧‧發光裝置
2‧‧‧電氣裝置
22‧‧‧控制單元
21‧‧‧操作單元
211‧‧‧第一觸碰電極
212‧‧‧第二觸碰電極
213‧‧‧按鍵
213’‧‧‧按鍵
23‧‧‧電力單元
231‧‧‧電池模組
231a‧‧‧第一電極
231b‧‧‧第二電極
231c‧‧‧彈性部
231d‧‧‧充電迴路
231e‧‧‧第一連接端
231f‧‧‧第二連接端
231g‧‧‧電池彈性接觸部
231h‧‧‧第一連接片
231i‧‧‧第二連接片
232‧‧‧第一電極接觸部
232a‧‧‧第一電極彈性部
233‧‧‧第二電極接觸部
233a‧‧‧第二電極彈性部
234‧‧‧電源適配模組
235‧‧‧適配器
236‧‧‧外接電源線
24‧‧‧電路板
3‧‧‧主體
31‧‧‧第一固定部
311‧‧‧螺絲孔
32‧‧‧第一手柄部
33‧‧‧透光部
34‧‧‧抽取盒
341‧‧‧電池槽
342‧‧‧彈性元件
345‧‧‧彈性鉤部
346‧‧‧電池槽穿孔
35‧‧‧內環部
351‧‧‧卡扣部
36‧‧‧套筒
362‧‧‧鍵槽
363‧‧‧卡槽
363a‧‧‧斜向部
363b‧‧‧橫向部
364‧‧‧倒鉤部
365‧‧‧第一套筒部
365a‧‧‧第一結合面
365b‧‧‧第一卡扣部
366‧‧‧第二套筒部
366a‧‧‧第二結合面
366b‧‧‧第二卡扣部
367‧‧‧第一容置部
368‧‧‧第二容置部
369‧‧‧上穿孔
37‧‧‧齒鍵
38‧‧‧旋蓋
381‧‧‧凸緣
382‧‧‧凹孔
31’‧‧‧第二固定部
32’‧‧‧第二手柄部
100‧‧‧結構物
200‧‧‧螺絲
300‧‧‧電池
第1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第2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實施例之立體分解視圖;第3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之電氣關聯圖;第4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實施例之橫剖視圖;第5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第一狀態的橫剖視圖;第5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5A圖實施例之第二狀態的橫剖視圖;第6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第一狀態的橫剖視圖;第6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6A圖實施例之第二狀態的橫剖視圖;第6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6A圖實施例之局部放大視圖;第7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視圖;第8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7圖實施例之組合狀態的局部元件橫剖視圖;第8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8A圖實施例之第一手柄部局部的平面視圖;第8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8A圖實施例之第一手柄部局部的另一平面視圖;第9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第一狀態的平面視圖;第9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9A圖之第二狀態的平面視圖;第9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9A圖之第三狀態的立體視圖;第10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組合狀態的側剖視圖;第10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0A圖之分解狀態的立體視圖;第11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視圖;第11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1A圖實施例之側剖視圖; 第12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視圖;第12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2A圖實施例之側剖視圖;第13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縱剖面視圖;第14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縱剖面視圖;第15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視圖;第16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視圖;第16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實施例之另一狀態的立體分解視圖;第16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第17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另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立體分解視圖;第17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7A圖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第17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7B圖實施例之縱剖面視圖;第18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另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立體分解視圖;第18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8A圖實施例之另一狀態的立體分解視圖;第18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8A圖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第18D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8C圖實施例之縱向剖視圖;以及第19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C圖實施例之縱向剖視圖。
為使本創作能被更清楚的了解,以下將以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作為本創作之說明。
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主要係可直接裝設於各種結構物上,並用以作為一手柄,同時又可提供一光源使用。第1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第2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實施 例之立體分解視圖,第3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之電氣關聯圖,以及第4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實施例之橫剖視圖。參考第1圖、第2圖、第3圖以及第4圖所顯示,本創作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係包括一發光裝置1、一電氣裝置2以及一主體3。其中,該發光裝置1係一可經由電力驅動發光之光源,該發光裝置1係設置於該主體3中;該電氣裝置2係設置於該主體3中並電氣連接該發光裝置1,且包括一操作單元21、一控制單元22以及一電力單元23,該操作單元21係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22並係一提供操作該發光裝置1的界面並可將操作產生的電氣訊息傳輸至該控制單元22,該電力單元23係一電力供應裝置並用以供給該發光裝置1以及該電氣裝置2所需的電力,該控制單元22係分別電氣連接該操作單元21、該電力單元23以及該發光裝置1並係依據該操作單元21的電氣訊息而對應選擇開啟或關閉該電力單元23供給電力至該發光裝置1中的一狀態;以及該主體3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固定部31、一第一手柄部32以及一透光部33,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3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31固設於一結構物100表面上,該發光裝置1以及該電氣裝置2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32中,該透光部33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32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1的位置。因此,當該操作單元21被觸發而輸出一對應之電氣訊息至該控制單元22時,該控制單元22會對應該操作單元21輸出之電氣訊息而對應選擇開啟或關閉該電力單元23供給電力至該發光裝置1中的一狀態,並進一步對應開啟或關閉該發光裝置1;在該控制單元22對應該操作單元21輸出之電氣訊息而開啟該發光裝置1的狀態下,該電力單元23會供應該發光裝置1所需的電力,而使得該發光裝置1產生光源並自該透光部33穿透出;以及在該控制單元22對應該操作單元21輸出之電氣訊息而 關閉該發光裝置1的狀態下,該電力單元23會停止供應該發光裝置1所需的電力,而使得該發光裝置1不產生光源。
前述之第一固定部31係具有一螺絲孔311,該螺絲孔311係具有內螺牙的牙孔,且該螺絲孔311係配合一螺絲200,使得該螺絲200可穿透該結構物100而固鎖入該螺絲孔311,並進一步使得該第一固定部31可固定於該結構物100上。故,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係可作為一把手使用,並可經由該第一手柄部32一端的透光部33提供一光源,以作為照明使用。
再次參考第1圖、第2圖、第3圖以及第4圖所顯示,前述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中,該操作單元21係設置於該主體3中,且可以係一透過觸碰操作產生觸發訊號的一電氣開關元件,例如按鍵開關、電容式觸碰開關等,且該操作單元21提供觸碰操作之係局部表面係設置於該主體3中並外露。因此,使得可觸碰操作該操作單元21,且進一步透過該控制單元22選擇該發光裝置1開啟或關閉。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21係進一步設置於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中,且操作單元21提供觸碰操作之係局部表面係外露於該第一手柄部32底部,因此使得該操作單元21提供觸碰操作之係局部表面係形成於該第一手柄部32底部,並可用以提供在拉動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時同時觸碰到該第一手柄部32底部而觸發該操作單元21。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透光部33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32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1的位置。其中,該透光部33可以係一透光材質所構成。
前述實施例中,該透光部33可以係一壓克力材質。再者,該透光部33可以係一壓克力材質,且該壓克力材質係具有複數個氣泡狀結構。
第5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第一狀態的橫剖視圖,以及第5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5A圖實施例之第二狀態的橫剖視圖。參考第5A圖以及第5B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圖、第2圖、第3圖、第4圖、第5A圖以及第5B圖所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中,該主體3係進一步包括一抽取盒34,該抽取盒34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中並對應該電氣裝置2且可自該第一手柄部32一端取出,該發光裝置1、該操作單元21以及該控制單元22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32中,該電力單元23係設置於該抽取盒34中,且該抽取盒34前端係對應該電氣裝置2之控制單元22,該發光裝置1係對應該透光部33。
再次參考第3圖、第5A圖以及第5B圖所顯示,該電氣裝置2中的電力單元23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模組231,該電池模組231係設置於該主體3之該抽取盒34中,且該電池模組231係使用一電池300之電力的電源供應裝置,且係可裝設具電力供應能力之該電池300,並可供應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所需的電力。
前述之電池模組231所使用之電池300可以係選擇一次電池或是二次電池。
前述實施例中,該電力單元23之電池模組231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231a以及一第二電極231b,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分別係該電池模組231中輸出電力之各個電極;該抽取盒34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341,該電池槽341係一凹槽結構並用以設置該電池300,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分別係該電池模組231中對應輸出該電池300的正極電力與負極電力所對應的各個電極;該電氣裝置2之電力單元23係進一步包 括一第一電極接觸部232以及一第二電極接觸部233,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分別係該電力單元23電力輸入的正極與負極的電氣接點且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以及該抽取盒34設置於該主體3的狀態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分別係電氣連接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因此,該電池300的電力可透過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的接觸導通後,而將電力傳輸至該電氣裝置2的電力單元23,並用以供應該發光裝置1與該電氣裝置2運作所需之電力。
前述實施例中,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可以分別係一導電體所構成,且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之一端分別係延伸至該抽取盒34對應該電氣裝置2的端面處並分別對應電氣連接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再者,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的一端可以係進一步分別具有一彈性部231c,該些彈性部231c分別係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前端延伸形成的一彈性結構並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該彈性部231c分別係一彈性結構且在受到壓縮的狀態下會產生一沿著該抽取盒34滑動方向上的反彈力。前述實施例中,對應該抽取盒34固定設置於該主體3的狀態中,各個該彈性部231c係壓掣於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並形成電氣連接,且提供該抽取盒34一反彈力,並確保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分別可有效接觸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而形成電氣通路狀態;以及對應該抽取盒34脫離該主體3的過程 中,各個該彈性部231c的反彈力會推擠該抽取盒34滑動脫離該主體3,並逐漸脫離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
前述實施例中,該電氣裝置2係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24,且該發光裝置1以及該控制單元22係設置於該電路板24中,該操作單元21以及該電力單元23係電氣連接至該電路板24,以進一步使得該操作單元21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22。
另外,該電力單元23中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可以係形成於該電氣裝置2之電路板24上,並分別對應對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
前述實施例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分別係該電路板24中的銅箔基層所構成。
第6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第一狀態的橫剖視圖,第6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6A圖實施例之第二狀態的橫剖視圖,以及第6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6A圖實施例之局部放大視圖。參考第6A圖、第6B圖以及第6C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圖、第2圖、第3圖以及第4圖所顯示,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中,該主體3中的抽取盒34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3中,並可自該主體3一端取出;該發光裝置1與該電氣裝置2係進一步設置於該主體3中的抽取盒34前端,且該發光裝置1係對應該透光部33;以及該操作單元21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觸碰電極211、一第二觸碰電極212以及一按鍵213。其特別係在前述實施例中,該第一電極231a前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該第一觸碰電極211係一可導電材質所構成之懸臂結構,該第一觸碰電極211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 該第二觸碰電極212係一可導電材質所構成之彈性懸臂結構且後端係電氣連接該第二電極231b,且該第二觸碰電極212前端係對應該第一觸碰電極211;以及該按鍵213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底部且局部外露凸出於該第一手柄部32底部,該按鍵213的滑動路徑係對應該第二觸碰電極212,且該按鍵213的滑動路徑係包括一第一位置狀態以及一第二位置狀態,該按鍵213之第一位置狀態係對應釋放該第二觸碰電極212,該按鍵213之第二位置狀態係對應向上壓掣該第二觸碰電極212且該第二觸碰電極212彈性變形並有效接觸該第一觸碰電極211而形成電氣連接。因此,當未有外力壓掣該按鍵213時,該按鍵213係處於該第一位置狀態,該第二觸碰電極212與該第一觸碰電極211之間係電氣斷路狀態,且該控制單元22係選擇該電力單元23係不供給該發光裝置1電力,使得該發光裝置1為關閉狀態;以及當外力向上壓掣該按鍵213時,該按鍵213係處於該第一位置狀態,該第二觸碰電極212與該第一觸碰電極211之間係電氣導通狀態,且該控制單元22係選擇該電力單元23係供給該發光裝置1所需之電力,使得該發光裝置1為開啟狀態。
再次參考第3圖所示,在前述之實施例中,該電力單元23之電池模組231係進一步包括一充電迴路231d,該充電迴路231d係一可蓄電之電氣迴路,且在該按鍵213之第二位置狀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212與該第一觸碰電極211電氣連接之瞬間即對該充電迴路231d進行充電,以及在該按鍵213之第一位置狀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212與該第一觸碰電極211電氣斷路,該充電迴路231d停止充電,且該控制單元22係選擇該電力單元23之充電迴路231d持續輸出電力至該發光裝置1以供給該發光裝置1所需之電力, 使得該發光裝置1為開啟狀態,並直到該充電迴路231d耗盡。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充電迴路231d之電路中主要係包括一大電容進行蓄電。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212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二電極231b前端。
前述該電氣裝置2係包括該電路板24之實施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212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電路板24,該第二電極231b前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電路板24,且該第二電極231b前端係透過該電路板24電氣連接該第二觸碰電極212後端。
第7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視圖。參考第7圖所顯示,再次參考第5A圖以及第5B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該主體3可以係進一步包括一套筒36,該套筒36係一中空管體結構,且該套筒36係套設於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中。其中,該套筒36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容置部367以及一第二容置部368,該第一容置部367係該套筒36前端的一中空部並配合該發光裝置1與該電氣裝置2,使得該發光裝置1、該操作單元21以及該控制單元22係可設置於該套筒36的前端部;以及該第二容置部368係該套筒36後端的一中空部並配合該抽取盒34,使得該抽取盒34係可滑動設置於該套筒36後端部。
第8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7圖實施例之組合狀態的局部元件橫剖視圖,第8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8A圖實施例之第一手柄部局部的平面視圖,以及第8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8A圖實施例之第一手柄部局部的另一平面視圖。參考第8A圖、第8B圖以及第8C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7圖所顯示, 基於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中的局部係具有一內環部35,該內環部35係該主體3內表面局部所形成之環狀結構,且該內環部35係具有一卡扣部351;以及該套筒36係具有一倒鉤部364。其中,該內環部35之卡扣部351係形成於該內環部35之局部並對應該套筒36之倒鉤部364;以及該套筒36之倒鉤部364係該套筒36前端面局部形成沿徑向向外凸出之凸緣結構,該倒鉤部364的外緣尺寸係介於該主體3內徑與該倒鉤部364內徑之間。因此,當該套筒36自該主體3第一手柄部32後端進入該主體3中,直到該套筒36前端面頂住該內環部35後端面時,該倒鉤部364外緣會對應咬合於該卡扣部351前端面,使得該套筒36固設於該主體3內。
再次參考第7圖、第8A圖、第8B圖以及第8C圖所顯示,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中,該套筒36頂端具有一鍵槽362,以及該主體3內表面頂端具有一齒鍵37。其中,該鍵槽362係自該套筒36前端面頂端沿徑向向內凹入的結構,並在該套筒36前端面上為開口;以及該齒鍵37係配合該鍵槽362並自該主體3內表面頂端表面向下凸出的一結構。因此,當該套筒36裝設進入該主體3內部的過程中,該鍵槽362必須與該齒鍵37會相互嚙合,該套筒36才能正確地裝設進入該主體3,否則無法裝入。
第9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第一狀態的平面視圖,第9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9A圖之第二狀態的平面視圖,以及第9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9A圖之第三狀態的立體視圖。參考第9A圖、第9B圖以及第9C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7圖、第5A圖以及第5B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該套筒36係進一步包括一卡槽363,該抽取盒34係進一步包括一旋蓋38以及一凸緣381,該旋蓋38係設置於該抽取盒 34後端面,該凸緣381係設置於該抽取盒34側面並對應該套筒36之卡槽363。其中該套筒36之卡槽363係配合該凸緣381的一開槽結構,並係自該套筒36後端面沿軸向向前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環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以及該凸緣381可以係設置於該旋蓋38上,且係自該旋蓋38前端緣沿軸向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徑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使得該凸緣381可自該套筒36後端面進入該卡槽363並沿著該卡槽363的開槽方向移動,且使得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並進一步使得該旋蓋38固定於該主體3中的套筒36後端面處。因此,如第9A圖所顯示,當該抽取盒34套入該套筒36之第二容置部368時,該凸緣381係可沿著該卡槽363軸向延伸的部分中移動,而使得該抽取盒34係處於一第一狀態並可選擇該抽取盒34進入或退出該套筒36之第二容置部368;如第9B圖所顯示,當處於該抽取盒34第一狀態時,旋轉該旋蓋38使得該凸緣381係可沿著該卡槽363環向延伸的部分中移動,而使得該抽取盒34係處於一第二狀態,且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該旋蓋38係固定於該主體3之套筒36的後端面處;以及如第9C圖所顯示,當處於該抽取盒34第一狀態時,可選擇該凸緣381退出該卡槽363,使得該抽取盒34係處於一第三狀態並係可脫離該主體3之套筒36的後端面處,且當處於該抽取盒34第三狀態時,該抽取盒34係可進行將該電池300設置入該電池槽341中或是自該電池槽341取出該電池300。
再次參考第9B圖以及第9C圖所顯示,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中,該套筒36之卡槽363係包括一斜向部363a以及一橫向部363b。其中,該斜向部363a係自該套筒36後端面沿著與軸向成一斜角度的方向向前延伸一適當距離所形成;以及該橫向部363b係自該斜向部363a前端再沿環向側向 延伸另一適當距離所形成。因此,當旋轉該旋蓋38時,可選擇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或是退出該卡槽363;以及當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該旋蓋38係固定於該主體3的後端面處,且當該凸緣381退出該卡槽363之橫向部363b後,再繼續旋轉該旋蓋38時,該凸緣381會沿著該斜向部363a移動而同時可脫離該卡槽363並進一步脫離該主體3的後端面處。
第10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組合狀態的側剖視圖,以及第10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0A圖之分解狀態的立體視圖。參考第10A圖以及第10B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圖6所顯示,前述實施例中,該旋蓋38之前端面係與該抽取盒34之後端面以樞接結構相互連接且相互拘束軸向上的相對運動,且該凸緣381係自該旋蓋38前端緣沿軸向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徑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旋蓋38之前端面係具有一凹孔382,該抽取盒34之後端面係具有一彈性鉤部345係一最大外徑可沿徑向內縮的彈性結構,且該彈性鉤部345係配合該凹孔382而構成一樞接結構,使得該彈性鉤部345可套入該凹孔382並被限制在該凹孔382中。因此,該旋蓋38可相對於該抽取盒34作相對樞轉,且該旋蓋38與該抽取盒34係機械連結為一體。故,當旋轉該旋蓋38而選擇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或是退出該卡槽363的同時,該抽取盒34會與該旋蓋38同步前進或後退。
第11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視圖,以及第11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1A圖實施例之側剖視圖。參考第11A圖以及第11B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圖以及第2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實施例中,該主體3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手柄部32,,並構成一手柄 狀結構,且該主體3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31固設於一結構物表面上,該發光裝置1以及該電氣裝置2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32中,該透光部33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32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1的位置,且該透光部33另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二手柄部32’之局部。
前述本創作實施例中,該主體3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部31’,且該主體3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31與該第二固定部31’固設於該結構物100表面上,該發光裝置1以及該電氣裝置2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32中,該透光部33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32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1的位置,且該透光部33另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二手柄部32’之局部。
第12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視圖,以及第12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2A圖實施例之側剖視圖。參考第12A圖以及第12B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圖以及第2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實施例中,該主體3係進一步包括兩個該第一手柄部32,以及至少該第一手柄部32之一係具有該第一固定部31,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3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31固設於該結構物100表面上,各個該第一手柄部32分別具有該發光裝置1以及該電氣裝置2,該透光部33兩端係設置於各個該第一手柄部32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1的位置。
前述本創作實施例中,該主體3係進一步包括兩個該第一手柄部32分別具有一該第一固定部31,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3係透過各個該第一固定部31固設於該結構物100表面上,各個該第一手柄部32分別具有該發光裝置1以及該電氣裝置2,該透光部33兩端係設置於各個該第一手柄部32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1的位置。
第13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縱剖面視圖。參考第13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圖以及第2圖所顯示,前述之操作單元21係設置於該主體3中,且可以係一振動感測器(Vibration Sensor),用以偵測結構是否產生振動之物理現象而輸出對應的電氣訊號。其中該操作單元21係設置於該主體中,且其係對應一振動之能量而輸出一電氣觸發訊號至該控制單元;以及該控制單元22係一依據該操作單元21之電氣觸發訊號而對應選擇該電力單元23供給該發光裝置1電力以及不供給該發光裝置1電力中的一狀態。因此,當該操作單元21接受到振動之能量時,可輸出電氣訊號至該控制單元22,該控制單元22並會進一步對應選擇該發光裝置1開啟或關閉。
第14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圖另一實施例之縱剖面視圖。參考第14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圖以及第2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21係設置於該主體3中,且可以係一透過非接觸式的感應操作產生觸發訊號的一非接觸式光學感測元件,且該操作單元21提供感應操作之係局部表面設置於該主體3中並外露,例如熱釋電紅外線感測器(Pyroelectric Infrared Radial Sensor)、反射式光耦(Reflected Infrared Sensors)、光敏電阻或太陽能傳感器等,且該操作單元21係設置於該主體3中並外露,使得當該操作單元21周遭之光學條件改變而受到觸發時,會對應輸出一電氣訊號至該控制單元22,並透過該控制單元22選擇該發光裝置1開啟或關閉。
前述之電氣裝置2中,該控制單元22係依據該操作單元21輸出之電氣訊號以選擇開啟或關閉該發光裝置1,且該電力單元23會提供該發 光裝置1電氣運作所需的電力。其中該控制單元22係進一步包括一偵測該電力單元23電力不足之手段,且當該控制單元22並會對應選擇漸歇性地開啟與關閉該發光裝置1。因此,當該電力單元23電力不足時,該發光裝置1會閃爍警示。其中該電氣裝置2中的控制單元22偵測該電力單元23電力不足手段可以係透過偵測該電力單元23之電壓訊號。
第15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組合立體視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圖、第2圖以及第3圖所顯示,前述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中,該電力單元23進一步包括一電源適配模組234,該電源適配模組234係進一步包括一適配器235以及一外接電源線236。其中,該適配器235係電氣連接該電力單元23的一電力調變裝置,用以將輸入之電力源轉換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所需的電力;以及該外接電源線236係電氣連接該適配器235與外部的電力源(圖中未顯示)。舉例來說,一般此外部電力源是一市電系統,且可透過該外接電源線236供應交流電力至該電源適配模組234中進行交流電力轉直流電力的調節動作,再將該直流電力傳輸至該電力單元23以並將電力供應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前述該電氣裝置2之電力單元23中的電池模組231可以係選擇為一二次電池,且該電力單元23係將該電源適配模組234所輸入之直流電源轉換為進行該電池模組231充電之電力。
第16A圖係顯示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視圖,第16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實施例之另一狀態的立體分解視圖,以及第16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參考第16A圖、第16B圖以及第16C圖所顯示,且再次參考第5A圖以及第5B圖所顯示, 該套筒36係固設於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中;該發光裝置1、該操作單元21以及該控制單元22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32的套筒36前端部,該發光裝置1係對應該透光部33,該操作單元21係設置於該套筒36底部,該操作單元21係進一步包括一按鍵213’且該按鍵213’係結合該操作單元21底端並滑動設置於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底部且局部外露凸出於該第一手柄部32底部;該主體3之抽取盒34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3之第一手柄部32中的套筒36後端部,該抽取盒34前端係對應該電氣裝置2且可自該第一手柄部32中的套筒36後端取出,且該抽取盒34前端係對應該電氣裝置2;以及該電力單元23係設置於該抽取盒34。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操作單元21係一電子開關,且當按壓該按鍵213’時,該按鍵213’會觸碰該操作單元21,使得該操作單元21輸出對應的電氣訊息,且該控制單元22並依據此電氣訊息選擇該發光裝置1為開啟狀態或關閉狀態中的一狀態。
前述之實施例中,並再次參考第3圖、第16A圖、第16B圖以及第16C圖所顯示,該電池模組231係設置於該主體3之該抽取盒34中,且該電池模組231係使用一電池300之電力的電源供應裝置並係可裝設具電力供應能力之該電池300,以供應本創作可發光之手柄結構所需的電力。
第17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另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立體分解視圖,第17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7A圖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以及第17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7B圖實施例之縱剖面視圖。參考第17A圖、第17B圖以及第17C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6A圖、第16B圖以及第16C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該主體3之抽取盒34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3之第 一手柄部32中的套筒36後端部,該抽取盒34前端係對應該電氣裝置2且可自該第一手柄部32中的套筒36後端取出,該發光裝置1、該操作單元21以及該控制單元22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32的套筒36前端,該電力單元23係設置於該抽取盒34中,且該抽取盒34前端係對應該電氣裝置2之控制單元22,該發光裝置1係對應該透光部33。
前述實施例中,該抽取盒34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341,該電池槽341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穿孔346,該電池槽穿孔346係前端面中央係沿軸向向前貫穿至該抽取盒34前端面所形成的一穿孔結構。再者,該第一電極231a係電氣連接該電池300中的一電極並係由一導電材質所構成,該電力單元23之電池模組231中的第一電極231a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連接片231h以及一第二連接片231i,該第一連接片231h係一L型結構且該第一連接片231h之後端部係固設於該電池槽341後端面並沿著該電池槽341底面向前延伸,該第二連接片231i係固設於該抽取盒34前端面且係配合該電池槽穿孔346的一環狀結構,該第二連接片231i之底部係電氣連接該第一連接片231h;以及該電力單元23之電池模組231中的該第二電極231b係定義為該電池300中的另一電極,且該電池槽穿孔346係對應該第二電極231b之位置。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第一連接片231h之前端係進一步形成一第一連接端231e,該第第二連接片231i之底端係進一步形成一第二連接端231f,且透過該第一連接端231e與該第二連接端231f的電氣連接,使得該第一連接片231h電氣連接該第二連接片231i。
前述之實施例中,該第一電極231a之第一連接片231h係進一步具有一電池彈性接觸部231g,該電池彈性接觸部231g係形成於該第一連 接片231h後端部並固設於該電池槽341後端面,且該電池彈性接觸部231g係一彈性結構並係對應電氣連接該電池300之一電極位置。因此,當該電池300放置在該抽取盒34的電池槽341中,該電池300之一電極係電氣連接該第一電極231a,且該第二電極231b係對應該電池槽穿孔346。
第18A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A圖另一實施例之局部元件立體分解視圖,第18B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8A圖實施例之另一狀態的立體分解視圖,第18C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8A圖實施例之立體組合視圖,以及第18D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8C圖實施例之縱向剖視圖。參考第18A圖、第18B圖、第18C圖以及第18D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6A圖、第16B圖、第16C圖、第17A圖、第17B圖以及第17C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該主體3中的套筒36係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套筒部365以及一第二套筒部366,該第一套筒部365與該第二套筒部366分別係構成該套筒36沿軸向的垂直面的左半部結構與右半部結構,該第一套筒部365係進一步具有一第一結合面365a以及一第一卡扣部365b,該第二套筒部366係進一步具有一第二結合面366a以及一第二卡扣部366b,該第一卡扣部365b與該第二卡扣部366b系相互對應的機械耦合結構,該第一套筒部365與該第二套筒部366係透過相互對應的該第一結合面365a與該第二結合面366a相互接合而構成該套筒36,且該第一套筒部365與該第二套筒部366係進一步透過相互對應的該第一卡扣部365b與該第二卡扣部366b相互扣合而相互固接。
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該套筒36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容置部367以及一第二容置部368,該第一容置部367係該套筒36前端的一中空部並配合該發光裝置1與該電氣裝置2,使得該發光裝置1、該操作單元21以及該 控制單元22係可設置於該套筒36的前端部;以及該第二容置部368係該套筒36後端的一中空部並配合該抽取盒34,使得該抽取盒34係滑動設置於該套筒36後端部。其中,該電氣裝置2中的電路板24係設置在該套筒36之第一容置部367中;以及該電力單元23中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係設置於該電氣裝置2之電路板24上,且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231a以及該第二電極231b。
再次參考第9A圖、第9B圖、第9C圖、第16A圖、第17A圖、第17B圖、第18C圖以及第18D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前述之旋蓋38可以係固設於該抽取盒34的後端,且該凸緣381可以係固設於該抽取盒34側面並對應該套筒36之卡槽363。其中該套筒36之卡槽363係配合該凸緣381的一開槽結構,並係自該套筒36後端面沿軸向向前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環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以及該凸緣381係該抽取盒34側面沿徑向側向向外延伸所構成,使得該凸緣381可自該套筒36後端面進入該卡槽363並沿著該卡槽363的開槽方向移動,且使得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並進一步使得該抽取盒34固定於該套筒36後端面處。因此,如第9A圖所顯示,當旋轉該旋蓋38時,該旋蓋38係處於該第一狀態,可選擇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或是退出該卡槽363;如第9B圖所顯示,該旋蓋38係處於該第二狀態,當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該抽取盒34係固定於該主體3之套筒36的後端面處;以及如第9C圖所顯示,該旋蓋38係處於該第三狀態,當該凸緣381退出該卡槽363時,該抽取盒34係可脫離該主體3之套筒36的後端面處。因此,當旋轉該旋蓋38時,可選擇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或是退出該卡槽363;以及當該凸緣381固定於該卡槽363中,該旋蓋38係 固定於該主體3的後端面處,且當該凸緣381退出該卡槽363之橫向部363b後,再繼續旋轉該旋蓋38時,該凸緣381會沿著該斜向部363a移動而同時可脫離該卡槽363並進一步脫離該主體3的後端面處。
第19圖係顯示本創作第16C圖實施例之縱向剖視圖。參考第19圖所顯示,並再次參考第16A圖、第17A圖、第17B圖、第17C圖以及第18D圖所顯示,基於前述本創作之實施例,因此當該抽取盒34中裝設該電池300且該抽取盒34係滑動進入並設置於該套筒36後端部時,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分別係對應電氣連接該第一電極231a與該第二電極231b,使得該抽取盒34中的該電池300之電力可透過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傳導至該電氣裝置2,並由該電氣裝置2分配該電力。
再者,前述之實施例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係進一步分別包括一第一電極彈性部232a以及一第二電極彈性部233a;該第一電極彈性部232a係自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一端延伸至對應該第一電極231a之第二連接片231i處,且當該第二連接片231i接觸並壓掣該第一電極彈性部232a時,該第一電極彈性部232a會產生對應的彈性變形,因而增進該第一電極接觸部232與該第一電極231a的電氣接觸良好;以及該第二電極彈性部233a係自該第二電極接觸部233一端延伸至對應該第二電極231b處,且當該第二電極彈性部233a接觸並壓掣該第二電極231b時,該第二電極彈性部233a會產生對應的彈性變形,因而增進該第二電極彈性部233a與該第二電極231b的電氣良好接觸。
是以,本創作所提供之一種可發光之手柄結構,並已將本創 作作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創作申請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創作之專利涵蓋範圍內。
1‧‧‧發光裝置
2‧‧‧電氣裝置
21‧‧‧操作單元
3‧‧‧主體
31‧‧‧第一固定部
32‧‧‧第一手柄部
33‧‧‧透光部
34‧‧‧抽取盒
100‧‧‧結構物
200‧‧‧螺絲

Claims (42)

  1. 一種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係配合設置於一結構物上,且包括:一發光裝置,其係一可經由電力驅動發光之光源;一電氣裝置,其係包括一操作單元、一控制單元以及一電力單元;以及一主體,其係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一手柄部以及一透光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一操作該發光裝置的界面並對應該操作而提供一電氣訊息傳輸至該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係依據該操作單元的電氣訊息而對應選擇該發光裝置開啟或關閉的一電氣迴路;該電力單元係一電力供應裝置,並用以供給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所需的電力;以及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上,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中,該透光部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抽取盒,該抽取盒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並對應該電氣裝置且可自該第一手柄部一端取出,該電力單元係設置於該抽取盒中,且該抽取盒前端係對應該電氣裝置;以及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套筒,該套筒係一中空管體結構,且該套筒係套設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該套筒係包括一第一套筒部以及一第二套筒部,該第一套筒部與該第二套筒部分別係構成該套筒沿軸向的垂直面的左半部結構與右半部結構,且該套筒係進一步包括一 第一容置部以及一第二容置部,該第一容置部係該套筒前端的一中空部並配合固設該發光裝置與該電氣裝置,該第二容置部係該套筒後端的一中空部並配合滑動設置該抽取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第一套筒部係具有一第一結合面以及一第一卡扣部,該第二套筒部係進一步具有一第二結合面以及一第二卡扣部,該第一卡扣部與該第二卡扣部系相互對應的機械耦合結構,該第一套筒部與該第二套筒部係透過相互對應的該第一結合面與該第二結合面相互接合而構成該套筒,且該第一套筒部與該第二套筒部係進一步透過相互對應的該第一卡扣部與該第二卡扣部相互扣合而相互固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的局部係具有一內環部,該內環部係該主體內表面局部所形成之環狀結構,且該內環部係具有一卡扣部;以及該套筒前端面周圍係具有一倒鉤部;其中該內環部之卡扣部係形成於該內環部之局部並對應該套筒之倒鉤部;以及該套筒之倒鉤部係該套筒前端面局部形成沿徑向向外凸出之凸緣結構,該倒鉤部的外緣尺寸係介於該主體內徑與該倒鉤部內徑之間,且該倒鉤部外緣係對應咬合於該卡扣部前端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套筒頂端具有一鍵槽,以及該主體內表面頂端具有一齒鍵; 其中該鍵槽係自該套筒前端面頂端沿徑向向內凹入的結構,並在該套筒前端面上為開口;以及該齒鍵係配合該鍵槽並自該主體內表面頂端表面向下凸出的一結構,且該鍵槽係與該齒鍵相互嚙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套筒係包括一卡槽,該抽取盒係進一步包括一旋蓋以及一凸緣,該旋蓋係設置於該抽取盒後端面,該凸緣係設置於該抽取盒側面並對應該套筒之卡槽;其中該凸緣係該抽取盒側面沿徑向側向向外延伸所構成;該套筒之卡槽係配合該凸緣的一開槽結構,並係自該套筒後端面沿軸向向前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環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以及該抽取盒係包括一第一狀態、一第二狀態以及一第三狀態,該抽取盒之第一狀態係該抽取盒套入該套筒之第二容置部,該凸緣係沿著該卡槽軸向延伸的部分中移動,且係選擇該抽取盒進入該第二容置部以及退出該第二容置部中的一狀態;該抽取盒之第二狀態係旋轉該旋蓋且該凸緣係對應沿著該卡槽環向延伸的部分中移動並固定於該卡槽中;以及該抽取盒之第三狀態係自該抽取盒之第一狀態選擇該凸緣退出該卡槽且該抽取盒係脫離該主體之套筒的後端面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套筒之卡槽係包括一斜向部以及一橫向部; 其中,該斜向部係自該套筒後端面沿著與軸向成一斜角度的方向向前延伸一適當距離所形成;該橫向部係自該斜向部前端再沿環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所形成;以及該抽取盒之第一狀態中選擇旋轉該旋蓋,且該凸緣退出該卡槽,該凸緣係沿著該斜向部移動並脫離該卡槽,且該抽取盒係脫離該主體之套筒的後端面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旋蓋係固設於該抽取盒後端,且該凸緣係固設於該抽取盒側面並對應該套筒之卡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旋蓋之前端面係與該抽取盒之後端面以樞接結構相互連接,該凸緣係自該旋蓋前端緣沿軸向延伸一適當距離再沿徑向側向延伸另一適當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旋蓋之前端面係具有一凹孔,該抽取盒之後端面係具有一彈性鉤部,該彈性鉤部係一最大外徑可沿徑向內縮的彈性結構,該彈性鉤部係配合該凹孔而構成一樞接結構,且該彈性鉤部可套入該凹孔並被限制在該凹孔中;其中該旋蓋係與該抽取盒可作相對樞轉,以及該旋蓋與該抽取盒係機械連結且相互拘束軸向上的相對運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氣裝置中的電力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模組,該電池模組係 設置於該抽取盒中,且該電池模組係使用一電池之作為電力源的一電源供應裝置;該電池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二電極,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係該電池模組中輸出該電池電力之各個電極;該抽取盒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該電池槽係一凹槽結構並用以設置該電池;該電力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接觸部以及一第二電極接觸部,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該電力單元電力輸入之各個電極的電氣接點且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以及該抽取盒設置於該主體的狀態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電氣連接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且該電池的電力係透過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的接觸導通而將電力傳輸至該電氣裝置的電力單元。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的一端係分別具有一彈性部,該些彈性部分別係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前端延伸形成的一彈性結構並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該彈性部分別係一彈性結構且在受到壓縮的狀態下會產生一沿著該抽取盒滑動方向上的反彈力;其中對應該抽取盒固定設置於該主體的狀態中,各個該彈性部係壓掣於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並形成電氣連接,且提供該抽取盒一反彈力,並確保該第一電極 與該第二電極分別可有效接觸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而形成電氣通路狀態;以及對應該抽取盒脫離該主體的過程中,各個該彈性部的反彈力會推擠該抽取盒滑動脫離該主體,並逐漸脫離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氣裝置係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且該發光裝置以及該控制單元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中,該操作單元以及該電力單元係電氣連接至該電路板並係進一步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其中該電路板係設置在該套筒之第一容置部中,且該電力單元中的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形成於該電氣裝置之電路板上,並分別對應對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該電路板中的銅箔基層所構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池槽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穿孔,該電池槽穿孔係前端面中央係沿軸向向前貫穿至該抽取盒前端面所形成的一穿孔結構;該第一電極係電氣連接該電池中的一電極並係由一導電材質所構成,該電池模組中的第一電極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連接片以及一第二連接片,該第一連接片係一L型結構且該第一連接片之後端部係固設於該電池槽後端面並沿著該電池槽底面向 前延伸,該第二連接片係固設於該抽取盒前端面且係配合該電池槽穿孔的一環狀結構,該第二連接片之底部係電氣連接該第一連接片;以及該電池槽穿孔係對應該第二電極之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第一連接片之前端係進一步形成一第一連接端,該第二連接片之底端係進一步形成一第二連接端,且透過該第一連接端與該第二連接端的電氣連接,使得該第一連接片電氣連接該第二連接片。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第一電極之第一連接片係進一步具有一電池彈性接觸部,該電池彈性接觸部係形成於該第一連接片後端部並固設於該電池槽後端面,且該電池彈性接觸部係一彈性結構並係對應電氣連接該電池之一電極位置;其中,該電池之一電極係透過該電池彈性接觸部而電氣連接該第一電極,且該電池模組中的該第二電極係定義為該電池中的另一電極並對應該電池槽穿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氣裝置係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且該發光裝置以及該控制單元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中,該操作單元以及該電力單元係電氣連接至該電路板並係進一步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其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形成於該電氣裝置之電路板上,並分別對應對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路板係設置在該套筒之第一容置部中;以及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上,且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以及該第二電極,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進一步分別包括一第一電極彈性部以及一第二電極彈性部;其中,該第一電極彈性部係自該第一電極接觸部一端延伸至對應該第一電極之第二連接片處,該第一電極彈性部係對應該第二連接片的壓掣而產生彈性變形;以及該第二電極彈性部係自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一端延伸至對應該第二電極處,該第二電極彈性部係對應該第二電極的壓掣而產生彈性變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設置於該套筒底部,並係進一步包括一按鍵;其中該按鍵係對應並結合該操作單元底端並滑動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底部且局部外露凸出於該第一手柄部底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池模組係設置於該抽取盒中,且該電池模組係使用一電池之作為電力源的一電源供應裝置;該電池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二電極,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係該電池模組中輸出該電池電力之各個電極,且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另一端分別係延伸至該抽取盒對應該電氣裝置的端面處;該抽取盒係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槽,該電池槽係一凹槽結構 並用以設置該電池;該電力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電極接觸部以及一第二電極接觸部,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該電力單元電力輸入之各個電極的電氣接點且分別係對應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以及該抽取盒設置於該主體的狀態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分別係電氣連接所對應的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且該電池的電力係透過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分別對應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的接觸導通而將電力傳輸至該電氣裝置的電力單元;其中該操作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一觸碰電極、一第二觸碰電極以及一按鍵;該第一電極前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該第一觸碰電極係一可導電材質所構成之懸臂結構,該第一觸碰電極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二電極接觸部;該第二觸碰電極係一可導電材質所構成之彈性懸臂結構且後端係電氣連接該第二電極,且該第二觸碰電極前端係對應該第一觸碰電極;以及該按鍵係滑動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底部且局部外露凸出於該第一手柄部底部,該按鍵的滑動路徑係對應該第二觸碰電極,且該按鍵的滑動路徑係包括一第一位置狀態以及一第二位置狀態,該按鍵之第一位置狀態係對應釋放該第二觸碰電極,該按鍵之第二位置狀態係對應向上壓掣該第二觸碰電極且該第二觸碰電極彈性變形並有效接觸該第一觸碰電極而形成電氣連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力單元之電池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充電迴路,該充電迴路係一可蓄電之電氣迴路,且在該按鍵之第二位置狀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與該第一觸碰電極電氣連接之瞬間即對該充電迴路進行充電,以及在該按鍵之第一位置狀態中,該第二觸碰電極與該第一觸碰電極電氣斷路,該充電迴路停止充電,且該控制單元係選擇該電力單元之充電迴路持續輸出電力至該發光裝置以供給該發光裝置所需之電力,使得該發光裝置為開啟狀態,並直到該充電迴路耗盡。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充電迴路之電路中主要係包括一大電容進行蓄電。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第二觸碰電極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第二電極前端。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氣裝置係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且該發光裝置以及該控制單元係設置於該電路板中,該操作單元以及該電力單元係電氣連接至該電路板並係進一步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控制單元;其中該第一電極接觸部與該第二電極接觸部係形成於該電氣裝置之電路板上,並分別對應對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以及該第二觸碰電極後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電路板,該第二電極前端係電氣連接並固接於該電路板,且該第二電極前端係透過該電路板電氣連接該第二觸碰電極後端。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手柄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表面上,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中,該透光部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且該透光部另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二手柄部之局部。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固定部,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表面上,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係裝設於該第一手柄部中,該透光部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且該透光部另一端係設置於該第二手柄部之局部。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兩個該第一手柄部,以及至少該第一手柄部之一係具有該第一固定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係透過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表面上,各個該第一手柄部分別具有該發光裝置以及該電氣裝置,該透光部兩端係設置於各個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主體係進一步包括兩個該第一手柄部分別具有一該第一固定部,並構成一手柄狀結構,且該主體係透過各個該第一固定部固設於該結構物表面上,各個該第一手柄部分別具有該發光裝 置以及該電氣裝置,該透光部兩端係設置於各個該第一手柄部之局部且對應該發光裝置的位置。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氣裝置中的電力單元進一步包括一電池模組,該電池模組係設置於該主體中,且該電池模組係使用一電池之電力的電源供應裝置,且係可裝設具電力供應能力之該電池。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池模組所使用之電池係選擇一次電池或是二次電池。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透光部係一透光材質所構成。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透光部係一壓克力材質。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透光部係一壓克力材質,且該壓克力材質中係具有複數個氣泡狀結構。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第一固定部係具有一螺絲孔,該螺絲孔係具有內螺牙的牙孔,並進一步透過該第一固定部之螺絲孔而螺接固設於該結構物上。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一振動感測器並設置於該主體中,且其係對應一振動之能量而輸出一電氣觸發訊號至該控制單元;以及該控制單元 係一對應該操作單元之電氣觸發訊號而選擇該電力單元供給該發光裝置電力以及不供給該發光裝置電力中的一狀態。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一透過非接觸式的感應操作產生觸發訊號的一非接觸式光學感測元件。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選擇一熱釋電紅外線感測器、一反射式光耦、一光敏電阻以及一太陽能傳感器中的一非接觸式光學感測元件。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一透過觸碰操作產生觸發訊號的一電氣開關元件,且該操作單元提供觸碰操作之係局部表面設置於該主體中並外露。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操作單元係設置於該主體之第一手柄部中,且操作單元提供觸碰操作之係局部表面係外露於該第一手柄部底部。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控制單元係依據該操作單元輸出之電氣訊號以選擇開啟或關閉該發光裝置,且該電力單元會提供該發光裝置電氣運作所需的電力,且該控制單元係進一步包括一偵測該電力單元電力不足之手段,且當該控制單元並會對應選擇漸歇性地開啟與關閉該發光裝置; 其中該電氣裝置中的控制單元偵測該電力單元電力不足手段係透過偵測該電力單元之電壓訊號。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力單元進一步包括一電源適配模組,該電源適配模組係進一步包括一適配器以及一外接電源線;其中該適配器係電氣連接該電力單元的一電力調變裝置。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之可發光之手柄結構,其中該電氣裝置之電力單元中的電池模組係選擇為一二次電池,且該電力單元係將該電源適配模組所輸入之直流電源轉換為進行該電池模組充電之電力。
TW102219651U 2013-10-22 2013-10-22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TWM471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9651U TWM471556U (zh) 2013-10-22 2013-10-22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CN201420393005.0U CN204343793U (zh) 2013-10-22 2014-07-16 可发光的手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9651U TWM471556U (zh) 2013-10-22 2013-10-22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1556U true TWM471556U (zh) 2014-02-01

Family

ID=50551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9651U TWM471556U (zh) 2013-10-22 2013-10-22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43793U (zh)
TW (1) TWM47155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088542A (ko) * 2017-01-26 2018-08-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보안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보안 시스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43793U (zh)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1866B1 (en) Backup lighting system
US9022605B2 (en) Charging connection device with illuminatio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8870405B2 (en) Drawer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magnetic reed switch
CN203718406U (zh) 一种伸缩工作灯
US20140140076A1 (en) Illuminated interface cable
CN203442692U (zh) 组接式灯具及其电连接装置
TWM471556U (zh)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TWI744076B (zh) 滑鼠裝置
TWI681604B (zh) 可分離的充電板
CN104019428B (zh) 组接式灯具及其电连接装置
TWM416024U (en) Structure of lamp
TWM448948U (zh) 可發光之手柄結構
TWM434887U (en) Lamp structure
JP3205806U (ja) 電子鍵キーケース
WO2015018326A1 (zh) 电连接装置以及应用该电连接装置的灯具
US9568182B2 (en) Purse lighting device
CN203240461U (zh) 管形灯具结构
US20140111980A1 (en) Vehicle power adapter with lighting device
CN211485194U (zh) 一种夜灯暖手宝
TWM463322U (zh) 桿型燈結構
CN205299328U (zh) 灯具结构
CN205065554U (zh) 灯具结构
TWM411519U (en) Lamp having pin structure
CN203731265U (zh) 灯具结构
CN201248205Y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